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新年伊始,苏联红军在东线发起强大攻势,给当面德军以重创。1月12日,苏军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对德军发起强大攻势,兵锋直指柏林。英、美盟军乘机迅速推进,将德军全部赶回原出发地。希特勒企图在西欧取得军事胜利,迫使盟军妥协的美梦彻底破产。不久,苏、美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纳粹德国灭亡。
欧洲西线盟军的最后攻势
1945年新年伊始,德军处境更趋恶化。在东线,苏联红军1月中旬全线发起强大攻势,给当面德军以重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已从华沙北进到波罗的海沿岸,将东普鲁士从德国分立出来。与此同时,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向西冲过波兰南部,强攻到奥得河,并建立了几个桥头堡。这次突击使德国上西里西亚地区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两个方面军之间,朱可夫元帅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从华沙通过罗兹并越过波兹南向西突进,超过其侧翼友军,其先头突击部队已突至距柏林160千米内的各点。南部战线的红军各部,虽遭到盘踞在匈牙利境内德军的顽抗,进展较慢,但还是压倒了德军。在红军进攻的第三周,朱可夫元帅的先遣部队已向西推进了450千米,每天平均推进达22千米。
苏军的这次攻势对西线的作战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西里西亚工业区的丧失迫使德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鲁尔和萨尔的工厂,不得不对其重点防守;另一方面,由于苏军的强大压力,德军又不可能从连线抽调援军用于西线,从而使防御更加捉襟见肘。
在西线,虽然年初的战线仍大致维持了1944年秋季的态势,德军仍据守着“齐格菲”筑垒防线,但双方的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经阿登一战,德军不仅一线部队皆遭重创,而且预备力量也消耗殆尽。同时工业体系也陷入瘫痪,武器供给日渐匮乏。
反观盟军,虽部分部队在德军的反攻中损失较大,但以每周一个师的速度运抵欧洲大陆的援军,很快弥补了战斗人员。
阿登战役后,为便于指挥作战,盟军在兰斯设立了前方司令部,并将临时划归蒙哥马利的美第一集团军返归于布莱德雷,但美第九集团军仍暂留在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内。从表面上看,对峙双方的部队编制没有重大变化。盟军最高司令仍由艾森豪威尔上将担任。
战线北部为蒙哥马利元帅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下辖克里勒上将指挥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登普西中将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辛普森中将指挥的美国第九集团军和布里尔顿将军指挥的第一空降集团军。
布莱德雷中将的第十二集团军群位于战线中段,面对德国“齐格菲”防线最坚固的部分,该集团军群下辖霍奇斯中将指挥的美第一集团军和巴顿中将指挥的美第三集团军。
德弗斯中将的第六集团军群位于战线南部的萨尔盆地,辖德拉特尔上将指挥的法国第一集团军和帕奇中将指挥的美第七集团军。
西线盟军总兵力约90个师,其中60个步兵师、25个装甲师和5个空降师,装备坦克达6000辆。德军西线总指挥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其麾下名义上有65个步兵师和8个装甲师,但其实际人数仅相当于盟军兵力的1/3,坦克不足盟军的1/6,空军差距更大。按照希特勒的指令,西线德军应继续为每一寸土地进行战斗,即应坚守前几次战斗后形成的许多突出部。这意味着德军将扼守科尔马地域的大登陆场。
在荷兰南部,不能从下莱茵河退守到短得多的须德海南岸、阿纳姆一线,这就更增加了德军防御的难度。
在龙德施泰特统帅的3个集团军群中,新成立的H集团军群情况最好,该集团军群由布拉斯科维茨上将指挥,辖战斗力较强且齐装满员的第一伞兵集团军和受创较轻的第二十五集团军,其防守区域为马斯河和下莱茵地区。
