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书生才子
王维作画
王维非常喜欢作诗画画,他在这方面也很有成就。但是王维生性刚正,不肯依附权贵,更不肯把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此,他做官不久,就得罪了宰相李林甫,被贬职后离开京城长安。满腹才华的王维到终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王维隐居以后,终日饮酒赋诗,种花绘画,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他的酒量越来越大,往往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画,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习惯,无酒不作画。
当地的太守,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他听说王维隐居在山中,也想让王维画幅画,挂在客厅,卖弄一下风雅。他派师爷几次去请王维。王维讨厌这种人,每次都闭门不见。
后来师爷听说王维有酒后作画的习惯,便给太守出了个主意,太守听后不住地点头。
过了几日,山下张员外派人给王维送来一张大红请帖,请他前去赴宴。自从王维来到终南山,常常和张员外在一起谈古论今,二人也算有几分交情,所以他接到请帖,就下山了。
王维来到张员外家门口,见张员外陪着太守和师爷一起出来迎接他,不由得一愣,有点不痛快,但既然来了,也只好将就着喝起酒来。
王维有几分醉意,脑海里便闪出一幅幅画图,他急得直搓双手。张员外知道他这个习惯,便把他让到客室里“休息”。
王维见案上镇纸下压着宣纸,案头放着磨好的几大碗墨汁,便兴冲冲地抓过大笔就要画。常言说,人醉心不醉,酒迷人不迷。正当他要挥笔作画时,猛然想到太守求他作画的事,心想,莫非今天是骗我给太守画画吗?想到这里,他又放下了笔,在屋里踱起步来。他见室内白墙如粉,洁净照人,决定把画画在墙上,这样谁也拿不走了。可是在墙上作画,笔又显得太小,他便从脚上脱下一只布鞋,蘸饱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他画完后,也没向张员外告别,就匆匆忙忙走了。
太守和师爷进屋一看,只见墙上横一道竖一道,也不知都画些什么。太守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张员外说:“大人不要生气,请将蜡烛熄灭,看看究竟怎样。”
蜡烛熄灭后,室内一片朦胧,墙上一弯新月,发出柔和的光,画面看上去好像是一条小溪,小溪边有一架葡萄,那葡萄枝条左缠右绕,杂而不乱,那一串串又肥又大的水灵灵的葡萄,馋得人直想流口水。真是一幅好画啊!太守和师爷十分高兴,心想一桌宴席就换来一幅名画,实在太便宜了。原来,他们以为王维是把宣纸挂在墙上画的。当他们用手去揭时,才知道这画是直接画在粉墙上。太守和师爷一下子气得满脸通红,气愤地离开了张员外家。
“推敲”的由来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年轻时,曾在洛阳出家,法名“无本”。贾岛取得如此成就,与他在洛阳当和尚的一段生活,是分不开的。
贾岛当和尚时,并不在佛门修行上用功,一个心眼扑在作诗习文上。每天,他有空就离开寺院,跑到山脚下游山逛景。在寺院通往邙山的路上,有一棵大柳树,树下有个光滑的石礅子,他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有一天,贾岛又跑到这里歇息。因为他喝了不少酒,刚坐下来便诗兴大发,乘着酒兴又作起诗来。他边想边吟,吟着吟着便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叫起来,一下子招来了好多过路百姓看热闹,不少人还把他当成了疯和尚。这个场面正好被县官碰上了,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贾岛抓了起来,关进了县衙门的院子里。日头落山了,县官还不来发落他,贾岛实在受不住啦,便朝着大堂高声吟了两句诗:“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那县官一听,吃了一惊,这个疯和尚的诗还真有点味道呢!便过来问他午后闹事的情形,贾岛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县官也没气儿了,就决定放他回寺院。但是,县官命令他今后再不许出寺院。
贾岛因为作诗被抓的事,被人们传来传去,很快传到了韩愈耳朵里。当时,韩愈是个很有名气的大诗人,还当着“京兆尹”的大官,很爱惜人才,他亲自找到贾岛,劝他还俗攻读诗文,以便将来求个功名。
贾岛还俗以后,更加发愤读书,刻苦习文,不久就写了大量诗文。
有一次,他背了个小包袱,骑着一头小毛驴,从洛阳出发,要去京城长安赶考了。他一边走,一边吟诗,手舞足蹈,浑然不觉。快到长安时,吟出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律诗: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当他吟到“僧推月下门”这句时,忽然觉得不够恰当,又换成“僧敲月下门”。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他拿不定主意了,于是眯缝着眼睛,口中不住地吟起“僧推”、“僧敲”来。他一边琢磨,一边用手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路上行人很多,看着他那呆呆的样子,都捂着嘴暗暗发笑,不过,他已经对诗句入迷了,别人不管怎样讥笑,他也全然不知道。
正在这时,京兆尹韩愈带着仪仗随从,正好迎面走来。大官出巡,过往百姓都得退避三舍。大家见这情景,“哗”的一声,都回避让路了,空荡荡的大路上,惟独剩了一个贾岛,快要和韩愈的仪仗队相遇了,他还没有发觉呢!那些差役们恼火了,气势汹汹地把贾岛拉下驴来,捆了个“结结实实”,架到韩愈面前治罪。
韩愈一看,犯人原来是贾岛,便马上亲自给他松了绑,很客气他说:“委屈你了,老朋友!”
贾岛对捆绑的委屈毫不在乎,忙把他吟诗的苦衷告诉韩愈,请求指教。韩愈沉思了一阵,然后笑着说:“你当过和尚还不知道这个理儿?天一落黑,寺院就闩上门了。夜晚推寺院的门,能推开吗?我看还是用‘敲’字好吧!”
贾岛觉得韩愈的分析很有道理,对他十分佩服。从那以后,“僧推月下门”就改成了“僧敲月下门”,我们现在用的“推敲”一词,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词,名噪一时,曾在朝中为官,因不畏权贵,被贬到滁州。事情是这样的:他有个外甥女,生得聪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左丞相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个黑状,说他与这个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征。这个左丞相夏舒,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把他定下罪状,贬出京城,当了一名州官。
欧阳修来到滁州以后,每想起这件冤屈之案,就忿忿不平。这天,欧阳修上衙以后,批阅完了几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击,心中闷闷不乐,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散胸中的郁闷。他站在屋外的台阶上,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耸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觉刹时间游兴大发,心中想到:早听说这琅琊山风景秀丽,名列全国二十四大名山名水之中,为何不去游玩一趟呢?想到这里,便立即招呼左右,“备马上山!”
欧阳修一路来到琅琊山下,果见山势峻峭,树木葱郁,泉流曲涧,水声淙淙,又见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赞叹:真是个好所在也!随即下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这时,早有一个和尚站在寺庙门口等候,和尚见了欧阳修,连忙施礼道:“太守到此,僧家万幸!快请山堂一坐。”欧阳修跟随老和尚走进一间禅堂,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这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欧阳修心中喜悦,就和智仙和尚开怀叙谈起来。当谈到当地的一些世事风情时,智仙和尚向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惟有山水之乐,最能陶人心情。太守这次虽然背负冤屈,来到山州草县,却有这山水做伴,依我看,也算是别有趣味。”欧阳修听了,不觉一楞,连忙问道:“大方丈,你怎么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听问,朗声大笑道:“太守向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想当年,你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信痛骂朝廷谏官高若纳,真是忠心赤胆,万民拥戴。以后你那篇有名的《朋党论》,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叹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党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绞尽脑汁报复你。僧家虽然身居空门,可耳目还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说是吗?”智仙说得句句真情,欧阳修听了感慨万千,忍不住猛地站起来,挽着智仙的手说:“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已,一面和欧阳修继续叙谈,一面招呼禅厨设宴款待,直到午后傍晚,方才别离。
从此,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欧阳修更是迷恋于琅琊寺的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时,便来登山入寺,饮酒作乐,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的游览,又在中途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醉翁亭”。有了这座亭子,欧阳修游山的次数更多了,有时干脆把公事也带到山上去办,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办公的地方。
这天,欧阳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又上山了,便忙着准备酒宴,等候欧阳修游山之后,好再尽兴欢饮。谁知一直等到太阳落山,欧阳修还没有来。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连忙下山,赶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来到醉翁亭,老远就听里面一片喧闹之声,显然一场酒宴还没有结束,他急步走近亭前,抬眼看去,只见欧阳修经常办公的那张桌子上,笔墨纸砚、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欧阳修却正在另一张桌子上和几个老百姓在一块喝酒猜拳。欧阳修喝得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稀疏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不由得一步跨进门去,上前施礼道:“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这个样子?”又向在座那几个人说:“你们可别……”智仙的话尚未说完,只听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里醉了!百姓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时,那不过是因痛恨朝廷昏聩,奸臣当道,借酒浇愁,或者自装糊涂罢了。”随后又自饮了一杯,接着又说:“我曾经自说酒醉年高,朝廷中有人也盼望着我早点老死醉昏,其实,我何曾能满他们的意呢!”说罢,手拈胡须,闭目沉吟,片刻之后,竟又念出一首诗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仙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梧,嘴里哺哺念道:“原来醉翁不醉啊!”
正在这时,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来,这人身穿半旧长衫,看样子是个教书先生。他站起来说:“太守为官正直,性情豪放,世人少见。今听太守吟诗,鄙人也吟得一首,现念出来向太守和诸位请教。”随即念道:“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罢,众人皆拍手称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你快把它写下来,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志不忘!”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与民同乐,嫉俗愤世,文采飞扬的才子。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山东淄博人。他博学多才,但相貌丑陋无比。传说蒲松龄年轻时进京赶考,殿试文章字字珠玑,主考官很是赏识,点了他头名状元。可是一到金殿,皇帝见蒲松龄长得丑,就对主考官大发脾气,说:
“堂堂圣朝,怎么叫丑八怪当状元?!”
主考官说:“万岁,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他相貌丑,他的文采在考生中,真可算是鹤立鸡群了。”
皇帝说:“说什么也不能让丑八怪当状元。”
蒲松龄心想,碰上这个混账皇帝,当了官有力气也使不出,有翅膀也张不开,没啥指望!一气之下,就背了包袱回家啦。
快到老家时,头一个碰到了张家大伯。大伯问道:
“考中没?”
“中啦?”
“中什么?”
“中状元。”
“中状元怎么背包袱回家?”
蒲松龄就把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番。
张大伯说:“呸!真是个昏庸的皇帝。”
走了一段路,碰到了李家大婶。大婶问道:
“考中没?”
“中啦!”
“中什么?”
“中状元。”
“中状元怎么背包袱回家?”
蒲松龄就把经过原原本本又说了一番。
李大婶说:“呸!真是个混账皇帝。”
愈近家门,熟悉的人愈多,问的人也愈多。蒲松龄碰到一个说一遍,没有一个人不骂皇帝的。“混账皇帝”、“草包皇帝”、“末代皇帝”,什么骂法都有。蒲松龄心想,黎民百姓黑白分明,都比皇帝懂道理,心里也就舒坦了些。
回家住了几天,心里又觉得非常郁闷。
有一天,有个驼背老大爷,拄着拐杖缓缓走来,问道:
“怎么啦,有哪桩事感到伤心?”
蒲松龄说了说自己的心事。
驼背老大爷说:
“我讲个故事给你解解闷,好吧?”
“好呀,请!”
驼背老大爷就说了马骏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原来在那里相貌丑陋的人,当做是美的,可以得做达官贵人;相貌好看的人,却当做是妖魔鬼怪,当做是丑的。马骏因为生得俊美,人家见了他就逃。后来马骏脸上涂了锅灰,国王马上重用了他。
蒲松龄边听边想,起先很不高兴,一听完,又想了想,说:
“老大爷,这故事不错!这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事,世上多着哩。”
“我们这里的人,会说的多得是,你有一肚文采,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让世人去评议评议呢?”
蒲松龄双手一拍,说:
“好办法!好办法!老大爷,你说说该怎么开头?”
驼背老大爷说:
“你得先做到四个字。”
“哪四个字?”
“甜、酸、苦、辣!”
“这甜字是——”
“甜是嘴巴甜,对人要客气,称呼要温柔,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如牛毛!”
“对!这酸字是——”
“酸是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你就要流泪,要是长了木头心,故事哪能让人感动?”
“对,这苦字是——”
“苦有两层意思。”
“哪两层。”
“一层是泡壶浓茶,讲故事的人渴了,就喝上一口,润润喉咙。浓茶不是苦的吗?”
“对!还有一层呢?”
“还有一层是,写故事要做到寒冬数九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
“对!这辣字是——”
“辣也有两方面的意思。”
“哪两方面?”
“一方面是备一份烟,爱抽烟的人,抽点烟,提提神,讲起故事来起劲。烟可不是辣的吗?”
“对!还有一方面呢?”
