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结局
在写文章时,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文章别具一格。鲁迅先生的一篇《立论》,运用模糊语言来结尾,一针见血地抨击了社会上那种“说谎的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不合理现象,有力揭示了“立论难”的社会根源: 专制制度不容许人们说真话。其全文如下: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课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
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大家的一顿合力痛打。“说要死的是必然,说富贵的是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唷!这孩子呵!你瞧!多么⋯⋯。啊唷!哈哈!
He he!he,he he 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