坚守摩泽尔河至马斯河漫长战线的为莫德尔元帅的德军B集团军群,该集群辖第七集团军、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十五集团军,共26个师,但除6个师外其他各部均已在阿登战役中遭重创。
据德军估计,其战线每一千米的实际兵力为26名步兵、一两门火炮和不到一门反坦克火炮,整个C集团军群的装甲车辆不足200辆。但情况最糟的应首推战线南端的G集团军群,它由防守上莱茵河与科尔马地域的德第十九集团军和掩护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之间地区的德第一集团军组成,曾遭到过盟军第六集团军群的重创。
综上所述,1945年年初德军在东西两线的形势都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尽管德军在西线据守着“齐格菲”防线的筑垒工事,但仍无法阻挡住拥有强大优势的盟军的推进。
1944年秋,艾森豪威尔已初步拟定了莱茵河地区的作战方案。1945年克里勒将军统帅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真实”的战役行动。
在进行大规模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备之后,其下辖的英第三十军一马当先,从马斯河和奈梅亨东南面的莱茵河之间的狭窄颈部穿出,直扑由德军一个师防守的10余千米长的正面。
为迅速实现突破,军长霍罗克斯中将集中了5个步兵师的大部兵力,外加3个装甲旅和11个特种装甲团。在这个巨大的攻击兵团之后,还有两个师的预备队,以供扩大战果之用。
在加军正面,虽然“齐格菲”防线的原有工事并未向北延展到赖希斯瓦尔德森林,但德军却利用间歇的5个月时间大大加强了这个森林地区的防御。
他们掘毁了莱茵河的堤岸,放水淹没了田地,从而使狭窄的颈部变得更加狭窄。此外,德军还加强了戈赫和克莱沃两镇的防御力量,并在更南地区布置了一个机动军,准备迎击越过鲁尔或马斯河的攻击。
因此,霍罗克斯军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德军预备队北调阻塞瓶颈之前,使他的部队冲过赖希斯瓦尔德森林,直入下莱茵河地区。
战役发起后,尽管遇到德军顽抗和泥泞的困扰,霍罗克斯的部队仍于进攻当日突破德军多处防御阵地,不过,随后却未能按预计的那样顺利发展进攻。这一方面是由于为数众多的地雷场、越来越严重的泥泞和德军的顽抗阻滞了进攻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道路狭窄所造成的拥塞和混乱,也大大影响了部队的前进。在这期间,德军大批援军赶到,从而使战斗更加激烈。
直至2月13日,加拿大军队攻占克莱沃并进至德军赖希斯瓦尔德防线后方以后,第一阶段的突破战斗方告结束。这时,德军已将两个装甲师和两个伞兵师的援军调至北翼,为盟军的进一步突破带来困难。
德军统帅部之所以能够厚集兵力于赖希斯瓦尔德地域,是同美第九集团军的受阻分不开的。按原定计划,代号为“榴弹”的南翼突破应于加拿大第二集团军发起进攻后48小时实施。然而,由于德军在此时炸毁了鲁尔河大坝,使河水大涨,从而阻止了美军定于10日开始的进攻,这才使德军能够无所顾忌地调动兵力于北翼。
在这种情况下,英加军必须单独作战,以待水位下降后南翼的协同。当然,这种苦战并非徒劳。在随后的14天中,他们在德军一个师的战线上,一共吸引住了德军9个师的兵力,这无疑为美第九集团军尔后的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月23日拂晓,推迟了两个星期之久的“榴弹”行动终于拉开帷幕,美第九集团军的4个师和第一集团军的两个师开始横渡鲁尔河。为了阻滞盟军的推进,希特勒严厉命令德军未经允许禁止一人一枪撤过莱茵河,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止盟军合围圈的紧缩。随后,被美军逼退的第十五集团军残部与伞兵第一集团军被盟军逼在一起。
至3月5日,美军已攻占诺伊斯到奥尔索伊的莱茵河西岸,并迫使德军向韦瑟尔方向退却。3月8日前,德伞兵仍在北翼顽强地扼守着克桑西,并在韦瑟尔地域掩护留在德军手里的最后一个莱茵河渡口。次日,德军9个师的残部被逼退在莱茵河大桥附近不大的桥头堡里。
3月9日夜,德军逃到了东岸,并炸毁大桥。至此,蒙哥马利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肃清了下莱茵河地区的德军,全线推进到莱茵河西岸。