“还有一方面是,故事该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得罪人,辣了能醒人。”
“对对对!我这就记下了。”
这以后,蒲松龄真照着老大爷说的话去做了。他听人家聊了一辈子故事,也给人家写了一辈子故事。
最后,蒲松龄将这些故事编成一本《聊斋志异》,里面收集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仙狐鬼怪故事,借以讽刺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小时候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翻阅了很多手抄话本。有一次,他看到了《张叔夜擒贼》的话本,写的都是梁山泊来江等一百零八人行侠仗义的故事。这本书把宋江等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行为写成了叛臣贼子。他心中愤愤不平,立志要为宋江等江湖豪客立传正名。
他觉得写作很容易,便动笔写了起来。刚一开头。便停住了笔。故事有了,人物有了,但这一百零八人的相貌、性格怎么写,一个个故事怎么连结?他苦思冥想,还是茫无头绪。于是便离家出走,到江阴游学去了。
一天,他碰见了祝塘镇大宅里的员外徐麒,两人在茶馆里从日出谈到日落,话才刚开个头。于是,施耐庵便应邀到了徐员外家。他请教了很多写作方面的问题,徐员外对答如流。他为了继续求教,便以教徐家两个公子为代价,暂住徐府。他每日里教完课程,便伏案写《江湖豪客传》。遇到难题便去请教徐员外。
施彦端在徐家庄东边的东林庵,开馆讲学。他对徐员外府里设庵感到费解,便问道:“徐兄庄院为何设庵,一副木鱼儿、木槌又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徐员外笑道:“这庵原是老母脱俗之地。老母死后,请慧能和尚拜佛念经,超度祖宗亡灵。这慧能和尚非常虔诚,博学多才,一住便是三十多年,最后,学成游说,讲经说法,被请到五台山当了主持。”施耐庵听后很是感动,便提笔写了“耐庵”两个斗大的字,贴到门楣上面。《江湖豪客传》写好之后。
施耐庵辞别徐员外,便往钱塘县走去。在钱塘地面上,他便在酒楼茶肆讲《江湖豪客传》,很快,施耐庵的名字就传开了。他在钱塘靠讲书生活,靠听书来启迪自己的创作。在结识的朋友当中,有个说书的唐老先生很有见地。他对施耐庵说:“施先生少年写书,令人敬佩,但要想书传后世,必须写好宋江等36人。这36人,你如果能找个好画家画出来,你再仔细琢磨,就能把人物写活写像。”施耐庵听后恍然大悟,上前施礼道:“请老先生再指教一二。”唐老先生笑道:“以《江湖豪客传》为名,就不如《忠义水浒传》有味啊!”施耐庵拍案叫绝。
一天晚上,他写到“宋江三打大名府”这回书时,大家都争着先看。施耐庵对大家说:“我就讲给各位听吧?”大家这才停住了争夺。他从“石秀跳楼劫法场”一直讲到“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讲得津津有味,大家听得入了神儿。当讲到“吴用兵分八路,杀进大名府”时,一个衙役便连呼:“杀得好!杀得好!”刚巧,钱塘县令路过此地,听到喊声,大吃一惊,忙问:“杀得好,哪个杀得好?”公差回道:“老爷,一个姓施的在说《忠义水浒传》。”县令笑道:“老爷我要看看!”县令不看还好,一看大怒:“宣扬盗贼,诬蔑官府,煽动谋反,这还了得!快快与我拿下,打进死牢!”
施耐庵进了牢房,便想起了徐员外的话:“我这里有书信一封,危难时可逢凶化吉。”他撕开衣角,取出信件:“施兄:可写宋江被朝廷招安,帮助官府征讨流寇。只有如此,你才能命存书存。”施耐庵伏案写起了《水浒传》续集。
县令怒斥施耐庵:“你为何写反书?”“老爷,我是以反写正,颂扬天子威镇四海。”“何以见得?”“才爷,请看这后五十回。”县令接过书稿,看了着,笑道:“写得好!写得好!……”
就这样,施耐庵被无罪释放,他的《水浒传》得以广泛流传。
米芾画月亮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米芾,他是一位画家,他的画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在方圆几百里内颇有名气。
米芾脾气十分古怪,人们都叫他“米颠”。说他颠,其实他不颠。他很有骨气,不喜欢巴结人,尤其是对有权势的,大到当朝天子,小到州官县令,他连句恭维话都没有。所以他虽有一肚子的才学,也没有步入仕途。
有个人,和米芾的父亲米佐一起共过事,一直闲居在镇江,说起来同米芾的交情也有多年了。不过米芾总是看他不起,因为这个人见到做官的就拍马屁。
有一次,这人为了巴结一个当朝的大官,就死皮赖脸地来央求米芾画幅中堂,好拿去孝敬大官。这人说一次,米芾答应一次,说两次,他答应两次,可答应了三年零六个月,就是不曾给他动过一笔。
后来,那个京城里的大官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三番五次催这人:“米芾的画怎么还没有画好?”这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马屁拍不成,再被踢一脚。这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米芾家里,恳请米芾画画。
他从早上坐到中午,又从中午坐到晚上,说了半天,只见米芾答应,不见米芾动手。一直到月亮升上来了,米芾才慢吞吞地踱着步子,走进书房去磨墨。这人一看,嘴笑得像个盆子一样,也跟着进了书房。他才跨进书房,米茉已经把宣纸卷起来了。啊呀,真是神笔,画得这么快。这时,米芾就把纸卷交给这人,并吩咐说:“好了,拿回去吧。不过路上不能看,到家才能看。我可不画第二张噢!”
这人接过画转身就跑。他跑着跑着心里嘀咕开了:米芾怎么画得这么快?这个人疯疯颠颠的,不要是拿我开玩笑啊。他叫我路上不能看,叫我不看我偏要看,路上看跟到家看还不是一样的。当时,他刚巧走到千秋桥上,他刚把画展开,只听见“扑通”一声响,一个“东西”跳到河里头去了。他低头一看,只见一个月亮缓缓地往下沉,水影子里有两个月亮。再看看宣纸,上面什么也没有。他想:原来他画的是一个月亮,可现在掉到水里头去了。他急忙回头去找米芾,米芾问他:“谁叫你在路上看的?这只好怪你自己,我说过不再画第二张了!”
这人没有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回去想想不死心,又拿着竹篮子到河边去捞。捞了三天三夜也不曾捞到个月亮影子。
后来,这件事越传越神,越传越远。有的人说米芾什么也没画,只是在宣纸中夹了一个月饼,料定那人在千秋桥上要取出来看,没想到月饼一下子掉到河里融化开了,所以他什么也找不到;也有的人说米芾得到神仙相助,真的画了个月亮在上面。总之从此以后,米芾的名声更响了。
诸葛亮拜师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低着头说:“师父!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得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师父!这些天我每睡好觉,头脑发昏。”诸葛亮怕说出真情,挨师父训斥,撒了个谎。
老道人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得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月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啊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老道人郑重低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你只看它貌美,岂不知乃是寝食而已。你与她相爱,吃喝玩乐,倒也逍遥,但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终身将一事无成啊!若不随她的意,还会伤害你。”
诸葛亮一听,慌忙问道:“师父!这会是真的吗?”
老道人说:“如果不信,随你的便吧,以后就别再登这观门啦!”
“师父!我相信。以后再不与她来往了!”
“这还不行。你要烧掉她的画皮,也好消除你的疑虑,永不怀念。”
“怎样烧掉她的画皮,还请师父指教。”
“那仙鹤有个习惯,每晚子时要现原形,飞上天河洗澡。这时,你进她的房中,把她穿的衣裳烧掉。衣裳是她从天宫盗来的,一烧掉便不能化作美女了。”
诸葛亮答应按师父的吩咐去办。临行,老道人将一把龙头拐杖递给诸葛亮,说:“那仙鹤发现庵内起火,会立即从天河飞下来,见你烧了她的衣裳,必不与你甘休。如果伤害你时,你就用这拐杖去打,切记!”
这天晚上时,诸葛亮悄悄来到庵里,打开房门,果然见床上只有衣裳,不见有人。他点火就去烧那衣裳。
仙鹤正在天河里洗澡,忽觉心头一颤,便急忙往下张望,发现庵内出现火光,“呼”地飞了下来。她见诸葛亮正烧她的衣裳,扑过来便啄诸葛亮的眼睛。诸葛亮眼疾手快,拿起拐杖,一下子把仙鹤打落在地。他伸手去抓,抓住了仙鹤的尾巴。仙鹤拼命挣脱,翅膀一扑一闪,又腾空飞去。结果仙鹤尾巴上的羽毛被诸葛亮抓掉了。
仙鹤秃了尾巴,便与天宫中的仙鹤个个不同。自己也知道丢脸现眼,再也不去天河里洗澡,也不敢再混进天宫去偷可以化作美女的衣裳,便永远留在人间,混进了白鹤群里。
诸葛亮拿这仙鹤羽毛去见师父。老道人说:“记住这个教训吧!要想学好本领,干一番事业,这色情之事千万不可迷恋!”诸葛亮不忘这个教训,把仙鹤尾巴上的羽毛保存起来,以此作为戒鉴。
打这以后,诸葛亮更加勤奋,凡师父讲的,书上写的,他都博学强记,心领神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又过以年,正是诸葛亮烧美女化皮的那天,老道人笑着对诸葛亮说:“徒弟呀,你跟我已经九年了。该读的书都读了,我要传授的你都听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已年满十八岁了,该走出家门,干一番大事啦!”
诸葛亮一听师父说他“满师”啦,连忙恳求说:“师父,徒弟我越学越觉得学识浅薄,还要再跟你多学点本领!”
“真正的本领要在实干中才能得到,书上学来的,好要看天地万物变化,随时而转,随机应变,才有用啊!比如你上那仙鹤当的教训,以后不再被色情迷恋,这是直接的教训;推而广之,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被它的表像所迷惑,要小心谨慎从事,洞察其本质才是。这算是我临别的嘱咐吧!今天我就要走了。”
“师父,你往哪里去?”诸葛亮惊奇地问:“以后我到哪里看望您呀?”
“四海云游,没有定向。”
顿时,诸葛亮热泪滚滚,说道:“师父一定要走,请受徒弟一拜,以谢栽培大恩!”
诸葛亮躬身拜罢,抬头不见师父,再也寻不到他的踪影。
老道人临走,给诸葛亮留下一件东西,就是他后来常穿的八卦衣。
诸葛亮怀念师父,把师父的八卦衣穿在身上,只当师父永远在自己的身边。
诸葛亮不忘师父的教诲,成其是那临别的嘱咐,特意把带在身边的羽毛做成一把扇子,拿在手中,告戒自己谨慎从事。
金圣叹的传说
金圣叹一生批了很多书,是位很有名的人物。
一天,他到西湖灵隐寺去见老方丈,要批佛经。老方丈说:“佛经是不能批的。”后来,他又向老方丈要佛经看一看,老方丈不给他看。为这事他俩争吵起来,一直争论到半夜。老方丈说:“我出个上联,你对得上,就让你看佛经;对不上,佛经你就别看了。”金圣叹一想:对对子,那不是锅底下掏窝窝,手到擒来,有什么难处,就点头答应了。老和尚当场出个上联:半夜二更半。
你别说还真把金圣叹难住了,左思右想怎么也对不上。只好离开了灵隐寺。
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一案,被判了个杀头的罪。临刑的那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他猛不丁地想起了灵隐寺对对子的事,同时也想出了对句。他自言自语地说:“我金圣叹临死之前,总算对上了老方丈出的那个上联,在文字上不欠什么账啦。”说完,就在狱中写了下面的对句:中秋八月中。
他拜托狱卒将他的下联送交灵隐寺老方丈。老方丈收到金圣叹的对句一看,连声称赞:“对得好!对得好!只是这人狂妄自大,不和一般人交往,这大概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吧!”
李白沉香亭咏牡丹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烂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从结构上看,第一首从空间写,引入月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写,引入楚襄王阳台,汉成帝宫廷。第三首归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以第一首春风与第三首春风,遥相呼应。
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
第三首一、二句把牡丹、杨妃、玄宗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第三句中“春风”二字即君王之代词。
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后人编造说,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认为受辱,乃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这是不可靠的。
李密牛角挂书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兵、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兵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兵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这回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
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
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没路可走,终于被杀。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回长安。但是隋军搜捕得很紧,李密还是被抓住了。
隋将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吃喝。隋兵受了他们的贿赂,喝酒作乐,防备松懈下来。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时候,瞅个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想另找机会,反抗隋朝。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险点儿被官府抓去。最后,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起义军,兵力很强。带头的叫做翟让,为人厚道,又喜欢结交英雄,就决定上东郡去投奔瓦岗军。
头名状元
明朝嘉靖年间,在安徽合肥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吴情,另一个叫黄统。吴情家境贫寒,有学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才子。黄统家里有钱,是个阔少,不学无术,而且他笨得出奇,念了三年的书,连一个字儿都没记住;最后,他父亲觉得没必要再浪费钱财,就想把先生辞了。
“哎呀,先生,这孩子太笨啦,我看您别费这份儿劲啦。”
先生还不死心,就说:
“老员外,您别着急呀,慢慢来嘛。”
他爸爸一听,想了想,说道:
“这么办吧,您再教一个月,我也不求多,能让他认识一个字,我就知足了。如果他认识一个字,我就奉送您五十两银子,怎么样?”
“行,您放心。”
老员外走了。先生开始琢磨:一个月的期限,教他一个什么字呢?嗯……教个笔画少的……哎,姓丁的丁字,一共才两笔,一横,一竖钩儿,对!就教他这个“丁”字。
“过来,黄统,先生教你认个字,你看这个字,念丁!”
