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鸟类沙龙

史前潜水冠军——黄昏鸟

黄昏鸟是中生代白垩世带牙齿鸟类的主要代表。它体形似流线型,脚如桨一样,显然是一种潜水鸟。翼小而脚特别大,胸骨扁平无龙骨突,嘴很长,颌上生有向后弯曲的牙齿。它显然是成功的适应白垩世海相生活环境的食肉鸟类。它的第一件化石标本是美国耶鲁大学马适发现和研究的。1872年研究报告发表后,曾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这是继始祖鸟发现不久后又一重大发现。黄昏鸟的地质时代比始祖鸟稍晚些,它的形态构造较始祖鸟更进步,而且已经特化为适应海洋生活的潜水鸟。从脚大而翼小等性质判断,其潜水能力还相当强。它给当时科学界探索脊椎动物进化增加了新的希望,同时也更引起了神创论和进化论之间的激烈争论。

黄昏鸟化石迄今已发现7属13种之多,分布广泛,但大多数产自北美的海相沉积中,尤其产于美国堪萨斯的西部地区。当年马适为了采集黄昏鸟化石,经过印第安人集居区时,曾与当地印第安人发生了一次十分危险的争斗。在经过充满敌意的印第安人区时,他精心设计了一套探险的计划,才幸免于难,顺利返回。第一次采集的黄昏鸟标本不多。第二年马适再次到该地去采集黄昏鸟化石。他接受去年的经验教训,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联合护卫队。这一次收获很好,采集到完整的骨骼化石,给科学界带来了探索的希望,因为早期鸟类多少反映出其爬行类祖先的痕迹。

关于黄昏鸟,这里还有很有兴趣的事实。前面已说过它是海生鸟类,但近几年人们不断在陆相沉积中发现了它的化石。首先是在英格兰,其时间与始祖鸟生存的时代相差无几。发现最多的还是在加拿大境内的陆相地层中。近几年北极地区也在陆相沉积中发现了黄昏鸟的化石。由此可以看出黄昏鸟这类早期鸟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很不相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分布较广。

更有趣的是,在加拿大还发现了黄昏鸟的幼体化石。有人推测,黄昏鸟可能性格孤僻、群居生活,在海边或海中鸟屿上活动,也可以到淡水区寻找新的生活领地,在那里筑巢、生育。因其幼体化石在北纬69°发现,有人认为黄昏鸟在孵化期可能集群北迁,像现生的许多海生水鸟一样,孵化期集体迁徙,在某一岛屿上生育,繁衍后代。

尽管黄昏鸟是最早的潜水鸟类,但从形态解剖特征看不出它与现生潜水鸟类种系发生亲缘关系。然而,其骨骼构造上仍表现出与潜水鸟和鹈鹕等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后脚趾具有特殊的潜水适应性,滑水时可以旋转,同时脚趾上也可能具瓣蹼。另外,它们还有一条长而窄的腰带,有短的股骨和长的胫跗骨等。尽管黄昏鸟具有某些与现生潜水鸟类构造相似的性质,但它已是潜水型鸟类在进化过程中灭绝的一个支系。很明显的事实是:黄昏鸟选择了与中生代海相爬行动物相似的生活环境而与现代鸟类不同。由于它特殊的构造而自成一亚纲:齿颚亚纲,意思是带牙齿的鸟类。

为船只护航的海鸥

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前后左右都可看到鸥群跟随,在浪花间飞舞,像为船“护航”一样。所以海鸥成为渔民、海员以及在海上旅行过的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海鸟。

海鸥的身体呈灰白色,有的种类头部是黑色的。它们对各种环境都有着非凡的适应能力,大多集中在温带和亚温带水域,在寒冷的两极也有分布。

海鸥的食谱很广,食性很杂,海中各种生物都是它们的食物。船只航行时,翻起的水流将海底的食物带到水面上,海鸥便乘机取食,这就是它们“护航”的原因。

每年夏季,食物丰富的时候,海鸥便开始筑巢、产卵、进入生殖期了。它们将巢建在岸边峭壁上。雌鸥每次产卵2~3枚,然后双亲共同孵化。大约1个月左右,小海鸥便出世了。小海鸥生长得非常快,1个月后它们羽毛丰满,能独立觅食了。

人类对海洋的污染对海鸥的危害很小。相反,倾入大海的垃圾为海鸥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使海鸥的数量增多了。

鸟中强盗——军舰鸟

军舰鸟的翅膀十分强健,双翼展开竟有两米多长。所以它的飞行能力特别强,技术很高超,可以不停地飞2500千米,可以说是鸟中的飞行冠军。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甚至可以在12级台风中飞行,并能保持平稳。它的飞行本领很强,在海面上捉鱼的本事也很大,但它却不爱自食其立,只想“拦道抢劫”。

最受欺负的是红脚鲣鸟。繁殖时期,成年鲣鸟一刻不停地捕食来喂养下一代,但军舰鸟却从天而降,用翅膀凶猛地拍打它们,逼迫鲣鸟交出食物。

军舰鸟真是海鸟中不讲理的强盗。

卧地为巢的金鸻

许多种鸟在进入繁殖期后都要精心选择造巢的地点,仔细地挑选营巢的材料,耐心地构筑“爱的小屋”,而鸻科一些种类的父母在这方面却很“不负责任”。它们的巢非常简陋,金鸻就是这类鸟中的一种。

金鸻和鸽子一般大小,但十分美丽,身上的羽毛以深黑色为基调,背侧的羽毛密密地点缀着金色的斑点,显得高雅大方。额上一道宽宽的白色条纹,经颈部一直延伸到胸侧,与白色的翅膀边缘连在一起,在黑色羽衣的映衬下分外鲜明。金鸻的外表华贵,它的巢却异常简陋。

金鸻在我国以北繁殖,常常在沼泽地附近的沙土地上造巢。它先用脚在沙地上挖出一个浅坑,然后趴在坑里,身体不停地活动,把沙坑压成一个浅碗状的凹坑,然后再从附近找一些苔藓、地衣以及乱草,杂乱地围在凹坑的周围,巢就算造好了。

你也许会奇怪,这么简陋的巢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其实不用担心,经过自然选择的物种总是有好办法来适应生存环境。金鸻一般要在巢中产下4-5枚卵,而以4枚最为常见。这些卵呈乳白或黄褐,并且杂有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斑点,与周围的沙地、鹅卵石、苔藓、地衣和枯草等自然景物浑然一体,极难被发现。在繁殖期,雌雄鸟常在巢附近上下翻飞,它飞行很迅速,翅膀扑动很快,当要降落到地面时常做出快速、螺旋式下降的动作。但是当人或其他动物走近它的巢时,它却显出迟迟疑疑的样子,好像不能飞,只是在地上行走,快而敏捷,当人或动物追击一段距离后,它又会突然飞起,可是这时离巢已经很远了,使巢摆脱了危险。

冬季,我国福建、广东、云南、海南岛以及台湾等地有金鸻越冬。在迁徙时。它们常常3-5只甚至20-30只集成一群,偶尔也会有100只以上的大群,路过我国许多地方,常出现在海岸、河川、稻田等处,喜欢捕食昆虫,许多危害农业的害虫都是金鸻的美味佳肴,因此金鸻是一种益鸟。

金鸻也是鸟类飞翔中的一最,它创造了长距离连续不停飞行的纪录,在北美洲北部繁殖的金鸻,向南飞越大约3200公里,到南美洲的阿根廷东部越冬;在阿拉斯加两岸和西伯利亚东北繁殖的金鸻,沿着我国海岸线南飞,或者先到夏威夷,然后再南飞,要经过4000公里的长途飞行才能到达它的越冬地。

在我国,金眶鸻也是一种常见的鸻鸟,它的个体比较小,也没有金鸻那么华丽,身上的羽毛以沙灰色、白色为主,在眼周有一圈鲜黄色,所以叫金眶鸻。金眶鸻的巢更简单,只在沙滩砾石间挖一个7厘米大小的小凹坑,不用任何巢材,在里面产下4枚卵,卵的颜色和斑纹与周围的环境很相像,也很不易被发现。

水边安家的野鸭

野鸭也是脚踏实地在地面上造巢的种类,它的巢虽然也十分简陋,但比起鸻鸟就好得多了。

野鸭实际上是十几种鸭类的俗称,像绿头鸭、针尾鸭、绿翅鸭等等。绿头鸭是我国最普通的一种。雄鸭的头和颈是翠绿色的,闪烁着金绿色的光泽,颈基部有一圈白色的领环,与灰褐色的胸背截然分开。翅膀上有一块蓝紫色的斑块,光彩夺目。因为这块斑闪闪发光像镜子一样,所以被称为翼镜。雌鸭没有雄鸭这么漂亮,头和颈是黑色的,身上也是黑褐色,并密布黄褐色的“V”形斑,这样的体色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雌鸟翅膀上也有耀眼的翼镜。

绿头鸭是水中的游禽,它的巢就建在岸边的草丛中,或者水中芦苇等水生植物的基部。有些时候,绿头鸭也会把巢建在离水源较远的灌丛或杂草丛生的地方。在比较干燥的地方,绿头鸭先用嘴在地上掘一个小坑,用脚掌踩实,用身体压整,成一个凹碗状,再在里面铺垫一些柔软干燥的细草和羽毛,巢就造好了。在水边或芦苇根部造巢时,它先把草踩倒,折断,再找些枯枝,细草茎,铺垫成一个盘状的巢。雌鸭在窝里要产下8-11枚卵。卵是白色的,稍微带一点淡绿色,比家鸭的蛋要小一些。雌鸭开始孵卵时,腹部会脱落大量黄褐色的绒羽,在巢的四周围成一圈。当雌鸭要外出觅食时,就把绒羽堆在卵上,像盖上了一层棉被,可以保持巢中的温度,而且膨松的羽毛的颜色和周围环境斑杂在一起,使巢不易被天敌发现。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把绿头鸭驯化成了家鸭。在差不多同时,古埃及也开始饲养家鸭了。中国养鸭较多的长江流域,培育出许多品种,它们的外形,羽色都和绿头鸭非常相像。著名的北京鸭,也是由绿头鸭白化,并在长期驯养过程中逐渐选育来的。绿头鸭数量很多,迁徙和越冬时常常集成很大的群体。据说有时候一枪就可以打下十几只来。

