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怪物

空中怪物是空中生存的佼佼者。它们纵横万里,来去自由。对于只能在陆地生存的人类,它们的一切都显得神奇和难解;它们的行为也演变为传奇和传说。

森林里的攻击者

森林中的原始蟒蛇

蟒蛇属无毒蛇类,是当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边均有一个小型爪状痕迹,这是其退化后肢的残余痕迹。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都还能自由活动。蟒蛇体色黑,有云状斑纹,背面有一条黄褐斑,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状纹。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在蛇类中,蟒蛇是最大的一种,其长度一般在6米左右,最大体重也可达55千克左右。

体形粗大且长是蟒蛇的主要特征,其次身上具有腰带和后肢的痕迹。

另外,蟒蛇具有成对较发达的肺,较高等的蛇类却只有一个肺或一个退化肺。

蟒蛇的体表花纹非常美丽,对称排列成云豹状的大片花斑,斑边周围有黑色或白色斑点。体鳞光滑,背面呈浅黄、灰褐或棕褐色,体后部的斑块很不规则。

蟒蛇的头小并且呈黑色,眼下有一黑斑,喉下呈黄白色,其腹鳞无明显分化。蟒蛇的尾巴短而粗,但具有很强的缠绕性和攻击性。

蟒蛇的生活习性

蟒蛇因其具有很强的缠绕性,所以常攀缠在树干上,它也擅长游泳。蟒蛇喜热怕冷,最适宜温度为25℃~35℃,20℃时少活动,15℃时开始麻木状态,如气温继续下降到5℃~6℃即死亡,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过久也可死亡。

蟒蛇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至5个月,春季出蛰后,日出后开始活动。

夏季高温时常躲阴凉处,于夜间活动捕食。蟒蛇的攻击性很强,它猎取食物的方式就是用身体将猎物紧紧缠住,直至把猎物缢死,然后从猎获物的头部将其吞入。

蟒蛇喜在温热地方生活,常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一些潮湿的森林中,属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

蟒蛇主要以鸟类、鼠类、小哺乳动物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其牙齿尖锐、猎食动作迅速准确,有时也进入村庄农舍捕食家禽和家畜;有时雄蟒也伤害人。

当雌蟒产卵后,有盘伏卵上孵化的习性。此时任何东西最好都不要靠近它,因为生性凶残的雌蟒极容易伤人。

蟒蛇常以小麂、兔、松鼠等为食,其胃口极大,可以一次吞食一些超过自身体重的动物。

比如广西梧州外贸公司1960年曾收购了一条100千克重的蟒蛇。这条蛇吞食了15千克的家猪。

蟒蛇胃口大,消化力也极强,除猎物的兽毛外,其他皆可消化,但饱食后也可数月不吃食物。

蟒蛇繁殖期短,卵生,其繁殖期为每年4至6月,每年的4月份出蛰,到6月份开始产卵,每次可产8至30枚,多者也可达百枚。卵呈长椭圆形,每只卵均带有一个“小尾巴”,大小似鸭蛋,每枚重约70至100克,其卵为白色,孵化期60天左右。

这时雌蟒不吃食物,由于体内发热,体温较平时升高几度,这样有利于幼卵的孵化和生长。

在线小知识

世界最大的蟒蛇:印度尼西亚捕获一条长14.85米、重447千克的巨蟒,属东南亚本地物种网纹蟒。到目前为止,这条蟒蛇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蟒蛇,当地人为这条大蛇取名为“桂花”。

性情凶猛的白头海雕

北美洲特有的大型猛禽

白头海雕,又叫美洲雕,是鸟纲、鹰科下的一个属。白头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种大型猛禽。一只完全成熟的海雕,体长可达一米,翼展两米多长。白头海雕的大小随着年龄、性别和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变化。但是,由于年轻的雕有较长的尾羽和翅羽,所以未成年雕往往比成年雕的个头还大。

由于雄性白头海雕的头是白色的,所以白头海雕的俗名和学名都是源于此。白头海雕外形美丽、性情凶猛,其嘴、爪都较为锐利而钩曲,而且目光敏锐。在展开双翅,搏击长空,凌空翱翔时,总是那样英姿威武、威风凛凛。

