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册1.晨读

(看图学文)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从小懂得要珍惜时间,受到勤奋好学的教育。

  2. 通过看图理解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着重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和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3. 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绘,理解三个小伙伴是怎样勤奋学习的;培养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对三个小伙伴懂得珍惜时间, 用功读书,准备长大以后用智慧和勤劳建设可爱的家乡这一明确学习目的理解。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 指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画面,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初步理解图中表现的内容。

  2. 初读课文,指导自学,检查自学情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深入地看图学文,进一步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农村小学生珍惜美好时光, 刻苦学习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 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

  2. 能用谁,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句式写句子。

  3. 会用“思索”、“珍惜”造句。

教学准备

放大的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二、导入新课

晨:指的是什么时候?(早晨) 读:指的是什么?(读书)

晨读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读书)

《晨读》这篇课文说的是谁在早晨读书?在早晨怎样读书?为什么这么早早地起来读书呢?我们学习《晨读》一文后就会明白的。

三、教授新课

(一)观察画面,回答问题。

  1. 教师出示《晨读》这幅图。(利用图画,激情引趣)认真观察画面, 思考问题。

  2. 出示思考题:

(1)图上画的三个小学生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 (2)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天气怎么样?

(3)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这幅图画的是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出:秋天的一个早晨,三个小伙伴聚在场院的石磨上一起读书。)

(二)指导看图,学习观察方法。

  1. 自己边读书,边看图。(指导学生每读一个自然段后,看看图上是怎样画的。)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图。

  3. 用( )在课文中画出图上有的,用〔 〕画出图上没有的。

  4. 总结看图即观察方法。

《晨读》一课用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方法比较合适。从整体人物的动作与神态上看:三个小伙伴正在刻苦晨读。再到部分:从石磨上放的东西看,“铅笔”、“英语卡片”说明两个小孩刻苦学习。“弹弓”说明左边一个小男孩平时贪玩。从读书的环境看,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小鸡“叽叽” 叫声没引起他们注意,说明孩子读书是多么专注呀!这样从整体到部分地有序观察,既能抓住重点,又能观察全面。

(三)指导自学生字词。

  1. 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 二读课文(默读),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并画下来。

  3. 读一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检查一位学生读书,要求读的正确。

(五)布置作业:读课文。

五 册1.晨读 - 图1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回顾课文内容,说说《晨读》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 1 自然段。

  1. 看图回答:从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三个小伙伴是生活在山村的孩子?

从图上所有景物全都染上一层玫瑰色,看出正值朝阳初升。

从不很整齐的石块垒就的墙壁,色彩斑驳错杂,平坦的黄泥场院中间有盘石磨以及一群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看出是山村的场院。

  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2.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1)这里为什么写清晨的景色?

    (2)这景色使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写清晨的景色既交待了三个小伙伴早晨读书起得很早,又展示了一个恬静幸福的环境)

  1. “悠闲”与“生机勃勃”是什么意思? 悠闲:不慌不忙、自由自在的意思。

生机勃勃:花草的长势很旺。

  1. 课文为什么写小鸡悠闲,花草生机勃勃呢?

(引导学生理解,小鸡悠闲,花草勃勃生机说明农村生活很幸福。)

(二)学习第 2 自然段。

  1. 先从图上找一找,哪些地方看出他们学习非常认真?

(右边一个小女孩捧书低头,身边放着一支铅笔,神情专注;中间那个小男孩,脖子上戴着红领巾,仰着头,嘴巴微张,旁边放着英语单词卡片。靠左边一个小男孩,书包里有一个弹弓,此时他用书托着下巴,表情严肃, 在认真思考着什么。)

  1. 读一读课文中有关的语句。

  2. 读小女孩认真攻读的部分。

  1. 找出写小女孩认真攻读的一个句子;再从这句话中找出一个概括性词语(入神)。

  2. 什么叫入神?联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对课文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3. 入神后面为什么有一个“哪”?为什么还用感叹号呢?(作者对小女孩的赞叹。)

  4. 你能用赞叹的语气谈谈这句话吗? (5)小女孩读书入神表现在什么地方?

(6)“没有觉察”是什么意思?(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感觉到。) (7)小女孩为什么要这么神情专注地读书?

(她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用智慧和勤劳建设可爱的家乡。) 4.读中间小男孩认真攻读的部分。

  1.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小男孩认真攻读神态的句子,再从这句话中找出描写神态的词语。

  2. 什么叫“得意”?

  3. 为什么“得意”前面还要加一个“十分”呢?

  4. 找两个学生读一读,比较加“十分”,与不加“十分”,有什么区别?

    (5)找出描写他称心如意的词语。(高声、仰着头)。

  1. 他为什么这么得意呢?这时他是怎么想的呢?(他为自己有机会读书感到得意,他为自己记得牢、背得熟而得意。)

  2. 什么叫“熟”?什么叫“牢”?联系上下文理解。(8)请你读出表现小男孩得意样子的句子。

  1. 读描写左边小男孩的语句。
  1. 左边小男孩给你初步的印象是什么?从哪儿看出?(从图上看:弹弓的两个叉叉从书包里露出来,联想到他平时爱玩弹弓。从课文的语言看:可能平时有些贪玩,弹弓经常装在书包里)。

  2. “可能平时有些贪玩”,我们把“可能”一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有“可能”一词,表达了是一种推测,去掉“可能”就变成肯定了。)

  3. 找出描写左边小男孩神态的词语。

  4. 认真思索的第一种可能是什么?从图中哪儿看出?(用书托着下巴)

    (5)认真思索的第二种可能是什么?从图中哪儿看出?(书包里放着弹

弓。)

  1. 既然他是一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为什么他也在晨读呢?进一步理解“认真思索”这个词语。

  2. 你认为这两种猜测哪种是可能的呢?为什么呢?(思索难题的可能性大,因为他会受到旁边两个小伙伴的感染,决心改掉贪玩的毛病。)

  3. 除了这两种猜测,你还会想到什么呢?

  1. 请三位学生分别读一个小伙伴攻读的部分,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2. 学习第 3 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读第 5 自然段。(2)他们懂得了什么?

  1. 什么叫“珍惜”?(珍重爱惜)。

  2. 如果把“珍惜”换成“爱惜”好不好?

(不好,珍贵的东西为珍惜,喜欢的东西为爱惜,但喜欢的东西不一定都珍贵,本文珍惜的东西是时间,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

  1. 他们珍惜时间表现在什么地方?(早早起床用功读书。)

    (6)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珍惜时间,用功读书?

  1. 什么叫“出息”、“智慧”、“勤劳”?

出息:前途或志气。有出息:是指有前途,能成才本文指小伙伴将来一定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勤劳:努力劳动,不怕辛苦。

  1. 教师小结:这段告诉了我们三个小伙伴用功读书的目的。(9)齐读第 3

    自然段。

五 册1.晨读 - 图2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有感情。

二、教授新课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正确读出这些字的读音。

难点:注意韵母 磨 m^韵母是 o,不是 uo,“朝”是多音字,与阳组词读“朝(ch1o)阳”,“惜”读 x9 不要读 x0。“朝”、“珍”、“设”是翘舌音,“词”、“索”、是平舌音,要读准。

  1. 给这些字组词,先说出文中的词,再组其他的词。

  2.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勤”的左下角是两横一提,不要写成三横。“贪”字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珍”字右半部分三撇要写正。

(二)完成课后练习。1.照样子写句子。

  1. 读例句:三个小伙伴坐在磨台上晨读。

  2. 分析句子结构:“三个小伙伴”指的是“谁”。“磨台上”指的是“在什么地方”。“晨读”指的是“干什么”。

  3. 第二空填“谁”、“干什么”。

  4. 第三空独立说句子,用“谁”、“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填空。2.读课后第 4

    题下面的词语并用“思索”、“珍惜”造句。

  1. 读词语。

  2. 从中找出有“思索”、“珍惜”的句子。

  3. 把“思索”放后面,与哪些词可搭配:认真思索、用心思索等,用这些搭配好的词语造句,把“思索”放前面,与哪些词语搭配:思索问题,思索难题等,用这些搭配好的词语造句。

“珍惜”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珍惜时间,用珍惜时间说一句话:我们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把“珍惜”放后面再造:时间宝贵,我们要珍惜。

(三)布置作业:写生字、以及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造句。

五 册1.晨读 - 图3板书设计

(赵淑兰)

2.师生情

(看图学文)

教学要求

  1. 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养成尊敬教师的美德。

  2. 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继续培养理解词句和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3. 学会用“⋯⋯首先⋯⋯然后⋯⋯最后⋯⋯”写句子。

  4.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三位女同学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2. 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看图学文,说出三位女同学是怎样看望老师的,从图上和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 继续培养学生有顺序、有重点观察图画的能力,以及合理想象的能力。

  2. 初步理解图文内容,初读课文。

  3. 指导自学,检查自学情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 深入地看图学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 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

  2. 能用顺接连词,首先⋯⋯然后⋯⋯最后⋯⋯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放大的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师生情》,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同学们想一想学习第一课《晨读》时大家是怎么学的?(让学生总结出:看图学文这类课文,既要学会观察图画,又要读懂课文。)

首先对图画进行观察,怎样看懂一幅图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看图要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从人到物⋯⋯一步一步观察,要注意图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图上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师生情》这幅图究竟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呢?请同学们看图。

二、指导看图,回答问题

(一)图上画的三位女同学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天气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从图上观察到三位女同学背着书包,打着雨伞,头戴斗笠, 提着鸡蛋,以及透过门上玻璃窗看见屋里布帘上的红十字,输液吊瓶等。再根据什么时间,什么天气,谁在什么情况下去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件事。可以概括为,放学后,天下着雨,三位女同学冒着雨,提着一篮子鸡蛋,到医院里看望生病的老师。)

三、指导合理的想象

(一)她们老师为什么病了?(肯定是因为劳累过度)

(二)她们为什么来看望老师?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因为老师病了从吊瓶看出正在给老师输液。因为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为了同学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日夜操劳,这么一位好老师,同学们怎能不尊敬和爱戴?)

(三)三位女同学透过门上的玻璃,向屋里看,想一想她们此刻看到了什么?此刻她们会想些什么?

(四)从上这些能从图上看出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想象出来的。)

四、总结看图的方法

  1. 你是按什么顺序看这幅图的?(主画面是三位女同学争着踮着脚向屋里看,次画面是雨伞、斗笠、书包、鸡蛋、吊瓶可以从主画面到次画面,也可以从次画面到主画面。)

  2. 观察一幅图除了要按一定的顺序,还必须注意什么?(还可以通过观察出来的事物去想象图上未画出来的事物,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

(五)指导自学生字词。

  1.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课文。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分别用不同方法来理解。(1)先从字典中查出带黑字的意思,再解词。

蔼 商量 打扰 踮起(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急匆匆 劳累 肯定

(3)用以上两种方法试着去理解还没有弄懂的词语。

(六)检查自学情况。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蔼:和气,和善。“和蔼可亲”是什么意思? 商量: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讨论、研究。

课文中指谁在一起商量什么?

打扰:扰乱。课文中指影响、干扰。踮起:“踮”应该选哪一个意思?

“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看图说说谁踮起脚?干什么? 急匆匆:急急忙忙。谁急急忙忙要干什么?

劳累:疲劳、疲乏。“过度劳累”是什么意思?文中指谁“过度劳累”? 肯定:一定。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王老师生病的原因是什

么?

(七)试看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八)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五 册1.晨读 - 图4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图,找出课文中与图相应的部分。

(二)读课文 1、2 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 王老师病了,住在医院里,全班同学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 心意是什么意思?(对人的情意。)

  3. 全班同学的心意是什么呢?“三位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去看望王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的心意是祝愿他们尊敬、爱戴的王老师能早日康复。)

  4. 请一位学生读第 1、2 自然段。

(三)讲读课文第 3 自然段。

  1. 边默读边思考:这个自然段有几层意思?每层主要讲的是什么?(可分三层。第一层是第一、二句话,讲他们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第二层是第三~六四句话,讲她们想早点看老师的原因。第三层是第七句话,讲她们在路上商量的内容。)

  2. 逐层理解。

第一层读后回答:

  1. 急匆匆是什么意思?

  2. 从哪儿看出她们是“急匆匆”地赶到医院?(从图上的雨伞、斗笠、书包看出她们一放学来不及回家,就背起⋯⋯打起⋯⋯提上⋯⋯冒着蒙蒙细雨看出急匆匆。)

  3. 读第二句话去掉“急匆匆”与原句比较,看哪句好?为什么?

    (4)读出她们急匆匆赶向医院的情感来。

第二层,默读后回答:

  1. 她们为什么那么想早点儿看到王老师呢?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从有关的句子中画出重点词语。

  2. “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王老师平时对学生怎么“可蔼可亲”吗?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王老师又是怎样“日夜操劳”的呢?

  3. 读这一层,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第三层读后回答:

  1. “商量”是什么意思?她们商量了哪几点?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首

先⋯⋯然后⋯⋯最后⋯⋯)

  1. 老师读顺接连词,学生读内容。

  2. 从她们商量的这三点意思,你看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班里一切都好,转达问候,一个一个凑鸡蛋。)

  1. 再看图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5)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讲读课文第 4 自然段。

  1. 读课文后回答:她们来到医院,护士不让她们进病房,三个人是怎么做的?仔细看图后再说。
  1. “顺从”是什么意思?她们为什么“顺从地点点头”?(为了老师身体必须遵守纪律。)

  2. 她们是怎么做的?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踮争。)

  3. 为什么“争着向屋里看”?想一想:这时她们的心情怎么样?

    (4)读这几句话,体会她们的心情。

  1. 透过门上的玻璃,她们看到了什么?想象病房里的情况,说给大家听,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 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后问:

    (1)“憔悴”的脸是什么样?王教师的脸为什么这么憔悴? (2)“也许”是什么意思?在“看到”的前面用上“也许”这个词说明了

什么?

(引导学生从“也许”一词中体会到这仅仅是想象,不一定就看到了这些,反映了学生爱老师的心情。)

  1. 再看图想一想回答:
  1. 她们还深情地看什么?等什么?“默默地祝愿”是什么意思?她们会怎么祝愿呢?

  2. 从她们在病房外“看着”、“祝愿着”,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 是什么样的感情?

  3. 去掉“深情”读这句话,再与原文对照比较哪句好?为什么?

  1. 她们等呀,等呀,等到护士让她们进病房了,见到了老师,她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王老师会说些什么?引导回顾第 3 自然段商量的内容。

  2. 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学生对老师尊敬与爱戴的一片深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师生情谊深的感情来。

五 册1.晨读 - 图5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有感情。

二、教授新课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正确读出这些字的读音。(1) 读 准 “ 挠 ”n2o (2)“班”、“肯”是前鼻音要读准。

  1. “匆”、“商”是后鼻音要读准。

  2. “玻璃”的“璃”读轻声“li”。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蔼”是上下结构,上边占格少,下边占格多。“商”里面是“八”。 “璃”是左右结构,左边占格少,右边占格多。

(二)完成课后作业。

  1. 读一读第 4 题下面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 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和蔼:和气、和善。

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肯定:一定。

顺从: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本文指三个女同学依照护士的意思去做,没有走进病房,站在门外,透过玻璃,争着向屋里看。

(赵淑兰)

小摄影师

教学要求

  1. 懂得老一辈革命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2. 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高尔基答应给“小摄影师”胶卷,结果他还是跳上车走了。这个自然段在突出中心思想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小摄影师二、范读课文,思考

(一)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2 个人。)

(二)小摄影师是指文中的哪个人?(小男孩。)

(三)文中的另一个人是谁?(高尔基。) 三、介绍高尔基

高尔基(1886 年~1936 年)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发生的一件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字典认识生字词五、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突然、照相、贴在、吩咐、侧过、摄影师秘书、记者、胶卷、纸团、基本、杂志社六、标点自然段(十五个自然段)

七、检查朗读课文,纠正读音八、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摄影”什么意思?(照相。)

(二)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小男孩。)

(三)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

(写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忘带胶卷结果没照成的事。) 九、作业布置

1.写词语。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一)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忘带胶卷,结果没照成的事。)

(二)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小摄影师”想给高尔基拍一张相片,接着写高尔基准许“小摄影师”进来照相,然后写“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最后写高尔基希望“小摄影师”再来。)

板书:想拍、准拍、照相、希望。

(三)学习第 1 自然段。

  1. 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从两方面想:一是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片,贴在他们的墙报上。二是高尔基突然接到小男孩扔进的纸团,得知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自己拍照, 让门卫放小男孩进来。)

  1. “突然”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儿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1. 用“突然”一词说一句话。

(四)学习第 2~5 自然段。1.读第 2~5 自然段。

  1. 门卫为什么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办公室?

(从二方面想:一是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也是他的工作; 二是不让人进来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

  1. 高尔基在很忙的情况下让小男孩进来说明什么?

(这是破例,是对小男孩特殊照顾,也说明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热忱的关心和爱护。)

五 册1.晨读 - 图6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六至十一自然段

(一)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

1.“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时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来。

(6、7、9、11 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 2.分别朗读画出的语句

3.从上述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仔细打量”知道小摄影师观察细致,也含有思考的意思。“摆弄很久”小摄影师不停地摆弄相机,为拍照作准备,同时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 “觉着走远”说明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能用高尔基胶卷,想马上回家取胶卷; “上车走了”是小摄影师因为自己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而悔恨,对自己一时疏忽而懊悔。)

板书:仔细打量、摆弄很久、哭着走远、上车走了。

(三)高尔基在照相时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 ”线画出来。

(7、10、13、15 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 1.分别朗读画出的语句。

  1. “吩咐”是什么意思?

(口头指派或命令,一般指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才使用它。)

  1. 文中谁按谁的吩咐?

(高尔基按小摄影师的吩咐。)

  1. 从“吩咐”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占用他很多时间,他任其摆布,听从吩咐,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1. 从画出的其它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面带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热忱慈爱,当小男孩哭着说忘带胶卷时,高尔基赶紧站起走到窗口大声喊道:“我给你胶卷”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热爱的感情非常强烈;从高尔基见小男孩,不见记者的态度上,说明他对下一代的成长非常重视。)

板书:按照吩咐、侧脸微笑、赶紧大喊、让他进来。

  1. 这段又一次出现“突然”这个词,读含有突然一词的那句话。这次“突然”说明什么?(情况急剧变化。)

  2. 谁用“突然”一词说一句话。

二、看板书,用“当⋯⋯盯”说话三、学习第四段

(一)读第 12~15 自然段。

(二)小男孩会再来吗?

(再来可能性大。理由有两点: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强烈愿望促使他必然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会受到高尔基热情接待。)

(三)高尔基工作很忙,他不接待记者,却希望小男孩再来这说明什么?

(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总结全文:

作者写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这件事,分别写了小摄影师和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神态,从中我们体会到高尔基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同学们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四、指导字词书写

(一)区别:“秘”和“密”。

(二)易错字:卷、杂、摄、突。

(三)分析字形:基、贴、吩、咐、侧、礼、者。

(四)指导书写。

五 册1.晨读 - 图7板书设计

(孙淑斋)

4.*不平常的蛋糕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向革命前辈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

  2. 学习通过理解语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宋庆龄是怎样关怀爱护下一代的,懂得为什么说这盒蛋糕是不平常的蛋糕。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宋奶奶送给孩子们的蛋糕是不平常的?”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宋奶奶的身份,向深处想一想。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不平常的蛋糕。

二、朗读全文(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三、介绍宋庆龄

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亲密战友。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委会主席等职;1981 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同年逝世。

中国福利会成立于 1938 年 6 月 14 日。是宋庆龄创办并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妇幼保健、儿童文化教育,以及向国外报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

斯里兰卡:是位于印度半岛南方、闻名于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1957 年正式与我国建交,同我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

四、自读全文,思考

(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宋庆龄把斯里兰卡总理送给自己的生日蛋糕,不远万里带回祖国, 送给一所幼儿园小朋友吃的事。)

(二)默读全文,标画自然段,思考:

课文先说了什么?接着说了什么?然后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

(先写宋庆龄由斯里兰卡一回来,就到幼儿园看望孩子们,接着写宋奶奶叫孩子们洗手,然后写宋奶奶给孩子们吃自己带来的蛋糕,最后写了这个蛋糕的来历。)

板书:看望、洗手、分吃、来历。

五、布置作业

查字典搞懂不理解的词:恭恭敬敬、惦记、不远万里、牵挂、未来。

第二课时

一、审题:不平常的蛋糕

(一)平常什么意思?(普通一般。)

(二)不平常什么意思?(不是一般的。)

(三)“不平常蛋糕”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这个生日蛋糕不是一般的。)

二、为什么说这个蛋糕不一般呢

(一)默读课文第 3 段,思考:

  1. 哪些语句使你知道了蛋糕的样子?用“ ”线画出来。

(“挺大挺漂亮的圆盒子”、“这么大的蛋糕”,“我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蛋糕!”大蛋糕上“还有一个奶油做的寿桃。”)

  1. 这个蛋糕的样子有什么特点?

(特别大,特别精美。) 3.蛋糕特点说明了什么?

(说明蛋糕的样子很不平常。)

(二)默读课文第 4 段,思考:

  1. 哪些语句使你知道蛋糕是不平常的?

(二方面:一是斯里兰卡总理送的,是宋奶奶自己的生日蛋糕;二是宋奶奶不远万里带回来的。)

  1. 这样不平常的蛋糕宋奶奶为什么给孩子们吃呢?

(宋奶奶时刻牵挂着孩子们,她关心着祖国的未来。) (1)“牵挂”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总是想念着某人、某事。心里始

终丢不开、放不下,就像用绳索把双方牵连在一起一样。) (2)“未来”什么意思?(就是将来,指的是前景,“祖国未来”,就是

祖国的前途。文中指下一代。)

  1. 板书:大而精美总理送给不远万里
  1. 为什么说蛋糕不平常?看板书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

(三)宋奶奶是怎样把蛋糕分给大家吃的? 1.默读课文 2、3 段。

(先领孩子们洗手,“规规矩矩”坐好后才分的,她不但分给每个孩子一份,还恭恭敬敬给老师一份。)

  1. 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

(很认真很严肃的样子。)

  1. 最后还剩一块,难道是因为多了一块儿宋奶奶才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老师吗?

(是宋奶奶“计算好了”特意送给老师的。) (3)你怎么知道是宋奶奶计算好了呢?

(从 16 自然段看出的。)

(4)宋奶奶的职位那么高,她为什么要这样尊敬一个幼儿园老师?

(原因之一是老师是教育工作者,关心老师就是对下一代的关心,之二是宋奶奶对教师非常尊重。)

(四)总结全文。

看板书本文不仅写了蛋糕的大而精美,还写了蛋糕的来历。从蛋糕的样子和意义使我们感受到蛋糕的不寻常,那么这样的蛋糕宋奶奶从斯里兰卡刚回到上海,不顾旅途疲劳,来到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看望孩子们,并亲自分蛋糕给孩子们吃,看着孩子们吃蛋糕,宋奶奶高兴极了,并恭恭敬敬给老师送去了一块,从中使我们感受到宋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同学们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期望。

五 册1.晨读 - 图8板书设计

(孙淑斋)

5.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3.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两首诗,会默写《夜宿山寺》。

教学重点

  1. 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老师提出要求。

1.你读过唐诗吗?唐诗是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写的诗歌。你能背诵一首唐诗吗?(学生学习过的唐诗有骆宾王的《鹅》、李绅的《锄禾》、李白的

《静夜思》、白居易的《草》、孟浩然的《春晓》等。) 2.读读《夜宿山寺》这首唐诗。读准字音。

3.想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读不懂,把不懂的画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夜宿山寺》。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朗读《夜宿山寺》。

  2. 出示生字卡片,正音。sh9 s) s@ l$u

古诗 夜宿 山寺 危楼ch6n k%ng

星辰 恐惊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读了这首诗我感觉诗中描写了一座楼很高。)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1. 不懂的词语:宿、寺、危楼、星辰、恐惊。

  2. 不懂的诗句:“手可摘星辰”、“恐惊天上人”是什么意思。

  3.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二、简介作者

(知诗人。)

你们刚才背诵过的《静夜思》作者是谁?

(李白),这首唐诗《夜宿山寺》也是李白作的,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家住四川省江油县。李白的诗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除了你们学过的两首以外,还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李白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九百多首。

三、朗读《夜宿山寺》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查字典:“宿”、“寺”当什么讲?想想课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解诗题。)

宿:住、过夜的意思。

寺:寺院。我们常说的庙宇。

夜宿山寺: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

(二)先解词,再讲诗句的意思。(明诗意。) 1.出示第一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危”、“辰”。

危:高的意思。辰:日、月、星的总称。危楼:高楼。星辰:星星。

  1. 用判断选择词义的方法理解“高百尺”。出示小黑板: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高百尺”的意思是:①有一百尺那么高。( )②说明楼很高很高。

( )

学生判断选择后,教师小结:这里所说的“高百尺”不是实指一百尺高, 而是形容这座楼很高。

  1.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句意:这座楼多么高啊,一举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了。2.出示第二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恐”、“惊”。恐:怕、担心。惊:惊动。

  2. 说说词语的意思:

高声:大声。语:说话。

天上人:指仙人(神话中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 (3)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句意:在楼上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那些住在天上的仙人。3.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1. 读了《夜宿山寺》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楼很高的?

