征引文献
档案文献
(一)中国大陆
〈9月25日中央电话会议纪录彭真同志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9,目录号1,案卷号27。
〈9月26日省委电话会议上陶铸同志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9,目录号1,案卷号27。
〈中央同志对乃比里工作的口头指示〉,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6,目录号1,案卷号157。
〈中央批转李先念同志「关于立即突击调运粮油棉和成立调运指挥部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22,目录号2,案卷号3。
〈中央关于增挂林彪、邓小平同志像的通知〉,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4,目录号1,案卷号395。
〈毛主席约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纪要〉(1957年12月8日),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6,目录号1,案卷号116。
〈王鹤寿同志在10月9日中央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27,目录号4,案卷号1。
〈李雪峰同志在省市委工业书记会议上的发言〉,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9,目录号1,案卷号27。
〈讨论计划问题时中央同志的发言纪录〉,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2,目录号4,案卷号1。
〈彭真同志在10月9日中央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27,目录号4,案卷号1。
〈彭真同志在省市委工业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9,目录号1,案卷号27。
〈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市委工业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9,目录号2,案卷号204。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6,目录号1,案卷号122。
〈邓小平同志同拉丁美洲12国兄弟党学习代表团谈话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档案号102-00036-14(1)。
〈邓小平同志同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团长莫拉夫斯基的谈话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档案号109-00894-02(1)。
〈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我党代表团参加罗党代大会时与印度尼西亚共领导人艾地的谈话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档案号109-02838-02。
〈薄一波同志1月7日在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21,目录号4,案卷号8。
〈关于工业企业的整风问题——李雪峰同志在1958年1月20日在辽宁省委工业企业整风汇报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219,目录号2,案卷号144。
(二)海外收藏档案
〈1月31日小平同志在省市委第一书记会上的讲话〉,1959年1月31日。
〈4月19日中央电话会议上李先念同志的讲话〉,1959年4月9日。
〈中央批转四川省委关于省委第一届第十一次会议情况的报告〉,1959年10月13日。
〈中央书记处1959年10月15日电话会议上李先念同志讲话纪要〉,1959年10月15日。
〈中央办公厅转发安徽省委关于试行包工包产责任制情况的报告〉,1961年5月3日。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坚决反对右倾思想、增产节约粮食、胜利渡过灾荒的指示〉,1959年9月2日。
〈井泉同志传达八届八中全会关于彭德怀反党集团的决议的报告〉,1959年8月30日。
〈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简报〉,第10期,1958年7月27日。
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秘书处:〈关于1958–59年度粮食分配及有关问题的初步意见(草稿)〉,1958年7月。
安法孝:〈省委检查团泸州分团叙永检查组关于叙永天堂公社部分生产队推行红苕「包产到户以产计工」办法的报告〉,1959年8月4日。
安法孝:〈关于泸州专区在整顿巩固人民公社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检查报告〉,1959年9月1日。
〈胡乔木同志5月8日给主席的信〉,1961年5月8日。
〈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未全件),1958年7月19日。
〈邓小平同志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1月26日。
〈邓小平、彭真同志5月10日给主席的信〉,1961年5月10日。
〈谭震林同志在十省市小麦座谈会上的总结〉,1959年2月21日。
(三)美国
"Comrade B on the Plot of the Reactionary Chinese Clique against Vietnam,"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http://legacy.wilsoncenter.org/coldwarfiles/files/Documents/Document_Le%20Duan,%201979.pdf
"Discussion between 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and Ho Chi Minh (May 17, 1965),"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3061
"Discussion between Deng Xiaoping and Le Duan (September 29, 1975),"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1268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with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CCCP, Deng Xiaoping (December 8, 1959),"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1248
"Stenographic Transcript of Discussions held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legation to the 9th Congress of Romanian Communist Party (July 26, 1965),"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0017
Chiang Kai-shek Diaries,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Wei, E., writings,"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2006C14-9.13.
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1至3、6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四)台湾
国史馆,全宗名:蒋中正总统文物,卷名:武装叛国(一四七),典藏号:002-090300-00170-119。
国史馆,全宗名:蒋中正总统文物,卷名:武装叛国(一四八),典藏号:002-090300-00171-290。
国史馆,全宗名:蒋中正总统文物,卷名:武装叛国(一五八),典藏号:002-090300-00181-204。
国史馆,全宗名:蒋经国总统文物,卷名:中美关系(一),典藏号:005-010100-00055-010。
国史馆,全宗名:军事委员会侍从室,卷名:邓小平,典藏号:129000045607A。
(五)英国
"Notes on leading personality in China (1955)," The National Archives, United Kingdom, FO371/114984.
"Leading personalities in China (1956)," The National Archives, United Kingdom, FO371/120875.
