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农民出身 勇夺天下当皇帝 种植园主 争取独立任总统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一番努力后当上了皇帝。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凭着过人的智谋和勇敢,率领美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流血战争,终于使美国获得独立。
话说,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今天的安徽省定远县地方,有个财主郭子兴,因他出身低微,受地方官史、豪强敲榨勒索,心里气愤不过,率领几千人举起大旗,把濠州占领,杀了州官,宣布起义,自称元帅。
有一天晚上,郭子兴的义军正在濠州城门边巡逻,忽然,打城外面跑来一个青年和尚,说要投靠红巾军(这时郭子兴也打着红巾军旗号),守门的红巾军兵士怀疑他是元军派来刺探军情的奸细,便把他捆起来,接着派人向郭子兴报告。
郭子兴一听,心想也许是来投奔他的好汉,于是,亲自骑马到城门口去查问,只见那个被捆绑起来的和尚,虽然衣服穿得破破烂烂,却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郭子兴一看,心里头十分欢喜,马上命兵士松了绑,把和尚带回元帅府。
那个投奔郭子兴青年和尚,名叫朱元璋,他父亲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苦农民。朱元璋 17 岁那年,沿淮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接着又蔓延了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了瘟疫病, 相继死去。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父母、大哥埋葬了。
朱元璋失去了父母,生活没有依靠。邻居给他出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皇觉寺当小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了家,当了皇觉寺里的小和尚。这种和尚,其实是给人使唤的佣人。朱元璋每天侍候师父、师兄,起早摸黑, 扫地、上香、敲钟、做饭,日子过得挺苦挺累的。
但是,尽管朱元璋这么苦累,在寺里要混口安生饭吃,也是很不容易的。原来,皇觉寺靠收租米过日子,今年灾性严重,收不上来租米,眼看就要断粮,师父、师兄一个个离开皇觉寺到外面化缘去了。朱元璋也被打发出去化缘了,他带着木鱼和钵头到淮西一带流浪讨饭。过了三年,濠州的灾情缓和了一点,他又回到皇觉寺。
又过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在寺庙里不断听到外面红巾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他心里想,穷苦人出头的日子到了,就离开皇觉寺,到濠州投奔郭子兴。
郭子兴跟朱元璋一谈话,发现他口齿伶俐,十分赏识,马上给他换上兵士服装,留在自己身边当个亲兵。
朱元璋参加义军以后,打仗勇敢,又有计谋,充分显示出他的才能。郭子兴把他当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
郭子兴有个好友姓马,在郭子兴起兵那年病死,马公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孤女托给郭子兴照顾。郭子兴把女孩带回家,交给妻子张夫人扶养,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郭子兴正在给这女孩找个合适婆家,一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女孩许配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做了大元帅的女婿,地位也不同了, 在义军中,大家都称他为“朱公子”。
话说,没过多久,接替郭子兴元帅位的是他的儿子郭天叙。郭天叙打仗
没有经验,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杀死,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了。
朱元璋掌握兵权以后率领义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 50 多万军民投降。
朱元璋占领集庆后,出榜安民。把集庆改为应天府。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决心统一中国。
朱元璋向南扩张势力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公元 1360 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矶沿江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方。
朱元璋忙召集部下商议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死守;也有人主张拚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迟。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 一声不吭。朱元璋犹豫不决。散了会,把刘基留下来,问他有什么主张。刘基说:“我看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就该杀!”朱元璋急切地问道:“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打败敌人?”
刘基说:“敌军远道而来,我军以逸待劳,只要重赏兵士,再用伏兵之计,还怕不能取胜?”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满心欢喜。两人又商量一阵,把计策定下来了。原来,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
对他说:“这次陈友谅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非要你帮助不行。你写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以分散他的兵力。”
唐茂才说:“这事不难。我家有个守门老仆给陈友谅当过差。派他送信去,陈友谅总不会怀疑。”
康茂才按朱元璋吩咐那样,写好信派老仆人给陈友谅送去。陈友谅看了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说:“康公现在何处?”
