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再创辉煌
- 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
-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表示:“及早发射‘北斗2号’系统,让‘北斗2号’系统尽早投入使用,其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甚至超过载人航天和‘嫦娥’登月工程。”
-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研究员说:“‘北斗2号’就是国产的GPS,只要现在GPS应用的地方,我们的‘北斗2号’就能应用。”
谢军勇敢面对北斗事业
2004年,谢军已经成为“北斗2号”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仰望蓝天,在浩瀚的宇宙中曾飞翔着10多个他参与研制的卫星和飞船,那是他已经走过的生命历程。俯首案头,“北斗2号”卫星系统工程的重大专项正等待他和他的同事继续谱写中国航天的辉煌。
1982年,谢军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地踏进了504所的大门,这时的谢军并没有意识到,他将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504所的熏陶使年少的谢军逐渐走向成熟,也给谢军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军在504所担任所领导后,积极地学习国内外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谢军刚任所长就面临着严峻的质量形势。他与所领导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分析所内现状,开展质量整顿,强化“质量是航天的生命,质量是504所的生命”的工作理念,采取多种措施查漏补缺,改进管理。
作为“北斗2号”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面临很多以前从未遇到的难题:
第一、“北斗2号”卫星工程是一个多星组网的系统,整个系统发挥效应必须要求多星在轨、连续稳定、可靠工作。这就要求卫星的研制周期短,批量生产,密集发射。密集发射涉及到生产能力和长寿命的问题,对于我国卫星研制的现状,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二、“北斗2号”卫星工程的一个关键性技术就是要求各种信息连续稳定服务于用户,产品的长寿命高质量,指标的稳定、完备,不允许任何一个小部件出问题。任何一个部件有了问题,就要造成这颗卫星中断,导致这颗卫星不可用,整个网络系统就会受到影响,网络系统重新恢复服务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产品的长寿命高可靠需要在研制过程中做好每一件事,不放过任何疑点和问题,严慎细实。
第三、在整个“北斗2号”卫星工程的技术方案上,特别是卫星系统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攻关和不断验证,也存在一系列的协调问题。由于需求的迫切性和发展的要求,大量的研制工作需要一步一步的推进。
第四、承担“北斗2号”卫星系统的研制人员队伍非常年青,系统知识和工程经验有待补充和提高。面对这些难题,他和他的同事仔细研究立项之前的论证材料,更加深入地论证新技术系统,希望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在系统方案的正确性、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与技术指标要求的符合性、用户技术要求复核及研制工作的基础稳固性等方面进一步工作。
面对现实,谢军常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北斗2号”卫星系统是国家计划重大投资项目,时代选择了他,责任选择了他,所以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玩命地干。
说起干活儿,谢军真是“拼命三郎”,即使工作再辛苦,他也从来没有觉得工作累,主要是因为他真心喜欢他从事的事业。他常常和他的同事说,喜欢干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就不觉得它苦,不觉得它累。
谢军也常常和航天系统外的朋友说航天人“苦”,这种“苦”不是简单说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的“苦”,主要是指航天人要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把国家交给我们这么重要的任务保质按时完成好。如果干不好,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不堪设想的,对他自己来说更是不可容忍的。
虽然面对巨大的压力,各种事情纷繁复杂,但是现在的谢军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他能够顶住压力,沉着应对难题。要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是他依然秉承一贯的认真劲儿,从小事做起,严抓细节。取他山之石,学习其他型号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找思路。
从2004年起两年多的时间里,谢军和同事们细化了各种卫星的方案设计,大胆进行流程再造,充分采用数字化等工作方式,先后完成了结构星、热控星和两颗电性星,并与地面系统进行了多次对接试验,获得了“北斗2号”卫星系统新技术体制的大量宝贵数据,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同时,在研制过程中针对“北斗2号”卫星系统的特点,谢军与质量经理、可靠性人员等一起,仔细学习“1+6+2”的可靠性培训教材,有针对性的起草下发了《北斗2号卫星初样可靠性专题计划》,对型号可靠性工作进行详细的策划,并组成可靠性工作小组和软件工程化小组,自己担任组长,开展工作,进行可靠性复核复审。
在布置复核复审工作中,谢军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制定专门的表格,并对每个分系统的报告严格审查,对单机产品报告中的问题绝不放过,确保设计的正确性,确保产品的可靠性。
工作问题上,谢军是一个严肃的领导,但是生活中,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家人。这就是谢军,满怀对航天事业的激情与热爱,无私奉献,踏踏实实工作,他怀抱赤子之心,善对他人,认认真真生活。
中央批准北斗二代立项
2004年8月3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2号”卫星导航系统立项建设,当时准备在2008年前后建成。
“北斗2号”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刚刚加入“伽利略”计划,所以“北斗”二代并未真正执行。
不过欧盟很快暴露出他们对中国的歧视态度,这使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计划受挫,中国决定“单干”。
2006年,国家将北斗导航系统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16项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并将“北斗2号”卫星导航工程纳入重大专项建设。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建设思路,一期工程由12颗卫星组成,建成区域导航系统,二期工程由35颗卫星组成,建成全球导航系统。
2006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了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科技专项领导小组,总装备部为组长单位,成员单位包括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总参谋部、原信息产业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
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有关覆盖全球的“北斗2号”系统计划已经浮出水面。
