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品。
还是在 1823 年冬天,身处南方的普希金在信中告诉他的朋友:“我正在写小说,但不是一般的小说,而是诗体小说。诗体小说类似《唐璜》
①那类作品。”第二年,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写道:“这部诗作是我作
品中最为优秀的一部⋯⋯”从南方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诗体小说一章接着一章地写就,但是始终没有最后完成。直到 1830 年秋,诗人才在波尔金诺给这部作品画上句号。算起来,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这部作品用的时间是“7 年 4 个月零 17 天”。
这将近 8 个年头的时间,正是诗人逐步走向人民、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深刻思考的时期,也是诗人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时期。可以说诗人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才华全都倾注到了这部作品之中,它是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别林斯基认为,《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真诚的作品,是他幻想的宠儿,很少作品能这样充分、明确、清晰地反映一个诗人的个性。我们在这里看到他的全部生涯、他的心灵、他的爱情。我们也看到他的种种情感、观念和理想。”批评家进一步明确指出:“衡量这样一部作品意味着衡量诗人的全部创作活动。”
从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叶甫盖尼·奥涅金》也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它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最早出现的重要作品之一,他与司汤达著名的被认为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的《红与黑》在同年(1830)完成,它甚至比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早问世好些年头。
诗体小说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一个贵族青年,正当他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感到厌倦的时候,他那年迈的伯父突然病故,于是他因继承遗产来到伯父的庄园。在乡下,奥涅金与另一位贵族青年连斯基结为朋友,并认识了邻村地主的两个女儿——大女儿达吉雅娜和小女儿奥丽嘉。达吉雅娜爱上了奥涅金,她一时感情冲动,给奥涅金写了一封充满天真、纯洁的感情的信,可遭到奥涅金冷淡的拒绝。这时,连斯基正狂热地爱上了奥丽嘉。而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故意不断地找奥丽嘉跳舞,和她表示亲近,这便激怒了连斯基,于是他提出要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连斯基,良心受到谴责,便离开庄园到四处飘泊。几年以后, 当他回到上流社会,在莫斯科的一个晚会上重又见到达吉雅娜时,达吉雅娜已成了一位将军夫人。这时,奥涅金心中燃起了爱情,也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给她。可达吉雅娜回答他说,她承认她还爱他,但出于道德和尊严而不能属于他。这以后奥涅金又离开上流社会到四处飘泊。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再现了 19 世纪 20 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别林斯基曾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20 年代,正是俄罗斯解放运动第一代战士——贵族革命家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十二月党人革命的酝酿、爆发和失败的时期。当时,俄罗斯经历了 1812 年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胜利,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广大
① 《唐璜》,拜伦的长诗。
人民特别是农民对农奴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势下, 贵族青年中开始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一部分人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 要求改变现存制度,这些人就是十二月党人;另一部分人仍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企图永久保持贵族特权地位;而第三种人则是贵族青年中的大多数人,他们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不甘心和贵族阶级一道灭亡,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参加革命斗争,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即染上了当时人们所称之的“时代的忧郁病”。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正是后一类贵族青年的典型。他是一个退职官员的儿子,从小受着传统的贵族教育,在法国籍家庭教师的管教下长大。这种脱离祖国文化的环境,自然不会给奥涅金带来什么好处。当他到了“心猿意马的青春”时期,便终日在上流社会中鬼混,成了一个纨袴少年。他一天要赴三个宴会,梳妆台上摆着几十种化妆刷子,每天要在各种镜子面前至少花费三个钟头。他善于在谈吐中卖弄学问和随机应变, 也善于在沙龙里用法语说些俏皮话,换取太太、小姐们的微笑。他甚至还会一点拉丁文。然而他最擅长的学问还是“情场上的把戏”,社交界都认为他是一个“聪明而又可爱”的人。
上流社会的这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虽然使这个花花公子沉湎一时, 但他终于也厌倦起来,害上了“时代的忧郁病”。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对什么都漠然置之,既看不起周围的朋友,也不满意自己。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打着呵欠,拿起笔来,想要写作,可艰难的工作使他厌烦”。于是他便试着读书,可“读来读去,全无道理”。对上流社会的逃避, 并没有使他摆脱这种“忧郁病”,反而病入膏肓,几乎是无可救药了。