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命令,第十二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以不间断地冲击牵制正面德军各部并迫其东退,为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主攻创造有利条件。它应在蒙哥马利发起战役后,再向整个莱茵河战线发动冲击,并从北向南逐次夺占“齐格菲”防线各段。
3月1日,布莱德雷的第十二集团军发动了第二阶段的攻势。霍奇斯将军的第一集团军重新渡过了埃尔夫特河并快速利用其桥头堡扩大战果,很快击垮了德第十五集团军的右翼,切断了其与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的联系。3月4日,该集团军攻进了奥伊斯基兴。
5日,其先头装甲部队冲进了科隆,次日全面控制了这座遍布大教堂的城市。在科隆的南面,霍奇斯将军对其集团军的其他部队下达的任务是突向莱茵河,尔后折向南面渡过阿尔河,同此时正放手突击北进的美第三集团军一部会合。3月7日,美第一集团军中央和南翼转向东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贝格推进。
位于集团军最右翼的美第九装甲师奉命向雷马根进攻。该师先遣部队越过屏蔽莱茵河的最后一个高地后,突然发现前面莱茵河上的“鲁登道夫”大桥仍完好无损。该部指挥官霍格准将在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所部夺取这座桥梁。
该桥当时未遭摧毁是因为被指定炸桥的守卫部队正在等待仍在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部队渡河。当美军先头部队到达桥头时,守桥德军点燃了炸药包,由于炸药量不足,仅破坏了一个桥墩。
随后,迅速冲上去的美军巡逻队切断了爆破用的电缆,然后冒着德军火力冲过大桥,到达莱茵河东岸并建立了阵地。
美军这一夺桥行动在双方的统帅部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布莱德雷闻知欣喜若狂,并前往兰斯见艾森豪威尔。最高司令虽然考虑到以后巩固桥头堡的行动将需要大量支援可能影响其他方面的作战,但他还是批准了布莱德雷拟将美第一集团军可利用的一切力量投入到莱茵河对岸,以扩张桥头堡的部署,同时又调拨给他几个师的预备队。
希特勒的反应更为强烈,他一面命令严惩失职者,一面调集空军和远程火炮尽全力摧毁“鲁登道夫”大桥。3月10日,龙德施泰特因此被革职,由凯塞林接替西线指挥权。虽然承担责任者受到了严惩,但大桥并未被如期摧毁。3月17日桥墩终于坍塌时,美军已在莱茵河上架起一座便桥,并在东岸站稳了脚跟。3月15日,在盟军第十二战术空军司令部的支援下,帕奇的美第七集团军从阿尔萨斯北部地区开始了萨尔河地区的作战。
在北面的美第三集团军所发动的进攻支援下,美第七集团军的右翼在进攻的前5日内推进了30多千米,而且未遇到重大抵抗,但中央和左翼则由于当面“齐格菲”防御工事所阻,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巴顿的装甲部队强渡摩泽尔河后长驱直入到帕拉蒂纳特三角地带的德军后方,一部占领了科布伦茨,另一些部队则冲过巴特克罗伊茨纳赫向美因茨挺进。
至3月18日,美第三集团军已逼近美因茨与沃尔姆斯之间的法兰克福走廊,而右翼部队则已插至德军萨尔河防御工事后方的圣文德尔,并支援美第七集团军于3月19日开进萨尔布吕肯。随后,帕奇将军的部队攻势越来越猛,并于3月20日突破了“齐格菲”防御阵地。次日,该部与美第三集团军部队会合。至3月25日,萨尔河—帕拉蒂纳特三角地带已被占领,美第七集团军抵进莱茵河西岸。
与此同时,巴顿的进攻仍势头不减。3月21日,他的3个军已进抵莱茵河西岸。22日,所部占领了兰道和美因茨。濒临午夜时分,巴顿出人预料地命令第五师在奥彭海姆附近强渡莱茵河。23日黎明前,美第五师的6个步兵营以仅伤亡34人的微小代价抵达东岸。48小时后,他们的第一座浮桥已经建成,4个师已从桥上过河,装甲车辆也正开始过桥。此外,在距此以北65千米处的博波德,该集团军的另一座浮桥也在架设之中。
法国第一集团军在美第七集团军进攻期间执行防御任务,对帕奇将军部队的作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德弗斯将军3月10日的命令,法军把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调给了美第七集团军,并把其他装甲部队作为第六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在此期间,德拉特尔将军的部队担负了防守德昌瑟内姆以南一段莱茵河的任务,这对于仅剩4个师的法国第一集团军来说,任务相当艰巨。
