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
牡丹的由来
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花王”,花硕大而艳丽,雍容华贵,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牡丹源于我国。最早载于东汉早期的武威医简。唐时已有栽培。武则天登基后,由其故乡将牡丹移至长安。此后,便在长安城兴盛起来。宋代,洛阳牡丹称雄于世。传说一个雪花飞舞的冬日,武则天想让百花同时开放,于是写下了“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需连夜发, 莫待晓风催”的诏书,百花不敢违命,只得开放,唯独牡丹纹丝不动。武则天恼羞成怒,把牡丹贬至洛阳。谁知到洛阳后,牡丹竞相怒放,武则天下令烧死牡丹,但没想到,牡丹反而越烧越红,越烧越艳,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
兰花的由来
我国人民所喜爱和长期栽培的兰花,主要是“中国兰”,即春兰、蕙兰、墨兰一类。它们的花朵多半并不十分艳丽,而是清香素淡,适合东方人鉴赏的传统。
植物学上这一类兰花都属于兰科的一个属,即兰属。这个属总共有 50
种,我国有 21 种以及一些变种品种,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区。实际上它在兰科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在植物界兰科是一个非常奇特和十分进化的大家族,全世界共有 700 个属、25000 种,在被子植物中只有菊科可与之媲美, 并列为世界冠军。
兰科的大多数成员,不是生长在地上,而是附生在悬岩峭壁、巨树高枝之上,通常称之为热带兰。不少热带兰有艳丽的花朵,但也并不尽然。所谓“中国兰有香而无色,热带兰有色而无香”,大致是指常见的栽培种类而言, 实际上热带兰也有“有香而无色”的,反之亦然。我国地跨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有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据研究,全国共有 158 个属近 1000 种之多, 其中不少是我国特有的珍品。
菊花的由来
深秋季节,百卉凋谢,独有菊花霜中争艳。
菊花又名延年、更生、帝女花等,是源于我国的名花。远在四五千年前, 它就野生在山川上或沼池边,《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菊花能药用。秦汉时, 更为注重菊花的医用和食用,特制的菊酒、菊茶、菊花糕、菊花肉等,成为一时名菜佳肴。后来,随着菊花的普遍栽培,逐渐成为观赏花卉。
我国古籍《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鞠”是菊的古写,“华”者“花”也。历代写菊的诗人众多,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唐宋时期,种菊赏花, 蔚然成风,“菊社”、“菊展”年年举行,记载菊花栽培技术的专著《菊谱》、
《范村菊谱》等相继问世。元、明、清以来,又有《黄花传》、《广群芳谱》、
《艺菊书》、《花镜》等书籍出版,列述菊花近 500 种。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杂交育种,我国菊花已有 3000 多个品种,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与兰、水仙、菖蒲被誉为“花草四雅”。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菊花,都是从我国传去的,大概在 10 世纪初传至日本,16 世纪后传至欧洲,19 世纪传至美洲,日本等国还把菊花作为长寿的象征。
杜鹃的由来
杜鹃和报春花、龙胆花被称为我国天然“三大名花”,而杜鹃花又位居其首。杜鹃花多数品种源于北半球山区,我国是世界杜鹃的分布中心。杜鹃花在我国分布极广,北从兴安岭,南至海南岛,西至西藏,东至台湾,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全世界的杜鹃花共有 850 余种,而我国就占 650 多种。云南
省是我国杜鹃花品种最多的地区,共有 420 种。杜鹃花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其中主要种类有:映山红、满山红、蓝荆子、白花杜鹃、马银花、石岩、云锦杜鹃、照山白、锦绣杜鹃、麂角杜鹃、大树杜鹃等。
梅花的由来
梅花品种繁多,花色绚丽,耐寒性极强,是我国人民自古即喜爱的园林植物。梅花源于我国,由野生杏演化而来。约 3000 年前,我国人民把野生杏培育驯化成家杏,或仅作赏花的品种,后者有一支迁到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 又经培育驯化,发展成为傲视冰雪的梅花品种。梅核的遗物曾在战国墓和秦墓中发现。
月季的由来
月季色彩纷繁多变,品种极多,无论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外,月季花被尊为花中之皇后,位列群芳之魁。
月季源于我国。其原产地在湖北、四川、云南、湖南、江苏、广东等省。约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传至欧洲。园艺家把中国月季与其它蔷薇植物杂交繁育出成千上万的月季品种。我国目前栽培的月季品种约有 500 多个。过去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等省,今上海、南京、杭州、常州、北京等地都有许多培育的品种。
桂花的由来
桂花是一种名贵的观赏花木,原产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现在两广、两湖、四川、云南等省都有野生的桂树。由于人们的爱赏和培植,现在已遍植于南北各地。山川俊秀的桂林,就是因桂树成林而得名的。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常把桂树和月亮联系在一起,编织了不少神话。尤其是吴刚伐桂的故事,一直成为脍灸人口的美谈。由于传说月中有桂,古代便称月亮为“桂魄”。
桂树花发于秋。我国古人又常用它来赞喻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谓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为登蟾宫。于是,“蟾宫折桂”,便成为旧中国人们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代名词。
外国人还把桂看做是一种崇高和荣誉的象征。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桂是用来献给科学和艺术之神“阿伯隆”的“圣物”。古希腊人还用桂叶编织成花冠,称为桂冠,授予才华卓越的诗人或竞技能手。从 1615 年开始,英国王室便把选拔的优秀诗人称为“桂冠诗人”。直到近代,人们还给奥运会的优胜者赠桂枝,以示荣誉。
西湖荷花的由来
“东湖的碧波,西湖的水,比不上西湖的荷花美”。每到春夏之交,望西湖,高低参差的荷花梗,大小相间的荷花叶,给人以清新、愉快的感觉。到了盛夏,散步的人、观花的人络绎不绝。到了秋天,你又会发现密密麻麻的荷花缝里,挺立着一杆杆的小“蜂窝”,里面藏有白胖胖的莲子,这是一种很有营养的东西。秋后,荷叶干了,藕也成熟了,人们又开始品尝藕的滋味。