老仆回答:“现在他带领一支人马,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陈友谅问:“江东桥是什么样子?”
老仆说:“是座木桥,容易认得出来。”
最后,陈友谅说:“请转告康公,按计行事,请他在江东桥接应。” 朱元璋弄清陈友谅进军路线后,马上调兵遣将,就分派大将徐达、常遇
春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暗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兵已经来到,举起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准备好了,就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哪想到,到了约定地点,怎么也找不到木桥,只有一座石桥。你知这是什么原故?原来那座木桥被朱元璋派兵士连夜撤掉,又在原地新造一座石桥。所以,陈友谅怎么也找不到木桥。这时,陈友谅的部将起了疑心。陈友谅心想,不管他是木桥石桥,只要找到康茂才就行了。他就在石桥上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时才慌了神,知道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发现敌人中了计,立刻叫兵士举起黄旗,发动突然进攻。眨眼间, 战鼓齐鸣,岸上伏兵一齐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参加战斗。
陈友谅受到突然袭击,几万大军一下子乱了套,被杀死、落水淹死不计其数。他自己在部将保护下,抢了条小船,总算逃了命。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他养精蓄锐,决心报这个仇。过了 3 年,他选了大批战船,又带领 60 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亲自率领 20 万大军救援洪都,陈友谅见朱元璋大军到,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决战。
陈友谅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摆开,竟有几十里长;朱元璋的水军,却尽是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失败了。
部将对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水船,装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小船。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连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的手下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
在陈友谅突围的时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自称吴王。
话分两头。再说,自从刘福通牺牲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韩林儿接到海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个时候,他想做皇帝的思想日趋成熟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障碍。公元 1366 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右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 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又消灭了张士诚的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掳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军 25 万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
占领了山东。公元 1368 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统治中国 97 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朱元璋依靠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和一批谋士统一了中国。在他做皇帝开头,对发展农业生产、兴办教育,做了一些促进工作。在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 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就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赏识、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期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凶吉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很仔细,考虑问题周到,因此他的预见性往往比较准确。民间传说把刘基说成是“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祈求老天爷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
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狱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出气象要发生什么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皇帝位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执法严明。有一次,丞相李长善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长善是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长善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李长善的怨恨。
话说有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朱元璋说: “战争中死亡的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有收埋。把这些事办好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想求雨,当然很快就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
了阵亡将士的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件好事,但是, 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是靠不住的。这一次,他的预测
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长善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她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告个假回老家去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材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塌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长善的职。又想请刘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的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个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才,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衣,装扮个乡下人去拜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百姓,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 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 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天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故事拣紧要处往下说,到了明太祖朱元璋 60 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音 mén)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这是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规矩,叫做立长不立次。这时,各地蕃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 眼看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第四个儿子—
—燕王朱棣(dì)一向带兵驻守北平(今北京市),多次立过战功,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朱棣在明太祖的儿子中是比较精明能干的。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对对子,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
一片膻(音 shān)”。明太祖嫌他对的不好,马上沉下脸来。朱棣正好在旁边,就接嘴说:“孩子倒也想了个下联。”明太祖叫他说来听听,朱棣说: “日照龙鳞万点金”。原来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此时,无非是想讨明太祖的欢心。明大祖听了,连声夸奖朱棣对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炆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虽然老实,但是,对朱棣瞧不起他,毕竟还能看得出来。皇太孙的东宫里,有个官员叫黄子橙,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有一次,朱允炆一个人坐在东角门口,皱起眉头长吁短叹。黄子橙见了便问他,为什么心事重重在发愁。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父手里都有兵权,将来怎么管得了他们?”