有时候,白头海雕被译为秃鹰。这样就会让人以为,白头海雕像秃鹫一样头上没有羽毛。其实,白头海雕被叫作“秃鹰”是因为白头海雕的头部为白色,并且一直覆盖到颈部,闪闪发光,同身上的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总是给人一种没长羽毛的“光秃秃”的感觉,所以俗称为“秃鹰”。由此可见,秃鹰的这种叫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全身羽毛丰满,并无秃可言。

白头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种大型猛禽。它和大部分食肉猛禽一样,雌雕要比雄雕个头大。其中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有些生物学家认为,雌雕的大个头能让它们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巢、蛋和小雕。个头较小的雄雕翱翔起来更为轻松。一般来讲,雌白头海雕的翼展长达2.3米,雄白头海雕的翼展却仅有1.8米。白头雕的这种外形更能守护好自己的地盘。

未成年的白头海雕全身是深棕色的羽毛;4至6岁成年后,白头海雕的眼、虹膜、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

一只完全成熟的白头海雕,体长71厘米至96厘米,翼展168厘米至244厘米,重量3000克至6300克。白头海雕的平均寿命为15年至20年,被豢养的有可能活到50岁左右。

白头海雕分布在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本土和北墨西哥。白头雕是北美洲唯一的海鹰。白头海雕居住在北美洲多沼泽的支流、路易斯安那以及东部落叶林、魁北克和新英格兰。北部的白头海雕属候鸟,而南部的白头海雕为留鸟。白头海雕早先养殖在北美洲中部。但是,白头海雕的最低数量主要限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北部和东加拿大和佛罗里达。此外,白头海雕的亚种也分布于北美洲的各地区。

白头海雕的生活习性

白头海雕是一种凶猛的捕杀动物。它们具有利爪和撕裂动物用的钩嘴,鸟类学家授予它们猛禽的称谓。白头海雕像其它大多数猛禽一样,是日间捕食性鸟类,常成对出猎,凭其异常敏锐的视力,即使在高空飞翔,也能洞察到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猎物。

白头海雕以鱼类为主食。所以,它们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沿岸。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海纳斯附近的奇卡特河区域,在每年11月份鲑鱼洄游时期,仅仅10多千米长的河岸,竟能吸引三四千只白头海雕。由于白头海雕的到来,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

白头海雕主要以大马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为食。此外,白头海雕也吃海鸥、野鸭等水鸟和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白头海雕的飞行能力极强,在飞行的时候,还常发出类似海鸥的叫声。它们的视力比人类的眼睛要锐利很多倍,尤其是对移动物体的反应视力更是出类拔萃。

白头海雕常常凌空盘旋,放眼四野,明察秋毫,动作敏捷,狡兔纵有三窟也难以逃脱它的利爪。此外,白头海雕还能在水面上抓起几十千克重的大鱼。

通常情况下,白头海雕都是成双成对的活动,合力追逐捕捉受伤的或瘦弱的水鸟。白头海雕偶尔会进攻那些在飞行中的天鹅,也会把浮在水面上的大鱼拖到岸边。

在捕食的时候,白头海雕一边在水面盘旋,一边用其锐利的目光搜索贴近水面游动的鱼类。一旦发现目标,便急速俯冲下来抓获。

如果鱼比较小,它们就会用锐利的爪子一下抓到鱼背腾空而起;如果碰到大鱼抓不起来时,就会被大鱼拉入水中。因此,当经过奋力拼搏实在不能获取猎物时,白头海雕就会放开大鱼,重新飞上天空。

白头海雕的生长繁殖

白头海雕彼此之间的交往是由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而定。一般情况下,春季和夏季,成年白头海雕忙于筑巢。为了便于捕鱼,白头海雕往往会将巢筑于河流、湖泊或海洋沿岸的大树上,年复一年地使用和修建同一个巢。