荷花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据说,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女,羡慕人间生活。她在天上听说西湖的美丽,就一心想逃出天宫亲眼看一看。有一天,她趁王母不在家,就下凡来到西湖上空。她俯瞰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果然名不虚传。仙女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再也不想回天宫。这一来,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了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她。可是仙女实在不愿离开西湖, 痛哭流涕,恨自己不该在天宫,恨王母不该那么严。在天兵天将的簇拥和威吓下,仙女的眼泪滴到西湖里,又把头上的玉簪投在西湖中,表示恋恋不舍之意,悻悻离开西湖回到了天宫。一会儿,西湖里长满了盛开的荷花。从此花开花落,年年如此。
杏花的由来
“落梅香断无消息,一树春风属杏花。”红梅落尽,春色正浓,这时候, 杏花盛开了。
杏原产我国,估计起码也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了。在公元前 685 年问世的《管子》一书中,就记载说:“五沃之土,其木宜杏。”我国古农书《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谈到:“正月,梅、杏、囿、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可见,我国在公元前,杏已成为园林中的栽培果木。
丁香花的由来
丁香花是我国最常见的观赏花木之一,绽开于百花斗妍的仲春,芳香袭人,花繁色丽,纷纭可爱。据说在宋代就已广泛栽培,那时有人在土岗上用丁香点缀假山园景,称为“丁香嶂’。丁香成嶂,一定是丛植甚密了。章回小说《镜花缘》列为十二友的花卉中,丁香花也是其中之一。
丁香原产我国东北北部至西南地区,现在仍有许多野生种,如小叶丁香、毛叶丁香、裂叶丁香、红丁香、辽东丁香等,均可移植栽培。
丁香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芳菲满目,清香远溢。用以露植在庭院、园圃,用以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或者作为切花插瓶,都会令人感到风彩秀丽,清艳宜人。
迎春花的由来
迎春花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古人咏之于词章,形之于绘画的比比皆是。如白居易赠杨郎中的迎春诗:“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韩琦题迎春的诗:“夏阑纤弱绿条长, 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带雪冲寒”,其品质已是十分可贵,又能迎得春来而不自足,与百花千卉在东风世界里共吐芬芳,这种风格就更为难得了。这首诗从精神领域里写出了迎春的妙处。
山茶花的由来
山茶花,称玉茗花。它四季长青,色泽绚丽,品种繁多,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木之一。山茶花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栽培,到了宋代已闻名遐迩了。自从 1677 年英国甘宁医生从我国引种后,欧洲人方知道此花。后来山茶花又陆续传到日本、美洲、澳洲,引起各国园艺界的重视。近代各国园艺家们通过科学管理和有目的的人工杂交,形成更多花型。花色除蓝色外, 可说色色俱全,且多串色(浓淡混杂、掺点条、斑晕等)。近年在我国广西南部山区发现的单瓣金茶花,填补了国际上梦寐以求的黄色系茶花的空白点。
竹子的由来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掘表明,我国早在 7000 多年前,就已种植竹子。
目前,全世界竹子有 50 多属,我国就占 20 多属、200 多种。全国有竹
林近 3000 万亩,各类竹子 62 亿多株,平均每人约有 6 株竹子。无论从竹的种类,还是从产量来看,中国均居世界第一。
靰鞡草得名的由来
长白山的靰鞡草便宜、用途大,可以和泥垒墙,可以垫在鞋子里冬天保暖御寒,并且经久耐用,柔软如麻。
传说,很早以前,在长白山下住着母子三人,靠打柴为生,又累又穷。有一年,老母有病,再加上没吃没穿,就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弟兄俩掩埋好母亲的遗体,又上山砍柴。一天,弟兄俩突然想起挖点人参能多卖点钱。于是,他们从东山到西山,到处寻找。一次,弟兄俩走迷了路。眼看吃的东西找不到,穿的衣服也露出了棉花,冷得两人直打哆嗦。哥哥看看弟弟,弟弟瞅一下哥哥,两个人偎依一起谁也没有办法。到了夜晚,寒气逼人,兄弟俩谁也睡不了觉,实在困得不行,弟弟入睡了。哥哥想:“今晚说不定要把我弟兄二人冻死在这里,怎么办?”哥哥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全盖在弟弟的身上,又用刀子削掉自己的头发放到弟弟的破靰鞡里。好心的哥哥离开弟弟几步就冻死在树林里。弟弟一觉醒来,发现哥哥不见了,就到处寻找。他看到哥哥赤着身子冻死在树林里,又看看自己身上盖着哥哥的衣服,靰鞡里垫有哥哥的头发,更加怀念哥哥。弟弟抱头大哭,把哥哥的尸体用土块盖好,自己走出了树林,又去寻找新的生活。
第二年春天,弟弟来到哥哥坟前,看到哥哥的坟上长出了像头发一样的嫩草,眼看着往上长。弟弟想,这可能是哥哥怕我冬天冷,又早给我准备暖脚的草,于是就割下来。到了冬天,弟弟用这草放在靰鞡里暖脚,脚一点也不觉着冷了。因为这草在靰鞡里取暖用,就叫它“靰鞡草”。
莲的由来
莲,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讴歌赞美的对象。不仅因为它拥有极广泛的用途,更重要的是它的花和叶“出污泥而不染”。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画龙点睛地突出了莲的这一特色,因而《爱莲说》这篇小品,至今传诵不衰。中国人民对莲的颂赞,可以上溯到《诗经》。著名的古诗《涉江采芙蓉》,所咏的也是莲花。原来古代诗人笔下的“芙蓉”,大半都是指“水芙蓉”(莲花的别称)。在提到今天我们所说的“芙蓉”时,一般都指明为“木芙蓉”, 以示区别。近年来中国出土的古莲,经过放射性碳的测定,证实它的年龄在1000 年上下。而这个测定的结果,和元末孔齐在《静齐至正直记》中所说的古莲子的年龄相近。中国出土的古莲子和它的开花吸引了全世界的植物学家。
艾草的由来
每到端阳,人们便天不亮起身,踏着初夏的清凉到近郊或公园采艾草, 回来插在屋门、窗户上,有的人还插在头发上,带在身上。这风俗多年不变, 很有情趣。
艾为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河南称“北艾”,浙江、宁波一带称“海艾”,北方也有叫“苦艾”的, 但是“艾蒿”是尽人皆知的名字。艾可入药,而以湖北蕲州的“蕲艾”为上品,药书上称为“艾叶”。早在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曾记“五月五日, 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悬门户上,以祛毒气”。原来,艾草能避邪祛毒,人们对它有个美好的寄托。医书记载,“艾叶苦温,暖子这宫, 散寒逐湿调经用,能理血气,可安胎,又有止痛之用。”现代医学认为它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含有辛味软性树脂、挥发性精油、鞣酸、菊糖、氯化钾和维生素 B、维生素 C 等。此外,也有人用艾草治头痛、牙痛、胃痛等,都有一定效果。针灸疗法中的灸,就是把艾草切碎,用纸卷成条条,点燃后以草熏灼穴位。这是颇受人欢迎的一种医疗方法。
