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横扫西欧的“海狮计划”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28日,华沙陷落;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西尼亚也停止抵抗,波兰沦陷。

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可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他们一面宣战,一边还想通过美国政府“调停”,实行停战。

尤其是法国同德国毗邻,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被希特勒进攻波兰的闪电战吓破了胆,生怕惹怒德国进攻自己,哪里还敢主动进攻德国?

就这样,波兰在他们的“静坐”之下,加上本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在两个星期中就被德军占领。

英、法以为德国占领了波兰,一定会去进攻苏联。于是,他们仍旧静静地坐在“马其诺防线”的工事后面,一坐就是半年。

希特勒利用这一点,宣称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吞并波兰,德国就决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里,希特勒又在扩军备战,准备对英、法直接开刀。

希特勒首先对北欧的挪威和丹麦发动突然袭击,并且取得成功。这样,就使德国对法国的攻击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第一个目标实现以后,希特勒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5月10日发动了对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进攻。

同一天,英国著名的反法西斯政治家、海军大臣丘吉尔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受命于危难之际,使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有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5天以后,荷兰政府宣告投降。18天后,比利时被德军占领,卢森堡也被德军的铁蹄一扫而过。第二个战略目标也顺利实现了。

于是希特勒在欧洲大陆的最终目标——法国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德军的枪口之下。德军马不停蹄,挥师东北方向突入法国境内。这时候,法国人才如梦初醒,发现自己苦心经营的马其诺防线竟毫无用处。

德军对这条防线根本不屑一顾,从它的侧翼迅速地穿过,以典型的运动战的迂回方式,沿着法国北部急速推进。

1940年5月下旬,英国远征军和法军约40万人被包围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滩上,陷入了绝境。如果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地下达了停止攻击的命令,这40万军队不是投降就是被赶到海里喂鱼去了。

英国人抓住这个宝贵的喘息机会,调动和征集了各种战舰、渔船拼命抢运被困的军队。

从5月26日到6月4日,这支临时拼凑的“特混舰队”,以惊人的效率共把33.8万余英、法士兵撤回到英国本土,保存了一支打击纳粹德国的有生力量。这就是被称为“战争史上一大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军队走了,但英国远征军10个师的武器装备及车辆全成了德军的战利品。同时,这次撤退也决定了英法军队在西欧的败局。

6月14日,德军未发一枪就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一面黑白红三色的纳粹旗高悬在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上。

当德国军队耀武扬威地通过由拿破仑建造的象征着法兰西骄傲的凯旋门的时候,法国的抵抗也宣告停止了。刚刚上台的法国总理贝当在就职的第二天即向德国提出停战的请求。

希特勒指定,谈判地点应选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这是他早就盘算好的。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法国,就是在这里,向战败的德国代表团口授投降条件。当时进行谈判所使用的旧餐车被特意从巴黎的博物馆里运来,安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一切都按希特勒的意图准备就绪。

6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阳光照射下的榆树和松树在林中空地上布下了阴影。一辆黑色的汽车驶到谈判地点。全副戎装、胸前挂着刺眼的铁十字勋章的希特勒从车上下来,趾高气扬地走向林间空地,戈林等尾随着他。

希特勒一言不发,径直来到一块矗立的花岗石前面,石碑上用法文雕刻着:“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力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战败。”

希特勒在碑前伫立了一会儿后转过身来,用轻蔑的神态环视周围的空地,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挑战架势,仿佛这块象征着德意志帝国屈服22年的石碑已被他生吞进了肚子里。

不久,法国谈判代表到了。希特勒在车厢里冷淡地接见他们以后,就离开车厢,走向停在林荫道上的汽车。这时候,德国军乐队高奏起德国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和纳粹党党歌《霍尔斯特·维塞尔之歌》。

这一瞬间,对希特勒来说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他实现了1920年提出的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誓言,正是他而不是别人,为德国雪洗了1918年后的耻辱。

