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活动

  • 2008年4月3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在山西省正式启动。
  • 2008年4月3日,山西省孝义市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孝·义”经典诵读会。
  • 2008年4月2日,在山西省怀仁县迎宾广场的“怀想仁人”雕塑下,“仁义”经典美文诵读会正在举行。

举办清明仁义经典诵读会

2008年4月初,梨花风起,游子寻春,清明时节的山西省怀仁县,处处一派生机。

全国清明节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正在怀仁县举行,以“仁”字为鲜明特色的城市品牌再度唱响。

连日来,“十百千万仁人,劲诵仁义美文”活动遍及全县城乡,10个乡镇、百名村官、千户家庭、万名学子,纷纷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咀嚼仁义内涵,品读经典美文,使一个传统的节日因书香浸润而风景独好。

在2008年4月2日,在山西省怀仁县迎宾广场的“怀想仁人”雕塑下,“仁义”经典美文诵读会,更把全县清明节系列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诵读会分为“厚德、博爱、和谐”三个章节,以《仁义名句集锦》拉开帷幕,其间诵读的《朱子家训》《前出师表》《短歌行》《岳阳楼记》等多篇经典美文,字字珠玑,句句颂仁。

现场观众与嘉宾互动,古韵与新声共震,最后,全体人员合诵《怀想仁人雕塑碑记》,为本次诵读会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整个活动气氛热烈而雅致,既是一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举措,又成为一次根植传统、缅怀经典、传承文脉的文明之旅。

怀仁缘结于“仁”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905年,后唐武皇李克用与契丹主耶律阿保机于此地会盟,易袍换马、约为兄弟,有“怀想仁人”之意,后世据此而名“怀仁”。

千百年来,在战争与和平的角逐中,“怀仁”二字涵盖着一段胡汉民族融合的史诗,也成为一句饱含哲理的箴言。而以“仁义”为根本的区域文明符号,更是一方土地挥之不去的血脉基因。

2005年,怀仁县政府在迎宾广场竖起了“怀想仁人”雕塑,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两位风流人物跨越千年风云,再次巨手相握,共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未来……

今天的怀仁人民,以自己对文明的求索,阐释着“仁”、理解着“仁”、拥有着“仁”,并以之为标志,形成了新的文明特质。

民众崇尚“里仁为美”,以奉扬仁风;政府坚信“民兴于仁”,故深仁厚泽;发展不忘“含仁怀义”,弘仁爱新风,从而使怀仁各项事业发展迈开新步伐、呈现新气象。

以“仁”为本,鼓起“精、气、神”。那些来,怀仁的教育事业发展享誉三晋,开阔兼容的校园文化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在怀仁,随处可见的《市民公约》也讲述着“仁”的要义。

在“怀仁精神”中,“仁义诚信”四字,被列为首要内容。

以“仁”聚财,强壮“骨、血、肉”。“仁”是道义,“仁”是品行,“仁”也是资源。2007年,怀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了中国中部百强县和环渤海循环经济竞争力百强县行列,一个雄风劲起的“怀仁模式”发展之路崛起雁门关外。

谈到发展的内因,人们关注的还是一个“仁”字。那些来,怀仁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亮出“仁”字为先的招商旗帜,以最真诚的方式展现着自身的美丽,期待着与四海人杰、五湖客商相约。

以“仁”惠人,和谐“人、事、物”。怀仁县委、县政府坚持跨越式发展与群众受益程度的统一,既依托民气、民智、民力共建和谐,又围绕民富、民生、民安让全县人民共享和谐。

由此,“仁”字也成为怀仁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最佳注释。

举办清明孝义经典诵读会

2008年4月,桃花、梨花纷繁刚过,清明就如约而至了。在全国法定节假日规定调整后的第一个传统民俗节日里,在4月3日,山西省孝义市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孝·义”经典诵读会,就是将传统节日过出新意,挖掘其更深刻文化内涵的一次主题活动。

孝义自古以孝立县,作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为数不多的、最古老的县邑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十四孝之一的“郑兴割股奉母”的孝行闻于朝,“大孝堡”的美誉流芳千古,唐太宗下诏“孝义”县。千百年来作为忠孝之地、仁义之邦,“尊孝崇义”成为孝义地方特色文化最具魅力的核心内容。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孝义历史文脉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孝义人民把“尊孝崇义”的传统美德与市场经济大潮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历史性地实现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三步”战略目标。

此次活动将弘扬孝道文化、展示“孝”“义”传统与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巧妙贴合,成为孝义市举办这次清明节系列活动的题中之义。

4月3日,孝义的市民们纷纷携妻带子、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孝义广场上,驻足观看“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孝义”主题书法展、剪纸艺术展和“二十四孝故事”图片展,不时谈论着与展览作品相关的话题。

