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保留日本天皇居心叵测

1943年11月,中、美、英举行的开罗会议明确宣告,中、美、英对日继续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为什么到日本正式投降之日,无条件变为有条件,废除军国主义的日皇体制变为保全日皇裕仁的地位呢?

要解答这两大问题,得从头说起。日皇裕仁于1945年6月22日召集重臣及军方首脑,面谕开始讲和工作。当时日本的败局已定,裕仁寄望于苏联出面“调停”,交战双方达成“荣誉的和平”。当时的苏联对日本来说还是个中立国,并且曾和日本签订过中立条约,但是已于1945年4月5日宣布废除此约。

7月27日,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第二次奉命请求苏联出面调停时,中、美、英向全世界播放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其主要内容为:

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的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远铲除;日本战犯将交付审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碍必须消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

《波茨坦公告》还警告日本政府,如不接受上列条件,日本将面临迅速而完全的毁灭。日本内阁于8月3日开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即“日本目前所应采取之唯一方策,即为接受波茨坦宣言”。但军部仍在内部鼓动少壮派准备本土决战,对内阁参议会置之不理,裕仁天皇也在请求苏联出面调停。

日本政府正在盼望不久有好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之时,听到的却是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的爆炸声。广岛全市顿成废墟,居民死伤无数。裕仁至此决心从速结束战争,因此更焦急地等待苏联的复音。

佐藤8日得到的答复却是:苏联当天对日宣战。8月9日,美国扔下了第二枚原子弹,长崎居民死伤无数。

8月10日,裕仁在御前会议决定,在不改变日本体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件,当天瑞典政府受日本委托把这个决定转告中、美、英、苏4国。

8月12日,美国以公开广播的形式答复日本,其内容为:“自投降之时起,天皇及日本政府之国家统治之权限,为实施投降条件起见,应置于采取其必要措施的盟军最高司令官限制之下。”

美国这样答复就等于同意不废除天皇,而只是使他的权力在必要时受制于盟军最高统帅。这完全违反了《波茨坦公告》中两大受降条件:日本军国主义必须永久铲除,日本战犯将交付审判。

为什么美国对日政策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呢?当时,美国当局虽然知道天皇求和了,但还没有决心派兵在日本登陆。美军鉴于打下冲绳岛付出的沉重代价和该岛军民至死不降的顽抗精神,担心盟军如强行登陆,会遭遇到比在冲绳岛顽强得多的抵抗。

如果废除了天皇,日本军部主战派一旦不受约束,势必抵抗到底,日本本土的局势将难以收拾。华盛顿的决策者就是以此为理由,一反原来的政策,取消要废除天皇的决定,转而维护裕仁的皇位,但把他放在盟军司令官之下,利用他在日本人民中的地位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美国此举是权宜之计,达到了美军平安进驻日本本土的目的,但从长远看,是失策。盟国在受降书上,把原定要求“日本国”无条件投降改为“日军”无条件投降,但事实上进驻日本的美军也没有监督日军无条件投降。日军参谋本部命令部队烧毁一切机密文件,仅东京市谷区一地焚烧文件的黑烟弥漫天空就达3天之久。这样,日军毁灭了它在侵略中施行毒气战、细菌战、“三光”政策等罪行的记录。

受降书另一规定:严禁日本拥有军事工业。但是,日本政府和军部下令把军需物资“紧急和秘密”地转为民用,但更严重的事态还在后面。盟国原来指定把日本850个军需工厂作为赔偿中、美、英、苏4国之用,但独揽统治日本大权的美国竟把这些工厂先后归还日本政府或私营企业。

1946年8月,中、美、英、苏、法在巴黎举行对意大利媾和会议时,与会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即不让日本再有重工业,以防它重新武装起来,这和《波茨坦公告》“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是一致的。但是,事隔不久,美国又来一次180度的大转变,不顾盟国的决定,开始扶植起日本重工业。

这是为什么呢?其后几年亚太地区发生的战争,使答案逐渐明朗化了:原来美国是要利用日本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