“哎,念丁。”
“丁!”
“丁!”
“丁,丁!”
“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当,丁当丁!”
先生听后,满心不是滋味,于是对黄统说道:
“行了,行了,单个念吧,丁!”
“丁!”
“对了,那边念去吧。”
自此以后,黄统每天吃饱了就念这个“丁”,一连念了二十九天。
到了第三十天的这天早晨,先生心想:今天够一个月了,他要是能认识这个字,五十两银子就是我的了,嗯,我先考考他。
“黄统,过来,我考你个字。”
先生随手写了个丁字:“这念什么呀?”
黄统一看:“先生,这字我认识。”
先生一听他说认识,感到特别高兴,心说:行了!乐呵呵地问道:“认识,它念什么呀?”
“我瞧着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它不是……大概……反正您一说我就知道了!”
先生的那份高兴劲全没了,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不是念丁吗?!”
“对,对,念丁。怎么样,您一说,我就知道吧!”
先生为了得到那五十两银子,绞尽脑汁,最后,他想了个办法,从墙上拔下个小钉子来,就搁在黄统手心里了,交待他说:
“你攥着这个钉子,待会儿你爸爸来考你一个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你念什么?你就说念丁!要是实在想不起来的话,你就张开手,看看手里这颗钉子,就会想起来了。
刚嘱咐完,老员外就来了,进门儿就问:“先生,这孩子怎么样啊?”
“挺好的,您看我考他一个字。黄统,过来,你看这字念什么?”先生说完,随手在纸上写了个丁字。
黄统过来一看,毫不犹豫地说:“先生,这字我认识。”
“好,认识,说吧,念什么?”
“我瞧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先生一听,心想:要麻烦。赶紧提醒他:
“你手里是什么呀?”
黄统张手一看:“手里……噢,铁!”
先生听罢,气得浑身发抖,赌气不教回家了。自此以后,黄统更得意,吃喝玩乐,整天胡混……
几年过去了,正赶上科考,天下的举子都要进京会试。吴情家里穷,当了点东西,凑了点儿钱,背着行李进京赶考去了。黄统一看吴情去了,他也要去!别看他没学问,他可有钱,带俩家丁挑着银子,骑着高头大马,也进京赶考去了。
当时,考场就设在崇文门里泡子河。门口有三座汉白玉的石头牌坊,左边写着“明群取士”,右边写着“为国求贤”,当中是“榜求俊逸”。考场上有三道门——龙门、内龙门、三龙门。
考场前面有条胡同,叫“鲤鱼胡同”,意喻鲤鱼跳龙门。在龙门有副对联,上联:“铁砚磨穿五百白丁争羞耻”,下联:“寒袍刺破三千浪里占鳌头”。横披:“天开文运”。内龙门也有一副对联,上联:“禹门三级浪”;下联:“平地一声雷”。再往里走就是“致公堂”、“魁星阁”、“明渊楼”,左右两边是考棚,是按《千字文》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编的号,一间挨一间……远一看就跟马蜂窝似的。
黄统刚到龙门,过来四个人,两个“搜检”,两个“巡衙”,把他拦住了。这是例行检查,怕考生夹带书卷,暗打小抄。刚一检查,黄统就把十两银子递过去了。别瞧他认字不行,干这手儿可机灵着呢!银子一递过去,搜检也不检查了,冲里边喊道:
“搜过,什么也没有,入场!”
后边吴情来了,身上衣衫褴褛,又没递银子,检查得就特别仔细,除了一张当票,什么也没插到,搜检高声喊道:
“不准入场——搜当票一张!”
“啊?”吴情一想:千里迢迢进京赶考,就为这张当票吹啦,太不值了。他一咬牙,把仅有的五两银子递过去了,搜检马上就改口气了:
“……搜出当票一张……当票上没字儿,白纸……什么也没有,入场!”
到了考棚里边儿,吴情进的是“天”字号,黄统进的是“地”字号。等试卷发下来,吴情一看是以《四书》拟的题,内带成文《四书》三篇,《五经》四篇。对吴情来说,这根本是小菜一碟,他略加思索,提笔就写,凤舞龙飞,行似游云,速如闪电,挥毫而就,交上去了。
黄统他连题纸上的字都认不下来,吃饱就睡,根本没提笔;可他心里有谱,就算一个字儿不写,交上白卷,他也得中,因为主考官是他舅舅。
果然,三场以后,吴情中了头名,黄统来了个第二名。这是他舅舅留了个心眼儿:这头名状元树大招风,回头皇上还要在金殿上御试,就黄统这学问非出娄子不可!
得中以后,皇上果然在金殿亲自出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到了这天,应中的举子,聚集朝房。就听奏事处太监传旨:
“圣上有旨,宣天字号举子进殿见驾!”
吴情一听,赶紧来到金殿,三拜九叩已毕,跪在丹墀。
皇上说:“天字号举子,朕出个上联,你来对个下联如何?”
吴情跪奏:“微臣才疏学浅,恐出言不周,冒渎天颜,祈万岁恕罪。”
皇上说:“听题: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意思就是在雪地上头有几只乌鸦在那儿飞,如同一张白纸上滴了几个墨点子似的,这就叫“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吴情才气确实不同凡响,张嘴就来,对的是:霞天雁过锦笺斜写数行书。
皇上高兴了:“哎呀,真乃奇才!……哦,爱卿,你叫什么名字?”
“臣叫吴情。”
皇上一听:什么?吴情!无情者必然无义,像这等无情无义之人,岂能忠君报国?
“来呀,锦衣卫,将他赶出殿外,终身不得再入考场!”
吴情就这样被轰了出去。
接着奏事处太监又喊道:
“宣地字号举子上殿!”
黄统进来磕完头,跪在那儿东张西望,正在寻找他的舅舅呢。
皇上说:“地字号举子听题:一行征雁向南飞。”
黄统张口说道:“两只烤鸭往北走。”
“啊!这是什么对子?”
黄统还在强词夺理:“你出一行征雁,我对两只烤鸭。”
“混账!朕说征雁乃出征的征。”
“没错啊,我对烤鸭乃火烤之烤。您那蒸雁是熟的,我这烤鸭也是熟的,来瓶二锅头,咱们是又吃又喝!”
皇上一听,怒火万丈:
“住口!金殿之上,信口开河,分明是欺君犯上,哼!锦衣卫,推出午门,开刀问斩!”
此时黄统他舅舅,吓得汗如雨下。因为他是主考官,皇上要是追究起来,他有失职之罪。赶紧跪下,开口奏道:
“臣启禀万岁,念其黄统年幼无知,一时失口,冒污天颜,还望看在老臣面上饶他一死吧!”
皇上一听:“嗯……爱卿,你说他叫什么名字?”
“姓黄名统,黄——统!”
皇上高兴了:“哎呀,老爱卿,你怎么不早说呀!黄统这个名字太好了,这是朕的内侍呀。险些错斩了有用之臣,锦衣卫,快快松绑!就冲这个名字,朕要御笔亲点:黄统为头名状元并赐琼林宴!”
文武百官都愣住了,一齐拱手:“启禀万岁,黄统有什么用啊?”
皇上用手一指黄统,说:“黄统,皇宫里正缺一个马桶!”
满肚子墨水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就把家中的独生儿子送进一家私塾,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斗大的字还认不得几个。
一天,他家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客人。他父亲把客人请到客厅,两个人喝茶聊天。他听说来了一位有学问的客人,想见一见。可是又一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于是随手拿了一本书走进了客厅。
客人看到少爷进来,手中还拿本书,便恭维说:“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
他的父亲听后摇摇头说:“读书十载,胸无点墨,不堪造就。”
少爷听了,心想:原来自己所以不会念书,是因为没有喝墨水呀!于是他回屋磨了满满的一碗墨,“咕冬咕冬”地喝了下去。又觉得不够,又磨了一碗,一仰脖又喝了下去,然后兴冲冲地跑到了客厅,对他父亲说:“爹爹,可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胸无点墨了,我刚才喝了一肚子墨水,以后应该说我‘满肚子墨水’了。”
老秀才讨口气
从前有个老秀才,非常讲究忌讳,干什么事总想讨个吉利口气。
这一天,老秀才高高兴兴地准备去参加考试,他再三嘱咐妻子,一定要把书担子收拾得前轻后重,为的是讨个“前轻后中”的好口气;临出门时,他又故意把帽子丢在家中,放在一口棺材上,意思是此次应试,又是“官”,又是“财”。
一切布置好,他带着书僮就上路了。
老秀才一边走一边和小书僮谈心:“书僮,这个担子好挑不好挑!”
书僮心想:好挑个屁!害死人了。但是碍着情面又不好讲,只是淡淡地说:“老先生,好挑是好挑,只不过后面有点打屁股。”
老秀才一听,眼睛瞪得就像灯盏窝一样,但也奈何他不得,主仆二人继续赶路。
又走了一段路,老先生突然站住了,故作震惊地说:“坏了,我的儒冠丢在家中了,小书僮,你赶快去帮我取回来。”
书僮只得跑回去把他的帽子拿了回来,老先生拿着帽子故意问:“儒冠在哪里找到的?”
小书僮一想,刚才说溜了嘴,得罪了主人,今天是好日子,开口就讲棺材多不好!这次要接受教训,把话讲得文雅一点。
于是他说:“老先生,是在寿器上拿到的。”
老秀才一听,更气了,把脚一跺:“啊?受气?我出门又打屁股,又受气,还考什么呢!”
他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躺了三天三夜。
书迷
有个姓牛的屠户,他喜欢看《说岳全传》,而且还以牛皋的后人自居。他不但喜欢看,而且还喜欢听,只要是《说岳全传》,连生意也懒得去做。
一天,书场来了一班说书的名角,海报上写的正是《说岳全传》四个字。
这天,牛屠户去听书,书中正说到“牛皋运回粮草,正请示岳元帅在哪里安营扎寨”的时候,说书人留下“扣子”:且听下回分解,散场了。
第二天,牛屠户一心挂在先祖牛皋身上,吃过中饭便去书场候场,谁知门上一个牌子上却写着“因故停演,明日请早”几个字,牛屠户急得在书场门口转来转去,不肯回家。有人见了,问道:“老牛,怎么不回家?”牛屠户说:“回什么家,牛皋的粮草还没地方放哩!多耽搁一天,就……这,这……这不是害,害人啊?”
直到夜深,看看说书的真不会来管牛先祖的事了,他才停下脚步,准备在书场门口歪一觉。
这时,他老婆在家等急了,听人说老公还在书场门口,便找到书场要他回家。可是他死活不肯回去,说等到明天弄清结果再回去。他老婆知道他听书入了迷,不可救药,便突然大声叫道:“牛将军,请随我来。”
听了这话,牛屠户突然来了精神,一骨碌从门槛上爬起来,乖乖地跟老婆走了。到家后他老婆手指床铺道:“牛将军,请你在这里安营扎寨吧!”
牛屠户高兴地回答:“岳元帅,遵命!”随即脱下衣服入睡了。
他老婆见此情景忍不住好笑,可又不敢笑出声,只好把气忍下去。这一忍不得了,浊气下行,放了个响屁,惊动了牛屠户,他口里喊道:“大事不好,营后有敌人埋伏,刚才听到炮响了。快救粮草!”
饮酒题对
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老奸巨猾,玩世不恭,原在明朝朱由检手下做过经略相公;后又投奔李自成,当过史记官;清兵入关,眼看明朝覆灭,李自成失败,他又摇身一变,屈膝投降,当上清朝的大官。这天钱谦益生日做寿,金圣叹本想避开,怎奈碍着老母的面子,不得不装装样子,雇只小船,从苏州到常熟钱府上祝寿。
这一天,钱府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祝寿的大都是官,只见红顶子、蓝顶子、金顶子、铜顶子、水晶顶子、白石顶子,五颜六色,眼花缭乱,一个个摇头晃脑,弹冠相庆。独有金圣叹板着脸,不卑不亢,沉默寡言。
酒过三巡,一个打秋风的宾客过来拍马屁了:
“钱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满腹经纶,博古通今,久闻大名,如雷灌耳。今日盛会,正好置酒论文,也可让在座诸位一饱眼福。”
“是呵,是呵,都说金公好书法,铁画银勾,锋芒毕露,真乃龙跳虎门,八角飞凤,今日定要一睹为快。
一时间酒宴上赞声四起。金圣叹倒也不便推辞,站起身来淡淡一笑:
“盛情难却,献丑了。就题一副对联吧。”
众人拍手叫好,钱谦益更是喜出望外,马上吩咐丫头,捧出文房四宝。桌上铺好一张珊瑚撒金粉笺,只等金圣叹动笔。
只见金圣叹手握斗笔,饱蘸浓墨,不假思索,“刷刷刷”几笔,就在粉笺上留下“从明从贼又从清”七个大字,众人一见,一个个吓得咋舌失色,钱谦益正在招胡须的手一颤抖,不觉拔断了几根胡子,笑容立敛。心想,这小子也太狂妄了,这七个字难道可以乱涂乱写的吗?且看他下联怎么写法?