其他原始文献
(一)中国大陆
新华通讯社编:《内部参考》,总第2015期,1956年10月10日。
——:《内部参考》,总第2152期,1957年3月14日。
——:《内部参考》,总第2180期,1957年4月16日。
——:《内部参考》,总第2311期,1957年9月16日。
——:《内部参考》,总第2313期,1957年9月18日。
——:《内部参考》,总第2343期,1957年10月26日。
——:《内部参考》,总第2344期,1957年10月28日。
——:《内部参考》,总第2374期,1957年12月4日。
——:《内部参考》,总第2386期,1957年12月23日。
——:《内部参考》,总第2716期,1959年2月25日。
(二)台湾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六组编印:〈共匪「党外整风运动」的实质〉,《专题研究》,第38期,1957年12月9日。
——:〈法国共产党之研究〉,《专题研究》,第41期,1956年12月31日。
行政院设计委员会编印:〈匪帮最近的重要人事调整〉,《匪情研究资料》,第7辑,1953年3月。
对共军事研究会编印:《朱毛匪军重要人物调查》,1957年12月。
「文革」资料
(一)言论䤈编
人民出版社资料室编:《批判资料: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言论集》。北京:1967。
中国科学院革命历史研究所、近代革命史研究所编印:《邓小平反革命修正主义言论䤈编》。北京:1967。
中国科学院革命历史研究所、近代革命史研究所编印:《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言论䤈编》。北京:1967年4月。
中国科学院运动办公室印:《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言论摘录》。北京:1976年3月。
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资料组编印:《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邓小平反动言论》。北京:1967。
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国家测绘总局二分局计算队翻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首长讲话选编》。北京:1967年3月。
安徽打倒曾希圣四川调查团、东方红八二六东方红纵队、东方红八二六水电校八三一、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革命造反指挥部:《打倒曾希圣》,第1集。成都:1967年11月。中国文革研究网: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28036
首都红代会中国人民大学三红揪邓兵团:《邓小平反革命修正主义言论文章汇编》,第1至2集。北京:1967。
国防部情报局丛书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问题资料专辑》。台北:国防部情报局,1970。
(二)革命小报
「1025」批斗刘邓贺罗筹备处:《1025战报》,第6期,1967年9月19日。大连铁道学院红色造反团主办:《红铁道》,第3号,1967年2月11日。工人造反报、财贸战士、体育战报、反到底、东方红、新北大:《大会专刊》,联合版第2期,1967年3月23日。
——:《大会专刊》,联合版第5期,1967年4月13日。
——:《大会专刊》,第8期,1967年6月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井冈山红色造反团:《井冈山战报》,第3期,1967年1月16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星火燎原革命造反队:《星火燎原》,第3期,1967年1月18日。
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沈阳总部编:《红卫报》,第53期,1967年7月12日。
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新北大》编辑部编:《新北大》,第28期,1967年1月20日。
——:《新北大》,第61、65期,1967年4月18日。
北京工业学院革命造反委员会红代会北工红旗编辑部:《北工红旗》,第62期,1967年9月6日。
北京工农兵体育学院革命委员会:《体育战线》,第12号,1967年8月31日。
——:《体育战线》,专刊,1968年5月25日。
——:《体育战线》,第25号,1968年6月7日。
北京邮电学院革命委员会、红代会北邮东方红公社:《北邮东方红》,第47期,1967年8月12日。
北京邮电学院革命委员会、首都红代会北邮东方红公社:《北邮东方红》,第54期,1967年9月21日。
北京矿业学院革命委员会、红代会北京矿院东方红:《东方红》,第98期,1968年5月1日。
打倒赵健民联合作战部:〈大叛徒大特务大黑手赵健民的反革命罪行调查〉,《红宣兵》,第42期。中国文革研究网: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17901&fpage=29
甘肃师范大学革命造反总部编:《东方红战报》,第14期,1967年6月21日。
——:《东方红战报》,第16期,1967年6月28日。
石家庄鲁迅(狂人)公社红卫兵第二革命造反司令部、北京邮电学院革命委员会首都红代会北邮东方红公社:《狂人、北邮东方红联合版》,1967年9月4日。
西安地区大中院校文革统一指挥部西军电(临)西北工业大学文革委员会、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西军电红卫兵总部、西工大红卫兵总部主办:《新军电、西北工大合刊》,第52期、第73期,1967年9月13日。
全国赴石五湖四海战斗兵团:《捉鳖》,第10期,1967年9月19日。
东北工学院红旗红卫兵造反团东工红旗编辑部:《东工红旗》,第4期,1967年7月10日。
林业部东方红公社《东方红》编辑部:《东方红》,第2期,1967年9月28日。
河北大学毛泽东思想「八一八」红卫兵《八一八战报》编辑部:《八一八战报》,第54期,1967年3月16日。
河北保定工代会筹委会、河北保定铁路工代会、河北保定市贫代会联合主办:《百万工农》,第35期,1968年1月22日。
河南二七公社批斗陶文联络站:《斗陶文战报》,第5期,1967年11月1日。
河南二七公社河南农学院红卫兵总部:《河南省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个司令部斗争的由来和发展》,1967年7月。中国文革研究网: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28033
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指挥部主办:《中州烈火》,第12期,1967年6月10日。
青海省八一八革命造反派联合委员会编:《大批判》,第3期,1967年9月3日。
青海省东方红公社、东方红红卫兵指挥部主办:《东方红》,第7期,1967年3月11日。
——:《东方红》,第9期,1967年3月18日。
《长春公社》报编辑部:《长春公社》,第16期,1967年9月2日。
哈尔滨林业系统红色造反团总部主办:《斗私批修报》,创刊号,1967年10月15日。
红代会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北京公社八八战斗报:《北京公社》,第34期,1967年8月8日。
红代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方红》编辑部:《东方红》,第45期,1967年8月30日。
红代会北京工农兵体育学院毛泽东主义兵团主办:《体育战线》,第18期,1967年4月2日。
红代会清华大学井冈山报编辑部:《井冈山》,第81期,1967年9月6日。
红卫兵成都部队成大支队成都大学八三一战斗团:《八三一战报》,第24期,1967年6月6日。
红卫兵重庆警备区重庆大学红卫兵八一五战斗团主编:《8・15战报》,第61期,1968年4月20日。
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重庆大学红卫兵团八一五战斗团主办:《8・15战报》,第20期,1967年5月12日。
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联络站:《东方红》,第18号,1967年1月31日。
首都红代会中央民族学院东方红公社《民院东方红》编辑部:《民院东方红》,第32、33期,1967年10月20日。
首都红代会北京林学院东方红公社:《北林东方红》,第9期,1967年3月20日。
首都医革会健康报延安公社《全无敌》编辑部主办:《全无敌》,第9期,1967年5月19日。
国务院财贸系统革命造反联络委员会主编:《财贸红旗》,第7期,1967年8月11日。
——:《财贸红旗》,第9期,1967年8月30日。
湖南大学文革筹委会宣传组、湖南大学东方红联合指挥部宣传组、高司湖大总部宣传部编:《大字报选》,第17期,1967年3月22日。
——:《大字报选》,第18期,1967年3月28日。
——:《大字报选》,第26期,1967年5月15日。
云南卫生系统八二三战斗兵团、昆明市卫生系统八二三白求恩兵团合编:《白求恩战报》,第19、20号,1967年10月27日。
广西「四二二」革命行动指挥部、首都红代会中国科技大学东方红:《四二二战报、东方红》,第44期,1967年8月26日。
卫生系统革命造反派《全无敌》编辑部主办:《全无敌》,第8期,1967年5月12日。
(三)数据编辑
宋永毅等编:《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2。
谭放、赵无眠选辑:《文革大字报精选》。香港:明镜出版社,1996。
年谱、日记