其他种的野鸭,像针尾鸭、绿翅膀、罗纹鸭、斑嘴鸭、赤膀鸭、花脸鸭等等,都是肉味鲜美细嫩的狩猎鸟。它们的巢也和绿头鸭的相似,放置在地面,粗糙而简陋。但并不是所有的野鸭都这样,赤麻鸭、翘鼻麻鸭的巢就造在洞穴中。这两种野鸭个体都比较大,羽色也十分鲜亮。它们常常在河边、海岸挖一个土穴或在悬岩石壁的洞穴中做巢。有些时候也会利用野兔、狐狸等废弃的洞穴,在这些洞穴中垫些干草、芦苇以及羽毛等,因此有些地方又把翅鼻麻鸭叫掘穴鸭。

因陋就简的原鸡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原鸡的分布范围没有野鸭和鸿雁那么广。在我国仅云南和海南生活着这种鸟。原鸡与现在的家鸡非常相似,只是体型较小一些。雄鸡十分美丽,头、颈、后背一直到腰都是鲜艳的金黄色,闪闪发光,深绿色的尾羽闪耀着绿色和紫色的金属光泽;栗色的翅膀有蓝绿色和紫色斑块;腹都黑褐的色调与背侧的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头顶鲜红的肉冠,时常昂首挺胸,引吭高唱,显得神气极了。与雄鸡相比,雌鸡就暗淡多了,没有亮丽的色彩和灿烂的光泽,隐匿在丛林中极难发现。

原鸡是一夫多妻制的鸟类,一只雄鸡常常可以和两只雌鸡结成“夫妻”。每当进入繁殖季节,雄鸡显得格外好斗,决不允许其他雄鸡进入,一旦发现有侵略者,它会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决斗,直到入侵者狼狈而逃为止。当地的老乡常常利用原鸡的这一特性,把捉到的原鸡放入笼子里,作为诱鸟放在野外,把其他雄鸡引来以便捕捉。雄鸟在繁殖季节叫得非常频繁,常常在山坡或空旷的草地上“喔喔”地啼鸣,与家鸡的叫声很相似。云南南部的当地老乡因其声好像在叫“茶花两朵”而把它称为“茶花鸡”。

原鸡的巢也非常简陋,常常建在大树根旁的地面上,或突起的大石下,它先在地面上用脚挖一个浅浅的凹坑,踩实压平,在里面铺上一层枯树叶,就算把巢造好了。造巢的树叶都取自周围地表的落叶层,要是不仔细看,还真分辨不出巢的位置。巢造好了,雌鸟要在巢里产下4-8枚蛋,有时候也能产下11-12个。蛋的形状和颜色与家鸡蛋很相像,呈淡棕色。蛋壳表面光滑而细腻,但要小一些,这些蛋要经过20天左右的孵化,小鸡才会出壳。

小鸡刚孵出不久就能自己找食物吃,一周左右便可以飞上树了。尽管如此,它们仍然与妈妈形影不离。当母鸡找到好吃的食物就会“咯咯”地叫小鸡来吃。遇到危险,小鸡就会马上躲到母鸡的翅膀下,幼小的动物似乎都知道母亲的身边最安全,而母亲总会勇敢地面对一切危险。此时的公鸡也会常常和它们一起活动,帮助它们觅食,但一遇到惊吓,雄鸡往往最先逃跑,显得很没有“男子汉气。”

原鸡在远古时就被驯化成了家鸡。达尔文曾经提出中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的。但是我国著名的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通过对史前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鸡骨的鉴定,以及对甲骨文和古籍的考证,证明了我国的家鸡和鸭、鹅一样,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自行驯化的。

凿土为穴的翠鸟

鸟类中也有会挖地道的种类。翠鸟,就是杰出的“隧道专家”。

世界上共有9种翠鸟,中国有3种。它们是:普通翠鸟、斑头大翠鸟和蓝耳翠鸟。其中以普通翠鸟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翠鸟的形态奇特而美丽,小巧的身体却有一张又尖又直的大嘴。身体背侧的羽毛是艳丽的翠绿色,头顶上点缀着深蓝色的横纹,纯白的喉部衬托着油黑的长嘴巴,身体腹侧是鲜明的栗棕色,加上一双乖巧的红色小脚,十分逗人喜爱。

翠鸟是水边的捕鱼能手,但是它的巢却建在距水较远的地方。只有高出地面很多的土坡断崖才会被它相中。称它为“隧道专家”并不是夸张,它先是空中作业,宛如直升机一般悬停在空中,然后突然向前猛冲,一次次地用它那凿子一样的巨嘴凿击土崖的垂直壁,直到凿成一个小洞口以后,才能进去凿土,同时双脚迅速地把碎土扒出洞外。这样造出的小洞上不挨天下不接地,蛇、鼠等动物很难接近,使人想起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武林高手潜心修炼的地方。但是翠鸟凿出的洞绝不设“迷宫”,总是笔直地向前伸,假如在凿洞的过程中,前方遇上大石块或树根,它就会放弃这个洞,重新开始,一直凿到50-100厘米深的地方,才会在洞的末端扩大成一个直径为15厘米的球形洞室。洞挖好了,还再在洞中添加巢材。翠鸟选择的巢材很特别,不用羽毛、兽毛、也不用柔软的禾草,而是在洞室中垫上一层厚厚的鱼骨和鱼鳞。累累白骨,就像是《西游记》中描绘的白骨洞。翠鸟要在这些鱼骨鱼鳞上产下6-7枚卵,卵洁白而细腻,十分可爱。

翠鸟特别喜欢吃小鱼小虾,有时候也吃一些水生昆虫。它常常独自停栖在水边的树枝或岩石上,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上的动静,静静地等候鱼虾游来,一旦目标出现,会立即以迅速凶猛的姿势,直扑入水中,用它那又尖又大的嘴巴叼住鱼虾。有的时候,翠鸟还会鼓动翅膀“悬挂”在距水面五六米的空中,歪着头凝视水中,见有鱼虾游过,会垂直射入水中,叼着猎物飞掠而去。这种美丽的鸟在吃鱼时十分残忍,捉到小鱼后并不急着吞下,而是叼到附近的岩石上摔打,直至摔死了以后,才慢慢地去吃。

翠鸟的亲戚还有冠鱼狗、蓝翡翠、白胸翡翠、赤翡翠等。它们都和翠鸟一样喜欢捕食鱼虾,而且也都在河岸或山坡的断土崖上挖洞造巢。

冠鱼狗的羽色以白为主,又密密地斑杂着黑色的斑点,像是披了一件黑白相间的花格子布衫。头顶长长的冠羽时常竖起,样子十分奇特。翡翠是十分美丽的鸟,古书上把体色以赤红为主的赤翡翠称作“翡”,把体色翠蓝的蓝翡翠、白胸翡翠称为“翠”,认为它们是雌雄一对。而我们现在知道它们分属不同的种。尽管翠鸟家族的成员嗜食鱼虾,给养鱼养虾业带来一定危害,但它们绚丽的色彩和奇妙生活方式,仍吸引着好奇的人类。

干木工活的森林医生

翠鸟有大而尖直的嘴,像有刀的凿子,凿洞造巢。素有“森林医生”之称的啄木鸟,也有凿子一样的利嘴,可与翠鸟比美。翠鸟能凿土洞,啄木鸟却喜欢做“木工活”。

全世界共有212种啄木鸟,除了南极和澳洲,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在我国,有27种啄木鸟,其中最常见的要数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了。绿啄木鸟的体型较大,遍体灰绿色,雄鸟的头顶有一块鲜红的斑,像戴了一顶小红帽。斑啄木鸟则穿了一件黑白相间的花衣裳,背羽和翅膀有明显的黑色及白色。雄性的斑啄木鸟不仅戴了顶小红帽,而且还戴了一个红色的“屁股兜儿”——尾巴根下面和下腹部也是红色的。

尽管各种啄木鸟大小不一,色彩各异,但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作为“森林医生”的啄木鸟,都是出色的“木匠”。啄木鸟的嘴虽然没有翠鸟的那么大,但它更像一把锐利的凿子,上下嘴合起来呈尖锥状,致密而坚硬,适于啄凿树干。就连柞树、桦树等木质坚硬的树也能啄出洞来。啄木鸟还有一条长而灵活的舌,舌骨的后角向后延长,并且向上卷曲到头骨背面,有的伸入到上嘴右鼻腔中,仅用左鼻孔呼吸,有的甚至还在右眼眶里转上一圈。这样的舌能够伸出很长。舌的前尖还长有倒须钩,能把树皮下和树洞中的害虫钩出来,啄木鸟的脚也很特别,它的脚趾两前两后地分开,能够紧紧抓持树干,在树干上爬行,有时还会头朝下向下爬。啄木鸟还有一个奇妙的尾巴,它的尾羽轴非常坚硬而且富有弹性,在树干上爬或去啄凿树干时,尾巴能紧紧地顶住树干,脚、树干、尾三者构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牢固地支撑身体。

每当春季来临,雄鸟常常“笃笃……”急促地敲打树干,像是在打梆子,在几里地以外都可以听见。其实它并不是在啄虫,而是在向雌鸟发出信息:这里有个多情的“小伙子”在等着“成家立业”,也是在向其他雄鸟发出警告,这是它的领地,不要进入。快乐的“小木匠”很懂得韵律,它们在叩打树干时,不但能听出树皮下是否潜伏有昆虫的幼虫,而且总是选择音质悦耳的树木敲打,“木琴”演奏得越好越能吸引异性。一旦有钟情者光临雄鸟的领地,它们就一起凿洞筑巢。

啄木鸟总要用粗大高耸的树木来建巢,所以在年幼的树木中是没有啄木鸟栖息的。它们的巢总是建在距地面很高的地方,一般的动物很难接近。但是啄木鸟并不把巢修得很讲究,洞穴中也不铺垫羽毛、兽毛之类的材料,从树干上凿下的木屑就成了垫巢的好东西。

啄木鸟在黑漆漆的树洞中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先在一个斑啄木鸟巢的背面,修了一个伪装的“躲藏处”,再在巢穴的后壁用电钻小心翼翼地开一个洞,并装上一块玻璃。这样,不但可以观察,而且还可以拍下许多珍贵的照片。斑啄木鸟一般要产3-8枚纯白色的卵,夫妻双双承担孵卵和育雏的职责,一般要经过16天左右的孵化,小啄木鸟才会破壳而出,再经过18-21天,才能离巢飞走。

大多数种类的啄木鸟都喜欢吃天牛幼虫等危害林木的害虫,人们也十分喜爱它们。啄木鸟有一种习性,就是几乎不用以前的旧树洞。每值繁殖季节,总是要依靠辛勤的劳动,重新啄洞营巢。其他一些森林益鸟,像各种山雀、小型的猫头鹰等喜欢在树洞中建巢的鸟类,常常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树洞来安“家”,从而也使其他鸟类繁荣起来。