我国的“北斗2号”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建立在“北斗1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基础上的。据估计,2009至2010年“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再发射10颗左右卫星上天,基本具备运行能力,满足国内陆地、海洋、航空测量导航等方面的需要。
剩下的20颗左右卫星,将在2020年以前发射,最终在2015年到2020年建成一个由30多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导航系统。
“北斗2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克服“北斗1号”系统存在的缺点,同时具备通信功能,其建设目标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我军民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服务,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为航天用户提供定位和轨道测定手段,满足武器制导的需要,满足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在接受中央台记者专访时表示,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不管军用还是民用,不管发展国家的经济还是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及早发射“北斗2号”系统,让“北斗2号”系统尽早投入使用,其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甚至超过载人航天和“嫦娥”登月工程。
卫星导航系统是当时世界最具发展前景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世界各主要国家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建设都极为重视,美国和俄罗斯相继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和格洛纳斯,且正在进一步实现其现代化。
美国正在实施新一代的GPSIII计划,不断提高系统精度和抗干扰、抗攻击以及反利用能力,极力保持其霸主地位。俄罗斯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全面恢复完善和自主控制格洛纳斯。
欧盟虽然作为美国盟友,但是坚持建设独立的“伽利略”系统,计划在2013年建成。此外,印度也在积极参与“伽利略”计划,并已经取得了“格洛纳斯”军事服务使用权,同时仍在筹建独立自主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日本通过建设MSAS和QZSS两套区域GPS增强系统来谋求自主卫星导航能力。
GPS系统是美国的,其它国家用起来就不可能很放心,并且欧盟就因为吃过美国这方面的亏,所以才下决心搞自己的“伽利略”计划的。考虑到我国未来的安全,中国也要建立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代就是这样的一个全球系统。
其实,中国在使用美国GPS系统中早就出现过问题。那是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我国中远公司一条远洋货轮通过马六甲海峡驶入了印度洋。当时从马六甲海峡出来不远,就被美国舰船拦船检查。
当时中方拒绝,我方宣称:因为你们美国在伊拉克作战,你可以划出你们的临检区,但是你不能把整个印度洋都划成你的临检区吧。所以中国的这条远洋货轮没有听从美方停船检查的要求,继续前行。
但是我国的这条船刚走了不久,就发现船用GPS失效了,没有了GPS引导,船只无异失去了眼睛,船往什么地方开呢?只好停下了,当时船长以为是GPS出了问题,派技术人员来检查,检修,看仪器设备,就是查不出什么问题。后来才明白是美国海军对我国的船只GPS系统进行了局部屏蔽。因为GPS信号是美国卫星发出来的,所以他们就能这样做。
所以我们国家要想真正的安全,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导航系统,“北斗”二代是中国未来必须发展的卫星事业。
召开导航定位专家论坛
2008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中苑宾馆,举行了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2008年会暨导航定位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专家论坛。
论坛上传出消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2颗卫星2009年前后上天,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
本次大会由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国家遥感中心、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武汉大学等单位主办。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胡启立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元发来书面发言,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总参测绘局副局长申慧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宁津生出席开幕式。
12月19日至20日,大会举行了高端论坛、专家论坛及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流会。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在大会期间召开了四届二次理事会,审议了有关事项。
来自全国测绘、遥感、航空航天、交通、汽车、地震、气象、国土、城建等领域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德明指出:
国家测绘局作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导航定位等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责任。
要以服务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中心,尽快制定引导和规范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完善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大力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地理信息产业示范工程,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切实提高地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迅猛,现已形成了从天线接收、芯片制造、软件编制、电子地图制作到终端设备制造与运营服务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一大批专业从事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硬软件研制和生产、导航电子地图生产、车载导航系统集成等业务的企业和研究单位。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基础测绘、工程勘察、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建设到资源调查、国土规划、交通运输、地震监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众多领域,成为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大IT经济新增长点。