(一)年谱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刘少奇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陈云年谱(1905–1995)》,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吴殿尧主编:《朱德年谱》,新编本,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粟裕年谱》。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活动大事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徐则浩编着:《王稼祥年谱(1906–197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郑仲兵、盛平:《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香港:时代国际,2005。
(二)日记
宋云彬:《红尘冷眼》。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郭小蕙整理:〈郭小川日记(1957中)〉,《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3期,页144–174。
——:〈郭小川日记(1957下)〉,《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4期,页39–79。
杨尚昆:《杨尚昆日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郑文翰着,王焰、王业志、王承光补注:《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文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6–11、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996。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数据: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上)》,第22册。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编委会汇编:《邓力群国史讲谈录》,第3、7册。北京:2000–200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特殊馆藏:《反右文件》。
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印:《毛泽东思想万岁》。台北:1974。
曾希圣:《曾希圣文选(1939–196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薄一波著作编写组编:《薄一波书信集》,下册。北京:中党史出版社,2009。
地方志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大事记》,中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四川省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中国共产党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大事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安徽省志・水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安徽省金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金寨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安徽省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宿州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安徽省宿县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宿县地区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省志・大事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河南省志・共产党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省志・粮食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南州州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水利续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鞍山市志・党政群团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苏桦主编:《当代安徽大事记(1949–1985)》。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苏桦、侯永主编:《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回忆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回忆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话说周恩来》。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话说刘少奇——知情者访谈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编:《话说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编:《永远的小平:卓琳等人访谈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解放军档案馆编:《回忆军事家邓小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李井泉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中共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亲切的关怀,永恒的记忆——1958年邓小平视察保定〉,《党史博采》(河北),2004年第11期(总第200期),页42–43。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台北:地球出版社,1993。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台北:双大旅游出版社,2000。
——:《我的父亲邓小平》,图文版,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大象出版社,2004。
水静:《特殊的交往——省委第一书记夫人的回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王力反思录》。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
王凡、东平:《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王亚志回忆,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本书编委会编:《好主任钟期光上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伍修权:《回忆与怀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朱仲丽:《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自传三部曲》,第3卷。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4。
江渭清:《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下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安振英:〈1961–1962:河北省甄别平反〉,《炎黄春秋》,2008年第2期,页5–8。
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吴欣峰:〈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真相〉,《炎黄春秋》,2004年第1期,页6–11。
吴法宪:《吴法宪回忆录》,下册。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
宋文彬:〈检查两个错误〉,宋文彬文史资料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d2c8a0100mlnf.html
——:〈我对原温江地区农业大跃进中的两个特殊问题的主要情况的交代〉,宋文彬文史资料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d2c8a010002vw.html
宋任穷:《宋任穷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下集。台北:世界书局,1998。
李志绥:《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台北:时报文化,1993。