这时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屏声息气地等着下联。只见金圣叹不慌不忙又写下四个大字:“三朝元老——”
众宾客一见,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露出笑容。心想:到底是娘舅外甥,这点面子还是有的。钱谦益还不放心,唯恐外甥发“梗劲”,连忙踱到金圣叹身边,捧起场来,对着外甥翘起大拇指,连声说:
“人瑞,人瑞,真人才也。”
原来,金圣叹原名采,明亡以后,改名人瑞。钱谦益这句话,正好谐音,表面上是给外甥捧场,暗地里却在打招呼,要他笔下留情。谁知金圣叹淡淡一笑,毫不迟疑,又刷刷写了下去。写罢,把笔一掷,拂袖而去。
众宾客围拢一看,竟是这样的十四个大字:
“从明从贼又从清,
三朝元老大奸臣。”
钱谦益两眼发白,手脚冰凉,胡须根根坚起,瘫痪在太师椅上,竟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秀才朋友
有个叫杨林标的穷人,却有三个秀才朋友:一个姓苗,一个姓革,一个姓萧。
他们四个人常在一起吃酒,却总是苗、革、萧三位秀才轮番出银两交酒钱,杨林标只跟着吃酒。久而久之,三人就不大满意了,心想我们出钱吃酒,杨林标一次都不肯出,可是谁也没说出口,只是心里合计着摆脱这个穷朋友。一天,四个人来到一家酒店,叫了一桌子好酒好菜。杨林标一看非常高兴,又像往常一样,端起酒壶,把四个杯子满满斟上,道:“来来来,喝,这么好的酒菜还不来个一醉方休!”“慢!”苗秀才发话了,“先别急,今日饮酒,先要做诗行酒令,以助酒兴。这酒令要三字同头,三字同旁,还要合辙,要押韵。”
“好!”革秀才应着,明白了。
“妙!”萧秀才应着,领会了。
“……”杨林标却愣住了。
苗秀才站起身,抖了抖袖子,清了清嗓子,吟道:
三字同头官宦家,
三字同旁绸缎纱。
要穿绸缎纱,
必得官宦家。
“好、好、好!”革秀才连声喝彩。
“妙哉、妙哉!”萧秀才竖起了大拇指。
“……”杨林标却只看着酒杯。
革秀才也站了起来,持了打胡须,转了转眼珠吟道:
三字同头大丈夫,
三字同旁江海湖。
要游江海湖,
方称大丈夫。
“好、好、好!”苗秀才竖起拇指。
“妙哉、妙哉!”萧秀才摇着扇子。
“……”杨林标望着三个秀才得意的笑脸。
萧秀才对杨林标道:“仁兄先请。”杨林标对萧秀才说:“你来、你来!”
“好!”萧秀才摇着扇子,得意洋洋地吟道:
三字同头廊庙库,
三字同旁栋梁柱。
要修廊庙库,
必得栋梁柱。
又是一阵喝彩。
“该你来了!”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对杨林标说。
“待我慢慢吟来——”杨林标手端酒杯,眼睛又扫了一遍三个秀才吟道:
三字同头苗、革、萧。
三字同旁杨林标。
要“吃”苗、革、萧,
必得杨林标!
吟完,他举起杯,一饮而尽。苗、革、萧三秀才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厅堂书案四四方
丈人请四个女婿吃酒。大女婿是个读书人,二女婿是个裁缝师傅,三女婿是个厨子,四女婿有点肉头。
四个人到丈人家聚齐,大女婿总想拿肉头开心,二女婿也跟在后头起哄。四女婿望见他们头就大了,一直忍着。
今儿个四个人吃酒吃得兴头上,大女婿开了口:“今儿个丈人请我们吃饭喝酒,我们要有点儿乐趣,行个酒令玩玩,好不好?”
二女婿、三女婿附和,四女婿望望,没得办法,只好点点头,表示答应。
“今儿个我们行的酒令,一个要四四方,要有件东西放中央,要拿这些东西做事,要常来常往,另外,书上弄一句,要顺应,要好听。”
丈人听听也开心:“好的,好的,就从老大来起。”
念书的老大,开口就道:“书案做得四四方,纸墨笔砚放中央,拿笔写字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写的是‘天地玄黄’。”
丈人听听,说:“不丑,不丑。来啊,老二,摊你啦。”
老二是个裁缝,想了想也有了:“案板架起四四方,针线尺条放中央,拿针做衣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为他人做嫁衣裳。”
“啊,也不丑。老三,摊你了。”
老三是厨子,想了一下子,有了,说:“锅台砌得四四方,锅子锅铲放中央,拿铲子炒菜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忙的是红烧蹄膀。”
摊到四女婿了。四女婿一时想不出好令,三个连襟就挤眉毛,眨眼睛讥笑他,哪晓得逼呀逼的,把老四逼急了,他来了火,心里想,我今儿非要回击你老大一下子,教你下次不敢再跟我作难。他假意跟老大商议:“大哥呀,跟你借样东西用一下。你家有的是,肯定有。”
“你说。”老大说。
“大哥,你家那个大床四四方,洗得干干净净的被子放中央。我跟大姨子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明儿请你吃喜糖。”
妙联得佳宴
从前有个财主,为自己的儿子请了一个教学先生,答应每逢七夕宴请一次。话虽这么说,一连数载,财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这年又到了七夕,财主依然用粗茶淡饭招待,先生感到很气愤,叫财主的蠢儿子对副对联,上联是:“客舍凄凄,恰似今宵七夕。”
财主儿子回答不出,问财主,财主代答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先生没有办法,只好等到中秋。转眼一晃又到了中秋,财主又失信了,先生又出了副对联:“草之无心,遇节即时换不过。”
财主见儿子答不了,又代对道:“黄花有约,重阳以后待不迟。”先生没有办法,只有忍气吞声又等到重阳。很快重阳节又到了,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又出了个对联:“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财主不等儿子回答,笑了起来,“先生错了!狄仁为是唐朝人,怎么会变成汉代的呢?”
先生笑道:“你前唐后汉都记得清楚,为何一顿饭却会忘了呢?!”
财主一听,知道说漏了嘴,只好忍痛摆了一桌佳宴给先生吃。
一盏油灯
在战国时期,赵国出了一个聪明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多人仰慕他的才学,纷纷投到他的门下想要拜他为师,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他觉得自己老了,该把知识传给后人了,于是就收了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吃住在老师的家里,刻苦读书,老师被他们这种精神感动了,他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这两个学生,有一天晚上他因为要试验这两个学生的智力,便给了他们每人一个铜板,吩咐道:
“我给你们的钱不多,但是要你们立刻买件东西来,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完全塞满。”
这真是个难题呀!一个铜板能买什么东西呢?怎么可能买许多东西把这大房间塞满呢?
尽管如此,两个学生还是立刻遵命出去买了。
隔了不久,他们都回来了。
一个学生拿这一个铜板买了许多干草,叫人运了回来,这个房间就被许多干草塞满了。但是这聪明人摇摇头,并不称赞他。房子都被干草塞满了,人怎么好住呢?而且使房间变得更加黑暗。
另一个学生用了一个铜板,买了一盏油灯回来。他把这盏灯点了,房间里立刻亮了起来,什么东西都看见了。这个学生叫道:“先生!我已把这房间用灯光塞满了。”
聪明人高兴地说:“是的,好孩子,这正是塞满房间的好办法。”从此以后,老师在这个学生身上花费了更多的心血,这个学生也没有幸负老师的期望,终于成了赵国有名的学者。
金榜题名祝酒令
相传宋代永兴地方,有一财主姓赵,名开。这一年,他的儿子得中举人,全家欢喜。为了感谢先生,他特地办了一桌筵席作招待,并请了邻居一家老农和女婿、女儿、长工作陪客。
先生满意的是东家热情的招待,不满的是老农和长工同坐,认为有失身份。为了抹老农和长工的相,并显示自己的才学,酒过三杯后,先生站起来说:“今日多谢东主盛情,特备佳肴美酒,我为我学生金榜题名而祝贺。大家不能冷冷清清喝酒,还是各行一个酒令助兴才是道理,哪个说不出一个酒令,就免吃酒菜。”接着先生又说:“说酒令有个条件,要说三字同头,还要说出三字同边,要说出个不是,还要说出个哪里,那就由我开始吧!”
“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嫂妈;不是姑嫂妈,哪里去摘芙蓉花。”说完轻蔑地瞟了长工一眼,然后得意洋洋地吃菜。
东主的女婿也读过一些书,当然难不住他,他也念起来:“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边姐妹姑,不是大丈夫,哪里有姐妹姑。”
邻居老农虽没有读过书,但年纪大,见识多,也站起来说:“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边清淡酒,不是左右友,哪里有清淡酒。”
最后轮到长工,他已意识到这鬼先生今天行酒令的目的,是要为难于他,心想要刺他一下,于是站起来说:“三字同头先生牛,三字同边塘坝丘,不是先生牛,哪里能梨塘坝丘。”说完后,也瞟先生一眼,吃起酒菜来。
那先生弄巧成拙,讨了个没趣,又气又恼,但却无可奈何。
华逊智画像
在欧洲一个古老的国家里,有一个国王。他长得又老又丑,并瞎了一只眼,瘸了一条腿。
有一天,国王吃过午饭,在皇宫城散步。他穿过金碧辉煌的画廊时,抬头看见大理石的墙上挂着父亲的画像:他穿着军服,手中拿着一把宝刀,胸前挂着十字勋章,显得特别神气。
国王也想给自己画幅像,就下命令说:“谁能画好我的像,赏三千个金币。”
为了三千个金币,老画家哈兹克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皇宫。当他看到国王既是独眼龙又是跛脚时,吃了一惊。他眉头一皱,心想,千万不能把国王这副模样老老实实画下来了。哈兹克对国王说:“陛下,三天后,我一定画好您的宝像。”国王说:“好吧。”
三天后,画家哈兹克把画好的像交给国王。国王见了,不由得勃然大怒,说:“哈兹克,你是什么画家呀?不把我真实的面貌画下来,却把我画成美公子、美少年。你这个马屁精,不是好东西。来人,把他关进死牢去!”卫兵把画家哈兹克带走了。
第二个来的画家叫乔普,他刚踏进皇宫,有个侍卫悄悄告诉他:“上次,画家哈兹克美化了国王,被关进了死牢呢。”乔普听了说:“谢谢!”心里牢牢记住了。
他想:这国王不爱拍马,我应该照实际情况把国王画下来。三天后,乔普来到国王的面前,呈交画像。
国王见了自己的画橡,比第一次更加恼怒,他大声训斥画家乔普:“你还不如哈兹克。你把我画成瞎了眼的狗熊、断了腿的老狼。你这样丑化我,岂有此理!来人,把他关在死牢里等候处死。”
第三个来的是青年画师华逊。大家都劝他别去,说:“哈兹克和乔普是有名的大画家,现在都要杀头了。你能有水平画好国王吗?别去了。”华逊笑嘻嘻地谢绝了别人的劝告。他在侍卫带领下,沉着冷静地走进宫廷。国王见他是一个小伙子,就问:“你能把我画好吗?”华逊说:“能,一定能!陛下。”国王带着怜惜的口气说:“娃娃,我看你还年轻,不要来玩命。”华逊胸有成竹他说:“国王陛下,小民如画不好陛下的像,愿同哈兹克、乔普同罪。”国王说:“好吧。”
青年画师华逊,只用一天的时间,就把国王的像画好了。
国王拿到了华逊画的巨幅画像时惊呆了,他对旁边的文武大臣们说:“画得美、画得真实!他用图画的美,遮住了我的丑。”说着就哈哈大笑。朝中百官一看,华逊画的是一幅狩猎图:蓝蓝的天空下,茂密的树林里,国王举起猎枪,单腿屈跪,一只眼睛紧闭着瞄准前方。看完,大家都相互赞叹着。
国王对华逊说:“你是最好的画家,我赏给你三千个金币。”华逊说:“感谢陛下的厚意,但我不想要您的金币,我只有一个要求,不知陛下能答应吗?”国王说:“我答应,你说吧。”华逊诚恳地说:“请陛下赦免画家哈兹克和乔普吧。”国王高兴地答应了:“好,看在你的面上,我就放了他们吧。”
苏东坡的谜
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常爱到灵隐寺玩。寺院有一片茶园,寺里的老方丈就用自制的茶叶待客。老方丈学识渊博,无论是诗词绘画,还是下棋猜谜,都很有研究。一来二去,苏东坡便和他成了好朋友。
这天,苏东坡与老方丈约好去灵隐寺,刚想出门,忽听仆人通报,说好朋友秦观从定海来了。他马上放下东西,边说“请”边迎出门去。
宾主寒暄了一番后,秦观告诉苏东坡,他与黄庭坚等四位朋友相约,今日同来苏府小聚,他们随后就到。
苏东坡一听大喜,几位好友,分散各地,相聚实在难得,于是马上把仆人叫进来,吩咐道:
“你快到灵隐寺去向老方丈打个招呼,说我今天有事,改日再去拜访。”
仆人刚转身要走,苏东坡又喊住他:“哦,等一下!今天有几个客人要来,我向老方丈讨样东西待客,你顺便带回来。”
苏东坡说罢,拿起纸笔要写,忽又放下,回头笑着对秦观说:“老方丈爱猜谜,我干脆不写字条,给他猜个谜。”
苏东坡对仆人上下看了看,然后说,“你拿顶大草帽戴在头上,再穿双木屐去,让老方丈看看你,也就能猜出我要的东西了。”
仆人来到灵隐寺,向老方丈说明了苏东坡的意思,老方丈看了看仆人后,从禅房里拿出了一大包东西递给仆人。
等苏东坡拆开纸包,仆人才恍然明白,他的主人要的是茶叶。
科学家牛顿
当你翻开物理、数学的教科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位科学家的名字——牛顿。这位在科学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创立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提出了能揭开天体运行之谜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成为光谱分析基础的日光的构成;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确定了微积分。当人们问他用什么方式完成了这些伟大的发现时,他回答得非常简单:“我一直在想,想,想……”