第二天,德法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也许是空前的胜利刺激了希特勒,他兴致大增地在巴黎游览了好几天,还以埃菲尔铁塔为背景留了影。不过,他并不喜欢巴黎,因为在这里没有感受到他曾在维也纳感受过的对凯旋者热烈欢呼的场面。

7月初,希特勒离开法国,回到他设在德国西线被称作“黑色森林”的大本营。按说,他应该十分满足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已玩腻了各种“把戏”;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已把大半个欧洲踩在脚下他还需要什么呢?然而他并不满足。

法国投降以后,他以为不久就会看到英国人愿意考虑和谈的迹象。他焦急地等待着来自伦敦的消息。

英国政府首先用炮弹作了回答,皇家海军炮击了已成为德国附庸的法国舰队,表明英国战斗到底的决心。接着,丘吉尔首相又在下院发表了鼓舞士气的演说,其中最使希特勒感到失望的一句话是:“不论形势如何不利,英国政府也决心作战到底!”

希特勒终于不得不承认,丘吉尔的话就是英国政府的最后回答,等待已没有意义了。

于是,他在国会亲自作了最后一次呼吁:“丘吉尔先生这一次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我从来也不想毁灭甚至不想损害的国家,将要遭到毁灭。在这个时刻,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大不列颠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性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出这一呼吁的,因为我不是求人开恩的失败者,而是以理性的名义发言的战胜者。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非要将这场战争打下去不可。”

这番措词不全是谎言,因为希特勒的确想同英国讲和,好去征服他最痛恨的苏联,开辟东方的“生存空间”。但这番话又是缺乏诚意的,因为他在发出呼吁的前三天,已经下达了入侵英国的指令。他知道丘吉尔是不会坐下来和他谈判的。

希特勒终于下达了进攻英国的第十六号指令,即“海狮计划”。希特勒采纳戈林的建议,对英国发动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空战,企图迫使英国投降。

从8月12日开始,德国对英国发动了全面的“空中闪电”攻势。在每天平均1000多架次德军飞机的攻击下,英国空中防御力量被严重削弱,一度陷于最危险的境地,但英国空军仍在顽强地战斗。现实使希特勒和戈林如梦初醒,英国这块硬骨头绝不是几口就可以啃干净的。

在8月底的一次纳粹党的集会上,希特勒怒气冲冲,大骂丘吉尔是“一只神经质的老母鸡”,并咬牙切齿地发誓“要把英国的城市夷为平地”。

德国空军每天几百架次飞机的轮番轰炸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虽然伦敦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到处是瓦砾,但是,英国人的抵抗决心并没有动摇。

在遮天蔽日的德国飞机轰炸下,英国人仍然保持着一贯的镇定,他们幽默地指着天上的机群说:“那是伦敦上空的鹰。”

经过3个月激烈的空战,德国空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却未能彻底击败英国空军。希特勒企图靠空军炸出一条入侵英国的道路的冒险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他一再被迫推迟“海狮”入侵计划的执行。这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未达到目的的战役。

1940年9月,已成为极富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和德、意缔结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因为它们自称是“改造世界的轴心”,所以这个条约又被称为《三国轴心协定》。

根据条约规定,三国彼此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互相援助。有了这个条约做靠山,意大利独裁者本托·墨索里尼决定夺取英国在非洲的全部地盘。虽然墨索里尼开始时气势很盛,但仍然不能战胜看上去已经孤立无援的英军。

这就打乱了希特勒的部署,意大利的软弱使英军在希腊形成一条战线,并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出发,轰炸德国控制的战略要地。

对此,希特勒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于是,埃尔温·隆美尔中将被任命为北非军团司令,去协助意大利军队作战。

骁勇善战的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赶赴利比亚以后,不顾意军总部的反对,立即对英军发动闪电式袭击,英军节节败退,轴心国军队在北非稳住了脚。

希特勒高兴地召见了隆美尔,并亲自授予他骑士勋章。希特勒问隆美尔:“将军胸有良谋,请问如何将英军全部逐出北非,使地中海成为轴心国的内海,以解除德国东进时的后顾之忧呢?”