李海文、王燕玲编:《世纪对话:忆新中国法制奠基人彭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李雪峰:〈关于党的八大召开前后的历史片段回忆〉,《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4期(总第297期),页8–12。
——:《李雪峰回忆录(上)——太行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李雪峰纪念文集》编辑组:《李雪峰纪念文集》(北京:未出版,2007年)。
李富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说明(节录)〉(1964年5月18日),《党的文献》,1996年第3期,页11–14。
李慎之:〈胡乔木在1956–1957年的「右派言论」〉,《炎黄春秋》,2011年第2期,页75–76。
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首席俄语翻译的历史见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苏外交亲历记——首席俄语翻译的历史见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利瓦伊汉:《回忆与研究》,下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李锐:《大跃进亲历记》。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庐山会议实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李锐谈毛泽东》。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李辉:〈与张光年谈周扬〉,学术中国网: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4029
李辉:〈与李之琏谈周扬〉,学术中国网: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403
1邱会作:《邱会作回忆录》,上册。香港:新世纪出版及传媒有限公司,2011。
周林:〈贵州「四清运动」的几个问题〉,政协贵阳市委员会网站:http://www.gyszx.gov.cn/wenshi/showDetail.asp?id=1795
周星夫:〈忆六十年代山东的甄别工作〉,《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2期,页100–108。
周尔均、周秉德主编:《百人访谈周恩来》。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金冶主编:《回忆谭震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金翠珍:〈毛主席视察蜀山人民公社的记忆〉,安徽文化网:http://www.ahage.net/hefei/11846.html
阿成:《我肩负的使命——马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阿成回忆录之四》。吉隆坡:21世纪出版社,2007。
姚锦:《姚依林百夕谈》。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中共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胡绩伟:《胡绩伟自述(1953–1976)》,第2卷。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范明着,郝瑞整理:《西藏内部之争》。纽约:明镜出版社,2009。
师哲口述,师秋朗笔录:《我的一生——师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徐景贤:《十年一梦——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
耿飙:《耿飙回忆录(1949–199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马永顺、朱雨滋、齐翔安编:《齐燕铭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马里列(R. Malile)着,王洪起译:《我眼中的中国政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崔奇:《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张文澄口述,李畅培记录整理:〈我是怎样被打成右派的〉,《红岩春秋》,1999年第3期,页59–63。
张宗逊:《张宗逊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张秀山:《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张开济:〈国庆十大建筑设计追忆〉,《纵横》,1996年第9期,页24–26。
张培森整理:〈杨尚昆1986年谈张闻天与毛泽东〉,《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页29–36。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张恺帆口述,宋霖记录整理:《张恺帆回忆录》。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张震:《张震回忆录》,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梁文斌:〈我向中央告省委〉,《炎黄春秋》,2010年第11期,页59–61。
梁灵光:《梁灵光回忆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莫文骅:《莫文骅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郭战平、赵曦主编:《真情见证:开国领袖的亲情家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陈人康策划、口述,金汕、陈义风着:《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陈丕显:《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
陈平、伊恩沃德(Ian Ward)、诺玛米拉佛洛尔(Norma Miraflor)合着:《我方的历史》〔My Side of History〕。新加坡:Media Masters Pte Ltd,2004。
陈伯达:《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陈剑编:《与陈平对话:马来亚共产党新解》。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6。
陈晓农编纂:《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香港:阳光环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
章诒和:《最后的贵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顺长江,水流残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
曾自:〈向毛泽东进言「包产到户」——记我的父亲田家英〉,《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3期,页61–62。
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黄文欢:《越中友好与黎笋的背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黄火青:《一个平凡共产党员的经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黄克诚:《黄克诚自述》,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白鹿书院:http://www.oklink.net/01/0419/csjs/index.html
杨尚昆:《追忆领袖战友同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杨尚昆等着:《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杨得志:《杨得志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蜀山区地方志办公室:〈小平同志在蜀山人民公社三个多小时的前前后后——访原蜀山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钱朝圣〉,人民网:http://ah.people.com.cn/GB/channel9/37/200806/26/134879.html
路宪文:〈「信阳事件」的历史、社会根源及经验教训〉,地方文革史交流网:http://www.difangwenge.org/simple/?t5618.html
廖汉生:《廖汉生回忆录》,续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赵家梁、张晓霁:《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岗在北京》。香港:大风出版社,2008。
赵发生:〈我为共和国经管粮仓24年〉,《炎黄春秋》,2003年第3期,页33–38。
赵紫阳:《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录音》。台北:时报文化,2009。
齐锡玉:〈为邓小平同志作翻译的点滴回忆〉,《当代世界》,2004年第2期,页32–35。
刘立强:〈「信阳事件」后刘建勋在河南〉,《炎黄春秋》,2009年第9期,页64–70。