但他毕竟还是受到了时代精神的感染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他读过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反对抵押土地,主张重农主义,并且还在农村进行过自由主义改革;他还与连斯基争论过有关历史、政治和科学等问题;甚至卢梭的民主思想也鼓舞过他。这些都说明奥涅金比那些醉生梦死、沉湎于灯红酒绿的贵族青年要高出一头。
自然,奥涅金在农村进行的改革,并不能说明他真想为人民做点什么,那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已,事实上他很快就抛开了这件事。他拒绝达吉雅娜的爱情,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什么明确的理想和追求,只不过是他厌倦了这种多情表白。他低估了达吉雅娜的真诚,他甚至也不明白在爱情中应该追求什么。他鄙视上流社会,却又不得不服从它的陈规陋习,和自己的好朋友决斗,结果把好朋友打死。他在重又遇见达吉雅娜并遭到她的拒绝后,便四处飘泊,结果是一事无成。普希金通过奥涅金的形象提出了当时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即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
像奥涅金这样的徒有聪明才智、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爱情中也遭失败的贵族青年,在当年的俄罗斯是很多的,所以这一文学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性。赫尔岑曾说过“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路都会碰见他”,赫尔岑还承认:“我们只要不愿意做官或当地主, 就多少有点奥涅金的成分。”别林斯基称这类人为“聪明的废物”。后来人们都把这类人称作“多余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所谓“多余人”是一个人物系列,虽说这一称谓
是在屠格涅夫 1850 年发表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广为流传的, 但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在奥涅金身上就已确定下来了。杜勃罗留波夫曾指出,“多余人”是“我们土生的民族的典型,所以我们那些严肃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能够避开这种典型的”。而奥涅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的“多余人”的典型,诸如莱蒙托夫笔下的皮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等,他们身上无一不或多或少地有着奥涅金的影子。“多余人”人物系列是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诗体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是一个拥有一个“俄罗斯灵魂” 的迷人的艺术形象。别林斯基曾指出普希金的伟大功绩之一是“在达吉雅娜身上给了我们关于俄罗斯女性的诗的描绘”。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 达吉雅娜的形象在许多方面与男主人公奥涅金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同时他们又相互烘托,相互解释。
如果说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着重突出的是他与人民的脱离,那么在达吉雅娜身上,诗人则着意表现的是她与人民深厚的联系。诗人给女主人公取了一个平民化的名字——达吉雅娜,这个在当年丫环们才使用的名字便暗示出她生长于远离城市的乡村和淳朴的人民之中。古老的俄罗斯民间风习,富于民族传统的家庭氛围,老奶妈在静夜所讲述的美丽的民间故事,培养了她与俄罗斯人民相通的感情。她热爱俄罗斯民歌和故事,相信民间的古老传说,相信梦,甚至还相信纸牌占卜和月亮的预兆, 这些都是和俄罗斯人民淳朴的气质一脉相承的。
在达吉雅娜的生活中,大自然始终是她最亲密的朋友,它培育了女主人公真诚、善良的感情,造就了她淳朴、美好的气质。她喜欢在黎明之前在露台迎接朝霞,喜欢在幽静的花园里散步,她爱俄罗斯的夏夜的美妙,更爱俄罗斯冬天冰雪的灿烂。在她出发到莫斯科之前的时候,她是那样深情地和故乡的山丘、溪流、树林告别,就像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告别一样。在莫斯科,她已成为一位高贵的太太,但她却“憎恨上流社会的忙乱,梦想着乡下的生活,梦想着乡村和贫苦的农民,梦想着那流淌着清澈小溪的幽静的角落。”她后来拒绝奥涅金时,还这样表白:
如今我甘心情愿
拿这些无聊的假面舞会, 这浮华、繁忙、空虚的生活
换回一架子书,一个荒芜的花园, 换回我们寒酸的房子,
换回我最初,奥涅金, 同你见面的那些地方, 换回那一个朴素的坟墓,
那儿,在十字架和树阴下面躺着我的可怜的保姆。
可见,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大自然的影响,是形成达吉雅娜的个性的最
深刻的原因,是造就这个“俄罗斯的灵魂”的最坚实的基础。
自然,普希金多少也描写了当时席卷着欧洲和俄罗斯的社会思潮对
达吉雅娜的影响,不过应该指出,从总体上看,诗人基本上是在道德的范畴中特别是在个性解放这一点上表现这种影响的,这与当时俄罗斯女性无权参与社会活动的地位是相符合的。如诗人也写到达吉雅娜最喜欢读理查生①和卢梭②的作品,尤其是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特别吸引着达吉雅娜。普希金描写达吉雅娜在花园里阅读《新爱洛绮丝》这本“危险的书”的情节,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花园里读《西厢记》的情节如出一辙,有同工异曲之妙:
达吉雅娜常带着一本危险的书独自在寂静的树林中漫步, 她在这本书里寻找,找到了 她的秘密的热情、她的渴望, 找到了丰富的心灵的果实⋯⋯ 她轻轻地叹息,接受了
别人的悲哀,别人的欢欣, 她不知不觉地背诵着
一封写给那可爱的主角的信⋯⋯
爱情推动达吉雅娜作出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勇敢的行为。她决定要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公开表露那些使她激动的感情。她的这一行动猛烈地破坏了支配贵族社会的习惯和规则。
奥涅金以其鄙视现实的态度和与众不同的气质吸引了达吉雅娜,她在少女的真诚、纯洁的感情的驱使下,勇敢地写了一封信给奥涅金。从
《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俄罗斯的少男少女们对这封信几乎都能倒背如流。这里,我们不惜篇幅将这封信完整地引述如下,并在个别关键之处加上“点评”:
我是在给你写信——够了, 这使我还能说什么话?