第一句中“手可摘星辰”,用举手可以摘到星星的夸张手法写出了楼很高。

第二句中“恐惊天上人”,用不敢高声说话,怕惊动天上仙人的丰富想象,烘托出楼很高。

这两句诗的意思都是说这座建在山上寺院中的楼高极了,简直要接近天了。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夜宿山寺》这首古诗,从诗人如此奇特的想象中,表达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危楼/百尺,手可/星辰。不/高声语,恐/天上人。

四、指导生字字形

通过组词,注意字形特点:

寺(

辰(

诗(

晨(

包(

客(

) 感(

轮(

宿(

) 恐(

危(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9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导背诵《夜宿山寺》。先回答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二)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楼很高的?

(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预习

(一)自读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古诗。根据课文的拼音,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同学们打开书自读古诗。)

(二)检查预习。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d5ng gu4n qu8 l$u y9 y) 登鹳雀楼依欲

  2. 指名学生朗读《登鹳雀楼》

  3. 齐读古诗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登鹳雀楼》写的是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看到了滚滚东流的黄河。5.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1)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三、简介作者(知诗人。)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诗人。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多是人们喜爱的名篇。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名,气魄雄伟,热

情奔放,除这首《登鹳雀楼》外还有《凉州词》等。四、解诗题

鹳雀楼是唐朝河中府的一处名胜,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楼高三层,前面可以望见高耸入云的中条山,下面是奔流的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态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取名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诗中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五、明诗意

(一)“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 1.“白日”是什么意思?查字典并联系诗句理解:“依”、“尽”。白日: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依山:挨着山的意思。

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2.诗句的意思: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

(二)“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什么?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它发源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 5464 公里。

入海流:向东河流去。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其实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

诗句的意思: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三)“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1. 查字典并联系诗句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

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2.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千里目”的意思是:

①眼睛能够看到一千里远的地方( )。

②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目:原指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

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3.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四)“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1.查字典理解“更”字的意思。

更:再的意思。

  1. 诗句的意思:再上一层楼。

(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1.齐声朗读这两行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

理。

悟诗情:

读了《登鹳雀楼》,你了解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丽山河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白日/山尽,黄河/海流

/千里目,更/一层楼

(七)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片,朗读《登鹳雀楼》。联系图画和诗句, 说说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并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八)指导生字字形。

1.比较字形,注意“登”字的上方,左右两部分与“察”、“葵”两个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再分别组词。

登(登上)察(观察)葵(葵花)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依”的字形:

用加部首的方法记住“依”的字形。衣服的“衣”加上“亻”旁就是“依”, 依靠的“依”。

(九)背诵《古诗二首》,默写《夜宿山寺》。

五 册1.晨读 - 图10板书设计

(吴葆城)

6.翠鸟

教学要求

  1. 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 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4.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1~3 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课文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3.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翠鸟的捉鱼本领与它的外形关系。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幻灯片。翠鸟彩色拼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幻灯或标本)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爱上翠鸟的。

(二)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鲜艳、疾飞、锐利、饲养、玲珑。

(三)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预习。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词语。

cu@

y4n

f) ch@h8 ch8n

翠鸟

鲜艳

腹部 赤褐色 衬衫

l0ng

j0

d4i p4o ru@

灵活

疾飞

等待 小泡 锐利

s@

d3i

x9

饲养

逮住

希望

注意正音:“腹”读 f),不读 f(。

“疾”读 j0,不读 j9。“逮”读 d3i,不读 d7i。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第 2 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 3 自然段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

第 4 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二)教师出示翠鸟拼图的单个部分图形,要求学生拼成翠鸟图。 1.教师分别出示几种颜色(翠鸟各部分的着色图形),让学生辨认。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1. 结合课文说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

  2. 把几种颜色图拼成翠鸟图。一双小爪子——红色。

头上的羽毛——橄榄色、翠绿色花纹。背上的羽毛——浅绿色。

腹部的羽毛——赤褐色。

三、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11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一)提问:第 1 自然段有几句话?讲了翠鸟外形几方面特点?

(二)回答:第 1 自然段共 6 句话,讲了翠鸟外形三方面特点。

第一句: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了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第二、三、四、五句:讲翠鸟身上的羽毛非常鲜艳。

第六句:讲翠鸟小巧玲珑,突出了翠鸟“透亮灵活的眼睛”及“又尖又长的嘴”。

(三)作者是怎样观察、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1. 读一读有“鲜艳”一词的句子,再查字典讲讲“鲜艳”的意思。(这是理解词语的第一种方法:“读一读,查一查”。)

鲜艳:鲜,有光彩的;艳,色彩鲜明。鲜艳:鲜明而美丽的意思。

  1.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先总说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再一步步从上到下就头部、背部、腹

部分别具体介绍羽毛如何鲜艳。

  1. 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鲜艳”一词的意思。(这是理解词语的另一种方法:“联一联,想一想”。)

(1),画出描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几个句子,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翠鸟羽毛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翠鸟羽毛的颜色又鲜亮又美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鲜艳”。) (2)找出描述翠鸟羽毛的颜色时,课文用的几个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

课文介绍翠鸟羽毛颜色时,用“头巾”、“头巾上的花纹”、“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翠鸟活动时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

(二)查字典,讲讲“清脆”一词的意思。

(三)先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疾飞”一词的意思。(为了准确理解词语,常把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使用。)

翠鸟活动的特点,先讲了翠鸟动作敏捷。通过“贴着水面疾飞”和“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对比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翠鸟捉鱼时等待小鱼非常专心,“一动不动”。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疾飞:疾,快。疾飞,飞得很快。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这句话表现了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在“疾飞”与“轻停”的联系中,“敏捷”便显露出来。这里一是讲翠鸟飞得低而快,二是讲停得急而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提问: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 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2. 先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说说“锐利”的意思。

锐利:尖锐,锋利的意思。课文先说小鱼非常“机灵”,再说“还是难以逃脱”,说明翠鸟的目光锐利极了。课文中的“锐利”指感觉灵敏。

  1. 先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读句子,想一想括号里的词语的意思。

翠鸟( )苇秆,( )过去,( )小鱼,( )水面往远处( )。

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翠鸟捉鱼的经过。括号里的词语是翠鸟捉鱼时一连串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叼起”、“贴着水面飞走了”, 这些都是在一瞬间进行的,甚至连机灵的小鱼都没有反应过来。说明翠鸟捉鱼的动作熟练、连贯、毫不犹豫,而且从未落空。

  1. 说说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 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那是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地抓住苇秆”的小爪。)

  2. 翠鸟为什么能发现“机灵”的小鱼?(那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 的眼睛。)

  3. 翠鸟为什么在疾飞中能叼走小鱼?(那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

的嘴。)

  1. 翠鸟为什么能贴着水面低飞?(那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要知道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它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一)齐读第 4 自然段。

(二)这段讲了几层意思?

这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了“我们”的想法:想捉一只翠鸟。再讲听了老渔翁的话,知道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打消了“我们”想捉翠鸟的想法。最后讲了我们的希望:多看看翠鸟。

(三)“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1.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希望多停一会儿,是为了多看几眼。“远远地看着”,是因为知道翠鸟机警,怕惊走它。这里反映了“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四)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五)小结:通过看图、学生可以看出翠鸟的外形怎样?动作怎样?(外形美,动作快),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一个收获。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五 册1.晨读 - 图12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指导朗读、背诵

(一)朗读并背诵第 1 自然段:翠鸟的外形。

  1.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分几层意思?句子叙述的顺序是什么?每句话是怎么说的?

  2.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 1 自然段:共 6 句话

红色的小爪

五 册1.晨读 - 图13

  1.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并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二)朗读并背诵第 2 自然段,翠鸟的活动特点。1.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怎么说的?

  1.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 2 自然段:共 2 句话。

(1)动作敏捷——鸣声清脆疾飞(2)捉鱼专心——注视等待

  1. 指名学生朗读,并结合板书练习背诵。

(三)朗读并背诵第 3 自然段:翠鸟捉鱼的过程。

  1. 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几层意思?句子叙述的顺序是什么?每句话是怎么说的?

  2.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 3 自然段:共 4 句话。

五 册1.晨读 - 图14

(四)连起来朗读,并背诵第 1、2、3 自然段。二、按下面的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

又鲜明又美丽——( ) 飞得很快——( )

眼睛感觉灵敏——( )

三、指导学生掌握生字字形 “翠”字应注意上半部和“羽”字区别。 “褐”字应注意是“衤”旁,字的最后一笔是竖折。“希”字应注意上边的第二笔是一大点。

练习课后作业第三题,词语的填写。

四、听写句子,教师读三遍

第一遍,教师完整地读句子,学生听。

第二遍,教师按标点(逗号),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学生听一部分,写一部分。

第三遍,教师再完整地读句子,学生检查。听写内容: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五 册1.晨读 - 图15板书设计

(吴葆城)

7.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要求

  1. 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 15 个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

了解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连接成自然段的。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挂图、课文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启发谈话。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教师挂出中国地图,)你能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吗?(学生指出西沙群岛所处的地理位置。)

教师简介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东南 330 公里。主要岛屿有永兴岛、珊瑚岛、中建岛等,以永兴岛为最大。多为椭圆形珊瑚岛、礁。热带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海参、海龟等。每到渔汛,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位,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读读课文,你一定会爱上西沙群岛。

(二)读书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三)学生自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词。

f)

r2o

f2ng

sh4o

f5ng

hu2

海 防

丰 富

划过来

c@

ji3n q)

j9

li4o

拣不完

堆 积

肥 料

y@ y8

b@ji4ng

社会主义

事 业

必 将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

容。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

第 1 段:讲西沙群岛在哪里,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第 2 段:讲西沙群岛的海面景色。

第 3 段:讲西沙群岛海底的珊瑚、海参、龙虾。

第 4 段:讲西沙群岛海底的鱼。

第 5 段:讲西沙群岛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

第 6 段:讲西沙群岛上的鸟类。

第 7 段:讲祖国的英雄儿女守卫着西沙群岛,要把它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教师板书要点。)

(二)课文的七个自然段,是分几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学生结合板书回答。)

课文的七个自然段,从三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第一方面:(第 1 自然段)讲西沙群岛的位置。

第二方面:(第 2~6 自然段)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第三方面:(第 7 自然段)讲英雄儿女守卫着祖国南大门。

五 册1.晨读 - 图16三、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分几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

二、指名学生按三段朗读课文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默读第 1 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能根据两句话的内容各提一个问题吗?

第 1 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讲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第二句讲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齐读第 1 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指名学生朗读第 2~6 自然段。

(二)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

  1.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2.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五光十色”、“瑰丽”的意思。

  3. 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 2 自然段讲西沙群岛海面的景色,共有三句话。

第一、二两句讲海水有各种色彩:深蓝、淡青、绿的、杏黄,相互交错。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颜色繁多。

瑰丽:非常美丽。

第三句讲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海底地形高低不平。 这三句话,前两句讲结果,后一句讲原因是因果关系。

(三)学习第 3、 4、 5 自然段。

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里有些什么?海滩上有些什么?海岛上又有些什么?

  1. 第 3 自然段讲西沙群岛海底的物产。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珊瑚、海参、大龙虾。

——从课文中各找一个词、准确地描绘它们的样子。(在书上画下来。) 珊瑚——各种各样。

海参——蠕动。 大龙虾——威武。

  1. 第 4 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讲了几层意思?

第 4 自然段讲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共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先讲鱼多

(成群结队),然后讲鱼的品种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最后讲鱼多的程度(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先层意思是总述,分述,总结的关系。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带点部分的意思。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是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讲鱼多,显得很恰当,也很形象。

  1. 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有什么?各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它的样子。(在书上画下来。)

贝壳——千奇百怪。海龟——庞大。

  1. 第 6 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几句话是怎么连起来的?

第 6 自然讲西沙群岛上的鸟类。共四句话,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几句话的思路是从总述到分述,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具体思路是:鸟的天下——→树多(这是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 鸟多(树多必然鸟多)——→鸟蛋多(鸟多必然鸟蛋也多)——→鸟粪多。

——“鸟的天下”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下”是用夸张的手法,说鸟特别多,整个西沙群岛被鸟占据着。

——查字典讲讲“栖息”的意思。栖息:本课指鸟类停留、休息。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分别朗读第一和第 7 自然段,理解“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南

大门”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第 7 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

因为西沙群岛在祖国的南端,是“海防前哨”,所以把它比作祖国的“南

大门”。岛上的军民日夜守卫着西沙群岛,不让敌人侵犯,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六、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17

第三课时

一、填空:(幻灯)(全体学生做)

西沙群岛( ),( ),是个( )的地方。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背诵第四自然段

(一)背诵前先复习,第 4 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 4 自然段讲的是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鱼成群结队。

第二句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举例讲了四种鱼: 彩条鱼——全身布满

红缨鱼——头上长着 扇子鱼——周身像插着

气鼓鱼——圆溜溜、长满刺、像皮球第三句讲鱼多得数不清。

第四句讲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四句

(总起)(分述)(总结)

(二)自己练习背诵第 4 自然段。

(三)教师引读练习背诵。

(四)指名学生背诵。

四、指导字形

绕——右上角不要多写一点。刺——左边不要写作“束”。

拣——右边不要写作“东”。注意区别“拣”和“捡”。两个字都有用手拾起的意思,但“拣”有挑选的意思,“捡”只是拾起的意思。

必——不要先写“心”,再写一撇。第四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点。

五 册1.晨读 - 图18板书设计

(吴葆城)

8.*院子里的悄悄话

教学要求

  1. 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2. 继续培养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老槐树的话。

教学难点

理解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的。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磁带、年轮实物或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段圆木或挂图,指着圆木上的一个个圈问学生:这些圈叫什么?它有什么用?

圆木上的这些圈是树木的年轮。根据树木的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二)树木茎干上的这些圆圈圈,就是树木的年轮。树木一般都是长寿的,自然界中常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大树,甚至还有上千年的古树。一般情况下,“数年轮”是了解树木年龄的方法之一。

(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和树木的年轮有关系。童话的题目是《院子里的悄悄话》。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读了以后,你会增长很多知识,你一定会喜欢这篇童话的。

二、初读课文,按拼音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讲的谁和谁在讲悄 悄话?在什么时间讲的悄悄话?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一)注意正音:(可让学生查字典。)

  1. 树冠的“冠”:读 gu1n,不读 gu4n。当帽子讲。(冠军的“冠”读gu4n,当居第一位讲。)

  2. 模样的“模”读 m*,不读 m$。模样是形状、容貌的意思。

(二)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上面的问题。

(三)读后回答问题。

  1. 课文讲的是老槐树和小槐树在说悄悄话。

  2. 在夜深人静,秋风吹来的时候,他们在讲悄悄话。

——谁能把上面两个问题,用一句完整的话回答出来?

这篇课文讲的是夜深人静,秋风吹来的时候,老槐树和小槐树在说悄悄话。

——什么是“悄悄话”?课文中把什么当作“悄悄话”了?

悄悄话的原意是用很小的声音和人讲话,只让对方听见,不想让其它人知道。这篇童话把槐树树冠被风吹而发出的沙沙声当作“悄悄话”。“夜深

人静”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这正是说“悄悄话”的机会。

(四)朗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三、自学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

(一)说说年轮是什么?树冠是什么?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把书上有关句子画下来,回答时先读有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1. 树干断面上一个个圈圈,就是树木的年轮。也就是木本植物的主干, 由于种种原因,生长的快慢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显出环形纹理,这种环形纹理叫年轮。

  2. 树的头,就叫树冠。也就是树木主干上端长满枝叶的部分。

  3. 树木每长一岁就长粗一圈,再长一岁,就再粗一圈。这样,在树干上一年就画一个圈,时间长了,在树干上就画了一个又一个圈圈,就形成了树木的年轮。

(二)树冠和年轮有什么作用?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 1.指示方向。

  1. 树冠指示方向:因为南面见阳光多,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见阳光少, 枝叶也就稀少。所以,人们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根据大树树冠枝叶的多少,就可以辨别方向。

教师出示大树的图片,或大树模型,让学生根据树冠辨别方向。(枝叶茂盛的一面朝南,枝叶稍少的一面朝北。)

  1. 年轮指示方向,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区别比较:

树冠——简直是个指南针。(修剪,不能。) 年轮——是个准确的指南针。

2.记录年龄。

年轮记录树的年龄:树干上的一圈就是一岁。3.记录气候。

年轮记录气候:温暖多雨的年份,年轮就长得宽,干旱低温的年份,年轮就长得窄。树木就是靠年轮的宽窄变化记录气候的。

四、朗读课文

五 册1.晨读 - 图19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填空

  1. 老槐树对小槐树说:“你的年轮只有 7 圈,( )你才 7 岁。”

  2. 因为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所以( )。

  3. 因为温暖多雨的年份,( ),干旱低温的年份,( ),所以我们是靠年轮(

    )( )。

二、指导朗读

(一)这篇课文是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话”来说明问题的。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位置不同,要依此弄清提示语前后是谁说的内容。

  1. 从课文中找出提示语后面三种不同的标点,然后比较提示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1. 老槐树沙沙地说:“我年龄 150 岁了。”

  2. “150

    岁,您记错了吧?”小槐树有点不相信。(3)“孩子,我可不会记错。”老槐树回答说,“我的记性可好了。⋯⋯” 答:

(1)提示语在前面,“说”的后面用冒号。后面引用的话是老槐树说的。(2)提示语在后面,提示语后用句号,表示前面的话是小槐树说的。

(3)提示语在前后引用的话中间,“说”后面用逗号,表示前后的话都是老槐树说的。

  1. 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提示语,另外两人分别读小槐树和老槐树的话。读第

    2~5 自然段,年轮可以记录树木的年龄。

读第 6~9 自然段,树冠和年轮可以指示方向。读第 12~16 自然段,年轮可以记录气候。

  1. 这是一篇用文艺作品形式写的常识性文章,这类文章是借助形象化手段来传授知识的。朗读课文时,要想象当时的环境,以及老槐树与小槐树对话时的神情,注意进入“角色”,读出语气。

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就是赋予树,人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1)小槐树“晃动着脑袋,悄悄地问”,表现了小槐树的什么?(表现了

小槐树天真活泼。)

(2)老槐树“沙沙地说”,表现了老槐树的什么?(说明老槐树年纪很大。) (3)小槐树“问”、“又问”、“好奇地追问”,说明了什么?(说明小

槐树是一个“爱提问题”的“聪明的孩子”。也说明他对老槐树的回答听得十分认真。)

(4)老槐树“说”、“笑笑说”、“神秘地说”,说明了什么?(说明老槐树回答问题时非常耐心,也说明老槐树非常喜爱小槐树这样爱提问题的聪明孩子。)

去掉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

三、读了这篇童话,你增长了哪些科学知识

(一)年轮是什么,树冠是什么?

(二)树木的年轮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20

(吴葆城)

9.爬天都峰

教学要求

  1. 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 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 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

  2. 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 1840 米,登山石阶约有 1.5 公里长,坡度在 70

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 90 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录像片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 1 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天都峰》读 d&不读 d#u,“假”“似”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ji4”、 “s@”。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 铁链 似乎 犹豫 奋力 攀着 手脚并用终于 辫子 鼓舞 决心 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 读书。

  2. 读词语。

  3. 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通过学习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书。

  1. 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2.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习第 2 自然段。

  1. 齐读第 2 自然段。

  2. 说说第 2 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 句)

  3. 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 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

  5. 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

    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 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 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 让学生说说第 2 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习第 3~9 自然段。

  1. 带着问题默读第 3~9 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 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 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

(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3.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①指名读 6、7 自然段。②读句子找出

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 “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③处理课后思考·练习 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 (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 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1. 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 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① 指名读

    8、9 自然段。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3. 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①找,②读,③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 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5. 处理课后思考练习 2

    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找出爸爸说的话。

  1. 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2. 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21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处理生字的字形

(一)“暑”字注意是“曰”字头。

五 册1.晨读 - 图22(二)“假”字右上是“ ”,不要写成“几”。

(三)“似”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四)“辫”字中间是“纟”,和“辩”“辨”“瓣”区分。

(五)“舞”字中间是四个小竖,右下是三笔写成:一 五 册1.晨读 - 图23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写工整、正确。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读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见书。)

(二)指导学生造句。终于——

纪念——

鼓舞——

(曹香荣)

10.一定要争气

教学要求

  1. 学习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精神。

  2.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发愤”、“资助”、“耐心”、“尝试”、“钻研”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耐心”和“钻研”造句。

  3. 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领会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勤奋学习的。

  2. 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

  2. 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简介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家。曾任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员,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

今天我们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看看写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时的几件事,从中我们受到什么教育。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僻”读 p@,不要读 b@。“绩”读 j@,不读 j9。

(三)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基础、期末、考试、平均、成绩、退学、发愤、努力、瞧不起、实验、需要、耐心、钻研。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发愤:下决心,努力。课文是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课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五)读书理清文章的思路。

  1.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 个。)

  2. 写了童第周的哪两件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刻苦钻研,做出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的成绩。

(六)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

(一)读书。

(二)读词语。

(三)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六人读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第 1 自然段讲童第周家里很穷,小时候没有受到学校的正规教育。

第 2 自然段,讲童第周上中学晚,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

第 3 自然段,讲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 4 自然段,讲童第周受亲友资助出国留学,在中国留学生被外国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

第 5 自然段,讲童第周刻苦钻研,做成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功的实验。

第 6 自然段,讲童第周实验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为中国人争了气。

(二)从课文中找到童第周两次“一定要争气”的句子读一读,带着童第周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争气的问题继续学习。

(三)学习 1~3 自然段。

  1. 学习第 1 自然段。①读,②知道有几句话;知道每句话的意思;知道这段与下面内容的关系。

  2. 学习第 2 自然段。①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童第周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②找出带有“才”字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才”字的意思。③读句子回答问题。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读一个学期。“再三”是什么意思?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态度非常恳切。)“再三请求”说明了什么?(渴望学习。)

  3. 学习第 3 自然段。①第二学期童第周是怎么做的?(发愤学习。)② “发愤”的意思是什么?(是振作精神,努力学习。)③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一是他每天天没亮,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读外语,二是他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把路灯关了,就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概括起来,就是讲童第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发愤学习。)

④经过半年的努力,结果怎样?(取得了优异成绩,数学还考了 100 分。)

⑤为什么在半年之内童第周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学习童第周心想的句子。读,体会意思。(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三

要刻苦努力。)⑥指导朗读。

  1. 总结学习 1~3 自然段的学习思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是谁争气—→ 他为什么要争气—→他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体会“一定要争气” 句子的含义。

(四)学习 4~6 自然段。

  1. 按照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的思路学习 4~6 自然段。(让学生自学。)

  2. 讨论发言。

  3. 读句子回答问题: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童第周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勇于实践,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4.理解第二个“一定要争气”。这里所讲的“一定要争气”指的是为谁

争气?(为中国人争气。)

(五)课文中两次写到“一定要争气”有什么不同?(第二个“争气” 比第一个更可贵,这是为中国人争气,这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六)课文中几次写到穷?(两次、家穷、国穷)“穷”和“争气”有关系吗?(人穷志不穷,把压力变成动力。)

(七)读书。

三、总结

(一)看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二)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24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记忆分析生字的字形

(一)“末”字的第二笔横比第一笔横要短。

(二)“考”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写成“ 五 册1.晨读 - 图25 ”。

(三)“试”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在斜钩上加撇。

(四)“瞧”字是左右结构,“灬”在“隹”的下面。

(五)区分“愤”、“奋”的字义。

(六)区分“需”、“须”的字义。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工整,正确。

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指导造句: 耐心——

钻研——

(二)听写词语。

(曹香荣)

11.*茅以升立志造桥

教学要求

  1. 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并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实践,勇于探索。

  2. 把讲读课上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运用到本课的阅读之中。

教学重点

  1. 领会茅以升是怎样立志造桥的。

  2. 培养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准备

(略)

教学过程

一、简介茅以升(略)

二、回忆读懂一篇课文一般步骤

(一)初读,读准字音,知道大概内容。

(二)读课后思考题,做到心中有数。

(三)带着问题读,逐一解答。

三、学习新课

(一)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学。

  1. 什么事使茅以升下定决心,长大做一个建桥的人?

  2. 茅以升立下造桥的志向以后,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共同讨论

(一)检查读书,订正读音,“累”是多音字。

(二)指名读书,说出自然段的意思。

(三)理解词语。

锣鼓喧天、凄惨、留心、天长日久、披红挂绿、盼望、积累。

(四)讨论。

  1. 讨论第一个思考题时追问。

①茅以升听到不幸的消息,心里怎样?说明什么?

②茅以升独自来到河边,看着断桥发呆,说明什么?

③茅以升看到断桥后立下造桥的志向,“一定”说明什么?这和他以后有什么关系?