刘振德:《我为少奇当秘书》,增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刘晓:《出使苏联八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邓自力:《坎坷人生》。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黎之:〈回忆与思考——整风、鸣放、反右〉,《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1期,页92–107。
萧克:《萧克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续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阎明复:〈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页6–21。
——:〈听阿尔希波夫谈中苏关系〉,《百年潮》,2007年第11期,页10–17。
——:〈1964年罗共调停中苏关系始末(二)〉,《百年潮》,2010年第9期,页7–11。
阎明复、朱瑞真:〈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的前前后后〉,《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4期,页30–57。
——:〈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十年〉,《百年潮》,2007年第1期,页15–21。
——:〈赫鲁晓夫对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反应〉,《百年潮》,2007年第8期,页9–13。
薄一波:《领袖、元帅、战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鞠开:〈二十六年蒙冤去,三十六年慰忠魂——回忆逆境中的粟裕〉,《纵横》,2003年第8期,页11–13。
——:《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聂力:《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香港:明报出版社,1991。
罗东进:《我的父亲罗荣桓》。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罗点点:《点点记忆——红色家族档案》。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1999。
苏维民:〈杨尚昆谈在中央办公厅二十年〉,《百年潮》,2008年第7期,页17–23。
——:〈杨尚昆忆兼任中直机关党委书记〉,《百年潮》,2009年第1期,页19–23。
龚育之:《龚育之回忆:「阎王殿」旧事》。南昌: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顾达寿:〈苏联外交官眼中的邓小平〉,《领导文萃》,2011年第11期,页53–56。
〈半杯残酒见为人——胡志明鳞爪〉,《广东党史》,2007年第2期,页19–20。
〈笑在百花前——艾地听取游击战争经验介绍〉,《广东党史》,2007年第2期,页21–22。
〈叩访富强胡同六号〉,博讯新闻网: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5/01/200501301027.shtml
中文专著
丁抒:《阳谋:反右派运动始末》,修订版。香港:开放杂志社,2006。
丁家琪:《从少尉到元帅:中国元帅叶剑英》。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丁龙嘉、听雨:《康生与「赵健民冤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传略》。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刘少奇传》,下册。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1998。
——:《邓小平研究述评》,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毛泽东传(189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百年小平》。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金冲及、陈群主编:《陈云传》,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编着:《邓小平画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数据》,第5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编:《邓小平再造中华辉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邓小平的历史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着,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中共北京市委《刘仁传》编写组编:《刘仁传》。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运动(湖北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编:《邓小平与大西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少华、游胡:《林彪的这一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文辉抗、叶健君主编:《新中国第一代:省(市、区)委书记、省(市、区)长卷》,上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王昊、王纪一:《开国上将叶飞》。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王尔敏:《史学方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朱正:《两家争鸣:反右派斗争》。台北:允晨文化,2001。
《江华传》编审委员会:《江华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吴东峰:《开国将军轶事》。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吴国光:《赵紫阳与政治改革》。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97。
吕书正:《解读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宋连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李丹慧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向东、王增如:《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李健:《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
李端祥:《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李颖、程美东主编:《与邓小平一起亲历历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李先念传》编写组编:《李先念传(1949–1992)》,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9。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苏联专家在中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阮铭:《中共人物论》。纽泽西: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3。
房维中、金冲及主编:《李富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林蕴晖:《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武市红、高屹主编:《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邵维正主编:《邓小平百年百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施昌旺:《王稼祥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年大事记》。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徐向前传》编写组:《徐向前传》,第2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徐则浩:《王稼祥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张戎、乔・哈利戴(Jon Halliday)着,张戎译:《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香港:开放出版社,2006。
张江明选编:《广东历史问题研究——广东「地方主义」平反研究资料》。广州:学术研究杂志社,2000。
