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大王——亨利·彼得森

在美国,“钻石大王”彼得森和他的“特色戒指公司”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彼得森从16岁给珠宝商当学徒开始,白手起家,经历了令人难以想像的艰辛,最后一跃而成为享誉世界的“钻石大王”。他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犹太商人,而且其宽厚、谦和、与人为善的修养也堪为商人的道德典范,并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艰苦的学徒经历

1908年,亨利·彼得森生于伦敦一个犹太人家庭。幼年时父亲便撒手人世,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迫于生计的压力,母亲携彼得森移居纽约谋生。

在他14岁时,作为他生活支撑的母亲也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亨利不得不结束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到社会上做工赚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沉重负担。

当亨利·彼得森16岁的时候,他来到纽约一家小有名气的珠宝店当学徒。这家珠宝店的老板犹太人卡辛,是纽约最好的珠宝工匠之一。

作为一个珠宝商,卡辛在纽约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和公子小姐中颇有声誉,他们对卡辛的名字就像对好莱坞电影明星一样熟悉。卡辛手艺超群,凡经过他亲手镶嵌的首饰都能赢得人们的赞誉并卖到很高的价钱。

但是,卡辛作为珠宝店的老板,又是一个目中无人、言语刻薄的暴君,他对学徒的严厉简直到了暴虐的程度,珠宝店的学徒在他面前无不蹑手蹑脚、谨慎从事,惟恐自己的疏忽和过错惹怒了这个六亲不认的老板。

对于珠宝尤其是钻石的生产而言,最艰苦、最难以掌握的基本功莫过于凿石头。亨利上班第一天,卡辛给他安排的任务就是练习凿石头。从此,开始了亨利炼狱般的学徒生涯。

根据卡辛的“教诲”,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求用手锤和斧子打成10块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不干完不许吃饭。亨利从没有干过这种活,看着这一块石头发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惟恐一不小心招来老板的训斥和挖苦。

然而,此时的亨利别无选择,只得硬着头皮干。他先把大石头劈成10小块,然后以10块中最小的那块为标准,慢慢雕凿其他9块。虽说石头质地不是特别坚硬,但是层次非常分明,稍不小心就会把石头凿下一大块而前功尽弃,并招来老板的呵斥。

后来据亨利·彼得森讲,尽管老板非常苛刻,但也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掌握打造石头的要领,因为对于钻石生产而言,打造石头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基本功。老板也是借此来考验学徒们的意志,因为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成功的钻石商人的。

学徒第一天下来,亨利腰酸腿痛,四肢发软,眼睛发胀,但依然没能完成老板的任务。以后的数天里,他简直变成了一台麻木的机器在那里机械地运转,整日挥汗如雨地在那里劈凿。但是后来成就了事业的亨利·彼得森对于卡辛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说如果没有卡辛的严厉要求,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钻石大王”。

当时,病重的母亲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面容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受这种委屈与折磨。但她知道对于穷人家的孩子,除了靠吃苦而谋生外别无选择。

在母亲的感召下,亨利也别无选择,并且在心里燃烧起强烈的成功欲望。他相信自己受一些苦难与委屈,并最终能够学到这门手艺。

经过数年如同炼狱般的学徒生涯,彼得森整个人真可谓脱胎换骨,他性格上的棱角几乎像宝石一样被磨掉了。然而,他的技艺却不断提高,赢得了老板的赏识和信任,彼得森的工钱也由每周3美元增加到14美元。

可就,在将要熬出苦海的时候,命运和彼得森开了个大玩笑,老板卡辛对他产生了误会,以致发展到师徒之间情断义绝,结果是彼得森被迫离开珠宝店。

开始创业

失业后,彼得森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为工厂检验首饰质量的工作,倒霉的30年代大萧条就来临了,他就像跌入黑暗的深洞一样失去了刚找到的工作。

经济危机的浪潮冲击着奢侈品行业,做首饰的失业人员愈来愈多,看来想在这一行找工作已是不可能的了。彼得森的面前己无路可走,他决定自己开辟一条新路——开店搞首饰加工。

在卡辛珠宝店里当学徒时,彼得森认识一个名叫詹姆的技工,当时,这个人和别人合资开了一个小珠宝店。于是,彼得森就去找他想办法。

詹姆的珠宝店很狭窄,只有12平方米,已经摆了两张工作台。而詹姆却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说服了合伙人,让彼得森再摆上一张工作台,每月收租10美元。

工作台得到了解决,但是身无分文的彼得森无力预付房租,必须找到活儿干,否则仍然无法生存。然而,他不善辞令,却不得不干类似推销的工作,挨户宣传自己的手艺,让人家把珠宝给他加工。然而,没有名气和信誉,谁肯把贵重的东西轻易交给自称手艺高明的陌生人呢?

长街短巷中跑了10多天,鞋都磨破了两双,彼得森还是未能揽到一件活计。而已他还遭到白眼、呵斥、嘲讽,有的人开门一听到他的来意,马上边关门边骂他是个骗子。

眼看半个多月过去了,房租仍没有着落,他心急如焚。他开始冷静下来仔细检讨自己的作法,发现自己所采用的方式太简单太莽撞了。冒冒夫失地去按人家的门铃,张口就要人家的宝石,别人怎么会没有戒心?

于是,认识到此后,彼得森改换了方式,先把有能力置办首饰的人名、地址记在本子上,然后分别发信对方介绍自己的专长,并讲好上门服务的时间。

信寄出后,彼得森就按时登门走访。这回情况完全不同了,人们知道他是谁,为什么来,态度也就好多了。就这样,到第21天,他终于揽到了第一桩生意。

一个贵妇人有一只2克拉钻石戒指松动了,要紧固一下。在拿出戒指前,她郑重地询问彼得森:“你是跟谁学的手艺?”

彼得森自豪地答道:“是运河街珠宝店的卡辛。”

“噢,卡辛!原来你是他的徒弟,这太好了!”贵妇人立即取出钻戒,放心地交给了彼得森。

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这些有钱人中有如此重大的份量!这一发现,使彼得森欣喜若狂,如同在茫茫苦海中飘游的落水者,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片陆地。也正是从此开始,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声誉的重要性。尽管自己和师傅之间有一段无法说清的恩怨,但是他从心里还是对老师心存感激。

打这以后,彼得森就借助卡辛的名气揽生意。每次登门走访。他总是首先自我介绍:“我是卡辛的徒弟,名叫亨利·彼得森”这一招十分灵验!他的顾客中没有不知道卡辛的。

就这样,彼得森打着“卡辛的徒弟”这块招牌干了两三个月,生意挺不错。

可惜好景不长。詹姆的合伙人看着眼红,非要撵走他不可,否则就抽回资金。詹姆无奈,只好把自己的苦衷告诉了彼得森。

此时,刚刚爬上陆地的沙滩的彼得森又被巨浪卷回苦海之中。

没有办法,彼得森只好另寻出路。他在报纸广告栏上看到一个卖手表带的人因房租贵,想找人搭伙合租,就按地址去了。

虽然有了新的工作地点,但房租却比过去贵了两倍。他只有拼命干才能维持生计。幸好他有“卡辛的徒弟”这块金字招牌,令他得益匪浅,度过难关。

一年多后,波得森在首饰行业中小有名气了。他在苦海中拼命奋进,终于又踏上希望的彼岸。原来新泽西州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听说彼得森是卡辛的高徒,就请他去负责。