  1. 讨论第二个问题时追问。

①他特别留心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出门的时候,回到家里,看书报的时候。)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五、总结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前八个自然段是写茅以升怎样立志造桥的。

②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茅以升怎样实现造桥志向的。

(二)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自己受到了什么教育。

五 册1.晨读 - 图26板书设计

(曹香荣)

12.瀑布

教学要求

(一)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学会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学会有顺序观察事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声音和看到瀑布的景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准备瀑布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瀑布)

(一)参观瀑布图片展,让学生对瀑布有感性的认识。

(二)什么叫瀑布?请同学用语言表达出来。

(从悬崖陡坡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像挂着的白布。)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四、出示下列生字,学生认读并组词叠、涌、滩、阵、喻、丈、伟、屏、烟。五、检查朗读,订正读音

六、默读课文,思考

(一)作者在哪儿看瀑布?是按什么顺序观察?

(在很远的地方看,然后在山路一转的地方看,最后站在瀑布脚下看,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二)作者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瀑布声音,看到瀑布的样子。)

(三)哪些语句是讲瀑布的声音?哪些语句是讲瀑布的样子?请同学们用“——”线在文中标画出。

(好像叠叠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是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瀑布的样子。)

七、齐读全文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27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思考填空

(一)瀑布的声音像 。

(二)瀑布的全身像 。

(三)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 。

(四)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吹得 。

二、理解上述诗句

(一)齐读:瀑布的全身像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1.“千丈青山”写出了山的什么?

(写出山的高,又写出山的绿。“千丈”并非有一千丈。) 2.“白银”指什么?

(白银指瀑布。)

  1. 瀑布为什么成白色?

(瀑布从“千丈”高的青山跌落下来,被阳光一照,显出银白色。所以现出一道白银。)

  1. 作者把什么和什么用“衬”字联系起来?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感受到瀑布更加壮丽。)

  1. 读第二节,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看到瀑布时的心情?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无法比喻,一个“啊”字表达了看到瀑布时的惊喜,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一时被它的美吸引住了, 想不出用什么比喻好。)

  1. 指导朗读。(着重两个感叹号的指导。)

  2. 比喻的“喻”当什么讲?(比方。)

(三)齐读:“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 1.“屏”是指什么?(遮挡用的屏风。)

  1. 什么叫“珍珠的屏”?(珍珠做的屏风。)

  2. 把什么比成珍珠的屏?(瀑布。)

  3. 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瀑布飞泻而下,串串乳白色的水珠,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

  1. “好伟大呀”作者说什么伟大?

(“伟大”是说瀑布的气势雄伟、壮丽,超乎寻常。)

(四)齐读: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吹得如烟,如雾,如尘。1.“如”是什么意思?(好像。)

  1. 指导朗读,“烟”“雾”“尘”后面都用逗号,因为它是三个短语, 并非三个词,实际上是说瀑布分别好像烟一样,好像雾一样,好像尘一样, 所以朗读时停顿略长。

  2. 为什么作者把瀑布看成烟、雾、尘了呢?

(准确表达出作者此时看得入神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

(一)指导朗读(用声音读出惊喜,入神的感情。)

(二)每节主要讲什么?

(第一节讲未见瀑布,先听见瀑布声音,第二节讲远看瀑布样子,第三节讲走近瀑布看到的样子。)

(三)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具体、形象、生动,使读者感受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四)作者通过描绘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五 册1.晨读 - 图28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认读词语

涌 叠叠 岸滩 阵阵 比喻屏 千丈 伟大 如烟

二、分析字形

(一)左右结构的字: 涌 阵 喻 伟 滩 烟

(二)易错字:

叠 屏 丈

(三)指导书写。

三、检查背诵

(一)逐节背诵。

(二)全文背诵。

(孙淑斋)

13.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要求

  1. 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描写春、夏、秋、冬景象一段。

  3. 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语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二、介绍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在兴安岭山脉的东段,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

三、范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小兴安岭什么时候的景色?

(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景色。)

四、自读课文,标画自然段,读准字音五、认读生字并组词

抽 嫩 鹿 映 封 严 浓 献 酸 贵 膝 呼掌 惜 舍

六、朗读课文,思考: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春、夏、秋、冬的景色?

(2~5 自然段分别写了春、夏、秋、冬景色。)

七、分别朗读二至五自然段

八、在春、夏、秋、冬的景色里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的?(学生 边读边画)然后老师板书

季 节

描写的景物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

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树木、松柏、山葡萄、榛子

树木、雪花、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九、板书设计 十、看板

书:由四季景物描写,我们可看出小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树木多)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朗读全文,思考

(一)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学习第 2 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为什

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学生回答老师提问。) (1)抽出是什么意思?(长出的意思。)

  1.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吗?哪个好?

(换成长出行,但不如抽出好,抽出把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1. 读了描写春天景物的语句,你感到小兴安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美?

(小兴安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美。)

  1. 学习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继续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学生回答老师提问)。
  1. “密密层层”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密密层层?突出了什么特点?

(“密密层层”是距离近,空隙小,指枝叶密密层层,突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1.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封”什么意思?换成“盖”行不行?哪个好?好在哪儿?

(“封”是盖的意思,换成盖可以,但不如封好,封字既形象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1. 夏天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野花盛开的特点。)

  1. 学习第 5 自然段,继续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

(1)“落叶在林间飞舞”。这句话说什么在飞舞?

(是说树叶飘落在飞舞。) (2)“飞舞”是什么意思?

(飞舞是飘落的意思。)

  1. 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呢?

(飞舞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1. 秋天的景色又是什么特点?

(秋天的景色色彩迷人。)

  1. 学习第 5 自然段,继续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学生边答老师边问。)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刮”是什么意思?可换成什么词代替?哪个词好?好在哪儿?

(“刮”可换成“吹”但刮用得好,“刮”字突出了小兴安岭冬天寒风的猛烈。)

(二)看板书按春、夏、秋、冬的特点,用“因果句式”综合回答: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说话练习。)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29

第三课时

一、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朗读全文,思考:小兴安岭景邓最美的是什么

(小兴守岭最美的景色是森林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一)第 1 自然段说明什么?起什么作用?

(说明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的特点,起概括作用。)

四、课文春、夏、秋、冬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 紧围绕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

五、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六、你喜欢哪一段就背诵哪一段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的作用。)

(二)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还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八、学习生字认清字形

(一)易错字:

嫩 膝 临 鹿 酸

(二)分析字形结构:

抽 映 封 严 浓 献 贵 呼 掌

(三)多音字: 舍 sh8 sh7

(四)指导书写。

五 册1.晨读 - 图30板书设计

(孙淑斋)

14.大海的歌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懂句子; 了解作者先后看到了什么,心情有哪些变化,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弄懂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景物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的变化。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大海的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初读课文

(一)读预习,从预习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二)初读课文,完成预习要求。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完成预习要求。
  1. 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参与)。

  2. 本课需要理解的词语有:航行、邀、驾驶、瞭望、极目瞭望、闪烁、猛烈、耸立、仿佛、飞溅、弥漫、朦朦胧胧、石油钻探船。

二、读生字新词(教师出示卡片)

交通、随着、卫队、咱们、钻探船、航行、驾驶、旗帜、猛烈、耸立、仿佛、点点金光、极目瞭望。

三、读课文,标自然段

(一)本课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二)请五个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四、请全班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五、布置作业

(一)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谁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大海会唱歌吗?课题为什么是大海的歌呢?大海唱的是什么歌?一共唱了几次歌?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到海上去看一看,听一听。

(一)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作者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要求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这一顺接连词来回答问题。

(二)师生同看录像:码头、海港、大海的样子。

二、讲读课文,师生共同参与

(一)分清段落。

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码头,哪几个自然段写海港,哪几个自然段写大海?

作者所到的地点不同,他所看到的景一样吗?

(二)理解课文。 1.学习第 1 自然段。

(1)读第 1 自然段,然后按顺序说一说作者在码头上都看见了什么? (2)蓝天、白云、碧海、朝阳这些景色都清楚地出现在眼前,书上用了一

个词语叫什么?

(展现。)

  1. 不同色彩的景象展现在眼前给你什么感觉?(美)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

  2. 指导朗读(用高兴地语气来读。) 2.学习第 1 自然段。

(1)读第 1 自然段,我们乘着海轮来到海港看到了什么?(吊车、海轮。) (2)船长邀我们到驾驶室瞭望,什么是瞭望?

  1. 向远处看,看见了吊车、海轮。读一读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吊车、海轮的?

  2. 把吊车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出示小黑板。)

把海轮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理解“密密层层,飘着各色旗帜”。

教师引读描写吊车、海轮的句子,同时比较句子。

  1. 吊车有如密林,海轮有如卫队,装物卸物和外国友好往来,海港里到处是忙碌的景象,说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此时作者在干什么?(赞美。)
  1. 学习 3~5 自然段
  1. 默读 3~5 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大海唱了几次歌?都是什么歌?

(欢乐的歌、一曲新歌。)

  1. 浪花,大海会唱歌吗?作者看见了什么,为什么说浪花在唱欢乐的歌呢?

(看到海港里一片繁忙景象,心里感到欢乐,借浪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1. 作者又看见了什么,说大海在唱一曲新歌?

①读第 4 自然段。

石油钻探船在哪儿?作者怎样看到的?什么是极目瞭望?

②读一读石油钻探船是什么样的?

③石油钻探船是谁造的。

④在旧中国有石油钻探船吗?

⑤“一曲新歌”新在哪儿?

⑥“新歌”歌颂了谁呢?

⑦那么看到我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作者感到怎样?(自豪)

因此作者觉得大海在高唱一曲新歌,这也是借着大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⑧齐读第 5 自然段。

三、总结交流

(一)我们的课题是大海的歌,作者借大海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同时在歌颂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这叫做借景抒情。

(二)看板书小结。

作者在码头、海港、大海不同的地点,观察到了不同的事物,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高兴—→赞美—→自豪)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 3 题、第 5 题。

五 册1.晨读 - 图31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一)划:边读文边画生字新词及易错字。

(二)查:查字典有重点地理解有关的字义。

(三)讲:学生以小组相互交流学习体会。

(字的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驾:和“骂”区别字形。

瞭:和“嘹”区别字形、字义。佛:读 f*而不读 f$。

五 册1.晨读 - 图32旗:注意字形,右上为“ ”右下为“其”。

三、指导有关的课后作业

(一)照样子写句子。(课后作业第 4 题)。指导学生掌握“谁”“到什么地方”“干什么”这种句式。

船长邀我们

驾驶室

图书馆

瞭望

  1. 看例句,弄清所填各部分内容。

  2. 把不完整的例句由学生半独立完成。

  3. 学生独立完成句式:谁,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四、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 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词,默写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陈培荣)

*我和企鹅

教学要求

(一)了解“我”随我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看到的情况,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三)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4、5 自然段,了解企鹅的样子,种类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从具体描述企鹅性情不同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挂 图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我和企鹅二、范读课文,思考

(一)课题中的“我”在课文中指谁?

(课题中的“我”在文中指作者——少先队员。)

三、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少年儿童什么时候,去哪儿看到了企鹅?

(少年儿童在 1986 年 1 月 8 日随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大陆看到了企鹅。)

(二)南极在哪儿呢?

(看地图,从地图上找到南极大陆,找到北京,看看它们之间的距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一月份的南极是什么季节?这个时候南极是什么样?

(一月份南极正是夏天,这个时候的南极大陆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仅在我国南极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露出一些地面。)

(二)南极大陆的夏天是这样寒冷,冬天就不用说了,企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说明什么?

(说明企鹅十分耐寒。) 六、学习三~五自然段 思考这几个自然段写什么?

这几个自然段写我们在高伯伯的带领下,登上企鹅岛,来到企鹅中的所见所闻。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高伯伯向我们介 绍了什么

(介绍小企鹅怎样变成成年企鹅。)

八、默读全文,思考

(一)全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用顺接连词回答问题。

(先写我们乘飞机来到南极大陆,接着写南极大陆的自然环境,然后写在高伯伯带领下我们登上企鹅岛,在企鹅中间的所见所闻。)

五 册1.晨读 - 图33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三~五自然段

(一)我们在高伯伯的带领下,登上企鹅岛,在企鹅岛上看到的企鹅与电视机里看到的企鹅有什么不一样?说明什么?

(“电视里看到”的企鹅和在企鹅岛上亲眼看到的企鹅相比,南极企鹅岛上的企鹅比较小,说明“电视里”看到的企鹅不一定是南极企鹅岛上的企鹅。)

(二)我们在企鹅岛上看到哪几种企鹅?用“——”线在书上画出。

(看到企鹅有三种:一是长得漂亮的金企鹅,也叫花脸企鹅,二是彬彬有礼的帽带企鹅,三是性情凶猛的阿德雷企鹅也叫驴企鹅。)

(三)这些企鹅分别是什么样儿的?用“ ”线画出。

(金企鹅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帽带企鹅颈部有一圈黑毛, 好像系帽子的带儿,阿德雷企鹅的叫声像毛驴,所以叫驴企鹅。)

(四)哪些语句写出了我对企鹅的喜爱?

(一是从“它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 “彬彬有礼”是恭敬,有礼貌的样子,这里讲帽带企鹅的神态温顺,并非真会点头欢迎客人,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喜爱企鹅的心情。二是“它们的躯体呈流线型,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对比鲜明,翅膀退化成鳍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十分有趣。”“一摇一摆”讲企鹅走路的样子。由于企鹅很胖,腿很短,所以走路一摇一摆。这一句讲企鹅外形,进一步表达了“我”喜爱企鹅的心情。三是把企鹅妈妈喂养小宝宝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尤其是“追”、“挠”、“伸”、“吃”等动词,说明作者喜爱企鹅,观察细致。

(五)我们一边看企鹅一边听高伯伯介绍,高伯伯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默读第 5 自然段。

(介绍之一:过几个月,小企鹅就要换毛了,换毛以后才能自己下海捕食。这句话同时也讲小企鹅孵化出来,有几个月靠吃母企鹅嘴里的食物生长。之二:第一次换毛后才能下海自己捕食。之三:再过几个月第二次换毛后长大成为成年企鹅。)

二、投影下列 4 道题,同学们在正确的说法下面画“√”,不对的后面画“×”

(一)企鹅岛上的企鹅,差不多有小孩子那么高。(×)

(二)小企鹅是由企鹅蛋孵化出来的。(√)

(三)从小企鹅到成年企鹅,要换一次毛。(×)

(四)成年企鹅才能下海捕食。(×)

三、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企鹅的样子,种类和生活习性,体会到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34

(孙淑斋)

周总理的睡衣

(看图学文)

教学目的

  1.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艰苦朴素是我党的一贯作风,是革命的传家宝,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2. 学会本课 9 个生字。注意“戴、捏、凳、延”等字的字形,结合画面和上下文理解“安详”、“湿润”、“随身”、“引人注目”等词语。

  3. 继续学习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画面的方法。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要发扬艰苦朴素作风的传统教育。

  2. 学习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画面的方法。这是看图学文的一大特点。看图学文,不仅要学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按一定顺序,按一定方法看图,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是本课难点。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那个时代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在学习本课前,老师可引导学生读些有关周总理艰苦朴素的故事,讲讲“延安”、“红岩村”、“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革命里程碑的故事。以增强对周总理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老一辈的情感,为学课文做好铺垫。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温暖》一课,大家都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曾是我国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他在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民非常敬重他。可就是这样一位举世无双的总理,平时生活一直很简朴,我们也有所了解。穿的睡衣也补了又补,他的作风感人至深,他老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今天我们就要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老师在备课中要注意备语言,以生动感人的语言引学生入境是激发学生爱学的重要手段)。

二、仔细看图,培养能力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图文并茂,画面真实感人,语言朴实流畅。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其特点,先不要急于学文,首先要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并在边看图中边引导悟出看图的方法,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课文配有一幅图,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看,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 最后再重点观察。设计问题如下:

同学们打开书,看 16 课的插图,听老师读一遍课文,然后按老师提出的

问题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意。看谁说的完整,说的好。

(一)这幅图上有谁和谁?她们分别在干什么?

(二)仔细观察邓奶奶补着谁的,什么样以睡衣?他老人家是怎样补的? 年轻的护士神情如何?她们面前摆放着什么?小护士看了会有什么想法?

(三)这画面上主要人物是谁?结合课文想想为什么?

在回答前引导学生看懂题共有几问?每问什么意思?然后可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简单说说,最后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画面意思连续起来说一说。

学生能回答出:“这幅画面上画着邓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正在一针一线地给敬爱的总理补睡衣。小护士蹲在地上双手捧着周总理的睡衣,看着邓奶奶缝得又密又匀称的针脚,又看到这睡衣上已有好几个补丁时, 她很激动。

再看看小凳子上摆放着邓奶奶的针线笸箩,里面放着剪刀,线团和一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她明白了,原来敬爱的周总理和邓奶奶一直过着这样简朴的生活。”或比这更具体或比这简单的答案都没关系,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要注意观察,会观察,并会表达的能力。

在观察的基础上,老师再引导:

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观察这幅图的?谁来说说?引导悟出:先从整体看——再一部分一部分地看——最后再重点看。

三、揭示题意,了解梗概

通过刚才我们看图,大家都知道画面上是邓奶奶在补睡衣,可为什么课题却是《周总理的睡衣》呢?

答案要点:(1)强调了睡衣不是别人的,而是敬爱的周总理的,身为国家的总理,在日常生活小事中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可见其精神伟大。(2)间接地告诉了我们邓奶奶与总理的关系,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志同道合,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四、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生字字音

注意: P7ng(捧)、d8ng(凳)、zh5ng(征)三个字的韵母都是:eng。lü8(略)中 ü 上的两点,y*n(匀)是整体认读音节。ni5(捏)的韵母 ie 与 ei 相区分。

五、细读课文,解意悟情

(一)结合图,学习第 1 自然段。

  1.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有几句话?各什么意思? 在这个同学读完后,另找同学回答每句意思:

①邓奶奶 70 多岁了。

②她正在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

③这件睡衣已有好几个补丁了。

④这一回邓奶奶又在熟练地补着。

⑤她多么认真啊!

  1. 再找同学读 1~2 句,用谁干什么概括句意: 邓奶奶正在给敬爱的总理补睡衣。

用幻灯片打出下面句子,让学生练习填空:

邓奶奶( )岁了。她( )着( ),( )地坐在沙发上, 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

把幻灯打出这句与刚才总结的句子进行比较,你们看看这两句哪不一样?哪句好?为什么?(答出;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填空内容,第二句好, 因为第二句不仅写出邓奶奶补睡衣,而且写出她那么大年纪还在补,并写出她怎么样补)。

谁能说说,邓奶奶怎样补?(戴着老花镜,安详地坐在沙发上补)。“安详”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这样安详?说明什么(安详:很安静,很稳重,在课文中指邓奶奶补睡衣时神态很自然,很认真,因为她把这看作是很平常已习以为常的事了。她 70 多岁的高龄,应享受晚年幸福,还这样简朴, 实在令人敬佩,爱戴。)

再来看看,总理的睡衣是什么样的?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总理平时就是穿着补丁加补丁的衣服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外宾,他生活很俭朴,他的精神伟大,值得我们敬佩,要发扬这艰苦朴素的精神。)

读第四句,想想“熟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从哪些词语看出邓奶奶动作熟练?把它用“——”画下来。(熟练: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在文中指邓奶奶补睡衣时缝的很快,很好,针脚又匀又细。画的词有:穿上、捏着、略略抬起、熟练地打结。)如果没有这些具体动作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没有具体动作描写就不能看出邓奶奶怎么熟练,更重要的是就看不出她是经常这样做的,只有具体描写才更好地使我们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朴素,他们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不搞特殊。)

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谁能读出语气来?

(找学生读读。)

读完这个自然段后,你有什么感受?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大家看图, 听同学读(读出对总理及邓奶奶的敬佩之情)。

同学们读之后看看,这几句话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围绕最后一句写的。是先具体后概括的关系。前面写邓奶奶补衣时态度认真,动作认真熟练最后总结多么认真啊!)

(二)结合图,学习第 2 自然段。

1.看图听同学朗读后,把句中的“双手捧着”改为“拿起”;把“望着” 改为“看了看”,把“又匀又细”删去,再读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改后的句子没有了护士所饱含的对老一辈的深情。“捧”,看图就知道是双手小心翼翼地举起,“望着”,这里有仔细看的意思,“又匀又细” 的针脚正是对上文熟练的回答,没有了这些,就不会使女护士“眼睛湿润了”; 因此原文表达出护士被老一辈这一贯朴素的作风深深感动了。)她会想些什么呢?(她可能想:邓奶奶缝的真好啊!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周总理竟穿着这样的补丁落补丁的衣服,真了不起呀!真让人敬佩啊!)那么,谁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呢?(让同学们再读读,体会一下。)

(三)结合图,学习第 3 自然段。

  1. 读这个自然段,说说共有几句?每句什么意思?

(1、2 两句写针线笸萝里有很多东西,其中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第 3 句写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第 4 句设问,第 5 句回答:从什么时候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从重庆也可能从长征的路上。)

  1. “引人注目”什么意思?文章里指什么引人注目?为什么它引人注目?

(引人注目意思是:特别引人注意,文章中指“红五星”引人注意,因

为它是革命的象征,说明这个针线包跟随邓奶奶走南闯北,历经革命风风雨雨)。也正是因此引出下面两句。

  1. 第 3、4

    两句是什么句式?(这个问题老师也可以先不问,三年级学生还小,可能直接先提一提,自问自答这样的句式是设问句。不要求学生记。)

  2. 最后两句与第三句什么关系?说明什么?(回答第三句,邓奶奶从什么时候有的针线包谁也记不清了,但这针线包跟随她多年,一直带到革命胜利后来到北京。说明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一贯的。)

(四)再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问:这篇文章写的是邓奶奶与总理艰苦朴素的一件事,是否就只是说明邓奶奶与总理两人是这样的呢?我们应怎么理解?

(赞颂了老一辈具有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35

第二课时

导言:上节我们读懂了课文内容,这节我们要学会本课 9 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一、读生字,自学记字形

(一)先找三个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有语气。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生字词,这样既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又引导学生学生字不离文。

(二)要求学生自学生字。

(三)要求:1.读准字音。

  1. 分析字形、想想记忆的方法。

  2. 组词。

二、讨论记字形,归纳学生字方法

(一)学生先汇报个人记忆字形的方法。

(二)引导归纳记忆字形的方法。

如:“略、捧、凳、剪、绣、征”这 6 个字可用熟字加上一部分的方法记忆:

各→(田) 各奉→(木) 奉登→( 几)

前→( 刀 ) 秀→(纟) 秀正→(彳)正

“戴”字可把熟字“栽”的一部分换成“異”,组成“戴”。同时提示这个字的偏旁是“戈”。

“捏”字可用分析字的结构方法记忆。 “匀”是独体字,强调与“勾”区分开。

五 册1.晨读 - 图36

偏旁“廴”与“辶”加以区分。

(三)指导书写:

要求安排好间架结构,注意笔顺。要字迹清楚,笔画工整、美观。

(四)组词练习,理解词意。略略:稍微。

又匀又细:指针脚整齐,均匀,细密。

延安:革命圣地,在陕西省北部。当年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我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八年整。

长征:走远路。二万五千里长征:指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 途经 21 个省市自治区,总程长达二万五千里,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五)谁能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会生字词的? 1.读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字形。(可用形声特点、换偏旁、加偏旁,以旧字换一部分组新字等方法记忆。)

  3. 组词理解词意。

  4. 校正,看自己写的字头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一)开展看拼音写生字词比赛。

(事前印好本课“看拼音写词语”的片子。)

(二)作业:

  1. 写生字,每个字三遍。难字六遍。

  2. 同音、形近字组词练习。

戴(

)捧(

)匀(

)延( )征(

栽(

)棒(

)勾(

)挺( )证(

板书

l{8

p7ng d8ng

ji3n xi)

zh5ng

捧 凳

剪 绣

记:各→略奉→捧登→凳前→剪秀→绣正→征词:略略捧着小凳剪刀绣着长征

d4I

y2n

ni5

y*n

记:栽→戴

挺→延

扌→曰→土

偏旁:戈

词:戴着

延安

捏着

又匀又细

(刘铭燕)

17.亲人

(看图学文)

教学目的

  1. 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情景。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助人为乐的美德。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及时”、“照顾”造句。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第四部分。在看懂图意。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老奶奶说话的意思,着重考虑民族团结这一点。

课前准备

  1. 准备好挂图。

  2. 生字卡片。

  3. 写有预习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要在看懂图意、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你们听说过民族团结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做的,我们应向她们学习什么?

二、有图解题,初读课文

(一)解题:什么是亲人?你的亲人都有谁?

(二)出示挂图:

  1. 仔细看图,看看图的四周画有什么?从哪看出来的?

(树杈连结的绳子上晾着许多洗净的衣服、被单等物,从墙角有洗衣盆看出来的。靠墙还有一根拐杖)。

  1. 从这根拐杖你想到了什么?

(老奶奶年岁大了,腿脚不灵便)。3.还从哪能看出老奶奶年纪大了?

(老奶奶脸上布满皱纹,鬓角已全白了。)

  1. 画面上还有什么人物?你看她们是一家人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她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

(画面上还有个少女,她们不是一家人,从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打扮是汉族人装束,而老奶奶是苗族打扮,头上缠着布,戴着大耳环,身

穿大棉坎都是苗族特点。说明她们的民族不同。)

  1. 她们在干什么?联系四周景物想想这时她们会说些什么?