隆美尔回答说:“我将在英军以为我正在休整的时候再次发起突袭,就像我在法加战役中那样迅速行动。打击敌人的最有效手段是不容他们从失败的恐慌中镇静下来,打击必须毫不迟疑,不容喘息。”

“那么,实现上述目标,也就是打垮北非的英军,大约需要多久?”希特勒又问。

“从现在起,也许需要两个月时间。”隆美尔回答得很坚决。

沉默了片刻,隆美尔突然问希特勒:“元首,西班牙的佛朗哥将军现在态度如何?”

“他是靠我扶植上台的,前几天,他再次向我表示,绝对忠于轴心国。”希特勒答道。

“那就好,西班牙控制着地中海西端唯一的出海口——直布罗陀海峡,万一落入英军之手……”

“放心吧,只要您能在北非的沙漠中得手,英国人的威胁也就不复存在了。”

“是的,元首,我定将如期实现我的计划,然后,精锐的第十五坦克师就可由北非调往东线,我希望我的军团最终能投入东线的战斗。”

隆美尔的话使希特勒非常满意。

1941年4月间,隆美尔果然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把轴心国在北非的势力范围向东推进到利比亚、埃及边界。德国“非洲军团”因此名声大振,隆美尔本人也由于用兵的狡诈和神速而赢得“沙漠之狐”的称号。

正当隆美尔在地中海南岸的北非沙漠中鏖战的时候,地中海北岸的巴尔干半岛一线又风云突变。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地带,林业和矿产资源丰富。那里地势险要,战略地位突出,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希特勒早就对巴尔干半岛这块“肥肉”垂涎三尺,然而没容他动手,墨索里尼就捷足先登,派兵占领了半岛上最小的国家阿尔巴尼亚,并于1940年秋进攻半岛南端的希腊。

希腊军队在全国人民和英国远征军的支援下士气高昂,把意军驱逐出希腊,意希两国处于相持状态。

这时候,希特勒利用颠覆别国内政的特别组织“第五纵队”在罗马尼亚制造骚乱,支持法西斯头目安东尼斯库发动政变,组织了傀儡政府。德军开进罗马尼亚以后,又与保加利亚签订了允许德军过境的协议。

1941年春季,30万德军越过多瑙河,长驱直入保加利亚,进逼巴尔干半岛上的重要国家南斯拉夫。希特勒为了接替墨索里尼全部控制半岛,做好了一切准备。

4月10日晚,希特勒离开柏林,在慕尼黑稍作停留以后,到达了元首东南大本营。这个大本营位于从维也纳往南的铁路线旁的隧道出口处,那里修建了一个临时火车站,设有非常好的通讯设备。希特勒整天就待在专列里,观察战争的进程。

南斯拉夫战役结束得很快,贝尔格莱德被德意军队占领以后,南斯拉夫人民并没有屈服,在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对纳粹占领军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德军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时也侵入了希腊,希军主力战败投降,部分希军随同英国远征军由海上撤往克里特岛,完成了又一次“敦刻尔克式”的撤退。希腊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德军坦克开进雅典,希腊国王流亡国外。

巴尔干半岛的最后一次大战发生在离希腊大陆180千米的克里特岛。德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群猛烈袭击了克里特岛上的军事设施。

接着德国伞兵部队强行空降,创造了军事史上以空运伞兵作战的先例,德国伞兵虽损失惨重,但却巩固了着陆场。大批德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强行登陆,终于完全占领了克里特岛,巴尔干半岛的战役到此结束。

希特勒没等克里特岛拉开战幕就返回了柏林。他在帝国首都只待了两天就赴慕尼黑,然后又到上萨尔茨山去了。

临行前,他对德军高级将领们说:“我要好好休息几天,然后再精力充沛地返回柏林。”

5月11日上午,希特勒还没起床,纳粹党第二号人物、元首代表鲁道夫·赫斯的副官就敲响了山间别墅的门。

几分钟以后,希特勒来到客厅,赫斯的副官递给他一封信。希特勒草草把信看过,然后问副官:“您是否知道信的内容?”