的确,牛顿的一生一直在想。小时候,他就爱转动脑筋,喜欢寻根究底。那年,他还不到十岁,就跟大家玩了一个寻开心的游戏。他把一盏纸灯笼系在一个风筝上,天黑时,把灯笼点燃,随着风筝放在空中。街上的乡亲们看到后,非常惊慌,以为是一颗彗星——那时候,人们把彗星看作不祥之兆。
十二岁那年,他仿照村外磨坊里的风车做了一架小风车。风一吹,小风车就会转动,他就加些麦粒进去,真的能磨出面粉来。他还用线丝做了一个圆轮,关上一只老鼠,让老鼠踩动轮子,使磨子飞快地转动。牛顿称这为“老鼠开磨坊”。还有一次,他听到外面狂风呼啸,忽发奇问:风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他跑出家门,独自在狂风中,顺风走走,逆风走走,想计算风的力量。
十五岁时,母亲让牛顿停学回家干活。他放牛时,读书出了神,竟让牛群迷了路;到集市上卖农副产品时,坐在篱笆底下只顾读书,结果什么也没卖掉。母亲见他一门心思全在读书上,只好放弃让他赚钱的想法,允许他继续读书了。
长大以后,牛顿做梦想的也是物理定律、数学公式,没有时间顾及生活上的琐事,衣着从不讲究,袜子常常拖到脚后跟。他解决科学问题的才能是那样超群绝伦,而处理日常琐事却显得那样笨拙。据说,他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在房子的墙脚边上开了一大一小两个洞,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人家告诉他小猫也能走大洞,不必开两个洞,他才恍然大悟,还一个劲地夸奖人家真聪明。
牛顿成年后,他恋爱了,准备向一位姑娘求婚,他拉着她的手,却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他最新的科学实验见解。像做梦一样,他把姑娘的手指头当成了通烟斗的通条,使劲往烟斗里塞去。他的思维早已习惯地跳到了对科学问题的探索上。姑娘大叫起来。牛顿这才清醒过来,他十分抱歉,喃喃地说:“看来,我是该一辈子打光棍的。”后来,牛顿真的一辈子没有结婚。
牛顿以忘我的精神从事科学活动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饭菜准备好了,客人还没来,他就先去了工作室。客人来了后,等了很长时间也没见牛顿出来。大家知道牛顿的脾气,他工作起来就把什么都忘了,谁要去打扰他,他会生气的。于是大家自己吃了起来,吃完后悄悄地走了。等牛顿想起请客的事时,急忙赶到客厅,一看饭菜都吃完了,就自嘲地笑起来:“我还以为忘记请客了,原来我已经陪着他们吃过了,他们已高高兴兴地走了。”于是,牛顿又回到工作室继续做起实验来。
牛顿一生能取得那么多重大的成就,并不是他天生就是个“超人”,而是出于勤奋。平时,他很少在夜里两三点钟以前睡觉。他每天睡四五个小时,特别是在春秋季节,往往几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工作,还经常闹出一些废寝忘食的笑话。
有一次,牛顿接连工作了好几个钟头,到了吃饭时间,助手拿来两只鸡蛋和一只小锅,放在桌子上。牛顿说:“先放桌上,等会儿我自己煮。”过了一会儿,助手过来一看,锅上的水直沸腾,鸡蛋还在桌子上。他揭开锅盖一看,里而竟煮着一块怀表。原来,牛顿心不在焉地把怀表当成了鸡蛋。
牛顿专心进行科学研究真可以说是达到了痴情的地步。一段时间,人们发现他在英国莱斯丹裴尔特来肥皂水的水桶旁边,像贪玩的儿童那样兴致勃勃地吹着肥皂泡。邻居开始以为这个老头是疯子,谁知他就是科学家牛顿,正在着迷地研究光线反射到球面上的现象呢。有一回,他看到一个可以用来做光学研究的棱镜,准备买下。货主故意把价抬得很高,说什么这是一件无价之宝。牛顿信以为真,出许多钱买下了它。管家太太知道后,生气地埋怨他真是个笨蛋,说这玻璃玩意儿根本值不了那么多钱。
牛顿的科学研究成就对人类贡献很大,但他却谦虚地说:“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忘我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郑板桥作诗
郑板桥从山东潍县罢官回来,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成了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怪”就“怪”在天生傲骨,嫉恶如仇,不爱钱财,不惧权势,悠闲自得。他在画店门口,题了一首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他说旧谈友谊,
只当秋风过耳边。
他定了五条画例:“立索不应,劣纸不受,不韵者不画,强索题者不画,兴致不到者不画。”下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七品官耳”、“板桥郑燮”五颗印章。他确有个怪脾气,要他画,偏不画;不要他画,偏要画。怎奈他名气太大,号称“诗”、“书”、“画”三绝,能得他一幅墨宝,便是莫大的光荣。特别是豪商巨贾,如果不挂上一幅郑板桥的画,就觉得脸上无光。
扬州有个大盐商,叫姚有财,重门叠户,富敌王侯。一心想求郑板桥的画,却总是碰钉子。后来有人给姚有财献了妙计,乐得他连连称赞。
时当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光明媚。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出了新北门,来到瘦西湖,信步闲游,饱览风光。他来到一所茅屋面前,只见一湾流水,几丛修竹,绿叶扶疏,风景如画,不觉精神一爽。这时屋内传出铮铮的古琴弹奏声。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个衣着整洁的老人,对来客拱手相迎,邀请入室。郑板桥毫不客气,跟了进去。只见粉墙雪白,一尘不染,桌子上陈放着文房四宝,墙上挂着一张古琴,饶有雅趣。再看向阳的墙上晒着几张狗皮,便显得不伦不类。
老人烹茗款客,板桥举杯饮酒,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道:“鄙人城内本有宽敞房子,只因我偏爱山水,所以在此另盖草屋,偷享清福。”郑板桥说:“我也是欢喜清静的人,想不到我俩彼此嗜好相同。”接着他指着墙上的狗皮问道:“请问,这几张狗皮有何用处?”
老人笑道:“不瞒你说,老朽平生没有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狗肉。先生若不嫌弃,就在我这里吃一顿红烧狗肉便饭如何?”
谁都知道郑板桥以爱吃狗肉出名,他高兴地说:“好!好!”饱餐一顿狗肉之后,板桥兴味还浓,挥笔作画,不一会工夫,即成一幅,顺笑落款。只见画中修竹扶疏,神妙无比。那老人见了乐得合不拢嘴,便说:“改日老朽进城,专为先生准备一席狗肉宴,务请先生光临。”
第三天,郑板桥赴宴。大厅正中挂着板桥的那幅画。几个肥头大耳的盐商,正在交头接耳评画。主人姚有财在旁边捋须微笑。郑板桥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天请他吃狗肉的那个老人,正是面前这位姚有财。既已上当,后悔也没用了,他灵机一动说:“有画无诗无字,不成三绝。”说道,摘下画幅,题上一首诗:
有钱难买一竹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这诗里隐存“有财缺德”四个字。写罢昂首大笑而去。等郑板桥走远了,这个大盐商才悟出诗中的味道来,尽管机关用尽,但到头来落得个自讨没趣,一气之下瘫倒,再也爬不起来了。
音乐家贝多芬
提起贝多芬的交响乐,世上无人不晓,但他背后感人的事迹却很少有人知道。
他二十六岁的时候,得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他的耳朵里就像钻进了一群小蜜蜂一样,整天嗡嗡作响。不久,他连别人说话的声音都听不清楚了。这件事对贝多芬的打击简直太大了!因为,要是一个科学家耳聋了,他还可以用脑子思考问题,继续发明创造;可要是一个音乐家连声音都听不清楚,那他怎么能写出动听的乐曲来呢?
开始,他还瞒着别人,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他尽量少和别人说话,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拼命地工作。但是,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身体更糟了。他又得了肺病和结膜炎,这些病反过来又加重了他的耳聋。终于,那最可怕的一天到来了。
这一天下着大雪,贝多芬正在指挥乐队排演自己写的一首乐曲。突然,他发现乐队总是和自己的指挥合不上拍,他只好停下来。可反复了多次,还是合不上。开始,他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也都不忍心告诉他。因为这对他太残酷了。后来一位朋友写了张纸条递给他,上面写着:“恳求您不要再指挥下去了,等回去我再告诉您原因。”贝多芬一下子明白了:他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他从台上跳下,冒着大雪跑进树林里痛哭起来。他多么热爱音乐啊,如果让他告别音乐,那等于让他去死!他真的想到了自杀,但冰冷的雪花使他慢慢冷静下来。他想:我无数次战胜过命运的挑战,难道这一次就能把我打倒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向命运屈服!
从此,贝多芬和疾病展开了顽强的搏斗,他不再靠耳朵,而是用他的心灵和全部的热情去创作。当他实在需要听的时候,就用一根木棍,一头含在嘴里,一头插进钢琴的共鸣箱里,通过感觉琴身的震动来辨别音调的高低。朋友们看到他这样顽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功夫不负苦心人,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终于写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部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在乐队的配合下,成功地指挥了《合唱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当乐曲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向他热烈欢呼,许多人激动得哭了。可是贝多芬因为背对着观众,对这些一无所知。当一位演员扶着他转过身去面对观众时,他才看到了这一切,激动的泪水从他眼里夺眶而出,他终于又一次战胜了厄运。今天,贝多芬感人的事迹一直励着所有学者们不断地进取。
张良拜师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天下时,手下有一个很有计谋的大臣,名叫张良。刘邦称赞他说:“张良在一个小帐篷里出的计谋,在千里之外也会取得胜利。”这说明他对任何事都考虑得很细致、很周密。
张良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穿着粗布衣短的老人,当张良走到他跟前时,老人一甩脚,就把一只鞋甩到桥下去了,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回来!”
张良心里很不高兴,要不是看他年纪老,真想揍他一巴掌。哪有这么不客气的!随便命令人!张良忍住气。下桥把鞋捡回来,递给老人。
“给我穿上!”老头大模大样地说。
“好,我既然已经给你拿回来了,干脆帮人帮到底,替你穿上。”张良这样想着,跪下一条腿,准备给老人穿鞋。
老人伸着一只脚,等张良给他穿好鞋,笑了笑就走了。张良看着老人的背影,心里感到很奇怪,他觉得这人一定不寻常。老人走了约一里路的样子,又回来了,说:“你这年轻人还算值得我教教。五天以后的清早,在这儿跟我见面吧。”张良照他的吩咐,按时来了。谁知老人已经在桥上等着他了,一见他来,生气地说:
“跟老人约会,还迟到!像话吗?过五天再来吧!”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来了,满以为这次算早的了,谁知老人又已经在那儿等他了。
“你又迟到了!走吧!再过五天,早点来!”
张良两次都碰了钉子,下决心要比老人早到桥上。这一次他半夜就起来,站在桥头上等着。老人来到以后,高兴地笑了,说:
“这才是虚心拜师的表现呢!”
老人拿出一部书来,对张良说:“好好学这部书,你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十年以后你会成功的。到第十三个年头时,你到山东济南去见我。”
老人给张良的是一部《太公兵法》,他刻苦专研,掌握了军事上的许多战略战术,终于成了一名有智有谋的军事家。
毛遂自荐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毛遂的人,很有才华,但并不为人所知。
毛遂在赵国平原君的家里做食客,平时没什么人注意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才能。当时,平原君家里养的食客多到上千人,但每当遇上紧急事务时,没有多少人能想出好办法来。
那时秦国的野心很大,总想把其它国家吞并掉,派兵围住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让平原君立即到楚国,求楚王派兵援救。平原君打算挑选二十名有能力的食客,跟他一起去。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个人合格,怎么也选不出最后一个人了。这时,毛遂走了出来,对平原君说:“让我跟您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认识毛遂,问道:“您是谁?在我这儿有多长时间了?”
