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电子技术

模糊家电

各种家用电器的问世,把我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学习、娱乐。

近几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家电市场,突然出现了一股“模糊热”。一时间,什么模糊洗衣机、模糊微波炉、模糊空调、模糊摄像机等纷纷占领了各大家电商场的首席。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日本的新型电子消费产品90%以上被冠以“模糊”头衔。专家预言,这场“模糊革命”必将在近几十年之内席卷全球,模糊家电将成为家电行业的霸主,而模糊技术将成为本世纪的重要技术之一。

乍一看,这么多高档的家电前面均冠以“模糊”的字眼,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高科技便意味着精确,又怎么会“模糊”呢?究竟这些模糊家电都有些什么本领呢?这“模糊”又是怎么回事呢?

以洗衣机为例。传统的洗衣机,无论是单筒、双筒、滚筒全自动,甚至更好的,都需要人来控制其用水量、洗涤时间、洗涤剂的用量等等,费时、费力,名是全自动,其实是人在为机器服务。但如果有了模糊洗衣机,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你只负责把要洗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其余的工作全由它来完成。它会利用光传感器来检测洗涤液的透明度,因此决定冼涤时间的长短;再根据布量传感器测出洗涤物多少,于是便知道了被洗衣物的多少、脏污程度、脏污性质,因而自动定出应该用多少水、洗多长时间、用多长时间甩干等等。当你看着整洁如新的衣物时,是否会体验到新技术的神奇呢?

模糊洗衣机的控制原理是模糊理论,模糊理论则来源于模糊数学。提到数学,不少人都感到头痛。有人开玩笑说:“我的数学本来就够模糊的了,这下又来了个模糊数学,真是往包公脸上抹炭!”其实,模糊数学并不模糊。我们知道,生活中有些概念是精确的,譬如男同学和女同学、灯亮与灯灭等;生活中还有许多概念,如胖子、大个子、年轻等,是难以精确刻画的,或者说是“模糊”的。我们对于某些概念可以直接判断出来,如哪怕一个小孩子夏普公司生产的模糊逻辑摄像机也可以不费力气地认出中国人、外国人。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都有两大功能,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如1+1=2,水涨船高;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如今天天气不错,花裙子很漂亮。可是电子计算机在处理这些模糊概念时会显得束手无策。

这是因为计算机是利用脉冲电路的开和关(对应数字是1和0)来工作的,回答问题只能为“是”或“不是”,不会模糊。但是对于模糊概念的回答,简单地用“是”与“非”是不妥的。于是,便考虑另外一种方法——能不能用0~1之间的数值来表达呢?例如,我们规定1.8米以上的人属于“高个子”,资格为1;而1.6米以下的为“矮个子”,资格为0。那么,身高1.7米或是其他的介于1.6~1.8米之间的人,该怎样表达呢?我们选择任意一个0至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这样,我们把用0~1之间的数去刻画某种事物具有某种状态的资格建立起来的一套数学理论,叫做“模糊数学”。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扎德教授首先提出了模糊理论。这便意味着科学从此接纳了一位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斥于科学殿堂之外的新成员——模糊性事物,也开辟了模糊理论在众多科学领域大显神通的新天地。

毋庸置疑,我们人类的进步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时无处不渗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模糊技术在诞生的短短时间内,便随着模糊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用于控制领域,二是用于推理判断领域。

在控制领域中,模糊理论主要用于代替人来更准确、熟练地操作各种机器。车文化流行时,常见街上的出租车尾上边贴有这样的字条:“离我远点,别自讨苦吃。”这一诙谐妙语意在提醒其后边的行人、车辆注意,不要撞到他的车子上,因为类似“顶了车屁股”的事屡见不鲜。

