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名碑名家举要

我国古代隶书碑刻流传至今的有很多,现在仍有新的隶书碑刻不断发现。尤以汉碑的隶书最为多姿多彩,各臻其妙。现选择可资取法借鉴的著名汉碑,汉以后的隶书名碑和擅长隶书的历代名家及名作,加以介绍,仅供学习者参考。

  1.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 年)

隶书,22 行,每行约 30 字。为摩崖刻石。此刻石书法率意天真,妙趣天成,笔画不像一般汉碑那样横平竖直,而是遒劲圆浑,并呈现出弯曲和波

势。章法也参差错落,天真烂漫。杨守敬《平碑记》以为“其行笔真如野鹤闻鸣,飘飘欲仙,六朝毓秀一派皆从此出”。可见此刻石不仅在东汉摩崖刻石中最有代表性,对后世的书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 年)

隶书,18 行,每行 40 字。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笔画规矩而有法度,捺画沉着有力,用笔方圆结合。结体在谨严方整中又有跌宕之姿。其骨肉匀适和凝炼的用笔,已开唐隶的先河。清方朔

《枕经堂题跋》评其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 3.《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 年)

隶书:16 行,每行 36 字;碑阴 3 列,各 17 行;左侧 3 列,各 4 行;右

侧 4 列、各 4 行。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全碑书法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瘦劲挺拔,波磔肥厚,结体富于变化,字形有长、有方、有扁、有大、有小,极为生动。全碑的章法也时而端庄,时而放纵。所以前人研究此碑书法,认为是出自多人之手。清王澍《虚舟题跋》认为:“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比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1. 《张景残碑》东汉延熹二年(159 年)

此碑又称《张景造土牛碑》。隶书,12 行,每行 23 字(下残),末行存半字三。此碑 1958 年在河南省南阳市郊区出土,是建国以来新发现的著名汉碑之一。现在河南省南阳汉画馆汉碑亭。此碑虽已残损,但存字较多,而且字口清晰。书法也颇具特色,字形宽扁,笔画劲健,碑中十行的府字右竖下垂很长,饶有情趣。

  1. 《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 年)

此碑又称《封笼山颂》。隶书,15 行,每行 26 字。碑在河北省元氏县。此碑结体宽博,通常汉碑中的波势挑法在此碑中并不显明,笔画多出尖锋, 垂笔近似悬针,显得犀利劲健。清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汉隶气魄之在无逾此。”

  1. 《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164 年)

隶书,15 行,每行 28 字。碑阴 3 列,每列 21 行。有碑额,篆书两行共

10 字。阴额篆书 1 行 5 字。碑为孔子 19 世孙孔宙墓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结体绵密,用笔圆转,横画很长,撇捺左伸右展,气势飘逸洒脱。碑阴隶书却很规整,无左右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