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生实践力的锻炼指导
1.什么叫实践力
实践力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自觉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一般规律,是自我意识的必然。自发是无意识的自然活动,其是人基础于自然进化的基础所具有的属性。
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
2.实践的规律和特点
实践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同思维和认识相互区别和相互对立的主体行为,但是实践不能脱离思维和认识独立存在,实践需要思维产生的实践意识作指挥,思维需要认识获得的知识作基础,没有思维和认识就没有实践。实践、思维和认识是统一的整体,是前后相继、水乳交融的主体日常行为。
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没有实践就没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没有实践创造的城市、农村、山川、田野和万物,就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主体,实践不仅创造出新的客体,而且创造出新的主体。
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的实践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是新社会的创造者。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实践的最基本形式
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1)改变自然,迫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2)以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觅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的的科学试验活动。除以上3种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4.实践的表现形式
实践是主体的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实践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消除客体对自己的影响,肌肉运动组织在思维组织产生的实践意识指挥下,对影响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事物、现象、环境、矛盾和问题进行处置,以实现主体生存和发展目标的行为。
处在变化运动过程中的事物、现象、环境经常会对主体提出一些要求,主体只有通过自身行为努力满足客观现实对自己的要求,不断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标。
人是实践行为的主体之一。人不仅是一个思维者、一个认识者,而且还是一个实践者。人为什么要实践?人之所以要实践、要行动、要运用肌肉运动组织做事,是因为人遇到了必须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解决的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是因为人已经认识到现实的客观事物和环境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到人具有实践的的能力、具有通过自身的肌肉运动组织的行动和行为解决遇到的生存矛盾和问题,实现生存发展目标的能力。认识到实践是人必选的生活方式。
实践意识是主体生来具有的生存意识和后天获得的全部知识经过思维融合产生的结果。
实践意识是主体发现自身生存遇到了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后,思维组织通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分析处理产生的,是指挥主体的肌肉运动组织进行活动、消除客体对自己的影响、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生存发展目标的意向、方案、路线、方法和命令。
实践意识是主体实践行为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主体在实践行为发生以前思维组织确立的具体形式的主体意识,它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对象、实践方案、实践方法和手段等内容。
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
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在实践发生以前确立的实践方案的逐步展现的过程,是主体为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执行思维组织发出的实践命令的过程,是我们认识和发现实践意识的桥梁和必经之路。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证明,肌肉运动组织的每一个细微活动,都是在神经中枢发出的电信号的命令指挥下实现的,没有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信号的指挥,肌肉运动组织就不会发生无缘无故的运动。神经中枢产生和发出的承载着实践意识的一组电子信号,是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结果,是实践意识的物理存在形式。实践意识存在于神经中枢向有关肌肉运动组织有序发出的一组电子命令信号之中。思维组织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的分析和处理,是思维组织内部发生的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运动和反应,思维的过程是我们完全可以认识的生化运动和物理运动的过程。
电子计算机具有类似人脑的思维功能。计算机的思维,计算机对经输入组织获得的电子信息知识的分析处理,是计算机内部进行的遵循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的运动。虽然计算机的思维不包含生物化学的运动和变化,比人的思维简单的多,但是两种思维产生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人脑和电脑的思维都能产生出指挥主体行为的电子信号命令。电脑思维的结果表现为电脑向显示器发出的将特定语言文字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电子信号命令,人脑思维的结果表现为人脑向肌肉运动组织发出的指挥人的具体行为电子信号命令。
眨眼睛是简单的实践行为,数百万人参加的战争或经济建设是复杂的实践行为,虽然这两种实践行为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和组成部分,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完整的实践意识,都是人脑发出的实践意识的自然展现形式,都是主体神经中枢产生和发出的一组完整的电子信号的展现形式。