燕子呢喃画梁间

燕子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鸟类,它好像也能感觉到人们的友善,常常来到人家的屋檐下或房梁上,修巢产卵。它们体态轻盈语声悦耳,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双栖双落,时而群飞群唱,时而呢喃细语。

家燕是最常见的一种燕子,它的羽衣呈蓝黑色,带有金属光泽,脖子下面是栗红色的,深叉状的尾是最易识别的特征,最外侧的两枚尾羽延长,像是两条飘扬的丝带,尾羽上还有一排大型的白色斑点,故而燕子在飞舞时犹如凤蝶一般。

每年四月,春暖花开,家燕就会从东南亚、印度半岛、澳大利亚等越冬地,远涉重洋,来到我国北方繁殖。家燕成双成对地回归故里,雌雄鸟一道齐心协力地筑巢垒窝,它们在水塘边、田埂上或者河边湿地上啄取湿泥,并用唾液混合,做成小球状的泥丸,衔回到筑巢的地方,一点一点地垒砌起来,边垒加泥丸边填加一些细草根、稻草秆、羽毛等,这样筑起的泥巢既牢固又坚韧。雌鸟还会卧在巢中,用胸腹部把巢内壁压实磨光滑,功夫不负有心燕,经过一周左右的努力,一个碗状的巢就筑好了。再在里面铺垫一些柔软的羽毛和干草。在房梁上筑的巢是一个完整的碗状,贴在墙壁上的,当然就只是半个碗。在这样的巢中它们会繁殖两窝,直到秋季来临,才集群远去。在以后的许多年中,一些家燕仍会重返旧巢,在这里繁衍生息,前后可以长达近十年。

另外一种常见的燕子是金腰燕,它和家燕十分相像,身体略微要大一些,腰部有一条非常显著的金黄色斑带,它的名字也正是来源于此。金腰燕也喜欢在人家的檐下梁上造巢,像家燕那样“夫妻”双双衔泥垒窝,但它们筑的巢比家燕的更精致,像一长颈的瓶子,因而民间把金腰燕叫做“巧燕”而把家燕叫做“抽燕”。

家燕和金腰燕都喜欢与人为邻,但它们在选择造巢地点时还是有点差别的。家燕更喜欢把巢垒在屋内梁上,金腰燕则偏爱把窝筑在屋外墙壁上。在平原地带的农家村舍里,家燕的数量较多,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和都市中,金腰燕要多一些,这说明它适应能力更强。城市中生活的金腰燕,对以前的洋式建筑也产生了适应,纷纷地把巢筑在砖石的墙壁上,但木结构的房屋仍然是它最喜欢的营巢地点。

人们喜爱燕子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轻盈的体态和细柔的歌喉,更因为他们是捕虫的能手。它们依靠灵巧的飞行技术,空中飞翔时张开宽阔的嘴,嘴边还有硬的口须,像一张活的捕虫网,飞捕飞行中的昆虫。在哺育幼雏时,燕子格外地忙碌,金腰燕每天要喂雏110多次,家燕则多达180次左右,可以想象在整个繁殖季节,它们要消灭多少害虫。

燕子与桃花柳絮一样,是春的使者,经过漫长的冬季,当人们见到第一朵春花,当人们听到第一声燕语,那时的心情是何等愉悦啊!然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家们似乎早已忘却了曾与他们一起成长的雏燕,忘却了母亲轻声哼唱的小燕子的歌谣,也忘记了新燕飞进家门时的兴奋之情。他们设计建造的高耸入云的大厦把人家装进格子里,他们不曾想起都市中还有人类的朋友。也许有一天,人们终于会想起它们,也会为它们建造新式的家居。

喜鹊

喜鹊如同燕子一样也是人们的近邻,它身上的羽衣黑白分明,闪闪发光,飞翔时飘逸婀娜。《禽记》,中说它“仰鸣则阳,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喜鹊。记得小时候,每值农历七月七日,村子里的小伙伴们常常躲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位美丽善良的仙女,来到凡间与放牛郎结为了恩爱夫妻,可恶多事的王母娘娘一定要把他们分开,在他们两个之间划出了一道银河,每年只许他们见一次面。七月七日这天就会有成千上万只喜鹊飞到天上,翅膀连着翅膀,在银河之上架起一座鹊桥,让相思的恩爱夫妻互诉衷肠。

其实喜鹊并不能报喜,更不能架“鹊桥”。动人的传说使人们把它当成了吉祥喜庆的象征,所以,当喜鹊在人家附近的大树上造巢时,人们并不去毁坏它。

喜鹊喜欢把巢建在很高的大树上。雄鸟先选择一个适于造巢的地点,然后就站在枝头高声鸣叫,长长的尾巴一翘一翘地向雌鸟炫耀。如果有雌鸟飞来,认可了他的选择,它们就会结成一对,形影不离地一起活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造巢。巢的外形看起来十分粗糙、简陋,但每一根树枝都是精心担架上去的。它们先衔来湿泥垫在树杈上,再把树枝粘架上去,然后边垒架树枝,边粘加湿泥,就像建筑工人盖房子一样,这样垒起的巢很牢固,不易被风吹落。别看鹊巢外壁粗糙,里面却有很光滑的泥碗,泥碗的泥也是喜鹊一口一口衔来的,泥里还掺杂了干草,厚厚地垒在里边,它也像燕子那样用胸腹把泥碗的内壁辗实压光滑。泥碗干了以后,里面还要垫一些松软的兽毛、草叶等材料,到了这一步,还没有完,巢的上边还要加一个“屋顶”。“屋顶”也是由树枝搭成的。树枝搭得很巧妙,即使下大雨也不会淋湿里面的泥碗。在巢的一侧留有一两个入口作为出入的门户,就是这样的入口也不是简简单单随随便便留出来的。在古时候,人们就注意到鹊巢的入口总是开在背风的一面。《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鹊巢知风之所起也”,说的就是这一点。入口处还往往用棘刺围起来,以防不速之客侵袭鸟巢。

结构如此完美的巢终于造好了,雌鸟要在里边产下4-8枚卵,卵是蓝绿色或土绿色的,点缀着黄褐色和紫褐色的斑点,雌鸟承担了大部分孵化的任务。17-18天以后,赤裸裸的小喜鹊来到了世上,从此,雄鸟也一起跟着忙碌起来,它们轮流看护雏鸟和找食,直到小喜鹊能完全独立地生活,再去延续各种美好的传说。

吉祥的白鹳

白鹳是一种罕见的珍贵涉禽,尽管在我国的新疆西部和东三省有白鹳的繁殖地,但人们仍然很少有机会见到它们。你也许不会相信如此稀有罕见的珍禽也能与人为邻。白鹳不像它们的近亲黑鹳那样怯懦怕人,在欧洲的一些乡村里,白鹳常把巢建在屋顶或烟囱上。当地的人们也十分友好,像中国人看待喜鹊那样把它当成吉祥的象征。他们专门在屋顶修造特殊的巢架,并准备大量的树枝,时刻欢迎白鹳的到来。

白鹳每年都要返回到它们曾经热恋过的地方,这是它们世代相传的习惯,它们已经能够适应在人居住的地方生活,雄鹳总是要比雌鹳先到达,为的是能够找到一个旧巢,这对它非常有利,未来的情人会很在意雄鹳是否找到了适合的旧巢。修葺旧巢可以省下许多宝贵的时间,将来小宝宝就能在秋季到来之前长得更强壮一些。

对那些晚到一步的雄鹳来说,最明智的还是先找到一个合适的造巢地点。

几天以后雌鹳终于到达了,现在它们都已经整装一新,迎接新的一个繁殖季的到来。白鹳的体羽大部分是纯白色的,只有肩部和飞羽有闪光的黑羽。在飞翔时,翅膀上的飞羽散开,上下交错,姿态十分优美。和其他鹭、鹤等涉禽一样,它们都有典型的“三长”:长腿、长嘴、长脖子。它们振翅缓慢,但飞行得十分轻快,头、颈、腿向前后伸展,很容易和苍鹭、白鹭等相区别。这些鸟在飞行时总是把长脖子缩成S形,白鹳在休息时才把脖子缩成S形,而且常常是一只脚支撑身体,栖止在树上,这又与鹤大不相同。

雌鹳的到来,使这里的“居民”沸腾起来,互相倾慕的雌雄配偶之间为了表达爱情和对对方的欢迎,常常把上下喙壳当响板来敲打。这样的演奏在半公里以外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演奏的同时还要把头向后弯仰到背中部,将后颈挺成弓状,再突然向前伸直,并竖起扇子一样的尾巴,半展双翅,互相鞠躬致意,翩跹起舞。

成对的白鹳很快就会开始筑巢。修整一个旧巢比较容易,他们衔来树枝、嵩杆等搭架起来,并且衔来湿泥,粘住枝条,以起到加固的作用,三四天后就可以修葺一新。但那些初次繁殖的白鹳,大多都找不到可以延用的旧巢,有时这样的一对白鹳也会去侵略其他家庭,试图把别人的家居据为己有。但一般的情况总是侵略者被赶走。为了繁殖,它们只好垒起一座新的巢,这当然要耗费很多时间。

垒好的巢十分庞大,直径和高都在1米以上,这样的庞然大物却很受许多欧洲居民的欢迎。屋顶或烟囱上建有这样的大巢,正表明这是友好善良的人家。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白鹳还不习惯与人太亲近,它们常常将巢建在大树的顶上,但无论建在哪里,这样的大巢都十分引人注目。许多小型雀类也会跑来与白鹳为邻,它们把家安在鹳巢下面的缝隙里,白鹳似乎并不在意,它们互不影响,快乐地生活。

编织能手织布鸟

正像许多心灵手巧的人不一定长得漂亮,织布鸟看上去平平常常,既没有鲜艳的羽饰,也没有潇洒的风度,说起来它们还是麻雀的亲戚,麻雀常居人之左右,与人一道繁衍生息,兴旺发达而为人所知。织布鸟则以巧妙的编结技术闻名于世。全世界共有70种左右的织布鸟,大部分栖息在非洲和南亚。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黄胸织布鸟,这是在我国繁殖的惟一代表。