“我叫毛遂,在您这里三年了。”
“三年了?”平原君犹豫了一下,“一个人如果有本事,就像一把尖尖的锥子,把它装到什么口袋里,都会露出锥尖的。您在我这儿三年,却没露出一点尖来,谁也不知道您,可见您……”
平原君还没说完,周围的食客都哈哈大笑起来,嘲笑毛遂不自量,竟跑来自我推荐。
毛遂不慌不忙地说:“我这把锥子没露出尖来,是因为您根本没把我装到口袋里去,老让我在外边呆着。今天您试试看,我和您一块到楚国去,一定会帮您做事的。”
到了楚国之后,楚王不同意派兵救赵,平原君和那十九个食客都没办法说服楚王,只有毛遂,给楚王一条条一项项地分析利害关系,说明如果赵国被秦国吞并,秦国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楚国了。只有各国联合起来一致抗秦,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
楚王终于接受了毛遂的建议,派兵援助了赵国。
孔子讲学
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楚国去讲学,路上经过一片树林时,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长竿粘蝉,就像在地上拾麦穗一样非常容易。
孔子走到老人跟前,问道:
“老人家,您的手真巧啊!有什么窍门吗?”
老人放下长竿,回答说:
“是啊,在训练方法上,我有自己的决窍。我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天天练习用长竿托举重物。当在长竿上累叠两枚弹丸而掉不下来时,捕蝉就很少有失误了;累叠三枚弹丸而不下来的时候,捕蝉就好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了。在捕蝉时,我平心静气,犹如木桩;举臂执竿,犹如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心目中只有蝉翼。我志趣专一,心无二念,不因外界纷杂的事物而干扰我对蝉翼的注意。这样,有什么样的蝉捕捉不到呢?”
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弟子说:
“用心专一就能办好一切事情,这位驼背老人的行为不证明了这一点吗?”
蒲松龄作诗
唐太师在家里大摆宴席,为他的母亲祝寿。朝廷内大小官员和绅士都带着丰厚的礼品前去贺寿。坐在宴席上的人,一个个都是蟒袍玉带、锦衣缎靴;一道道菜肴,自然都是山珍海味。酒过三巡,正是热闹的时候,忽有仆人进来禀报,说是门外来了一个身穿半旧蓝布衫儿的老头,自称和老爷是旧交,来为老太太祝寿。
唐太师一听,便知道蒲松龄到了,忙命:“请进!”一会儿,进来一个面容清瘦的老汉,唐太师离席将蒲松龄让上了宾席。蒲松龄不但穿着寒酸,前来祝寿也是空着两只手。唐太师心里明白,这老先生前来,已是对他很瞧得起了,那是因为他俩确有比较深厚的交情,要是别的当官的人家,轿子也抬不来他。
可是有些官员却瞧不起这寒酸老头,还有那位势利眼的大管家,他给别的官员绅士们殷勤地敬酒,却有意冷落蒲松龄。这管家有一只眼不大好,人称独眼龙。蒲松龄也不理他,自斟自饮,旁若无人。
过了一会儿,一个官员向蒲松龄捧过一杯酒,说:“久闻蒲先生才华超群,诗文并茂,今日喜逢,三生有幸!下官敬酒一杯,恳请蒲先生即席赋诗一首!”别的官员们也随声附和:“请蒲先生赏脸!”
蒲松龄推辞着,目光落到那管家身上,略一思索,开口道:“鄙人确实不会作诗,既然众位如此推重,那我就胡诌几句,助助酒兴。不过这首诗,我是前几日作的,今日拿来献丑吧!那天我要出门,我那老妻刘氏死活不让我走。她坐在门口纳鞋底,挡着我的去路。我好话说了一大堆,求她放我出去。最后她说:‘好吧,你真的要走,就立刻做首诗出来,做不出,休想出去。’咳,作首什么诗呢?忽然我瞧见她手中的针,一首打油诗冒上来了。我对她念道:‘不是金来不是银,能工巧匠磨成针,因为长着一只眼,只纫(认)衣裳不认人。’听了我的诗,老妻合掌大笑,我就趁机走了。”
蒲松龄话音刚落,筵席上响起一片笑声。那位管家自知是在骂他,气得直瞪眼。。
伊索和问路人
古时候希腊有个哲学家叫伊索,他创作了著名的《伊索寓言》。有一次,伊索在郊外行走,有个问路人上前来问他:“从这里到某一个寺院,需要走多长时间?”伊索没有回答。那个问路的人再问,伊索还是不回答。问路人生气地走了。可是,他刚走了几步,伊索就叫他回来,告诉他说:“两小时可以到达。”那个人很奇怪地问他说:“为什么你先前不说,而现在才说呢?”伊索笑着说:“刚才我不知道你行走的速度,怎么可以随便答复呢?现在知道了,所以能够告诉你了。”那个问路的人这才一下子全明白了。
匡衡借光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匡衡。很小就开始参加劳动,他们的父母是贫苦农民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活,但只能勉强糊口。
匡衡从小聪明好学,艰苦的生活更加磨炼了他的意志。家里穷,点不起灯,不能念书,他就想:隔壁的人家灯光明亮,从隔壁“偷”一点光过来不是可以解决问题了吗?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一条光柱射进他的屋子。他捧起书,凑到洞口,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匡衡所在的这个村子里,有个非常富裕的人,他藏书很多。匡衡主动去给他家干活,但不要一文工钱,富人觉得奇怪,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匡衡说:“我不要工钱,只要您肯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我就满足了。”富人被匡衡的勤奋好学精神所感动,满口答应了他的要求。
匡衡捧着借来的书,借着从墙洞射过来的灯光,废寝忘食地学习,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终于成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学者。
刻苦学习的匡衡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有个人名叫司马徽,平时最怕得罪人,给自己招灾惹祸,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还是不好,他总是回答说“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了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么样,一向很安好吗?他回答说:“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回答说:“好!”等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说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真不像话。”司马徽听了,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气又恼,哭笑不得。
这位好好先生是非不分,又怕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慢慢地,朋友们都疏远他了。
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是意大利一位有名的画家,也是一位科学家。
达·芬奇从小就跟着一位老师学画画。这位老师对达·芬奇要求很严格,教学方法也很特别。他不叫达·芬奇照着别人的画来学着画,也不讲画画的道理,只给达·芬奇一个鸡蛋,叫他照着鸡蛋好好画。
开始,达·芬奇觉得画鸡蛋很有趣,画得也很用心,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天天画鸡蛋,画得实在腻味了。可是老师还是叫达·芬奇画蛋,达·芬奇就不好好画了。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他亲切地问达·芬奇:
“怎么,不愿意画蛋啦?”
“老是画蛋有什么意思呢?”达·芬奇坦率地回答。
老师指着桌子上几个鸡蛋说:“你仔细看看,这几个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尖些,有的圆些,它们各有各的样,在一千只鸡蛋里也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就是同一个蛋,换个角度看,形状就变了;光线亮一点和暗一点,也会使蛋的颜色发生变化。画蛋并不容易呀!学画画不下苦功怎么行呢!”达·芬奇这才明白了老师叫他画蛋的用意,懂得了画画必须学会正确地观察事物。从此,他不管画什么东西,总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达·芬奇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和科学家。
王献之不再骄傲了
王献之是我国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小的时候,家里常常有很多客人来,向父亲求教书法。每当王盛之和客人一起谈论书法艺术的时候,献之总是在一旁认真地听着。时间久了,他对书法艺术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跟父亲学习写字了。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书房聚精会神地练字,父亲来看他,见他很专心,便悄悄地站在他背后观察。看了一会儿,父亲伸过手去猛地拔他手里的笔管。可是没有拔动。
这件事使王羲之很高兴。事后,他兴奋地对妻子说:“献之这孩子很有出息,练字时精神集中,旁若无人;握笔不懈,运笔有力。如此苦练数年,一定会练得一手好字。”
妻子听了频频点头,也表示满意。
不料,父母的对话被王献之偶然听到了。他想,像父亲这样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都赞扬自己,大概自己练的字快赶上父亲了吧。从此,他就骄傲起来了,练字不像从前那样专心了,又因父亲因事在外,久不回家,他对学习书法就越加松懈起来。母亲批评他,他不以为然。
过了些天,王羲之回来了。母亲把儿子的表现告诉了他。王羲之急忙到书房去看献之,果然献之不在。书桌上放着一篇没有写完的大字。王多之仔细一看,其中“鹅”字的“我”字旁竟忘写了一个点。王羲之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太不像话!”然后顺手拿过笔,将那漏掉的一点补上。
王献之在外面玩够了,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作业还没有完成,便急忙回到书房去补写。写完以后,他拿去给母亲看,还自我夸耀说:“母亲,您看我写的字不是快赶上父亲了吗?”
母亲接过献之写的字,端详了一阵子,说:“你写的字可跟父亲写的差远了,不过这‘鹅’字这一个‘、’很像你父亲的字迹。”献之听了一愣,忽然想起自己原来并没有写上这一个“、”呀!这究竟是谁给我添上的呢?当他知道父亲已经回到家里时才恍然大悟,这一“、”一定是父亲给添上的。献之想到母亲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和其他字迹不一样,这不仅说明母亲的眼力好,对父亲的书法有鉴赏能力,同时,也说明自己写的字确实比父亲老得太远了。想到这里。献之感到很惭愧,主动向母亲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不再骄傲了,一定要像父亲年轻时那样勤学苦练。
从此,王献之苦练书法,持之以恒,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后来在人民中上间广泛流传的“费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献之的这段故事。
莫泊桑学写作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八五0年八月五日,生于法国的诺曼底。他的前辈都是贵族,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里境况有些衰落了,父亲做了商人。他的母亲出生在书香门第,热爱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很有见解。莫泊桑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和母亲经常闹矛盾,后来就分居了。莫泊桑跟着母亲住在一个海边的别墅里。幼年的莫泊桑聪明活泼,母亲非常喜欢他,教他读书、写字、学习拉丁文。小莫泊桑活泼得像一匹淘气的小野马,蹦蹦跳跳、无拘无束。他喜欢在果园里游玩,在草原上看打猎,在海边钓鱼或游泳;更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一块干活儿。这一切使他了解了很多人,熟悉了农村的生活。
到了十三岁,莫泊桑像小马被带上了笼头,进了一家修道院念书。在那里学习的课程千篇一律,引不起他的兴趣。他仍然留恋着海滨、田野、猎人、农夫,一有时间他就学习着写点诗歌,把自己记忆的事情描写一番。还偷偷地读了一些像莎士比亚等名作家的作品。后来,他进了鲁昂中学。那里有个老师,名叫路易·布耶,是一个诗人。他看到莫泊桑经常写诗,就把莫泊桑的练习本拿去翻看。有一次,他从莫泊桑的本上看到了这样几句话:“人的生命,有如船在海上驶过的水痕,慢慢儿远,慢慢儿淡。”这几句话,多少表现了一些消极的人生观,但是文句很美,似乎还有点哲理性。路易·布耶觉得莫泊桑有写诗的才能,因此就下功夫引导他、启发他,使他写的诗进步很快。
莫泊桑有一个舅舅,是一位诗人和小说作家。他和当时有名的大作家福楼拜是好朋友。由于这个关系,莫泊桑的母亲跟福楼拜也很熟悉,并十分崇拜福楼拜的才华。母亲看到莫泊桑喜欢文学,心里非常高兴,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儿子学好文学,希望他长大了也能成为一个作家。事情也真凑巧,莫泊桑的老师布耶也跟福楼拜是好朋友,他就把莫泊桑带到福楼拜家里去,两个人一起指导他写作。
福楼拜对莫泊桑要求十分严格。他知道,要栽培好一棵有用之材,不能过于性急。施肥呀,锄草呀,剪枝呀,都要不失时机,但是在枝干没有硬朗之前,不能使它过早地开花结果。一旦大树根深叶茂,还愁绪不出甜蜜的果实?所以,他非常注意培养莫泊桑写作的基本功。有一次他对莫泊桑说:“你要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德国著名的博学家、作家)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吧!”
莫泊桑遵守这个劝告,不停手地写作。他写诗歌,写剧本,还写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可是,这些作品到了老师的手里,全都通不过。莫泊桑毫不灰心,写呀,写呀,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写出的稿纸操起来快有一人高了。
月一回,福楼拜带他出门儿,走过一家杂货铺门前。杂货铺里,有杂货商在忙忙碌碌,门口有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安静地坐着。回家后,福楼拜说:“你给我描写出今天看到的杂货铺、杂货商和守门人的姿态、形体外貌。你不但要有画家的手腕,写得逼真,而且要用文学大师的手法,传达出他们的精神活动。请注意,你写的这个杂货商和守门人,不能同任何别的杂货商和守门人混同起来。你所谈到的任何事物,都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你所用的词儿,应该是别人没有用过的,甚至还没有被别人发现的。决不能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模糊不清的语言戏法来逃避困难。”
老师的严格要求,没有使莫泊桑望而生畏。他不只一次地到杂货铺前去仔细观察。用心琢磨着最准确、最新鲜、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句子。他每写好一段,就念给自己听,回忆是不是完全表达出了自己所见到的一切。如果写得不满意,他就重新写。就这样,他写了改,改了再写,最后,终于写出了一篇漂亮的文章。
莫泊桑活了四十三岁,一八九三年逝世。
他的一生非常勤奋,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一八八0年到一八九O年的十年间,就写出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平均一年写三十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很有名的作品。另外还写了六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
几桶水
有一位老先生非常博学,别人都称呼他为博学先生。他收了很多聪明的学生。有一天,学生们陪着博学先生走到了一个大水边。博学先生想到了一个问题,立刻问:“这水池有几桶水?”