至此,西线盟军彻底肃清了位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军,远征军已从荷兰到瑞士边境的漫长战线上抵达莱茵河岸。此役,德军共伤亡60000余人,被俘达25万人,另有大批作战物资落入盟军手中,而盟军伤亡还不到20000人。
在西线,尽管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和巴顿的第三集团军后来居上,出乎意料地抢先渡过了莱茵河,但蒙哥马利并不为所动,仍按原计划扎实地进行着渡河准备。自3月10日结束下莱茵河地区作战行动后,第二十一集团军一直秣马厉兵。由于得到统帅部从意大利经马赛海运来的5个师的加强,蒙哥马利的实力已扩增至29个师。
3月23日晚21时整,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的战斗打响,英国第二集团军率先渡河。在雷斯附近,英军几个突击营仅用7分钟就抵达了莱茵河对岸,1小时后,又一批英军在韦瑟尔地域渡过该河。
由于盟军在发起进攻前进行了猛烈的空中和地面炮火袭击,守河德军阵地遭到严重破坏,故英军在突击上岸时只遇到微弱抵抗。
次日晨2时,美第九集团军在莱茵贝格地域开始强渡莱茵河,并顺利上岸。辛普森的部队在第一天仅付出了亡41人、伤450人、失踪7人的代价。但随着德军预备队的投入,抵抗随之加强。
3月28日,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两个集团军夺占了由博特罗普经多尔斯腾和博霍尔特几乎延伸到埃默里希的一个大登陆场。至此,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战役的主要阶段已经完成,接着便可以从这一登陆场实施其攻占鲁尔地区和前出到易北河的突击。按照艾森豪威尔的最初计划,第十二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的行动应在第二十一集团军群过河后发起,此前主要执行牵制任务,保障蒙哥马利部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
然而,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霍奇斯和巴顿表现出色,不仅按计划完成了前出到莱茵河西岸的任务,而且还分别在莱茵河东岸夺取了一个登陆场。
至3月24日,霍奇斯已将下属的3个军大部送过莱茵河,他的雷马根登陆场已扩至北起波恩南达柯布伦茨的整个地域,并且在莱茵河上架设了12座桥梁。随后,美军第一集团军击退了德军从北面实施的反击,开始从雷马根大登陆场转入进攻。与此同时,渡河后的美第三集团军一直处于不间断的进攻之中。3月24日,巴顿的部队攻占了达姆施塔特,其坦克进抵阿沙芬堡,并在那里夺占了几座完好无损的美因河大桥,抢占了哈瑙、吉森一线,并准备向卡塞尔继续前进。次日,美第三集团军的部队占领了法兰克福郊区。至3月29日,该集团军左翼在威斯巴登附近同第一集团军部队取得了联系,清除了法兰克福地域之敌。
在北面的部队巩固桥头堡后,第六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的行动也拉开了帷幕。美第七集团军横渡莱茵河的行动于3月26日凌晨2时30分在沃尔姆斯南北两面发起。尽管德军在城北进行了激烈抵抗,但到第二天结束时已有4个师的美军到达了莱茵河东岸。
由于当面德军兵力薄弱,该集团军加强了攻势,其北翼很快与巴顿的部队在达姆施塔特地域会师,同时登陆场也向南扩至曼海姆。
至3月底,西线盟军3个集团军群的主力皆已渡过了莱茵天险,在他们前进方向上德军已不可能再组织起一条完整的防线。纳粹德国的末日已指日可待,盟军以后的任务仅仅是对残余德军的追击和围歼。
在盟军正面,数度遭受重创的西线德军虽然从编制上仍保留着过去的番号,但实则只能称其为残部。由于得不到兵员和装备的补充,德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已大打折扣,其一个集团军群的作战能力甚至远逊于盟军的单个集团军。
鲁尔工业区是盟军渡过莱茵河后的首要作战目标。尽管持续数月的空袭已使该区丧失了作为德国经济动力基地的地位,但由于德军B集团军群盘踞其间,同时又是盟军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故艾森豪威尔对其特别重视。