另外还有不少人慕名来找彼得森加工首饰,他不愿拒绝,就在下班后干。这样一来,他的收入不断增加,有时每星期可以赚到170美元。在当时的经济大萧条中,这可算是小康的生活了。

组建特色戒指公司

作为一名犹太商人,彼得森的身上不仅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且还是一个宽厚、谦和的典范。他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甚至成为人们竞相追逐和模仿的偶像。

一天,彼得森正在公司忙碌地工作,一个西班牙人找到了彼得森。他向彼得森做了自我介绍:“您好,彼得森先生,我叫西索科,经营着女士手提包生意。每天,我都非常努力地工作。天不亮我就起来准备一天的工作,晚上更是最后一个关门打烊的。可是,就算是这样拼命地干活,我的生意却总是不温不火的。”

看了看彼得森,这个人接着说:“特别是在淡季的时候,有时甚至一两天都卖不出一件皮具。为此,我感到非常的苦恼,我也曾向身边的朋友们求教过,但试过很多办法却毫无起色。现在,我的提包生意一直惨淡经营,没准哪一天就要破产倒闭了。后来,一个朋友对我谈起了您,他说您可能会帮我走出这个困境。为了避免遭受那样的厄运,请您一定要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我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听完西索科的介绍,彼得森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西索科先生,在您看来,做生意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

西索科完全没有想到彼得森会向问这样的问题,他用手挠了挠头,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

“卖苦力岂能赚大钱”在仔细思考了一会儿,西索科才回答道:“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勤劳的人与财富更加有缘。所以依我看,只有那些辛勤劳作的人,才能将生意打理好,让自己快速奔向富裕。”

“难道您真是这样想的?”西索科的话让彼得森十分惊诧。

“怎么,我说错了吗?”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做生意可不像是耕作,只要勤勉地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可以应付了。我们犹太民族早就说过:‘做生意,仅仅知道不停地干活是不够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依靠做生意发财,只靠勤奋显然是不够的!”

“那……”西索科越听越迷惑。

“不错,勤勉的确是做好生意的一个好习惯。犹太人的父母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说,对于勤劳的人,造物主总是会给予他最高的荣誉和奖赏;而懒惰的人通常什么也得不到。但是,这并不是说有了勤劳的品格之后,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彼得森接着说:“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同时掉进了只有一个小口的瓶子里。蜜蜂为了早点出去,开始在瓶子底部转来转去,一刻不停地叮咬,希望可以咬破瓶子飞出去。而苍蝇的反应却截然相反,当它在瓶子里转了几圈,发现四周都很坚硬后,便飞到了瓶口去寻找出去的路。结果,苍蝇在顶部转了几圈之后,意外地发现了那个小口,一下子就飞出去了;而蜜蜂却在瓶子底部找寻了两天两夜后,死在了瓶子里。”

说完寓言后,彼得森接着说:“我们的祖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像蜜蜂一样只知道不停地埋头苦干,因为他们虽然很勤奋,但却往往是徒劳无功、枉费心机的;要学会像苍蝇一样,准确地找到奋斗的方向,找到获得生存的机会。”

彼得森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也给彼得森的事业带来了转机。1935年秋,彼得森创业生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一天上午,一个陌生人敲开了彼得森的门,这人就是哈特·梅辛格。他是纽约远近闻名的珠宝商人,早在彼得森当学徒时,就不止一次地听老师卡辛说起哈特·梅辛格,一个最精明的犹太首饰商。

此时,当这个大名鼎鼎的梅辛格出现在彼得森的面前时,他简直有种难以相信和欣喜若狂的感觉。原来,梅辛格此次来找彼得森,是在知晓了彼得森的名气后,为他在纽约地区的销售网长期订货的,这正是彼得森梦寐以求的事情。

当然,梅辛格也是独具慧眼,知道卡辛的高徒彼得森的手艺,决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来到以后,他又认真观赏了彼得森设计和加工的一些首饰样板,对这位年轻人更加信任。梅辛格对彼得森非常信任,授权彼得森以极大的自主权。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按照自己的方式加工,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生产出来的首饰梅辛格全部收购。

如果说,卡辛的大名使穷愁潦倒的彼得森闯过生存的难关,那么梅辛格的威名便将彼得森这位工匠带进了企业家的行列。由于彼得森成为梅辛格的特约供应商,他的手艺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从此,彼得森每星期起码可挣50美元。声名鹊起的彼得森,手艺也完全得到了上流社会的承认和赞许,找他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随着名气和生意额的不断增大,彼得森的信心倍增,他决定要自己开一间生产首饰的工厂。因为他知道,搞首饰加工是不会大出路的,而且还要依赖别人。

然而,建立一家生产首饰的工厂需要大笔资金,他还没有这个能力。为解决这个难题,他苦思冥想。

这时一个念头浮现在他的脑际。在彼得森的半生中,做过的首饰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价值昂贵的珍品,可是没有哪件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自己当初订婚时用15美元的本钱为未婚妻做的戒指使他最为偏爱,他永远也忘不了妻子当时戴上手那兴奋、喜悦的眼神,那是他所见过最美丽最奇妙的神情。

而且,彼得森还认为,只要人们的经济条件允许,人们对购买作为爱情信物的戒指会慷慨解囊,因此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这是一个重要启示,它使彼得森心中豁然明朗起来。但是,在当时的首饰生产经营者中,尚没有专门从事结婚戒指经营的人。灵感就这样产生了,他在和詹姆协商后,果断作出决定:成立一个生产订婚、结婚戒指的公司。

彼得森的构思固然新奇,他也为此兴奋不已。但是当兴奋过后,他还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资金短缺。尽管专门生产婚戒的厂投资要小些,但这还是要一笔钱的。

此时,组建的亲戚朋友都没能力帮这个忙。彼得森只好硬着头皮去向银行申请贷款。

但是,此时的彼得森的财产有限,无力为自己的贷款担保。为此他碰了几次钉子就不再去上银行求贷,而改换广泛发信的方式四处盲目筹款,这种“大海捞针”的办法,连他自己也不抱什么希望。

正当彼得森进退维谷之际,一位“贵人”又出现了。这个“贵人”是一家银行常务董事的妻子,她曾让彼得森为她加工一枚贵重的钻石戒指,对彼得森的手艺非常钦佩,对他的忠厚诚恳的品格很欣赏。