黄子橙跟朱允炆了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他接着说:“当时吴楚七国诸侯这样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下(皇太子或皇太孙的别称)是皇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里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 1398 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他的年号是“建文”,又称建文帝。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是几位蕃王正在互相串通,准备谋反。建文帝听了这些言传,就害怕起来。把黄子橙找来说: “先生可记得那次在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橙连忙退出宫门,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橙不赞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围的蕃王下手。周王朱■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
两人商量停当,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蕃王有不法行为,把他们一个个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练兵,准备谋反。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发了精神病, 成天胡言乱语,有时候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建文帝派使者去探病,那时候正是大热天,燕王却坐在火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使者一回报, 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但是,齐泰、黄子橙却怀疑燕王是装病。他们一面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抓起来,一面又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燕王,还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当内应,不料,张信是站在燕王一边的,反向燕王告密。
燕王得到消息,就把王府里充当建文帝内应的官员全抓起来,宣布起兵。燕王是个精明人,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就找个起兵的理由,说要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橙、齐泰。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变”(就是平定内乱的意思)。
燕王本来就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手下又有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建文帝害怕起来, 撤了齐泰、黄子橙的职,想要燕王退兵。燕王哪肯罢休。
这场内战,差不多打了三年。到了公元 1402 年,燕军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的南军抵抗,打得十分激烈。有些燕军将领主张暂时撤兵。燕王说:“这次进军,只能进,不能退!”
没多久,燕军截断南军的运粮通道,发起突然袭击,南军就一败涂地了。燕军势如破竹,进军到应天城下。建文帝见形势紧急,一面要将士拚死
守城,一面派人向燕王求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绝。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终于被燕军攻破。燕王带兵进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赶快派兵把大火扑
灭。已经烧死了不少人。他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王进城之前, 建文帝下令放火烧宫,建文帝和皇后都跳到火里自杀了。
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 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打那时候起,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话说,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件事总叫他心里头不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以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么,建文帝到底是否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是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使得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招兵买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竟找了二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了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是他的自己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圣地,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状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叫他“三保太监”。后来, 有的书上也写“三宝太监”。
公元 1405 年 6 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的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共有 27800 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
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 26 艘大船,这种船长 44 丈,宽 18 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济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古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刺加、古里、锡兰等国家。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给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往来。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吓唬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 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他们一起回访。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水手,船队没出过事。只是在船队回国, 经过旧港的时候,遇到一件麻烦事。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目,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一个海岛,纠集一支海盗
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跟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
这个计谋被当地人施进■得知,他偷偷派人到船队告诉了郑和。