人们在端阳采艾,门户插艾,意在驱除病害。因为端阳一过,天就炎热了,蚊、蝇等害虫开始繁生、传播。所以,在端阳节做次驱毒祛害之举,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
荆棘的由来
荆棘是现在常用的一个词语,它原来是指两种植物:荆和棘。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 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荆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后来还演变成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室”、“拙荆”,或简称为“荆”。
棘是鼠李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它的枝条多荆,民间常用它作围篱。最早囚拘奴隶也以棘丛围绕。以后“丛荆”也成了囚拘之所的代名词。在科举时代,为了防止考场上传递作弊,围墙上也满插棘枝,故考场也称“棘院”或“棘围”。
棘在野外常与荆混生,因此就产生“荆棘”一词。荆棘丛生最易阻塞道路,又借喻作艰险处境或者纷乱局面,成语“披荆斩棘”和“荆天棘地”由此引申而来。
鸽子树的由来
鸽子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它与水杉、银杏一样,是远古时代遗存下来的树种。鸽子树十分高大,每到春天,树枝上长出巨大的苞片,每个花序梗上通常有二枚苞片,初期为淡淡的绿色,渐渐变成乳白色,远远看去, 如同落了满树的鸽子,因此得名“鸽子树”。
关于鸽子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汉代王昭君,为了胡汉和好, 毅然出塞与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妇。她在异地日夜怀念故乡,就让白鸽为她传书送信。白鸽穿云破雾飞向王昭君的故乡——湖北秭归。千万只送信的鸽子, 栖息在树上,化作洁白的花朵,成了鸽子树。
哈密瓜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新疆哈密王把甜瓜作为礼品向朝廷进贡。“哈密瓜”便由此而得名,并成为新疆甜瓜的总称。
哈密瓜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按其成熟期不同,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个品种。早、中熟的称为夏瓜,晚熟的称为冬瓜。早熟品种主要有黄旦子、纳西甘、一包糖、包孜可口奇、石甜 401 等,其特点是皮薄肉细,香味浓郁。中熟品种主要有红心脆、老铁皮、炮弹瓜、黄金龙、白兰瓜等,它以甜脆多汁,清香适口、肉厚细腻而博得人们的喜爱。晚熟品种主要有黑眉毛密极干、青麻皮密极干、炮台红、青皮红肉、青皮冬瓜、黄皮白肉可口奇等。
白兰瓜的由来
兰州素以“瓜果城”著称,尤以西瓜、甜瓜、桃子为最。西瓜分“上河瓜”与“旱砂瓜”两种,甚富水分,又沙又甜;甜瓜种类繁多,其中白兰瓜色味香具佳,名闻遐迩;安宁 30 里桃乡产的“金城桃”与“肥城桃”齐名,
早年间曾为贡品。原来,欧洲有一种叫做“罗马甜瓜”的,于 1911 年传到美国加州,称“香露甜瓜”。1944 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他是个农学家), 到苏联参加盟国会议,取道兰州,来探望他的早年异国同学张心一(时任甘肃建设厅厅长),发现兰州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栽培“香露甜瓜”,回到美国后,便给张心一寄来了瓜籽,于是兰州便繁衍了起来,人们因此便将这种瓜称为“华莱士”。说起兰州这个地方,地处西北高原,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雨量较少,天气干旱,很适于瓜果的生长,那甜瓜便越长越好。到了 1956 年,邓宝珊先生(时任甘肃省长)想给这甜瓜取个中国名字,以为叫“白兰瓜”为好(意思是“白色的兰州甜瓜”),于是便叫了开来。
蜜桔的由来
黄岩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这里是名的“桔乡”。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金孔雀,自由自在地活动在这里。有一天,突然飞来一只恶鹰要伤害金孔雀,在搏斗中金孔雀受了伤,翻落在黄岩城北的翠屏山上。这时,有一个少年赶来救起了金孔雀。少年把金孔雀抱回家,为它敷药医伤,喂吃喂喝。几天后,金孔雀的伤好了,就告别了少年,飞走了。过了几天,金孔雀又来看望少年,并且带着少年回到自己的老家。孔雀全家都欢迎这个好心的少年,并给了他一粒金色的种子,又从它们身上啄下几根金色的羽毛,然后,把少年送回家,帮他把种子埋在院子里,用羽毛盖上。过了几天,在这金色的羽毛底下长出了两棵小嫩苗。少年精心培育,为小苗浇水、锄草。到了春天,小苗长成了大树,并且开了许多小白花,散发着清香。花落后结了许多小果子。秋后果子由青变黄,黄澄澄的十分好看。果实成熟后,少年分送给本村的老人和病人吃,也怪,凡吃了这果子的人,老人变年轻,病人也没病了。因为这种果实的外形像桔子,果子甜蜜、多汁,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蜜桔”。
荔枝的由来
我国荔枝主要产于广东、福建、广西等省,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荔
枝的种类很多,广东荔枝竟达 120 多种。有关荔枝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的一天夜晚,突然狂风四起,一位仙姑从天而降。她到各名城游玩以后,来到广东增城县西园,看这里山清水秀,就在一棵树上坐了下来, 并在树上睡了一会。东方发白了,她又返回天宫。因为她走时慌慌忙忙,竟把身上的一缕绿色丝挂在树上忘了带走。第二年,这棵树上竟然长出了肉厚汁多、清甜可口的佳果。因为这佳果是仙姑“离枝”而去结下的,人们就给它取名叫“荔枝”。
过去,荔枝被视为一种贡品。据说天宝年间每年要为唐朝杨贵妃、玄宗皇帝选择佳品飞马传送。荔枝不仅可以吃,还可做药,其果肉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蛋白、脂肪、维生素 C、柠檬酸和磷、铁等。为老幼补品。
龙眼的由来
据说,很早以前,在福建一带,有条恶龙,每逢八月海水大潮,就兴风作浪,毁坏庄稼,糟蹋房屋,人畜被害不计其数。周围的百姓只好逃离家园, 在石洞里躲起来。
当地有一个武艺高强的少年,名叫桂圆。他看到恶龙兴风作浪,决心为民除害,与恶龙搏斗一番。
到了八月,大潮来了,他就准备好酒、猪羊肉,把它们合在一起。恶龙上岸以后,一看到猪羊肉馋得口水直往下淌,几口就把猪羊肉吃光了。因为猪羊肉是用大量的酒泡过的,所以没等恶龙走多远,就躺在地上不动了。这时桂圆举起钢刀,朝龙的左眼刺去,龙眼被刺了出来,恶龙痛得来回翻滚, 正要逃跑时,桂圆揪住龙角,骑在龙身上,当恶龙极力想摆脱桂圆时,桂圆用钢刀刺向恶龙的右眼,恶龙的双眼失去,痛得嗷嗷大叫。经过一阵搏斗, 恶龙流血过多死去。桂圆由于在搏斗中负伤过重,也死了。