(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女孩的头,把脸紧紧贴在小女孩的脸上,面带微笑地说:“闺女,看,你洗了这么多衣服,受累了,你这么关心我这老太太, 真是比亲闺女还亲呀!)

  1.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看图的?引导总结出看图方法。

从远~近,从四周~画面中心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把图意说说。

  1. 出示预习题:挂出小黑板。

①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图意的内容并画出。

②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准生字字音。

③标出自然段。8.小结:

通过看图和大家自学课文,我们知道了这图中及课文中的人物本不是一家人,但为什么课题为《亲人》呢?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一)紧紧围绕课后三个思考题直驱重点段。问: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表达图意的? 读第 5、6 自然段。思考:

  1. “我”在什么时间做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读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2. 老奶奶是怎么表示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她为什么这样做?在学生回答第(1)思考题后再问:星期天你们写完作业常常干什么?而这小女孩想到的是什么?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我们平时星期天写完作业就去玩了或看电视,玩游艺机⋯⋯等等,而这小女孩首先想到邻居老奶奶有很多衣物没洗,就拿去洗了,从中看到小女孩关心他人,尊重老人的美德。)

再读第 2 句,在写小女孩去洗衣物时和洗完回来时用了同一个词是什么?(悄悄),这词有三种意思,在课文中选什么意思?这又说明什么?(悄悄:①没有声音②声音很低③指行动不让人知道。应选③。说明小女孩为别人做事不张扬,做好事不留名。)

在学生读过老奶奶表示的句子后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书后第 2 题。) 可用幻灯打出。

填空之后让学生说说括号里的词语和没有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词语不填也能读通,但有这三个词语就把老奶奶从心底高兴、激动、感谢又疼爱小女孩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并且读了使人感到亲切,语言表达感情色彩强烈。)

老奶奶为什么这样感激她们?

(因为她们经常帮助老奶奶,照顾、关心她,用老奶奶的话说:比她的亲人还亲。)要把老奶奶的话读出激动、感激又疼爱的语气。

(二)转入课文第二部分:

师:那么我们继续学习,看看小女孩及她妈妈为什么要关心照顾这位老奶奶呢?

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第 2、3 自然段) 1.找学生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

  1. 老奶奶有哪些困难?

(年龄大:快 80 多岁了;身边无亲人:女儿在城里教书难得回来一次; 腿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1. 读第 2 自然段中第 2、3

    两句,说说“难得”什么意思?从哪看出女儿“难得”回来?这两句什么关系?

(难得:很少回来,从第 3 句“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看

出。第 3 句是对第 2 句的具体说明。)

  1. 联系上下文理解“毕竟”是什么意思?

(毕竟:到底的意思,联系上文:她经济上不困难,但到底是老了,腿脚行动不便,所以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1. 再看图:从图中哪些地方看出老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答案参考前面内容。)

  2. 从图中能看出老奶奶该买的不能买,该做的不能做吗?(不能。)那么作者根据什么写出来的呢?(根据画面进行想象。)

(三)转入课文第三部分。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老奶奶年岁大,腿脚不灵便,平时身边又无亲人, 在这种情况下小女孩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1.读第 3 自然段。

①“热心肠”什么意思?(热情,乐于助人。)

②从哪儿看出妈妈是个热心肠?画出这样的词语。(每天,总要,有时缝缝洗洗,有时买米买盐。)

③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画的词语的感受。

(每天妈妈从地里劳动回来一定很累了,但她不顾自己辛劳,总要去老奶奶家看看,从总要说明妈妈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去帮助老奶奶,而是天天坚持这样做,说明妈妈助人为乐是自觉自愿的。)把妈妈热情帮助老奶奶的内容读出语气来。

④再读妈妈对我说的话。联系上文说说体会。

(妈妈不仅自己主动帮助别人,还教育子女也要懂得尊敬老人,关心他人。)

⑤我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读有关内容“一直”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她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她为什么能记住妈妈的话?

(一直:自始至终,表示从妈妈说她那时至今。从她小时只能帮老奶奶做些简单的事到现在长大了还一直帮老奶奶干事看出她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因为妈妈以身作则,妈妈的言行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⑥她们帮助的老奶奶是哪个民族的人?课文什么地方告诉了你。(课文第 1 自然段)。

⑦再想想,老奶奶说的话还有什么含义?

(她们不是一家人,而且不是一个民族,但她们长期主动热情帮助老人, 连亲儿女都难以做到。因此老奶奶感到她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再把老奶奶说的话读出语气来。

现在你们理解课题为什么以《亲人》为题了吗?(题目点明民族团结如一家。)

⑧听了老奶奶的话,小女孩怎么说的?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你怎么理解?

(从“不好意思”表现小女孩很谦虚。从“应该”看出她觉悟高。从“以

后还要做更多的事”看出小女孩帮助老奶奶不是为赞扬、而是真心实意帮助老人排忧解难。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小女孩这样说是很难得的,是谦虚,是思想境界高尚的表现。)

五 册1.晨读 - 图37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语:上节我们学习了课文,初步认识了生字,这节我们要学会这些生字,并要会用“毕竟”、“及时”、“照顾”三个词造句。

一、重读课文,自学生字

按照上课书学到的五步识字法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一)找四个学生分四部分读课文。

(二)大家边听边画出生字词。

(三)自学生字。

  1. 读准字音:注意邻(l0n)、便(bi4n)、缝(f6ng)几字的读音。(2)分析字形,找出最好的记忆方法。

形声字:邻、济、缝、擦,可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方法记忆。如:

五 册1.晨读 - 图38

旧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又→汉 木→困 更→便 京→晾旧字换一部分组成新字:

杨→肠 唤→换 颜→顾独体字:及

分析字形记忆:替、盐(上下结构。)

(四)指导书写。 “汉”字“氵”的写法;“邻”字“令”字不要丢点;“便”字“更”

五 册1.晨读 - 图39

不要写成“四”。

(五)练习组词。

二、在自学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记忆方法三、指导造句,注意方法

(一)复习一下“及时、照顾”的词意。

(二)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读,再次体会词义及用词环境。

(三)重点说说“及时”一词有两种理解。①正赶上,适合需要,如: “及时雨”;②不拖延,马上、立刻的意思。课文中是哪种,可让学生选一下,(应是第 2 种。)并指出造句时运用哪种都可以。

如:学习中,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危急病人正需要输血时,解放军叔叔及时赶到了。

(四)造句中要引导学生选材思路要开阔,内容要丰富,可以联系校内, 校外,家庭、社会中看到的,听到的,电视中看到的健康内容都可以。因为造句训练实际就是作文写话的基本功训练,它可以训练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会选材,会表达能力,因此造句训练很重要,一定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独立造出与众不同的句子,千万不可千篇一律或老师给范句大家背。

(五)造句后要认真读几遍,通过读进行检查。(1)看是否把词用上。

  1. 句子是否通顺。(3)标点是否正确。

(4)有无错别字,字迹是否工整。

(六)引导学生悟出以上几点造句方法。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40

(刘铭燕)

18.灰雀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孩子。

  2. 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1. 配乐感情朗读磁带、录音机等。

  2. 灰雀鸟的插图。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课题《灰雀》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谁能猜猜它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可能答出:写灰雀鸟的样子、生活习性,它怎么可爱;也可能答出写与灰雀鸟有关的故事等等。)

你们谁说的对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在自己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完成预习

(一)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 把生字字音读准确,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3)按五步识字法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 可用齐读,个别读,互相读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是否正确、流利。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2. 检查共有几个自然段?

  3. 检查学生查字典对词语理解情况。坚定:不动摇。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4)了解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散:注意右边是四笔“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笔是“丿”不要写成“一”。坚:上下结构,下边是“土”。

  1. 练习用生字组词。

要求先组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再组其他词语。可指出“散”是多音字:

(s3n)

郊外,(郊区;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爱,(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坚定,(坚强,坚实,坚固)

  1. 指导书写:本课生字较少,又学过自学生字方法,因此本课可先把生字词学会。

  2. 作业:①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五 册1.晨读 - 图41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 了解围绕灰雀发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学习小男孩的什么品质,还要通过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们一定很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看谁学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 1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 1、2 两句什么意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2. 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鸟?这鸟为什么惹人喜爱?从哪儿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共有 6 句话。第 1、2 两句写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去公园散步,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因为它长的美: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②它们活泼可爱,叫声动听。)

  1. 理解:“欢蹦乱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欢蹦乱跳:又蹦又跳,很活泼好动;非常:特别的意思。)

  1. 比较句子;把上边两个词语去掉再读读这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书中原句好,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一词写出可爱的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爱。)

从哪儿看出列宁很喜欢它们呢?读出这样的句子,画出表现喜爱的词语。说说你对画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宁每天都要来公园散步而且每天都来看鸟。这里的“每次”,实际就是“每天”,“都要”:没有一次不停下来的,强调作用。仰望:抬头而且是带着喜爱心情观看。经常:多次,常常。这句话意思:列宁每天都来看鸟,而且都仔细地,怀着喜爱的心情抬头观看着,还常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喂它们。可见列宁对这些鸟爱之切,爱之深。

以上是训练学生先会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先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可提高学生爱动脑习惯, 提高他们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列宁这样喜欢的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着指名读 2~10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哪只灰雀不见了?

  2. 列宁当时什么态度?从哪儿可以看出?

  3. 列宁与小男孩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列宁与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着急:从“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围的树木中”说明列宁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说明列宁找的很仔细,找了很长时间。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此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 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多好的灰雀呀”,表达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深,“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如果把“自言自语”“可惜”两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词,只是说他知道这鸟丢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课文原句却表达了列宁对于灰雀的丢失无限惋惜之情,心里总放不下,因此自言自语。列宁虽然此时是自己对自己说,可小男孩听见了,被列宁爱鸟心切深深打动,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宁说:“会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但此时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态:“看看列宁”,说明他说话时还有点心虚, 胆怯,但必定是说出了鸟的下落。但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紧紧追问了一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此坚定地回答:“一定会飞回来!”,“坚定”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坚决、不动摇。在课文中是讲小男孩说话时态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鸟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们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说话时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断定他知道鸟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对四次对话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可再适当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增加一些问题。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表现小男孩思想品质变化过程,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

  1. 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读。谁能说说读出什么语

气?

(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 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分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进行。

(三)小男孩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接着往下学。最后齐读 11~13 自然段。思考:

  1. 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2.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

(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1. 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诚实的。)

  1. 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你认为列宁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联系上下文想想。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从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一是从他坚定的态度,二是第二天果然

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着头。)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

  1. 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2. 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教师: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像同学们刚才说的,表达了他为鸟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1. 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心情;再把 11~13 自然段读一读。

  2. 开始小男孩不是说“没看见”吗?为什么你们说小男孩是诚实的。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见解。) 感情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错误,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表达出来。小男孩从不承认到认错又到改错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要引导学生读出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内心情感变化,加深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可爱的”的认识。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42

(刘铭燕)

19.* 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课歌词内容,懂得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幸福,加深对党的热爱之情。

  2. 能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生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课文三次出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的作用。

  3.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这首歌,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歌词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歌词意思较含蓄,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体会歌词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可准备这首歌的磁带。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减轻难度

在学本课前可安排看《花儿朵朵》这部电影,因为学生和大多数青年教师对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不太了解的,所以老师也有必要给学生补上这一课。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一下 60 年代《花儿朵朵》这部电影及这首歌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学唱的情景,以及在党的关怀下, 少年儿童过着幸福、自由美好的生活。少年儿童那种对党、对社会主义热爱的纯真感情,恐怕现在的孩子是难以理解的。

二、加强自学,培养能力

本课是阅读课,要以自学为主,要以文为例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如:预习本课时,可通过查字典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如:荡——摇动; 尽情——尽:在词典中有五种解释,可让学生练习据词定义的方法选字意。先了解“尽情”一词意思,是讲尽量满足自己情感,无拘无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少年儿童充分享受欢乐,无拘无束。然后在 5 种解释中再确定字意。

又如:在理解诗句时要紧紧围绕课后问题进行引导,训练学生对句子理解进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既学到语文知识又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课后提出“课文三次出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表达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贯穿了全文,而每次这句话的出现肯定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那么就要引导学生逐层体会,可提出辅助思考题:

(一)第一次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它表达了“我们”什么感情?

第一次是在写他们在北海公园划船时,看到公园周围美丽景色迷人,此

时他们心情很愉快,因此这时小船轻轻飘荡表达了他们愉快心情。但此时学生的理解还只是初步的,还不深入,老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再引申深入学习。刚才你们说了,是在“我们”划船时很高兴,可诗中没用“划”,用的

是哪个词?“荡”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作者不用“划”而用荡?表达了少年儿童什么心情?

“荡”是摇动,摆桨,在课文中联系下文可以体会出“我们”在划船时用力摇动双桨的愉快,投入的感情,与一般的划不一样。

接着可以再问:刚才同学们讲了“我们”看到周围景色很美,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是直接写白塔的吗?从这你还感到了什么美?(这里水清,能照出白塔倒影,很美。)作者在这里是只写景色美吗?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如此高兴,只因景色美吗?(是因为我们能生长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所以就会感到周围一切更加美好,因此这里写景是衬托出儿童生长在幸福美好的乐园中的愉快心情。)接着引导学生读出此时幸福、愉快的语气。

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还可以运用刚才提的问题,读书思考。

(二)第二次这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我们”什么感情?

(这次是当“我们”看到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时,水中鱼儿也好像望着我们,偷听我们歌唱时出现的这句话,表达了“我们”那种幸福自豪感。)

“太阳”一词只是写天上的太阳吗?这里指谁?“阳光”是指天上的太阳洒下的光芒吗?这问题很可能答不出来,因为他们远离那个时代,老师可以告诉他们,60 年代,我们把党比作“太阳”,因为党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 人民都跟着党走,特别是少先队员是党的接班人,因此用“红领巾迎着太阳” 一方面是说在阳光下红领巾更鲜艳,另一层意思是说少先队员在党的指引下听党的话,跟党走。“迎着”在这里是“向着”的意思,也就是“跟着”的意思。“阳光”指党的温暖,洒在海面上,使“我们”都能沐浴党的关怀。

这段中哪句最能表达出“我们”那种自豪感?找出读读,说说为什么?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这句最能表达“我们” 的自豪感。为什么呢?因为鱼儿是不会听,也不会看“我们”如何如何,在这里作者把鱼也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我们”的心情,它们在水里是最自由的, 可连它们都羡慕起“我们”来了,向往我们的美好生活,那么,我们能不自豪吗?)

因此这时再次出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不仅写出我们心情愉快, 还表达出我们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幸福成长的自豪感。带着这种感情读这节。

最后用同样的思考题初学第三自然段。当学生回答出:这次是在“我们” 学习之余,尽情享受快乐时,并在思考是谁给了我们幸福情况下出现的这句。但表达了什么感情,恐怕学生一下子不会体会很深,老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找到答案。思考题如下:①“尽情”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能尽情欢乐?②“安排”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想想,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呢?

(引导学生理解到:“尽情”就是无拘无束,尽量抒发,满足自己感情。课文中是说“我们”在课余能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充分享受美好生活,联系上文不难理解,是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创造了美好的今天。那么在这时就

会油然而升,产生一种对党的热爱之情,因此最后一次出现这句话,当小船轻轻地、自由自在地在水面飘荡,凉爽的风吹来使我们感到舒畅、同时会对党对祖国产生深沉的热爱之情。

接着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第 3 自然段。

最后,以不同语气读出每次出现这句时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刘铭燕)

20.“你们想错了”

教学目的

  1. 学习方志敏同志一心为革命,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认识两种军队在本质上的区别。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激烈”、“隐蔽”、“满心希望”、“确实”、“淡淡”等词语的意思。

  3. 读懂词和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回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第 3 至第 7 自然段。将文中方志敏与国民党士兵的对话, 国民党士兵对方志敏搜身的经过加以理解。

  2. “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这句话道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目的,要通过全文的理解使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 文章所述内容的时代背景学生不清楚,会影响学生理解课文,要加以介绍。

  2. 两个国民党士兵“怎么错的”、“错在何处”?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深层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用玻璃制作文字投影片,或小黑板均可。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引出本节课学习任务

(一)读课题,想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二)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老师介绍时代背景,及方志敏的生平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着重放在正音与字义上。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教师范读课文。思考:文章讲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

(范读课文后,使学生了解文章讲的是方志敏在作战中不幸被捕,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士兵在搜身时表现出的贪婪、无耻本性的故事。)

(二)由教师介绍方志敏同志的生平。(结合插图,见备课资料。)

(三)介绍历史背景。

(见备课资料 2。)

三、再读文章,弄清文章结构

(一)请学生分自然段读文,弄清每自然段都讲了什么。1.七位学生分 7 个自然段读文,并说出每自然段段意。

  1. 思考: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交待了方志敏不幸被俘的原因?

(课文第 1 自然段。)

  1. 再读第 1 自然段,看看共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2. 根据“率领”、“激烈”、“隐蔽”这三个词语来领悟三句话。

(通过“率领”一词的词义联想方志敏同志的生平及时代背景,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基本情况。)

(通过“激烈”一词联想“七天七夜”,想象抗日先遣队浴血奋战的情景。)

(通过“隐蔽”一词,可了解当时敌众我寡的环境之险,并通过前面教师对时代背景的介绍懂得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不幸被俘。)

  1. 事件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方志敏被国民党士兵两次搜身。) 4.为文章分段,并说出段意。

  1. 第 1 自然段为第一段:讲方志敏同志和几个战士跟部队失去了联系, 分散隐蔽在密林里。

  2. 第 2 自然段为第二段讲两个国民党反动派士兵发现了方志敏,对他第一次搜身,“满心希望”落了空。

  3. 第 3 至第 7 自然段为第三段。讲了两个敌兵对方志敏第二次搜身,方志敏痛斥敌兵的贪婪、无耻。

四、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为理解课文准备

(一)学生自学生字及新词。

  1. 学生读准生字字音,并通过查字典了解字义。

  2. 自学前出示词语卡(新词),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

(满心希望、确实、淡淡地、威吓)

(二)检查自学效果。

五 册1.晨读 - 图43五、分三段读文,再次整体了解课文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读文题,直入文章重点

(一)出示课题《“你们想错了”》读题后,提出问题。1.课文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

  1. “你们”是指谁?

  2. “你们想错了”,在课文中哪里,读文时自己画出来。

(二)自由读文后回答上述问题。

  1. 文题加引号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课题是方志敏同志的话。

  2. “你们”指谁?学生会答“两个敌兵”。这里要通过教师设问“仅仅指‘两个敌兵’吗?”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后,再回头理解。

  3. “你们想错了”在文章中是这样出现的。“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二、抓文章重点,挖掘语言,通过训练,加深理解

(一)出示学生画的语句“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思考: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士兵想的是什么?

(二)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敌士兵想的是发洋财? 1.联系课文上下思考“满心希望”是什么意思?

2.从敌士兵的哪些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满心希望发洋财的丑态?

  1. 语言“快把大洋拿出来”,“不会没有钱的”表现出敌士兵“满心希望”得不到满足时那贪婪的丑恶嘴脸。

  2. 敌士兵的行动第一次搜身“全身都摸遍了,从衣领直捏到袜底”,第二次搜身“捏遍了方志敏的衣角和裤腰”。带点的词更现出敌士兵贪婪的丑态。

  3. 威吓是什么意思?敌人威吓的言行说明了什么?

  4. 敌士兵两次搜身的动作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三)方志敏说:“你们想错了!”敌士兵错在哪些地方? 1.妄图从共产党人身上发财。

  1. 从敌士兵搜身的结果“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钢笔以外,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找到”分析,敌兵想错了,错在“满心希望”从共产党人身上发洋财。

  2. 出示投影①:

(1)“淡淡地”是什么意思?方志敏为什么“淡淡地”说? (2)“确实”是什么意思?读读下一句看这两句之间的关系。(3)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语气来。

  1. 出示投影②:

(1)分析句间关系。 (2)“你们”指谁?“我们”指谁?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3)“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用关联词“不是⋯⋯而是⋯⋯”,说说

“我们革命到底为了什么?” (4)“我们”不只是指方志敏,它包括了所有革命先辈们。举例说说革命

先烈干革命为的是什么?

(5)这句话道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与共产党人的本质区别,道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目的。指导朗读。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一)再读文题“你们想错了”思考:“你们”仅仅是两个敌士兵吗?

(二)总结板书,再次理解两种军队,国民党反动派与共产党人的本质区别。

(三)体会文章中心。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44

第三课时

一、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一)请一个学生读全文,其他学生看板书进一步理解内容。

(二)根据板书体会中心。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分角色读文章,通过朗读加深对词句的理解。1.请一组同学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2.全班评论,琢磨朗读的语气,把敌人的贪婪与方志敏对敌人的蔑视对比表现出来。

(二)分成组每人练习朗读。

三、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记生字字形,完成生字作业

(一)重点指导:

x@ m@ng s#u w5i 系、 命、 搜、 威

(二)加部首成新字:

五 册1.晨读 - 图45

(三)换部首成新字:

五 册1.晨读 - 图46

(四)课上完成生字作业。

四、备课资料

见教师教学用书中资料(1)、(2)。

(白淑兰)

21.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的

  1. 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2. 学会生字新词。读懂每句话,能结合课文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 这句话的理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不断”、“迅速”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深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白求恩

  1. 谈话:“手术台”、“阵地”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把为病人做手术的地方当作阵地?是谁说的这句话?从文中找出含有“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句子读出来。

  2. 简介: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我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 年 3、4 月间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于 1939 年 11 月 12 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画出自然段序号。

  2. 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师生共同注意正音。

  3. 出声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讨论,同学们对文章会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理清顺序 找出重点

  1. 指名一位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的内容?(2、3、4 节)

  2. 出声自读第 1 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齐会战斗打响了, 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战斗的形势。)

  3. 出声自读第 5 自然段。思考: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齐会战斗胜利了,

白求恩在手术台连续工作了 69 个小时。)

  1. 文章的重点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2、 3、 4)为什么?(因为第 1 自然段是“战斗打响”、第 5 自然段是“战斗结束”。而 2、3、4 自然段内

容是具体地介绍了白求恩在环境气氛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始终以手术台为阵地,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的情况。)按“战斗打响”、“激烈进行”、“战斗结束”的顺叙叙述的。这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第二课时

导言:白求恩是医生,手术台是他为病人做手术的地方。为什么他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认真读书。

一、抓关键词句,悟出中心

  1. 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请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白求恩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战斗中抢救伤员的?(1939 年春·齐会战役)

  2. 白求恩抢救伤员的具体事例的描写在哪几个自然段?书中的插图与哪几个自然段内容对应?(2、3、4 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与插图内容相对应。)

  1. 默读课文第 2 自然段。思考: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当时小庙周围的环境怎样?白求恩是怎样抢救伤员的?画出白求恩的神态、动作词语,并分析。个人批划,小组讨论。

  2. 集体讨论。环境:“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白求恩仍然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敏捷地从伤员腹腔里取出弹片。分析词语:“仍然”是指白求恩面对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弹片纷飞,硝烟滚滚的恶劣环境丝毫没有放在眼里,还和没有炮弹落下一样在工作。“镇定”是说白求恩大夫既没有把形势的危险放在心上,也没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表现得十分沉着、冷静。“敏捷”一词表现了白求恩医术高明,也说明他做手术时十分镇静。

小结:通过抓住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抓住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仍然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的动作、神态等词语,表现了白求恩临危不惧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优秀品质。

  1. 指名朗读第 2 自然段,体会白求恩的优秀品质。

  2. 出声读第 3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在这种情况下,白求恩是怎样对待伤员,对待自己的?个人批画后,小组讨论。

  3. 集体订正。环境:敌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不顾部长的恳求,坚决不离开手术台,就像一名八路军战士坚决不离开自己的阵地一样,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继续”一词说明白求恩不听部长的恳求,坚决不肯撤走,用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诺言,接着为伤员做手术。

  4. 默读第 4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在这种情况下,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个人批画后,分析重点词语。

  5. 集体讨论: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眼看要危及到白求恩的生命,在这严峻的环境形势下,他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丝毫不顾及自己。这里的“仍然”一词意思是说明白求恩做手术从未间断。“争分夺秒”一词是说情况越来越危急,白求恩一心只想着加快手术的速度,尽可能地在短时间里抢救更多的伤员。进一步体现了他把伤员看得比

自己更重要,突出了白求恩坚守阵地的精神。说明了白求恩对自己的工作极端负责任的优秀品质。

二、抓住语言,体会中心

投影:书后思考·练习第 2 题。仔细阅读下面的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几句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1.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2. 集体讨论。(共四句话。第 1 句说感谢师长的关心;第 2 句肯定地说

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第 3 句说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不能离

开自己的阵地;第 4 句说“我”不是客人,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必优待“我”、照顾“我”。这几句话再一次表达了白求恩把自己当作一名中国的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是一名对工作极端热忱的共产主义战士。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就不难体会出来了。

  1. 齐读这段话,体会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质。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在离火线不远的小庙里为伤员做手术,在环境越来越危险,气氛越来越紧张,师卫生部长紧急地催促下,白求恩仍然镇静地为伤员做手术,丝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他把自己的手术台当作了战士打仗的阵地,

    一直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工作了 69 个小时。三天三夜不下手术台,把手术台当作了阵地。)

  3. 指名感情朗读全文,体会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47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 指名朗读全文。

  2. 指名抽读生字卡片。二、归纳生字记忆方法1.先自学。

2.集体归纳。

①换偏旁的字:捧——棒 脸——险 妙——秒 扔——仍

②加偏旁的字:击——陆 卖——续 木——休 束——速

③比较记字形:断 (不断) 继 (继续)

五 册1.晨读 - 图48

三、巩固练习

  1. 读生字并组词。

  2. 形近字组词。

捧(

)断(

)扔(

)脸(

棒(

)继(

)仍(

)险(

四、听写字词五、指导造句

  1. 从书中找带有“不断”、“迅速”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两个词的用法。

  2. 理解词意,并指出两个词的运用范围。不断:连续不间断。

例:为了提高我的作文水平,妈妈不断地为我买来有关小学生作文的书籍。

“不断做好事”、“不断练习某种技能”、“不断提高水平”,“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

迅速:速度高,非常快。

例:老师要求同学们书写作业时,既要正确,又要有速度。3.学生在小组内造句。

4.集体订正。六、作业 (1)写生字。(2)造句。

(郭静群)

22.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教学目的

  1. 学习“小萝卜头”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为建设新中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折磨”、“勉强”、“来之不易”等词语。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小萝卜头”在牢房里是怎样刻苦学习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真正理解和体会“小萝卜头”在狱中的艰苦生活和极差的学习条件下仍然刻苦学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质疑,导入激趣

  1. 读题后审课题:从题目看本文是写谁的?谁知道“小萝卜头”的名子叫什么?文中并没有写出弟弟叫宋振中,而一直以绰号“小萝卜头”代替, 这是为什么?