除了提高驾驶员的警惕性,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如果汽车装上模糊自动驾驶系统,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漆黑的夜晚,各种车辆都能够保持最安全的距离,而无“后顾”之忧。因为装上模糊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能够根据与前面车辆的距离、行驶速度而使用适当的刹车力。但是,如果不用模糊理论,那问题仍然很复杂。因为死板、苛刻的计算机要把不同的情况划分开来进行处理。我们假定把两车的距离、行驶速度各分成10种情况,进行任意组合,则会产生100种情况。这样在控制时,会因情况复杂多变而难以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利用模糊控制时,问题便简单多了。这时只需建立两条规则:如果两车距离小、行驶速度快时,则用大刹车力;如果两车距离大、行驶速度慢时,则用小刹车力。这样,模糊控制就可以使计算机工作量、运算时间减到最小,使机器能够进行平稳的运转,尤其对突如其来的情况能够迅速决断,所以非常适合于实时(当时立即作出反应)控制系统。

当有人邀请你乘坐一列无人驾驶的火车时,你会害怕吗?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这列火车犹如长了眼睛,无论启动、行驶、停靠都非常平稳,达到杯水不溢的程度,就和熟练的司机正在驾驶一样令你感到舒服、放心。1987年7月,日本首先将模糊控制用于仙台市地铁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汽车制造商更是将眼光纷纷瞄向了模糊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以后,你也会亲自“驾驶”一辆这样的汽车,只不过你是个冒牌的司机。

在推理判断领域,模糊理论主要用于模仿专家作出决策。这是一种更为复杂、更为高效的用途。例如,它可以用于医疗,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犹如华佗再世;用于机器故障判断系统,帮助人们迅速找出设备的故障;用于语言分析系统,成为灵活、准确、快速的翻译家;用于设计方面,设计各类产品;用于证券投资,指导你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用于评选三好学生,可以保证公平并大大减轻工作量……

最令我们感兴趣的仍然是模糊家用电器。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联的高科技产品,可以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当你正看着精彩的少儿电视节目时,突然图像不清晰了或者色彩不协调了,你怎么办呢?找父母帮忙,偏偏父母又不在身边,多扫兴啊。可是如果你拥有了一台模糊彩色电视机,那一切烦恼便不存在了。这种电视像有了生命一般,会根据室内的光线明暗来自动调节电视机荧光屏的亮度;当你离它近时,声音会变小,离远时又会增大,还会自动调节画面的颜色、清晰度等,使之更加逼真。这样,既保护了你的眼睛,又达到了令人满意的音像效果。

提到做饭,少年朋友们通常会摇头。不要紧,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一个摇身一变成厨师的秘诀。要做土豆泥了,你只要把土豆去皮、切块,再将盛土豆的小碗放进模糊微波炉里,按下“马铃薯”键和“模糊烹调”按钮,这时微波炉会提醒你不同口味需要加入的不同调料。在加入不同的调料后,只需几分钟你便可以自豪地与父母分享你的劳动果实了。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你想不想来尝试一下呢?

好了,有关模糊及模糊家电就介绍这些。也许有的青少年朋友会觉得很遗憾:因为我们家里没有这些好玩艺。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现在不仅是日本,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开始研制模糊家电了。我国的模糊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用于工业生产控制。近年来,我国的“模糊”热正逐渐升温。上海等几家大的电视机,洗衣机厂也纷纷开始研制模糊家电。不久,我国自行生产的模糊家用电器将投放市场。那时,模糊家电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途日多的电视

电视,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当社会正朝着一个五光十色的数字化未来发展时,电视并没有落伍,电子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

时下与电视有关的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家庭影院。在家里获得跟影院一样的感觉,恐怕是每个电影迷梦寐以求的事。在影片中,一列正在加速行进的火车发出的轰鸣声,从左至右传来。你的眼睛、耳朵随着画面同步移动,火车像发疯了一样直冲着你呼啸而来……在一场世界杯足球赛中,球迷们的欢呼声从你身后涌来,而解说员慷慨激昂的评论却在你的正前方。

怎么样,是不是很过瘾?你想拥有“家庭影院”,首先要有一个27英吋或更大的显示屏,一台高保真的录像机或激光影碟机,另外,还要有一台音频视频接收机。接收机必须带有环绕声译码器和外接音箱,这些音箱安装在屋子的中央、前面和后面,将你包围起来。这样,你的这间卧室便成了一间小小的剧院。