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张素华主编:《毛泽东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张湛彬、刘杰辉、张国华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张雄文:《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张黎群、张定、严如平、唐非、李公天主编,唐非撰:《胡耀邦传》,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郭德宏、林小波:《四清运动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陈永发:《延安的阴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修订版。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
陈修良撰述,唐宝林编着:《拒绝奴性——中共秘密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传》。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
陈徒手:《人有病天之否:1949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陈野萍、韩劲草:《安子文传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陈鸿瑜:《东南亚各国的政治与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2。
章重:《东湖情深:毛泽东与王任重十三年的交往》。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粟裕传》编写组:《粟裕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彭真传》编写组、田酉如:《彭真传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彭德怀传记组:《彭德怀全传》,第3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希圣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舒云:《林彪事件完整调查》,上册。纽约:明镜出版社,2006。
贺金瑞、孙晶:《走近邓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贺龙传》编写组:《贺龙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黄瑶、李志经、杨国庆:《罗帅最后十五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杨天石主编,《百年潮》杂志社编:《邓小平写真》。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杨立编着:《带刺的红玫瑰——古大存沉冤录》。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1997。
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杨奎松:《走向破裂——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9。
杨国宇、陈斐琴、陈鹤桥、刘备耕编:《二十八年间三编——从师政委到总书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杨继绳:《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上、下篇。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9。
雷厉:《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当代广东研究会编:《岭南纪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部编辑:《彭德怀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万家安:《与历史对话(二)——战后马共策略的探讨》。Kajang Selangor:当代本土史料研究室,2008。
董保存:《谭震林外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赵庆东、刘文耀、吴启权主编:《邓小平与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刘金田:《水乳交融——人民中的邓小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刘金田、张爱茹:《邓小平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刘源:《刘少奇与新中国》。香港:大风出版社,2005。
刘汉、黄瑶等着:《罗荣桓元帅》。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刘鉴铨主编:《青山不老:马共的历程》。Selangor:星洲日报,2004。
《刘伯承传》编写组:《刘伯承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潘敬国主编:《共和国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滕叙兖:《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郑谦、庞松、韩钢、张占斌:《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邓小平思想研究》丛书编审委员会:《邓小平思想研究》,第2卷。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
《邓子恢传》编辑委员会编:《邓子恢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萧冬连:《共和国年轮・1961》。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萧冬连等着:《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阎润鱼:《共和国历史上的邓小平》。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戴煌:《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修订版。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钟文、鹿海啸:《百年小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钟文编:《邓小平外交风采实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钟灏编着:《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纵览(1938–1965年)》。北京: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罗瑞卿传》编写组:《罗瑞卿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罗荣桓传》编写组:《罗荣桓传》,第2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苏台仁主编:《邓小平生平全纪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龚士其主编:《杨献珍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中文论文
丁龙嘉:〈赵健民在20世纪50年代反「左」〉,《炎黄春秋》,2012年第10期,页15–21。
尹曙生:〈安徽特殊案件的原始记录〉,《炎黄春秋》,2009年第10期,页62–63。
——:〈省长王昭之死〉,《炎黄春秋》,2010年第10期,页8–14。
王海光:〈60年代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载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2):曲折探索(1956–1966)》。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页548–601。
——:〈征粮、民变与「匪乱」——以中共建政初期的贵州为中心〉,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9,辑1,页201–233。
朱世力:〈走近安徽省博物馆的老一辈革命家们〉,《江淮文史》,2009年第2期,页4–11。
朱楹:〈粟裕大将蒙冤始末〉,《文史精华》,2000年第12期,页4–10。
江鲲池:〈曾希圣轶事〉,《江淮文史》,1994年第4期,页72–79。
——:〈邓小平与安徽经济体制改革〉,《江淮文史》,2004年第5期,页4–12。
——:〈桂林栖桐城蹲点记〉,《江淮文史》,2005年第5期,页70–90。
——:〈邓小平与曾希圣〉,安徽文化网:http://www.ahage.net/fengyun/11900.html
庄金兴、夏明星:〈被誉为「诸葛先生」的参谋上将李达〉,《党史博采》,2005年第1期,页37–42。
何立波:〈「称职的好参谋长」李达上将〉,《文史天地》,2005年第2期,页22–27。
——:〈吴芝圃与大跃进运动〉,《党史文苑》,2006年第12期,页4–11。
——:〈「八府」参谋长郭天民上将〉,《党史博采》,2009年第9期,页29–33。
余敏玲:〈俄国档案中的留苏学生蒋经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9期(1998年6月),页103–130。