于是,在这个地方长出了一种果品,人们称之为“龙眼”,也叫“桂圆”。
蜜枣的由来
相传,蜜枣是浙江兰溪的特产和首创,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原来, 明代世宗嘉靖年间,兰溪县有一位文人叫章懋。他知道自己家乡的枣又甜又脆,清香爽口,每到大枣成熟季节就选上一批送到京城,献给世宗皇帝,世宗皇帝非常喜爱吃。后来,章懋发现枣虽好但不好保存,于是,就到处求枣农献计献策。还是本地一位名叫王来的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先把枣身用刀子拉上几刀,再与枣花蜜滚到一起,一同入锅煮,晾干后就成了蜜枣。章懋又把它献给了世宗皇帝。从此,蜜枣誉满京城,慢慢传到各地。
石榴的由来
据说,很早以前,在临潼的山 上住着父子俩。儿子年近 30,还没娶上媳妇,对年近 80 的老父亲非常孝敬。儿子每天上山砍柴维持生活。
有一天,他进山砍柴。忽然看到一只小白鹿,这鹿光秃秃的,身上没有一根毛。这位青年很奇怪,打了十几年柴,还从没见过这样的鹿,就走过去看。小白鹿见青年来了,转身就走,青年走它也走,青年停下它也停下。青年说,今天我倒要看看它往哪儿走。一会,小白鹿走到一个小山洞前,小白鹿先点了点头,就进去了。随后,这位青年也跟了进去。刚走不远,前面有道金光,他借着光往前走。走了不一会,青年看到前面又有山又有水,还有树有花,加上金光的点缀,真如仙境一般。
青年走到一棵树下,一位鹤发老人走过来,说:“我早听说你的为人, 你的孝心被人传诵。今天你来了,就别走了,替我看管果树。”老人说完, 青年心里有点害怕,忙说:“我有老父在家,须我照管,多谢老人的好意。” 老人见这位青年心地好,有孝心,就说:“知道你的孝心真诚,那我就不留你了,你不愿留下,就把这棵石榴树送你。”青年手捧石榴树,辞别鹤发老人,就回家了。他把这棵石榴树种在自己的院子里,很快结出了又大又红的石榴。乡亲们知道后,纷纷前来观看。青年把石榴分给乡亲们尝,并把种子散播到各家各户。从此,石榴就遍布全临潼。
陕西人对石榴有特殊感情,他们把石榴看作是人的心,如火一样红。每逢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表示对女方的爱慕之心,或是遇到亲戚朋友结婚,都要送上以石榴为标志的枕头。
番石榴的由来
番石榴又名黄肚子、鸡矢果,广东潮州、汕头及台湾的土名叫拔子。 番石榴原产美洲热带地区,16 至 17 世纪时,自墨西哥至秘鲁传至热带
和亚热带。据《台湾府志》记载,番石榴传入我国迄今将近 300 年。但在广西南部亦发现过野生番石榴。
番石榴表皮很薄,质地娇嫩,稍一碰,便受伤变色。果农有一日变色、二日变味、三日变烂的说法。
目前,番石榴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等省区均有栽培。广东过去以罗浮山附近各县较多,现广州市郊的瑞宝、大塘等地较有名;福建多产于福州、龙溪地区;广西南部的宁明、凭祥等地还有野生种。
马蹄的由来
荸荠是一种草本植物,果实长在地下。商店里听装的荸荠却以“马蹄” 称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马蹄”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粤方言的“遗传”。在闽、粤方言中,果子一类东西被统称为“马”(音); 在具体称呼某一种果子时,则习惯于将“马”置于果名之前。像桃子发音为“马桃”,意为桃树的果子。“马蹄”中的“蹄”(音)意指地下。按照闽、粤方言中修饰限制成分常后置的特点,“马蹄”的意思是“地下的果子”。这同有的地方将荸荠叫作地栗颇相似。它道出了荸荠的生长特点。
猕猴桃的由来
猕猴桃,别名阳桃、藤梨、羊桃等,是世界上的一种新兴水果,原产我国。早在古书《诗经》和《尔雅》里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其名字和引种栽培, 始见于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有“其形像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其名”的说法。猕猴桃的名称盖由此而来。
猕猴桃果肉绿色或黄色,中间有放射状的小黑籽;食时具有甜瓜、草莓、桔子香味,口味独特,甜酸适口,色、香、味俱佳。公元 739 年的《本草拾遗》及其后的《开宝本草》、《本草纲目》等著作,均介绍了猕猴桃的形态生长、食用和药用情况,可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
20 世纪初,英、美、法和新西兰等国先后从我国引种猕猴桃树,开始作为一种庭园观赏植物;后来,发现猕猴桃果实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而引起重视,纷纷竞相培育。其中以新西兰发展最早、最快,在 40 年代开始商品生产,现在已行销世界,基本上垄断了国际市场。我国是中华猕猴桃的故乡,资源丰富,分布很广。近年来,猕猴桃受到各方重视。全国大部分省、区开展了资源调查,选出了一些优良单株培育改良品种,并在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广西、贵州等省、区建立了猕猴桃果园,从事商品生产。
佛手的由来
佛手原产我国。又名五指柑、佛手柑、佛手香橼。它的外形特殊,果顶开裂,酷似佛像之手,故有其名。
佛手果实千姿百态,色彩黄亮,清香扑鼻,惹人喜爱。
我国佛手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产于浙江金华、广东四会、德庆、福建福州、厦门、四川江津、内江、陕西汉中等地。广西、云南、安徽等省也有生产。
佛手因果实先端开展的形状不同,可分为拳佛手和开佛手等品种。
百合的由来
百合是多年生草本鳞茎植物,多产于北半球温带,有少数产于南半球的寒带及热带,我国各地多有分布。
百合的花期在六月至八月,花朵侧生在花梗的顶端,形状像喇叭。百合的地下茎呈鳞状,层层鳞片互相叠合,所以人们称为百合。
百合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后梁宣帝萧詧曾为百合题诗,说明我国至少在 1000 多年前就已经栽培百合了。
现在欧洲栽培的百合,有些还是从我国移植过去的。比如,英国人称为的“布隆氏百合花”,就是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英国商人布隆,在 100 多年前将我国的百花百合带回去栽培而发展起来的。著名的王百合,是本世纪初, 英国人威尔逊从我国四川采种,在美国波士顿栽培成功,以后又引进日本, 现在已成为驰名世界的优良种类。
玉兰片的由来
玉兰片是楠竹的鲜笋加工制成,因片似玉兰花瓣而得名。关于玉兰片的得名,在湖南湘西南一带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明末清初,这里有一郭姓人氏在京为官。其妻玉兰将竹笋蒸熟焙干后送京。郭姓官人将其最佳者呈献给皇帝。皇帝尝后大悦,问道:“郭卿,此山珍何名?系何人所做?”郭答: “此山珍无名,乃竹笋制成,为臣妻玉兰所作。”帝大喜,说:“既是卿妻玉兰所作,就封为玉兰片吧!”从此,玉兰片的大名就流传开了。
洋葱的由来
在我国,洋葱又叫葱头、玉葱、球葱、红葱,元朝时叫回回葱,明朝时叫胡葱。洋葱、胡葱、回回葱均指种由国外和当时胡地传入内地。其余葱名出自象形和颜色。