这个问题问得稀奇古怪。几桶水?就像一座山有多少斤重一样,谁答得确切?学生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博学先生很不高兴,便生气地说:“你们回去考虑三天。”
三天过去了,学生们仍无人能解答得出这个问题。博学先生仰天长叹,觉得很扫兴。他干脆写了一张布告,声明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就收谁做弟子——免得有人说他的弟子都是一帮庸才。
布告贴出后的第三天,一个10岁模样的男孩子,大大咧咧地走进博学先生的授课大殿,说他知道这水池有几桶水。学生们,觉得好笑,堪称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才都答不出来,小孩子怎么行?
博学先生问小男孩:“你知不知道?知道就快说吧!”
小男孩说:“要看那是怎样的桶,如果桶和水池一般大,那么水池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一半大,那水池就只有半桶水了,依此类推而已,对不对?”
博学先生笑哈哈地收小男孩做学生,把以前的学生都赶走了,因为他们太笨了。
秀才智断长布
石头是一个心地善良忠厚老实的大孝子。一天,因为他老母亲患病无钱医,便向邻居借了一匹白布,赶着毛驴进城去卖。半路上,他遇见个算命的瞎子,要求搭车进城。石头可怜他眼瞎,就答应了。
进到城里后,瞎子抱着布下驴就走。“喂,你为什么拿我的布?”石头问。
“我不过骑了一会儿你的驴,我的布怎么竟变成了你的!”
瞎子耍起懒来。
石头和瞎子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引得不少人围观,“那布有多宽多长?”人群中有人问道。瞎子因为存心赖布,坐在驴上的时候就把布的长度和宽宽都用手摸索着量过了,答得丝毫不差。围观的人见瞎子讲得不差,都认为是石头欺侮他眼瞎想占便宜。忠厚的石头有理说不出,只是大叫冤枉。
这时,正好和石头同村的秀才进城办事,看见了这情景。他深知石头的为人,又看到这瞎子不像个本分人,决定帮石头澄清是非。秀才眼珠一转,扭头问瞎子:“你说说布是什么颜色的?”瞎子一时语塞,答不出来了。
众人见状,都严厉责问瞎子,瞎子一看露了馅,把布还给了石头,悄悄地溜走了。
多了几个字的木牌
有一天,在巴黎的大街上,坐着一个双目失明、衣衫褴褛、全身冷得发抖的老人,在老人的身边立着一块小木牌:“我什么也看不见。”善良的老人走投无路了,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这时,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平时养成了对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当他看到木牌上的字后,便对老人说:“老人家,今天上午你的收入怎么样?”老人无声地摇了摇头,老泪纵横。让·彼浩勒拿出笔在那行字前加了几个字就离去了。
晚上,等他再见到这位盲老人,打听他下午的收入情况时,那盲老人笑着说:“托上帝保佑,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高兴地笑了。
盲老人问诗人:“你在我的木牌写了什么字呀?我真的很感激你!”
诗人说:“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盲老人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歌德的妙答
有一次,德国大诗人、大作家歌德兴趣盎然地在公园里散步。他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条小路,这时他碰到了一个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批评家实际上用的是一个省略了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其推理过程是:
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你(歌德)是傻子。
所以,我不给你让路。
此时,若是一般人,作出的反应是:“你才是傻子。你也别想过去。”
但是,大诗人、大作家歌德不怒反喜,他笑道:“对不起,先生,而我却恰恰相反。”
歌德的意思是他会给傻子让路。
绝妙的行酒令
清朝的时候,浙江绍兴有一个才子叫徐文长。他博学多才,有人推崇,也有人妒嫉。有一天,有六个文士专门找到徐文才的家并要和徐文长比文采。在酒席上,徐文长摆了六盘大菜。这时有一个文士出了一个刁主意,说按年龄大小行酒令,并且酒令必须是一个典故,只要典故与桌上的菜有关,就可以拿这盘菜去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便把桌上的一盘鱼端了过去;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了;第三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就归了他;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张飞卖猪肉”,就顺手将一盘猪肉移到自己面前;第六个人忙说:“刘备种莱”,便把最后一盘青菜端走了。六个人得意洋洋地正要动筷子,只听年龄最小的徐文长说声:“等一等!”接着说道:“秦始皇灭六国。”此言一出,一直不服徐文长的六位文士都连声喝彩,大叫绝妙。
智“赎”诗稿
八十多岁的著名诗人关老,应邀去印度尼西亚出席会议,却在印度尼西亚遭到了抢劫。而抢劫他的不是人,而是“孙大圣”的后代——一群顽皮淘气的小猴子。
在会议结束后,关老听说这里的岛屿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于是前去游览。登临岛上的一座猴山,山上有上千只猴子,跳跃嬉戏。猴子动作敏捷,顽皮淘气,由于当地人保护有方,它们不惧怕人,常常在游客中闹出一些“恶作剧”,令人虚惊一场。关老一行正在山上漫步赏景,突然窜出来一只小猴子,一下跳上关老肩头,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将关老上衣口袋里的一张诗稿掏出,转眼工夫又跳回路边岩石上,瞪着眼调皮地静观被劫者如何动作。正当众人担心关老即兴写下的珍贵诗稿难以“完璧归赵”之时,关老却想出了一个办法。
关老笑着对旁边一个工作人员说:“猴子嘴馋,却不会主动伤人。你去找点花生米来,用花生米作为‘赎金’和猴子‘谈判’一下,把稿子‘赎’回来。”
工作人员照此办理,他找来一包花生米,左手托着,右手指着猴子手中的诗稿,比划着表示交换。猴子看后,果然扔下诗稿,一跃而起去抢花生米,就这样关老的诗稿被“赎”了回来。
随机应变的安徒生
丹麦出了一位世界级的顶尖儿童话大师,他的名字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安徒生。
安徒生取得了成就之后,有人非常妒嫉他的成功,经常恶意地诬蔑他。但每次安徒生都能够随机应变。
有一次,安徒生戴了一顶灰黑色的烂帽子到街上寻找写作的灵感。就在这个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个可恶的人指着安徒生的帽子,嘲笑道:“安徒生,你敢承认你脑袋上的那个破烂玩意,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倒退一步,看清了那人的可恶面目后,然后哈哈一笑,指着那人的脑袋,针锋相对地说:“老兄,你帽子下面那个玩意,能不能算是脑袋?”
那个人羞愧难当,低头快步离去。
比坐
从前,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他一身蛮劲,曾徒手打死过一只狮子。他因此自以为不可战胜,常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盛气凌人的架势。他的邻居是一个读书人,大力士很瞧不起他,对他十分粗鲁无礼。
一天,读书人想戏弄一下大力士,并借此杀杀他的威风,就对大力士说:“今天咱俩比一比,如果你赢了,就算你本领大,我输你十块金币;如果你输了,以后不能再摆那臭架子,还要给我十块金币。”
大力士一想,呵,真有胆大的,自己拳大臂粗,还比不过一个瘦弱的读书人吗?于是他满口答应了。
读书人说:“今天咱不比别的,只比坐。只要你能坐在我坐过的地方,你就赢了。”大力士应声道:“行。”
读书人微微一笑,他叫大力士先坐。大力士大咧咧地找了一张椅子随随便便地坐了下来。读书人走上前去,二话不说,一屁股坐在了大力士的腿上,笑嘻嘻地对他说:“我坐好了,现在请你也坐上来吧!”大力士当然不可能坐到自己的腿上,只好认输。从此,他再也不敢张狂了。
工钱的用法
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读书人外出旅游。
他经过一个地方,看到一群民工正在那里挖土修路,其中有一个人累得满头大汗,于是就走过去问那个民工:“你干这么重的活,挣的钱一定不少。那么,你的工钱是怎么用的呢?”
那个民工答道,“我挣的钱分三部分用:第一部分还债,第二部分放债,第三部分才是我和我妻子用的。所以,我每天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读书人心里想:既然要还债,为什么还去放债?既然有钱可以放债,为什么还要借债还债呢?
他左想右想实在想不出来,认为这个修路的民工一定是在哄骗他,便生气地说:“你这个人也真是的!我好心好意地问你,你却来捉弄我。”
那民工抹了一把汗,苦笑着说:“我哪会捉弄您呢?我的工钱就是这么用的嘛!”于是他又解释道:“我的第一部分钱是用来养活父母,也就是替自己还债;第二部分钱是用来抚养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放债给他们;第三部分才供自己和妻子吃饭,所以只能半饥不饱的。”
“噢,原来如此!”读书人听了恍然大悟。他同情地朝民工点点头,叹息着走了。
巧发求救信号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叶布尔乘船去澳洲大陆考察,不料在太平洋遇上了强烈风暴,船被冲到礁石上,被撞得粉碎。
叶布尔幸好抓到了一块木板,在海上随波漂流好久,终于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当时正值深秋,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叶布尔躺在阳光下休息一阵,体力渐渐恢复了。
他起来后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小岛。岛上只有少量的树木和遍地枯草,既无淡水,也没可以食用的植物。叶布尔着急起来:必须赶快离开这里,否则会被饿死。
于是,他守在海边,一看到远处海面上有船驶过,就站起来拼命呼喊、招手,可是因为离得太远,没人注意到他。他急得一时没了主意。
他感到自己有点饿了,他在身上摸索着,想找一点吃的东西,却发现身上藏了一只高倍放大镜!
瞧着那高倍放大镜,他不由高兴起来。他用高倍放大镜,把太阳光聚集在枯草上,不一会,就把枯草点燃了,浓烟伴着火苗在荒岛上特别引人注意。
不久,他的求救信号,就引起了海员的注意。
叶布尔终于得救了。
徐文长竿上取物
徐文长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从小就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
有一年春天,伯父想考考孩子们。他拿出两桶水,对孩子们说,无论谁能从一座又矮又软的小桥上把两桶水拿到河对岸去,他就给孩子们发奖品。水桶很沉,孩子们都被难住了。
徐文长说:“让我来试试!”他先把一桶水放到水里试一试,见木桶没有沉下去,就找来两根绳子,把两桶水放在水面上牵着,边牵边走,轻轻巧巧地从桥上走到了河对面。
见徐文长过了桥,伯父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把准备好的奖品取了出来。孩子们一看,奖品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子上。伯父说:“要拿到奖品,得满足我的两个条件:第一不能把竹竿横放下来,第二不能垫着凳子。”竹竿很长,孩子们怎么跳也摸不到礼物,都泄气地坐下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徐文长。
徐文长仔细打量了一下长竹竿,想了想就走了过去,从伯父手中接过了竹竿。他把竹竿拿到一口水井旁,然后把竹竿竖直,慢慢地从井口放了下去。很快,竹竿的顶部就和自己的身子一样高了,徐文长就把礼物从竿头上取了下来。孩子们都欢呼起来。
伯父见了,点头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唐伯虎赏花
明代才子祝枝山喜欢赏花,在他的家里就有一个很大很漂亮的花园。春天到来时,园中牡丹盛开,五色俱全。有一天,祝枝山邀了许多好友前来赏花,并且要大家从各色牡丹花中各选一株,然后评点花中之魁。一时间,众说纷纭,有的说红的,有的说紫的,有的说黄的。可是,只有唐伯虎笑而不言。大家都知道他是评花高手,要他发表高见。唐伯虎微微一笑说:“百无一是。”大家听了很愕然,都认为唐伯虎过于狂妄,出言不逊,在这姹紫嫣红之中竟没有一株他看得上眼的牡丹花。但只有主人祝枝山听了恍然大悟说:“高见!高见!花中百无一是。”
聪明的读者,唐伯虎与祝枝山之言是一个谜,你能揭开这个谜吗?
谜底:白(牡丹)。
唐伯虎为女卖身
才子唐寅少年英俊,才气逼人。一次,他到虎丘山游玩,巧遇跟随华太师夫人到云岩寺进香的丫环秋香。秋香美貌聪慧,唐寅一眼望去,疑为仙女下凡,十分喜欢,想娶她为妻。于是,唐寅一路尾随,跟到太师府前,秋香和众人一起进府去了。侯门一入深似海,怎么才能再见秋香,当面向她表明心迹呢?唐寅毅然装扮成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卖身到华府当书僮。华老太师见他相貌不俗,便让他写下卖身文书。唐伯虎拿起笔来,一挥而就:
“我名唐寅,苏州人,为了家贫,卖身当书僮。秋天起在书房听众使唤,香燃扫地,磨墨提水,一切从头做起。”
聪明的唐伯虎将他到华府的目的以四个字的形式暗藏在这份卖身文书中。聪明的读者你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吗?不妨找找看。
谜底:我为秋香。
巧改对联
从前,有一位大官的儿子中了进士,大官心中暗自得意,故题联一首张贴于大门之上。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老入官,少入官,老少皆入官。
因为他平日仗势欺人,左邻右舍对他早恨之入骨,夜里便有人悄悄把这副对联的上下联各改了一个字。
第二天,来往行人看了他家门口的对联,都捧腹大笑。大官闻声出来,一看被改后的对联,顿时气得脸色发青。原来这几笔一改,这副夸耀门楣的对联已变得晦气之极了。
大家想想看,如何通过将对联的上下联各改一字来达到使这副对联前后大相迥异的目的呢?