5.实践的基本发展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在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中,揭示人的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在马克思那其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具有的生产力历史性、阶级性。但他们都是物质的,辩证的。人的主观与客观存在都是物质的。主、客观是认识论上的区别,是相对于实践的内外关系的定义。实践论是基础于唯物论及辩证法两者总体的认识。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实践的主客观矛盾发展对于认识及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当代以来强调实践的真理标准,其包含真理的发现及检验、实现,见之于客观。
人是人的客观存在。人本身是物质的,是具有特定意识体存在的客观物质。人的内在矛盾包含一对物质矛盾:
意识本体对于生命本体的物质矛盾,此一矛盾是人类内在的基本矛盾,是物质的。人内在矛盾总体同时与外在世界构成人类的发展矛盾。其同时可分个人主体的外在社会及自然矛盾与社会主体的人类内在与外在矛盾。这些矛盾总体的是人的实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社会总体矛盾的解放探索与对于自然的解放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及社会发展进行新的发现与探索在个人为核心的人类内在矛盾实践领域进行广泛的探索,汲取资产阶级学者的有益成果,进一步扩大研究范畴,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进行了全面丰富。
6.实践力等级指数及测试
实践力指数是衡量组织和个人达成目标的行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对人生蓝图制定能力,年度、月度和周目标进行分解能力以及每日任务的执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的分值。
(1)实践力的等级和指数
实践力等级是以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特质为基础,重点围绕个人主动行动的动力大小,掌握行动方法的多少,运用行动工具的程度来综合评价个人实践力等级。实践力指数是对实践力等级的具体量化数值,通过该指数个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行动能力的成长变化情况。
(2)实践力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旗帜实践力系统”对个人实践力指测试数值,个人行动能力可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入门级(实践力指数在30以下):有想法,但工作主动性差,害怕冒险,惧怕工作中所面对的困难与挫折;容易受惰性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自己没有自信;奋斗目标不坚定,缺少行动动力。
第二,初级(实践力指数大于30,小于60):敢于主动请战,承担相应的工作与职责;敢于用“尝试”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惧怕困难与挫折,对自己比较有自信;树立了相当明确的目标,并开始尝试为之努力。
第三,中级(实践力指数大于60,小于80):敢于打破固有模式,敢于用新办法、新思路对原有工作创新和解决问题;敢于立即采取行动,不怕失败打击;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总能按时或者提前完成;积极应对工作压力,在工作中不怕困难与挫折,敢于不断尝试;已经能有效运用行动工具,掌握一定的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第四,高级(实践力指数大于80):具有强烈的企业家冒险精神,非常愿意通过不断尝试创造从无到有的结构;面对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豪不畏惧,坚持走自己的路,有足够的实践力实现目标、管理目标。
(3)实践力指数测试工具
测试个人实践力指数,可以明确自己实践力等级,对自己的工作与学生产生有效指导,推荐可免费下载实践力工具:旗帜实践力系统。它根据用户在“实践力系统”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目标制定、计划分解、时间管理、学习提升、任务执行、总结分析等各项能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值,可对个人实践力的具体量化,通过该指数个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行动能力的成长变化情况,是衡量组织和个人达成目标的行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7.实践力的重要作用
在生活当中,很多人喜欢胡思乱想──尤其喜欢负面思考,因为想太多于是把所有的困难都想出来了。其实人的所有困难和不快乐,可能都是想出来的。特别是喜欢胡思乱想、担忧以及烦恼的人;想得再多,都不如采取一个行动来得简单又有用。
所以,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再三评估、然后就去行动。
比如学校里面,许多小朋友原本就最喜欢实验课了,因为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家庭互动中,妈妈也可以在每天做家务的过程中,邀请小朋友一起来,一边聊天、一边劳动,把它变成一项快乐的家庭活动。父母老师便可以如此带领小朋友在生活里面,学习如何采取行动,在行动的过程当中学习成长。
又比如运用在人与人的沟通方面,有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们会在心里一直猜测对方的心意,猜他为什么不理我、他今天为什么对我脸色不好、他看到我为什么没跟我打招呼……常常我们都在心里面不断担心和揣测;此时,最佳的方式或许就是走过去,明白地问他:为什么你今天对我的表情特别不友善?可能对方就会告诉你,其实你误会了,因为我正在烦恼我爸妈的健康呢。另外,我们也发现,许多父母遇到问题都不敢直接跟小朋友谈,好像怕他会生气或难过,还会担心两个人到时会说不上话。建议大家,不论是亲子问题或一般的人际之间,尽可能都要直接沟通,因为直接沟通就是采取行动──行动才是最有力量的,尤其如果能够做到“贯彻到底”就最好了。
举个例子,以前有两个和尚,一个富和尚、一个穷和尚,这两个和尚都有一个理想,要到南海去拜佛;然后,富和尚心里想:哎呀,要到南海这么遥远呢,我还是多存一点钱吧,等到准备万全时再上路吧!但穷和尚心里想:反正我也没有多少钱,再存也存不了多少,不如就先上路再说;这一路也许化缘、也许寄宿,一路想办法应该就能够到达南海吧!结果如何,各位猜到了吗?是的,三年过后那个穷和尚已经拜完南海观音菩萨回来了,而那个富和尚还在原地存钱呢!