郑和心想,我手下有二万兵士,还怕你小小海盗?既然你要来偷袭,就非得给他点教训不可。他命令把大船散开, 在旧港港口停泊下来,命令船上的兵士准备好火药、刀枪,严阵以待。
夜深的时候,海面上风平浪静,陈祖义带着一群海盗,乘着几十艘小船直驶港口,准备偷袭。只听到郑和坐的船上一声大炮轰鸣,周围的大船都围拢上来,把陈祖义的海盗船围住。明军人多势大,早有准备,把陈祖义杀得大败。大船上的兵士丢下火把,把海盗船烧着了。陈祖义想逃也逃不了,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郑和把陈祖义绑了起来,押回中国。到了京城,向明太祖献上俘虏。各国使者也会见了明成祖,送上了大批的珍贵礼物。明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眉开眼笑。
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西洋”与各国加强了友好往来,是件大好事。所以打那以后,多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 1405 年到 1433 年的将近 30 年里,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话说,明朝从明成祖传到明武宗的时候,差不多相距 100 多年。明武宗死后,他的堂弟朱厚熜(音 cōng)继承皇位,这就是明世宗。明世宗刚即位的时候,在政治上采取一些改良措施。像限制宦官权利,整顿税收等等。但是,后来迷信道教,在宫内设坛求仙,渐渐不大过问朝政。凡是迎合他信道的,就得到重用。大学士严嵩(音 sōng),就是因为他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地位的。
严嵩没有什么才能, 他只知道拍马,讨得世宗的欢心。他当上了首辅后,和他儿子严世藩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干尽坏事。当时一些没骨气的朝臣都投靠他,有 30 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有了这些爪牙,他更加可以把持朝政了。
严嵩掌权的时候,北面鞑靼部(蒙古族的一支)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明朝很大的威胁。严嵩不但不想加强战备,反而贪污军饷,让兵士们受饥挨饿。鞑靼首领俺答好几次打进内地,明军没有力量反抗。公元 1550 年,俺答带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郊。明世宗派严嵩的同党仇鸾为大将军统领各路援军保卫京城。严嵩怕仇鸾打败仗,指使仇鸾不要抵抗。结果, 让鞑靼兵在北京附近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满载回去。京城附近十几万明军,竟一箭不发。
过了一年,仇鸾又勾结俺答,准备和鞑靼讲和,这件事引起了一些直正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保定容城人,出生贫苦。他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去放牛。杨继盛放牛经过私塾,看到村里一些孩子们在读书, 十分羡慕,向他哥哥请求让他读书。哥哥说:“你年纪太小,读什么书?” 杨继盛回答说:“我能放牛,就不能读书?”他父亲见他有志气,就让他一
面读书,一面放牛,果然上进很快。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在京城里受到不少大臣的赏识。
杨继盛为人正直,看到严嵩、仇鸾一伙丧权辱国的行为,怎么也忍受不了。他向明世宗上奏章,反对议和,希望朝廷发奋图强,选将练兵,抵抗鞑靼。明世宗看了奏章,也有点动心。但 是禁不起仇鸾一撺掇,反把杨继盛降职到狄道(今甘肃临洮)做典史。
杨继盛到了狄道,并不灰心丧气。狄道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人不识字。杨继盛到了那里,挑选了 100 多个青少年,请个老师教他们念书。学生家里没有钱,杨继盛把自己的马和妻子的衣服变卖了帮助他们。当地百姓爱戴杨继盛,称呼他“杨父”。
杨继盛被贬谪后,明朝和鞑靼讲和,互相通商。但是不久,俺答就破坏和议,多次进攻边境,仇鸾的密谋暴露,吓得发病死了。这时候,明世宗才想到杨继盛的意见是对的,把他调回京城。严嵩也想拉拢杨继盛,哪知道杨继盛对严嵩更是深恶痛绝。他回到京城刚一个月,就上奏章给明世宗弹劾严嵩,大胆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他在奏章中还说,严嵩有十大罪,却可以蒙蔽皇上,因为还有“五奸”帮助他这就是严嵩的同谋、爪牙、亲戚、奴才、心腹,都密布在世宗的左右。
这道奏章打中了严嵩的要害,严嵩气急败坏,在明世宗面前诬陷杨继盛。明世宗大怒,把杨继盛打了 100 廷杖,关进大牢。
杨继盛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实,本来他就没什么罪过,所以审不出什么罪状。一些官员想救他出狱。严嵩同党跟严嵩说:“你不杀杨继盛,不是养老虎给自己留后患吗?”严嵩下个狠心,撺掇明世宗把杨继盛杀害了。严嵩掌权后 11 年,把他的党羽按插在朝廷重要位职,权力越来越大。明
世宗也渐渐讨厌他。有一次,明世宗请道士蓝道行扶乱(一种迷信活动), 蓝道行借乩仙的意旨,劝世宗除掉严嵩。明世宗也有点心动,这件事让御史邹应龙打听到了,觉得这是打击严嵩的好机会。但他想想杨继盛的下场,又有点犹豫。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先从弹劾严世藩下手。
严世藩依仗他父亲的权势,作恶多端。邹应龙弹劾严世藩的奏章一上去, 明世宗果然下令把严世藩办罪。充军到雷州,并且勒命严嵩退休。
严世藩和他的同党是一批亡命之徒,他们没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 收罗了一批江洋大道,还勾结汉奸和倭寇,准备逃亡到日本去。这件事又被另一个御史林润揭发。
昏庸的明世宗看到这份揭发奏章,也大为震惊,立刻下令把严世藩和他的同党斩首示众,把严嵩革职为民,明朝最大的权奸,终于倒台。
却说,在奸臣严嵩把持朝政那个时候,严家父子、亲属以及手下的同党, 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势,欺压地方,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得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个小小知县,倒也能够蔑视权贵,秉公办事, 对严嵩手下党羽一点不讲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后来又称他为“海青天”。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扶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认真。不久,上司把他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过去,有句民谣叫做“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县里的官吏审案,大多是贪赃枉法,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要一件
件地反复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人,当地百姓都称他为“青天”。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过硬的后台, 到处敲榨勒索,谁要是不顺他的心,谁就得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狐朋狗党,从淳安经过,住在县里的馆驿里。要是在别的县里,那里官儿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拍马还来不及哩。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了条规矩,不管他是贵戚、大官,一律按普通客人相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花天酒地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把饭桌子给掀翻了,并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头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听了胡公子所作所为,本来对他早已有所耳闻,现在他竟吊起驿吏吊打,就觉得非想个法子管管他。