当她知道彼得森的难处之后,便极力说服丈夫出面为彼得森贷款。她的丈夫在当地银行界资深名重,很有威望,这样一笔小额贷款对他来说当然不算难事。

就这样,彼得森又一次凭仗着名人的威望为自己解除了危难。这样,彼得森的基业就建立起来了。为了纪念自己新婚时那一刻美丽而奇妙的回忆,他将企业定名为“美奇戒指公司”。

成为钻石大王

彼得森的“特色戒指公司”在几经周折后,终于挂牌营业了。此时,彼得森想既然是“特色戒指公司”,生产的戒指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名不副实。

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彼得森在订婚戒指图案的表现手法上大动脑筋。因为象征着爱情的首饰大多以心形成构图,这已为广大消费者所公认所接受,彼得森对此传统仍然沿用。但是在构图的表现手法上,彼得森却匠心独具。

在设计上,彼得森把宝石雕成两颗心互抱状,表现一对恋人心心相连,再用白金铸成两朵花将宝石托住,表示爱情的美好与纯洁;两个白金穗中各有一个天使般的婴孩,一个是男婴,一个是女婴,手中牵着挂在宝石上的银丝线,以此祝福新郎新娘未来美满幸福的小家庭。

而那条男女婴儿牵的银丝线更是别出心裁,那银丝线上有许多手工镂刻出来的皱纹,皱纹的数目可以随意增减,这样就为购买者留出做记号的余地,例如男女双方的生日、订婚日期、结婚年龄或其他私人秘密,都可以通过“皱纹”多少表示出来。

这一成功的设计果然使彼得森一举成名,“特色戒指公司”生产的戒指更是一炮打响,赢得了顾客的认可和赞誉,公司的生意日渐兴隆。

经过艰难困苦的彼得森在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彼得森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地探索戒指生产的新工艺、新方法,并于1948年发明了镶嵌戒指的“内锁法”。即让宝石的90%暴露在外,只有底部10%的面积与金属连接。

“内锁法”的发明是这样的。当时的纽约,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名人荟萃的地方。在这里,首饰行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彼得森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他很清楚,要想在对手林立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且后来居上,除了要有精湛的手艺和高明的经营手段之外,人际关系也相当重要。他自己就是凭借名人之名来成家立业的。

幸运的是,这种机会又一次眷顾了他。一天,一个富商慕名来找彼得森,那人拿出一颗硕大美丽的蓝宝石,要求彼得森镶嵌出个与众不同的戒指,并且最好能够使蓝宝石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商人想把这枚特别的戒指送给自己的女友--一个著名的电影明星。

此时,彼得森认为,在图案上下功夫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惟有在那颗蓝宝石上打镶嵌戒指的办法,如用金属把宝石包托起来,这样宝石有近一半被遮盖起来,也就是说一块宝石料做成首饰后至少有1/3大小被掩盖。而商人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宝石。

结果认真思考后,聪明的彼得森发明了一种新的连接方法--内锁法。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手饰,宝石的90%暴露在外,只有底部的一点面积像果实与芥蒂相连接那样。就这样,商人出了高价满意离去,彼得森也再次声名远扬。

那位著名女影星生日那天,举行了盛大的晚会,一时宾客如云,高朋满座,当女影星出现时,人们的目光都被她手指上那颗璀璨夺目的蓝宝石戒指吸引住了?

女影星的效应是巨大的。当那些崇拜女影星的贵妇、小姐们得知这枚戒指出自彼得森之手,都不惜出重金请他做首饰,她们都以拥有彼得森亲手制作的首饰为一种荣耀。彼得森由此而名声大振,一跃成为纽约首饰行业的泰斗。

此时,彼得森从心眼里对那位富商表示感激,如果没有他“苛刻”的要求,就没有在戒指镶嵌工艺上巨大影响的“内锁法”的诞生。这项发明很快获得了专利,珠宝商们争相购买,彼得森赚取了大笔的技术转让费。

追求创新是彼得森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1955年,彼得森又发明了一种“联钻镶嵌法”,采用这种方法把两块宝石合在一起做成的首饰,可使1克拉的钻石看起来像2克拉那样大。这种大轰动效应,使人们纷纷抢购这种戒指,而珠宝商们纷纷购买这项专利。

正是这些独出心裁的设计所起到的新奇效果,使得彼得森的事业取得长足的进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大量增加。在艰苦的奋斗中,彼得森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可以说“特色戒指公司”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扶摇直上,不能不归功于彼得森的发明创造。到目前为止,“特色戒指公司”的营业额虽然从未公布过,但从他在曼哈顿的制造厂每年支付4.5万美元租金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特色戒指公司”的境况一定不差。

就这样,彼得森凭借自己多年卧薪尝胆积累的经验,最终成为美国赫赫有名的“钻石大王”。

伟大的人格

彼得森成为了“钻石大王”,也发了大财,并且自己又有绝妙的手艺,但他那宽厚、谦和的品质简直与人们印象中的生意人身份有天壤之别。也正是这种个人的优秀品质与修养,在他事业的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彼得森最可贵的品质是与人为善,不念旧恶。当初他在詹姆房间里摆工作台时,因受嫉妒不得不搬出,在那群人中有个叫阿里的技工曾当面指责他抢了人家的生意,可以说在他被排挤走这件事上,阿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后来,詹姆和他的合伙人不欢而散,这个阿里也就自己开了一个小珠宝店,但生意很不景气,接着,雪上加霜地遇到盗窃,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了,即使这样,阿里还是不敢宣布倒闭,因为那样一来,债主就会纷纷上门讨债,店里的东西廉价卖掉也不够偿清债务,他全家就要陷入绝境了。

彼得森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但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主动找到阿里,向他提供两项援助:将阿里的珠宝店作为特色戒指公司的特约加工点;把由“内锁法”制造出来的戒指交给阿里出售,这比给阿里一些钱更有效,不但挽救了小店,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而且使阿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为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凡是有在濒临绝境时得救复生经历的人,都不会对阿里那言过其实的感激之情表示吃惊,他说:“在我的心目中,彼得森与耶稣一样伟大。”

彼得森也很能容忍别人。当彼得森成了梅辛格的特约供应商后,名气一下子大起来了,许多珠宝商闻风来看他的手艺。其中有一个叫布兰克多的人对他的手艺备加赞赏,央求他做一些样品,布兰克的工厂在郊区,彼得森要费时往返,按照惯例,这种情况在计算工时时是要额外加薪的。

谁知,一个星期后,样品做完了,结帐时,彼得森并没有因为特邀而向布兰克多要工钱,但布兰克却很不明智地与彼得森讨价还价。当初,彼得森完全可以不应承,现在他也有很多理由来对布兰克的这种不懂商业常识的无理要求提出异议,但是,他没和布兰克计较,给多少算多少。