在我国古代,葱的名称很多。有的称葱为芤,因为《本草纲目》上讲, 葱是草本植物,草中有孔,故字从芤。还有人把葱叫“和事草”。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清异录》解释:“葱和羹众,味若药剂必用甘草也, 所以文言曰和事草。”此外,还有菜伯、鹿胎等名称。
洋葱,原产于亚洲西部,早在 3000 多年前已为人们所发现。它比起番茄、甘蓝等来,可堪称蔬菜类中的“元老”。它何时传入我国,至今众说纷纭。有说是唐朝时传入的,有说是元朝成吉思汗的铁骑远征时引种向东,还有的说是本世纪才从国外传入。以上说法都有道理,因为指的是各种不同品种的洋葱。目前我国栽培的洋葱确有一部分是本世纪初才传入的品种。
茄子的由来
茄子原产印度和泰国,它何时传入我国尚无法确考。
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茄子的是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到北魏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时,就更多地提到它了。茄子的皮通常呈紫色。宋朝诗人郑安晓写有一首《咏茄子》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原来总一般。”说明当时茄子的果皮以紫的为多,而且雅俗共赏。
唐朝的时候,从新罗又传入了一种味道很美的白茄品种,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甘薯的由来
1593 年春,一艘从菲律宾启航开往中国的轮船的缆绳上,缠绕着甘薯藤蔓。薯蔓外面涂着泥巴,以免被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发现。轮船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终于到达我国,从此,这个原产南美的作物——甘薯,在福建沿海安家落户,这就是我国种植甘薯的起源。
这个引种甘薯的人是福建华侨陈振龙。他身居国外,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农业发展。在他回国途中,经过周密计划,巧妙伪装,终于躲过了关卡的严格检查,完成了这项引种任务。当地人民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在福建乌石山海滨建造了先薯祠。
风筝的由来
春秋时鲁班削竹为“鸢”,砍木为“鹞”,始有风筝之雏型。韩信剖蔑扎架,糊纸引线,乘风飞空,而始有“纸鸢”。五代李邺在纸鸢上装竹笛、置丝舌,风动笛鸣宛如古筝,从此才有风筝之名。唐、宋以来,风筝达到兴盛时期。明、清出现飞跃,由简单到复杂、精致、美丽;由民间传进宫廷和官宦之家。在京、津等地,当年那些穷孩子管自己扎的风筝叫“屁帘儿”, 在宫廷视放风筝为“放晦气”。因风筝的祖国是中国,国外多以“飞唐”、“飞龙”誉之。
风筝问世后,曾和军事结过缘。公输般曾以木鸢窥探宋城,刘邦围项羽于垓下等,风筝都立下过汗马功劳。风筝还引起人类飞向天空的遐想,导致美国莱特兄弟于 1899 年设计制成第一架飞机。我东南沿海军民,每逢佳节用风筝捎上礼品,向金门、马祖同胞带去祖国的问候,表示炎黄子孙一家亲的深情厚意。
马的名称的由来
马的名色之多,恐怕要以我国为最。打开《康熙字典》,找到“马”部, 可以看见代表马的许许多多的字,诸如骅骝骏骓之类,举不胜举。这表明我国的先辈对于马的研究实在是又博又精。传说中周穆王的八匹名马,叫做“八骏”。究竟是哪八骏,其说不一,而以志怪书《拾遗记》中的记载最为形象: “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 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这八个名称,其实是八种形状,简而言之,不过形容了马的三个特点:跑得快,腾得高,姿态美。对马来说,还有比这更突出的特征吗?虽然柳宗元在他的《观八骏图说》中,表示不相信这些超乎寻常的形容,但他相信世上有骏马,就像他相信世上有圣人一样,如此抬举骏马,可见他对马是何等的看重。马的确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动物。在古代利器尚未出现的时候,马既是役使工具, 又是交通工具,还是作战工具,一身而充三用,除马外,还有什么能同它相比!而且马还能表演。我国自西汉以来就有“百兽马戏”的记载(语出桓宽
《盐铁论》),直至于清,屡见于典籍。世界各地几乎也都有马戏。
骡的名称的由来
骡子是农业运输中一种十分得力的役畜。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畜种,因为骡是马和驴两种不同的牲畜交配而生下来的杂种。它本身不能繁殖后代。
骡有两种:马父驴母交配生下的叫驴骡,古代称为“ ”;驴父马母生下的叫马骡,古代称为“骡”。
我国养骡,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它作为耕畜之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 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记载: “自秦以上,传说无言驴者,虽有而非人家之常畜也。”
上古时代,我国内地农户没有驴,当然更没有骡。最初的骡子,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古农学家们的研究,骡子从边疆引入内地,大约始于3000 年以前的商汤时代。那时候,西北少数民族以骡子为“贡品”,献给帝王将相当作珍贵异兽来玩赏。到了战国末年,骡子虽比以前多了一些,但仍属皇家玩物。
汉代陆贾的《新语》里说:“驴、骡、驼、珊瑚、翠玉⋯⋯出生水藏, 择地而居。”由此可知,在汉代初年,骡子的身价,可和珊瑚之类的珍品媲美。
汉以后,内地的骡子多了起来,但当时人们还没有把它生产能力挖掘出来。直到南北朝,西北少数民族带来了大量的驴骡,内地农区人民逐渐掌握了马配驴或驴配马繁殖骡子的方法和饲养知识,才把它列为马属之类的牲畜,广泛地用于耕运。到了唐朝,便在陕西一带设立了繁殖驴骡的牧场,骡子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羊的由来
羊是人们普遍熟悉的一种家畜。家羊有两种:山羊和绵羊。这两种羊除了外貌不同之外,身体的构造大致相同。
家羊是由野羊驯化而来的。世界上羊的驯化以亚洲西南部为最早。而且, 山羊和绵羊这两种羊几乎是同一时期驯化的。在约旦的杰里科地区,早在公元前 8500 年已经驯养山羊了。
家山羊和绵羊的历史悠久,野羊被驯化为家羊,是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的晚期,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齐家文化各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猪、狗、牛、羊等家畜的骨骼。
到了商、周时期,养羊业已十分发达。据卜骨记载,仅仅因为发生了耳鸣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就用了 158 只羊当作祭品,可见当时养羊头数是十分可观的。
猪的由来
猪是一种杂食性哺乳动物,亦是人类利用率最高的动物。家猪分大骨架脂肪型、咸肉型和鲜肉型 3 类。家猪源于野猪。野猪出现在地球上已有 3600 万年之久。自从有了人类,它便成了主要猎获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猎获物有了剩余,于是,就把捕获的野猪寄养起来。人类选择野猪为饲养对象,主要是因为它易于饲养和繁殖。野猪和家猪无大分别,只是家猪的獠牙不及野猪发达。