广大市民纷纷认为孝是不灭的火、长流的水、未了的情。活动现场还评选出了该市首届十大孝贤人物。身披红绸的10位道德模范接受了少先队员的鲜花和队礼,他们的脸上满盈笑意。

孝·义道经典美文诵读会将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200多名中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把现场数万名群众带入到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之中,达到了倡导孝心,推行孝道,倡行忠义,塑造忠诚,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市民基本道德素质的意义。

一位领着孩子的市民在听了朗诵后也深有感触,她说:“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到来之际,市里举办这样的主题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孩子们更好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食粮。”

“寒食春风御柳斜,听风听雨过清明”。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是我国自古有之的传统习俗,而孝义市举办的清明节系列活动让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如这次“二十四孝故事”图片展的序言所说,孝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固有的美德,也是人伦的大本,孝道可使人品敦于真、善、美,使家庭和乐、社会和谐。

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这正是我们探求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意义所在。

开展清明节纪念活动

2008年4月4日,是全国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第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清明节”。

4月2日,在清明(寒食)节发源地山西省介休绵山,隆重举办了2008介休绵山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开幕式。

4月3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在山西省正式启动。

同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全国清明节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在山西博物院举行,山西省的相关主题活动也全面展开。

作为清明节的发源地,介休市被中国民俗协会授予了“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称号。

原来,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是为纪念我国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距今有2640年的历史。

现在还广为流传着介子推割股奉君、不接受封赏、与母亲隐居绵山被火烧死的故事,后人为纪念他而冷食禁火,最终,寒食节与节气“清明”重合而成为扫墓、祭祖的节日。

为纪念介子推的忠孝廉节,绵山景区推出了挂祥铃、拜介公墓等拜祀活动。

“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绵山的”,我国民俗研究专家、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先生说。

在介公墓前,80岁高龄的乌丙安手持鲜花、双膝跪地、眼含热泪,动情地说:“今年的清明节能来到绵山、来到介公墓,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介子推是忠烈爱国的代表,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介休市委宣传部长刘娟说:“我们举办此次清明(寒食)文化节就是要传承我国这一传统的民俗节日。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介子推这种忠烈的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继续探索和挖掘这种忠烈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是这次文化节的一项主要内容。”

山西省有多位专家学者,结合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对介子推“尊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廉洁诚信的人生准则”等课题,开始了探讨与研究。在介子文化宝库中,笃守诚信等垂世精髓,至今依然是学人之课、晋商之本。

因为介子推的“忠”,一座绵山成为民族传统美德的载体,一个节气成为全民族的节日。

介子推被焚绵山之后的千百年里,他的忠烈精神不断被发扬光大。他不会想到,这里会成为晋商文化的发祥地。

在介休,明清两代出现了以张原村范氏为代表的一代皇商,以及贾村侯家、北辛武冀家的辉煌历史。而在距离介休不远的灵石、平遥、祁县、太谷、榆次等地,也先后出现了乔家、王家、渠家、常家、曹家等巨商。百里晋中,商贾云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奇观。

现代,则有安泰、三佳、茂胜、路鑫等一批新晋商在三晋大地上茁壮成长。这一代又一代晋商兴盛的原因正是脚踏实地、笃守诚信。

明清晋商的辉煌已成历史,但以诚信为核心的晋商精神,却升华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成为新晋商的经营之本。

2005年,来自全省的163家商贸企业联合发出《诚信宣言》,自愿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考核,努力使企业成为业内认可、顾客满意的品牌企业。

说起诚信,绵山风景区的开发人、介休市新晋商代表人物阎吉英有着独到的见解:“天下为公,回报社会是诚信的根,自私的人是不会讲诚信的,只有把自己和为大家、为社会服务连在一起,才会诚信地做人、做事。介子推正是廉洁诚信的代表,对绵山的开发和保护就是发掘和传承这种诚信美德。”

十多年对绵山的苦心经营,如今这里是游人如织。此刻在这里举行的清明(寒食)文化节活动,更是对介子推廉洁诚信的一次全民致敬。

作为将清明(寒食)节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有力推动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清明(寒食)节放假就是要让人们有时间和空间,把中华民族这种忠烈诚信的美德传承下去。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培养节日情感,树立民族精神。今年在绵山过清明节就好似在希腊奥林匹亚采集奥运火种,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传承节日美德的火炬手。”

在介休,为过寒食节,当地人至今还保持着做寒食、吃寒食的传统,有寒食粥、寒食面,用馒头做的“子推燕”就很有特色。

清明时节的绵山,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气息,踢毽子、打秋千、拔河、射箭、放风筝,一派绵山版的“清明上河图”。