詹姆知道这件事后很气愤,对彼得森的宽容大大不满,断言如果这样在生意场上混,肯定赚不了大钱。然而他错了,彼得森这种不斤斤计较的气度引起很好的反应,这件事后,大量的买卖自动送上门了。

不仅如此,彼得森还具有自我检讨精神,得理能让人,有一次,一个从纽渥克来的珠宝商请他加工一批首饰,条件事先都已谈好,可是到了交货时,那人却鸡蛋挑骨头,硬说做工粗糙,想压低工钱。

彼得森对工价并不在意,但他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手艺无端贬损,他坚持要那人承认手工是无懈可击的,然后再说工钱,那人如果承认这一点,就等于承认了自己不讲信用,违约欺人,他当然不承认,以为彼得森不得不就范,只要他拒收,货就压在彼得森手里了,不料彼得森毫不让步,宁肯承担损失也要保护名誉,结果两人争执不下,在极不友好的气氛下分手了。

面对积压的这批货,彼得森很伤脑筋,贱卖要蚀本,否则占着资金。正在为难时,上帝伸出援救之手,来了一个外地客商,一眼就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原价买下,这真是天赐良机,不成交还等什么?

谁知彼得森没有立即成交,而是请那人等3天再听消息。詹姆十分不解,彼得森说:货是纽渥克那个珠宝商定做的,发生争吵两人都有责任,那人冷静下来他定会自省过失,应该给他一次机会,所以打算再找他谈一次。

詹姆大不以为然,认为彼得森心地太善良,迟早要被那些狡诈无情的商人们算计的。事实恰恰相反,当彼得森上门找到那个珠宝商说明来意时,对方非常感动,诚恳地向彼得森道歉,并承认去看货的所谓外地客商就是自己派去的,因为吵翻以后感到懊悔,心里着实佩服彼得森的手艺,又无颜再上门,两人就这样和解了。从此,那个珠宝商成了彼得森的常客,是仅次于梅辛格的主要批发商。

彼得森对职工的福利也很重视。这个学徒出身的老板,深知做人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当公司稍具规模后,他就把工厂的照明设备更新,调整出最适合目光的光线,他认为不能为几个钱损伤工人的视力,他也是首先在车间安装冷气设备的人。当然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工人享受,更重要的是要使工人保持良好的心绪工作,在工厂的任何角落,都能听到优美的乐曲,每隔50分钟,工作人员可以到室外活动活动。

这些措施使彼得森深受职工的拥戴,在几乎所有企业部发生劳资纠纷的年代,“特色戒指公司”却十分平静,这正是彼得森的功劳。

彼得森的一生是从艰苦,最终走向巨大成功的,他作为“钻石大王”而发迹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犹太人在经商领域的独特才华。而他高尚的品格,更是赢得了比他财富更为令人尊敬的荣誉。

总统的老板——艾伦·格林斯潘

他曾经是美联储主席,很多人认为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利率政策,某种程度上他已超越党派,成为美国经济舵手。金融界评论:“他一开口,全球投资人都要竖起耳朵”,“他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他当美联储主席就成”这是一九九六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号。

爱好音乐的少年

1926年3月6日,艾伦·格林斯潘出年于纽约,父亲是个股票经纪人,母亲在零售店工作。

然而,很不幸,4岁时,父母离异。这以后,格林斯潘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感情特别深,长大后还每天打电话向母亲请安,每逢周末还要乘飞机前往纽约看望老母,直至她1995年去世。

格林斯潘从父亲和母亲那儿各继承了一份天赋:数字和音乐。他从小就对在别人眼里无聊的数字游戏如痴如醉。大约5岁左右,母亲就让他做三位数的加减法心算,小格森斯潘居然能一口报出正确的答案。每当零售店顾客多时,他自然就成了母亲的好帮手。

格林斯潘的母亲能歌善舞,在她的熏陶下,格林斯潘迷上了音乐。因此,此时代格林斯潘的理想是当一名职业音乐人。在乔治·华盛顿中学读书时,艾伦显示了他的数学天才,但他首先津津乐道的却是音乐。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在纽约著名的吉拉德学校接受了两年培训,因为他演奏低音单簧管和萨克斯管的技巧过人,因此就进入季罗姆摇摆乐队当了一名爵士乐演奏员。

格林斯潘高中毕业后,首先报考的专业是音乐,1944年,即他18岁那一年向纽约的茱丽亚音乐学院申请入读。这所学院在音乐界可谓大名鼎鼎,而且名人辈出,是位于纽约地区研习音乐的最佳地方。而这家学院还真的录取了他,可见他在音乐方面确实是有一定的可造就之处。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格林斯潘就在那里学习和声、对位的理论和音乐史,并苦练各种器乐曲目。茱丽亚音乐学院主要教授和训练学生学习一些正统、古典的音乐,与美国大众一般所喜好的通俗音乐相比,不免有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感。

不过,格林斯潘并没有受到学院在教学方面的限制,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一支名为“亨利·杰罗姆乐队”(Henry Jerome band)的职业爵士乐团,在里面负责吹奏萨克斯管和单簧管,并随乐队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流行乐曲。

此外,格林斯潘还在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的曼哈顿中城时代广场及儿童派拉蒙餐厅里演奏,这主要是为了挣些生活费用以求自立。不过,当时这类爵士乐团到处都是,该乐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吸引人之处,所以才一年就已经因入不敷出、财力不支而要关门解散了。

而也正是这个时候,格林斯潘终于发现在音乐以外,有一个更能使自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领域有待他去开拓,那就是金融业。因此,随着乐团的解散,格林斯潘也做出了毅然的抉择,从茱丽亚音乐学院退学,结束了昙花一现的音乐生涯,转到纽约大学去攻读商业金融。

但不管他后来的路向如何与音乐无缘,音乐仍然始终是格林斯潘一生的赏心乐事。即使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也没有改变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他最喜欢的,还是在茱丽亚音乐学院里朝夕聆听的古典音乐,最拿手的乐器则是单簧管,并还会在兴之所至时,应朋友之邀演奏一曲爵士乐。

对于为什么会在中途如此义无反顾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路向,格林斯潘在后来自述道:“我是个还算不错的业余音乐家。但是,要按专业音乐家来衡量,我就太一般了。我当时就意识到了,因为你很快就会看到,真正的职业音乐家们具有什么水平的才能。我认识到:那种才能是天生的,你要么有,要么没有。所以,我早就想好了,如果我达不到那种水平,我就是选错了职业。”