海瑞听了差役报告,装着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这个花花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说完,他忙带领一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是,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公子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当众狠狠训了一顿后,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 海瑞信里没牵涉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张扬开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有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要到浙江视察。鄢懋■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手段更加狠毒,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那里的官吏“孝敬”他, 不大捞一笔外块,是不肯放过的。
海瑞听说鄢懋■要来淳安,先给他送封信去。信上说:“我们接到通知, 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宴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了!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的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才好。”
鄢懋■看了这封信揭了他的老底,直气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刚直不阿的铁汉子,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也在淳安吃过苦头,有点发怵,就只好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为了这件事,鄢懋■怀恨在心。后来指使他的同党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
严嵩倒台后,鄢懋■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
话说海瑞被调到京城后,对明世宗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现象见得更多了。那时候,明世宗已经有 20 多年没上朝,他躲在宫里,整天跟道士们鬼混。一些朝臣谁也不敢出面说话。海瑞虽然官职不大,却大胆写一道奏章向明世宗直谏。他把明王朝造成的腐败现象,痛痛快快地都给揭露出来。他在奏章里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天下的百姓对陛下早就不满了。”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后,自己估计他会触怒明世宗,可能保不住性命。在回家的路上,顺道买了一口棺材。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吓呆了。海瑞把这件
事告诉了亲人们,并且把他死后的事,一件件交待好,把家里的仆人也打发走了,准备随时被捕处死。
果然,海瑞这道奏章在朝廷引起一场轰动。明世宗看了,又气又恨,把奏章扔在地上,跟左右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旁边有个知道海瑞为人的官儿跟明世宗说:“这个人是个出了名的书呆子,他早知道触犯了陛下没活命,把后事都安排好了。我看他不会逃走的。”
后来,明世宗还是下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直到明世宗死去,海瑞才得到释放。
再说,明世宗在世的时候,有一批日本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
公元 1553 年,在汉奸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跑。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闹得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 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略,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这种迷信的把戏,显然是靠不住的。后来,朝廷只好派一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大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狂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东蓬莱人。他到 了浙江,先调查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兵。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多人。
戚继光精通兵法,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打仗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威名就远近传开了。
没过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儿骚扰,他们就打到哪儿。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有乖乖地投降。
倭寇眼看浙江防守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领新军到了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不宽,又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就在海里铺出一条草路来。戚家军踏着
干草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二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消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 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息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边。牛田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寇毫无准备,仓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退败。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欢天喜地, 纷纷杀猪宰羊,并携带酒浆,到戚家军营慰劳。
时隔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并肩战斗,大败倭寇, 收复兴化。公元 1565 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祸乱基本被肃清了。
再说,明世宗当了 40 多年皇帝,尽情享乐,一心想得道成仙,于是,千方百计要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 1556 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他自己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推荐给皇宫太医院。