所以说,许多事情想太多反而没有用。再打个比喻,就像有一道门,你在门的后面去猜测门的另一边有什么啊?等一下会遭遇到什么?会发生什么困难?那么,到最后你可能都只在那里空想;与其空想,不如踏出那一步!踏出那一步之后,你就会知道门后面有什么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鲁莽行动,并且更要贯彻实践力。换言之,所谓的实践力,其实包涵了“执行与贯彻”,意思是,一件事情你说到了就要把它执行到位,如果执行不到就要问问困难在哪里。不少学生做事经常是三分钟热度,一下子就没耐心了;所以,父母老师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要经常跟他们强调实践力和落实的重要,令其了解──凡事脚踏实地的去做,踏出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踏出了第三步,第一百步也就指日可待了,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愚公移山也是从实实在在去一铲接着一铲而开始的。
8.激发实践力的方法
按照“成就动机”理论,实践力的来源最终会归结力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两个方面。
激发实践力的方法很多,但他们的基础都是共同的,那就是:“明确”,因为明确就是力量。假使我们想持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力,做到以下“十大明确”是十分有必要的。
(1)明确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你应该认真回答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
有的人是为了及时行乐;有的人是为了家庭、子女;有的人是为了活出个人样;
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
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温饱,你可能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就可以满足,因此常也不会有太大的实践力。
(2)明确自己人生的使命
人因梦想而伟大。高尔基言:目标越远大,人的实践力就越强。
有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有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了让黑人的子女能与白人的子女在一个学校里读书;有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了弘扬某一处文化;
有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了让13亿人能吃饱饭;
有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了人们购物、出行、办公等生活工作变得更方便;有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拥有成功人生。
当然,也有人小有成就,就失去了斗志,而那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梦想不够远大。
为使命而工作的人,永远不缺实践力。
扪心自问,自己人生的使命是什么?
(3)明确为何要达成这个目标
为每一个目标写下为何要达成它的十条以上理由。其中当然包括达成它的快乐早什么?达不成时痛苦是什么?理由越多、越明确,实践力将越强。
有人曾为自己三年达成“百万富翁”的目标写下了21条理由。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举措,它会帮你储备无穷的实践力!
记住:“为何”远比“如何”更重要。
(4)明确地将以上这些写下来
“写下来”的含义包括:
用最明确的文字,尤其是数字描写出来。
尽量将其视觉化的文字或图像,摆放在你随时或每天都能轻易看得到地方。每天的视觉刺激会让你的潜意识“刻骨铭心”。不要太轻信用脑袋记忆,记忆的作用太有限。因为用不着多久,每天纷繁复杂的事务与信息,会将你的这点记忆冲刷得一干二净。
(5)明确知道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
必须明确知道达成每个目标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辅助条件,明确地为每个目标制定详细到你现在就知道该去干些什么。
(6)明确列出自己达成目标的全部制约因素
如不利条件、担忧的事、自身的缺陷、不良习惯、竞争对手等等。
(7)明确知道现在就应该全力以赴地行动
许多条件是在“运动中”完善的。不要总是等侍明天,不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行动。只有积极行动才会真正万事俱备。
行动的时候请保持专注,不要在胡思乱想中浪费光阴。经常带自己进入“忘我境界”。没有行动的时人常有一个特征: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因为做得太少,得到的也就不会太多,于是,恶性循环又给他带来更多新的困惑。
如果自己现在正迷茫,并对以上各项都不太明确,那不请明确地把眼前手头上的事情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先将眼前的事情做好,至少可以帮助你拥有更大的优势去获得未来的机会。
在前进中思考,不要停下来叹息。
9.大学生实践力的培养
实践是衔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走出校园运用知识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水平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因此,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对高校、对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第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首先,大学生毕业人数继续增加,竞争依然激烈。仅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就在700万以上。但是,毕业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相反,很多企事业单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裁员减支,造成了岗位的减少。而大学生可供选择的岗位更加减少,导致待业大学生的人数不断积累,这样造成了恶性循环,就业问题会更加严重。
其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指明需要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拒绝应届毕业大学生。这更说明了社会对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视和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所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国家非常关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了教育,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从高校来看,则是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人本关怀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就业、升学等问题,千方百计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在国家创建和谐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培养更加可靠地创新型人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速发展。所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成为了我国开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又一新战略。
第三,大学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可以与此问题相联系,社会普遍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必然与传统大学教育的弊端分不开。传统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问题常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很多大学课程繁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过高,学生整日埋头于课本理论知识的研究,很难真正联系到实际,更无法发挥自主想象力将所学知识拔高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高度。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考试得高分,但是无法想象到知识运用到何处,更不知道将来工作上如何发挥。有些学生抱着在学校学知识,获取毕业证书,拿到就业敲门砖,等到了工作岗位上,再学习怎么运用知识的思想。这样必然严重影响毕业大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增加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怀疑。所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一种综合试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第四,在校学生已认识到实践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学生主动联系有实践机会的单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的同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各个高校也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而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也在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在校学生通过在外兼职,参加学生会等方式锻炼自己,或者通过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参观企事业单位等了解就业形势。可见,部分大学生从主观上希望提高实践能力,而就业的压力又从客观上推动大学生认识实践能力的作用。学生自主需要提高实践能力,学校为其提供机会理所当然。
(2)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不仅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而且是他们培养能力,展示才华,挖掘自身潜在价值的广阔舞台。传统的大学教育往往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
第一,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尚不完善。高校中现有人才培养机制,重视理论教育,但是实践能力培养没有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中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主要有企业实习活动,参加学生会,勤工俭学,课程实验或实习,社会实践等。这些方式看似充足,但是并没有形成由点到面的统一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