现在,我知道,您已决定用沉默的蔑视给我惩罚。但只要您对我悲惨的命运能存着即使一丝儿怜悯,
我相信,您就不会让我绝望。起初,我本想保持沉静:
那么,一定的,您就看不出我有怎样难言的隐情。
我会沉默,要是我能盼望: 在我们村里可以看到您,
哪怕一礼拜一次,时间短暂, 只要我听见您的声音,
并且能和您随意闲谈,
① 理查生(1689—1761),英国小说家。
②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作家。
以后就盘算这一件事情,
茶思饭想,直到再一次会见; 可是我听说,您不好交际, 这荒僻的乡村会令您厌倦, 而我们⋯⋯尽管喜欢客人, 却没有什么能让您垂青。
为什么您要来访问我们? 否则,在这冷僻的乡村, 我原不认识您,也就不会感到内心深深的苦痛。 也许,这灵魂的初次波涛
(谁知道?)会随着时间消沉, 创伤会平复,而我将寻到
另一个合我心意的人,
成为忠实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另一个人!⋯⋯啊,绝不,我的心再没有别人可以拿走!
这是上天的意旨,命中注定: 我将永远是为你所有。
(从这里开始,达吉雅娜不由自主地把“您”写成了“你”,在欧洲和俄罗斯异性之间以“你”相称,就意味着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由此可见出写信人感情的变化,这也是普希金的匠心所在。——笔者)我过
去的一切,整个生命
都指出要和你真正相见, 我知道,是上帝把你送来
保护我,直到坟墓的边沿⋯⋯ 我在梦中早已看见你,
就在梦里,你已经那么可亲, 你动人的目光令我颤栗,
你的声音震动了我的灵魂⋯⋯ 啊,不,谁说那只是一个梦! 你才走来,我立刻感到熟悉, 全身在燃烧,头晕目眩,
我暗中说:这就是他,果然! 可不是吗?每当我帮助
穷苦人的时候,或者当心灵 激动不安、感到思念的痛苦, 只有在祈祷中寻求平静,
那一刻,那可不是你的声音? 我听着你轻轻地和我说话。 在透明的夜里,那可不是你
亲爱的影子,在屋中掠过, 在我的枕边悄悄伫立?
可不是你在温柔地絮语, 给我希望和爱情的安慰? 啊,你是谁?我的安琪儿,
我的保护人,还是骗人的魔鬼? 告诉我吧,免得我猜疑。
也许这一切不过是虚无, 是少女的心灵的梦幻! 而命运另有它的摆布⋯⋯ 那就随它去吧!从现在起我把命运交在你手里,
我信托你,恳求你的保护⋯⋯ 我哭了,我不愿意对你隐瞒; 请想想,我是这么孤独,
在这里,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思索,任由它枯萎, 我也将随着无言地憔悴。我在等待:只有你的目光能够点燃我内心的希望,
或者,唉,给我应受的谴责, 让这沉重的梦永远断丧!