为了全歼德国B集团军群,盟军最高统帅部命令美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协同完成这一任务。美第一集团军对鲁尔的攻势于3月25日展开。不到24小时,美军装甲部队即推进了90千米,抵达德军装甲部队的摇篮——巴德尔布恩装甲学校。很快,军校的训练场变成了战场,德国教官率领学生们进行了顽强阻击。这是美军推进中所遇到的一次最激烈的抵抗,直至4月1日,美军才占领巴德尔勃恩。在鲁尔区的北翼,美第九集团军也冲出桥头堡按计划发起进攻。与此同时,遭受沉重打击的德军H集团军,向德军最高统帅部提议允许其从受到合围威胁的地区撤退,并请求准许阻拦危及其南翼的美第一集团军对B集团军群的突破,以构筑威悉河防御阵地。
此外,还请求从荷兰大部分地区撤走部队和补给品,以便在该国东北端建立一条新的防线。德军最高统帅部断然拒绝了这些请求,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命令西线所有德国部队利用一切手段原地坚守。
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约束下,西线德军的命运已岌岌可危。
4月1日,美第一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在双方约定的帕德博恩会合点正西的利普施塔特取得了联系,从而完成了对鲁尔工业区的合围。在这个被包围的鲁尔口袋中,有莫德尔的B集团军所辖的第五装甲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大部,此外还有隶属于H集团军的第一伞兵集团军的部队,约25万人,此外再加上10万余人的防空部队,总人数达35万余人。这个口袋南至锡格河,北至得用河,南北宽约90千米,东西长约110千米,总面积近9900平方千米。
4月6日,鲁尔战役的第二阶段开始实施。在南翼,美第一集团军以两个军的兵力向被围德军发起猛烈攻击;在北翼,美第九集团军以一个军及另一个军的一部开始收缩鲁尔区口袋。
与此同时,这两个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则向易北河挺进,使合围对外正面迅速东移。其间,德军第十三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被围德军在北面经哈姆、在南面经锡根分别实施反击,进行最后的突围尝试,但均被美军击退。随后,合围圈迅速缩小,德军的指挥和物质保障因美军的强攻和空袭变得越来越困难,致使其抵抗进一步减弱。
4月中旬,从北部、东部和南部推进的盟军各师已把德军控制的区域缩小至一个直径45千米的地区。此时德军的弹药和食品已不够坚持3天,但莫德尔元帅仍然拒绝其参谋部成员劝其投降的建议。4月14日,美第九集团军结束了德军在鲁尔河以北地区的所有抵抗,并协同美第一集团军把鲁尔河以南地区的被围德军分割成两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最高统帅部才发出让B集团军群突围的命令,但为时已晚。
4月15日,美第一集团军在扩大了同第九集团军接触点的同时,折向西面和东面,以求尽快摧毁被分割的德军集群。次日,较小的东部集群被歼灭,美军在消灭该集群之前一昼夜内俘德军达80000多人。
在德军全军覆没之前,莫德尔采取了一种避免正式投降的“新奇”做法。
4月17日晨,这位集团军群司令宣布解散B集团军群,对于德军中的年幼和年迈士兵,令他们放下武器,自行回家,而对余下官兵,则作出了或投降或自行突围的决定。随后,莫德尔带领几位随从离开部队,不久自杀身亡。
4月18日,鲁尔区内德军有组织的抵抗结束。此役盟军共俘德军31.7万余人,其中包括24名将军。虽然在德国境内仍有部分德军在分散的地域内进行着徒劳的抵抗,但从前强大的德国军队已不复存在。
1945年4月2日,即美军合围鲁尔后的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将军命令盟军各部全速东进,由此拉开了西线盟军大追击的战役序幕。
4月4日,美国第九集团军回到美军建制序列后,蒙哥马利元帅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仅剩下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即由克里勒将军指挥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和登普西将军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
按照集团军群的作战计划,克里勒集团军的作战任务是开辟一条通过阿纳姆的补给线,向北占领荷兰的东北部和西部,同时沿英国第二集团军左侧的海岸地带前进,以夺取埃姆登—威廉港半岛;登普西将军的集团军仍然向其地段内的易北河前进,并攻占不来梅和汉堡各港口。