格林斯潘虽然性情内向腼腆,为人低调,但内心其实雄心勃勃,怀有“宁为鸡首,勿为牛后”的想法,觉得自己在“音乐方面没有好到优秀的程度”,他并不满足于平平静静地以一个平庸之辈终此一生,他要在自己投入毕生精力的领域内成为执牛耳者,因此他明智地放弃了音乐,虽然并未因此放弃对音乐的爱好。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乐团还没有解散的时候,格林斯潘一边参加音乐演出,一边也通过孜孜不倦的阅读,试图寻找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那时的舞会,每跳20分钟的舞就会休息20分钟,乐手们也在这时歇上一会儿。格林斯潘就利用这20分钟的间隔,坐在角落里的桌子旁,入迷地读书,即使是舞厅内如此喧哗吵闹的环境,也没有妨碍他在书海中的畅游。

当时,格林斯潘随着乐团到美国各地演出,每到一处,他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里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借阅馆中藏书。有了公共图书馆这样优厚完善的文化设施提供精神食粮,任何一个有志于成才的青年人,都能利用这些便利实现自己的梦想,格林斯潘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

在阅读之中,格林斯潘渐渐越来越多地转向金融和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股票经纪人,但在他4岁时已经离去,对他在这方面的成长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可言。他后来获得的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最早主要是来自于书本。事实上,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的1945年,由于战争刺激了军火工业的蓬勃发展,美国经济已经基本从战前的大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也重新开始呈现节节上升之势。

对于这一切,格林斯潘都充满了好奇感,觉得金融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不由自主就为它所吸引。同时,他天性之中对于数字的爱好和敏感,也促成了他从音乐向金融业的转变。当时在他身边最需要用到数字方面的能力的东西,就是填写报税单。由于美国税制极其复杂,一般人对于报税单上那密密麻麻的表格栏目,见了就头昏脑胀,头痛不已。

然而,对于格林斯潘来说,这正是他小试牛刀之处,因此主动提出帮助乐队的同事填写报税单。此外,他还是个出色的记账员,并妥善管理着自己的账本。不过,当时有谁能想到,这个未满20岁的小伙子,在将来竟会管理起他们整个国家的“账本”来呢?

来到纽约商学院以后,经济学就像件得体的上衣一样非常适合格林斯潘,他于1948年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两年后,他继续在纽约大学深造,攻读经济学硕士,随后又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时,他已同画家琼·米契尔结婚。

也正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格林斯潘遇到了他的第一位伟大的良师益友、后来在尼克松政府中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来瑟·博恩斯教授。他与博恩斯的友谊成为他后来进入美联储的入场券。由于囊中羞涩,格林斯潘中途退学。这一耽搁就是近40年,直到1977年,格林斯潘51岁“高龄”时才圆了年轻时的梦想,戴上了母校的博士帽。

从华尔街走进华盛顿

20世纪50年代初,格林斯潘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后,便全心全意投身到华尔街去闯荡江湖了。当时他才28岁,就同一位年纪稍大的纽约债券交易人联手,此人名叫威廉·图森,他们共同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图森-格林斯潘公司。

在后来的20年里,格林斯潘一直把这家公司当作自己的职业基地。在新成立的公司里,格林斯潘自任总裁。他凭着与生俱来的经济头脑和高人一筹的政治敏感,很快就在华尔街上打响了牌子,赢得了:“最精明的证券商”的美名。短短5年的工夫,格林斯潘便拥有了公司的一半股份,日子过得颇为滋润。

1958年图森去世后,格林斯潘就接过了公司的领导权,扩大经营,开发了一批在金融和制造业领域颇具影响的客户。同时,格林斯潘还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颖奇特、有利可图的小天地,即向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经济分析意见。

格林斯潘的公司规模一直不大,但是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却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而且从不需要主动去寻找客户。到1987年,因为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而被迫关张时,这家只有25名雇员的公司却有着将近90个长期大客户,多半还是工业和金融巨头。

正如一位美联储官员日后所说:“他是第一个专门向总裁们提供预测的人。”这种工作不仅在思维上有挑战性,也特别适合格林斯潘发挥个人才能,而且也因此使他变成了一位富人。当时他与债券商威廉·汤森合伙开了一家经济咨询公司,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经济预测和分析服务。

靠他杰出的经营之道,格林斯潘满可以就这样大把大把地赚钞票,成为美国股市上的“暴发户”,然而一次邂逅再度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那是1966年的一个午后,格林斯潘碰到了当年爵士乐乐队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经改行从政,正忙着给尼克松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通过加曼特的介绍,格林斯潘认识了尼克松。

当时,两人谈得很投机,都觉得相见恨晚。尼克松见格林斯潘说起国内经济政策头头是道,很是赏识,于是邀请他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担任政策发言人。这个职位无疑比一个小公司的总裁更有诱惑力。于是,格林斯潘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了政客,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

当然,使格林斯潘真正得到转机的还是来源于他对美国经济的一次预测。还在读书期间,格林斯潘就结识了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客观主义运动领袖爱恩·兰德。这位俄国出生的女作家在其畅销小说《泉头》中为自由资本主义大唱赞歌,并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向紧密团结在她周围的忠实信徒传达自己的理性自私哲学,格林斯潘总是默默地坐在一边虔诚地聆听。

在兰德的影响下,格林斯潘开始研究自由市场经济学原理,相信在经济中加强政府于预是邪恶的,并对通货膨胀打心眼里感到厌恶。

1966年7月,格林斯潘在兰德的期刊《客观主义者》上发表题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文章,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那时候,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一枝独秀,谁会在意这个无名之辈的痴话呢?连尼克松也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太多虑了。”格林斯潘备感失落,于是又回到华尔街经营他的咨询公司。

不幸的是,1974年,格林斯潘的预言显灵了,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焦头烂额的尼克松总统这才悔悟。连声惊叹格林斯潘是个“神人”,急急忙忙邀请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但格林斯潘坚决不干。原来,他热爱他在图森-格林斯潘公司的工作,不愿意让公司失去像他这样强有力的领导人。这时,亚瑟·彭斯,这位格林斯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良师益友,出面相劝当年的同窗好友。彭斯自1970年以来一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对格林斯潘讲:图森-格林斯潘公司成立20年了,假如这时离了创始人还不能运转,这就正好说明这家公司存在着严重问题。格林斯潘认为彭斯的分析语重心长,便同意担任这项职务。

两周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并没有收回尼克松的任命。

格林斯潘不仅很有经济头脑,在政治方面也工于心计。早在8年前首次活跃于华盛顿时,他就已经充分地挖掘了自己的社交潜力,给福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此番东山再起,他更是下了大力气赢得头面人物的赏识,对待有权力的人如同“对待病床上的病人那样关心体贴”。

当时,格林斯潘原本连网球拍都不会拿,但当他意识到白宫的网球场是一个权力游戏的集聚地后。于是,格林斯潘便刻苦训练。终于成了一名不错的网球手,彻底弥补了这个遗憾。

随着格林斯潘的不断经营,他声名鹊起,逐渐成为总统面前的大红人。1980年里根竞选总统期间,他是里根的经济顾问。里根当选总统后,他担任美国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主席,后又成为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7年是格林斯潘实现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变。这年的8月,保罗·沃尔克辞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格林斯潘应运而生,被里根任命为继任者。从此,格林斯潘开始了他的十几年的美联储主席生涯。