高清晰度电视以其宽阔的大屏幕、清晰逼真的画面,使你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你想要一个200英吋的图像吗?这没有问题,只要你拥有一个足够大的房间即可。

高清晰度电视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通常谈论的高清晰度电视图像、16∶9宽屏幕、丽音等等都是高清晰度电视区别于普通彩色电视的基本特点。

普通彩色电视的扫描线是525条或625条,而高清晰度电视的扫描线要比普通电视多一倍。正是这个原因,它提供的图像色彩更接近于自然景物,更逼真,清晰度可以和35毫米电影片的首映质量相媲美,虽然你有了高清晰度电视,但并不等于你就能看上高清晰度电视图像,因为这还将取决于电视台能发送什么样的图像。在工业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已走入部分寻常百姓家。

你知道普通电视屏幕的宽高比例是多少吗?是4∶3。而高清晰度电视的宽高比是16∶9。因为它屏幕大了,所以观看的视角从原来的10度扩大到了30度,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过如此大的屏幕,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似乎摆到哪儿都不协调,因为居住空间太小了。于是有人想,如果它能像画一样挂在墙上,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科学往往来源于想象。日本东芝公司已设计出了可以像油画一样挂在墙上的高清晰度超薄型大屏幕彩色电视机。

丽音是美丽的音乐吗?不,它是指高清晰度电视的伴音高度保真。因为它采用的是数字化语音处理,因而放音质量无可比拟。

高清晰度电视是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开始研制的。我国的研制开发工作是从1996年开始的。

在厨房中应用的厨房电视是一种13英吋的电视和录像机的二合一。你可以按照电视上的方法烹调食物,通常都是大厨师亲自授课。这样一来,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变成手艺不错的厨师了。

如果你是一个忙人,你可以在脖子上挂上一种可随身携带的电视,以便于你能及时收看到有趣的电视节目。这种电视和普通的照相机差不多大,轻快、灵巧,图像也很清晰。

在家庭或办公室中,电脑与电视之间的差异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随着电视与计算机两用新产品的问世,你简直分不清这是鼠标器还是电视遥控器,因为它一会儿执行鼠标器的功能,一会儿又被用来选择电视节目。

这实在是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就在美国人预计到1998年初数字电视机方可与消费者正式见面的同时,日本已于1996年9月份宣布本国已步入数字电视时代。这意味着日本人要付出更多的钱来购买接受高质量和高保真声音的格式化数字电视信号所需的新硬件。由于一时无法提供那么多的电视节目来填充一下子增加了几倍的电视频道,所以日本的“完美电视”公司只向用户播放60个频道。其实,就是能播放5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你也未必能看得过来。

当今世界各国在开发数字电视方面都不甘落后,奋力追赶。我国也于1996年开始研制开发数字电视。不久的将来,全球必将进入数字化电视时代。

新摄影技术——APS

摄影是许多青少年朋友的业余爱好。它吸引人的最大魅力莫过于能将宝贵的瞬间变为永恒。只要将镜头对准选好的景物,然后再轻轻地按一下快门,那景物就会永留胶片上。几分钟(快速冲洗)后,你就可以尽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了。

可是事情也有不尽如意的时候。当你兴高采烈地游览完名胜古迹,并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留念照片,最后才发现竟没有一张胶卷曝光,实在是令人尴尬。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原来是你没有将胶卷拉出合适的长度,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从而导致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闹剧。

那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令摄影迷们感到振奋的是,柯达公司、富士公司以及世界主要相机生产商们联手研制出了一种先进的摄影系统。我们把这种新型的摄影技术及设备称之为APS。

APS的诞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装胶卷难、相机笨重和冲印过程难于控制等几大难题,为未来的摄影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它的产生首先是基于一种商业性的需要。因为近年来世界市场上照相机销售量逐年下降。以美国市场为例,1984年其销售量为1870万台,到1994年仅售出1540万台。原因何在呢?市场调查结论出人意料,大多数业余摄影爱好者认为,拍摄太烦琐和难以掌握。