写完了。我不敢重读一遍⋯⋯ 羞耻、恐惧令我难以支持⋯⋯ 但我只有信赖你的正直,
我对你卤莽地呈献了自己⋯⋯
达吉雅娜的信充溢着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纯洁和真挚,它和普希金的爱情诗一样,也是一块“试金石”,可以检验每一个灵魂的纯洁度:少年面对着它会怦然心跳;少女会在它里面听见自己的心声;中年人读了它会回忆起自己的初恋;就是老年人也会禁不住浮想联翩,而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谁在它面前无动于衷,那他多半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 要么就是一个轻浮的玩世不恭的人,甚至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人。
达吉雅娜的真诚和纯洁检验了奥涅金的性格和灵魂,一向冷漠的奥涅金一时间也感动起来。可是,达吉雅娜终究是不幸的,她爱上的是一个精神生活比她要空虚得多的人,是一个不能够理解她的纯洁和真诚的人,是一个无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承受真正爱情的人,是一个自视很高、但在那个时代注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作为的人。达吉雅娜终究也只能像当时其他的少女一样,被带到那“嫁人的市场”上,嫁给了一个“肥胖的将军”。她所追求的自由的纯洁的爱情生活终究也没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达吉雅娜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达吉雅娜后来成为了一位将军夫人,她的雍容华贵的气质和落落大方的风度,使她在充满虚伪龌龊的上流社会中像一株“出水芙蓉”一样
亭亭玉立。特别是她对待奥涅金的追求的态度更显示出她精神世界的纯洁和高尚:
我爱你(何必要装假呢?) 可是,既然我已嫁给别人, 我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
她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不愿过二重的精神生活,这种对自己的行为的负责态度集中地体现出她的精神美,而这种精神美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的。别林斯基说:“在这个道德沦丧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稀有的、可喜的特殊人物,⋯⋯这就是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达吉雅娜是一朵碰巧茁生于嶙峋的岩缝中的鲜花。”达吉雅娜这一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创造,对后来许多俄罗斯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产生重大的影响,俄罗斯文学中有许多动人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说是“脱胎”于达吉雅娜。
诗体长篇小说中另外两个人物——连斯基和奥丽嘉也是诗人着意刻画的人物。
连斯基年轻而又热情,有着崇高的理想,但他好像是生活在现实之外。他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去理解一切事物,这就决定了他的冲动性格。在连斯基身上,诗人着重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的、浪漫主义的态度, 这与奥涅金的怀疑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鲜明对照。(顺便说说,在根据《叶甫盖尼·奥涅金》改编的同名歌剧中,青年诗人“连斯基的咏叹调”是歌剧中最为动人的一曲,连斯基的激情打动了无数听众。)
在奥丽嘉身上,普希金则着重展示出直率动人的外貌与贫乏的内心世界的反差,从而凸现了达吉雅娜表里如一的性格。连斯基死后,她很痛苦,可不久她嫁给了一个军官,从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平常的太太,成了她母亲的“翻版”。
作为一部特殊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艺术上总的特色就是诗与散文的有机结合。
在普希金以前的俄罗斯文学中,虽也出现过有一定的人物和情节的长诗,但其中基本上没有性格的创造,更不必说到典型性格的自觉的塑造。普希金第一个在俄罗斯文学中把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他自己所称之的“自由的形式”的“诗体长篇小说”,其中既有浓郁的抒情性,又有对性格的精细的刻画。这是一种全新的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是普希金在艺术形式上对俄罗斯文学的重大贡献。
具体说来,《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便是它的抒情性,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诗人自己的形象,贯穿着“作者的声音”。作品中出现大量的“抒情插笔”,较大型的“插笔” 有 27 处之多,只有两三句的“插笔”竟有 50 多处。这些“抒情插笔”, 有时是作者对人物的贬褒,有时是对事件和场面的评论,有时是对往事的追忆;有的严肃庄重、富于哲理,有的尖锐激烈、锋芒毕露,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有些“插笔”,与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丝丝入扣,有些“插笔”,看似与人物或事件
无关,其实并未离题万里。正是这些大量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抒情插笔”, 扩大了作品的容量,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但《叶甫盖尼·奥涅金》毕竟又是一部长篇小说,作为大型的叙事作品,它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典型性格的塑造上、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上都达到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水平,也不逊色于欧洲现实主义奠基者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别林斯基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的原因正在于此。在诗体长篇小说中,普希金围绕人物性格的塑造这一主线,巧妙地穿插着上流社会的场景和乡村的风俗画面,这些初看起来仿佛是诗人信手拈来的无意之笔,却包含着真正的艺术家的着意安排和匠心。如作品中描写地主庄园中农奴少女边采果子边唱歌的片断,就包含着真正的讽刺力量和幽默效果:
⋯⋯只有一群使女
在花园,在山坡的丛林间,
一面采野果,一面合唱:(这歌唱是遵照主人的命令, 她们唱着,主人才能放心,
因为这样,就没有狡猾的嘴能够得空偷吃他的野果:
请看乡村的智谋也很出色!)
我们看到,普希金以诗歌特有的抒情效果赋予作品以一般散文作品难以达到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