拯救1987年股灾

1987年,尽管此时的格林斯潘已经小有名气,但出任美联储主席这样一个众人瞩目的敏感职务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美联储主席相当于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经济的影响力“仅次于总统”。

以前,历任美联储主席向来都是很谨慎地从内部产生,可这回却开了戒,让一个从未在美联储任过职的“外人”占了一把手的位置。而且,前任“大个子保罗”以其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与70年代后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刚刚恢复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俨然是美国人心中的“巨人”。这个时候,很难想象还有谁更能胜任联储主席一职。

因此,格林斯潘的任命一宣布,道·琼斯指数竟下降了22个点。债券价格下滑得更厉害,在一天之内降到了五年内的最低点。在东京,美国对日元的汇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国对法国法郎的汇价下降了2%。

这位新任的美联储主席不得不马上对付通货膨胀。在7月份,原油价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涨到每桶22美元。价格的暴涨连同其他通胀压力,促使美联储于1987年9月4日将贴现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

这是一年多来首次利率调整,又是从1984年春季后第一次上调利率。实际上,从1984年以来,美联储共七次削减利率,由原来的90%下调到后来的5.5%。大多数经济权威人士认为:9月上调利率,明显地意味着格林斯潘主持的美联储要认真对付通货膨胀。

然而,危机四伏,接连不断。在经过一周的惨重损失后,到10月19日这一天---不久就成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这一天,股票市场大幅度地下降了508点,降至1738.74点,造成帐面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

这一天下降的百分比为22.6%,是1929年大萧条时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那一天的两倍。5000多亿美元灰飞烟灭,这可是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啊!

《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一头公牛倒地而毙,手持利剑的斗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劲,怎么突然就死了呢?”所有报刊头版头条的标题都触目惊心:《血溅华尔街!》《十月大惨案!》,权威金融杂志《福布斯》新进列出的全美400名大富豪,一下子就出局38人;首富萨姆.华尔损失高达21亿美元;而百万富翁亚瑟·凯恩一夜之间背上了近千万美元的债务,绝望之中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举国上下,哀声四起,仿佛世界末日突然降临。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联储,把格林斯潘当成最后“救世主”。对大多数观察家来说,这个时候真是可怕之极。这就需要具有果断决策能力的领导人担此重任,力挽狂澜,而坐在美联储主席高位上的这个人却是人们记忆中最没有经验的那一位。

但是,面对挑战,格林斯潘挺身而出。下午刚过4点钟,格林斯潘在达拉斯走下飞机,收盘铃声已响,使华尔街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损失。一个惊慌失措的美联储官员告诉格林斯潘,市场在收盘时已下降了508个点,格林斯潘当时一愣,但马上做出反应,他听到的应是508个点,而不是5.08个点。

于是,格林斯潘立即取消了预定的讲演安排,飞回华盛顿,当夜召开紧急会议,同顾问们研究处理危机的对策,并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策。

经过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决定——命令联储在星期二交易开始前50分钟发表一个一句话的声明:“作为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联储遵从自己的责任,已经决定准备起到清偿力来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

这个声明简单而不失优雅,表明联储将暂时放弃信借贷紧缩政策,倾其所能向银行系统“紧急输血”,以确保银行信誉。就这样,格林斯潘稳稳地拨正了美国经济这艘大船的航向,在全国人民面前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这对生性小心谨慎的格林斯潘来说,的确堪称一次“大手笔”运作。

此政策也就是说美联储会根据需要,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以防止金融崩溃。换句话说,对付危机的紧迫性已远远超过了紧缩银根的政策。虽然这与格林斯潘过去的主张不合,但正如爱默生所说:“愚蠢的政策一致性是目光短浅之辈的做法。”然而,格林斯潘并不愚蠢。

在过去的黄金年代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要像摩根这样的金融巨头走进股票交易所,在大庭广众之下签下大额订单,就可以制止恐慌。其含义很明确:没什么值得害怕的。而现在的美联储是在摩根去世那一年创建的,在众多方面成了他的继承者,也正以类似的象征性手段干预经济来稳住投资者。学了一辈子经济史的格林斯潘,对摩根和其干预手段了如指掌,更确切地说,他也了解美国1929-1933年金融史上的悲剧,当时正是由于中央银行愚蠢地紧缩银根,把已经受到打击的股票市场推进了大萧条的深渊。

因此,当格林斯潘的一些顾问正苦于无计可施时,格林斯潘却毫不犹豫地说道:“懂得经济史的人都会明白,如果股票市场下跌了500个百分点,跌幅达20%时,经济肯定会出现大问题。这时我们所要考虑的不是应不应该向市场注入资金的问题,而是如何注入的问题”

格林斯潘采取措施后,市场很快就平静下来。在短短几个月内,人们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损失。正如《福布斯》日报所描绘的那样:“这是格林斯潘最辉煌的一刻,他高举起喇叭,告诉银行把钱借给华尔街,然后降低短期利率,而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

这种有效的干预,对格林斯潘来说,还只是开头。股票大跌几个月后,美联储又调高了利率,这是一个惊人的举动,而且传递了两个有关信息:首先,格林斯潘已下定决心抑制通货膨胀;其次,他相信1987年的股票大跌与其说是危机,倒不如说是对经济的调整。他高瞻远瞩,不让短期波动影响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多亏了格林斯潘的决断,股市跌价后才没有出现经济萧条。值得庆幸的是,1987年的股票大跌没有重演1929年的悲剧。

格林斯潘的此举为他的美联储主席生涯第一个辉煌。从此,他与美联储主席一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天开始,他在美国的经济决策中一言九鼎,成为这个全球经济中心的“经济总统”。在此后的18年里,这一直是格林斯潘的行动逻辑,每当市场波动危机美国经济的整体稳定,他都果断地充当那只“看得见的手”,主动扮演市场拯救者的角色。从里根到布什,再到克林顿,无论华盛顿官场中如何风云迭起,人事震荡,格林斯潘硬是“我自岿然不动”。

逐渐被神化

在经济领域取得胜利后,格林斯潘现在面临着重大的政治考验。保守的共和党总统乔治·布什正争取连任,大多数悲观的华盛顿内部人士预测:保守的共和党人格林斯潘不会对利率采取任何行动来支持布什,尽管当时迫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很明显需要再次调高利率。

就在这时,格林斯潘更惊人的举措出台了。在共和党全国大会召开前的几个星期,美联储将贴现率提高了50个基本点,整整提高了50%,这一来几乎窒息了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

这是什么意思?首先,这位美联储主席尽管经验仍然欠缺,但却从不受任何人控制,也不领任何人情。其次他的视野远远超过了政治家的视野,因为政治家最远只能看到下一次选举。格林斯潘经常不厌其烦地讲:我们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程度的可持续性增长。