在这期间,准备繁殖配对的白头海雕都会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它们很少和其他白头海雕接触,除非是为了赶走入侵者。那些年龄太小、还不能交配的白头海雕会在暖和的月份里东寻西探,了解周围的环境,努力地生存下来。在冬季迁徙的时候,白头海雕彼此会交往得多一些,它们常常聚集在一个丰富的食物源周围。对此,生物学家认为,白头海雕的这种冬季聚居能够为年轻的成年白头海雕提供一个可能与配偶相遇的场所。

白头海雕实行终生配偶制。到了繁殖季节,白头海雕就会成群地集中到一些食物比较丰富的地区,将巢筑于悬崖峭壁上,或者参天大树的顶梢上。

筑巢的材料主要是树枝,里面也铺垫一些鸟羽和兽毛。白头海雕和其它鹰类一样,也喜欢利用旧巢,并且在繁殖期间不断地进行修补,使巢变得越来越庞大。一般来说,白头海雕的巢直径可达2.8米,厚可达6米,重量可达2000千克。

雌白头海雕一般在每个的11月上旬产卵。但是,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时间可以相差几个月。每窝产卵两枚,孵化期为一个月左右,第一只雏鸟和第二只雏鸟出壳的日期可以相差好几天。在雏鸟出壳后,一般需要经过4个月才能育成幼鸟。

雏鸟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觅食抚育,通常都是喂给它们小鱼或小型哺乳动物,在喂给雏鸟之前要先撕成碎片。随着雏鸟不断长大,饲喂的食物块也越来越大,最后便将整个的食物放在巢中,任其啄食。

在育雏晚期,白头海雕每次喂给小白头海雕的食物数量更多了,但是喂的次数却逐渐减少。

白头海雕的生存竞争

幼雕的体形与成年相差不多,体重甚至会超过成年。幼鸟全身的羽毛都是栗褐色,头部和尾部都没有白色的羽毛。幼鸟在大鸟的诱导下,开始练习用双脚捕捉猎物或抓取巢材。在练习过程中,幼鸟的肌肉力量不断增强,体重也有所下降。3个月后,幼雕便可以离开巢穴独立生活。幼鸟羽毛的颜色变化十分缓慢,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变成成鸟的羽色。

一般鸟类在孵化期间是不产卵的,但白头雕却与众不同。雌鸟在产下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化,在孵化初期还会再产第二枚卵。这样雏鸟出壳的日期先后可以相差几天,因此先出壳的雏鸟往往比后出壳雏鸟大许多。

在线小知识

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因为体态威武雄健,又是北美洲的特产物种。因此在独立之后不久的178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克拉克和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立法,选定白头海雕为美国国鸟。

利爪凶猛的金雕

墨西哥的国鸟

金雕,鹰科类的一种乌褐色雕,是北半球上众所周知的一种猛禽。

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著名;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两米,体长则可达一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它们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区,它们经常在山谷的峭壁以及山壁凸出处筑巢。

金雕是墨西哥的国鸟。它们的颈羽是金黄色矛尖状,眼暗色,虹膜黄色,嘴灰色,腿生满羽毛,脚粗大,爪巨大,呈黄色。翅展长达2.3米。在北美洲,金雕分布在沿太平洋岸的墨西哥中部,穿过落基山脉向北直至阿拉斯加和纽芬兰。金雕在美国得到联邦法令保护。

少数能繁殖的金雕,仍生存在欧洲的挪威、苏格兰、西班牙、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非洲西北部也可见,但高纬度地区更常见。另外,在西伯利亚、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北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金雕的外形特征

金雕属于漂移鸟类,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沼泽、低山丘陵、荒坡地带活动觅食。它们主要捕食野兔、旱獭、雉鸡、雁鸭类等。有时它们不仅会攻击小狍和小野猪等小动物,还会吃大型动物的尸体。金雕的种群数量日趋稀少,属于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体羽主要为栗褐色的金雕,属于大型猛禽。它们的全长约76至102厘米,展翅可达2.3米左右,体重约为2000至6500克。金雕的幼鸟,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3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带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的金雕,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爪为黄色;头顶的羽毛呈金褐色,嘴为黑褐色。

金雕的嘴大而强劲有力,后颈赤褐色,肩羽为较淡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为暗褐色,尾羽先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飞羽内基部的一半为灰色,而且有不规则的黑横斑。