一种新技术只有服务于大众,才会有生命力。APS之所以能够赢得世人的喜爱,秘密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APS技术的组成。APS胶卷、APS相机和APS冲印方法及设备共同形成APS技术。主要特点是:胶卷安装简单,成像质量高,拍摄易于掌握。

与传统胶卷不同的是,APS胶卷只有24毫米(传统胶卷为35毫米)。它不仅保持了现有胶卷的影像质量,而且胶卷的片头不需拉出便可直接安装在APS相机内。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安装手续,而且避免了因安装不当造成的曝光失误和空白曝光,从而免去你的后顾之忧。同时,这种胶片附有磁性条块记录条,可以显示每张底片的曝光参数,这些参数可直接用于扩印,从而得到的相片色彩更逼真、更可爱。值得一提的是,APS胶卷在拍摄时可任意选择三种尺寸的画幅,即传统比例画幅(C型)、宽幅比例画幅(H型)和全景式画幅(P型),这就使你更具有摄影师的本领了。

由于大量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从而扩展了摄影的功能,使得摄影技术简单到人人都能掌握的程度。APS相机除了具有以往相机的所有功能外,还具备了信息交换功能,用于记录影像曝光数据和使用者输入的有关照片内容等特定的信息。

如果你顺利地拍完一卷APS胶卷,那就可以进行冲扩了。当你拿到一叠十分理想的相片后还会得到一张内容详尽的索引卡,这张卡片可以帮助你不必查阅底片便能了解胶卷记录的全部内容,如照片内容、扩印尺寸、片幅类型、暗盒识别号等。

至此,不知你是否已掌握了全套的APS技术?也许你会感到遗憾:我还没有如此神奇的APS相机呢?不用担心,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就会来到你面前。因为截止1995年,世界上已有47个公司取得了APS生产许可证,近百种APS相机已在市场上拉开了竞争的局面。

新事物要被人们认识和掌握,总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相信,APS对于摄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在APS的帮助下,你也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一名摄影师。

千里传像的数字相机

当你假期里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怎样才能让这些精彩的瞬间变为永恒呢?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拍照了。”但有没有办法使千里之外的父母或朋友同时来分享你的快乐时光呢?你恐拍会摇头,因为就算是一刻也不耽误的快速冲洗,然后将照片寄回家去,那至少也要几天时间,怎么可能“同时”呢?

数字相机的问世,使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还做不到的事到了90年代就变成举手之劳了。

与传统相机不同的是,数字相机不用胶卷,而代之以传感发送器。数字相机上一般装有一个或几个传感器,能把透入镜头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照相机内还有一个负责处理图像的电路,能把图像一点一点地分析,然后全部转换成数码并进行压缩。经过这样一处理,复杂的图像变成了只有“0”和“1”的信息储存起来。

如果你想马上欣赏一下,你只需将相机与电视机或计算机接通,这样你的风姿和秀丽的山水景色便马上出现于屏幕上。如果再接上打印机,那清晰逼真的图像便会跃然纸上。

这时,你想把图像传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家中让父母来共同分享,那再简单不过了。柯达公司在自己的互联网络网址上专门设置了一种程序,你可以通过它发送电子明信片。如果你对相片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反复修改、复制,直到完美无缺,然后选定一种格式的明信片,只要再按一下发送“E-mail”键,你的父母便会收到美丽的明信片,上边的人物不用说,就是你了。

如今,职业画家、专业摄影师以及记者都已开始使用数字相机。有人还戏称:“老记使上新玩艺儿了。”一位记者说:“当时我从日本带回这个玩艺儿只是玩玩,拍完照插在电脑上输入图库,留作资料罢了,可是后来发现,用数字相机拍摄后,不用进暗房冲洗、晾晒,接入电脑打印机就可完成后期制作,直接印在报纸上,真是省时又省力。”

正是因为数字相机有着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才有了强劲的生命力。毫无疑问,数字相机必将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新宠儿。

“电子信使”

随着电话、电报、传真通信技术的发展,古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然而,真正的信件实物传递速度却一直提高得不快。

由于人类通信活动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各国邮政通信部门正在努力寻找提高通信速度、解决业务量过大的技术途径。

应用信函分检自动化技术是办法之一,但信件的往返主要还是得依靠运输工具,就是用现代化的飞机来运送,一封相隔千里的信也要几个小时的时间。

能否找出一种能与电报、电话的速度相媲美的送信技术呢?