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蕲音 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草药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到山上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许许多多草药的名字,还能知道什么草药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已有很扎实的基础。
那时候,一个普普通通的郎中(即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他不愿让儿子学医,要他读书考取功名。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 14 岁那年考中了秀才,但是,以后曾三次举人(当时学位)考试,都没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为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三次应举人考试不中之后,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次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瘟疫,生病的都是没有钱的老百姓。李时珍家庭并不宽裕,但是他父子俩都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 都十分感激他父子俩。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医书,我国古代从有文学记载以来, 就有了很多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很多,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名气越来越响,被他治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时珍医术如何如何高明。附近州县的病人,也都赶来请李时珍治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有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能不着急呢!有人告诉楚王, 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到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吃了这药,果真病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王府住下来。没过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当时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歪门邪道的行为,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了。
李时珍辞官后在回家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观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药草,研究各种草本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
(今湖北均县)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作为“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金贵,要地方官员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从不相信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 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绝壁,采到了一棵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反复研究, 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医疗实践中和采集药物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记载中有不少错误;加上经过多少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籍上没有记载过的草药,他就决心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从辞职回家后,他在花了 30 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
本书里,一共记录了 1892 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医药科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后,不久就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话说明朝统治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位年间。就在崇祯即位第二年,公元 1628 年,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吃,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有的只好吃山上的一种泥土。但是一些地方官吏,照样催租逼债, 闹得老百姓实在没有门路活下去。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这年冬年,明王朝从甘肃调一支军队到北京去。这支军队开到金县(今陕西榆林),兵士们领不到粮饷,闹到县衙门去。带兵的长官出来弹压、制止,有个年轻兵士气愤地站出来,把领兵将领和县官一起给杀掉了。这个兵士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候,喜 欢骑马射箭,练成一身好武艺。后来父亲死了,家庭更加贫困。李自成便到银川驿站去当马夫。他待人热情,驿卒们都很欢喜爱戴他。
李自成的家庭,一向负责代为官府收租税的差使。米脂连年收成不好, 农民连饭都没有,拿什么交租税呢。当地有个姓艾的大地主,乘机放高利贷, 想在农民身上盘剥。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税,就一个人借了债把税交了。过了一段时间,姓艾的大地主逼李自成还债,李自成还不起,姓艾的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来打得半死,还上镣铐,把他放在太阳底下晒,不让吃东西。百姓和驿卒向县官恳求把李自成放在树荫下,让他吃点东西,县官也不答应。这一下,把群众激怒了,大家一哄而上,砸开李自成身上铁镣,带着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到甘肃当了兵。
这一回,李自成在金县杀了县官,带领几十个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桂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当上一名头领。明王朝派出的总督杨鹤看到起义军越来越多, 十分害怕,他一面派兵镇压,一面采用高官厚禄手段招降农民起义军将领。
王左桂禁不住诱惑,动摇起来了。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队伍,后来,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起义队伍,自称“闯王”,就决心投奔高迎祥。
高迎祥听说李自成带兵来投奔,十分高兴,马上叫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 大家把他叫做“闯将”。
高迎祥和别的起义军联合起来,转战山西、河北等五个省,声势越来越大。官军到处围剿,到处遭到失败。最后,崇祯帝恼羞成怒,调动了各省官军,想把各路起义军包围,一口吃掉。
为了对付官军围剿,高迎祥约了 13 家起义军的大小将领在荥阳开会,商量对策。
荥阳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敌人兵力太强,不如打回陕西老家去避一避风头再说;也有的不同意,但是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这时候李自成站了起来说:“一个兵士肯拼命,也能奋战一下;我们有十万大军,敌人能拿我们怎么样?”