  2. 看到题目后,你还能想些什么吗?(“小萝卜头”长得什么样?有多大年纪?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想知道这些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读课文,边读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并画出生字词。

  2. 指名每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边听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小萝卜头”的什么事?(在牢里刻苦学习的事。)

  3. 哪几个自然段写“小萝卜头”刻苦学习?(4、5 自然段。)

  4. 看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与哪个自然段内容相对应?(与第

5 自然段内容对应。)

  1. 哪个自然段写了“小萝卜头”刻苦学习的原因?(第 6 自然段。)

  2. “小萝卜头”怎样才得到了上学的机会?这一内容在第几自然段中体现?(齐答:第

    3 自然段。)

  3. 介绍“小萝卜头”名子来历的是哪个自然段?(第 2 自然段。)

  4. 请同学们再来审题:谁能从课文中读出“我”的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吗?弟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礼貌、学习刻苦。)课文的重点内容是哪几个自然段?(2、4、5)

  5. 指名朗读全文,体会弟弟绰号的来历和他在牢中刻苦学习的动人事

迹。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从审题质疑入手,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同时从再一次审题中,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段落。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弟弟在牢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有没有学习的条件?他又是怎样刻苦学习的?下节课咱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小萝卜头”名子的来历,知道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今天咱们要认真读课文,了解“小萝卜头”在牢中过着怎样的生活?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刻苦学习的?

一、细读课文,明理悟道

  1. 自读第 1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弟弟才八个月,就被关进了监狱。)

  2.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1)弟弟在狱中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样的?从住、吃、穿三方面考虑。(住:阴暗潮湿;穿:改小的囚衣;吃: 发霉发臭的牢饭。)(2)弟弟的外貌?说明了什么?(面黄肌瘦、脑袋大,身子小。长期的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成这个样子。弟弟的外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儿童的控诉。)齐读第 2 自然段,体会弟弟在狱中的艰苦生活。

  3. 弟弟在狱中争取到上学的权利容易吗?指名朗读第 3

    自然段。读了这段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弟弟能“上学”是经过斗争争取得来的。每天要被特务押来押去。弟弟上学太不容易了,条件极差。)

  4. 指名读第 4

    自然段。思考:第一句话讲了什么?全段内容围绕什么来讲的?讨论:(第一句话主要讲弟弟爱学习,有礼貌。全段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这种全段内容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方法叫做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

  5. 第 4 自然段共几句话?哪几句写弟弟懂礼貌?哪几句写弟弟爱学习?

(共五句话。第 1 句是总起句;第 2 句写弟弟有礼貌;第 3、4、5 句写弟弟爱学习。)出声自读第 4 自然段,体会弟弟怎样爱学习,怎样有礼貌。

  1. 默读课文第 5 自然段。思考批画:弟弟在牢房里是怎样刻苦学习的?

    他为什么这样做?

  2.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讨论。(刻苦学习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狱中很难得到笔和纸,弟弟用小石头在地上练写字;二是不论严寒酷暑弟弟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坚持学习。)

  3. 投影:“他懂得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

    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先读句子,然后小组讨论句子的意思,尤其注意对带点词的理解。

“来之不易”指来得很不容易。监狱里不准读书、不准看报。弟弟的学习机会是经过难友们斗争才得来的。“将来革命胜利了⋯⋯”妈妈是革命者, 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弟弟牢牢地记住妈妈的话,为了将来建设新中国而刻苦学习。这两句话说明了弟弟刻苦学习的原因有两点: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②为将来建设新中国而学习。

  1. 指名朗读第 5 自然段,体会弟弟怎样刻苦学。齐读第 6

    自然段,体会弟弟刻苦学习的原因。

  2. 简单地说说,弟弟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加强练习,深化育人

  1. 读书后练习按照课文填空,说说有和没有括号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2)弟弟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牢饭。

(3)每次来到黄伯伯的牢房门前,他(总是)先(轻轻地)敲几下门⋯⋯ (4)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有括号里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更深刻。

  1. 小组讨论:你的学习条件和“小萝卜头”有哪些不同。你打算怎样向他学习?

  2. 集体讨论。

总结:“小萝卜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但他生活在敌人的监狱中, 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学习条件极差,但他能想尽办法刻苦学习。咱们要以“小萝卜头”为榜样,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为建设四化——刻苦学习!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49

第三课时

导语:“小萝卜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革命而刻苦学习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咱们要以“小萝卜头”为榜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看谁的学习最主动、最认真,把本课的生字掌握得最牢。

一、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组词

二、自学生字,抓住重点归纳记字方法三、集体讨论,老师点拨

(1)形声字:潮、霉、勉、政、趴(2)去偏旁:雾—务 蓝—监

  1. 加偏旁:斤—折 自—臭 牛—牢

  2. 笔画易错字:“监”不要写成“监”或“临”。“狱”字是左中右结构。注意“犭”旁不要写成“才”。可用会意来记字形:左边一只兽,右边一条狗,把“讠”字封锁在里头。

  3. 笔顺易错字:“霉”字共 15 画,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每”字笔

五 册1.晨读 - 图50

四、巩固练习

  1. 齐读生字并组词。

  2. 指名后进生读生字并组词。(3)形近字组词。

潮(

)霉(

)勉(

)蓝(

朝(

)每(

)免(

)监(

五、作业:写生字、写词语

(郭静群)

23.*总司令换房子

教学目的

  1. 学习朱德总司令一心为他人、时刻想着人民利益的可贵品格。

  2. 继续培养理解句子的能力,并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 读懂句子,理解内容。

  2.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两次换房总司令讲的意味深长的话,学习总司令一心为他人时刻想着人民利益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1.文章讲的事情离学生生活较远,要结合平时看过的影视片,书报以及听过的故事对朱总司令加以了解。

教学准备

用玻璃片制作文字投影片或小黑板均可。

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交待学习任务

(一)板书课题“总司令换房子”

(二)解题:

  1. 读题,想“总司令”指谁?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

  2. 对于题目质疑。(总司令为什么换房子?换什么样的房子?换的结果如何?⋯⋯)

(三)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 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总司令几次换房?

  2.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理清课文结构,将文章分段。(第一段(1)。第二段(2~6)。第三段(7~8)。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围绕课文内容讨论。

追问:总司令在“换房”这个问题上,共说了几次话?每次是怎么说的? 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说了三次话①“小张,换房。正房咱们不能住。”②“小鬼,正房

是人家长辈住的地方,我们不能住。决不能忘记,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③“不要换了⋯⋯要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共同之处是“换”,不同之处是前后的态度。)

(三)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总司令的话朴实无华、入情入理,很有说服力,总司令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更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一心为他人,时刻想着人民利益的可贵品格值得所有人学习。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51

(王文莉)

24.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认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 学会本课 8 个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

  1.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老师提出要求:

  1. 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吗?请读读这两首古诗吧。读的时候,要放声朗读几遍。

  2. 读句子,弄懂生字和“犹”“市”的意思。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学生朗诵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粟(s)) 闲(xi2n) 饿 (8) 蚕(c2n) 归(gu9) 泪(l8i) 罗(lu$) 绮(q!)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农民种了许多粮食,

    还被饿死了;养蚕的人却穿不上好衣服。)

(四)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 古风:就是古体诗,是模仿汉魏以来古诗的,不像近体诗那样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2. 四海:古人的地理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围着, 所以常常用“四海”“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四海”在这里指所有的土地。

  3. 蚕妇:养蚕的妇女。

  4. 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二、简介《古风》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学过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吧。学生齐声背诵《锄禾》,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李绅,唐朝诗人。)这首《古风》也是唐朝诗人李绅作的。他做过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诗人白居易的朋友。他的这两首诗《锄禾》和《古风》就是在当时已广泛传诵,一直流传至今的

《悯农二首》。悯,在这里是同情的意思。

《古风》为中唐时代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割据,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农民,广大农民陷于极其困苦的境地。当时有一些政治上较有远见,生活上又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不平和忧虑。从那时起,就不断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出现。李绅就是非常接近人民的作者。他的《古风》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易记。

三、朗读《古风》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句子的意思。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提问)

粟:就是小米。这里指稻、麦、高粱、玉米等粮种。子:子实,这里指收获的粮食。诗中“粟”与“子”意思相同。“一”和“万”都是虚数,指许多。

句意: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收到许多粮食。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略)

闲田:闲,选择:(有空、没使用、与正事无关)闲田,是空闲的田地。农夫:农民。夫,旧时成年男子的通称。农夫、渔夫等。

犹,选择:(犹豫、如同、还)

句意: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是饥饿而死。

(二)背诵全诗。

四、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1.“秋收万颗子”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2.“四海无闲田”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

通过“万颗子”“无闲田”再现农民的辛勤劳动。种得广,收得多,理应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可是种田的偏偏没有粮食吃。

(二)提问:为什么农民会被饿死?

  1.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很多地租。

  2. 农民还要交许多种税。

  3. 地主残酷地剥削农民。

  4. 丰收年农民还饿死了,要是遇到灾荒就更悲惨了。

  5. 辛勤劳动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不劳动的地主家倒是粮食满仓,太不合理了。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对当时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现实不满。

2.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四)教师小结:这首《古风》,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 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有感情地背诵《古风》。

五、比较每组字的音、形、义

五 册1.晨读 - 图52

粟,就是小米。栗,就是栗子。票,就是车票,门票的“票”。

五 册1.晨读 - 图53

“颗”是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珠子,一颗心“棵”是量词,指植物,如一棵树,一棵白菜。

闲(xi2n),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木” 闭(b@),半包围结构“门”字里面是“才” “闲”是空闲的意思,如闲田。 “闭”是关上的意思,如闭口。

六、默写《古风》,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5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古风》二、指名朗读:《蚕妇》

三、简介《蚕妇》作者及诗的时代背景

《蚕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愈。张愈,字少愚,号白云先生,四川益州郫人。多次参加考试都未考中。后来有人推荐他,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他却不接受,隐居家乡。

《蚕妇》写于北宋时期。当时封建官僚机构臃肿,统治阶级奢侈浪费, 挥霍无度,加上与辽、西夏妥协求和,每年输纳大批绢帛、白银,使北宋政府的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封建统治者拼命的向人民榨取赋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诗人以此为背景写了这首诗。

四、朗读《蚕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一)先解词,再讲诗句的意思。(提问)

1.“昨日入城市”。

昨日:昨天。 入:进到的意思。选择字义:

“昨日入城” 市:(1)集市 (2)城市

  1. 买卖(m4i)

提问:谁入城去?(蚕妇、养蚕的妇女。) 住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

(她住在乡下,从“入城”可以看出。)

到城里集市上去做买卖,一般叫做什么?(赶集) 连起来怎么讲?

一个住在乡下的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2.“归来泪满巾”。

归:回来泪:眼泪

满:说明泪水流得多。

巾:手巾或其它擦抹用的布,古代妇女多佩带在身上。

句意:回来的时候泪水不断,走一路,哭一路,泪水把手巾都浸透了。3.连起来说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这一诗句的意思。

4.“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罗,素色丝织品。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罗绮统称所有的丝织品,这里指用绸缎做的衣服。

罗绮者:就是穿绸缎衣服的人,泛指剥削者。句意:穿绸缎衣服的人,并不是养蚕的。

(二)背诵全诗。

五、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提问:蚕妇到城里,为什么回来时泪满巾? 1.她看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 泪满巾的“满”字,说明蚕妇到城里去赶集,在集市上看到了许多身穿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都不是劳动者。

  2. 蚕妇看到自己整天辛勤劳动,却连好衣服都穿不上,想到自己悲惨的生活,心里十分难过。

(二)提问:为什么不是养蚕人却遍身罗绮?

  1. 地主老财欺压剥削劳动人民,他们有钱有势,买得起绸缎衣服。

  2. 地主老财低价收买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粮食和蚕茧,还收高额的税,

    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他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三)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诗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默写《蚕妇》这首诗,然后自查,改正错别字 七、比较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一)内容:《古风》前两句写丰收的年景,后两句写农民悲惨的遭遇。

《蚕妇》前两句写蚕妇进城引起的悲伤,后两句揭露和抨击了极端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两首诗都是写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二)思想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八、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首

五 册1.晨读 - 图55板书设计

25.寓言二则

教学要求

  1. 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 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错在哪里。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第四册学过《刻舟求剑》)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讲古时候有个人,他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二)学生试读课文,正音。1.学生先小声自己读两遍。

2.正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y) z6 y4 ji1o 寓言 二则 揠苗助长 焦急

j9n p0 chu3n f8i ji6 筋 疲力尽 喘气 白费 一截

(三)指名学生朗读《揠苗助长》。

“揠”就是拔的意思。“长”读 zh3ng。“揠苗助长”意思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他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结果怎样?

(二)讨论回答。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 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

(这是故事的起因。)

  1. 指名学生朗读第 2、3 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1. 指名学生朗读第 4 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2.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 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 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 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成语“揠苗助长”就是来源于这个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成语吗?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成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作”、“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等。

五、朗读、背诵课文

(一)指导朗读。

  1. 朗读课文第 1 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的焦急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要读得慢些,“帮”字要读重些,突出他要“助长”。

  2. 朗读第 2、3 自然段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力气总算没白费”读得慢、读得清楚,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3. 朗读第 4 自然段时,要突出最后一句“禾苗却枯死了”。这事与愿违的结果,要引起人们的深思,以受到启发明白寓言的道理。

(二)背诵课文。

  1. 你能各用一个词语,说说四段课文的主要意思吗? 巴望——筋疲力尽——没白费——禾苗枯死

  2. 先一段一段练习背诵,再练习背诵全课。

六、小结

(一)《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作业

(一)读读写写课后练习 2。

(二)朗读课文,背诵《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 查字典:守——守候。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1. 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sh%u zh& cu4n zhu1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z9 ch*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 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

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 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 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 讨论。

  1.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 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 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 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 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1.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要注意抓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来进行。

六、比较形近字,记住生字字形

组词

富(

财(

筝(

寓(

则(

筋(

病(

唱(

贡(

疲(

喘(

费(

戴(

字(

珠(

截(

守(

株(

究(

童(

助(

窜( ) 撞( )锄( )

板书设计

(吴葆城)

26.会摇尾巴的狼

教学要求

  1. 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坏人的花言巧语,不受其蒙骗。

  2. 学会本课 15 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的”;会用“毫不犹豫”、“的的确确”造句。

  3. 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读懂课文;学习准确运用词语,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白。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

  2. 理解老山羊几次说话的意思,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课文挂图、分角色朗读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狼不会摇尾巴,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会摇尾巴的狼》,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认真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把狼说自己是狗的句子画下来,想想狗和狼有什么不同。

(三)这篇寓言写了狼和山羊的几次对话?每次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四)听课文录音,思考上面三个问题。

二、指导朗读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l2ng j!ng li2n x)n li2ng ji) 狼 陷阱 可怜 驯 良 救h2o 4i sh4n x@ng

毫不犹豫 唉 善良 性情

sh9 ji3o hu2 d0 xi#ng 8 虱子 狡 猾 的的确确 凶 恶z9 h7n r3ng mi8 shi 龇着牙 恶狠狠 叫嚷 轻蔑 收拾

(二)指名 5 人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次对话。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提问:这篇寓言写了狼和老山羊的几次对话?(五次)

(二)理解第一次对话内容。1.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1)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

(2)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

第二个句子加上“怎么爬也”,表示爬了好多次都不成,没有办法爬上来。

  1. 结合上下文,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 忙吧!”(狼为什么连忙打招呼?狼是老山羊的好朋友吗?它为什么这样说?)

  1. 老山羊听了狼的话,怎么想的?怎么说的?(不知怎么回事,。)

(三)提问:狼几次说自己是狗,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狼三次说到自己是狗。)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1. 我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啊!

  2. 我是狼狗,所以有点像狼。我的性情温和,跟羊特别亲。

  3. 我的的确确是狗。不信,你看我还会摇尾巴。分别说说狼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第一次,狼见老山羊很厚道,听到招呼就停下来,便趁他不了解情况时说自己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

提问:这一次狼共说了几句话?为什么这么说?

这次共说 4 句话,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

第一句:先用一个反问句,说明他和羊早就认识,显得彼此很亲热。第二句:再用一个感叹句,表明自己是狗,是羊的好朋友。

忠诚 为主人 尽心尽力。驯良——和顺、善良,听从主人使唤。

第三句:用救小鸡的慌言标榜自己的勇敢、善良,以骗取老山羊的同情。毫不犹豫——犹豫,拿不定主意。毫,一点儿。毫不犹豫是一点也不迟

疑的意思。课文里狼说自己在救鸡时丝毫没有迟疑,主意一下子就拿定了。第四句:恳求老山羊对他发发善心。

善良——心地好,纯洁正直。

提问:通过这几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先指名朗读,后回答。可以看出狼的伪善和狡猾。

提问:老山羊听后,为什么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 老山羊看到了狼眼的凶光。

怎么知道的?

  1. 老山羊说之前“了狼几眼。”

  2. 老山羊说后,狼连忙半闭上眼睛。

第二次,狼听老山羊说自己“很像狼”,忙“半闭着眼睛”以掩饰狼眼的凶光。还用“狼狗”来辩解,接着又是讨好,又是发誓。

课文中用“⋯⋯”表示什么?表示狼还想说下去,只是被老山羊打断了。老山羊为什么打断狼的话?

老山羊看出狼的狡猾,不像狗那样老老实实。指出狼是在用“花言巧语” 骗人。

第三次,是狼见老山羊识破了他的花言巧语,想用摇尾巴来证实自己的的确确是狗。

的的确确——完全确实,课文中是指狼用来说自己是真正的狗,没有一点假。

(会不会摇尾巴是狼和狗的一个显著区别,狗的尾巴比较灵活,柔软, 可以上竖或下垂,摇起来很轻松;而狼的尾巴较硬,很难摇动。)

从课文中怎么看出是狼的尾巴?(使劲“扑扑扑”逼真地表现出狼尾巴的特点和狼着急的心态,说明是伪装的。)

老山羊看到了这条硬尾巴,心里完全明白了。(老山羊明白了什么?) 1.“你再会摇尾巴,也是凶恶的狼”老山羊完全识破了狼的真面目,口

口声声称自己是狗,实际是只狡猾的狼。他前面说的全是假话,只想哄骗别人搭救它出陷阱罢了。

比较句子:你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再”表示不论怎么会摇,结果都是一样的。 2.“你干尽了坏事,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狼是做尽坏事的家伙。我不

会救你,别人也不会救你。

(四)提问:狼的真面目被识破后他怎样了?老山羊又是怎样做的? 指名朗读最后一次对话。 “狼终于露出了凶相”,“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狼的凶相是固有的,只是先前把凶相隐而未露,伪装被识破后,露出了本来的凶相。

“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轻蔑”是什么意思? 轻蔑——轻视,瞧不起。

“你不会活多久,猎人会来收拾你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收拾——惩罚的意思。本课指猎人把狼杀掉。

(五)结合板书小结故事内容狼——伪装 羊——怀疑

狼——暴露 羊——认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指明朗读课文

思考: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认识狼的本来面目的?

  1. 老山羊听见有谁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便上前询问。

  2. 老山羊看见狼装出可怜的样子,又听狼说自己是驯良的狗,但狼眼露出凶相,产生了怀疑

  3. 老山羊从狼的辩解中,听出狼在用花言巧语欺骗。

  4. 老山羊从狼的硬尾巴上肯定他是狼,并指出它干尽了坏事。

  5. 老山羊蔑视狼的凶相,料定狼不会有好下场的。询问——怀疑——听出——明白——蔑视

五 册1.晨读 - 图56

老山羊从狼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他的骗。

二、读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 凶恶的狼有时装出一副老实可怜的样子,要善于认识。

  2. 凶恶的狼是非常狡猾的,他爱用花言巧语骗人,不能轻信。

  3. 凶恶的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老山羊要是把狼救上来,狼一定要把羊吃掉。(恶狠狠地叫嚷。)

寓言有比喻性,这则寓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呢?你懂得道理是什么? 1.把狼一样的坏人比喻成狼。

2.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他,不要被他的假象所蒙骗。

三、狼不会摇尾巴,课文题目为什么叫“会摇尾巴的狼”

  1. 题目“会摇尾巴的狼”是说狼用摇尾巴的办法想欺骗老山羊。

  2. 像狼一样的坏人,见会用各种狡猾的办法欺骗人。

  3. 老山羊看到狼“扑扑地”摇动硬尾巴,识破了狡猾的狼。我们也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

四、指导朗读

  1. 首先要用不同的声音把有关的提示语和“人物”的语言区分开。

  2. 读好“人物”的对话。课文对狼和羊都做了形象的刻画。五次说话的目的、心理、动作、神态都不相同,语调也有所变化。

狼 羊

第一次 连忙招呼(亲热) 第二次 装出老实可怜

的模样 (欺骗) 第三次 我是狼狗(狡辩) 第四次 急了,摇尾巴

第五次 恶狠狠地叫嚷

问(不知是谁) 看了狼几眼(怀疑)

别再花言巧语了(认出) 完全明白(气愤)

轻蔑地看了狼一眼

  1. 在个人练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朗读。

  2. 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五、作业

课后作业 4,读读写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生字卡片

狼 陷阱 可怜 驯良 救 唉 善良性情 虱子 狡猾 的的确确 凶 恶 龇着牙 恶狠狠 叫嚷 轻蔑 收拾二、选择字音

五 册1.晨读 - 图57

三、用字组词

五 册1.晨读 - 图58

四、指导字形 注意笔画与笔顺

五 册1.晨读 - 图59

善 sh4n 先写一个“羊”再写两点一横,一个口字。猾 hu2 注意“骨”字上面中间是横折。

五、填表

带点的字

部首

除部首外还有几画

(口)

( 17 画)

( 11 )画

六、按拼音写词语

8 l2ng k7 li2n sh4n li2ng

( )( )( ) x@ng q0ng ji3o hu2 8 h7n h7n

( )( )( ) ji4o r3ng q9ng mi8 sh#u shi

( )( )( )

七、选词填空

善良 驯良

1. 我是又忠诚又( )的狗啊!

(一)2.



为了救一只小鸡,我掉进了陷阱。可怜可怜我这( )的狗吧!