就在美国第九集团军重归于第十二集团军群建制的同一天,蒙哥马利的加拿大第一集团军所属的3个军在韦瑟尔地域兵分三路向东北、正北和正西转入进攻。至4月下旬,除了埃姆斯河入海口一带的小袋形阵地以外,荷兰东北部德军的一切抵抗部队都已被消灭。5月3日,该方向的所有残余德军均缴械投降。为切断驻扎在丹麦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军的退路,艾森豪威尔命令蒙哥马利按预定计划向吕贝克快速进攻,5月2日,英军一支装甲先头部队推进约60千米,未遇到任何抵抗就进入了吕贝克。
与此同时,另一支装甲纵队向东北前进了65千米,先于苏军几小时进入了维斯马。5月3日,随着汉堡守军投降,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结束了。到1945年4月4日,布莱德雷的第十二集团军群北部的辛普森第九集团军,在留下近2/3的兵力与霍奇斯的部队协同歼灭鲁尔区德军之后,以另外一个军的兵力于4月初从该地段北部的阵地出发向东推进。
此间,还未全部完成组建工作的德军第十二集团军开抵西线。该集团军主要以步兵学校、装甲兵学校和工程部队的技术人员及德国第二、第三军区内剩余的各级指挥人员作为骨干组建而成。其主要任务是防守维滕贝格、莱比锡之间,阻挡美军经易北河与穆尔德河的进一步推进。4月14日,该集团军一部奉命向美第九集团军在易北河上的第一个桥头堡发起反击,以阻止其可能向柏林方向的推进。次日夜,辛普森的部队在德军的猛烈反击下被迫在这一地段退回到易北河左岸。而马格德堡南面的第二个桥头堡却坚守下来。
由于美第九集团军处于向柏林进攻的极有利位置,故在抵达易北河之后,辛普森将军向布莱德雷提出了继续向柏林推进的请求。鉴于最高司令的态度,布莱德雷立即拒绝了这一建议,并命令第九集团军固守易北河一线,等待与苏军建立联系。辛普森随后的主要任务只是消灭易北河西岸该集团军地带内的德军残余力量。在第十二集团军群的中部,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在主力围歼鲁尔区德军的同时,也以一个军的兵力插向易北河。该军除在哈茨山地域遇到顽强抵抗延误一星期之外,大部分时间内进展都顺利。
考虑到集团军正面地段的易北河向东南急转的地理状况,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均认为,原定将停止线划在易北河西岸有所不妥,因为这样会在第一集团军的左翼形成一个延伸的突出部,所以必须在更靠西面的地方找到另一条停止线。最后,艾森豪威尔将这条线定在穆尔德河。该河在德绍流入易北河,并与其南北衔接在一起。4月12日,第十二集团军群颁布命令,规定美第一集团军的部队未经其司令允许不得渡过穆尔德河。
巴顿的第三集团军位于集团军群的右翼,自4月初以来,该集团军一直向东南进军,几乎未遇抵抗。这主要因为在美军当面除萨林格尔瓦尔德的密林地区以外,地理条件不适于防御。4月11日,布莱德雷为第三集团军的部队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西侧划定一条限制线。
14日,该集团军的部队前进到距捷克边境16千米以内的各点。此时,巴顿接到重新编组部队以准备执行开进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并向南进入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一项新任务的命令。17日,第三集团军的巡逻队越境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但其主力却在随后的几天里才奉命向南移动,并由第一集团军接管其北翼的部分地段。22日,第三集团军向多瑙河和奥地利边境方向全速推进。由于德军抵抗极其微弱,美军仅付出了轻微的代价。
4月23日,整个集团军仅亡3人,伤37人,另有5人失踪,但却俘获近9000名德军。4月底,巴顿的部队突破了德军在伊萨尔河和因河上仓促构筑的防御工事,于5月4日进入奥地利并占领林茨。次日,第三集团军接管了第一集团军的占领区和它的一个军,因为该集团军已奉命将司令部迁回美国,以便在国内进行重组后用于太平洋战区对日作战。
根据艾森豪威尔和苏军最高统帅部最近达成的协议,西线盟军应前进到比尔森、捷克市杰约维策、卡尔斯巴德一线。当巴顿将军的部队攻到新分界线上所有各点时,西线德军已在兰斯签订了投降书。5月8日,第三集团军的部队同苏军取得了联系。这是西线盟军最后一支停止行动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