“是的。”副官回答。

希特勒听了,脸色顿时阴沉起来,马上叫人扣押这位副官,还下令拘捕赫斯的另一名副官,并把他们一块送到集中营去。

随即,他召集戈林、里宾特洛甫和私人秘书马丁·博尔曼开会。会上,他就像别墅刚刚落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样,怒不可遏,在地板上来回走着,用指敲着自己的脑门,大声嚷着:“他一定是神经错乱,他一定是发疯了,看看他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吧!”

原来,信是赫斯亲笔写给希特勒的,他本人已于昨夜单身驾驶一架梅塞德斯110型双引擎飞机飞往英国,在苏格兰跳伞着陆后被英国人逮捕。

赫斯在关押地托人捎信给丘吉尔首相,说明他来英的目的是想由他代表德国与英国人缔结一项和约,具体方针是:第一,他深信希特勒会打败英国;第二,由于希特勒不想毁灭英国,所以他仍然愿意与它达成一项和解方案;第三,条件是英国须允许德国在欧洲大陆自由行动,作为回报,德国将同意大英帝国保留对原殖民地的完整权力。不过,苏联并不包括在欧洲之内。

英国人当然不会理睬赫斯的建议,而是把他当做战俘,他一直被监禁到战争结束并在后来的审判中被判刑。

赫斯出走一事在希特勒看来是不可饶恕的过失,但他唯一关心的是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以免使他过分难堪或损害他的威信。

纳粹宣传机构显然不愿意声张这件事。

5月12日公布的一条消息说:“鲁道夫·赫斯先生已于昨日飞抵英国,他留下的信件内容紊乱,这不幸地说明,他的精神病发作了,令人担心的是,我党赫斯同志成了狂想症的牺牲品。”

英国人针对这条消息做出的反应是,特意报道了赫斯健康状况极佳的消息,但也仅此而已。双方都没有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结果是,希特勒不得不解除了自己的副手和忠诚的追随者赫斯的全部职务,空位由马丁·博尔曼顶替。当希特勒一门心思扑在东方战线、对付他所憎恶的苏联的时候,地中海的风暴并没有真正平息,而是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如果希特勒听从海军上将雷德尔的建议,首先降服地中海的风暴,在南方夺取彻底的胜利,并最终打败英国之后,再图东进,那么从战略上看,或许会对希特勒有利得多。

雷德尔的苦口婆心偶尔也对希特勒产生过一点影响,对苏联战争一年以后,当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突入埃及境内阿拉曼一线,离著名的亚历山大港只有65千米的时候,希特勒曾一度深受雷德尔“伟大计划”的诱惑,赞成德军应穿越中东同日本人在亚洲会师。

希特勒有一次对正在休病假的隆美尔说:“我打算给非洲以一切必要的支持。不要担心,我们会拿下亚历山大的。”

隆美尔望着对地中海和北非的兴趣忽冷忽热的元首,将信将疑地说:“但愿如此,我尊敬的元首。”

希特勒果然没有兑现他的诺言,为实现一举击败苏联的梦想,他最终把在南方取得彻底胜利的机会让给了英国人。相反,丘吉尔却一刻也没有忽视地中海区域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他认定,地中海战役的成败关系到谁能夺取整个战争的胜利。

这样一来,即使隆美尔也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了。

面对德、意、日三个主要法西斯国家的结盟,美国总统罗斯福再也无法保持沉默,决心动员美国的民主力量,来阻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含蓄地表示支持英国。从此,美国便成为英国最坚定的盟友,大批武器装备和各类物资,通过大西洋的海上通道,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使英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这也是英军能在北非战场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