(二)1. 马戏团里有一头非常( )的狮子。

八、练习造句

毫不犹豫——看见有人落水,小明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救人。的的确确——我的的确确不会游泳。

九、分角色朗读课文

寓言里的形象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的。朗读时,要注意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按照故事情节发展进行想象,逐步揭示出狼的狡猾、凶恶的本性。提问:狼的狡猾、凶恶的本性是怎么暴露出来的?(骗取——掩饰——伪装

——凶相毕露。)朗读时,还要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提问:老山羊和狼五次对话时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询问——怀疑——认出——肯定——蔑视)

狼和山羊的五次对话,每次说话的目的、心理、动作、神态都不相同, 语调也要有所变化。要把对话跟其它的语句区别开,让人一听就知道哪是对话。

要注意读出对话的语气,在写老山羊和狼说的话之前,课文先把它们说话时的样子写出来,这些话是解释语,解释语能提醒我们朗读时用什么语气来读。我们要学会按解释语的要求朗读,读出老山羊和狼思想感情的变化, 加强对寓言中形象的感受。

(吴葆城)

27.*群鸟学艺

教学要求

  1. 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8ng hu2ng xu3n ch4 l7i 凤 凰 选 好 树杈 垒起w7n y2n tu^ sh&

安稳 房檐 唾沫 舒服c1o j!n qi7

粗糙 不仅 而且

三、听课文录音,思考预习题 2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1. 群鸟向凤凰学艺。

  2. 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

(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 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 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

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凤凰怎样传授本领

学艺的鸟

学艺表现

怎么想 怎么做

学艺结果

没有耐心,什

么也学不成

猫头鹰

有什么

好学的

飞走了

不会搭窝

先要选好根基树干上的三个杈

老鹰

挺简单

也飞走了

只能用几根树杈搭窝

把叼来的树

枝垒起来

乌鸦

原来就是

垒树枝

得意地

飞走了

用树枝

垒成窝

把窝搭在

房檐底下

麻雀

和我想的

转身飞走了

一个样

在房檐

下搭窝

再然后

小燕子

听完

唱起歌表示感谢

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 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

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

(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 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 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

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3.分角色朗读练习。

  1. 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 指名 4 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吴葆城)

28.做风车的故事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寻根求源,要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一件事的方法。

  3. 学习本课 15 个生字,掌握字的音、形、义;会用“但是”、“习惯” 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愤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

    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1. 教学投影片。

  2.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审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1. 一审课题抓题眼。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进行提问:哪个词是重点词?即题眼——做风车。

  1. 二审课题抓主线。

看到这个题目后,你还想到了什么?课文写谁做风车?他为什么要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做风车”就是本课的主线。让我们带着以上问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 请七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二百多年前”、“有一天”、“第二天上学”三个时间词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文章。

  3. 通过刚才的审题,全文内容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那么第 1 段讲了什么内容?与“做风车”有关系吗: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朗读边思考。

第 1 段的内容:牛顿是英国的大科学家。他小时候特别喜欢手工,学习

成绩不太好。“做风车”与牛顿特别喜欢手工有关系。“写牛顿学习成绩不怎么好”有用吗?讲到最后一部分再解决这个问题。

  1. 课文第几段写牛顿做风车的经过?出声读第 2 段。根据下列问题批画,然后讨论。

(1)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喜欢风车的句子:“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仔仔细细:看得非常认真,一点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几乎:差一点儿。这句话是说牛顿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用的风车。他十分认真仔细地看,对风车的浓厚兴趣,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差一点连回家都忘了。

爱做风车的句子:“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在屋里丁丁当当忙个不停。”

每天:天天如此。丁丁当当:形象地体现了牛顿做风车时的专心致志和十分忙碌的情景。

牛顿的风车是这样做出来的:牛顿看见安装磨面的风车,非常感兴趣。每天放学都要看;他对奶奶说自己也要做一个;他每天放学回家在屋里丁丁当当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一架小风车做成了。把以上过程归纳为:看装风车——说做风车——学做风车——做成风车。从看到说,从学做到做成, 这是典型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它们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1. 指名朗读第 2 段,体会牛顿做风车的过程,条理清楚、合乎事情发展顺序。

第二课时

一、看插图,激情趣

(一)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二)指名感情朗读第 3 段,其他同学看插图。

二、剖析重点词、句,悟道明理

(一)自己出声读第三段。思考:同学们对牛顿的小风车有哪些看法? 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同学们夸奖小风车做得好;卡特的意见是对的。但嘲笑人是不对的。

(二)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神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得意:认为自己做出了小风车,很自豪,想显显自己能干。

发愣:没想到卡特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自己确实答不上来而发呆。

羞得满脸通红:由渐愧、后悔、自责而感到难为情。当牛顿不能回答卡特所提出的问题时,他正视了自己平时学习不努力,不求甚解的缺点,因而感到羞愧而满脸通红。

(三)如果说牛顿是因为小风车被摔坏,受到卡特的嘲笑而“羞得满脸通红”对吗?(不对)

投影:

  1. 读句,读后理解句子意思。

“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

一般人,难受极了是要流泪的。尤其是受了委屈的人更易流泪。而牛顿在挫折面前一滴眼泪也没流。这是因为他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他的难受是悔恨自己的不足,后悔自己平时学习不努力,不求甚解。又说明他能正确对待同学们的发问和嘲笑。

  1. 齐读后,理解句子含义。

“从此,牛顿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 刻苦钻研的习惯。”

发愤:下定决心,努力去做。任何:无条件,不管什么。

从那以后,牛顿不灰心,不气馁,把失败当做动力,以实行动发愤学习, 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追根求源。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四)指名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先分小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

(六)师生共同朗读全文。师读第 1 节;指名读 2、3、4、5、6 节,齐读第 7 节。

三、反馈练习,深化理解

投影。填空练习。

(一)因为牛顿小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 ,渐渐地养成了

,所以后来成了英国的 。

(二)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第(2)个填空,答案可以不一致。如:填“发愤学习刻苦研究的精神” “正确对待同学的嘲笑,正视自己的不足”“知错就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而深化对中心的理解,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60

第三课时

一、放手自学,培养能力

(一)每人出声读生字,并组词。

(二)找出形声字。

(三)找出难字。

(四)容易字自学掌握。

二、集体讨论,归纳方法

(一)以开火车的方式,每人读一个生字并组成本课词语。

(二)形声字六个:庭、锯、斧、摔、但、惯。要注意哪部分表形,哪部分表声。其中“锯”、“摔”、“但”、“惯”四个字都是左形右声。“斧” 字是上声下形。

五 册1.晨读 - 图61

字的第 5 笔是“一”比第 7 笔长。注意“廴”不要写成“辶”。“滴”可记

成有“氵”才能“滴”,右半边不要写成“商”。“遇”字的第 7 笔“|”是

五 册1.晨读 - 图62

(四)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记字方法。(1)换偏旁:

吨——顿

据——锯

爸——斧

桨——奖

谁——推

摘——滴

寓——遇

河——何

(2)加偏旁。

廷——庭

率——摔

旦——但

贯——惯

三、遣词造句,培养说话能力

(一)找出文中含有“但是”、“习惯”的句子。认真读,体会用法。

(二)指导造句。

(1)但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语气,与前半句话的意思截然相反。例 1 亲人过世了,他悲痛极了,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

例 2 妈妈想多睡一会儿,但是睡不着。

例 3 我的爷爷己经七十多岁了,但是精力仍然很充沛。

例 4 叔叔的工作很辛苦,家务负担又很重,但是他的精神却很好。(2)习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例 1 在妈妈的督促下,我养成了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例 2 我班同学在语文老师的关怀教导下,养成了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提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养成了劳动习惯、读报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卫生习惯⋯⋯造句时应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在什么情况下,谁养成了什么习惯?或谁在什么情况下养成了什么习惯?

(三)让学生造出与别人内容不同的句子,大家评议。四、布置作业

(一)每个生字一行,末尾组词。

(二)造句。每词一句。能力强的学生可在自愿的原则下多造。

(郭静群)

29.曼谷的小象

教学目的

  1. 了解泰国的风土人情和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及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2. 学习本课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 学会本课 15 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悦耳”、“沉思”、“绝技”、“佩服”、“焕然一新”等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4、7 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充分领会本课借小象赞美阿玲美好心灵的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1. 同重点。

  2. 理解作者发出的两次感叹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

  2. 投影幻灯片。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练习审题,激趣导入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都见过大象吧!在哪儿见过?什么象?

(在动物园、电影电视里见过。非洲象、亚洲象⋯⋯)大象是一种通人性、能帮人们做事的动物。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齐读课题:《曼谷的小象》

(二)审题:找出课题中的重点词即题眼——小象。哪儿的小象?(曼谷的)曼谷是哪国的首都?本课为什么要以“曼谷的小象”为题目?围绕曼谷的小象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同学习课文。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文从第几至第几自然段是写阿玲指挥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掉进泥坑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4~9 自然段。)

(四)指名读第 4 自然段。是什么意思?(介绍阿玲和小象走来了,以及阿玲的外貌。)

(五)看图,说说图意。这幅图与哪个自然段内容相对应?(第 6 自然段,小象正在拉汽车。)没有阿玲的指挥,小象会去拉汽车吗?

(六)在阿玲的指挥下,小象冲洗汽车是哪个自然段?(第 8 自然段。)

(七)出声读 7、9 两个自然段。主要写谁干什么?(作者和司机发出赞

叹。)

(八)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4~9)主要写了什么?(阿玲指挥小象做好事的经过。)

(九)1~3 自然段和第 10 自然段分别交待了什么内容?默读课文 1~3 自然段及第 10 自然段后讨论。(1~3 自然段)交待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原因。第 10 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结果。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条理清楚。

(十)指名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

三、朗读课文,画句欣赏

同学们,泰国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自然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景色描写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景色描写句子。读后引导学生欣赏曼谷近郊景色之美。

  1. “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 一直延伸到海边。”

  2. “从(桔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3)“小象转身走进(金色的)雾中⋯⋯” (4)“⋯⋯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微微的)晨雾里。”

(四)投影,去掉以上景物描写句子中色彩描写部分,进行对比,哪种写法好?为什么?当然是不去掉句子中的色彩部分描写的写法好。加上这些色彩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更具体。

(五)看书后作业第 2 题。这道题括号里的词语不仅有色彩描写,还有形容声音和人的神态的描写。请思考,原句和去掉括号中词语描写的句子相比较,哪种句子好?为什么?(原因同上。)

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景色确实很美。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怎么样呢?下节课读讲了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曼谷近郊的美丽景色。那里的景色确实迷人,那里的人怎样呢?

一、直插重点,体会中心

  1. 当作者一行人的汽车轮子陷进泥坑急需帮助之时,谁来了?指名朗读第 4 自然段。

  2. 什么叫悦耳?(悦,愉快;形容声音好听。)

  3. 画出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读一读。阿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蔼可亲。)

  4. 齐读第 4 自然段。

  5. 默读 5、6、8 三个自然段。划出阿玲指挥小象的动作词语及小象拉汽车、冲洗汽车的动作词语。想想这些动作词语说明什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

“绕着汽车走一圈”、“沉思片刻”,说明阿玲在了解陷车的情况后

怎样指挥小象的行动。阿玲两次“拍拍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的大耳朵” 说明阿玲对小象进行无声的指挥,是她平时训练出来的。“东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说明小象聪明能干。“伸直鼻子,冲着车身起了⋯⋯车身焕然一新。”说明小象善解人意、聪明能干。小象两件事的成功表现,全凭阿玲的智慧,是阿玲指挥的结果。

这是借小象来表现阿玲热心助人的美好心灵。

二、总结重点,归纳升华

  1. 指名朗读 5、6、8 三个自然段。体会小象的乖巧、聪明;阿玲的能干、热心。

  2. 自己感情朗读 7、9 两个自然段。想想作者这两次赞叹只是在赞叹小象吗?投影理解句子。

  1. 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

奇迹,指使人惊奇的事情。绝技,指独一无二的技艺。因为小象能把庞大而沉重、又陷进泥坑的汽车很轻松地拉出来,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了赞叹。这里不仅赞叹小象的绝技,而是对小象的主人阿玲能训养出这样聪明能干的小象而深感佩服而发出了赞叹。

  1. “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乖巧,指听话、机灵、讨人喜欢。作者对小象听话、机灵、善解人意发出了赞叹。当然对小象的主人阿玲的能干更是钦佩极了。

小象连做两件好事,都是受阿玲的指挥,本文借小象来表现阿玲美好的心灵。

  1. 作者和司机几次感谢阿玲?阿玲怎样对待感谢?找出词句读一读。想想说明什么?

共有两次感谢。面对第一次感谢,“阿玲笑眯眯地摇了摇头,又走近小象⋯⋯”说明阿玲认为帮人做点好事,不必谢,帮人帮到底,于是又走近了小象,命令小象去冲洗汽车。当“我们”第二次致谢时,“阿玲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缓缓地走了。”从阿玲“摆摆手” 可以看出她觉得为中国人民做点事是应该的,用不着谢。体现了她主动助人的美好心灵。她用脸蛋贴小象的耳朵,是用这种亲昵的动作在夸奖小象聪明能干。表达了她热心助人后的愉悦心情。

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对词语的挖掘,对阿玲指挥小象所做的好事和阿玲对两次答谢的反映,进一步体现了阿玲热情地、主动地助人,不图回报的高尚情操。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了解了泰国的景色美,泰国的人民心灵

——(齐答)更美!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63

第三课时

一、放手自学,分清难易

(一)每人出声读生字,并组词。

(二)找出形声字。

(三)找出难字,指出难点。

(四)自学并掌握容易字。

二、抓住重点,归纳方法

(一)每人读一个生字并组成本课词语。

(二)形声字 2 个:“眯”“招”都是左形右声。

(三)难字或易错字:绕、聪、感、喷、赞、鼻。“绕”字右半部上方容易错加一个点。“聪”字的左半边“耳”不要写成“耳”。

五 册1.晨读 - 图64

不要写出头“廾”。

(四)除形声字和容易字外,其它字可这样记。

(1)换旁偏;抗——坑 说——悦 浇——绕 扫——妇 愤——喷(2)加偏旁:总——聪 咸——感 召——招

(3)去一部分:乘——乖

(五)在分析字形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进行形近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

(一)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二)加偏旁组成本课生字并组词。

咸( )( ) 召( )( ) 总( )( )

(三)形近字组词:

浇(

锐(

烧(

脱(

绕(

悦(

(四)听写:聪明、喷水、泥坑、鼻子。

四、指导造句,练习说话

(一)从书中分别找出含有“悦耳、赞叹”一词的句子读出来,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

(二)指导造句:

  1. 悦耳:好听的意思,一般形容声音。(铜铃声、说话声、乐曲声、钢琴声、流水声⋯⋯)

  2. 赞叹:称赞、夸奖。

例:面对精巧的工艺品,参观的人们赞叹不止。(杂技表演、伟大建筑、精致的艺术品突出的好事⋯⋯)

注意句式:在什么情况下,谁?发出赞叹?谁?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赞叹?

(三)练习造句,师生评议。

五、作业

(一)每个生字一行,末尾组词。

(二)造句。

(郭静群)

30.*新年礼物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准“甚至”、“撕破”、“诧异”等字的字音。理解词句,体会本课是怎样把句子写通顺的。

  3. 教育学生学习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内容的。

  2. 理解课文重点句,学习弟弟热爱教师,以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缺点。

教学难点

理解“⋯⋯他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啊!”与“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玻璃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质疑,引趣导入

(一)出示课题后提问:题目中的“*”表示什么?(这是阅读课文。在老师的点拨下,根据书后问题自读学习。)

(二)请同学们审题。找出题眼(礼物)。文章是围绕“礼物”来写的, 而且是在新年这个特定时间的礼物。同学们,新年的时候你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你送给过别人什么样的礼物?本文的小主人公送给了老师一件最好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好,咱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带着问题读书,培养自学能力

(一)读课文,扫障碍,整体感知。(1)读准生字字音。

(2)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1)标出自然段。

(2)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通过自查字典或小组议论来解答。)

(三)指名读词语。

元旦 商量 忘记 提醒 甚至 撕破诧异 真诚 又皱又脏 又平整又干净又工整又清秀

(四)指名朗读全文,集体讨论解决以上的问题。

(五)自由读书,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1. “弟弟”他们的小队商量要送给老师什么样的礼物?

  2. 小苇不小心撕坏了“弟弟”的作业本,“弟弟”为什么生那么大的气?

    (3)“弟弟”原来有什么缺点?这些缺点是怎样克服的?

(六)分小组议论思考题。

(七)在小组议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这节课,咱们阅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书后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讨论得认真、热烈。下节课,咱们再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导语:这节课继续学习。在上节课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这节课进行集体讨论。

一、质疑。个人或小组内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一会儿讨论中一 起解决

二、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弟弟”他们小队商量 要送给老师什么样的礼物?弟弟把什么样的礼物送给老师

(有意义、比去年好、动脑筋、不许要钱;弟弟以实际行动改正缺点, 送给老师一颗真诚的心作为礼物。)

三、指出三幅插图与文中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图一与 3、4、5 自然段相对应;图二与 6 自然段相对应,图三与 7 自然段相对应。)

四、图文对照思考批划以下问题

(一)从文中画出弟弟为什么生那么大气的原因。

(二)图二画着弟弟正在认真地写作业。弟弟为什么要认真写作业?他原来怎样对待学习?

(三)图三画着弟弟看到爸爸给他粘补好本子,满意地笑了。他为什么感到满意?

(四)弟弟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什么?为什么说弟弟送给老师一颗真诚的心?

五、小组讨论六、集体讨论

(本子是弟弟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被小苇撕破了,所以很生气。弟弟原来学习不专心,贪玩、毛毛草草。现在他要以实际行动改正这些缺点。把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当做新年礼物送给老师。)

七、投影:“他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啊!”你 怎样理解这句话

“美好的心灵”指弟弟对老师真诚的热爱。具体地说,弟弟为了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决心把认真完成作业作为给老师的新年礼物。弟弟以此表示, 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克服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弟弟看到爸爸把撕破的本子粘补好,满意地笑了。这是因为,爸爸的补救,使弟弟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的打算如愿了。

弟弟送给老师的礼物就是用实际行动改正自己的缺点。表达了弟弟热爱老师的一颗真诚的心。弟弟的礼物,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这是弟弟发自内心的表白,也是老师最希望得到的“礼物”。

八、你们喜欢弟弟吗?为什么九、教师总结

小弟弟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孩子。他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向老师献上一颗真诚的心。我相信,同学们都能以弟弟为榜样,克服缺点,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65

(郭静群)

六 册 1.八角楼上

(看图学文)

教学要求

  1. 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2. 学习按顺序,有重点观察图画的方法。

  3.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照样子写句子,会用“艰苦”、“光辉”造句。

  4.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毛主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样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

教学难点

  1. 理解“星星之火”一词的意思。

  2. 理解“毛主席在沉思什么,为什么这样沉思”这个问题。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1. 有关茅坪村、八角楼内外景的图片。

  2.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观察图画

  1. 八角楼在哪里?

  2. 老师贴图(见本课插图),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在老师引导下回答以下问题。

  1. 说说这幅图画的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毛主席在茅坪村的八角楼,在油灯下写文章)板书课题。

  1. 看茅坪时,八角楼内外景的图片,由老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

这是发生在 1928 年的事情。距今(1996 减去 1927)已 69 年了。当时我们的党刚刚建立不久,力量还弱,4 月底朱德、毛主席等率领队伍在井岗山会师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课文中的八角楼就是毛主席办公的地方;在井岗山的茅坪村。

  1. 仔细看课文插图,把图中人物的穿着与环境的简陋结合起来说。

毛主席穿着什么样?有什么动作?神态怎样?(毛主席穿着单衣服,正在用手拨灯芯,神情很严肃、专注,好像在想什么问题。)

再看一看桌子上都有什么?(桌上摆着稿纸、砚台和一盏油灯;工作环境很艰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毛主席在八角楼上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来自读课文,并标画好自然段。

  1. 自己小声读。

  2. 找几个学生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 读第 1 自然段,想一想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在讲什么?

  2. 投影显示第二句话。用笔标出“每当⋯⋯时候⋯⋯就”这些关联词语。

  3. 分层次逐步理解句意。

  1. 先分析“每当”的意思。“每当”就是“一到了这个时候”,“只要到了这个时候”,说明毛主席从早到晚,每天都是这样地办公。

  2. 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作者要告诉我们:毛主席这样工作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日夜操劳。

  3. 指导学生先背下来这句话。4.学习重点段,理解图文内容。

同学们第 2 自然段详细叙述了图意,咱们图文对照,仔细读文。

思考:(1)毛主席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怎样写文章?(要求学生在熟悉本段内容的基础上,画出写条件艰苦的词语,在寒冬腊月的深夜,穿着单军衣, 披着毯子,坐在竹椅上。)

  1. 画出写毛主席神态的词语,凝视、沉思。

  2. 请一两位同学按顺序、有重点地介绍图上毛主席的外貌,要说完整话。

  3. 毛主席写了什么样的著作?起了什么作用?

  4. 引导学生看图上毛主席的神态,联系上下文理解“凝视”、“沉思” 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从什么地方看出毛主席在沉思?(引导学生想想: 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就更冷了, 毯子滑落下来会更冷。这么冷毛主席却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从而理解毛主席沉思到了忘我的程度。)

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陷入沉思的?(在写文章时,他停下笔,轻轻地拨了拨灯芯,聚精会神地看着星星之火陷入沉思的。)

“星星之火”一词在这里指什么?(“星星之火”在这里指清油灯的亮光。)

灯可以拨亮,革命的道理需要宣传。(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去理解“星星之火”的含义。)

毛主席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弄清:毛主席看到这点点灯火,联想到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像这星星之火。星星之火会点燃熊熊烈火,革命根据地也会不断扩大。怎样才能使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呢?于是,他握着笔沉思起来。)

  1.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在思考怎样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解放受苦变难的人民。他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就像刚才我们背的这句话,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2. 正是在毛主席光辉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请你把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斗争的年代里的

工作联系起来想一想,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得来的。我们也应该艰苦奋斗,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个人读。

  1. 集体读。

  2. 用下面问题提示学生背诵课文。

  1.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什么地方?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怎么样?

  2. 毛主席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怎样写文章?

  3. 毛主席写了什么样的著作?起了什么作用? 4.背诵全文。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66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2. 指名背诵课文。

二、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 读准字音,特别是: 拨 b#凝 n0ng

  2. 找后进生读准字音。

  3. 重点指导“幕”、“凝”这两个笔画较多的生字。幕:看清上中下各是什么?下半部是什么?

组词:夜幕降临、开幕、银幕、幕后这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凝:左中右各是什么?偏旁是什么?哪笔最爱错?

组词:凝视(什么意思?)凝神,凝思。4.在生字本上抄字头。

5.读小黑板上的字。口头组词。

矛(

惜(

奇(

茅(

腊(

椅(

发(

军(

墓(

拨(

辉(

幕(

三、读写词语,指导造句

1.读一读课后的词。

艰苦椅子文章井冈山夜幕降临凝视觉察光辉茅坪村寒冬腊月2.在写词本上抄字头。

3.指导造句,并写在本上。

方法:(1)在文中找到用上这个词的句子。(2)理解词意。

(3)用词说话,写话。

艰苦:书上用上这个词的句子是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艰苦的意思是艰难困苦。(老师告诉学生它的用词范围: 艰苦奋斗,艰苦的岁月,艰苦的工作。)请学生用艰苦一词说话。

艰苦——红军战士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克服了重重困难。

艰苦——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艰苦——我们要学习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指导学生用“光辉”一词说话。

光辉:书上用上这个词的句子是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光辉的意思是什么呢?①闪烁耀目的光:太阳的光辉。②光明,灿烂。光辉的著作,光辉的榜样。

光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光辉——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光辉——革命导师写下了许多光辉的著作,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四)词句练习,着重理解、应用

  1. 读下边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1)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这句话是双重意思。从字面上讲是天一黑,八角楼上的灯随之而亮;实际上是说毛主席每天夜晚都在油灯下工作。每当⋯⋯就⋯⋯这个词语强调了毛主席工作非常辛苦,每天都是这样做的。

  1.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军衣,披着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寒冬腊月的深夜,即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毛主席却穿着这样单薄,说明战斗生活的艰苦。

  1. 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含蓄。从字面上看,是讲毛主席写文章时,精神十分

专注集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以至披在身上的毯子滑落下来都没觉察到。深一层的意思是,毛主席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沉思,是因为他从这星星之火中, 看到了和想到了将来革命的燎原大火,看到了胜利的未来。

  1. 照范句写句子。
  1. 出示范句(投影)。

  2. 弄清句式:每当什么时候,哪或谁就怎么样了。(3)练习说话。

(4)在书上填表。

每当

夜幕降临

的时候

八角楼上的灯

亮了。

我学习取得进步

我遇到困难

妈妈

老师

表现我。

帮助我。

五、布置作业

  1. 生字和词语的作业。

  2. 背书。

书设计

(李美春)

2.艰苦的岁月

(看图学文)

教学要求

  1. 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 通过观察图画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高观察图画和理解词句的能力。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悠扬”、“充满”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画中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外貌和他们的神态,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了解战争岁月的艰苦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着重理解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知道小红军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仪、《字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看图,了解图的内容

1.教师贴出本课图,学生观图后回答以下问题。(1)图上画的是谁?

(一位老红军和一位小红军。) (2)他们各在干什么?

(老红军坐在一块石头上吹笛子,小红军在他的身旁出神地听着。) 2.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衣着上来判定人物的身份。

(1)你从图上的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两位红军呢?(他们头上戴的帽子中间有一颗红五星,小红军的手里搂着一支步枪,老红军的腰里挂着一支手枪。)

3.板书本课题目:艰苦的岁月

(1)你从图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是艰苦的岁月?(他们都带着武器, 说明是战争年代,两位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赤着脚,裤脚高高挽起,他们面孔消瘦,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苦。)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在这艰苦的岁月中,两位红军战士在什么地方吹笛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 请 4

    位同学读书,每人一个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情况,哪个自然段是作者想到的。(即使学生弄清楚哪个自然段是对图画的直接记叙,哪些自然段是由图画引起的想象和联想。)

(课文的第 2 自然段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情况,课文的第 1、3、4 自然段是作者想到的。)

三、学习课文,细致观图

  1. 默读第 1 自然段,想一想,标画一下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山谷里响起悠扬的笛声?