金雕是一种留鸟,一般在草原、荒漠、河谷、高山针叶林等地都可以见到金雕的身影。它们的分布遍及欧亚大陆、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

我国的金雕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华北及中西部山区,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分布。金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我国有两个亚种,有一些可能是旅鸟或冬候鸟,其中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属于加拿大亚种,分布于其他地区的都属于中亚亚种。

金雕的性情凶猛而且力量强大,它们的飞行速度极快,常沿着直线或圈状滑翔于高空。金雕主要捕食大型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斑头雁、鱼鸥、雪鸡等,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金雕是珍贵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金雕之所以需要特别的保护,不仅因为它的数量特别少,还因为他的羽毛在国际市场上的价位相当的高。

金雕的捕猎方法

金雕的腿上被羽毛完全地覆盖,脚趾有三个向前一个向后,脚趾上都长着又粗又长的角质利爪,内脚趾和后脚趾上的爪子更为锐利。抓获猎物时,它的爪子能够像利刃一样同时刺进猎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断猎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可作为它的武器,有时金雕一扇翅膀就能将猎物扑倒在地。

金雕一般都会单独或成对的活动,结成较小的群体出去活动也只能在冬天偶尔见到,但有时也能见到一大群聚集在一起捕捉较大型的猎物。

白天常见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巅,以及空旷地区的高大树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丛等处捕食。它善于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它们对飞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姿势的调节是用柔软而灵活的两翼和尾的变化来控制的。

金雕一旦发现目标后,就会以300千米的时速从天而降,并能在关键时刻戛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使其立即丧失性命。

经过训练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并能趁其不备,一爪抓住其脖颈,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丧失反抗的能力,曾经有过一只金雕前后抓住14只狼的记录。相比之下,它的运载能力较差,负重能力还不到1000克。金雕将捕到的较大猎物肢解,先吃掉鲜肉和心、肝、肺等内脏部分,然后将剩下的分批带回栖息地。

被人类训练有素的金雕不仅会帮主人狩猎,还会帮主人看护羊圈。它们驱赶野狼在新疆的草原上是司空见惯的。在看护养圈的时候,周围是没有牧人的!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没有成功的人工繁殖过一只金雕,因为它们向往的是自由与爱情,对于人工配对极为抵触,有的性格刚烈的金雕甚至会以撞笼而死来相抗。

金雕的生长繁殖

金雕的繁殖期在2至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一至两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同一窝的卵的颜色也不同,有完全白色到褐色块斑的变化。金雕的卵是由父母共同孵出的,孵化期为40至45天,一般只有一两只能够存活。雏鸟的羽毛会在3个月大的时候长齐。

金雕一般会在距地面高约10至20米左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疏林内高大的红松、落叶松、杨树及柞树等乔木之上筑巢。有时也筑巢于山区悬崖峭壁、凹处石沿、侵蚀裂缝、浅洞等处,巢的上方多有突起的岩石可以遮雨,大多数背风向阳,位置险峻,难以攀登接近。

它们的巢由枯树枝堆积成结构庞大的盘状,外径约2米,高约1.5米,巢内铺垫细枝、针叶、草茎、毛皮相对较软的物品。有时还要筑一些备用的巢,以防万一,最多的竟有12个之多。它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惯,每年使用前要进行修补,有的巢可以沿用好多年,因此巢也变得越来越大,有的巢已经大到和人类的房子差不多了。当然它们的巢的大小也要看树的承受能力,否则也会出现倒塌。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时,先孵出的幼鸟常常会向后孵出来的幼鸟发出攻击,并会啄下幼鸟的羽毛将其吞食。如果缺食的时间不长,较小的幼鸟有避让能力,尚不至于出现惨不忍睹的场景。如果亲鸟在达到大幼鸟忍耐极限之前还不能带回食物,就会出现骨肉相残的场面。

较大的幼鸟就会把较小的幼鸟啄得浑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幼鸟20日龄之后,因为20日龄以前,常有亲鸟在巢中守护。这种同胞骨肉自相残害的现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鸟中并不罕见,这也是它们依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进行的种内自我调节。