织布鸟也和攀雀一样,喜欢把住宅吊在空中,用来造巢的材料很严格,必须是柔软而结实的植物纤维才行。而织布鸟却有裁剪丝绒的才能,它先用嘴啄住禾草或棕榈树叶的边缘,然后猛地飞起,就会撕下一条纤维,过去常传说织布鸟在织巢时,雌鸟卧在巢里,雄鸟在外,来回穿递纤线,就像在织布一样穿梭,所以把它们称做“织布鸟”。后来科学家们作了大量的观察,发现雌雄一起“织布”造巢只能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在织布鸟中真正的织布工人都是“男性”,营巢工作主要由雄性织布鸟承担。筑巢的过程与攀雀十分相似,也是先编成几条绳索,再把它们合起来,但雄织布鸟更善于打结,在不同情况下它会打出不同种的结,所以确切地说织布鸟不是在“织布”,而是在“编结”。最终造好的巢,像一个圆底烧瓶,下端的膨大部分为巢室,底部的一侧留作入口,可以通到巢室。在巢室中常发现有泥球,可以增加巢的重量,使巢稳稳地挂在枝头,而不会被风吹翻。有的织布鸟还会在巢的入口处修上一条长达30多厘米的通道向下垂着,蛇等动物很难进入。亲鸟进巢也只能由下向上飞,不能在巢口处停留。

雄鸟造好巢后,也会急着请进一位“新娘”,为了引起雌鸟的注意,雄鸟常会倒挂在巢底,做出各种炫耀动作,并会引颈高歌,但它的歌与它精美的编织品很不相衬,“吱吱”作声,并无其他音调,远不是位好歌星,或者只能算作某种“摇滚歌手”。雌鸟们却并不讨厌这样的唱法,它们很能明白雄鸟的心意。它们只对雄鸟的作品很挑剔,许多年长富有经验的雄鸟在这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精致的小屋一旦入选,雌鸟就会接着完成巢的内部装修工程。一些年轻的雄鸟显然技术还不过关,雌鸟对它们编结的巢不感兴趣,即使雄鸟大喊小叫也无济于事。假如过了一周,还没有雌鸟愿意以身相许,雄鸟就会亲自拆毁它苦心编织起来的“梦想”,然后再接再厉,重新编织一个巢,终究会有一天,它们也能博得雌鸟的青睐。

织布鸟的巢可以说是鸟巢中最显露不蔽的,而且常常十几个,乃至上百个巢都建在同一棵树上。正是因为它们难以触及,才如此安全。

有少数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织布鸟,以昆虫为食,彼此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有足够的食物可吃,所以它不把巢建在一起。生活在开阔地方的织布鸟,主要取食谷物、稻子、草籽等。它们喜欢集群活动,鸟多了就比较容易发现成片的庄稼或其他喜食植物,发现天敌的条件也增加了。因此,这些织布鸟,常常把巢建在一起。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群居织布鸟。20-30对鸟把巢建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建筑物”,下侧有许多入口,在这幢建筑物中,每一对过着规范的一夫一妻的生活,它们有自己单独的巢室,就像青年教师公寓里的情况。“公寓”每年都在扩大,直径可以达到5米。有时,危险会突如其来,树干支撑不住如此庞大的建筑,大厦倒塌了,辛苦经营了几代的织布鸟,又得开始新的奋斗。

水葫芦鹈

营造空中楼阁自然十分安全而舒适,但它毕竟需要较高的技巧才能完成。有些鸟生来就不善飞翔,它们世世代代在水中生活,就像江南的水上人家,以江为田以船为屋。这些鸟习惯于在水上漂泊,并不要用于栖身的家,但为了繁衍生息,还是需要营巢产卵。但它们习惯于水中生活,更喜欢在水上建巢,它们的巢被称为“浮巢”。

鹈就是几乎终日漂泊于水上的一类鸟。它们非常善于游泳和潜水,取食、睡觉、生儿育女都在水中进行,可称得上是名正言顺的水上居民了。鹈看上去很像鸭子,但只有鸽子大小,嘴是尖的,适于在水中捉鱼。尾巴上的毛又松又软,不像鸭子那样翘起。它们漂浮在水面,远远看去就像落入水中的葫芦,所以又被称为“水葫芦”。鹈潜水的本领很出色,它的一双腿长在身体十分靠后的地方,脚上有分离的瓣状蹼,潜水时伸到身体后端像螺旋桨一样推动身体前进,一遇到危险就马上潜到水里,等稍微安静一下就把鼻孔和眼睛露出水面,查看周围的动静,这很有点像龟鳖,所以老乡们又把它叫做“王八鸭子”。鹈的翅膀很短,不善于飞翔,飞起时紧贴着水面,双脚拖在后面,激起一串串的水花,飞行约10余米又落入水中。一旦上了岸,鹈几乎寸步难行,柔弱的双脚支撑不起身体,只能卧在地上。鹈常把巢建在沼泽、池塘、湖泊中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丛生的地方,有的时候也会修在莲花间。鹈先把挺出水面的草茎拗折,互相交叉搭叠编结在一起,再用零碎的芦苇、蒲草等填充起来,构成一个厚厚的圆饼,漂浮在水面,随波上下,左右摇摆,却不会漂走。这样漂浮在水面上的巢有时建得很大,外径可以达到45厘米,但用于盛卵的凹窝却很浅,只有二三厘米深。巢中的材料常因为高温潮湿而发酵腐烂。这样的巢都是由雌雄鸟通力协作而完成的,它们常常潜到水里,衔取做巢的材料,献给对方,这也是它们互相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小鹈是最常见的一种,它通常一窝产4-8枚卵。蛋刚生下来时是白绿色的,但由于与巢中腐烂的物质相接触,不久就变成了黄褐色,雌雄鸟轮流孵化。当它们离开巢时,常用芦苇、杂草或其他杂碎的物质把卵遮盖起来,这是许多鸭雁类也具有的习性。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暖,也可以起到隐蔽的作用,因为大嘴乌鸦、白尾鹞等掠食者无时不刻不在寻觅这些美味佳肴。23-28天以后幼雏出壳,刚出壳的小鹈全身毛茸茸的,但它已经能够在水中自由潜泳了。此时的小鹈很机敏,稍有惊动就会立即与幼鸟一道潜入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企鹅的爱心

人们也许会说企鹅太残酷了,竟然让它们的孩子在冰天雪地里生活,但实际上,企鹅父母可以说是再慈爱不过了。

帝企鹅是企鹅中的巨人,高可达1米,重达40多公斤。在其他鸟类都在追逐春暖花开的季节时,帝企鹅却选择在冬季繁殖,而且是南极的冬季。南极的三月,没有阳春,只有白雪。残酷的冬季已经走来了,帝企鹅离开食物丰富的海洋开始艰难的徒步旅行。它们的身上积存了厚厚的脂肪,足以抵挡零下70度低温。帝企鹅长途跋涉,登上陆地,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家庭生活。

企鹅对自己的家庭和配偶都非常忠诚,它们是严格的一夫一妻,一见面就彼此亲亲热热地打招呼。企鹅看起来长得几乎都一模一样,但它们却能在成千上万只企鹅中准确无误地找到自己的配偶。年青的企鹅不像年老的企鹅那样彼此忠诚,离婚率高达70%,它们一见面就寒暄问候,彼此致意,很快就海誓山盟,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但不久又各奔东西,于是一切都重新开始。

帝企鹅重圆家庭的时候,正是南极最可怕的日子,四处笼罩在漫长的黑夜之中,暴风雪终日刮个不停。但这仍然阻止不了帝企鹅火热的爱情,它们都在忙于求偶和交配。

五月的深冬很快来临,企鹅们彼此拥在一起,相互取暖。帝企鹅不像其他企鹅那样吵吵闹闹,它们宁愿彼此缄默不语,以便在风雪中节约能量。就在这寒冷的日子里,雌企鹅产下一枚卵,雄企鹅赶紧把它挪到自己的脚背上,再用腹下深深的皮褶把蛋盖起来。企鹅的脚有鸭掌一样的蹼,并且有丰富的血管,所以很温暖,再盖上厚厚的皮褶,就可以使蛋不受严寒侵袭了。在这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蛋宝宝就在父亲的脚背上慢慢地被孵化了。

刚刚产完卵的雌企鹅,立即动身奔赴大海,它已经无法忍受绝食生活了,需要饱餐一顿,以便恢复体质。雄鸟却只好等待,无可奈何地望着渐渐消失在黑夜与风雪中的妻子。

八月初,天空终于慢慢地亮了起来,黑夜即将过去,雄企鹅有些迫不及待了,它已经有4个月没吃东西了。它把身体后倾,脚尖翘离地面,用啄木鸟式的尾巴支撑身体,以便减少脚上的热量损失。

小企鹅终于破壳而出了,在孵卵期间,体重下降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雄企鹅,此时竟能吐出一种含蛋白丰富的乳汁给小企鹅。就在小企鹅出世后的一两天内,雌企鹅会准时地从海上赶回来,它的胃里装着重达几公斤的鱼,丈夫与孩子便共享一顿雌企鹅吐出的食物。现在轮到雌企鹅照顾孩子了,雄企鹅如释重负,立即奔赴大海,以便及时恢复体力,2-3星期以后,雄企鹅也会在胃中装满鱼带回家。

幼小的企鹅在头5个星期里几乎都是呆在父母脚背上的,稍大一点以后,所有的幼鸟合成一大群,互相拥挤在一起,最外围由大企鹅守护着,像一个企鹅幼儿园。企鹅父母一同去寻找食物,以满足食量渐长的宝宝。与人类的父母一样,在上千个孩子的幼儿园中,它们从不会认错自己的宝宝。

十月是南极的夏季,其他种企鹅也都纷纷赶来生儿育女,小帝企鹅却已经一天天地长大,它们很快就能独立生活了,与父母一道奔向大海。

营造“洞房”的园丁鸟

在鸟类的各种求偶方式中,园丁鸟的表达方法可以说是最奇特的了,因为雄鸟会营造举行婚礼的洞房。全世界共发现有16种园丁鸟,8种分布于澳大利亚,8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它们都是十分胆怯的鸟,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很轻微的惊扰都会让它们即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科学家们为了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在它们生活的地方搭起了伪装棚,隐藏起来。经过漫长而无奈的等待,终于观察到了这些胆小的鸟,才对它们奇特的爱情方式有所了解。