学生:在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后,红军战士们在山坡上休息。天色也渐渐暗下来了,这个时候,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教师:第一句中的“又”字能否去掉,为什么?这个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一个“又”字说明敌人不断发起进攻,战斗很频繁,这就从一个

侧面说明了岁月的艰苦。

教师:“悠扬”是什么意思?查字典。

学生: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优美动听。(本课指笛声悦耳动听) 教师:吹出这悠扬笛声的老红军是什么样子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齐读第 2 自然段。

  1. 第 2 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老红军和小红军的样子,先来读前半部分。(前半部分到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大家读书。
  1. 用笔标画出作者从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红军的样子? 板书:赤脚、破衣、驳壳枪、红军帽。

教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从下到上。)

教师:我们观察人物的顺序有哪些方法?(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要抓特点。)

  1. 教师:手指着书上的图,边指边叙述老红军的外貌。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指着图练习说话。

  2. 教师:从老红军的样子可以看出什么?(战斗生活的艰苦。)从老红军的相貌看出什么?(他年岁较大,但对胜利充满信心。)(这么艰苦的情况下,吹出悠扬的笛声说明他乐观,要用笛声来鼓舞战友,要给战友以信心和力量。)

学生:回忆学习方法:(读课文,找词语,图文对照,分析,读书。) 教师:小红军的那一部分学法同上,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开始读书,

找词语,图文对照)。

老师检查自学情况。(你找的词语有哪些?)(偎依、托、听、赤、搂。)

(找一人到前边指着图来说话。)(从小红军的样子你能看出什么?)

追问:对这种艰苦的生活,红军战士是什么态度呢?(充满信心。)那么图中人物并没有语言,作者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提出“五星十分鲜艳”“眼睛炯炯有神”进行领会。) 3.齐读第 2 自然段。

  1. 这一老一小为什么要来当红军呢?指名读第 3 自然段。

  2. 投影显示课后作业 2(1)。

  1. 让一位学生朗读句子后,用遮盖片挡住括号里的词,问:“这句话用上括号里的词,与不用括号里的词,句意一样吗?为什么?

(第(1)小题如果没有“很可能”“也许”,就肯定老红军原来是个长工, 小红军原来是个放牛娃,过于平直。加上“很可能”和“也许”就比较生动, 也就更加准确。)

  1. 教师:请你回答他们为什么来当红军?(用书上的话来回答。)

学生:这一老一小怀着求解放的共同意愿,来到了人民的军队,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闹革命。

教师:查字典,“意愿”是什么意思?

(意愿就是愿望,心愿。)

  1. 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个连词来说话。

学生:因为这一小一老要翻身求解放,所以他们来当红军。

学生:因为他们要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闹革命,所以这一老一小要当红军。

老师板书:求解放、闹革命。

  1. 投影显示作业 2(2)理解有无“一定”,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第(2)小题句子加上“一定”则加重了肯定的语气,说明老红军和小红军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

四、合理想象,受到教育

  1. 齐读最后一段。

  2. 说说小红军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是什么?

学生:小红军看到的“未来”和“希望”指的是敌人被彻底打垮,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穷人当家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

教师:可见,红军对未来充满希望,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未来”和“希望”,也就是上一自然段所说的“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1. 总结板书内容。

  2. 朗读课文。

五 册1.晨读 - 图67板书设计

投影: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交待本节课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图画中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外貌和他们的神

态,了解了战争岁月的艰苦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生字、新词,还要会用词造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提朗读的要求:要读出战争岁月的艰苦和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2)全班齐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新词,老师重点指导

  1. 读准字音,特别是“皱”“充”“彻”“使”。

  2. 读生字组词

3.重点指导:“未”“寂”“悠”“帽” (1)板书这几个字:未 寂 悠 帽

  1. 请学生说一说这四个字哪一笔易错。未:这个字有几横?

哪横较短,哪横较长?

(未字第一横较短,第二横较长。) “未来”就是指将来的光景。

寂:这个字部首是什么? “寂静”是什么意思?(可查字典。) 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非常静。

悠:哪一笔最易丢?(不要少竖。)

帽:右边上下各是几横?(右下不要少横。) 4.指导后进生正确地读生字,组词。

  1. 投影:比一比再组词。(口头组词。)

叔(

马(

冒(

寂(

驳(

帽(

客(

皮(

不(

额(

皱(

怀(

角(

切(

夸(

解(

彻(

垮(
  1. 全班齐读书上的生字。

  2. 在生字本上抄字头。

四、读词语,指导造句

  1. 读课后作业中读读写写的词。

进攻 寂静 悠扬 帽子 额上 皱纹倾听 解放 充满 彻底 打垮 未来

  1. 让学生说说哪个词义不理解,大家帮助理解。

  2. 抄一遍这些词语。

  3. 指导造句。(1)悠扬。

教师:读出课文中有这个词的句子。学生:山谷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教师:“悠扬”是什么意思?

学生:本课指笛声悦耳动听。“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优美动听。教师:请你用上这个词来说话。

悠扬——教室里传来悠扬的歌声。

悠扬——这悠扬的琴声是从小丽家传来的。(2)充满。

教师:读出文中有这个词的句子。

学生:战斗的岁月非常艰苦,可是他们充满了胜利的信心,相信一定能够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教师:“充满”是什么意思?(查字典。) 学生:本课是充分具有的意思。

教师:请你用这个词来说话。

充满——雄壮的歌声里充满了热情和力量。充满——联欢会上,欢乐声充满了会场。 5.在练习本上把两个造句写下来。

6.布置作业: (1)写生字。

  1. 读书。(每人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2 、艰苦的岁月

w8i

j@

m4o

y#u

(未来)

(寂静)

(帽子)

(悠扬)

悠扬——

充满——

(李美春)

3.赵州桥

教学目的

  1. 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雄伟”、“创举”造句。

  3. 背诵课文第 2、3 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

  2. 用“雄伟”、“创举”造句。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赵州桥彩图、幻灯、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许多桥,尤其是现在,有许多漂亮实用的立交桥,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成为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它就是——赵州桥。

二、教授新课

(一)自由读预习部分,画出预习要求。

(二)说一说预习要求有哪些。

1

板收内容:

3

4

读 课 文 理解词语

读懂每一句话

想想有哪些主要特点

(三)完成预习要求:

  1. 一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并标出课文自然段。

  2. 二读课文(默读),找出带有这些词的句子,画下来:创举、坚固、美观、遗产。

  3. 读一读带有这些词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难点:创举、遗产;可辅助用查字典的方法去理解。)

  4. 三读课文,读懂课文每一句话。(指名分段进行朗读。)

  5. 四读课文(自由读),想想赵州桥有哪些主要特点。

  6. 同桌讨论后回答问题。(学生答出雄伟、坚固、美观即可。)

(四)检查预习效果:(把书合上。) 1.赵州桥在哪儿?又叫什么桥?

2.赵州桥是什么朝代的谁设计的?

板书: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安济桥 隋朝 李春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完成了预习要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 课。

二、教授新课

(一)打开书,回答:赵州桥有哪些主要特点? 板书:雄伟 坚固 美观

(二)过渡:课文是怎样介绍赵州桥的这几个特点的呢?我们来分别学习一下。

  1. 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1.学习课文第 2 自然段。
  1. 指名读文,其他同学用直线画一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雄伟、坚固?

  2. 回答问题,并谈一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幻灯)做练习:桥长(50 多)米,有(9 米多)宽,中间(行车马), 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

①自己读题。

②试着做填空练习。

③指名口头填空。

④出示答案。

⑤桥长相当于几间教室的长?宽呢?(看彩图。)

⑥小结:这些地方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幻灯:赵州桥非常雄伟。) (4)再看彩图,大桥共有几个桥洞?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从书上找根

据,并谈谈你的理解。 (5)(幻灯)读: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

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指出“这种设计”指的是怎样的设计?有哪些优点?为什么会有这些优

点?

  1. 回答问题,并做句式练习: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使⋯⋯,所以大桥非常坚固。

  2. 分两层试着背诵第 2 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 3 自然段。

(1)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非常美观? (2)学生回答,读文。

(3)这里写了图案上的龙的几种姿态?“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4)课文写了图案上的龙的几种姿态?用读书的方式来回答。(师生共读

这一自然段。)所以说赵州桥美观。

  1. 这么美观的桥,怎样读才能突出其美呢?你试一试。

  2. 指名朗读,教师评析。3.齐读第 4 自然段。

  1. 这句话什么意思?

  2. 什么叫“遗产”?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再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 自然段和第 3 自然段。

五 册1.晨读 - 图68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指名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

(二)背诵课文第 2、3 自然段。

二、教授新课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正确读出这些字的字音。

难点:砌(q@) 既(j@) 毁(hu!) 且(qi7) 抵(d!)

这些字有的声母易读错,有的发音学生读的不够准确。2.给这些生字组词,先说出文中的词。

难点:计 设计 同其它 j@区分开(记、纪等)。既 文中是“既⋯⋯又⋯⋯”

学生可组“既然”(这个字使用范围较小,可提示)。栏 栏杆 同其它 l2n 区分开。

历 历史 不要组成“严历”等。3.分析字形:

赵 半包围结构,“走”部。

计 左右结构,部首是“讠”,右边为“十”。

参 上中下结构,部首是“厶”,中间写一个“大”,下边写“彡”。砌 左右结构,“石”部,右边是个“切”字。

横 左右结构,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给“黄”字加一个“木” 字旁。

跨 左右结构,给“夸”字加上“”。史 五笔写成,同数笔画方法记忆。

五 册1.晨读 - 图69

五 册1.晨读 - 图70减左右结构,部首“冫”,右边写“咸”。

五 册1.晨读 - 图71毁 左右结构,分开记,左边是“上臼下工”,右边为“上几下又”。栏 左右结构,左为“木”部首,右是“兰”。

抵 用换部首分法记,把“底”的“广”换成“扌”。

历 部首为“厂”,里边写“力”。遗 先写“贵”字,再写“辶”。

  1. 读 13 页第三题的词语。还有哪一个词语不理解,提出来。

  2. 指导书写:

难点:参 下边三撇要写正,不能写成“川”。砌 部件较多,写紧凑。

五 册1.晨读 - 图72

遗 先写“贵”(里边),再写“辶”,不要写反。

(二)完成课后练习:(造句) 1.读一读两个词,找出文中原句。

  1. 比较一下哪个对;为什么?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雄伟的教室。

  1.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堪称“创举”的建筑物吗?

  2. 练习造句。

三、布置作业

写生字、词语;造句。

(陈培荣)

4.*帐篷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社会主义建设者以苦为乐、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这篇课文。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激趣

教师谈话: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家”,同学们对它很熟悉。

板书课题后请大家读题。(指着板书说)这“帐篷”也是家。它是光荣的家,使人自豪的家。那么这个“家”是谁的家呢?在哪儿呢?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投影)要求:①了解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②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检查自学情况。

  1. 请同学分节朗读,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是否正确。

  2. 说出诗的大概意思。

  3. 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句。

三、带问题读,找出答案

(投影)思考题:

  1. 课文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家”指的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2. 说说“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这一诗句的意思。

四、讨论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 诗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你是从哪些诗句知道的?

(“我们”指建设者,从诗句中“探索、开发、架桥、修路,盖楼”等词语可以知道。)

  1. 这些词语不但告诉我们建设者是干什么的,还告诉我们什么?(创业的艰苦)。

  2. “家”指的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知道的?

(“家”指的是帐篷,诗中描写“家”的句子:“流动的家”、“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

  1. “流动”两个“最早”都说明了什么?(建设者们居住的环境差,生产条件非常艰苦,创业艰难。)

  2. “我们”对这样的“家”感情怎样?读诗句。(“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

(1)“任凭”什么意思?(听凭、由着。) (2)“风吹雨打”指什么?(环境艰苦,条件差,风餐露宿。) 6.“我们”为什么爱这样的“家”呢?(“它是这样的敏锐,反映祖国

变化。”“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1. 理解“敏锐、荒凉、繁华”。(建设者怎样把荒凉的土地变成繁华的都市,引导学生联系家乡、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谈。)

  2. 说说“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这一诗句的意思。(他利用自己的双手使荒原野地改变了面貌,建起了工厂、矿山或城市。从“荒凉”到“繁华”是一个伟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和“一个个帐篷”的安装和搬迁联系着。这句话是诗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艰苦劳动的热情歌颂。)

  3. 建设者们爱这样的“家”表现了他们一种什么胸怀:(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兴旺发达乐于吃苦的精神。板书:以苦为乐。)

五、朗读诗句,体会思想

  1. 指出这是一首诗歌,要读出诗歌的韵律,找出每节的重点词,读出重音。

例:指导读第二节。

荒原早的住户, 野地早的人家。我们到了那儿, 就起了喧哗。

  1. 作者(诗人艾青)是满含对祖国建设者们吃苦为乐创业精神的赞美之情写这首诗的,要读出这种语气。

  2. 自己读,练习读出感情。

  3. 指名读。

  4. 全班合读。

板书设计

(李美春)

5.南京长江大桥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2. 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3. 学会本课 17 个生字,并能掌握用生字组成的新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 会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通过词句训练,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 弄清课文第 1、2 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叙下来的。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片、训练题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投影,出示插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插图,提问:这是什么桥?齐答: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

(二)再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呀?请看见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 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2. 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自学,查出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拼读,理解, 识记。

  3. 组织学生发言;读读生字新词,质疑,解答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2. 边读边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哪些方面?(外观、结构、作用。)

  3. 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找出作者的观察点。

  1. 本文以“我”参观南京大桥所看到的景物为线索,介绍了大桥的位置, 结构和桥上的建筑物,反映了大桥的雄伟壮观。

  2. 随着作者参观大桥脚步的移动,不断变换观察点:第 1 自然段远看大

桥。第 2 自然段走近正桥和站在大桥上看到的。第 3 自然段,面对江水想到的。

  1. 作业:读熟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边读边思考,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 自己读第 1 自然段,看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用笔标出序号。

  2. 进一步认真阅读,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3. 提问:哪几句是写大桥的?(3~7

    句)读了之后,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丽。)

  4. 讨论,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弄清写时间写天气和写大桥的关系。

只有在天气“格外好”的“清晨”,阳光才是明媚的。在明媚的阳光下, 大桥才更显得“壮丽”。

(2)弄清桥墩、桥身、正桥、引桥的关系。

运用投影,打出南京长江大桥图。使学生认识大桥的各个部位,结构, 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出作者先写桥墩,再写桥身,正桥和引桥。

(二)指名读第 1 自然段,理清记叙顺序。

(由远及近的顺序。)

(三)抓住重点词句,熟读深思,进行理解训练。

  1. 远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的?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十分壮丽)在文中画中如何具体写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波浪滚滚的江水中,9 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2. 找出比喻句。出示训练题板①:“正桥连接着 22 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1. 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这句把南京长江大桥比做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是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造的,而且又宽又长,引桥和正桥是“S”形,用“钢铁巨龙”作比非常恰当。教师还可介绍数字:铁路桥全长有 6772 米,双轨。公路桥长

4589 米,宽 19.5 米。正桥长 1577 米。每个桥墩高约 80 米。通过比喻,突出了大桥的雄姿)。

  1. 将比喻词“仿佛”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来叙述句子。(可换成“好像、如同、犹如”等。例:“正桥连接着 22 孔引桥,好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1. 读六、七句,思考:
  1. 大桥分几层?每层各是什么?(大桥分两层,底下一层是火车道,铺着双轨,上面一层是公路,公路两旁是人行道。)

  2. 公路上是什么景象?出示训练题板②:“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理解带点的词语“穿梭似的”。(穿梭:织布的俊子 穿来穿去,来回来去。形容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特别多。)

  3. 讨论:这一景象说明什么?(大桥的作用。)

  4. 教师点拨:作者的观察点已转移,从远看大桥到近看大桥。现在已走近大桥,站在大桥附近的侧面观察大桥,因此看到了大桥分两层,也看到了大桥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

  1. 读读全段,练习概括这段的主要意思。(1)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能概括这段主要内容的句子。(第三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 显得十分壮丽。)

(四)依照板书,练习背诵第 1 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了解走近正桥看到的景物,体会“美”的特点。

  1. 读课文,用笔画出走近正桥看到了什么。(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2. 运用投影,打出图画,使学生认识: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3.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谈对“挺立”“耸立”“十分艳丽” 等词的理解。

  4. 出示训练题板③:

“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 整齐齐。”

  1. 认识,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

  2. 把什么比做什么?(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比作站得整齐的等候检阅的队伍。)

  3. 这句话说明什么?

说明:灯形美,玉兰花的形状。灯数多,一对对,队伍。灯柱高,在灯柱上排列。

排列整齐,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1.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使意思表达得更明白,更生动。)

    5.通过作者的介绍,正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

6.指导朗读。

(二)读第 2 自然段紧后一句话。作者最后手扶栏杆站在桥上,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听到了一列列火车鸣着汽笛,从脚下呼啸而过。)

  1. 讨论理解:“扁舟”(小船的意思)“呼啸”指人或动物发出的长而高的声音。本课指火车高速行进时的隆隆声和汽笛声。

  2. 在大桥上远望江面,江上的轮船为什么像一叶叶扁舟?(说明桥高大, 离江面距离远。)

为什么不写看见火车什么样,而只写“侧耳倾听”到的声音?我是在什么地方看大桥的?(因为站在桥上,火车在桥下,所以只能听、看不到。) 3.教师点拨,作者的观察点在桥上。从中也看出:作者叙述方位清楚,

明白。

4.讨论:这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看到,后听到。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一)齐读,思考,这段主要是作者的感想,作者都想到了什么?

(二)重点理解。(1)“天堑”的意思。

  1. 你对“自古称做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这句怎样理解?

(自古以来,长江把两岸隔开,谁都没能征服它,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它征服了。这座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1960 年初动工,1968 年底全面建成通车。)

  1.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是毛主席的诗词,意思是一座高架的大桥跨越长江南北两岸,自古以来的天险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再现了大桥的雄伟气势,点明大桥的巨大作用。)

(三)有感情地练习朗读第 3 自然段。

四、总结谈话

本文通过作者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朴朴实实地记叙下来。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了大桥的外观,构造和作用,使我们了解了大桥的雄伟壮丽,赞颂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勤劳。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73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一)集体朗读全文。

(二)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三)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继续练习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检查背诵情况。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重点:记忆字形。

(一)出示本课生字。

(二)汇报课前预习情况(生字的读音,大写字母,偏旁部首,笔顺笔画,用生字组词。)

注:每个字的偏旁部首用红色粉笔标出。

(三)重点指导。(由学生讨论记忆。) 1.正音:媚、塑、扁、堑。

  1. 正字:塑下是“土”不要写成“王”。轨右部是“九”不要写成“丸”。

  2. 指导书写:

五 册1.晨读 - 图74

  1. 区别形近字: (1)区别字音。(2)区别字形。(3)做组词练习。

端(

检(

扶( 稳(

瑞(

捡(

伏( 隐(

壮(

滔(

轨(

状(

稻(

软(
  1. 多音字。
  1. 读出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pi1n ( )

扁 bi3n ( )

  1. 用多音字练习组词。

(四)读读写写。

稳稳

连续

双轨

塑像

顶端

扶着

检阅

通途

工农兵 玉兰花

万里碧空

时起时伏

四、作业: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75

(张继华)

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

  2. 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句与句的联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3. 学会本课 17 个生字及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5、6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参观顺序把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懂得自然段中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挂图、训练用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人民大会堂吗?

谁给大家说一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的?是做什么用的? 板书课题:参观人民大会堂。

今天我们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

二、按学过的预习方法,检查预习情况,继续指导预习,培养自学 能力

(一)检查读课文,要读得正确、通顺。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 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2. 同桌互相读一读。

(二)质疑,提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解疑。1.读生字词卡,继续正音。

2.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大理石:一种带有白色或带有黑、灰、褐色花纹的岩石,有光泽,许多做装饰品或雕刻材料。我国云南大理产的最有名,所以叫大理石。

水晶玻璃: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名贵矿石。水晶玻璃指一种优质的玻璃,它的透明光亮很像水晶。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其更加美观。摆设:本课的意思是把物品按照一定的位置安放。

人民大会堂:建于 1959 年,建筑面积有 171800 平方米,比故宫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正门朝东面对天安门广场,顶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国徽,前面有 12 根 25 米高的淡青色大理石门柱。进入金黄色的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门厅,就是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万人大会堂。

(三)通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1.标画出文章的自然段。

2.从文题入手,把文章划分为三段。

  1. 自己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2. 讨论:哪些自然段是写参观人民大会堂经过的?(第 2 到第 8 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写了什么?

(概括地讲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和“我”的心情。)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人民大会堂建设速度之快和“我”的感受。) (3)教师小结:

全文可以分为 3 段,先概括地讲了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 “我”很高兴。然后重点介绍了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最后写人民大会堂建成的速度之快和“我的感受”。

三、作业: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理清参观顺序

(一)用笔标出作者参观的地方。

(二)按照参观顺序说说王叔叔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几个地方?

(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

(三)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引出了这些参观的地方,初步认识过渡句。

  1. 自己读课文,划出这些句子。

  2. 汇报你找的句子。

(“登上台阶,一抬头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1. 读读这些句子,看看这几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每句都在段首。每句都引出了参观的地方。) 4.运用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

(能够使段与段之间连接自然,参观地点明了,文章层次清楚。)

(四)作者按参观的先后顺序写了五个地方,即: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每个参观的地方都是由段首句引出的。这样层次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齐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理解“雄伟壮丽”一词。(雄壮、伟大而美丽。)

(二)看文章是怎样具体写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

(以第 3 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教给学法,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以后,运用学法再指导他们去读懂其它各段。)

  1. 自己读第 3 自然段。

  2. 讨论:

  1. 这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正门。)

  2. 都看到了什么?(国徽,大理石柱子。)

  3. 这些东西怎么样?(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12

    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 6、7 层楼那么高,要 4 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4. 理解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庄严”①查字典,选字义,分别理解“庄”和“严”的意思。庄,严

肃,端重。严,郑重,庄重。②理解“庄严”一词的意思:庄重而严肃。③ 出示投影片,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

比较句子,出示训练题板。12 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12 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 6、7 层楼那么高,要 4 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①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第 2 句写得好?

[这两个句子都是写 12 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很空洞。第二句写得很具体。除写了柱子的数量(12 根)、质地(大理石)之外,还具体写了颜色,(淡青色)、高(6、7 层楼高)粗(4 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1.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通过对国徽和大理石柱子颜色、数量,及高、粗的具体描写。)
  1. 归纳学习第 3 自然段的方法:

回顾这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用小黑板出示学习方法: (1)参观了什么地方。

(2)看到(或王叔叔向我介绍)了什么。(3)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

  1. 理解重点词语。

  2. 体会“雄伟壮丽”意思。

  1.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在老师指导下,继续学习其它段落。学习第 4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 4 自然段。(中央大厅。) (2)尝试以上总结的学习方法。

①按步骤进行学习。

②重点讨论,比较句子,出示训练题板,大理石的地面很亮。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按照分析描写大理石柱子一句的方法进行讨论理解: 首先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引导学生分析:

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地面很亮,第二句具体写了亮的程度:晶光闪耀, 能映出人的倒影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一说:“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1.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学习 5、6 自然段。
  1. 重点讨论大礼堂“大”的写法。

  2. 作者是运用哪些数字突出“大”的?

  3. 读这一段,找出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4. 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大礼堂的天花板。体会理解“满天繁星”,

    “灿烂光芒”等词语。

  5. 讨论:文中怎样写天花板上的电灯?把什么比做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数盏电灯比做满天的繁星,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大礼堂天花板的美丽,壮观。)

  1. 自读“宴会厅”和“会议厅”两个自然段,独立运用学法。(1)学生运用学法按步骤自读课文,进行讨论。
  1. 教师检查学习效果。什么是眼花缭乱?

什么使“我”眼花缭乱?