宋霖:〈道德节操党性之光——纪念张恺帆诞辰100周年〉,《江淮文史》,2008年第5期,页47–77。
李林:〈中共中央书记处组织沿革与功能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页13–21。
李颖:〈新中国中央办公厅主任岗位上的杨尚昆〉,《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3期,页153–163。
杜光:〈中央高级党校反右派内幕〉,《炎黄春秋》,2005年第9期,页1–8。
周燕:〈顾全大局的李井泉〉,《党史博览》,2009年第11期,页29–35。
孟东:〈军委训练总监部的建立与撤销〉,《党史博览》,2002年第10期,页49–52。
林蕴晖:〈高岗事件与中共高层在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上的分歧〉,《二十一世纪》,2003年8月号(总第78期),页62–68。
——:〈朱可夫事件与彭德怀庐山罢官〉,《百年潮》,2004年第2期,页30–34。
——:〈1958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纪实〉,《党史博览》,2005年第3期,页4–9。
武市红:〈邓小平对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探索与思考〉,《党的文献》,2006年第6期,页61–66。
金津:〈马共的革命与终结〉,《炎黄春秋》,2010年第4期,页82–87。金磊、李沈:〈流金岁月中的经典:「国庆十大工程」设计回顾〉,《百年潮》,2006年第2期,页48–54。
东夫:〈李井泉和四川大饥荒的特殊成因〉,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上册。香港:田园书屋,2009,页333–353。
南亩:〈刘邓的好参谋长〉,《党史博采》,2000年第11期,页18–20。
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3期,页101–110。
范晓春、孙宝元:〈第三次包产到户与四清运动〉,《党史研究资料》,2002年第8期(总第301期)(2002年8月),页15–24。
原不二夫:〈马来亚共产党与中国〉,《南洋资料译丛》,2001年第4期(总第144期),页26–39。
徐明:〈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总第48期),页37–47。
徐焰:〈缅甸共产党兴亡始末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85039/13375411.html
高连升:〈浅析1958年解放军反「教条主义」的斗争〉,《军事历史》,1994年第1期,页7–10。
高华:〈在贵州「四清运动」的背后〉,《二十一世纪》,2006年2月号,页75–89。
张崇:〈建国初期的首都建设和「国庆十大工程」〉,《北京党史》,1999年第1期(总第114期),页46–47。
张国星:〈关于右派的人数和性质〉,《党史博览》,2005年第6期,页50–51。
张雄文:〈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一)〉,张雄文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547a3010009m7.html
——:〈无奈的历史:刘伯承与邓小平的真实关系〉,张雄文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547a30100f8p0.html
梁丞:〈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百年潮》,1999年第8期,页4–10。
郭其侨:〈萧克将军谈「三次站错队」〉,《炎黄春秋》,2007年第7期,页33–34。
郭道晖:〈四千老干部对党史的一次民主评议——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草案)大讨论记略〉,《炎黄春秋》,2010年第4期,页1–7。
陈充:〈北有青岛,南有湛江——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湛江党史网:http://www.zjds.org/ReadNews.asp?NewsID=670
——:〈为了湛江的腾飞——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湛江的关怀〉,《广东党史》,2000年第1期,页11–14。
陈东林:〈硝烟弥漫的西部开发——60年代三线建设决策始末(上)〉,《党史博览》,2001年第1期,页4–10。
——:〈硝烟弥漫的西部开发——60年代三线建设决策始末(下)〉,《党史博览》,2001年第2期,页22–26。
冯子豪:〈小河潺潺之四〉,红杏诗社:http://hxsb700.blog.163.com/blog/static/6647145720093210453124/
杨晓璐:〈真情攻破「马其诺」——李达上将与夫人张乃一的情感世界〉,《党史纵览》,2007年第3期,页49–52。
赵生晖:〈1965年中央组织部关于党的建设的三个报告的形成过程〉,《中共党史数据》,1994年总第52期,页12–21。
赵紫阳:〈关于党政分开〉,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50447.htm
齐德学:〈彭德怀与1958年反教条主义斗争〉,《军事历史》,1998年第5期,页45–46。
刘以顺:〈60年代初安徽农村责任田始末〉,《党史研究资料》,1994年第8期(总第205期)(1994年8月),页2–12。
——:〈毛泽东在安徽推广责任田的前前后后〉,《中共党史资料》,总第54期,(1995年7月),页102–122。
——:〈邓子恢在安徽推行「责任田」前后〉,《党史纵览》,1999年第6期,页13–16。
刘松茂:〈李富春和国家计委的改组〉,《百年潮》,2000年第6期,页20–25。刘金田、张爱茹:〈1958年的邓小平〉,《党史博览》,2003年第8期,页8–9。
刘彦培:〈「李世农反党集团事件」的真相及其历史经验〉,《江淮文史》,2006年第1期,页168–176。
邓伟志:〈评柯庆施〉,《江淮文史》,2004年第1期,页4–22。
晓农、疆文:〈彭德怀刘伯承的误会与纠葛〉,《党史文苑》,2005年第1期,页26–32。
萧勇、宗跃:〈邓子恢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党史博采》,1999年第1期,页11–14。
戴宝村:〈台湾历史上的八七水灾〉,台湾历史学会: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806.htm
谢荫明、郭晓燕:〈邓小平1961年北京顺义调查〉,《党的文献》,2004年第5期,页65–71。
钟延麟:〈邓小平与1959年庐山会议〉,《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第15卷第2期(2007年12月),页121–154。
——:〈大跃进运动中的军方活动〉,《二十一世纪》,2008年4月号(总第106期),页57–68。
——:〈中共建政后周恩来与邓小平关系之研究(1949–1976)〉,《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2期(2009年11月),页169–220。
——:〈刘少奇与邓小平关系之研究(1952–1966)〉,《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4期(2010年11月),页115–164。
——:〈邓小平在「高饶事件」中之角色与作为〉,《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22卷第4期(2010年12月),页521–562。
关良桂、夏明星:〈谭冠三中将在西藏〉,《党史文苑》,2006年第10期,页22–27。
〈战神走出硝烟——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忆刘伯承〉,《党史博采》,2000年第8期,页26–29。
〈60–70年代的西哈努克、波尔布特与中国〉,沈志华、李丹慧个人网站:http://www.shenzhihua.net/ynzz/000032_2.htm
〈1960年安徽省各县市人口非正常死亡情况表〉,大饥荒档案:http://www.yhcw.net/famine/Data/Anhui/anhui00b.html
〈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02/content_2637610.htm
〈中华民国台闽地区历年人口总数、年增加、自然增加、出生数、死亡数、结婚对数、离婚对数及其比率〉,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全球信息网: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109800.xls
〈引言:关于黎笋谈越中关系的报告〉,冷战中国网:http://www.coldwarchina.com/kfda/ynda/000585_2.html
〈印度尼西亚「九・三十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c/yc_b/yc_b_060.htm
〈巡视〉,合肥报业网:http://www.hf365.com/epublish/gb/special/class000000031/1/hwz487751.htm
〈邓小平在安徽的珍贵照片〉,安徽文化网:http://www.ahage.net/photo/11532_3.html
〈「邓小平同志1960年2月24日视察蚌埠」连体戳〉,邮之趣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8ac3a0100hw8z.html
英文专著
Armstrong, J. D.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7.
