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回顾
中国传统历史学对 684 至 705 年这一时期的态度可以用宋代史学家袁枢作为最鲜明的代表,他称它为“武韦之祸”。②前面已经提到这种说法的某些理由,很少近代的史学家会不同意这种说法适用于韦后的时代。但作为对武后统治时的描述,这就有欠公道了。
首先,它忽视了她篡位前的成就的意义。武后掌权的中国,王朝通常不过延续两三代;通过应用并扩大控制和集权的手段,她成功地形成了有生命力的和长期持久的统一。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她尊重合法继承的威信;她的夺取皇位,从流血和破坏的角度来衡量,在所有的改朝换代中是最不激烈的一次。它把国家从更糟的境遇中拯救出来,当然,这点是可以争辩的。
其次,袁枢的观点有严重的偏见。几乎与所有的传统历史学家的观点一样,它因与士大夫的看法和价值观完全一样而大为逊色。①对他来说,历史是说教的,他的目的是要使未来的统治者相信,武后对大臣们的专断是“灾难性”的。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在她统治的最后几年之前,政府受到她统治作风的危害。太宗官僚集团中特有的集体精神被破坏,但即使对这一批评也应抱保留态度。上层的官员被严厉地抑制,他们的特权也受到限制; 但在低级官员中,他们的社会背景和地域背景比以往远为广泛,而且晋升的面也更大。在整个唐代,各种考试只提供了全部官僚集团中约 10%的人,但只根据这一基数而低估它们的重要性则是错误的。它们——特别是进士考试
——的威望是很高的,功名的取得正迅速变成取得最高官职的标准资格。② 标志之一是,有功名的宰相的比率从高祖时的 7%上升至太宗时的 23%,上升至高宗和武后时的 35%,上升至武周朝的 40%。此外,科举制可作为一种重要象征。对一切有资格参加的人来说,特别对提供大部分中试者的低级贵族来说,它就是提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关键。①对高级贵族来说,它是保持他们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它推动了这两个集团的官僚化和城市化,因此它在削弱它们以前那些地方的、离心倾向的特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最后,考试普遍地促进了文学和教育。准备考试的人远远多于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当官的人远远多于当官的人,在 686 至 689 年期间,当时的魏玄同估计,有资格当官的人的十分之一成功地取得了官职。②这样,就留下了大批可用于地方一级教育和行政方面的尚无官守的候补者。
武后统治的许多非儒家特征也有助于造成她在历史中的坏名声。经典的儒家哲学包括许多反对妇女参政的禁令和同样多的反对妇女篡位的禁令。武后之所以受谴责,不但是出于这些原因,而且还由于她溺爱佛教,延长服母
② 见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国学基本丛书本),第 178 页。
① 关于这一问题的清楚明了的讨论,见白乐日:《作为功利主义官僚的指南的历史》,载 W.G.比斯利和浦立本合编:《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学家》,(伦敦,1961 年),第 78—94 页;芮沃寿编;《中国的文明和官僚》(纽黑文,1964 年),第 129—149 页有此文的英译文。
② 见陈登原:《国史旧闻》(北京,1958 年),第 117 页以后;岑仲勉的《隋唐史》(北京,1957 年)在第 181 页以后论述了各种考试的声望。
① 所有的“新”官员,甚至那些被任命担任朝廷最受尊敬和最负责的“清望”官职的人,决不是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见《唐会要》,卷 67 第 1181 页。
② 《通典》,卷 17 第 94 页。
丧的时间使之同于服父丧的时间以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派男“新娘”前往突厥。她的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同样是非儒家的。当时针对她的军事冒险所作的劝谏几乎无不提到经典中反对耗费国库民力的告诫,或是把所谓的“浮逃户”这类问题归咎于远征。这种意见有对的一面,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夸大。近世的研究指出,为了逃避税役而躲避登记的家庭在武后时期只限于少数边缘地区,到以后几朝才扩大到中国内地。③另外,远征的军费必须比照不很明显的长期效益来衡量。国内经济的促进、技术和艺术的交流、贸易的增长和引导剩余精力向外发展等成就只是这些比照的几个方面。
最后,必须记住,传统历史学家的种种评价很少注意群众的境况。在武后时期,府兵制负担较轻和远离外来入侵路线的农村地区是安定和繁荣的。① 农村没有出现动乱,两次叛乱运动也都没有得到支持,这就提醒人们,农民的生活秩序比抱敌对态度的历史学家经常断言的更为良好。在人民中间,武后甚至可能是得人心的。近来在四川出土的一块可能是 10 世纪的石碑写道: “其间以水旱灾沴之事,为军民祈祷于〔武〕天后之庙者,无不响应。”只有很少的中国统治者,其生日能像武后的生日那样在每年的一个农村节日中被人纪念至今!②
在消极的一面,武后统治的最后几年每况愈下。她的统治是高度独断的, 以致当她失去控制时,行政结构立刻开始出现裂痕。她不但对此视而不见, 而且不能以她一贯的无情手段为后来者提供什么根基。她的被废黜留下了一个让几个平庸的竞争者没法填补的真空;在统治集团内部随之产生的冲突中,衰落越来越快。冲突不限于在皇帝同皇室成员结成的党派和外戚结成的党派之中进行,而且还存在于官僚集团内部。
在武后统治的整个时期,贵族通过诸如排外性的内部联姻的手段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社会声望,并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已与通过科举制发迹的“新”人在官场中日益严重的侵犯进行斗争。通过在吏部和门下省保持高度的控制,他们已经为唐代中兴时预期的贵族复兴准备好了一切。③武后曾经反对这一集团,而支持地位较低的地方精英集团,并且帮助其中许多人担任高级职务。但是到了后来,主要反对她并导致她被废黜的,却正是这些受过她恩宠的人,这就显得矛盾了。原因有几个,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上面提到的官僚冲突的存在。官僚们自己正在受到武后的“酷”吏和那些在她最后年代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官僚集团的人的挑战。员外和斜封官人数的增加、在连续两个统治时代中由于妇女擅权而造成的官僚宗派的形成,使一个原已严重的问题更趋严重。韦后和太平公主的垮台和对她们所支持的弊病的改革, 使玄宗赢得了一个重新统一的官僚集体的支持。他准备很好地使用这个官僚集体。
③ 例如见中川学:《唐宋客户研究》,载《东洋学报》,46.2(1963 年),第 97—110 页。
① 关于府兵部队的分布,见菊池英夫:《关于唐折冲府分布问题的一个解释》,载《东洋史研究》,27.2
(1968 年),第 1—31 页。浦立本著《安禄山之乱的背景》有府兵分布的地图。一般地说,华中、华南和东部平原的部分地区没有府兵的负担。
② 武后得人心的上述这些迹象被郭沫若著《武则天》(第 135—137 页和 154—155 页)所引。郭沫若企图证明武后生在四川,比传统的日期晚几年,但说服力不强。
③ 见筑山治三郎:《唐代政治制度研究》(大阪,1967 年),第 78 页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