1990年,经济滑入轻度衰退期,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指责格林斯潘把持的美联储,说它在发现经济指标有问题以后,采取行动时动作太慢。但到了1992年,经济又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通胀率和失业率保持很低水平。当其他人正在沾沾自喜、津津乐道时,格林斯潘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处。他得出结论:最大可持续增长已处在危险之中。

美联储预计再过一年左右时间,紧张的劳动力市场便会引发通货膨胀,于是从1992年7月开始提高利率。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先发制人的打击”。于是,此时从华尔街到各城镇,对格林斯潘可谓众说纷纭。许多人把他当成讨厌的扫兴鬼:经济本来处于良好发展势头,就因为过度害怕通货膨胀而去抑制其发展。而工会组织只想提高工人工资,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就把这位美联储反通胀斗士骂得狗血喷头。

但是美联储却继续调高利率,一共调整了五次。从1992年7月的3%的最低点调至1995年2月1日的5.25%的最高点。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增长着。先发制人的打击的确保证了经济的最大可持续增长,格林斯潘的理论得到了验证。

随着格林斯潘的努力,美国的经济状况日益好转。1999年初,美国经济以5%的年增长率发展,而失业率跌到了28年的最低点。这样一来,他每说一句话人们就越加关注

格林斯潘担任联储主席以来,美国经济度过了险象环生的80年代,迎来了90年代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经济连续9年持续增长,而且失业率和通胀率实现了双低,美国人正享受着二战以来“最灿烂的阳光”。

当时,“性情总统”克林顿毫不谦虚地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英明,认为是他带领美国人跨进了幸福时代的门槛,其实格林斯潘才是真正的英雄。

格林斯潘的工作说起来简单:当各项指标显示经济发展过火,他就做出调高利率的暗示,为发烫的经济降降温;反之则降低利率,给疲软的股市煽煽火。他就像一位忙碌的“调音师“,当弦刚刚显得太紧的时候,赶忙松一点;当弦刚刚显得太松的时候,再去紧一下,使琴弦永远保持最佳的音调。

因此,格林斯潘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油门和刹车主要是利率,他几乎将通过改变利率对经济进行微调发挥到了极致,1992-1995年,在美国经济一片向好的情形下,格林斯潘未雨绸缪,7次提高联邦利率,为经济适度降温。

继1987年股灾之后,格林斯潘又有两次“大运作”。一次是在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萎靡不振,金融机构处于破产边缘,格林斯潘决定大幅度削减利率,并允许银行以3的利率从联邦储备借入资金购买利率为5的政府债券,以此来支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成功地走出经济持续低迷的阴影,从此步入经济增长的黄金岁月。

另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通贷紧缩,美国股市也受其影响一路下挫,华尔街上人心惶惶。格林斯潘斟酌再三,于1998年下半年果断出手,连续3次下调利率,给愁云惨雾的股市注射了一针兴奋剂。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扩散到全球,格林斯潘又在10周内连续三次减息,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快的减息速度,稳定了经济。由于世界经济“领头羊”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他国家很快就缓过劲来,纷纷踏上复苏之路。格林斯潘的大名也在全世界家喻户晓。

同样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恐怖分子袭击美国后,格林斯潘在短短一年内将利率从6.5%降至1.75%,刺激经济增长。那些悲观论者曾经认为恐怖袭击后,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出现负增长,但当年美国经济增长达到了3.5%。

事实上,这是所有人闻所未闻的奇迹,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期间只被两次小规模的经济衰退打断,从1987年到1998年更是创造了90多个月的战后经济连续增长的纪录,更重要的是,尽管失业率已经低至5.5%,通货膨胀依然被控制在3%以下,被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不可能两全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竟然同时出现,美国出现了所谓“零通货膨胀型经济”。

这是一切都是格林斯潘被神话的来源,在很多时候,连稳重成熟的人们也开始从这位麻脸主席的讲话、证词和态度中寻求潜台词:他会干什么?他不会干什么?

理智地说,投资者的确应完整地分析一下格林斯潘对世界的看法,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太大了。

不过,更多的时候,格林斯潘会挂着一脸愁容,不断给股市念“紧箍咒”,一再警告泡沫危险,并不遗余力地推行货币稳定政策,再三“威胁”要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生怕“黑色星期一”的悲剧重演。

在格林斯潘看来,任何经济政策的核心只有一个——控制通货膨涨,而最佳的货币政策应当是保持适当的通胀,但又不产生过度的泡沫,否则就会呈现大起大落。他希望的是进三步,退两步,而不是进十步,退九步。

1994年,格林斯潘竟一连7次提高利率,使华尔街盛传一则笑话:交易员在哄骗哭闹的孩子时不是喊:“狼来了!”而是说:“格林斯潘要加息了。”格林斯潘那“沉重”的表情也广为流传。后来,美国人已经把“格林斯潘”当成了“忧心忡忡”的代名词,一见谁面色阴郁,便调侃道:“瞧你一脸的‘格林斯潘’。”

尽管人们有时会埋怨格林斯潘把钱袋“捂得太紧”,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市场观察”栏目的首席经济学家欧文·凯尔纳所言:“格林斯潘和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既爱又恨的关系,格林斯潘就像一个受人信任的医生保管着一些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药品,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些药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美国《幸福》杂志曾对上千名公司负责人进行调查,发现格林斯潘的支持率高达96%。他们认为,过去近30年里,没有一位联储主席像格林斯潘那么称职

人们也许会问:这位聪明睿智的老人究竟是如何创造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奇迹的呢?答案是:在浴缸里。他每天早晨6点左右起床,其后的一个半小时就是泡在浴缸里阅读各种经济和金融材料,有时甚至还动笔写点什么,因此他带到办公室去的讲稿常常是湿漉漉的。这个习惯是在70年代养成的。那时候,他的背部有些不适。他发现清晨时分长时间泡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不仅能够解除病痛,而且才思泉涌。他甚至对朋友说,他的智商在早晨6点钟时比晚上6点钟时要高出20分。

作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其决策可以影响到美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乃至全世界经济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因此,他在办公室里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钱从这里滚出来。”提醒自己三思而后行。

多年的联储主席工作已使格林斯潘不情愿地变成了保守派,只要政府能及时调整方向顺应发展,他就可以勉强接受缺少纯自由竞争东西,他的电脑与全世界的电脑联网,这使他能够时刻触摸到全球经济的动脉。同时,他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讽刺他的漫画,将他形容为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之女卡桑德拉,虽有预卜凶吉本领,却不为别人所信,讽喻他在经济问题上经常发出耸人听闻的警告。对这幅“丑化”他的漫画,格林斯潘却十分欣赏。