雄性的园丁鸟懂得如何营造爱情殿堂。春季的到来,使雄鸟显得躁动不安,它四处游荡,仔细地选择一块“风水宝地”,这里通风透光;又有林间空地,还要容易找到食物和水,最重要的是环境幽静,不能有惊扰。找好了地方,园丁鸟就开始施工,这样的活动是所有园丁鸟的本能行为,它们不需要施工计划和图纸,仍能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它先用嘴拔出杂草,清理走落叶,空出一块1平方米左右的地方,然后把收集来的树枝一根根地插在空地的两侧,像两排密实的篱笆,这篱笆围成的小屋就是它与雌鸟将来的“洞房”。单单营造这样的“洞房”还不会使园丁鸟名声大噪,因为它还很简陋,并不比乌鸦的巢漂亮多少。园丁鸟是十分“浪漫”的鸟,它要在洞房的门前开辟一个舞池,并要选择它喜欢的东西来装饰它,使舞池和爱情庭院显得色彩缤纷。

紫光园丁鸟是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雨林中的一种园丁鸟。雄鸟和鸽子差不多大小,它有锦缎般紫红色的羽衣。紫光园丁鸟喜欢用蓝色和黄绿色的浆果鲜花来装饰它的舞池。它先在舞池中铺上一层细树枝和嫩草叶,像是为迎接国宾铺设的地毯,再在“地毯”上陈列它精心收集和选择的小玩意儿,雄园丁鸟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增添它的收藏品,而且是不择手段,于是,邻里间的偷窃事件时有发生。科学家们把一些做了标记的蓝色玻璃片,放在园丁鸟容易发现的地方,园丁鸟对这些闪光的宝贝格外感兴趣,把它当成最得意的收藏品陈列起来,但不久美丽的玻璃片就转移到了另一个舞池中,为时不长又被转移到其他舞池中,而且一直在这样转移着。

雄园丁鸟每天都在庭院旁忙碌,它们会啄破浆果来粉刷小屋的墙壁,把枯萎了的鲜花和干了的浆果去掉,换成新鲜的花朵,并把它们整齐有序地陈列开来。热带的暴雨常常摧毁庭院,冲掉色彩,所以园丁鸟必须每天都忙于维修它,辛勤地工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称它为“园丁鸟”的原因吧。

园丁鸟做了很多个星期的准备工作才开始迎接雌鸟。雄园丁鸟也会唱起情歌来吸引雌鸟。它的歌声并不动人,而且还有点沙哑,但只要能把雌鸟吸引到它的庭院前就足够了。雌鸟对雄鸟的歌声也并不很挑剔,它们主要是来参观雄鸟的庭院、收藏品和它的舞蹈。雄鸟对雌鸟的光临自然感到异常兴奋,它在舞池中跳起舞来,用嘴衔起它最得意的收藏品,一件一件地给它看,极力地想把它邀入舞池,而雌鸟并不会轻易就被打动,它有时会一连检阅好几处庭院,才最终确定一个“丈夫”。

雌园丁鸟选中了“丈夫”,就会走进雄鸟精心布置的“洞房”与雄鸟交配。受孕的雌鸟随即离开“洞房”,它要自己选择营巢的地点,生儿育女。雄鸟苦心营建的洞房并不会给它多少温馨,雄鸟的庭院不是雌鸟产卵、孵化和育雏的地方。当雌鸟离开后,雄鸟依然忙碌于它的庭院,及时更换浆果和鲜花,又向其他的雌鸟发出盛情的邀请。

来自天堂的极乐鸟

在新几内亚,生活着一些让人无法形容其美的鸟,人们说它是来自天堂的鸟,这就是极乐鸟。

1522年,西班牙的“维多利亚”号帆船从摩鹿加群岛返回西班牙,这艘帆船的船员们带回来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其中五件鸟皮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这些鸟的羽毛柔松、纤细而且五光十色,见到它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而且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些鸟都没有腿,于是当时的西方人都相信这是来自天堂的鸟,只有在天堂生活的鸟才这么美丽,才不需要有脚。

后来人们通过观察研究才知道极乐鸟是新几内亚热带丛林中常见的鸟类。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华贵无比的天堂之鸟竟然与丑陋的乌鸦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当地的土著居民都喜欢用极乐鸟的羽毛作饰物。他们常把两只爪子砍掉,只保留它的皮毛,贩卖到欧洲去的就是这样的鸟皮,结果人们便以讹传讹,编造出了种种离奇的神话。

极乐鸟共有四十多种,由于这些鸟都异常美丽,所以命名时往往以国王、王后、王太子的名字命名。如维多利亚极乐鸟、鲁道夫极乐鸟、斯特凡尼王妃极乐鸟等,而最著名的要数无足极乐鸟了。

无足极乐鸟又称大极乐鸟,正是因为没有爪子的鸟皮才引起了误会,致使分类学家把它定名为无足极乐鸟的。它的背部古铜色,脖子的腹面是光闪闪的深绿色,中央两根尾羽像长长的金丝,最迷人的是翅下两肋的羽毛,犹如漂洒的金纱,在舞蹈时,像孔雀开屏一样竖起,宛若金水神像,光芒四溢。有时几十只极乐鸟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上下翻飞,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极乐鸟忘情地歌舞,实际上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吸引雌鸟。美貌多姿的雄鸟个个都是“花花公子”,它们信奉一夫多妻,每天歌舞十多个小时,专门吸引雌鸟前去交配。雌鸟受孕后要独自承担筑巢、孵卵、育雏这些重任。

身背七弦琴的鸟

在澳洲生活着许许多多稀奇罕见的动物,有袋鼠、鸸鹋、鸭嘴兽、也有琴鸟。琴鸟是澳洲人最喜爱的珍禽之一。

人们刚刚发现琴鸟时,以为它是一种鸡,后来才发现它控制鸣叫的肌肉比较复杂,更像是鸣禽,是鸣禽中比较原始的一类。琴鸟又称琴尾鸟。它全身羽饰金褐,犹如丝绸锦衣,奇妙的尾巴像是古代的七弦琴:外侧两枚尾羽长达70多厘米。羽片宽而弯曲。两根羽毛一起形成一个“U”字型,像是琴的框架,内侧的14根尾羽丝丝披拂,象是琴弦,真是名副其实的琴尾鸟。琴鸟的嘴强而直,一双腿健壮而有力,善于在林中快速奔走,所以人们一发现它就以为它是一种鸡。

琴鸟的雌鸟没有如此漂亮的琴尾,但它依然能打动雄鸟,使雄鸟为它忘情歌舞。每当冬季来临,琴鸟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这是它们渴望已久的繁殖季节。琴鸟为什么要选择冬季生儿育女呢?原来,在澳大利亚的热带密林中,这个季节蠕虫、甲壳动物以及其他一些琴鸟喜食的小动物非常丰富,为琴鸟的繁殖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

在繁殖季节,雄琴鸟都要打扫出直径1米多的圆形场地,并把它们填垫得略微隆起一些,形成一个个奇怪的土丘,有时一只雄琴鸟要营造十多个像这样的土丘。在澳大利亚东部的密林深处,常会发现不计其数的琴鸟土丘。这些土丘标志着雄鸟的领地,绝不允许其他雄鸟进入,它们也是雄鸟表演歌舞的舞台。

雄琴鸟的表演仪式很讲究,它走出丛林,飞上土丘附近的树干,亮开喉咙高声大叫,宣布歌舞表演马上开始。这以后,雄琴鸟走上土丘开始了一首首婉转的鸣唱,歌声在丛林里回荡,这是对雌琴鸟的深情呼唤。每当雌琴鸟姗姗而来,雄琴鸟会越发激动,它逐渐张开尾羽,将美丽的“七弦琴”慢慢竖起,好像歌舞明星一样,伴着优美的步姿“自弹自唱”。当唱到高潮,它会将琴尾向背上倾斜,纤细的羽枝全部散开,像朦胧的婚纱,闪闪发光遮住全身。雌鸟往往会被这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所吸引,心甘情愿地投入雄鸟的怀抱。此后它就要独自承担从筑巢到育雏的全部职责。而雄琴鸟则去寻求其他痴情善良的雌鸟去了。

琴鸟生活在浓密的丛林中,那里光线非常暗,即使是在中午,科学家们为了给美丽的琴鸟留张影,也不得不借用闪光灯。

琴鸟有美丽的琴尾和动人的歌喉,它还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十分引人注目,就是擅长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琴鸟虽然常“抱琴”歌唱,但它演奏出的音乐却如铜铃一般,犹如“东方寺院里的祷告钟声”,所以它模仿一些高而亮的声音就特别惟妙惟肖。一些鸟兽的叫声、人的高喊声它都时常模仿。琴鸟对人类文明制造出的一些噪音也十分好奇,它模仿的伐木声,汽车喇叭声,工厂的机械声,简直让人难辨真伪。

苍鹭

鹭是水边生活的鸟类,它们与鹤、鹳一样有着长嘴、长脚和长脖子,它们从不像鹈鹕和野鸭那样游泳,也不像鸬鹚那样潜到水下去捕鱼。它们的捕食方式看上去很悠闲,一秀以逸代劳,静候猎物的出现,再快速出击。

苍鹭就是最有名的水边静候者,它是鹭类中最大的一种鸟,看上去很像是鹤,但它更要纤瘦一些。苍鹭身上的羽毛以灰、白、黑为主,疏松而柔软,头顶长着两条长长的冠羽,好像是梳了两条辫子,胸前披着窄而长的羽毛,羽毛的尖端都是白色的,与其他灰色的羽毛混在一起,像是垂到胸前的花白胡子,很有些苍老的神情。

苍鹭在我国较为常见,经常在水田、湖边、海岸浅滩、沼泽等有浅水的地方静静地站立,常常是单独活动,有时也会成群或与鹤、鹳等混在一起。苍鹭总是伸长脖子,立在水中,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耐心地等待猎物的到来,有时竟能一动不动地站立几小时,怪不得“有长脖子老等”的雅号。苍鹭的专心致志总能得到很好的回报,一旦有小鱼、蛙等游过,苍鹭便迅速出击,用它那又尖又长的嘴啄取猎物,几乎从不会失误。

有时候,苍鹭也很狡猾,它会展开一只翅膀,搭一个凉棚,像撑开的遮阳伞一样,在水面上形成一片阴影。有人说这是为了遮住耀眼的光线,以便能清楚地看到水中游来的鱼,也有人认为是为了使水中的猎物不容易发现它,而且小鱼总是喜欢躲在有阴影的地方。但不管如何,苍鹭的这种办法确实很有效,很快就会有小鱼游来,成为它的腹中之物。