首先,学校没有帮助学生选择实践方式的机构。学生选择参加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盲目性。学生往往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或者个人爱好参加实践活动,可能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选择实践方式,往往达不到最佳的效果。有些学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已选实践方式而主动放弃。
其次,学校支持实践活动的力度还不够。这里所说的支持是指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很多学校的学生会存在着资金的严重缺失,这导致学生工作和很多学生活动无法进行。很多有创意的学生活动更得不到发展。这间接使很多学生实践活动被抹杀。而由于时间安排问题,学生由于课程繁多,以课业为主而错过很多实践活动机会。另外,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在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中说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在活动过程中显示出来。很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也就是说高校并没有做到真正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间接消减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具有总的战略意义。
第二,课程设置与师资配置没有达到实践要求。众所周知,我国课程教育计划按照学生课程学习,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学习理论知识。但很多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等。例如,很多高校没有专门开设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考核也缺少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内容。诚然,没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但是,不通过实践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内容。高校师资配置也倾向于理论教学。很多工科院校理论教学教师足够,但在实验课程中教师人数不足,学生无法从实验学习中提高。这不仅降低了实践的效果,也间接降低了理论学习的效果。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新时期能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三,可供选择的实习机会过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原因就在于当下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青睐“熟手”,而就业形势趋紧这一大背景也成为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的助推器。更多的实习经历,就意味着更大的求职砝码。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实习机会变得并不那么容易了,高校中可供选择的实习机会供不应求。
同时,企业提供实习机会也十分缺乏。2009年我国仅有5%左右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为三资企业,且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75%以上从业人员的中小企业却很少对大学生开放实习机会,二级城市实习机会较少,二类三类学校学生更难找到实习机会。所以,高校与企业联合解决此类问题也迫在眉睫。
第四,大学生自身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掩盖学生自身的问题。虽然很多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积极行动起来的还不够。比如,高校大多组织暑期实践活动,但是每年参与团队人数并不理想。参与实践学生很多流于形式,重视“面子活”。有些学生甚至以旅游为目的参与实践。学校在想办法提供实践机会时,也要努力控制时间的质量。这也是需要高校与学生共同解决的问题。
(3)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
第一,完善大学生的实践培养机制,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
要改变长期以来单纯用分数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因为它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是增加实践环节培养的比重。首先,提高实践培养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大学要在努力搞好第一课堂学习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学生提供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力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可以多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倡导的“四年实践不断线”安排和“实习+就业”的新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完成每年寒暑假的校外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专业认识实习和校内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实训基地的“实习+就业”等不间断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二是完善学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重。很多学校奖学金评定已经开始注重实践环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使督促学生自主投身于实践。同时,也使学生改变观念,重视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三是完善学生实践奖励机制。学校的报销经费不足是阻碍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加大奖励实践的力度。这种奖励并不仅是单纯的金钱,有了奖励措施,学生必将受到鼓舞,在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双重激励下,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实践当中。事实上,大多数获得奖励的团队很可能将这笔奖金作为活动开支的报销,乃至下一次活动的储备经费,这其实是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实在在的支持与鼓励。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
第二,全社会动员,共同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努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进行了自我升华,成为综合性的人才,对社会、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和谐发展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因此,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便利。一是国家可制定政策支持学生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解决大学生质量问题、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实践培养,为学校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社会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解决大学生实习机会少儿贡献一份力量。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实习+就业”的一条龙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通过大学生实习可为自己选择可用之才,等就业直接将其签下。而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如果表现好了将来可以直接在该单位就业。这种模式既为单位选拔了人才,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
第三,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师生合力,强化实践意识。
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报效国家。教师要乐于发掘并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指导。老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者,对学生选择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生活中要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有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并为自己选择方向。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有意识的学知识,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式。根据需要,选择知识的运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从而既提高知识水平,有提高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就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勇于实践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成为了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有了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立志、学习、实践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有特长,干有特色,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养成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总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应该更新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