如何以清明节为载体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举办清明节系列活动的根本所在。

来自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单位的嘉宾和山西省的有关领导在绵山上培土植树,也为清明节主题活动赋予了新的含义。

清明节主题活动,为山西省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洪洞弘扬大槐树根祖文化

2008年4月4日,是国家调整节假日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第十八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在洪洞县隆重举行。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来自海外的寻根华人、全国各地大槐树移民后裔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万多人,聚首古槐遗址,虔诚祭拜祖先,共话同根亲情。

原来,早在元末明初时,中华大地战争频繁,灾疫连绵,万户萧疏。在中原大地,赤野千里,十室九空,荒无人烟。而在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尤其晋南平阳府人口稠密。

明代统治者为发展经济,充实国力,开疆拓土,巩固政权,决定从山西进行大规模移民。洪洞县是平阳府第一人口大县,地处交通要道。当时,在城北汉代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就成了各地移民迁徙四方的集散之地。

从明代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此设局驻员,开始向各地的移民活动。

此后,先后移民18次,历时长达50年,移民遍布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等地,涉及4大民族800多个姓氏,迁民总人数达100余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移民,堪称“世界移民之最”。

数百年来,无数海内外古槐后裔把洪洞大槐树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纷纷到大槐树下寻根祭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大槐树根祖文化。

大槐树根祖文化,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至今,辗转迁徙到海内外的古槐后裔,都能在大槐树下找到自己的宗族之根,理清自己与先祖的衍生脉络。

回到大槐树,无不有“家”的感觉,“亲”的感受。传唱数百年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是根祖文化的凝聚力所在。

600年沧桑轮回,大槐树几度枯荣,移民先祖子孙繁衍,生生不息。今天,古槐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世界上每10个华人中,就有一名古槐后裔。

大槐树根祖文化的最大特色是血脉亲情的链接,对于一贯注重同宗同源的华夏子孙来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成功举办数届,发展成为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民俗活动。

那些来,山西省大力弘扬大槐树根祖文化,精心打造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文化精品工程。正在扩建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全部建成后,成为驰名全国的文化旅游景区和最大的移民祭祖圣地。

为弘扬大槐树根祖文化,临汾市和洪洞县,拍摄了40集大型连续剧《大槐树》,还多次与中央媒体联办节目,并成立了大槐树根祖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大槐树》文化杂志,挖掘整理出版了系列大槐树根祖文化丛书,开发了数10种大槐树旅游纪念品等,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活动的规模一年大于一年。

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大槐树所代表的是血脉情、民族情,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大槐树根祖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大力弘扬大槐树根祖文化,让大槐树根祖文化,成为凝聚华人心、和谐万邦情的动力。

名人故居推出免费活动

2008年,清明节第一次被国家正式列为法定节假日。如何更有意义地度过我们民族的这一传统节日,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宋庆龄故居联合北京其他7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中共西城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举行了一系列倡导科学、健康、安全、环保的民俗活动。

2008年4月4日,在清明节当天,宋庆龄故居等名人故居、纪念馆,免费向所有来访观众开放,同时准备鲜花供参观者祭献。

这一天,仅宋庆龄故居就接待各界观众4000多人,社会反响强烈。

宋庆龄故居等名人故居、纪念馆还与新闻单位联手,用文章、图片等,宣传名人的生死观,怀念亲人的方式、名人的墓葬等等,与人们一道重温他们的故事,追忆他们的功绩,以寄托缅怀、追思之情。

宋庆龄故居等名人故居、纪念馆联合推出的“清明时节缅怀名人走进故居”系列文化活动,包括青年志愿者服务、临时展览、纪念名人文艺演出、鲜花代门票、追思、追忆宣传等。

这次活动,让人们在祭奠亲人的同时,走进名人故居、纪念馆,在踏青出游的同时,追思先辈功绩,传承民族文化。

这次活动,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把传统的追忆先人的活动加以丰富,提升到缅怀为中华民族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历史名人,从而激发人们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端午风俗活动丰富多彩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镇邪。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作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有: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另外,还有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这个民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还有一个习俗是,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在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也很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古时,端午节也用桃印在门上作装饰,目的也是为了祛邪。

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有龙舟竞渡。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

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端午节的核心主题是驱瘟、除恶、消灾、祛病,是中国老百姓认知自然和宇宙的重要体现,也是广大民众对民俗生活的集中诠释。

从遥远的古代一直走到今天的端午节,是人与自然之间交流、对话的一种特殊方式,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愿望。

围绕端午节而流传的传说和故事、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民俗和娱乐活动、庄重的祭奠仪式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这个传统节日有助于加强亲情、乡情和民族情感。

因此,国务院把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在江苏、湖北、湖南等省,端午节习俗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立法保护。