因为猛禽的食物来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动,它们的捕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食物短缺时,如果不进行种内的调节,将对于整个种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它们就是通过这种种内调节、强食弱肉、适者生存的原则来更好地繁衍下一代。

在线小知识

勇猛威武的金雕:金雕素以勇猛威武著称。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我国忽必烈时代,强悍的蒙古猎人盛行驯养金雕捕狼。

鸟中“清道夫”

安第斯神鹰

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大群的食草动物不论走到哪里,都尾随着一些垂涎欲滴的动物。在这些觊觎者中,秃鹫随时可见,它们紧追目标,不停地在兽群上空盘旋。

突然,其中一只秃鹫发现一具尸体,它在空中盘旋几圈后,准确地落在尸体旁边,刹那,二三十只秃鹫相继降落,于是,尸体被撕裂,内脏被吞食,肌肉被成条地撕下。

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安第斯神鹰正遨游碧空、俯视丘陵,期望能遇到一只死羊以饱饥肠。

从外表看,安第斯神鹰跟非洲草原上的秃鹫非常相似:头和脖子都只生着短短的绒羽,仿佛是裸露的。

但是,鸟类学家指出,它们并无共同的祖先,也没有亲缘关系。非洲草原上的秃鹫是旧大陆鹫的后裔,是鹰的近亲。而安第斯神鹰是新大陆鹫。

秃鹫的种类

大约在2000万年前,旧大陆鹫曾驻足美洲新大陆。后来,由于某种目前尚未确知的原因,它们彻底从新大陆上消失了。随着旧大陆鹫的消失,新大陆鹫的祖先兴起了,成了新大陆上以尸体、腐肉为食的鸟类。

据研究,新大陆鹫的祖先在生存历史上较旧大陆鹫还要久远,它们是单独进化的一类鹰鹫类鸟。

跟旧大陆鹫不同,新大陆鹫的鼻孔是相通的,有些种类有根发达的嗅觉器官;新大陆鹫的爪很细弱,不像旧大陆鹫有雕一样强劲的利爪。

另外,新大陆鹫的鸣管很不发达,因而近乎“哑巴”。现存的新大陆鹫只有7种,因为它们全部分布在美洲,所以又称美洲鹫,安第斯神鹰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鹫体羽黑色,雄鹫前额有一个大肉垂,裸露的颈基部有一圈白色的羽领,裸露的头、颈和嗉囊都呈鲜红色,因它们主要栖息在安第斯山脉中温尼佐拉至苔拉德福格的高山上,又因它们展翼达3米,体重达1.2千克,被认为是可飞行的最大的一种鸟,所以,人们称它们为“安第斯神鹰”。

安第斯神鹰善于翱翔,能借助山间的上升气流升高,并悄无声息地飞越沟壑大川。它们可以以任何动物的尸体为食,尤其爱吃牛羊的尸体。跟许多旧大陆鹫不同,安第斯神鹰很少聚成几十只的大群一起进食。

安第斯神鹰十分贪食,不吃完尸体是绝不会离去的。安第斯神鹰常常在吃食后飞到高高的悬崖上久“坐”,因为它们吃得太多太饱。不过,它们的消化系统肌肉发达,消化力强,即使所食过多也能顺利消化。目前,因为得到了严格的法律保护,安第斯神鹰在安第斯山区和南美太平洋沿岸比较常见。

旧大陆鹫大约有13种,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肉垂秃鹫就是其中一种。

肉垂秃鹫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种数量非常多的大型旧大陆鹫,它体长约1米,展翼可达2.7米,它因裸露的头部两侧悬垂着粉色肉垂而得名。

肉垂秃鹫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间杂,尾楔型,腹部长有大量白色绒羽,使它们看上去像一个领系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说起它们的行为,人们常用两个字形容——“贪婪”。