鸡的由来
鸡,古称德禽,又名烛夜。它在家禽中虽属小个子,但却是“元老”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鸡都是深怀好感的。清人陈洖子在《花镜》一书中, 对鸡作了高度的评价,说鸡具有“五德:首顶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 见敌即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
家鸡的祖先叫原鸡。原鸡身轻能飞。雄鸡喜欢栖息在树上啼唱,分布于南亚次大陆由巴基斯坦往东一直到中南半岛,并向南达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我国云南省、广西省和海南岛均有分布。早在 6000 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也曾发现鸡骨。经鉴定属原鸡属鸟类。说明那时原鸡属鸟类在黄河流域也有分布。把原鸡变为家鸡,是人类利用生物的变异性,按照不同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驯养的结果。
家鸡的驯化,全世界以亚洲为最早,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过去有人认为,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引进来的,这是错误的。除陕西半坡外,在距今 4000 年前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也发现了鸡的骨骼。此外,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在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距今约五千年)发现陶鸡。这说明,我国早在 5000 多年前,就已开始养鸡了。在我国云南、广西和海南岛等地,至今还有原鸡的踪迹,保持野生的习性。所以,应该认为,家鸡的起源至少是我国和印度同时各自驯养成功的。
鸭的由来
家鸭,我国古代称鹜,它是世界目前大量喂养的一种家禽。
家鸭是由野鸭驯化而来的。关于鸭的驯化时间,由于资料的缺少,一直到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的。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首先把野鸭驯化为家禽的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晚一点的是欧洲、美洲和埃及。我国最早的一部古籍《尔雅》中就有关于养鸭的记载。据研究,我国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养鸭,是世界上最早将野鸭驯化为家鸭的国家之一。
家鸭的变异要比家鸡少得多,虽然在羽毛上与野鸭有很大不同,但公鸭的四根中央尾羽向上卷曲,和绿头鸭的公鸭一样,有时身体上的羽毛也十分相似。现在学者一般认为,绿头鸭是家鸭的野生种。早在公元 1184 年罗愿所著的《尔雅翼》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鹜就是绿头鸭。绿头鸭的分布很广,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
在我国长江流域所饲养的家鸭中,有一部分可能是由斑鸭嘴驯化而来的。这种鸭的特征是黑色的嘴尖呈黄色,所以也有人称它黄嘴尖鸭,分布在亚洲东部,在冬季广布在我国沿海各省,在华中、华南一带也有终年留居的。至于美洲的家鸭,据研究是由白眉洋鸭驯化而成的。
鸭的品种没有鸡那样多。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精心培养出来的北京鸭是举世闻名的优良品种,北京鸭于 1874 年输入美国。以后,又由美国传入英国, 现在几乎遍布世界各国了。
大熊猫的由来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保护动物。那么,它起源于何时呢?据考古学家论证,早在 200 万年以前,在中国就出现了大熊猫的
群体,那时叫“貔貅”。据说在 4000 多年前四川龙安州(今平武县)的人民, 曾把大熊猫献给治水有功的禹王。我国古代的许多著作中也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尚书》中就有“如虎如貔”的句子,把勇士比喻像貔一样英勇。《诗经》中也提到过大熊猫,如“献其貔皮”。到了唐代,大熊猫已经被视为珍贵的动物了。唐太宗在丹霄殿设宴赏赐 10 多名有功之臣时,就是把貘(音莫, 即大熊猫)皮作为最高的奖赏赐给他们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貘屏赞》的序中说:“貘生南方山谷中,寝 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 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头。”可见,当时对大熊猫的珍视已经到了神秘的程度。其实大熊猫既不能辟瘟,也不能辟邪,而是以它独有的特性和形象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关注。
五河螃蟹的由来
五河螃蟹主要产于安徽沱湖。沱湖是一个较大的淡水湖,有水面 6 万亩。湖里水草繁茂,水质肥沃,是发展水产养殖的好地方。1974 年,县水产部门开始在这里放养螃蟹,第二年便有收益。近年来,每到重阳秋高气爽,渔民便开始捕蟹。白天扬帆、张网、扎簖,巧布阵势;夜晚挑灯诱捕,环顾湖面, 万盏灯火好似繁星闪烁。蟹的营养很丰富,含有 10 多种游离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高,还有尼克酸、核黄素、硫胺素等, 其营养价值较虾和鲫鱼高 2—3 倍。螃解还是一种药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解结散血、养筋益气、散诸热、治胃气、理经脉、消食。”五河县是安徽省产蟹最多的一个县,是国家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主要产地就在沱湖。沱湖的螃蟹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个头大,为友邻产区所不及。隔年蟹一般体重 0.25 公斤以上,个别大的体重达 0.5 公斤以上,生长快,捕捞量高。
对虾的由来
相传在西太后当政那时候,侍候西太后的宫女三年一换,够三年了,放出皇宫,自个儿去嫁人,再换一些进宫。西太后有个随身的宫女,机灵麻利, 会看西太后的眼色行事儿。西太后觉得这个宫女地道,挺喜欢。她只图自个儿方便如意,还管别人遭受罪苦?三年到期了,不放这个宫女走,留下又侍候她三年,还不放走。这时候,姑娘已二十出头了,再不嫁人可要成老姑娘了!可是干着急也没有招儿。这个宫女有个叔叔,是个厨师,手艺很高,在宫里专门给西太后做菜,他为侄女的事也很着急。可是,西太后是金口玉言, 说怎的就是怎的,谁敢在西太后面前提这个事儿!怎么办,想了多少日子, 才想出个办法。这天,厨师给西太后做了个小菜,是两个大虾。这两个大虾可不是如今烀熟卖的那样,做得色好看,味儿香。做好了,把两个大虾头对腚腚对头地用虾枪插到一块,装在盘子里,端给西太后。西太后一看,红彤彤的两个大虾插在一起,挺好看,就问厨师:“这个菜叫什么名?”厨师立即说:“红娘自配!”西太后是个好琢磨事的人,“红娘自配”这里必有什么原由。琢磨了半天,明白了。她知道厨师是那个宫女的叔叔,这“红娘自配”是厨师借着菜名为他的侄女说情,叫我放她出去“自配”。西太后一时高兴,好吧,送个人情,也显得我西太后通情达理。随即就把那个宫女叫来说:“你出宫去“自配”吧!这个宫女才出了皇宫。从此,就有了对虾的名称。