谜底:“士”改成“土”,“官”改成“棺”。
拦车考孔子
大学者孔夫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喜欢周游列国。有一天他来到了燕国。进城门不多远,就见一少年拦住马车说:“我叫项橐(tuó),听说孔老先生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
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
项橐立即问道:“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夫子听后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里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难于开花。”
项橐晃着脑袋直喊:“不对!”接着说出以上四物。
孔夫子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拜你为师!”
你知道项橐说的是哪四物吗?
谜底: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带蝉赴考
封建社会时,盛行科举考试。一次,一个生员入考场时,将一只鸣蝉放在头上,扎在儒巾之中,考试时,蝉在儒巾内鸣叫,在座考生十分惊奇,都觉得有趣,无不大笑。
主考官闻笑声而来,问清缘由,把这生员叫到前面,准备按犯规论处,逐出考场。生员大喊冤枉说:“我入场时被父亲叫住,硬将蝉放在巾内,这蝉爬跳鸣叫、令人难忍,只是父命难违,不敢扔掉!”
主考民大怒道:“考试带蝉入场,是什么道理!”
生员怯生生地回答:“父亲不过想取个吉利,让我考好。”
主考官追问是怎么个吉利法,生员说出一个词,主考官听了大笑不止。
你猜猜,生员的父亲想取个什么吉利词呢?
谜底:蝉在头上叫,取“头鸣”(名)之意。
佛印和尚解谜
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东坡,才气逼人。他和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都喜欢游览山水,题诗作赋。
一天,东坡到一胜地游览,玩得兴浓,便在墙壁上题了“虫二”两字。众游客见了非常奇怪,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于是他们一起向苏东坡求教。可是他竟笑而不答,匆匆离去。
次日,苏东坡好友佛印和尚亦游到此,有个认识他的人,便上前指着墙壁问他是什么意思。佛印看罢,略思片刻便巧破其谜。并说:“东坡兄知道我今天来游此地,故意布下这道谜语来给我猜的。”
亲爱的读者,你能猜出这两字的意思吗?
谜底:风月无边。
郑板桥猜谜借物
清朝有个名叫郑板桥的学士精于绘画,天赋颇高。但在他没出名前,他曾以卖画为生。
一天,郑板桥在扬州街上卖画,遇上大雨,只好暂时到附近一个朋友家里去避雨。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要停的迹象,朋友便招待他吃了午饭。饭后,雨还不停,朋友笑道:“我出一谜,你如能猜着,便把它送给你,谜面是:
全身皮包骨头,终生精神抖擞,
乐与游子做伴,敢和苍天打斗。
郑板桥笑着说:“我现在正需要它,快把它给我吧!”
小朋友,你知道郑板桥需要是什么吗?
谜底:伞。
孔夫子与采桑娘
孔子带着弟子子贡、子路去陈国时,曾在路上遇见一位采桑姑娘。孔子见姑娘采桑,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长。”采桑姑娘随即应道:“夫子行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孔子不解采桑姑娘的用意,便带着两位弟子继续赶路去了。
不料,孔子到陈,竟被采桑姑娘的话说中了,一是绝了粮,没吃的,二是陈国国君拿出一颗九曲明珠,让孔子用线穿过去。明珠九曲,要想把线穿过去,难住了孔子。他忆起了采桑姑娘的诗:“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便派子贡回去找她请教。
因为当时并未问采桑女的姓名和住址,子贡只好回到遇见她的地方去寻找。但是,采桑女并不在林中。子贡来来回回地找,只看见桑树中间依次间隔二尺远的地方分别堆了四个土堆。“这分开堆着的4堆土是什么意思呢?莫非它们是采桑姑娘对我的某种暗示!”子贡想。
子贡想的不错,这桑树之中分开堆着的4堆土,正是采桑女留下的,其中暗含着她的姓名。子贡猜出了她的姓名后,终于找到她,并请教了用线穿过九曲明珠的办法。
那么,这位聪明的采桑女的姓名你猜到了吗?
谜底:这位采桑姑娘名叫杜三娘。桑就是木,桑旁堆一堆土,是“杜”字。旁边的另三堆土暗喻她叫三娘。
白居易和测字先生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还有一颗同情怜悯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心灵。他在杭州做刺史时曾亲自去测字,从而使一位已经被丈夫休掉的民女重新回到了夫家,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杭州有位商人常年在外经商,但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他都要赶回家中,同妻子一起过中秋。这年,又到了八月十五日,妻子在家中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归来,频频外出张望。恰巧,妇人的一举一动被一位测字先生看到了。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测字先生便在离商人家门口不远的一个墙脚处摆开了摊子。
商人妻在家如坐针毡,苦熬一夜,天亮仍未见丈夫归来,便草草梳洗完毕,走出家门,想找个算命的给算一下丈夫的吉凶。她看见不远处有个测字先生的摊子,便径直走过去。待她说完来意后,测字先生让她随便指一物,她抬头看见了墙上的蜘蛛网,便随手指了一下。测字先生破解说:“蜘蛛代表你丈夫、蜘蛛网则预示着你丈夫现在被事务羁绊,不能立即返回,但他会急着赶回家中。只要你回家焚香叩拜,祈求上苍保佑,你丈夫不久即会平安归来,这就叫心诚则灵。”等妇人问她丈夫大约在何时归来时,测字先生让她说一个字,她抬头看见了墙脚的几枚腊梅,便随口说了个“腊”字。测字先生破解说:“你说的‘腊’字的左边有个月字,预示着你丈夫本月即可回家;右边的‘昔’字,可以破解为甘一(二十一)日,也就是说只要你诚心求神,你丈夫便可于本月二十一日平安归来,”妇人听后大喜,给了测字先生许多钱,便回家静等丈夫的归来。
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商人妻便开始在家中忙碌起来,待到天刚擦黑时已做好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并点上蜡烛,盼等丈夫归来。而恰在此时,丈夫赶回了家门。当他看见桌上丰盛的晚餐,摇曳的烛光,又回想起刚才进家门时一个男人在门外鬼鬼祟祟地向门内张望(这个男人就是那位测字先生,他因受了妇人太多的钱财放心不下,故而才来张望),于是心生疑窦,怀疑妻子不贞。草草吃过晚饭,他便和衣而睡。
第二天起来后,商人借口好长时间没有拜望岳父岳母了,便带着妻子到了岳父岳母家,一阵寒暄后,商人借口事务繁忙起身告辞,临走交给了他岳父一个信封,信封内装着他给妻子的一纸休书。
在封建社会,男人想休掉妻子,只要写一纸休书即可。而女人若被丈夫休掉,则被娘家视为极大的耻辱。商人的岳父在看过女婿的休书之后,便盘问女儿究竟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女儿哭哭啼啼地说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被丈夫休掉,只是说她前几天曾找测字先生算过命。
不久,这件事传到了正在杭州做刺史的白居易的耳朵里。白居易便有意过问此事。他觉得要想劝说商人回心转意,必须先从测字先生人手。于是他从狱中提出一名犯人,让他穿上便服去找那位测字先生测字。犯人来到测字先生面前,说要测一下自己的福祸吉凶,测字先生便让他写一个字,犯人随手写了一个“人”字,恰巧这个犯人有吃手指的习惯,写完“人”字后便把手指放到了嘴里。测字先生把这一切全看在眼里,不禁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喝道:“你随手写了个‘人’字,又张口吃手,‘人’字放在口中为囚,你分明是一个囚徒。大胆囚徒,还不快快回到狱中,也好免受皮肉之苦。”这时,远远跟随着囚犯前来的几位狱卒见机关被测字先生识破,便只好过来,带走了囚徒。
白居易得报后,觉得这位测字先生的确不同凡俗。第二天,他也身穿便服找到了测字先生,让他给自己测一下前程。测字先生让他写个字,白居易故意又写了个“人”字。测字先生见他写完“人”后,赶紧起身,双膝跪下,说道:“昨天来了个测字的,写了个‘人’字,今天您又写了个‘人’字,这说明您是人上之人,肯定是父母官无疑,小民这里有礼了。”白居易见机关又被测字先生识破,赶快将测字先生扶起,执意请他到家中一叙。测字先生先是不肯,后来当他得知这位父母官就是自己久已仰慕的大诗人白居易时,才同意了白居易的请求。
白居易带着测字先生来到家中,二人举杯对坐,畅谈一夜。白居易问他测字何以如此准确,他便说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这位测字先生并非神仙,只是善于观察,长于推测而已。
在了解了测字先生测字的经过后,白居易找到了那位商人,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并告诉他在他回家时那位在门口张望的男人就是测字先生时,商人回心转意,并亲自到岳父家承认了自己的鲁莽草率,领回了妻子。
聪明的读者,从以上文字的描述中,你能推测得到测字先生是如何测字的吗?
谜底:商人每年八月十五日都回家过中秋。今年八月十五日未能回家,只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事务繁忙,不能立即返回;二是死在外面。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商人知道家人在焦急地等他,必然会抓紧处理事务,急着返回家中。于是测字先生说:“只要你回家焚香叩拜,祈求上苍保佑,你丈夫不久即会平安归来。”即便是第二种情况,测字先生也可推说是商人妻心不诚所致。当商人妻随口说出“腊”字时,测字先生破解为8月21日,也是依据于此。而商人恰恰在8月21日回到家中,则纯属巧合。
当白居易让囚徒身着便服去测字时,囚徒唯唯诺诺的表情以及眉宇间透出的卑琐之气早被测字先生看在眼中,测字先生又看见远处总有几个凶神恶煞的差人在监视着囚徒,于是心中全然明白,恰巧囚徒写了个“人”字,又把手指放在嘴里,测字先生便随机应变,指明了他的囚徒身份。第二天,当白居易来测字时,白居易气宇轩昂的神态以及眉宇间的凛然之气亦被测字先生看在眼中,远处几个随从温顺的神态自然也没有逃过测字先生敏锐的眼睛,于是,当白居易再次写“人”字时,测字先生又随机应变,道出了白居易的身份。
阿基米德的妙答
都说阿基米德的几何学讲授的好,国王和大臣便一起去听他的课。台上,阿基米德讲的是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台下,国王和大臣听的却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终于他们忍不住了,问阿基米德:“学习几何学有没有简单的途径?”阿基米德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组数字:“1111”和“1001”。然后说:“在乡下有两种道路——供村民走的小路和供国王、贵族走的大路。但是,在几何学里,国王、贵族与平民百姓只能走同一条路。黑板上的两组数字,就是怎么走这条路的办法。”
国王和大臣看着“1111”和“1001”两组数字,如坠五里雾中。亲爱的读者,这两组字实际上是两个四字成语,你能把它们说出来吗?
谜底:独一无二;始终如一。
苏小妹试夫
大诗人苏东坡有个聪明伶俐的妹妹苏小妹,从小天资聪颖,活泼可爱。少时与哥哥一起研读诗文,题诗作趣,是个难得的女才子。小妹十六岁时,上门求亲的人不少,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许配给他。
一、人名
展翅翱翔,飞鸟归房,
小人掌印,凿壁借光,
惜日为雄,远境闲逛,
娃娃献计,红热具藏。
二、物名
越大越好过,越小越难过,
越短越好过,越长越难过,
白天还好过,晚上更难过。
三、猜一字
东境脚为佳,女未肯成家,
半口吃一口,音息心牵挂。
求婚者获知小妹三道难题后,前来应试的人不少,但都只答了第一或第二题之后就扫兴而回。有一天,苏轼诗友秦少游前来应试,事先拜见了苏轼,苏较很早就有意,想把妹妹许配与他,于是提示说:“妹三题者,均为谜也”。秦少游听后非常高兴,前去找小妹答题,三题全部答对,小妹无奈,只好与秦少游结为百年姻缘。
你能猜出苏小妹的这三则谜语吗?
谜底:人名是:张飞、关羽、孙权、孔明、陈胜、陆游、孙策、朱温。
物名是:独木桥。
猜字是:小妹同意。
纪晓岚巧对得球
清朝的乾隆年间,出了一位才思聪颖,学富五车的学士纪晓岚。他从小就才智过人,不同一般。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一个关于这位大才子幼年时的故事:
纪晓岚十岁那年,有一天和邻居家的七八个小孩在街上玩球。恰好县太爷坐轿子经过这里,他们不小心把球踢进了轿子。小伙伴们一眼望去,只见县太爷板起面孔,满脸怒气,一个个吓得拔腿就跑。
这时,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地走到县太爷轿前,深深地作了个揖,要讨还球。县太爷正想发火,见眼前是个彬彬有礼的小孩,随即由怒转喜,笑着说:“小孩子,我出个上联让你对。对得上,还你的球,对不上,就没收。上联是童子七八人唯汝狡。”
纪晓岚听了一想,随口答道:“县官三五辈仅公……还有一个字,我暂且不讲。”
县太爷急切地问:“仅公什么?”
纪晓岚接着慢慢地说:“如果大人还我的球,便是‘仅公’;假使不还给我球,就是‘仅公’。”
县太爷连忙把球递给他,并夸奖说:“这孩子了不起,长大定是栋梁之材!”
亲爱的读者朋友,请你想一想,纪晓岚的这副妙联究竟是如何对的呢?
谜底:还球,“仅公廉”;不还,则“仅公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