高迎祥赞许地说:“就依你的意见,就该这么办。”
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起义军应该分为几路,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包围。大家听了,都觉得李自成说得有理。经过一番商量, 13 家起
义军分成 6 路。有的拖住敌军,有的流动作战。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直取江淮地区的凤阳。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当时,那里成为明朝的中都。农民军出击凤阳,就是要打击明王朝的气焰。
高迎祥、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一路进兵,势如破竹,不到 十天,就打下了凤阳,把明朝皇帝的祖坟和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皇觉寺一把火烧了。这一着真的震动了明王朝,崇祯帝听到这消息,又急又气,下令把凤阳巡抚处死。
高迎祥和李自成又带兵回到陕西,来回打击官军,弄得明王朝手慌脚乱, 狼狈不堪。崇祯帝和地方大臣都把高迎祥的队伍,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要消灭他们。有一次,高迎祥带兵进攻西安。陕西巡抚孙传庭在■屋(今陕西周至)的山谷里埋下伏兵拦击。高迎祥没有防备,经过一场激战,被捕牺牲。
李自成带领留下的队伍,杀了出来。将士们失去了主帅,心里十分沉痛。大伙认为闯将李自成是高迎样信任的将领,加上他的武艺高强,打仗勇敢, 就拥护他接替高迎祥, 做了闯王。打那以后,李闯王的名声就迅速传来了。
李闯王的威名越高,越引起明王朝的害 怕和仇恨。崇祯帝命令总督洪承畴、巡抚张传庭专门围剿李自成。李自成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是,因为起义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和李自成的足智多谋,多次冲破官军的包围圈,活跃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打进官军。
在这个困难的时候,另两支义军首领张献忠、罗汝才都接受明王朝的招降。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也有人叛变。这使李自成的处境更加困难。
公元 1638 年,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击潼关去。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听到义军的行动,在潼关附近的山谷中布置了三道埋伏线,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路,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
李自成中了敌人的埋伏计。当他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开到潼关附近山谷地带的时候,两面高山里杀出大批明军。他们依仗人多和有利地形,向义军发起一次次冲击,起义军经过几天几夜的战斗,几万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 队伍被打散了。
后来听人传说,李自成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中国的历史故事暂且搁下。再说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公元 1774 年 8 月 1 日,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地方会议举行紧急会议,商讨支援波斯顿人民的办法。在这次会议上,有一个身穿上校制服,一向沉默寡言的议员走上讲台,激昂慷慨地说道:“我要自己出钱招募一千名壮士,并亲自带领这支队伍去救援波斯顿!”说这话的,便是后来领导美国独立战争, 接着又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的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原为弗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主。他在不到十岁的孩童时候,一次和一群孩子在后园里顽耍,把他父亲最心爱的一棵大树给砍倒了。他父亲发现后,气恨恨地追问那棵大树是谁砍的。在场的家里人,都吓得不敢说话。华盛顿不遮不掩地 说是他砍的。对此,他父亲不但没责怪他,还夸他日后很有出息。
后来,华盛顿当过测量员,在西部新开辟的俄亥俄河流域做过土地投机生意。当时在北美洲,英国殖民者与法国殖民者经常发生边境冲突。就在这些边境冲突中,华盛顿初次崭露头角,当上了弗吉尼亚地方武装的指挥官。在“七年战争”(1756—1763)期间,华盛顿率领弗吉尼亚地方武装配合英国正规军,在北美大陆上与法军作战,把法军殖民者的势力赶出了北美大陆。他在这次战斗中,积累了一些军事经验,成为北美殖民地著名的人物之一。
仅管如此,像华盛顿这样有钱有势的大庄园主,也和英国殖民当局有矛盾。“七年战争”结束后,北美殖民地人民原以为可以向西扩展来获得土地, 但英国政府却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土地当做王室的私产,阻止北美殖民地人民向那边移动。公元 1774 年初,英国政府颁布《魁壮克法案》,把俄亥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划归加拿大的魁壮克省管辖。这一项法案,使华盛顿丧失了几万英亩土地的所有权。所以,当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之际,华盛顿站在大种植园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也参加了反英斗争的行列。
公元 1774 年 9 月,北美 13 个殖民地,为了商讨共同对付英国的办法, 各自派遣代表到费城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第一次“大陆会议”。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代表之一 ,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之后,列克星敦战斗的消息,像闪电一样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爱国热情。各地人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他们纷纷自备武器,自带口粮,组成民兵队伍,举着大旗,擂着战鼓,雄赳赳、气昂昂地来支持波斯顿人民。几天之内,汇集在波士顿城外的民兵队伍就有两万多人。公元 1775
