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学
一、“热”字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人们常说的“热”字在物理学中有几种含义?请举例说明。
同一个“热”字,在物理学中通常有三种含义:常听到的“今天真热”, 这里的“热”指的是“温度”;“铜善于传热”的“热”字指的是“热量”;而“摩擦生热”的“热”字指的是“内能”。三种含义包括三个不同的概念,即温度、热量、内能。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与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有关;内能是由物体状态所决定的能,是物体内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总能,实际上任何状态的物体,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都由大量分子组成,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量”一般是指热传递过程中被转移的内能的数量,热量应该说只有“吸收或放出”才有意义。温度差是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热量是内能改变量,即内能变化的量度。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所以,温度、热量、内能三个反映“热”的物理量是相互联系而又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二、从扇扇子想到的
夏天我们扇扇子,气温并没有降低,为什么会使人感到凉快呢?
在这物理事实中,“扇扇子”是原因,“人感到凉快”是结果。依据题设的物理过程首先得出,扇扇子使空气流动加快;进一步推理可知, 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依据蒸发吸热的道理得出,水分的蒸发加快, 导致从皮肤表面吸收的热量增多,使皮肤的温度降低,所以使人感到凉快。
这是依据因果关系,从物理过程出发,经过程序化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这种把握因果关系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
三、反证法的运用
把两个质量相同的钢球加热到同样的温度,然后分别放入盛着水和煤油的杯中,若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初温也相同,那么哪只杯子里的液体温度升得高些?
水和煤油的升温只能有三种情况:水和煤油升温相同,水升温度大于煤油升温度,水升温度小于煤油升温度。假设第一种情况,即升温相同时,两钢球放热也应相等,但是水的比热大,升温不可能相同,故不成立。假设第二种情况,水升温大于煤油升温,水中钢球放出的热量应比煤油中钢球放的热量更多,但水的比热大水升温不会比煤油升温大,故此假设也不成立。因此,水升温小于煤油升温。结论是煤油的温度升得高一些。
解答说理题和论证、选择题的方法是多种的,采用反证法进行逻辑推理,要比直接推理或数学论证得出结论来得简捷,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反证法解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假设题目可能得到的所有结论,然后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从假设出发,将错误的结论一一排除,就可以得出唯一的正确结论。
四、冰棍上冒的“白气”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在这个物理事实中,应先抓住白气是什么,将问题展开分析并综合得出结论。
白气是水蒸气吗?不是。水蒸气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白气是由小水滴构成的。烧开水时,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即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气”;冬天,从人嘴里哈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了“白气”;云和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浮尘上的小水滴构成的,也都是“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冰棍附近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光线照射在小水滴上发生散射,人可从各个不同的位置看到它。
五、吸热和放热
初春时的气温较低,农民常在傍晚向秧田里灌水,而在早上又把秧田的水放浅。以此来提高秧田的水温,有利秧苗的生长。这是为什么?
题设的两种情况:傍晚灌水和早上把水放浅,其目的是提高秧田的水温。这是一个吸热和放热的问题,需要依据公式 Q=cm△t 分析式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结论。这里还要注意题设的条件,首先弄清楚三个差别。其一,“傍晚”和“早上”气温有差别:傍晚气温降低, 秧田放热;早上太阳出来了,在阳光下秧田吸热;其二,“灌水”和“放浅”的差别:灌水增加水的质量,放浅使水的质量减少。其三,两种情况下“增高水温”的区别:吸热时提高水温,即要求水的末温高,则温度升高量△t=(t2-t1)较大;放热时提高水温,也就是要求水的末温不能降低得太多,则温度的降低量△t=(t1-t2)要小。然后依据 Q=cm△t, 弄清 Q、m、△t 的联系,得出结论如下:
傍晚后气温降低,秧田放热,根据 Q=cm△t,水的比热较大,灌水后水的质量 m 又增加,所以在放热情况 Q 放一样时,水下降的温度△t 就要小一些,与没有灌水的秧田相比较,灌水的秧田的水温高一些,秧苗就不致冻坏。同理早上太阳出来后,秧田要吸热,由 Q=cm△t 知,把水放浅使水的质量,m 减少,在吸热情况 Q 吸相同时,水的温度升高△t 就大一些,与没有放浅的秧田相比较,放浅水的秧田的水温就高一些,有利于秧苗的生长。
六、粗测炉温
把灼热的煤块从火炉中钳出,立即投入质量为 500 克的水中,水的温度由 15℃升至 30℃,实验后用天平测得煤块的质量是 50 克,煤的比热是 1.05 千焦/(千克·℃),求火炉的温度(测试过程中不计热损失)。
分析:煤块从火炉中取出时的温度可看作是火炉的温度,也就是煤块投入水中时的温度。在水中,高温物体煤块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由于不计热的损失,则有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的关系。
解:由题设知:煤块m1 = 0.05千克
c1 = 1.05 × 10
m2 = 0.5千克
焦/ (千克·℃)
水c
t
= 4.2 × 103 焦/ (千克·℃)
= 15℃
10
水和煤块共同的末温 t2=30℃
若煤块放入水中时的温度即火炉温度为 t,由 Q=cm△t 可知煤块放出的热量
Q 放=c1m1△t1
=c1m1(t−t2)—①
水吸收的热量 Q 吸=c2m2△t2=c2m2(t2−t10)—②
∵不计热的损失,由守恒关系知②=① 即 c2m2(t2−t10)=c1m1(t−t2)
∴t= c2 m2 (t 2 − t 10 ) + c1m1 t 2
c1m1
= 4.2 × 103 焦/ (千克·℃) × 0.5千克 × (30℃ − 15℃) +
1.05 × 103 焦/ (千克·℃) × 0.05千克
=630℃(火炉的温度)
30℃
注:这是一种粗略地测量炉温的简易方法,也可以用铁块放入火炉中加热一段时间,以代替煤块。解题时要说清道理,写明所依据的公式, 计算时要代入有关的物理量,并写明它的单位,需条理清楚,过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