苍鹭常吃一些蛙、蜥蜴、水生昆虫以及贝类等,有时也能捉一些老鼠和小鸟来改善生活。不过,苍鹭最喜欢吃的还是鱼。野外生活的苍鹭,有时一天可以吃100多条小鱼。

静栖在水中的苍鹭显得有些老态龙钟,而它的近亲大白鹭,则是一副翩翩欲仙的神态。

大白鹭洁白如雪,古书上有“雪客”之称。在繁殖季节,大白鹭的背部生长出疏松的长羽,披散开来,一直垂过尾部,犹如蓑衣一般,所以称为蓑羽。当它静止不动时,长长的蓑羽随风拂动,宛若丝柳,再衬托上黑绿色的长嘴和纯黑色修长的腿,真是仙子一般动人。

与苍鹭一样,大白鹭也生活在河川、湖泊濒水的岸边,但较少单独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集成三五只至十多只的小群,远远地避开人,伫立在水中。

大白鹭常常像苍鹭一样捕食,似乎也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但它却并不幸运,因为它有漂亮的蓑羽,这种蓑羽是上等的装饰品,曾深受国外一些妇女的青睐,于是美丽成了祸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白鹭几乎被捕杀绝迹,“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的阳春美景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空中渔夫

在捕鱼的鸟中,鹗大概是比较奇特的一种了。鹗又叫鱼鹰,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捕鱼猛禽,有人曾考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象征爱情的雎鸠不是比翼双飞的鸳鸯,而是捕鱼猛禽——鹗,古人认为鹗是一种非常杰出的鸟,有“鸷鸟累百,不如一鹗”的说法。

鹗生活在江河、湖泊等地,常在高空翱翔,或在水上飞掠,窥视水中活动的鱼类,有时也会静栖在岸边岩石上以及大的枯树干上,等待猎物出水。一旦发现有鱼贴近水面活动,就会急扑过去捕杀猎物。

鹗不像鲣鸟那样扑入水中用嘴把鱼捉住,也不能像有些脚上长蹼的鸟那样潜入水中追捕猎物,它捕猎的武器仍然是那双利爪。它的脚像猫头鹰的那样是“转趾型”,外侧脚趾可以转向后方,变成两前两后,脚趾的下面还长有坚硬的角质刺,这样的脚爪能够牢牢地钳住滑溜溜的鱼体。

鹗从空中探出双爪,去抓水中的鱼,警惕的鱼见天空中黑影扑来,会慌忙下潜,鹗也会跟着把身体浸没在水中,绝不轻易放弃目标。当鹗再次飞出水面时,爪子常常牢牢地抓着一条鱼。鹗的两爪总是一前一后地把持着鱼,使鱼体与飞行方向保持一致,犹如飞机下悬挂的炸弹一样,尽可能减小飞行时的阻力。

鹗也是爱清洁的动物,享用完一顿美餐以后,常常要花时间来清理爪和身上粘着的血污和鱼鳞,有时还会在水面上做低空飞行,把爪子伸入水中,激起层层浪花,以冲掉爪上的污物。如果爪上积存了污物,鹗下一次捕鱼时就不易牢固地抓住粘滑的鱼体了。

“家贼”麻雀

对于麻雀人们似乎再熟悉不过了,虽然它与燕子、喜鹊一样,都是我们的邻居,但它却没有什么好名声,被称作“老家贼”,甚至还曾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列为“四害”之一。

其实,麻雀看上去并不是丑陋无比的一副坏人相。它头顶栗色的小圆帽,身披栗、褐、黑斑块相杂的羽衣,白色的脸庞镶嵌着黑色的颊斑和喉斑,加上它活泼好动,常在枝头、地面跳来跳去,还真显出几分可爱。尽管如此,人们也许从未注意过它,因为它是“老家贼”。为什么人类如此敌视小小的麻雀呢?问题还得先从“吃”谈起。

麻雀是有名的食谷鸟,全年生活过程中,主要以各种农作物为食。科学家们解剖了800多只麻雀,分析它们胃中的食物,看看它们到底吃什么。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麻雀一年所吃的食物中,粮食占了一半还多,杂草种子和其他植物约占三分之一,而所吃的昆虫还不到十分之一。看来麻雀嗜食粮食,罪证确凿无疑。敢从人类的口中争夺食物,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愤怒。

在秋季,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水稻、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已经成熟,但尚未收割之际,麻雀集成成百上千的大群,栖落田间,取食粮食。俗话说“麻雀上万,一起一落上担”,就是指麻雀对田间作物的危害极大。它们落在穗头上啄食,不但吞食了粮食,而且由于啄食,使得许多已经成熟的作物种子弹落到地上,糟蹋得很厉害。

收获季节过后,麻雀仍要吃大量的粮食,它们不但在田间觅食遗留下的谷粒,而且还会到晒种场、露天粮垛等处取食。与家禽、家畜争夺粮食就更不在话下,难怪人们把它当成会飞的老鼠。

与其他食谷鸟一样,麻雀也并不是只吃素食的鸟中僧侣,有时它也会开荤,尤其在繁殖育雏期间,更以捕食昆虫为主,而且所吃的几乎都是害虫,比如金针虫、象甲、蝗虫、菜青虫等都是经常取食的种类。亲鸟在喂雏期,每天忙碌着捕昆虫,往返巢中100次以上,看来捕食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麻雀吃粮又吃虫,权衡利害,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麻雀主要取食粮食,虽然也吃害虫,但所占比例很小,而且,麻雀与人为邻,在建筑物中造巢,损害建筑,也传播疾病和寄生虫,所以麻雀无疑是一种害鸟;另一些人却认为,麻雀捕食害虫是有利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麻雀为有益的猛禽提供食物,功不可没。而且,在城市鸟类日益减少的今天,麻雀对于控制城市园林害虫,消除生活垃圾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评价麻雀的功与过,应该谨慎从事。

并不讨厌的乌鸦

人们讨厌乌鸦没有什么十分正当的理由,往往是因为主观的偏见造成的,乌鸦的叫声粗劣刺耳,加上它一身乌黑,相貌丑陋。迷信的人,以为听到乌鸦叫是不吉利的,常会啐口唾沫,说这样就可以解凶,其实却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乌鸦分布十分广泛,不管是平原还是高地,到处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乌鸦喜爱热闹,三五成群地一块活动,它们早出晚归,白天在农田、草滩、公路等处活动,晚上就在村旁或山边的树上过夜。乌鸦也喜欢与人做邻居,尽管人们十分讨厌它们,但它们还是设法搬进了城镇和乡村,过着似乎比人类更悠闲自在的生活。

春季的播种季节,乌鸦显得格外令人讨厌。它们非常喜欢吃人们刚刚播下、即将发芽的种子,不但捡食留在土表的种子,还会挖出埋在地下的幼芽,拔食破土而出的嫩苗,对于辛辛苦苦的农民确实是一种灾难。

好在乌鸦并不像麻雀那样嗜食粮食,它们很快就转向了田间的害虫,对它们来说吃肉还是要比吃粮好。农田里的蝼蛄、蝗虫、金象甲、菜青虫等害虫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乌鸦个体大,食量也大,是消灭农田害虫的生力军。人无完人,乌鸦也一样,尽管它们吃粮食,但也吃害虫,甚至捕食老鼠,功劳还是大于罪过的。在前苏联,乌鸦给农作物和蔬菜栽培带来了损失,但它们又消灭了大量的森林害虫,给人类带来很大益处。有些地方还特地请乌鸦帮助消灭甜菜农场里的甜菜象鼻虫。以前的日本,也认为乌鸦是害鸟,近来对它们的食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才知道益处远远大于害处,于是把它列为益鸟加以保护。在我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对待;在造成危害的地区适当捕杀,以化害为利。

乌鸦堪称鸟类中的“美食家”,对很多种食物都感兴趣。动物的尸体当然也不例外,在开阔的草原上,成群结队的乌鸦四处游荡,常常与秃鹫一道分享大型动物的尸体,充当自然界中的清道夫,既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也能防止疾病的蔓延。

在生物学家眼里,乌鸦是最聪明的鸟类之一,它们能学会许多方法来获取食物。一些生活在海边的乌鸦,以取食牡蛎和贻贝为主,牡蛎和贻贝都有坚硕的壳,乌鸦不易吃到壳里的肉,但它们都学会了一招绝技,它把贻贝叼起来,在空中飞,然后把它投向一块大石头,贝壳被摔破了,也就能吃到肉了。它们的技术十分熟练,总是能把贝壳摔破,而又不会把肉搞得稀烂无法下口。对付牡蛎就有点麻烦,因为牡蛎是固着在岩石上的,乌鸦叼不起来,但这也难不倒它们,它们知道叼起一块石头来把牡蛎壳砸碎,就能享受生猛海鲜了。

人们对乌鸦的误解太多了,人们常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并不完全这样,我国常见的乌鸦有秃鼻乌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寒鸦、白颈乌鸦等种类。白颈乌鸦,顾名思义,就是它的脖子上有道白圈,并不是通体漆黑;寒鸦虽然体型与其他种乌鸦十分类似,但脖子、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看来,事情总是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

活的“昆虫网”——夜鹰

许多种食虫鸟类都是栖落在树枝间或地面上觅食昆虫的,比如各种山雀、各种柳莺、啄木鸟等等,而有一些鸟类如燕子、雨燕、夜鹰等习惯在空中捕食昆虫。燕子、雨燕它们终日在空中飞舞,忙于捕虫,动作轻盈而敏捷,所以人们有“轻如飞燕”的说法。而提起夜鹰,就有一些神秘色彩了,因为它不像大多数鸟类那样白天活动,而总是在黄昏到来之际飞上天空。

夜鹰并不是夜间活动的鹰,它与鹰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与歌喉婉转的“夜莺”也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夜鹰的叫声非常奇特,黄昏过后的山林中常可以听到“啾啾啾……”一连串急促的叫声,听起来好像是在打机关枪,这就是夜鹰在一展歌喉了。

夜鹰非常适于夜间生活,视力和听觉都非常好,有时夜间蹲在路上,一双大眼睛闪闪发亮,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正是这双大眼,使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夜间飞舞的昆虫。它浑身的羽毛又松又软,飞行起来无声无息,双翅缓慢地鼓动,不时地回转盘旋,好像飘浮在夜空中一样,难怪北方有些地方把它叫作“鬼鸟”。有时,夜鹰为了追捕昆虫,还会突然曲曲折折地环绕着飞行,样子并不比轻盈的飞燕逊色。