身为华尔街股市最大的庄家,格林斯潘本人从不“湿鞋”。自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他每年都要公布自己的收入。人们发现,他从来不买股票,而是选择了几乎没有风险的政府短期债券进行投资,目前大约持有240万美元国债。

当时,有好事者为他算了笔账:由于不炒股,这位理财才高手每年至少至少损失20多万美元。可是格林斯潘并不在乎这些损失,他的发言人说,格林斯潘在投资时比较理智,这一点与他的个性吻合。同时,他也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有“近水楼台”之嫌。

随着名声的不断扩大,作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省份不断被神化了。当时,在美国金融界有这么一说:格林斯潘咳嗽一声,全世界都得下雨。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

当时,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大力气研究他的每次讲话,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总是枉然。原来,格林斯潘的话实在太隐晦曲折、模棱两可了。

有时,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美联储语言’,学会了含糊其辞。”

其实,“美联储语言”并非格林斯潘首创,早在前任主席麦克切斯尼.马丁和保罗.沃尔克的嘴上已经初显端倪,只是格林斯潘把它“发扬光大”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曾这样评价这些“狡猾”的主席们:他们就像乌贼鱼,喷出一团墨水后就溜之大吉,让听者抓耳挠腮,摸不着头脑。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次,格林斯潘居然把这种暧昧的语言方式也套用到自己的黄昏恋上,差点断送了晚年的美满婚姻。12年来,格林斯潘一直与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高级女记者安德拉·米切尔拍拖,心仪已久。

然而,经常使用“美联储语言”的格林斯潘那含混不清、充满暗示的语言,竟连长于揣度的女记者也被弄得一愣一愣的,他先后求了两次婚,对方却毫无反应。

直致到1996年的圣诞夜,当格林斯潘第三次模模糊糊表白心意时,女记者才拎清了他的真意,接受了他手中迟到的红玫瑰。次年4月6日,71岁的格林斯潘终于结束了“冤枉”的单身生活,再次当上了新郎。渐渐地,新娘竟喜欢上了格林斯潘的晦涩,她说:“原以为对他了如指掌,可实际上我永远也猜不透他的心思,这种感觉妙不可言!”这不禁让人想起格林斯潘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以为对我个人已经研究非常透彻了,那我可以告诉你:你一定误解了我的话。”

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他们可不想新娘那样,他们为了赚钱必须要搞懂格林斯潘。在无法揣摩格林斯潘的讲话,就只能另辟蹊径了。很快,精明的投资者们就发现了一个“秘密”:格林斯潘的公文包——如果是瘪的,这表示平安无事;如果鼓鼓囊囊,那可就大有文章了,意味着格林斯潘“有话要说”。

因此,每当美联储开会时,笃信此说的美国CNBC电视台就会派出两个摄制组守在门外,一台摄像机用来拍摄格林斯潘的言谈举止,另一台则专门拍摄他的公文包。

由此可见,格林斯潘的影响在当时是如何地大。而对格林斯潘的评价也有很多,英格兰银行行长默尔文·金曾用挽歌般的语调赞美这个人,“伟大的经济学家极其少见,这种人必须具备几种人的天赋,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艾伦·格林斯潘正是这些天赋的化身。”

风光不再

俗话说,见好就收。格林斯潘却不以为然。当行将鞠躬下台的克林顿总统请他第四次出任美联主席一职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样,他将在这个位子上一直呆到2004年,前后长达16年,创下历史纪录。

当时,许多市场分析家认为,73岁格林斯潘今年将面临任职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因为美国长达9年的经济扩张已经显现吃紧的迹象,劳动市场是紧的,零售开支是强的,并且经常账户赤字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4%。美国人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这是人们心中最大的疑问。尽管格林斯潘目前在美国备受赞誉,可一旦未能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低通胀,他将前功尽弃,从前的所有功绩将一笔勾销。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苛刻。

对此,格林斯潘很坦然:“我只想做大多数学院经济学家从未干过的事情,检验一下我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这就好比吃花生,只有不停地吃,才不会觉得累,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

然而,格林斯潘毕竟是人,而不是神。2006年1月,格林斯潘退休之时,美国经济强劲,通胀水平较低,股价和房价都在节节上涨。也因为此,已从美联储主席位子上退休的格林斯潘还被尊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

但几个月后,危机的种子就开始发芽。房价不再上涨。房屋建设开始下滑。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几家贷款机构和对冲基金破产。

第二年年8月,问题蔓延到欧美银行业。9月,格林斯潘出版回忆录《动荡年代》。在报纸和电视上纷纷讨论格林斯潘的大作之时,他的继任者贝南克(BenBernanke)为应对危机而开始降息,迄今共降息6次。

在此以后,人们对格林斯潘的看法也随着经济的转向而每况愈下。人们普遍指责说,他在任最后几年Fed实行的低利率和监管方面的放任政策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这场危机始于美国房市,现在正席卷全球银行、股市、贷款者和消费者。康涅狄格州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多德2004年曾说格林斯潘在参议院赢得了极大的尊重,很快他却出言指责格林斯潘。身为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的多德指责格林斯潘的政策令数百万美国消费者面临止赎的境地。

一时间,批驳格林斯潘的言论、书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曾经一度,反格林斯潘的情绪在“格林斯潘造成的混乱”和“格林斯潘致死人数统计”等博客上如火如荼。后者对据称与房地产崩溃有关的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对冲基金经理威廉·弗雷根斯坦1月出版的新书《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联储的无知年代》,现已再版三次。

如今对格林斯潘的评价还没有最终的结论,但人们更多地认为,格林斯潘神话的产生,或者一些更本质的因素在起作用,它们通过格林斯潘充分展示了自身。甚至在自己的新书中,格林斯潘也承认,是市场力量而不是他才是缔造繁荣的真正功臣。

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是这样一个时代: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接下来是不可遏止的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跨国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重新配置资源,并借助技术进步,变得更强和更有效率。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移入,可以制造出口大量廉价商品,从而抑制了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而赚取的外汇又大量回流到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促使股票市场繁荣,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股票市场上升的财富效应,提振了消费信心,保持了市场的繁荣。更有效率的企业,更廉价的商品,更低的资金成本造就了格林斯潘时代的繁荣。

而后来,这个良性循环的时代也许已经进入尾声,2007年的次级债危机是变化的最初征兆。过量的资金形成了资产价格的泡沫,而资产泡沫可能引发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最早的危机已经在房地产市场体现,而当大多数人选择离开市场,就意味着繁荣的终结。

一个动荡年代选择了格林斯潘作为时代的印记,而缔造这个时代的元素仍在继续发酵,将格林斯潘看作是未来世界的预言者不如看成是一个镜像,他的因势利导或者无意为之都将成为格林斯潘遗产继承者的解剖标本。

当然,这种看法也只是学者们的一种观点,到底格林斯潘神话的取得是客观环境使然,还是格林斯潘主观因素促成,现在仍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格林斯潘确实创造过一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