2003年,我国自主建成了“北斗”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等领域提供了服务。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中,“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常规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为救灾部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向指挥部实时传递最新灾情。该系统还在北京奥运气象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07、2008两年间,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汽车产业和智能交通业高速发展。到2008年底,我国拥有6亿手机用户,汽车年销售突破千万辆。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个人位置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的兴起,使导航定位产品开始步入千家万户,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由此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与服务产值已达400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超过1000万个,与2000年相比增加10多倍;导航电子地图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85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覆盖公路里程总量达170多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里程的95%以上。
据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2009年前后我国将再发射12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上天,2010年“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即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到为全球服务。
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之后自主研制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开启北斗导航新的里程碑
2007年4月14日凌晨,四川大凉山群山环绕中的3号发射场灯火通明,聚光灯下,倚天屹立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星箭组合体,箭指苍穹、蓄势待发。
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箭是中国“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
3号发射场的发射塔架经过全面改造升级后,首次投入使用,即将开始它的航天发射征程。
上半夜淅淅沥沥的几阵春雨过后,发射场周边山峦如洗,夜色中露出清晰的轮廓,空气中飘浮着浓浓的春的气息,头顶上方的天宇中,群星正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似乎是在呼唤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快点加入它们的行列。
虽是凌晨时分,虽是乍暖还寒季节,但发射场四周的山坡上还是挤满了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他们翘首以待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5、4、3、2、1,点火!起飞!
4时11分,发射场01号指挥员铿锵有力的口令声划破凌晨的静谧,“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随即喷射出橘红色的熊熊烈焰,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冲天而起,托举着“北斗”导航卫星直上九霄。
约14分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宣布,本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话音甫落,首次启用的新指控大厅里已是一片欢腾,人们互致祝贺,纷纷在实时显示卫星太空运行轨迹的大屏幕下合影留念。
曙光已露,晨曦初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在喜悦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在兴奋中迎来新的一天。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计划的一颗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本次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九十七次飞行。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里,中国将陆续发射系列“北斗”导航卫星,计划2008年左右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系统组网和试验,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航天专家称,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成后,将主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计划的一颗卫星,飞行高度为2.15万千米的中圆轨道。
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向自主研发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北斗2号”方向迈开了大步,它开启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新的里程碑。
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九十七次飞行。
坦然面对北斗增重难题
10公斤的分量有多重?这个问题对于一般运载工具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然而,对于运载火箭,在有效载荷上再增加10公斤的重量,就意味着科研人员将承担巨大的风险并付出辛勤的劳动。
2009年,承担“北斗”发射任务的“长征3号丙”火箭发射试验队抵达发射中心后的第三天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北斗”卫星分系统提出希望火箭系统再配合卫星增重10公斤的要求。
火箭系统型号“两总”十分清楚,卫星如果增加10公斤的燃料,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此举利国利民,却会给火箭系统带来一定的风险。
发射试验队领导站在全局的高度,将“确保成功”的理念融入科学发展观中,他们以用户为本,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大局面前,火箭系统责无旁贷必须勇于作出贡献。
“长3丙”火箭是一枚新型火箭,只进行过一次正式飞行试验,还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为此,发射试验队领导高度重视火箭复查工作,要求对设计和生产进行再确认,因为在执行任务准备发射的最后环节,卫星临时增重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边是客户的希望和兄弟单位的请求,一边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新增的任务量,为了达到用户的要求,发射试验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这次在发射中心的卫星增重,其实是卫星的第二次增重。第一次还是在火箭研制期间,卫星分系统提出了将卫星设计指标增加50公斤,希望运载系统能够予以配合。运载系统以大局为重,从自身挖潜,将火箭运行轨道能力进行了优化,并从设计、软件、数据仿真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工作,为卫星发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提供了支持。