夜鹰的嘴张开后特别大,而且很宽阔。飞翔时嘴巴大大地张开,像是凌空挥舞的昆虫网,捕捉飞行中的昆虫。它宽大的嘴角边缘还长有长长的硬须,这更增大了“昆虫网”的拦截面积。夜鹰的巨嘴非常适于捕食夜间活动的大型蛾类,有时黄昏归巢的小型柳莺也会晕头晕脑地撞入“网”中。其次就是各种各样的甲虫。蚊一类的小昆虫也能给夜鹰打打牙祭,有人就曾在一只夜鹰的胃中剖捡出500多只蚊子。很早以前,一些欧洲人还不能理解夜鹰大嘴的功能,他们常发现夜鹰在夜间出没于羊圈中,于是大嘴、羊圈、羊奶就被联系起来,认为夜鹰是趁夜间偷吮羊奶,所以把它称作“吮羊奶鸟”。其实不过是羊圈的气味招引蚊虫,又引来夜鹰而已。

夜鹰晚上频繁出没,白天却极少活动,时常一动不动地趴在树干的水平枝上,身体紧贴在树干上。由于它的羽色以棕灰褐色为主,杂有密集的黑纹,远远看去像一块树皮,所以老乡们就叫它“贴树皮”。夜鹰也常一动不动地趴在地面的枯枝落叶间,即使是近在咫尺,也让人难以看出。所以常有些夜鹰无端地被踩死在地上。

猛禽之王——金雕

提起猛禽人们就会想起那凶残的目光,钩曲的嘴和锐利的爪,它们高傲勇猛,堪称鸟中之王,而金雕正是这王中之王。

金雕并不是最大的猛禽,但它毫无疑问是一种最大、最凶猛的雕。它体长接近1米,双翅展开有2米多,体重可达4-5公斤。金雕身披黑褐色宽大的羽片,看上去有些不修边幅,但却给人一种历尽沧桑的感觉,头部和颈上长有披针如剑似的羽毛,呈金棕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金色的光泽,这才显出王者风范,“金雕”的美称也由此而来。

与其他猛禽一样,金雕依靠翅、眼、爪的密切配合来猎取食物,它展开宽大有力的翅膀在空中翱翔,那双流露着凶猛之光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地面上的动静,它的眼睛有着极好的调节能力,在四五百米的高空也能见到地面上鼠、兔的活动。

金雕在高空中发现了野兔,就收起双翅,向着目标直冲下来,野兔也已经察觉到危险即将来临,朝着一丛灌木飞奔过去,但来不及了,金雕的利爪已经抓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野兔突然掉转身体向后逃走,看似巨大的金雕却不笨拙,并没有因此跌到地面上,它振起双翅,迅速地转过身来,又一次向野兔扑去,野兔这下来不及转弯了,金雕的利爪立即穿透了它的身体,获胜的金雕得意地抓着猎物飞走了。

在海拔2600-4000米的高原地带,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时常可以见到。野兔对于金雕这样的空中虎兕来说,毕竟太弱小了。个体比野兔大得多的山羊、狍、狐狸,甚至凶残的狼也在金雕的捕食范围内,而且金雕捕食的成功率非常高,在对它捕食行为的117次观察中,金雕有97次成功地捕到了猎物。所以,只要是被它瞄准了的动物,就难以逃脱厄运。

在繁殖季节,金雕的采食地与建巢的地点相距较远,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金雕必须把捕到的猎物带回巢中,喂给还不能独立生活的雏鸟。它抓起一只野兔似乎毫不费力,可以一次就带回巢中,对于山羊、狼等这样大型的猎物就只能肢解开来,分批带回。

起初,金雕父母把猎物撕碎喂给小金雕,等小金雕渐大以后,就让它自己撕咬食物,锻炼它的钩嘴和尖爪,磨炼它的杀性。小金雕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需要5个月的时间,才能练就独自捕食的本领,去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威严与残酷。

长“猫”头的“鹰”

世界上有钩嘴和利爪的鸟类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鹰、隼、雕、鹫这些动物,另一类就是圆头大眼的猫头鹰。

猫头鹰又称鸮,在远古时代,鸮是人们心目中一种十分尊崇的鸟。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中,就有猫头鹰的形象,而且造型准确而生动;在商代殷墟中还发现了鸮尊和白玉雕刻品等。但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人们逐渐以偏见代替了原来的尊崇。

大多数的猫头鹰脸形很像猫,性情凶猛似鹰,所以民间把鸮通称为猫头鹰。由于它们习惯于昼伏夜出,行动诡秘无声,但又时常发出十分凄惨的叫声,夜深人静时显得尤为瘆人,加上有些猫头鹰常出没于鼠类活动猖獗的坟地,所以迷信的人以为猫头鹰的叫声是鬼号,会给人带来灾祸,因而把猫头鹰叫作“鬼车”,“逐魂鸟”,对它倍感厌恶,于是有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说法。

其实,猫头鹰并不是什么载鬼的车、逐魂的鸟,它们不但不会给人们带来灾祸,而且还对人类大有益处,猫头鹰专门以夜间活动的鼠类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夜夜站岗值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猫头鹰非常适于夜间捕食。一双明亮如灯的大眼,有着非凡的夜视能力。人们曾把猫头鹰的眼睛比作夜视仪,认为它能感受红外线,但后来人们研究发现,猫头鹰的“夜视仪”并不能对红外线产生反应。但它们眼睛的结构非常特别,瞳孔又大又圆,能够透过更多的光线,视网膜对微弱的光线非常敏感。这样的眼睛能在黑暗中清楚地看见事物,而在白天,进入猫头鹰眼中的光线太多,形成一片耀眼的白光,“夜视仪”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蜀中广记》中说它“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

猫头鹰不但有能夜视的眼睛,还有鸟类最好的听觉。它们的耳孔位置和形状都不对称,一侧的耳孔又深又大,一侧的较小,总是右高左低,耳孔周围的皮褶和羽毛,形成功能与哺乳动物耳廓一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收集声波。眼周围放射状的羽毛形成面盘,面盘也有聚集声音的作用。由于两侧耳孔的不对称性,可以获得声音在两侧的错位效果,便于迅速拉近声源的距离和位置。猫头鹰能清晰地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微弱声音,在落叶下和雪地里活动的鼠类也能被它察觉。

每当夜幕降下,猫头鹰总是静静地等候在树叉上或其他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等候鼠类出来活动。它们不时改变头部的位置,洞察四周的情况,一旦发现猎物就立即飞扑过去。由于它们的羽毛又松又软,所以飞行起来毫无声息,不会被小心翼翼的鼠类发觉,是杰出的无声杀手。猫头鹰有许多奇特的地方,一双爪子也可以体现这一点,脚的外侧脚趾可以转向后方,形成两前两后的排列,这样的脚被称为“转趾型”脚,可以像老虎钳一样死死抓住猎物。猫头鹰嘴、爪和颈部的肌肉都不像鹰、隼那样强有力,无法把猎物撕得很碎,只能把大小合适的食物块囫囵吞下,食物在胃中消化完以后,不能被消化的骨骼、毛发、爪甲等形成一个奇特的食丸吐出来。

许多种猫头鹰都以捕食鼠类为生,其中又以长耳鸮,短耳鸮捕鼠能力最强。统计一窝长耳鸮每天要消灭20-30只老鼠,一个夏天一只长耳鸮就要吃掉1000只各种老鼠。猫头鹰飞到人的住宅附近,那一定是周围有很多害人的老鼠在活动,所以“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并不是带来什么不吉利,而是来为人类除害的。

猛雀代表——伯劳

猛禽的叫声大多粗砺而凄凉,人们无法想象有着钩嘴与利爪的鸟能发出悦耳的鸣声。但的确有一类鸟,它们有钩嘴利爪,有勇敢凶残的性情,但它们在繁殖期中却能婉转鸣唱,并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声,很富有韵味,以至于有些人把它们当成观赏鸟来饲养,这类鸟就是伯劳。它们以捕食昆虫和小动物为生,嘴形强大,上嘴向前端有钩和尖锐的突起,很像是鹰的嘴,一双爪虽没有鹰那样粗健,但也十分锐利。然而,伯劳并不是猛禽,而是一种小型雀类,属于鸣禽之列,所以会歌唱和效鸣。

伯劳的体型不大,很像麻雀,要不是它们的钩曲的嘴和凶狠的神情,人们不会太多地注意它们。大一些的伯劳与灰喜鹊差不多大小,但都没有灰喜鹊那样长的尾巴。

大多数的伯劳都喜欢在林缘活动,有的还常在矮树和灌木丛生的开阔地出没。伯劳常站在树枝上、电线上等视野开阔的地方,四处张望,寻找可以捕获的猎物。它们的视力都非常好,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活动的昆虫和鼠类等小动物。

不同种的伯劳取食方式很有些不同,有些习惯于捕捉空中飞行的昆虫,它们站在枝头,见有昆虫飞过,就飞过去叼住它,再落回到树枝上慢慢把它吃掉;有些常在树上或灌丛间寻找食物;还有些喜欢在地面上寻找食物,像老鼠一样钻来窜去;那些个体极大的,会像真正的猛禽那样在空中捕杀大型昆虫和小鸟。

红尾伯劳是我国十分常见的一种,体型较小,比麻雀略大一点儿,它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各种甲虫、蝗虫、毛虫等都是它们经常取食的种类。红尾伯劳生性贪食,常常为了这一目的嘴爪并用,有人曾见过它嘴里衔着蝗虫,两只爪还各抓着一只蝗虫在飞。

我国另一种常见的伯劳是棕背伯劳,它的体型比较大,体长可达25厘米左右。棕背伯劳性情极为凶猛,嘴爪都十分俊健有力,不但捕食虫,还嗜食鼠类和小鸟。有时,棕背伯劳甚至还会在空中袭击比自己大几倍的鹧鸪。

伯劳有一种极不寻常的习性,它们常把捕到的猎物插到尖的枝刺、树叉尖等处。许多鸟类学家认为这是伯劳贮藏食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其实,这并不是伯劳在贮备食物,而是它们吃东西的一种方式。伯劳的嘴、爪虽然很强健,但终究不能与鹰、鹫相比,不能轻松地把猎物撕碎。当伯劳捕到猎物时,尤其是那些个体较大的鼠、鸟等动物,往往还没有死,伯劳要先在枝干上把它摔打死后,再插到各种尖刺上,用嘴撕食,等吃掉动物内脏等柔软的部分后,就舍弃掉,再去捕食,于是就留下了许多小动物的残体。

伯劳是一种小型雀类,在进化过程中,变得适应于捕食生活,所以才具备了猛禽的钩嘴利爪。

飞行冠军——雨燕

在鸟类中雨燕可以算做长距离飞行的冠军。我们常见的雨燕实际上分三个种,北京雨燕、白腰雨燕和小白腰雨燕。最常见的是北京雨燕,又叫楼燕、野燕。每当春暖花开,雨燕就从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东部迁飞回来,它们在迁徙的过程中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10-190公里,真是无愧于飞行冠军的称号。

