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

50 年代以前,只要翻开旧地图看一看,就会发现,在我国中部蜿蜒曲折、

流经 9 省、全长 5590 公里的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许多诗文把长江形容为“天堑”,不可逾越。50 年代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江,其灌溉面积和通航长度都排世界前列, 可它却严重阻断了中国的南北交通。公路和铁路到这里就连不上了。沿海的京浦线和沪宁线在浦口与南京之间,中部大动脉京汉线和粤汉线在武汉隔江相望。客货要通过,只有靠迟缓而费力的轮渡。武汉是中国中南的交通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号称“九省通衢”,但在市内却因长江横卧,汉水分流而成三镇,即武昌、汉口、汉阳,交通极不方便。

民间有这样的歌谣:“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为此,几代人为了使长江天堑变通途而付出了多少心血。1913 年,北京大学桥梁系 13 名学生毕业前在德籍教授乔治·米罗指导下,到武汉进行斟测桥址、设计桥梁的实习。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第一次测量。1930 年美国桥梁专家华达尔建议国民党政府修桥,后来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在武汉长江上钻了 8 个孔,就无声无息地走了。1936 年,钱塘江桥工处的茅以升等工程师们又进行了武汉长江大桥的筹建工作,设计了一座“长虹卧波”式的桥梁,但因战争而搁浅。抗战胜利后,一些工程师又旧事重提,想建桥,但因资金无着而作罢。

在武汉建长江大桥可以说成为几代人的共识。1950 年,中国铁道部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两年后成立了大桥设计事务所。1953 年 7 月,组织了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赴苏鉴定小组,请 25 位苏联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来鉴定。

这一宏大的工程也成为了中苏合作的技术项目。中方的总工程帅是汪菊潜。铁道部为了使武汉长江大桥施工能有保障,还专门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 1954 年 2 月,政务院通过《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其实,1953

年 11 月,大桥的一部分——汉水铁桥就先期开工了。汉水铁桥的修建,使京汉铁路首先越过汉水,直通大桥的汉阳工地。1955 年 9 月,大桥正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两年后,1957 年 7 月 13 日,长江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就通车了,结束了几千年来长江上没有桥的历史。后来,毛泽东在他的横渡长江的词中写道:“风雷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为何择址于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之间呢?原来武汉距长江发源地 4500 公里,距入海口 1100 公里。长江流到武汉,受龟蛇二山的约束,

形成天然的最狭窄河床地段,江面宽度仅 1126 米,并且长江两岸为堤墙所固定,宽度变化很小,形成龟蛇镇锁长江之形势,真是一个天然的桥址。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包括从汉口玉带门东站到武昌南站间 14 公里内的一系列工程。它使武汉三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铁路枢纽,三镇公路干道也被连通。铁路初从汉口爬升,以跨线桥跨过红寿路、解放大道、张公堤,通过汉水铁桥飞跃汉水后,过汉阳新站,爬上龟山,到长江边,从汉阳岸的引桥跨过沿江大道,从长江大桥正桥凌空飞跃长江,再从武昌岸的引桥跨过武昌沿江大道, 劈蛇山而下,在武昌上空以跨线桥跨过解放路、武昌路,逐渐下降接至武昌新站,这一路,仅跨线桥就有 10 余座。

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下层铁路是双线,上层公路宽

22.5 米,全桥总长 1670 米,包括正桥 8 墩 9 孔,其钢梁为联平弦跨连续铆接钢桁梁,每联有 3 孔,每孔跨长 128 米,用 3 号桥梁钢制造的,梁高 16 米,用伸臂法从两岸相向架设,在 6 号墩上合龙。1 到 6 号及 8 号桥墩,实验成功并首次应用了当时世界前所未有的新的结构和新的施工方法,即装配式大型钢筋混凝土管柱结构(直径 155 厘米)和大型管柱钻孔法。7 号桥墩则采用了直径 55 厘米的旋制钢筋混凝土管柱。在其中下沉管柱,封底后抽水施工。另外,汉阳岸和武昌岸引桥分别为 17 孔和 12 孔,每孔约 17 米,形如长廊。全桥工程用混凝土 95000 方,钢梁 21400 吨。

在正桥和引桥交界处,有两座宏伟的桥台,并且两岸桥台完全对称。桥台共 8 层,高 35 米。桥台第一层大厅正中设有高的壁龛,中塑有一组建桥工人群像,顶部悬挂花式大吊灯,与大理石镶嵌的屋顶相映生辉。在四层阳台以上,有一扇长窗,从这里眺望长江,更有一种雄浑的感觉。桥台顶部在公路面两边各有两个桥亭。4 个桥亭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另外, 引桥面混凝土栏杆和正桥的铸铁栏杆也有多种民族风格的花样栏板装饰。这是设计师们广泛收集了民间窗花剪纸的各种花草鸟兽图案而设计的,当你走在桥面上,这些艺术品会给你一种美的享受。

在两岸的桥头处,种植了各种树木花草。武昌岸利用蛇山地形,在铁路面布置了一个平台。这个宽敞的平台可供游人上下游览观赏,遥望长江。沿宽阔的阶梯,下可通沿江大道的桥头花园,上可通公路路面。在平台中,有一座象征武汉长江大桥首次采用管柱钻孔法的建桥纪念碑,碑上有毛泽东手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题字。再向上,就是闻名于世的“黄鹤楼公园”和“张公祠故址”了。这些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大桥糅和在一起, 显得那么协调,那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