鳖的由来
鳖,俗称“甲鱼”,“团鱼”,广东叫“水鱼”,是野生爬行动物,栖息在河湖、池沼中,白天喜欢潜伏水底,有时也露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它除在水中掠食鱼虾螺蚌之外,也会爬上岸来猎食蚯蚓等小动物,饱食以后又潜往水底。由于它经常栖息在水底泥沙中,故身上往往沾满了青苔等附着物, 每当晴朗暖和的天气,会爬上岸来晒晒太阳,以便使身上的污秽物质晒干而脱落。但它的警惕性异常高,只要附近有些声响,就会飞快逃回水中。鳖的寿命很长,可活五六十年。然而在三五岁时就能产卵繁殖后代了。春天来临, 雌鳖在傍晚或清晨便爬上岸来,选择一处比较湿润的泥沙地,用它的前后脚爪挖出一个如漏斗形状的洞穴,把卵产在穴中,一次产卵有 10 余个,产卵后便用泥沙把洞穴重新填平,最后还利用腹甲压平地面,才安然离去。鳖有一段较长的冬眠期,当水温降到摄氏 10 度以下时,基本上不食不动,进入休眠状态,这也是它成长较慢的一个原因。鳖肉营养丰富,人们把它当作滋补佳品,鳖甲也可入药,因而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水产品。
龟的由来
《礼记》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龙、纯属天方夜谭, 只有龟的形象是实有的。龟能跻身于神物之列确实不凡。龟作为地球的古老居民,生存已有二十几亿年。它行动迟缓,适应能力却很强,寿命也长,是长寿的象征。庄子《秋水篇》云:“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话虽夸张,倒也符合龟的身份。另外,“龟”与“贵”谐音,又是富贵的象征。古代殷商,人们起用龟甲作为“占卜”的用具,神圣无比。周代专设“龟人” 的官职,由其“掌六龟,若有祭祀,则奉龟以往(《周礼》)。在汉代,丞相、列侯、将军所用的金印,印钮一律作龟形;俸禄 2000 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银印,印钮也是如此。在官饰上,唐代的职官习佩鱼袋。武则天上台后, 改为龟袋,女皇帝崇拜灵龟,显而易见。陆游到了晚年,自号“龟堂”,并用龟壳做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以示尊贵。物极必反,龟似乎也犯了此忌。元代以后,龟的名声陡然下跌,变得丑陋不堪。有人把妻子不贞的丈夫称为戴“绿头巾”。又因为龟头是绿色,转而把戴“绿头巾”者称为“龟”。至此,其辱骂人的涵义,已明明白白了。
养鱼的由来
鱼是人类的食物之一。但是,人类的幼年时期并不吃鱼。当人类使用火以后,鱼类才成为原始人的食物。
人类开始只是限于捕捞自然水域中的鱼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才逐渐出现了人工养鱼。据研究,我国人工养鱼,约在 3000 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了。最初养鱼是注意保护河湖中的天然鱼卵和幼鱼,并加以饲养。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捕捞天然鱼苗在池中放养、孵化繁殖。
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养鱼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第一部养鱼专著
《养鱼经》,传说是春秋时代越国大夫范蠡所著。
金鱼的由来
金鱼,是我国的特产。因它体态憨浑优美,多姿多样,绚丽鲜艳,而成为历代人们的一种观赏物。
金鱼大约有 100 多个品种,其中有黑色、黄色、红色、青色、彩色等多种颜色之分。大体可分为金鲫种、文种、龙种、蛋种四大类。其中水泡眼、蛋球、狮子头、蛤蝗头、灯泡眼、各色龙睛、各色高头等,都是极美的珍品。
金鱼,古代又称“火鱼”、“金鲫鱼”。公元 968 年前后,北宋人在浙江一带的杭州、嘉兴及南屏山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红色、黄色的鱼。人们十分惊叹它的鲜艳色彩。这种鱼被捕获后,好多人不忍宰割食用,于是就被放进了池塘里养饲起来。后来,一些文人雅士便给这种鱼起了个动听的名子—
—金鲫鱼,俗称金鱼。
金兵入侵后,宋朝皇帝赵构被迫迁都杭州。不久,赵构听说杭州的金鲫鱼美丽无比,便命人造了个养鱼池,将捕获来的金鱼放进去,专门供自己观赏玩味。从此,赵构开创了家养金鱼的先例,随后南宋的皇亲国舅纷纷造池养鱼,一时养金鱼成风,几乎波及了整个杭州市。
鲥鱼的由来
传说,有一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跟鄱阳湖的乌龙公主结婚。一路上, 吹吹打打热闹非凡。这时张天师正在小孤山上邀仙作法,突然被吹打的乐队给冲散了,非常气愤,就使出魔法,把全体乐队的人用网网住,不让行走。这当然气坏了三太子,举锤便砸,可是他斗不过张天师,张天师使魔法又把三太子捆了起来,关在小孤山的姑姑庙里。
这时,从庙里走出一位小仙姑,她认识王母娘娘瑶池中的仙童仙女,就想法找到他俩,从瑶池的宝莲叶上取了几滴露球,救出了龙王三太子,随后又去探望了乌龙公主。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把这一对童男童女贬为鲥鱼,罚入东海,当三太子的侍男侍女。
一年,三太子有病,就让两条鲥鱼去小孤山姑姑庙里朝拜小仙姑。走到路上,又碰上张天师邀仙作法,就把两条鲥鱼用网网住,送给小仙姑做菜吃。因为小仙姑认识这两条鲥鱼,就把它们放了,并捎带礼品表示对三太子的慰问。三太子非常感谢小仙姑,就命两条小鲥鱼每年五月去朝拜小仙姑,每年四五月去探望乌龙公主。乌龙公主看这两条小鲥鱼很可爱,就留它们住下玩几天,这时,鲥鱼就在鄱阳湖中产了卵,从此,鲥鱼就代代相传下来。因为它每年五月都到鄱阳湖中产卵,准时不误,故名鲥鱼。据说,鲥鱼头上的点是小仙姑作的记号。
五柳鱼的由来
唐代爱国诗人杜甫,于公元 760 年为躲避“安史之乱”,漂泊到四川, 由友人帮助安排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下来。一天,下着毛毛细雨, 杜甫望着自己栽种的杨柳翠竹,不禁诗兴勃发,立成一联,忽见友人从雨中来,他喜出望外,迎友人入室。杜甫无东西款待友人。恰好家人在溪里钓了一条大鲤鱼。杜甫万分高兴,亲自烹制。友人进餐,觉得这鲤鱼酸、甜、辣味俱全,还有酱香,别有风味。友人问其名称,社甫说;这鱼的背上有五颜六色的丝,形似柳叶,就叫它“五柳鱼”吧!前辈先贤陶渊明,采菊东篱, 弃官隐居,人们称他为“五柳先生”,称五柳鱼,聊表吾辈对他的敬慕之情。从这以后,“五柳鱼”这个美名便流传开来。直到今日,它已成为川菜的传统佳肴之一。
“黄金”一词的由来
“黄金”一词,最早来源于梵语,意思是“照耀”。我国金矿资源丰富, 开采历史悠久。汉朝时,我国黄金产量曾居世界首位。黄金的熔点是摄氏 1063
度,比铁的熔点还低 472 度。因此,所谓“真金不怕烈火炼”的说法,严格
说是不科学的。金的性状稳定,在摄氏 1000 度时也不熔化、不变色、不氧化。更可贵的是,金子具有优良的延展性,1 克纯金(约一颗绿豆粒大), 可以拉成 25 公里长的金线。目前,含金量在 99.99%,便算是最纯的金子了。纯金很软,且容易磨损。从前,人们常利用“试金石”来鉴定金子的真假与成色,所谓“试金石”,就是一种致密坚硬、表面光洁的黑色含碳的硅质岩石。把金或金制品在石头上划一下,便可从石头上留下的条痕色泽上来判断金子的成色。金子在地球上的储藏量很少,而且分布也极不均匀。在地壳岩圈中,金子的含量大约是十亿分之五,即每吨含金 5 毫克。在浩瀚的海洋中,