在湖北秭归县,在端午节,每年都要举行各项大型活动,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府还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保护。

在端午节期间,各地民俗活动略有不同。

在祭祀纪念活动中,湖北秭归、湖南汨罗等地以祭祀屈原为特色,江南一带则纪念伍子胥,贵州黔东南地区则纪念一位舍身杀毒龙的老人,云南傣族人民纪念岩红窝等。

在游艺体育竞技活动中,湖北秭归、汨罗等地主要举行龙舟竞渡,江西一带则制作旱龙舟、登高、游街市等。

在湖北秭归,即屈原的故里,端午习俗更见特色,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端午时吟诗唱和,历年传承不息。

在湖北黄石,端午节西塞山神舟会,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内容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历时40天,是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

因湖北秭归、黄石的端午节风俗活动更具典型性,文化部便选择由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端午节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07年底,国务院正式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

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2004年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该校举办的首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这一问题,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随后,在当年召开的十届二次人大会议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纪宝成,向全国人大提交了相关议案。

之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作了正式答复:“您的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相关工作中予以认真研究。”

2006年6月,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名列其中。

同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并指出,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两会”期间,纪宝成再次提交相同议案。这是他自2004年开始,连续第四次为促使传统假日成为法定节假日而“上书”。外界普遍认为,他是推动此事的第一人,也是最重要的一人。

2007年11月9日至15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上,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开展问卷调查,共获得约150万份有效答卷。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一年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由10天增加至11天;其中,劳动节的假期由3天调整为1天,新增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

在首个法定端午节。除举国放假这一过节形式的改变,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背后,还有怎样的法律及社会意义?相关法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作出了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建顺说:“传统节日法定化,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使传统文化得到一个载体,使公民对传统文化的享有权利处于行使和享受的状态。”

杨建顺解释说:“端午节放假一天,保证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有相对充分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说明,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具有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导向的作用。”

如何认识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丙中说:“端午节是一个极具爱国情怀和增进社会团结的节日。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常见的习俗,同时这又是一个进行社交、增进社会团结的机会,表现为出嫁女儿回娘家、壮年男子赛龙舟等等。”

高丙中认为,传承这些文化价值,对今天的生活具有毫无疑问的重要意义。

各地简朴新意迎中秋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的民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2008年的中秋节,全国各地正以各种方式度过这个传统节日。

在上海,多艘豪华邮轮、国际客轮来沪,上海港迎来“海上赏月”高峰。

9月,百慕大籍豪华邮轮“太阳公主”号首次访问上海。

此外,9月11日至17日期间,上海港还迎来往返于中日之间的国际客轮“新鉴真”、“苏州号”,以及豪华邮轮“爱兰歌娜”号等八个航次,旅客流量接近5000人次。

上海边检有关人士说,中秋节前,许多外国旅客都有意乘坐邮轮到上海游览,体验中秋氛围。

此外,海上出境游也在中国国内成为新兴的旅游项目,“爱兰歌娜”等邮轮到港,吸引了上海及周边省市甚至港澳地区的旅客前来。许多人打算乘着假期举家出游,感受海上中秋节的别样风情。

在河北省,“80后”的青年们,开始回归传统,争相筹备迎接“原味中秋”,他们表示,要和家人一起过节。

王萌和李燕均为独生子女,以前每逢中秋节不是去网吧度过就是跟朋友搞派对,从来没有“家”的感觉。这年中秋假期,两人决定把双方父母都接到自己家来个大团圆。

两人还准备亲自动手做饭,与4位老人一起赏月共享天伦。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吃什么样的月饼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更期待与家人团聚、赏月和交流。

在石家庄一家网络公司上班的陈冰,为了让“80后”的同事假期能和家人团聚,选择了在单位值班。网络助他实现与家人一起赏月的心愿,他和父母约好中秋节那天一起通过视频聊天。

临近中秋,在西安,论块买、论斤卖的散装月饼持续走俏,纸质包装的月饼成为走亲访友送礼的主角。有关人士称,外包装的“瘦身”拉平了月饼涨价幅度。

在西安一些大型超市的月饼销售专柜,基本上所有的月饼厂家都生产了按块卖的月饼,价格从两元到七元不等,简约包装或采用再生纸环保包装的月饼,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本地品牌的一家经销商说,该公司低糖、低脂、低油的月饼也是主推产品,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据介绍,月饼生产及销售企业仍对销售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表示,这年是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而汶川大地震让人们更看重亲情、友谊,中秋节走亲访友的人肯定比往年多。

2008年,在中国首个“中秋小黄金周”,除了传统的月饼“瘦身”上市外,神州各地民众也纷纷以新形式迎接这个金秋佳节,令这个万家团圆之日过得简朴而又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