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物理实验年表

1583 年 伽利略(意大利,1564—1642)作单摆实验。

1620 年 斯涅耳(荷兰,1591—1626)从实验归纳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1643 年 托里拆利(意大利,1608—1647)作大气压实验。

1646 年 帕斯卡(法国,1623—1662)用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并证明了大气压随高度变化。

1654 年 格里凯(德国,1602—1686)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2 年 玻义耳(英国,1627—1691)实验发现玻义耳定律,14 年后, 马略特(法国,1620—1684)也独立地发

现此定律。

1666 年 牛顿(英国,1642—1727)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1669 年 巴塞林纳斯(丹麦)发现光通过方解石时产生双折射现象。

1675 年 牛顿作牛顿环实验。

1752 年 富兰克林(美国,1706—1790)作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

1780 年 伽伐尼(意大利, 1737—1798)发现蛙腿肌肉收缩现象。

1785 年 库仑(法国, 1736—1806)从扭秤实验得出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7 年 查理(法国, 1746—1823)通过实验发现气体膨胀的经验定律。

1790 年 皮克泰特(瑞士,1752—1825)作热辐射实验。

1798 年 卡文迪许(英国,1731—1810)用扭秤法测定万有引力常数。

1798 年 伦福德(美国,1753—1814)发表关于钻炮筒时的摩擦生热实验,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1799 年 戴维(英国,1778—1829)作真空中两块冰相互摩擦而熔解为水的实验,证明热是一种运动。

1800 年 赫歇耳(英国,1738—1822)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红外线。

1801 年 里特尔(德国,1776—1810)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紫外线及其化学作用。

1801 年 托马斯·杨(英国,1773—1829)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1808 年 马吕斯(法国,1775—1812)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15 年 夫琅和费(德国,1787—1826)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820 年 奥斯特(丹麦,1777—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0 年 毕奥(法国, 1774—1862)和萨伐尔(法国, 1791—1841) 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1820 年 安培(法国,1775—1836)由实验发现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1822 年提出安培定律。

1821 年 塞贝克(德国,1770—1831)发现温差电效应。

1826 年 欧姆(德国,1787—1854)确立欧姆定律。

1827 年 布朗(英国,1773—1858)观察到液体中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

1831 年 法拉第(英国,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2 年 亨利(美国,1797—1878)发现自感现象。

1840 年 焦耳(英国,1818—1889)发现电流的热效应定律,其后多次测量热功当量。

1849 年 菲索(法国,1819—1896)用转动齿轮法首次在地面上测定光速。

1850 年 傅科(法国,1819—1868)用旋转镜法测定光速。

1851 年 傅科作傅科摆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1856 年 韦伯(德国,1804—1891)等人用实验证明电量的电磁单位和静电单位之间的比值等于真空中的光

速。

1858 年 普吕克(德国)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59 年 基尔霍夫(德国,1824—1887)提出每一元素都有其特征光谱线,开创光谱分析。

1866 年 孔特(德国, 1839—1894)作孔特管实验,用以测量气体或固体中的声速。

1869 年 希特夫(德国,1824—1914)用磁场使阴极射线偏转。

1871 年 瓦莱(英国, 1828—1883)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

1875 年 克尔(英国,1824—1907)发现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会变为各向异性,从而使

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称克尔光电效应。

1879 年 斯特藩(奥地利,1835—1893)发现黑体辐射能量与绝对温度的关系的经验公式。

1879 年 霍尔(美国,1855—1938)发现电流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效应,即霍尔效应。

1880 年 居里兄弟(法国,1859—1906)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1 年 迈克尔逊(美国, 1852—1931)首次作以太漂移实验,得零结果。

1887 年 迈克尔逊和莫雷(美国,1838—1923)合作,再次作以太漂移实验,又得零结果。

1887 年 赫兹(德国,1857—1894)作电磁波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发现光电效应。

1888 年 厄沃(匈牙利,1848—1919)用实验证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

1895 年 伦琴(德国,1845—1923)发现Χ射线。

1896 年 贝克勒尔(法国,1852—1908)发现放射性。

1896 年 塞曼(荷兰,1865—1943)发现磁场能使光谱线分裂,证实了洛仑兹电子论的推测。

1897 年 汤姆逊(英国,1856—1940)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 从而确定了电子的存在。

1898 年 居里夫妇(法国,1859—1906;波兰,1867—1934)发现放射性无素镭和钋。

1899 年 列别捷夫(俄国,1866—1911)实验证实光压存在。

1900 年 维拉德(法国,1860—1934)发现γ射线。

1901 年 考夫曼(德国,1871—1947)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2 年 勒纳德(德国,1862—1947)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归 纳出光电

效应的经验定律。

1906—1917 年 密立根(美国,1868—1953)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实验方法进行三次改革。

1909 年 盖革和马斯顿(英国,1889—?)进行а粒子打击金属箔实验, 观察到a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1911 年 昂尼斯(荷兰,1853—1926)发现低温下金属的超导现象。

1911 年 赫斯(奥地利,1883—1964)发现宇宙射线。

1912 年 劳厄(德国,1879—1960)等进行Χ射线衍射实验,证实Χ射线的波动性。

1913 年 斯塔克(德国,1874—1957)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现象。

1913 年 布拉格(英国, 1862—1942)及其子使Χ光从晶体反射的实验成功。

1914 年 弗兰克(德国,1882—1964)和赫兹(德国,1887—1975)用不同能量的电子轰击汞蒸汽,测汞的激

发电位,证实了量子能级间的跃迁,支持玻尔原子模型理论。

1915 年 爱因斯坦(德国,1879—1955)与德哈斯(荷兰,1878—1960) 首次测量回转磁效应。

1919 年 卢瑟福(1871—1937)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21 年 斯特恩(德国,1888—1969)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中的偏转,测定原子的磁矩。

1923 年 康普顿(美国,1892—1962)在Χ射线散射实验中发现波长改变。

1927 年 戴维逊(美国,1881—1958)进行电子散射实验,发现了电子衍射。1928 年 拉曼(印度,1888—1970)等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

1932 年 查德威克(英国,1891—1974)发现中子。 1932 年 安德森(美国)从宇宙射线中发现正电子。1934 年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6 年 安德森等人发现μ介子。

1938 年 哈恩发现铀裂变。卡皮查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1955 年 张伯伦与西格雷发现反质子。

1956 年 西格雷和皮奇奥尼发现了反中子。

1956 年 吴健雄等用实验验证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