出示训练题板、比较句子。放手让学生独立讨论比较分析句子: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排的大圆桌和皮椅子。

  1. 写宴会厅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来到宴会厅;第二句写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句宴会厅的宽敞;第四句进一步具体写宴会厅的宽大。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时的观察顺序写的。)

  1. 你能从“会议厅”一段中知道有多少个会议厅吗? 会议厅是干什么用的?
  1. 有感情地读课文参观经过部分。归纳小结:
  1. 记叙顺序:按参观人民大会堂的顺序。

  2. 具体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

  3. 记叙时抓住了各部分的特点来写。

  4. 通过对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可以运用数字,描写颜色,形状,恰当地运用形容词语,运用相仿的事

物等。(告诉学生具体运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内容来决定。)

(三)集体读第 9 自然段。

讨论:王叔叔向“我”介绍的话说明了什么?(建筑的雄伟、建设速度之快,说明建设者的勤劳和智慧,歌颂了工人阶级的伟大。)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读了这篇课文就好像和“我”一起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也听了王叔叔的介绍,那么你对人民大会堂的总印象是什么?(启发学生把能表现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语句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76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练习读课文

(一)自己读。

(二)指名读。

二、指导背诵五、六自然段

同座位互相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一)出示本课生字词。

(二)重点指导: 1.正音:灿、敞、饰

五 册1.晨读 - 图77

里面是三横。

3.记忆字形,指导查字典。

点指导“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各一个: “耀”,左右结构。查字典时在“小部、羽部,隹部”均可查到。字典

中无“光部”。 “繁”上下结构,查字典“系”部。

“具”独体字。写时注意第三、四、五笔是短横。查字典“八字部。” 4.其它剩余生字,自己思考,识记,练习查字典。

(三)反馈练习。

1.写出下面字的偏旁部首:

厅( ) 繁( ) 具( ) 夫( ) 2.运用下列生字组词:

宴(

抬(

灿(

宾(

括(

烂(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王叔叔带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 、 、 、 和 。人民大会堂真是 。给我留下了 的印象。

  1. 练习把句子写具体。(1)花园里的花真美丽。(2)操场上真热闹。

(3)教室里真干净。

五 册1.晨读 - 图78板书设计

注:生字的偏旁部首用红笔标出。需要注意的笔画用黄笔标出。

(张继华)

7.*我家还缺啥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懂得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更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好好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读课文,查字典识记生字。

  3.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4.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真自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为什么提出“咱家到底还缺啥”这个问题。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准备

训练用题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后提问、题目中的家指谁家?缺啥?你想知道吗?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查字典识记生字,理解生词

(一)每人小声读课文,把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词用笔画下来。

(二)同桌再读课文,互相提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词。在这个基础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弄懂。

读准字音:变质 zh@ 不读 zh!

希罕 han 读轻声理解字义:

轰动:同时惊动了许多人。询问:打听。

希罕:希奇、少见的。

脱口而出:不加思索,随口说出。

泛着红光:透着红光,形容爸爸十分兴奋的样子。

三、三读课文,了解梗概

(一)在初步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练习朗读。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练习叙述课文主要内容。1.同桌议论,先练习说一说。

2.全班讨论。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思考题

出示训练题板,大家共同讨论理解。

(一)“我”家买了一台电冰箱,使小小的渔村轰动了,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赶来看希罕,有⋯⋯有⋯⋯也有⋯⋯) 1.指导学生读有关内容。

  1. 这些说明什么?

(①说明电冰箱在当时的农村还是很少见的。②可以看出有许多渔民都准备买了,可见生活富裕的不是一户两户,而是大家共同富裕。)

  1. 就大家来看热闹的情景,展开思维,运用“有⋯⋯有⋯⋯也有⋯⋯” 练习说话。

(如:有看看这,摸摸那的,爱不释手;有打听购买地点的,看样子也想买一台;也有两口子在商量,准备明天就去买回来。)

(二)电冰箱给我家带来哪些欢乐?吃晚饭的时候,全家展开怎样的讨论?结果是什么?

(哪些欢乐内容在课文第 2 自然段。讨论内容在课文 4~8 自然段。讨论结果是电冰箱不卖了,别的家用电器还要一样一样买。)

  1. 以上内容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练习说话,回答出来。

  2. 在说对内容以后,反复读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叙述清楚的。

(三)爸爸为什么毫不迟疑地答应买这些价钱很高的物品呢?爸爸的话又是什么意思?

(这还得从他的话里找根据,他说:“今年鱼塘要搞承包,搞得好,到年底,一个男劳力的收入可能超过 5000 元。这不是发财了吗?”爸爸这番话包含着对“承包”这项政策的赞扬,也说明劳动致富,生产搞上去了,收入就会增加。购买各种家用电器的愿望就会变成现实。)

  1. 理解“承包”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通过对“承包”、“搞得好”等词语的理解,认识劳动致富,

    勤劳致富。

(四)吃晚饭的时候,爸爸为什么脸上泛着红光,越说越高兴?

(政策好,人民富裕了,日子越过越好,爸爸高兴,又加上喝了酒,因此越说越高兴,脸上泛着红光。)

指导读这段话,体会爸爸高兴的心情。

(五)爸爸为什么提出东西全置齐“我家还缺啥”?

(因为爸爸在劳动致富,承包鱼塘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感到自己只念过小学,文化水平太低,殷切希望子女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六)为什么听了我的话,爸爸笑了,妈妈也笑了?

(月红在爸爸的启发教育下,终于交上了让父母满意的答卷。从月红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已经懂得了养鱼也需要科学知识,需要专家,也已经懂得了父亲的希望,所以父母都笑了。)

  1. 引导学生反复读最后 3 个自然段。

  2. 体会爸爸的期望及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五、读全文,总结提高

(一)分角色读全文。

(二)总结:

本课通过一户渔家生活富裕以后,激励子女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故事。表达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劳动人民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得到文化知识的愿望。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79

(张继华)

8.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 学习本课,理解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和小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2.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小池》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

初夏荷塘美景画一张。小黑板一块。

白纸一张。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古诗,你最喜欢谁写的哪首诗,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古诗)还愿意学习新的吗?今天我们再学习二首新诗好吗?

一、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二、预习

要求:1.自己借助拼音读《小池》这首诗。 2.认读生字“柔”,通过查字典,理解意思。

3.想想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认读生字卡片,“晴柔”说说柔的意思。

(二)练习读诗,订正读音“露”l),不应该读成 l^u 音。

(三)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四、学习《小池》这首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介绍诗人,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主要描写自然景物, 同时,也写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抒发爱国情感的诗篇。

  2. 解题:小池:小池塘的意思。

  3. 指名读全文。思考每句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1.弄懂诗句。

(1)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哪几个词不明白? (2)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3)需要理解的词语。

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惜:爱惜,舍不得。

细流:细小的流水。

树阴:树在阳光照耀下,映在水面上影子。晴柔:晴天柔和美好的风光。

尖尖角:刚刚出水尚未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2.说大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1. 教师范读全诗,同学自己小声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提问(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荷花池塘的景色?从哪儿看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水荷花池塘的美丽景色。从“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中看出来的,只有初夏时节,荷花才开。)

提问(2)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色?美在哪儿?从哪儿看出来?

(涓涓的细流,浓密的树阴,清澈的湖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在荷花上的蜻蜓等。)

  1. 逐句理解。

(1)单人读第一句诗

提问①作者在这句里为什么要用一个“惜”字,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②诗中说“无声”之中有没有声?“惜细流”有声之中蕴藏着什么? 提问③诗人在这里指谁爱什么?把什么拟人化?

提问④“爱”字用的妙,妙在什么地方?

(赋予小池以活力,抒发作者非常喜爱这丽日柔照,池水如镜、阳光斜照,树叶遮日,波光粼粼的大自然的美景。

提问⑤作者这样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反映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指导朗读。用“喜爱”的情感来读。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4)单人读第二句。

提问①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荷叶是刚长出来的?

提问②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立”字?“立”当什么讲?作者为什么不用“落、停、飞到”这些词?(“立”字展现了池中小荷微露,池上蜻蜓早已光临,很好地勾勒出了新出水面的荷叶尖上蜻蜓小憩的生动景象。)

提问③从这句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怎样朗读这句诗?

(用喜爱的语气来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才” 和“早”两字中看到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5)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第二句的理解。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 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每个同学试画一幅“泉池小荷”的简笔画。

  2. 分组议论在全班发言,照图或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背诗文。

朗读(可单读,对读,齐读)。

背诵(自由背、分行背、同座位背,分男女生背等)。

五、处理字形,巩固复习

(一)读练生字“柔”,注意读音,读 r$u,不读 y$u。字形;上下结构, 上半部分勿丢撇。扩词练习。

(二)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泉眼无声细流,树阴水爱晴柔。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理解, 体会到作者以饱含喜悦的笔调,清新活泼的词句,以“水池”为纽带,将日常生活里见到的平凡景物,融进自己的感情,通过几个动词的运用,使得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生气,构成一幅幽静、温馨的“泉池小荷”图,凝聚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包含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

七、作业:抄写、背诵《小池》。

五 册1.晨读 - 图80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习领会本课书第二首诗《小儿垂钓》,要求读懂诗句,体会意境和情感,会背诵。

二、预习

要求:1.借助拼音自读《小儿垂钓》这首诗。2.认读本诗中的生字,通过查字典理解意思。

3.想想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认读生字卡片: 蓬头、稚子、钓鱼、遥远

(二)练习读诗,订正“映”和“应”的读音。“应”是多音字在本课读 y@ng

(三)说说读懂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提出来?

四、集体学习《小儿垂钓》这首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胡令能)

(胡令能是唐代人,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手工工人,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有四首绝句。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

  1. 解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小儿垂钓”即是小孩钓鱼的意思。

  2. 指名读全诗。想想每句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1.释释连连,弄懂诗句。

(1)说:哪些词你读懂了,哪些词你还不懂。(2)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3)需要理解的词语。稚子:小孩儿。

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

借问:请问。 鱼惊:鱼受惊。应:回答。

2.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学生怎样理解就可以怎样说。)

(三)想意境、悟诗情。

  1. 自己呤诵小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逐句体会。

  1. 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提问:什么样一个孩子怎样坐在什么地方钓鱼?当时是一个什么情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侧身坐在草丛中钓鱼,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显得周围一切都那么幽静。

  1. 练习朗读第一句。(3)指名读第二句。

思考提问①这个小孩钓鱼时是什么样的?你是通过哪一句和哪个词看出来的?

(小孩钓鱼时非常认真、专注。当别人向他问路时,他老远就摆手示意别走近,怕鱼儿受惊被吓跑,所以不回答别人的回话,从“应”字看出来的。)

提问②“应”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从几种解释中结合上下文,找到恰当的解释来。

(1)接受

应(2) 应付

(3) 应答, 承诺

(应该选择第三种解释。) (4)练习朗读第二句。

  1. 朗读全文,思考每句话作者都着重讲了什么?

(第一句着重讲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第二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专心致志的神态和表现。)

  1. 分组议论。你对全诗的理解。

  2. 看图或板书说诗意。

(四)感情朗读背诗文。

朗读(可采用单读,自由读,对读,齐读等方法)。

背诵(可采用个人背、同座位互背、分行背、分男女背等方法)。

五、处理生字字形、进行巩固复习

(一)认读卡片并组词。

(二)分析字形。

  1. 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如何记忆。

  2. 重点指导:

钓 di4o;左右结构,注意右半部分写法。不要丢点或写成“匀”,多提。蓬 p6ng;上下结构,勿写成左右结构,下半部分走之里面是三横,勿丢

掉一横。

稚 zh@;稚与推、准、谁、区别偏旁不一样。

遥 y2o;遥与摇区别,偏旁不同。在本课是遥远的意思。不是摇手。

(三)练习填空并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 )稚子学垂纶,

( )莓苔草身。路人借问招手,

( )

怕得鱼惊不人。

( )

六、总结

本节课,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释词串句,读议结合,对重点词句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抓住小孩初学钓鱼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产生逼真,亲切之感。

七、作业

(一)抄写生字新词。

(二)练习背诵《小儿垂钓》;默写《小池》。

(三)把这两首诗讲给周围小朋友或父母听。

五 册1.晨读 - 图81板书设计

(周树珍)

9.海底世界

教学要求

  1. 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 通过第 3、4 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4. 朗读课文。背诵第 3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 3、4 自然段中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第 2、3 自然段和 4、5、6 自然段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的。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仪、配乐录像带(带讲解的带子)、《字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探奇

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海底去看看,了解一下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1. 观看录像带,思考:波涛澎湃的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2. 读会篇课文,找到课文哪段概括回答了这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知道作者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特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二、理清条理,了解特点

1.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重点词语,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教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海底的景色奇异? 学生:课文的第 2、3 自然段。

教师:哪几段写出了海底的物产丰富? 学生:课文的 4、5、6 自然段。

教师:课文的第 2、3 自然段和 4、5、6 自然段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现在咱们先读课文的 2、3 自然段,分析理解景色奇异。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读课文 2、3 自然段,分析理解景色奇异。

(1)指名读第 2 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请学生读书上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1. 分析句子。弄懂“依然”的意思,换词练习,体会句子意思。投影: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仍然)(照旧)

(多用在条件变化了而情况并没有改变。)

  1. 在解答“有光吗?”这个问题时,教师可读有关句子,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却”,明白“却”把黑和有光亮联起来,说明黑中有亮。
  1. 分析第 3 自然段,抓住有没有声音这个问题解答。
  1. 运用学段方法。提问:这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的意思,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如何。

  2. 理解本段第一句话,将“是否”进行换词练习。投影: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是不是?)

  1. 本段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问一答。

  2. 找出三、四、五句中的关联词语。这几句主要围绕哪个词写的?

学生:关联词语是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几句主要围绕“窃窃私语”这个词写的。

教师:查字典“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轻微声比做人在“窃窃私语”。)

教师:分析这段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先总说后分说。

教师:你看,课文中讲动物们在吃东西,在行进中发出的声音都不同, 课文中用了省略号,大家知道省略号的作用,你能想象还会有什么声音吗?

  1. 请你把第 2、3 自然段连起来想:哪些地方看出海底的景色奇异?

    (1)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平静。

(上动下静,动中有静,显得奇异。)

(2)在一片黑暗的深海里——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

(暗中有光,显得奇异。)

  1. 宁静中有各种声音——动物地窃窃私语。它们吃东西时,行进时、遇到危险时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静中有声,而且声音各不相同。显得奇异。)

  1. 归纳总结:我们学习第三段时主要抓了什么?(词语)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句与句之间联系的重点词语。

  2.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2、3 自然段。

  3. 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4~6

    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1)分别找三个同学读书。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都写了什么? (2)着重分析第 4 自然段。

①写海底动物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第二句与三~六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的?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的?

(这段共有六句话,第一句讲海底动物种类多,“大约有三万种?第二句讲“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第三至第六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把第二句的意思说具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通过“各有各

的”这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②这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怎样?

(有进有退,有动的还有不动的,有快和慢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这段讲了动物多种多样,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说明海底物产丰富,还说明了什么?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景,说明海底景色奇异。) (3)看 5、6 段是怎样介绍海底的植物和矿物的?

指名读 5、6 自然段,请学生说海底的植物怎样?矿物怎样?

(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世界上最长和最小的生物。)

(矿物十分丰富,连陆地上很少有的稀有金属,这里也有。)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海底物产丰富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抓住联系,总结全文

课文的第 2、3 自然段和第 4、5、6 自然段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如黑暗中有许多光点闪动, 这就意味着海底有许多鱼;海底宁静中的各种声音,是各种动物在窃窃私语。可见海底奇异景色的形成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同样,丰富的物产也显示出景色奇异。各种动物的不同活动方式,海底动物的各种色彩,大小都使人感到奇异。

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繁多,它还有许多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边读边回想上节课所讲内容。(即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教师:同学们咱们先讲读的课文内容,文中的生字你认识了,这节课我要看看谁写得最正确,最整洁。

  1. 自学生字。

  2. 叫后进生念一念。(3)重点指导几个生字。

①易写错笔画的有:免(共 7 笔)属(共 12 笔)

缩(共 14 笔)煤(共 13 笔)

②字形易错的有:异,上半部不是“己”。

却,右边是硬耳朵旁。

③字形易错的有:“些”与“此” “普”与“晋”

④抄这 16 个生字。

三、巩固生字,练习组词(口头的练习)

投影:

寿(

去(

几(

涛(

却(

肌(

宿(

晋(

此(

缩(

普(

些(

夹(

某(

希(

峡(

煤(

稀(

四、掌握多音字

sh5n (海参)

li4ng (数量)(蕴藏量)

参

c1n

(参加)

量

li2ng

(量一量)(测量)

五、读写词语

  1. 读准字音。

  2. 抄写一遍这些词语。(3)请后进生再读一读。

六、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如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82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有感情地读。(2)全班读书。

二、巩固生字词语

(1)读生字(多叫后进生)。(2)读词语。

三、指导造句

1.“普通”。

(1)在书中找出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2)说词意。

普通:指平常的,一般的。(3)用上这个词说话,写话。

普通——我的妈妈是个普通的工人。

普通——这栋房子的样子很普通。2.“物产丰富”

(1)找出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2)说词意(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物产丰富:种类多或数量大

(3)用上这个词说话,写话。

物产丰富——我的家乡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我爱我的家乡。

物产丰富——那里虽然物产丰富,可是条件艰苦,还要我们去开发。

四、照样子填词(投影)

例:青蛙(呱呱)

蜜蜂( )小鸟( ) 小狗( )小猫( )

五、指导背诵

1.回忆讲这段时的方法:

①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呢?

②第一、二句是一问一答,

第三句话和四五句之间是总分关系。2.读熟再背诵

六、布置作业

背第 3 自然段,朗读全篇。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83

(李美春)

10.三棵银杏树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银杏树,了解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2. 在讲读过程中,继续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曲”的音。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句与句的联系和感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上。

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代任务,导入新课

(一)读课题,认识银杏树。

  1. 提问:谁了解银杏树,给大家做个介绍。

  2. 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银杏树是我国珍贵的古树种,也是我国的特产植物。俗称白果树。别名叫公孙树,因为这种树在自然生长状况下,长得慢,形容祖父一辈种银杏, 到了孙子辈才结果。银杏除树姿美丽外,它的种子可食用,也是一味药材, 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叶子有杀虫作用,可以防治棉蚜虫。树叶夹在书里,可以驱除蛀书的蠹虫。春天,银杏树开花,蜜蜂云集,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

(二)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弄清每个自然段讲了银杏树的哪一方面, 认识生字新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生字新词。

(二)找 7 位同学读文,画出自然段。注意每一自然段开头的句子。

(三)指名读每自然段开头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每个句子讲了银杏树的哪个方面?

三、分组讨论,集体再议

(第 1 自然段开头的句子讲三棵银杏树种在屋后的空地上。第 2 自然段

开头讲三棵银杏树年纪大了。第 3 自然段讲树的枝干。第 4 自然段讲了树在

春天的情况,第 5 自然段讲树的花。第 6 自然段讲果,第 7 自然段讲叶。)

四、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新词

(一)按生字表认读生字。

(二)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读准字音。

(三)注意“弯曲”的曲的读音,“曲”是多音字,在本课读 q&音。五、练习朗读课文。

先个人小声练读,然后集体练习,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 册1.晨读 - 图84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交代任务,导入新课

(一)本节课继续学习第 10 课,通过认真读书,读懂每句话和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二)下面来学习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三棵银杏树》, 看看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的。

二、细致读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 1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

(1)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这四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2)这三棵树各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

  1. 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段话的内容画出来。

  2. 同学解答。

(这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大小和周围的环境。第二句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第三四句具体讲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大致的样子。从后一句中可以知道三棵树的位置和样子。一棵临水,两棵在中央, 中央两棵高矮相当,距离较近,枝叶搭在一起。)

  1. 理解词语:“十丈见方”。

1 丈等于 10 尺,3 尺等于 1 米,10 丈就是 100 尺,大约是 33 米。

  1. 朗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 你是怎样学习的?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这一自然段讲银杏树生长的环境和概貌。

学习方法是:(1)读段,知道几句话,每句的意思。(2)分析句子,搞清联系。

(3)抓重点词,体会感情。

作者把树比成亲密的朋友说明对树的喜爱。

(二)运用第 1 自然段的学法,学习第 2 自然段。

  1.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思考:
  1. 这段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 “三棵银杏树有多大年纪了,没有人知道”,这说明了什么?

    (3)“似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为什么用似乎这个词?还可换成什么词? (4)这一段讲了树的什么特点?

  1. 学生逐条解答。

(这段的第一句话说明这棵树的古老。“似乎”是好像的意思。从这一词中可以知道银杏树在生长,但长得十分缓慢,它的变化,人们几乎觉察不出来。

(三)运用方法,分组学习 3~7 自然段。1.个人默读,思考问题。

  1. 小组展开讨论:

投影:(1)冬、春、夏、秋银杏树各是什么样子的?

(2)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 (3)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

  1. 各组汇报讨论情况第 1 题答案略。

第 2 题答案:主干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

  1. 提问:为什么“我”说那弯曲得很古怪的支干,像画上画的?

(虽然支干弯曲样子很特别,但在“我”的眼里是美的,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最后像牛的奶头,也是那么有趣。解“赤裸”一词。)

银杏树的叶在春天绿叶伸展,夏天绿叶成荫,秋天黄叶飞舞。银杏树的花非常小,白里带点儿淡黄。

  1. 投影: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等到明年春天留心看吧。”

(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父亲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银杏树开花,二层是让“我”留心观察。父亲的话是以疑问的口气肯定了银杏树有花、同时也点明了花与果的关系及开花的时间。)

  1. 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读读体会一下。

不开花哪儿来的果?

银杏树是开花的。

银杏树的果像碧玉一般。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

  1. 提问:说起来,作者为什么不由得想起“烫手啰”,热白果的叫卖声呢?

(这是因为叫卖声和吃热白果是连在一起的,叫卖声太熟悉,印象深刻, 所以一说到银杏果就会自然想到这熟悉的叫卖声。)

  1. 用“虽然⋯⋯却⋯⋯”练习说话。4.练习朗读 3~7 自然段。

5.小结:作者按照季节的变化,形象具体地描绘了银杏树一幅幅的风景画介绍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给人以美感。

(四)体会感情,朗读全文。

  1. 讨论: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

(在银杏树荫下做游戏,玩得快乐。

扇形的黄叶被风吹起像一群黄蝴蝶飞起来;看得开心。观赏可爱的小花,吃热白果,非常欢喜。)

  1.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三、练习背诵,反馈巩固。

(一)指导背诵第 7 自然段。

(二)填空练习。

冬天

春天

夏天

秋天

主干

生小粒

乘凉玩耍

赤裸裸

支干

几支弯曲

叶子落尽

绿叶伸展

大片绿荫

黄叶飞舞

白里带点淡黄

碧玉般清香

四、作业:仿写练习

观察一种花草树木,用一两段话,把这种花草树木的外形特点写下来, 内容要具体,句与句之间要连得起来。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85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个人默读。

(二)全班串读,进行朗读比赛。

(三)检查第 7 自然段的背诵。

二、交待任务: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造句三、学习生字和词语

(一)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记忆字形,想想哪些地方易错。

(二)检查自学情况。

  1. 读生字。(接力读或单人读。)

  2. 组词语。(书上的生字词。)

(三)互教互学。

  1. 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某个字的。

  2. 将字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大家。

(四)教师进行重点指导。1.字音:

赛 s4i

平舌音

煮 zh(

翘舌音

虽 su0 炒 ch3o

2.字形:

赛:组词:赛跑

结构:上中下。

这个字哪部分易错?(中间部分是三横。) 歇:读音:xi5

组词:歇口气结构:左右。

易错的地方?左边曷下半部里面勿写成×右边欠字不要写成攵。偶:读音:%u

组词:偶尔(有时候)。结构:左右。

这个字的右边笔顺怎样写:

竖、横折、横,横(再写下边的部分)竖、横折钩。

(把从上到下的一笔长竖写好)竖、提、点。剥:读音:b1o 与 b#区别

组词:剥掉结构:左右

这个字哪一笔易写错?(右半部分的下面是点,提不要写成横撇。)

(五)检查后进生学习情况。

(六)出示小黑板,进行形近字组词练习。

(七)进行扩词练习:

歇(

买(

炒(

渴(

卖(

抄(

偶(

剥(

泊(

遇(

绿(

伯(

(八)读书后词语练习。

(九)抄字头。

四、指导造句

(一)从书中找到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

(二)理解词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后再造句。偶尔:当有时候讲。

偶尔——这平静的湖水被偶尔飞来的一群天鹅打破了。

虽然⋯⋯却⋯⋯:是个关联词语“却”连句子里表示转折的意思。

虽然⋯⋯却⋯⋯——爸爸虽然工作很忙,却经常抽出时间帮助我温习功课。

五、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抄一遍词语。

(二)造句练习。

板书设计

五 册1.晨读 - 图86

(周树珍)

11.*雨

教学要求

  1. 能够借助课后思考提示读课文,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展开想象的能力。

  3. 读懂每句话,了解句与句的联系,能正确解答课后的思考练习题。

教学重点

理解第 2 自然段的语句和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 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 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 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等问题。)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1.标出自然段。

2.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新词。

(刮起、狂风、叭叭响、溅起、笼罩、房檐、汇合、咕咚、一股、滤过、舒枝展叶)

多音字:笼,在本课应读 l%ng 3.通过自查字典理解以下词意: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汇合:水流聚集会合。

滤过:使液体通过纱布、木炭或沙子等,除去杂质,变为纯净(间或用于气体)。

(二)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三)教师引导划分段落。

  1. 看课题,联系文章。哪几个段落是写雨中情景的?

(课文的第 3 和第 4 自然段)

  1. 提问:第 1 段与雨有什么关系?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最后一段呢?

(第 1 段和最后一段都与中间段有紧密联系,第一段描写了雨前的景象,最后一段描写了雨后景象。)

  1. 提问:全文可分为几段?按什么顺序分?

雨前(1)

全文分为3段雨中(2、3)

雨后(4)

是按照事物发展顺序分的。三、读懂提示,明确要求

(1)说说“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

(2)课文用几句话讲了“雨中”的景象,是

(一)出示投影

 按什么顺序讲的。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非常喜欢这场雨?

(二)让学生说说每个小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四、自学为主,分组议论

五、重点齐议,理解内容

(一)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 1 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二)学习中心段,读懂“中心”段落。

  1. 运用读懂句子,了解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