Bachman, David. Bureaucracy, Economy, and Leadership in China: The 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Baum, Richard. Prelude to Revolution: Mao, the Party, and the Peasant Question, 1962–196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Becker, Jasper. Hungry Ghosts: Mao's Secret Famine. New York: Henry Holtand Company, 1996.
Chandler, David P. Brother Number One: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Pol Po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9.
Chen, King C. China's War with Vietnam, 1979: Issues, Decisions, and Implications.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87.
Dikötter, Frank. 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0.
Domenach, Jean-Luc. The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 Case of One Chinese Provinc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Duiker, William J. China and Vietnam: The Roots of Conflict.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Franz, Uli. Deng Xiaoping. Bost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8.
Goldstein, Avery. From Bandwagon to Balance-of-Power Politics: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Politicsin China, 1949–197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Goodman, David S. G.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1994.
Huang, Jing.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Kallgren, Joyce K., Noordin Sopiee, and Soedjati Djiwandono, eds. ASEAN and China: An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8.
Khrushchev, Nikita Sergeevich. Khrushchev Remembers: The Last Testament. New York: Little Brown, 1974.
Kiernan, Ben. How Pol Pot Came to Power: A History of Communism in Kampuchea, 1930–1975. London: Verso, 1985.
Kuhn, Philip A.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6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Mac Farquhar, Roderick, and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Mozingo, David P. Chinese Policy toward Indonesia, 1949–1967.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
Potter, Pitman B. From Leninist Discipline to Socialist Legalism: Peng Zhen on Law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 PR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Ruan, Ming. Deng Xiaoping: Chronicle of an Empir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Shambaugh, David. The Making of a Premier: Zhao Ziyang's Provincial Career.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4.
Swanstrom, Niklas. Foreign Devils, Dictatorship, or Institutional Control: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Southeast Asia. Uppsala, Sweden: Uppsala University, Dept. of Peaceand Conflict Research, 2001.
Taylor, Jay.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Peking's Relations with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New York: Praeger, 1976.
Teiwes, Frederick C.Provincial Party Personnel in Mainland China 1956–1966. New York: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67.
——. Politics and Purges in China: Rectific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Party Norms, 1950–1965.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
Teiwes, Frederick C., and Warren Sun. The Tragedy of Lin Biao.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 China's Road to Disaster: Mao, Central Politicians, and Provincial Leader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5–1959. New York: M. E. Sharpe, 1999.
——.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2–1976. Armonk: M. E. Sharpe, 2007.
Vogel, Ezra F.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Wang, Eugene H. C.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ailand.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1966.
Yang, Benjamin. Deng: A Political Biography.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8.
Yang, Jisheng. Tombstone: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1958–1962.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2012..
英文论文
Dittmer, Lowell. "Patterns of Elite Strife and Succession in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123 (September 1990): pp. 405–430.
——.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34 (July 1995): pp. 1–34. Dreyer, June Teufel. "Deng Xiaoping: The Soldier." The China Quarterly 135 (September 1993): pp. 536–550.
Forster, Keith. "Localism, Central Policy, and the Provincial Purges of 1957–1958: The Case of Zhejiang." In New Perspectives on State Socialism in China, edited by Timothy Cheek and Tony Saich, pp. 191–233.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Masaya, Shiraishi. "Vietnamese Communists' Perception of China: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s."载许文堂主编:《越南、中国与台湾关系的转变》,页230–245。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
Naughton, Barry." Deng Xiaoping: The Economist." The China Quarterly 135 (September 1993): pp. 491–514.
Pye, Lucian W." An Introductory Profile: Deng Xiaoping and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 The China Quarterly 135 (September 1993): pp. 412–443.
Shambaugh, David. "Deng Xiaoping: The Politician." The China Quarterly 135 (September 1993): pp. 457–490.
Teiwes, Frederick C. "Mao and His Lieutenant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20 (Jan. –Jul., 1988): pp. 1–80.
——. "Interviews on Party History." In New Perspectives on State Socialism in China, edited by Timothy Cheek and Tony Saich, pp. 339–353.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The Chinese State during the Maoist Era." In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edited by David Shambaugh, pp. 105–16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Teiwes, Frederick C., and Warren Sun." The Politics of an 'Un-Maoist' Interlude: The Case of Opposing Rash Advance, 1956–1957. "In New Perspectives on State Socialism in China, edited by Timothy Cheek and Tony Saich, pp. 151–190.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 "China's New Economic Policy under Hua Guofeng: Party Consensus and Party Myths," The China Journal 66 (July 2011): pp. 1–23.
Whyte, Martin King. "Deng Xiaoping: The Social Reformer." The China Quarterly 135 (September 1993): pp. 515–535.
Yahuda, Michael. "Deng Xiaoping: The Statesman." The China Quarterly 135 (September 1993): pp. 551–572.
报刊
《人民日报》,1954、1957–1960、1963–1965、2004年。
《文汇报》,1958年。
《解放军报》,1960年。
《红旗》,1959–1960年。
《新华半月刊》,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