黄金的总储量极为丰富,估计有 1500—1800 万吨。但要从 200—400 立方
公里的海水中,才能得到 1 公斤黄金。
珍珠的由来
珍珠是软体动物生成的结核,由与软体动物的壳相同的物质(称珍珠质或珍珠母)构成,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宝石。珍珠的发现源于我国。4000 多年前,我国便采集和使用珍珠,《尚书·禹贡》已有记载。公元前 1000 年以前,
我国的淡水采珠业已很闻名。苏州保存的三国时代的瑞光塔,由 32000 颗珍
珠编串而成,距今已有 1700 多年,珍珠的形成过程是:小砂石进入软体动物的壳体中,软体动物就用体内分泌的有机物,给小砂石镀上一层晶莹的角质外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珍珠。
玉的由来
玉是东方传统的艺术珍品,尤以饰物受到妇女的喜爱。玉的发现和珍重均源于我国。我国自古把玉当作美德的镜子。如,其坚硬象征智慧,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真诚。我国产玉、琢玉的历史可追溯 5000 多年前。《尚书》、
《尔雅》、《山海经》等古籍中,多有玉的记载。黄帝曾以玉分赐部族首领, 作为享有权力的标志。商周,玉被充当祀神的供物与护身符。《周礼》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圭壁以祀日月星辰,璋射以祀山川。”以后历代许多帝王的“传国玉玺”,都是以玉刻制的。
琥珀的由来
天然琥珀是距离现在 4000 多年前,由富含树脂的树木如松树、杉树等受伤后淌出的树脂埋入地下而形成的。琥珀或淡黄或棕红,色泽柔和,呈半透明状,非常美丽。早在 1000 多年以前,人们就对它的形成有了一些认识,《博物志》到《神仙传》说:“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为琥珀。”著名诗人韦应物也有一首记述琥珀形成过程的诗,诗咏:“曾为老获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这首诗说出了琥珀中含有昆虫的这种有趣的现象。其实,琥后中包含的小昆虫何止蚊蚋,还有古蟑螂、蚂蚁、蜂类、蜘蛛等等,这些小生物因经不住树脂芳香的引诱,不幸被滚滚而来的树脂而覆盖,随同陷入地下成为昆虫化石。琥珀不仅是名贵的工艺品,而且还是珍贵的中药材。1000 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医生就用琥珀作为镇惊安神、散淤止血、利尿通淋等疾病的良药。琥珀种类有金珀、火珀、血珀、煤珀等许多种。
鼓楼的由来
古代,凡是重镇,都置有鼓楼。有关鼓楼的沿革,民国 19 年(公元 1930 年)《重修滑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北魏时,兖州多盗,李崇为刺史, 乃村置一楼,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复闻者, 以二为节次,后闻者以三为节次,各击鼓千槌。诸村闻鼓,皆守要路。是以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擒送。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宋、薛季宣令武昌亦乡置一楼,盗发伐鼓,瞬息遍百里。盖世多盗,弥盗之法,莫良乎此。故后世效之,州县多置鼓楼。”由此可见,鼓楼初建北魏,为李崇所创。以此传递信号,便于擒贼捉盗。这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是继烽火狼烟之后的又一创举,是我国古代发展“信息科学” 的又一例证。但到后来,鼓楼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有人以它的建造之美来供人观赏,也有人以它的丽谯之华来粉饰太平。新中国建立以后,全国各地的不少鼓楼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
老虎灶的由来
老虎灶是指热水店里的“开水灶”或“热水灶”,为什么要叫“老虎灶” 呢?
据说从前在某个街镇上有个姓傅的老头,老伴早已过世,留下一女,过着贫寒的生活。他家后门有一口井,为了生活,老汉借了些钱,在家里砌了灶台,安放了汤锅,汲取井水,以烧煮热水为业。因为他态度和蔼,价钱公道,开业以来,生意十分兴隆。在离傅老汉热水店不远有个寺庙,庙中老僧为方便起见,经常叫一个十六七岁的烧火小和尚挑两个水桶前来买水。有一次老汉不在家,由傅家姑娘给舀水。那姑娘芳龄 17,长得如花似玉,见了身穿直裰,剃了光头,烫了香洞的小和尚无意之中微微一笑,谁知小和尚从此后却害上了单相思病,茶饭不进。当老和尚得知原委时,立即撞钟击鼓,召集寺内所有和尚进行了训话,当众指出这个小和尚是尘缘未断,凡心未绝, 竟看上了开水灶边的美娇娘。他说这美娇娘就是唐僧遇上的妖魔,开水灶边的老虎。为了预防再出乱子,老方丈决定不再去买热水,同时把小和尚关进禁闭室。小和尚在禁闭室内朝思暮想,最后病得一命归天。于是寺院里的和尚就称傅家热水店为“老虎灶”,而街坊邻里,一来傅老汉姓傅(与虎同音), 二来该店烧水火力旺盛,亦称该热水店为“老虎灶”。久而久之,“老虎灶” 成了热水店的通称。
试金石的由来
试金石即用以检验黄金成色的简易工具,是一种致密坚硬、表面光洁的黑色石头,通常为含碳的硅质岩石,混有石英、石髓和蛋白石等物矿成分。用黄金在试金石上画一条纹即可看出黄金的成色。试金石的发现各国尚无定论。虽然古希腊人在公元 6 世纪就有试金石应用的文字记载,但我国的试金石是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的,并非从国外引进。我国地质界的先驱章鸿钊先生所著《石雅》一书中认为试金石源于砥砺(即磨刀石)。公元前的《禹贡》、《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都能找到有关砥砺的记载。人们采用试金石很可能是受磨刀石的启发的结果。我国古代的试金石多来自四川省。现在,我国使用的试金石多用南京雨花台一带所产的雨花石来制作(唯有墨色而质地细润的雨花石才是理想的试金石原料)。
铜鼓的由来
铜鼓,是世界各国古代民族用于军事、祭祀、娱乐的工具。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是全世界珍藏古铜鼓最多的国家之一,各级文物机构共收藏了世界各种类型、各个时代的古代铜鼓 1300 多件。在这些古铜鼓之中,尤以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掘和收藏得最多,约 500 多面,故广西在国际上又被誉为“古铜鼓之乡”。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珍藏最大古铜鼓的国家。在广西博物馆存放着一面“铜鼓之王”,这面有云雷纹铜鼓的鼓面直径为 165 厘
米,高 67.5 厘米,重达 300 多公斤。另外,全世界最古老的铜鼓也出在我国。据考察,云南的“万家坝铜鼓”,是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 它距今已有 2600 多年。铜鼓多由青铜铸成,鼓身和鼓面饰有各种精致的图案和花纹,是考古和历史学家研究古代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