雨燕的羽色并不艳丽,为黑褐色,但却有完美的流线形体型,飞翔肌肉也很发达。它们的翅膀细而长,向后弯,像两把镰刀一样。雨燕有着高超的飞行技巧,喜欢在高大建筑物的边上成群结队地飞舞追逐,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尤其在风雨欲来之前,雨燕常常作超低空飞行表演,流矢飞篁一般掠地而过,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

雨燕在觅食或求偶时常常会聚集在有上升气流的地方飞舞。它们对空气的上升非常敏感,能够侦察到升力的存在。因此可以说雨燕是能够翱翔的最小鸟类。

雨燕有如此高超的飞行本领,可是它的两只脚却很细弱,已经不能在地上跑跳了。雨燕每只脚的四个脚趾都伸向前方,不能像其他鸟那样抓握树技,只能像钩子一样钩住墙壁或岩石壁,悬挂着身体。雨燕这样弱的脚根本没有办法帮助起飞,要想飞起来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翅飞翔。一旦不慎摔到地面,就很难再起飞了。

游隼比鸽子略大一些,是各种隼中个体较大的一种。游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它的面部、后颈部有短而宽的黑色条纹,并且带有蓝色光泽;背部蓝黑色,腹部白色,带有一点浅棕;一双大而炯炯有神的双眼,灰蓝色的嘴,再加一双橙黄色的脚和黑色的爪,使它显得威武而俊美。

游隼喜欢独来独往,常常在比较开阔的地带,像农田、河谷、草地等地活动,很少到大面积的密林中去,在这些地带有利于发挥它非凡的飞行本领。

据记载,游隼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40公里,在俯冲捕捉猎物时可以达到每小时360公里。有位美国飞行员,曾驾驶着一架飞机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飞行,竟然被一只快速飞行的游隼超过了。由此可见游隼的飞行速度是多么惊人了。真不愧为鸟中“歼击机”。

游隼主要捕食鸟,有时也吃一些鼠类、兔子等。游隼在遇到猎物时,就猛追上去,飞到猎物的上方,然后俯冲下来,用脚狠狠地打击猎物。游隼的这一击迅猛而有力,许多鸟只需这么一下就会被打昏,跌落在地上,游隼再抓住猎物,用嘴啄断猎物的脖子,或者刺破颈部的血管,使猎物流血过多而死。游隼这时才不慌不忙地剥去鸟的羽毛,把肉撕成小块后,吞下去。遇到不好对付的猎物时,游隼一次又一次地向猎物发起猛烈的进攻,直到把猎物致于死地为止。

游隼在北方又叫“鸭虎”,就是因为它常捕食野鸭的缘故,像针尾鸭、赤颈鸭、绿头鸭等都是游隼的捕食对象。就连身体比游隼大得多的雉鸡也常会成为它的美餐。

鸟中直升机——蜂鸟

说起飞翔,蜂鸟是一个绝对不能被忽略的例子。蜂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奇妙的鸟之一。因为它有着高超的飞翔技术,却只有黄蜂一般大小不能不说奇异了。

现在科学家们发现的蜂鸟在4000种以上,其中最小的要数产在古巴的吸蜜蜂鸟,从头到尾还不足5厘米长,这其中,长长的嘴和尾就占了一半,身体的重量还不到2克,二三十个这样的小蜂鸟才抵得上一个鸡蛋,足以看出它是多么小巧了。世界上最大的蜂鸟是巨蜂鸟,它的体长也不到20厘米,重量不足20克。蜂鸟不但个体小巧,羽色也十分美丽,全身的羽毛,大多都有灿烂的红色和金光,加上蜂鸟的飞行速度很快,美丽的色彩一闪即逝,所以许多人都叫它“飞行中的金刚石”,尽管蜂鸟行踪不定,还是吸引了无数的观鸟者。

蜂鸟大多以吸食花蜜为主,也吃一些小昆虫,它们的嘴巴细长如针,舌头呈管状,伸出嘴外后比嘴还长四五倍,像吸管一样插到花的基部,吸取花蜜。为了补充身体消耗的能量,蜂鸟必须不断地取食。它们取食时像架直升机一样,悬停在花前,灵巧的舌头能够准确无误地伸入每一朵花,如同我们用吸管喝水那样吸食花蜜。当微风一吹,花枝随风摆动,蜂鸟也不断调节自己的飞行状态,随着花枝一道翩跹摇曳,那动人的场面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蜂鸟在给雏鸟喂食时也是悬停在空中的,它的巢太小了,只能是边飞边把食物喂给雏鸟。这可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蜂鸟要保持绝对的平衡和准确才不会伤害雏鸟,这种精确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空间站的对接。

蜂鸟之所以有如此有高超的飞行技巧,是因为大自然对蜂鸟的结构设计与别的鸟不同,它们拍翅时是从肩部发生转动,和昆虫的振翅方式差不多。一双翅膀在身体两侧前后搧动,产生稳定的气流,尾巴可以不停地摆动,控制平衡,因此蜂鸟可以轻轻松松地悬停在空中,也可以像直升机那样垂直起飞或倒退着飞行。蜂鸟振翅的速度非常快,每秒可以振翼80次,高速振动的翅膀会发出像蜜蜂一样的“嗡嗡”声,所以“蜂鸟”的原意就是“嗡嗡叫的鸟”。

滑翔机——信天翁

蜂鸟必须快速地搧动翅膀才能停在空中或平稳地飞行,而在鸟类中还有一类飞行高手,它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它们升空以后就很少扑动翅膀,可是它们依然能够潇洒地飞行,甚至飞越太平洋,这类鸟就是信天翁。

信天翁是十几种大型海鸟的统称,信天翁飞起后的样子有点像海鸥,但是比海鸥要大得多,而且它们之间也没什么亲缘关系。信天翁的鼻孔呈管状,嘴很强大,前端有钩,适于捕鱼。它们的羽色都很暗淡,以灰、白、黑为主。尽管信天翁其貌不扬,但它们却堪称自然界创造出来的最完善的“滑翔机”。

信天翁是那么地热恋大海,它们几乎每天都在海上翱翔,信天翁的飞行动力来自于海面上流速不同的风,它们先飞到距海面较高的空中,那里风的速度较大,借助风的力量顺风滑翔而下。由于风的作用,向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就在接近海面的一刹那,信天翁回转身体,逆风向上滑翔,接近海面的风要受到海浪的摩擦,较为缓和,信天翁就可以依靠惯性再一次升高到风速较大的高空,然后又回转身体顺风滑下,如此不断地环绕着向下滑翔和向上腾升,它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海面上回旋飞翔,一连几个小时都不用拍动翅膀,风越强烈,它们就飞得越洒脱自如,即使是在暴风雨中也可以前进无阻。

信天翁之所以成为如此完美的“滑翔机”,与它高度适应于滑翔生活的身体结构是分不开的。信天翁的头较大而尾巴很短,翅膀长而窄,最大的信天翁双翅展开的长度可以达到3.4米,而宽度只有0.5米,这样的结构适宜于海面上多变的气流,做出精湛的飞行表演。人类为了征服天空,对于信天翁的飞行机理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模仿信天翁的形态制造滑翔机,但它们那种利用变化多端的气流,为飞翔提供动力的本领仍然使人们叹为观止。

信天翁有如此高超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又被叫作“笨鸥”呢?原来,信天翁的双脚并不发达,在陆上活动时显得十分笨拙,加上它们的翅膀又很长,起飞时搧动很不方便,它们用于飞翔的肌肉主要是在展翅时起固定翅膀的作用,扑翼的力量并不大,要想在平地上起飞就必须助跑一段距离才行,要么就得选择悬崖峭壁为栖身之所,因为那里便于向下滑翔。信天翁活动如此不灵便,那它们不是很容易受到天敌的攻击吗?其实信天翁自有御敌妙法,在遇到天敌时,它们可以从胃中喷射出有强烈气味的胃油,熏退敌人,自己趁机逃之夭夭。

在我国的台湾及北部沿海可见到短尾信天翁,由于乱捕滥猎、捡拾鸟蛋、火山爆发以及战争等因素,这种鸟已经很少了,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空中巨人——秃鹫

信天翁在海面上的特技表演被称为“动态翱翔”。有动态就会有静态,那么谁又是“静态翱翔”的佼佼者呢?在这种竞技中,秃鹫赢得了喝彩。

秃鹫是猛禽中的巨人,但样子却丑陋而奇特。头部密密地长着暗褐色的绒羽,颈部裸露,呈铅灰色。颈的基部围有一圈灰褐色的羽毛,像是大衣的的毛领。身上的羽毛污褐色,总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秃鹫的翅膀又宽又大,双翅展开可达3米以上,这是它翱翔蓝天的重要设备。

秃鹫虽是猛禽,而且看上去也十分凶狠,但它却从不像游隼那样主动出击,而是高高地翱翔在天空中,窥视大地,寻找动物的尸体。秃鹫直直地伸展双翼,在空中无声地盘旋,很有点悠然自得的样子。

尽管秃鹫的翅膀很大,但用于飞翔的肌肉并不很发达,不能够长时间地搧动翅膀。秃鹫在起飞时显然很有点吃力。它的体重可达十多公斤,要想把这么重的身体托上天空还真得费点周折。秃鹫先挥动翅膀,绕着小圈子飞行,使身体保持在一股上升的气流中,让这股上升的气流托着自己慢慢升空。

太阳照耀在大地上,而地面上由于地形、植被的不同,受热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更容易受热,那些地方空气的温度上升也比较快,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就会形成一股空气柱慢慢地上升。在这股空气柱的底部会受到冷空气向上兜的力,结果,热空气就成了一团向上翻滚的大气泡。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蘑菇云,但肉眼却看不到。秃鹫可以凭着它们特有的感觉捕捉到这种自然的力量。它们钻进上升的气泡中,在气泡的顶部盘旋,依靠气泡上升的力量,它们可以爬升到500~1000m的高空。有的时候,秃鹫还会在不同上升气流之间滑翔,飞越原野寻找食物。秃鹫的飞行肌肉并不强大,可是由于能够很好地运用上升气流,所以它的飞行并看不出有什么缺陷。

能够利用上升气流翱翔天空的技巧并不是秃鹫的专利,像鹰、雕和其他种鹫类也有这种本领,它们都有较宽大的翅膀,翅膀的两端向上翘曲,尾也十分宽大,这样的体型可以很好地掌握上升气流,把庞大的身躯托上天空,悠闲地兜着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