原来,肉垂秃鹫非常霸道,不论是不是它们先发现的尸体,在争斗中它们总是占上风。

如果其他秃鹫不肯让出尸体,它们就会用武力驱赶。肉垂秃鹫取食时也有严格的顺序,总是个体大、身体强的秃鹫先进食。

进食时,它们原来粉红色的脸和颈因兴奋会渐渐变成红色,极度兴奋时甚至可以变成紫红色。

可笑的是,霸道的肉垂秃鹫在鬣狗来夺食时,却不敢出声地乖乖退到一旁等待着吃一点“残羹剩饭”。

中国的胡兀鹫

在我国生活的最著名的鹫是胡兀鹫,即人们常说的胡子雕。它的头颈不像其他秃鹫,而是生满羽毛。它的眼前方、眼前上方、鼻子基部及颏和下颌相连的地方都长着黑色刚毛,看上去像长着一脸“络腮胡须”,胡子雕的绰号由此而来。跟其他秃鹫相比,胡兀骛不仅食尸体腐肉,而且还捕食活物,特别是山羊。它们也捕食野兔、野鸡和旱獭等。

它们不但吃肉,还嗜食骨头。它们能咬碎羊骨,并能把咬不动的骨头叼上天空,然后一松嘴,让骨头掉在岩石上摔碎后再食用。据说,胡兀鹫能用同样的方法将捕到的龟摔碎吃掉。在非洲,胡兀鹫还会叼起石头砸碎鸵鸟蛋吃,这种本能令动物行为学家大为吃惊。

在人们的印象中,秃鹫似乎只吃肉,不论鲜肉还是腐肉,殊不知,生活在中非和西非的一种旧大陆鹫——棕涧鹫却主要以棕果实为食。不过,它的外表倒是跟大多数秃鹫相似,它头部裸露,裸露的部分只生有橘黄色的绒羽,同它的黄色的钩状嘴十分协调。

过去人们对秃鹫的功过褒贬不一。以前,很多人认为秃鹫常食腐尸,跟肉体接触,很可能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因而主张捕杀。动物学家后来发现,事实并不如此。

首先,它们的消化系统能有效地杀死吃进去的细菌。其次,它们在吃完食后,常吐出一种黏液状物质涂刷双脚。这种分泌物是一种有效的消毒剂,能杀死脚爪上的细菌。第三,秃鹫的头颈裸露,有利于它们把头伸入尸体体腔,掏食内脏。它们吃完食后,喜欢在阳光下晒。

由于头颈没有羽毛的遮拦,在阳光中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下,沾在头颈上的细菌和寄生虫卵就会被杀死。

实际上,秃鹫吃掉死动物的尸体,不仅没有传播疾病,还能减少动物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这些起净化作用的鸟类,自然界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秃鹫不像那些懦弱的家燕,经常躲在屋檐下,在无人的角落里安逸地休养,然后慢慢地被人类磨去对生活的渴求。

真正的勇士

秃鹫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它骄傲地走出角落,就像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在太阳下树起一面刻着名字的旗帜!从此,它将以巨人的想象与天下的雄奇与傲物一争高低,即使被雨打风吹,跌落在石砾或草丛中!

它知道,在无垠的戈壁面对孤独的呼唤,远不如在一场暴风雨中放歌那样动人,只有在烈日长空下扑打着翅膀时,才会体验到慷慨激昂的选择有多么艰难;只有在独自舔舐伤口的时候,才能体会生命不会在温馨中长大,卓越只能在磨难中挺拔的道理!

站在岸边眺望到的只是朦胧,迎着风浪击水才会走进彼岸的风景,奋不顾身地去找出路,虽有苦涩也会感到壮烈!

心中的遗憾太灰暗时,走过去,尽管面对的依然坎坷,但拥有的晴朗便会实实在在!脚下是沼泽,走过去,尽管远方依然凄迷,但铸就的信念却是硬硬朗朗!

前方永远是个未知数,只有走过去,才会有新天地!这,也许就是秃鹫的潇洒吧。

在线小知识

雄秃鹫每天辛辛苦苦地四处觅食,一回到家里,马上把吞下去的食物统统吐出,先给雌鸟吃较大的肉块,然后再给幼鸟喂碎肉浆。秃鹫的胃口很大,但带回的食物每次都被儿女吃得精光。