在飞行轨道程序已经固化的情况下,型号“两总”组织研制人员,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制定了卫星增重的两套方案。
一是火箭燃料余量在卫星增重后仍可满足飞行要求,火箭系统不做任何变动。
二是火箭燃料如果余量不足,可将火箭三级姿控系统推进剂加注量减少10公斤。
同时,迅速开展技术风险分析工作,针对第一套方案,就卫星加重对火箭发射轨道及相关系统的影响开展分析。
针对第二套方案,复查飞行实际结果与设计数据,对过去发射过的火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确定能够满足飞行任务要求的余量范围。对减少加注燃料后的状态进行分析,拟订加热操作调整方式。并统计以前发射过的火箭姿控燃料的最大用量和火箭在工作状态下的余量值,确定火箭减重后姿控系统是否能够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
经过3天的分析讨论和方案比对,最终决定采取第一套方案完成发射任务。
“长3丙”火箭发射试验队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与圆满完成型号飞行试验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新增任务面前以大局为重、以客户为重,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努力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转化为促进型号任务圆满完成的实际,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成功发射北斗二号卫星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自己的第一一六次出征。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3号丙”成功地把第二颗采用“东方红-3A”平台的“北斗”导航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全球梦想的第二步。
“北斗2号”卫星导航系统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7颗中圆轨道卫星组成。
“北斗2号”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每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研究员说:“‘北斗2号’就是国产的GPS,只要现在GPS应用的地方,我们的‘北斗2号’就能应用。”
中国即将建立的“北斗2号”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论是导航方式,还是覆盖范围上都和美国的GPS非常类似,而且有着GPS和格洛纳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北斗2号”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快速定位,为服务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与GPS民用定位精度相当。短报文通信,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精密授时,精度达20纳秒。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2008年底明确表示,“北斗2号”计划于2010年先期建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5年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总工程师范本尧说:
我国发展二代北斗不会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也不会停掉一代,另外发展二代。会在一代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卫星数,增加其功能,提高其整体水平。
这位继续承担二代“北斗”设计工作的科学家表示,比GPS多的通讯功能为发展新一代北斗的关键技术提供了准备。他举例说,“北斗1号”备份卫星上新装载了用于卫星定位的激光反射器,能够参照其它卫星,把自身位置精确定格在几个厘米的尺度以内。
范本尧说:
这颗卫星已定位成功,表明这种技术是有效而可靠的。这样,当我们不断发射新的卫星构建二代“北斗”体系时,众多卫星就会找准自己的位置,构成符合标准的网络。
中国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将在军事应用中发挥重大作用。从作战指挥的实质来看,如今的作战指挥与历史上的作战指挥活动并无本质不同,都是指挥员运用兵力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达成一定目的的活动。
在作战中,对兵力兵器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定位和控制是完成作战任务的基本前提。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这是一个相当的难题,战争史上兵力迷失方向、找错部队、机动失误等现象不胜枚举。而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建立卫星导航系统,通俗地说,就是织造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眼”网络,对于提升我国国防实力,其重要性难以替代。
借助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和特种作战飞机可以全天候准确无误地执行任务,坦克编队可在没有特征的沙漠地带完成精确的机动,扫雷部队可安全通过雷区、准确测定布雷位置以便将其摧毁,给养运输车能在沙漠中发现作战人员并为其提供补给,特别行动直升机与攻击直升机能够协同作战。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还使空中加油机与需要加油的作战飞机能够更快地相互找到对方。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可提供准确的时间和频率,从而广泛应用于授时校频。在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以及部队机动、作战中统一时间标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GPS与惯性制导相结合是军用飞机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导航方式,这种导航方式可由GPS提供精确的位置和速度信息,而惯性制导因不易受到干扰,可在无GPS信号时提供导航信号并使系统迅速更新。美军当时的军用飞机大量采用此种导航方式。
全球导航定位接收机可以做到小型化、手持式,因而携带方便,它还可与其他手持式通信设备组合在一起,是野战部队和机动作战部队不可缺少的装备。
海湾战争期间,GPS接收机就很受美军部队欢迎,一度出现了军用GPS接收机严重短缺的现象,当时美国陆军每连或180多人就有一台GPS接收机。而伊拉克战争中,地面部队至少拥有10万台精密轻型GPS接收机,每个班至少一台。
全球定位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精确性可确保进行精确的位置勘查、配置炮兵、目标搜索和定位。全球定位系统在作战地域内建立“共同坐标”、“共同时间”,帮助建立“共同指令”并且可协助实施协同行动。
海军部队也可从全球定位系统中受益。运用全球导航定位系统,舰艇和潜艇可精确地判定自己的位置,这有助于在港口作业的安全和通过受限水域时所需的导航。
结合使用激光测距仪和高精确的定位信息,可对海岸线进行精确勘查。可精确地设置水雷,使己方部队能规避和对其进行回收。
使用空间定位、速度矢量、时间和导航支援,有助于海上集结、海上营救和实施其他行动。
在空中作战行动中,全球定位系统也极为有用。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矢量、时间的有关信息可提高空投、空中加油、搜索和营救、侦察、低空导航、目标定位、轰炸和武器发射的效能,可为己方飞机通过作战地域设定更为精确的空中走廊,可提高各种空射武器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