年 6 月 27 日,有 2000 名民兵在波士顿港北面的班克山与英军进行了一场血战,他们显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革命的英雄气慨,使英军为之丧胆,打破了关于民兵不能与正规军作战的神话。
这时,华盛顿正代表弗吉尼亚殖民地出席于 1775 年五月十日在费城开幕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在革命人民的推动下,第二届大陆会议成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最高的革命政权机关。它下令募集志愿军,发行纸币,向国外购买军火, 并把汇集在波士顿附近的各地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华盛顿被大会一致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
公元 1775 年 7 月 3 日,华盛顿骑马来到波士顿附近的剑桥,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他把他的坐骑拴在一棵大榆树下,举起剑来接受军官们和兵士们的敬礼。当时大陆军根本没有统一的服装,武器也都参差不齐,用华盛顿自己的话来说:“营地上全是武装起来的老百姓,而不像是一支军队。”华盛顿
徘徊观望,没有立即向英军发动进攻。只是当民兵游击队在南、北卡罗来纳打退了企图在南方登陆的英军之后,华盛顿才以大军包围波士顿,切断了英军陆上供应线,使之成了一个死港。在这种恐怖下,英将豪乌才被迫于 1776
年 3 月 17 日率军撤离波士顿。从此,英军在北美殖民地最重要的一个据点便转到人民的手中了。
不过直到这时,大陆会议都仍旧是畏首畏尾,不敢与英国公开绝裂,不敢宣布独立。华盛顿还把他统率下的大陆军,叫做“英王的部队”,意思是说,他只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在北美的暴政,仍拥戴英王。只是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革命斗争,才把美国独立战争推向高潮。
公元 1776 年 7 月 4 日,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并向全世界宣告:北美 13 个“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接着,纽约城的人民打破英王乔治三世的铜像,用以制造子弹。
《独立宣言》的通过和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原先的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这时成了美利坚合众国最早的 13 个州,而 7 月 4 日这一天,后来就定为美国的国庆日。
当美国宣布独立之际,英将豪乌在英国海军配合下,卷土重来,用 35000
人的兵力攻打纽约城。华盛顿率军 18000 人进行抵御。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
美军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撤离纽约。当华盛顿于 1776 年 12 月八日渡过特
拉华河向西撤退时,身边的部队只剩下 5000 人了。然而,美国人民要求独立
的坚强决心,使华盛顿和人民一起连续作战。公元 1776 年圣诞节(12 月 25 日)华盛顿在渔民的帮助下,回兵重渡浮着冰块的特拉华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英军反攻,取得了特伦顿之战的胜利。接着,在 1777 年 1 月 3 日, 他又用夜间突袭的战术,在普林斯顿地方,打败了英军。这两次胜利挽回了美军的颓势。
公元 1777 年 9 月,英军占领了当时美国的首都费城,气势汹汹,嚣张一时。华盛顿率兵在费城附近抵抗了几阵,连遭失败,不得不退往伏基谷以度寒冬。在伏基谷,华盛顿和他的军队处境极为困难。然而,就在这时,美国民兵在北部战场上赢得了大捷。1777 年 10 月,民兵把一支从加拿大南下的英军包围在纽约州北部的萨腊托加城。经过激战,迫使这支英军的残余部队5600 余人缴械投降。萨腊托加大捷,大大提高了美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并且扭转了整个战局。
在独立战争的后一阶段,战事的重心已移到英国的南方,1780 年 5 月, 英军倾巢出动,在美国南方发动强大攻势,企图以此来挽回败局。南方各地人民奋起自卫,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民兵游击队,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来对付敌人。在 1780 年 10 月的王山战役中,南方的民兵游击队,歼灭了英军一支主力部队。这一胜利使英军在南方无法立足,最后被迫退往弗吉尼亚州的约克顿。
这时,战争形势已经起了根本性变化,英军由优势变为劣势,美军由劣势变为优势,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英军退入约克顿后,华盛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加上法国派来支援的海陆军,一齐到约克顿来合围。英将康华里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势穷力竭,于 1781 年 10 月 10 日率部众 8000 人投降。
约克顿战役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基本上胜利结束了。公元 1783 年 9 月 3 日,英国与美国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人民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压迫而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实际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后,华盛顿代表大种植园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主持制定了 1787 年的《美国宪法》。1789 年 4 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华盛顿任过两任总统,卸任后回到他在弗吉尼亚州的那座地主庄园—— 维尔农山庄,乔治·华盛顿于 1799 年 12 月 14 日病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