蝙蝠孩之谜

靠捕食昆虫为生的蝙蝠孩

考察研究人员在美国一些地方的野外丛林中发现一种罕见古怪的神秘生物,它很像一个长着一副蝙蝠翅膀的幼童,因此,科学家们称它“蝙蝠孩”。这种蝙蝠孩靠捕食昆虫为生。

1992年,研究人员捕获的一个蝙蝠孩突然从美国弗吉尼亚州东部夏洛特小城的一个研究室里偷偷跑了出来,现在它又再次被抓了回去。

从事蝙蝠孩研究的美国科学家激动不已地说:“我们终将揭开蝙蝠孩这种神秘生物的起源之谜。”

一些目击者向联邦调查局报告说,他们在弗吉尼亚州东部小城洛特郊区的丛林中发现一个蝙蝠孩——从那时起整整过去了两个半月,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再次将它逮获关进一个小木屋。

一个叫鲁·温塞尔的游客亲眼目睹一场围捕蝙蝠孩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那个蝙蝠孩性情凶猛,像猛兽一样穷凶极恶地张着血盆大口,露出一口利齿。它当场咬伤两名特工人员的手指,还咬断另一个特工人员的一个手指。

蝙蝠孩身高约1.2米,体重约18千克,长着一副尖尖的大耳朵,还有一双闪闪发出黄光的豹子一样的大眼睛,后背上还长着一副宽大的蝙蝠一样翅膀。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给它打上一针镇静剂才终于使它安静下来。不久,特工人员又把这个蝙蝠孩送到它1992年9月逃离的那个秘密实验室。

十分关切蝙蝠孩研究的美国著名动物学家伦·基隆博士说:“这次,我们一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安全措施,防止蝙蝠孩再度从我们的鼻子底下溜走。5年前,我在研究山区洞穴动物群落时首次发现这种大眼睛蝙蝠孩。”

无疾而终的研究

当时,科学家们疑惑不解地推断,这种长着尖耳朵的神秘生物可能是在蝙蝠中长大的人的婴儿,或者是另外一类独特物种,该物种是在史前时代从人演化的曲折路径中分化出来的。就在研究人员正要对这一神秘生物的研究下结论的前夕,那个蝙蝠孩突然扯开沉重的金属门栓跑掉了。

另一位动物学家回忆说:“这个蝙蝠孩力大无穷,它扯掉金属门锁就像扯掉一把塑料门锁一样不费吹灰之力。这对它来说恰恰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在从波士顿到贝克斯菲尔德的各个地方,有许多目击者几百次看到过这个机敏的“逃亡者”。另外,有几十名市民目击者惊异地讲述他们是怎样遇见这种蝙蝠孩的经过。

接连不断的袭击事件

1996年,在佛罗里达州,一名6岁女孩走进她家的小车库,并在那里发现了躲在里面的蝙蝠孩。蝙蝠孩突然向她发起攻击,咬伤了她的一只手。

1997年初,在马萨诸塞州,不知从哪儿钻出一个蝙蝠孩,它从一位44岁的男子身上咬掉一块肉。

自1997年8月起,研究人员就不断接到来自夏洛特市区目击者的报告。于是,研究人员同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将围捕蝙蝠孩的包围圈缩小到夏洛特地区。其后不久,那个叫温塞尔的旅游者在河岸上搭起帐篷。

不久,他向联邦调查局报告说:“我在河岸附近曾遇见过一个长有满口利齿和一双疯狂大眼睛的生物,它还长着一副奇怪的翅膀。此外,我还听到了它的惊叫声。”

于是,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警察和研究人员根据目击者温塞尔提供的线索,终于找到了那个“逃亡的”蝙蝠孩。

后来,基隆博士向人们说:“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站在他们本职工作的角度认为,这种凶猛的神秘生物非杀不可。万幸的是蝙蝠孩丝毫没有受到伤害,从而保证了对这种生物的全面研究。”

现在,美国动物学家们已将这种凶猛的神秘生物捕获许久,然而,通过长期观察和大量研究,终将揭开蝙蝠孩这一神秘生物之谜。

在线小知识

蝙蝠是唯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它们中的多数具有敏锐的回声定位系统。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因为蝙蝠捕食大量昆虫,故在昆虫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虫。

吸食人脑的城堡

令人胆战心惊的人间地狱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腹地,有一座弃掉的城。相传它是古代一位印度国王的一座沙漠行宫。由于它处在沙漠中的一个交通要道上,所以成了过往商人落脚之地。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座城堡竟成了一提起来就让过往商客胆战心惊的人间地狱。因为凡是在这个城堡中留宿的人畜,都没有谁能活着出来。

警察对此城堡进行了几个月的监视调查,而且还让几个警察到城堡里埋伏。那天,埋伏在外面的警察在深夜时分听见城堡里面几声惨叫,等他们跑到城堡里去的时候,只见里面直挺挺地躺着3具警察的尸体,却丝毫不见凶手的影子,看不出这几个警察有丝毫受伤的样子。

城堡里闹鬼,是魔鬼杀害了警察和以前的人们。警察们决定收队,并在城堡的外边插了一块木板,上面用大字写着:“过往行人请不要在此留宿。”

但还是有很多大胆的人住了进去,凶杀案也就不断地发生。几年以后,著名的探险家乔治也路过此地,一听说这儿有个著名的凶恶城堡,他就来劲了。

乔治不顾人们的劝阻,毅然住进了城堡。

城堡里黑幽幽的,不时地燃起一点点磷火,照出地下那森森白骨,大冒险家也不禁升起一丝恐惧。但是勇敢的乔治还是决定留下。

夜死一般沉寂,乔治和自己的马匹碰上了什么,谁也无法知道,只是第二天没有发现他走出城堡。

当警察们进去看时,才发现他和马匹躺在一堆白骨上,身上爬满了巨大的沙蚁。

“老乞丐”智抓凶手

一天,一个老乞丐来到警察局,声称要见局长。局长亲自接见了他。

他声称自己能协助他们破案,但是他让警察局长给他准备3样东西:一只猴子,一个铁箱子,一张很密的网。

局长满足了他的要求,并在晚上亲自用马车把老乞丐送到古堡前。老乞丐谢过局长之后,带上自己所要的东西,一个人走进了城堡。

老乞丐踏着满地白骨,专门来到乔治住的那个房间。然后他就往猴子身上注射了一些麻醉剂,又把猴子放进渔网中,自己却钻进铁箱子里躲了起来。

从铁箱子的小孔中用手拖着渔网,静静地等待着“魔鬼”的出现。

当晚天气晴朗,月光透过古堡的窗户,照了进来。老乞丐对外面的事物看得一清二楚。

他克服不断袭来的困意,看着网中一动不动的猴子,这时候,猴子也渐渐苏醒了过来,它似乎不习惯自己的新住处,在渔网中“吱吱”地叫着。

就在这时,只见从古堡的角落里飞出一团黑乎乎的怪物,朝着网中的猴子扑了过去,只听猴子一声惨叫便死了过去。

老乞丐一看时机到了,就猛地一拉手中的网绳,这时只听“扑棱”一声,飞向猴子的怪物被扣在网里了。

天亮的时候,老乞丐背着铁箱,手中提着渔网走出城堡。警察们赶忙上前去看。

老乞丐把手一扬,告诉警察们自己已经把凶手给抓住了。警察低头一看,只见网中有一只像蝙蝠一样的小动物。

揭开凶手的秘密

局长这时看着老乞丐,说:“你绝对不是一个乞丐。”

老乞丐这才告诉他们,自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生物学教授,是探险家乔治的好朋友,所以当他听说乔治死于古堡中的神秘杀手时,便判断可能是自己研究了几年的奇怪的红蝙蝠。

他把自己手中的小动物拿给周围的人看。告诉他们就是这种蝙蝠杀害了过路的客商和乔治。

红蝙蝠长着钢针一样的嘴,能迅速地把嘴插入人的头脑中,吸食人的脑汁,使人迅速死亡,而留下轻易发觉不了的痕迹。接着他就拨开猴子头部的毛给警察们看。他们果然在猴子的头部发现一个小红点。

在线小知识

红蝙蝠:又称吸血蝠,是名副其实的以血为食的类群,它们每晚定时觅食,经常降落于牛、马、鹿、人等身上,利用其上门齿和犬齿,能切开几毫米厚的皮肤,用舌舔食流出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