答复是肯定的。那就是借助于电子的威力,让信函内容由电子来携带,登上通信卫星或以电信通信网络作邮路,就可使位于大洋彼岸、五洲四海的双方及时见信,送信速度之快使会翻筋头云的“孙悟空”也望尘莫及。

这种神奇的信函传递就叫做“电子邮政”,它是利用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合二为一”的一种通信手段。

一封写好了的信,要在转眼之间送到远在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收信人所在的邮局,惟一的办法是,通过电子邮政来办理,由“电子信使”去传递。

信是实物,而“电子信使”则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怎样才能把信交给这位“信使”呢?

必须通过特殊的仪器设备:一种是电传打字机,一种是真迹传真机。

邮局为“电子信使”收信设立了专用信箱。寄信时,只要将信件投入到专用信箱,随后邮局工作人员开箱取信交给专门人员,由他们把信件上写的收件人地址、姓名和信笺内容,用电传打字机打印在格式纸上。

这种利用电传方式通信的电子邮政又有“邮递电报”或“电传邮政”之称。

作为电传邮政用的电传打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终端设备,在打印时一面留下底稿,一面将信件内容输入电子计算机的存贮器中贮存起来,这样就算是把信交给“电子信使”了。

“电子信使”接到送信任务后,根据自己的忙闲程度和信件内容的轻重缓急,在适当时候通过电信网络自动地依次向有关的投递邮局(收信邮局)呼叫,告知对方准备接收信件。

如对方收信用电传打字机闲着,就自动应答,同时作好收集准备。

电子计算机得到回答后,就将贮存在存贮器里的信函内容以极快的速度自动拍发给收信局。

收信局的电传机收录时,先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打印在作为信封的专用格式纸上,然后再打印信笺内容。

一封信件收录完毕,机器的自动控制机构便把作为信笺的电报纸和作为信封的那页专用格式纸取下,经过自动折叠仪器处理把信笺折叠后装入信封,自动封口,又恢复成实物信件,至此“电子信使”的传信任务已经完成。

如果是那些纳入电子邮政通信网络的特别用户就更方便了,他们可以在自备的电传打字机上直接打印信件,打印时还可根据需要对文句进行修改。

他们所用的电传打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终端设备,打印时将信件内容输入电子计算机的存贮器中,省去了邮局专门人员的打印工作;然后再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将信函拍发给收信局。

在政府机关和工商事业部门的通信中往往有一封信件需要同时寄给几个收信人的情况,这时电子计算机还会根据收信人的地址通知相关的几个邮局,先各自收录相关的收件人地址、姓名,然后同时收录信笺内容,从而“化繁为简”,效率更高了。

人们通信往往保密,特别是一对热恋的情侣,他们的通信最不愿为第三者所知道。如果用上述那样的“电子信使”来送信,速度倒是快了,可信件内容却被旁人知道,这是不允许的。

那么用“电子信使”来送信,能不能像现行邮政通信用实物传递的方法那样,达到极高的保密要求呢?

这时就要换上另一位“电子信使”了,它是一位绝好的“保密员”。

这位“电子信使”的传信方法与电传打字机有所不同,是利用传真方式来送信,因此人们称它为“信函传真”。

传真通信的原理是用光扫描技术,把需要发送的那些文字、图表资料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信网络或通信卫星送到对方;然后接收设备根据收到的电信号,通过静电感应等技术手段,还原成光学图像记录下来。

成套的信函传真设备由高速真迹传真机配备一些自动化装置组成,发信人将标准规格的信件投入邮局的保密信箱,投入时通过一套特殊的机械传动装置,把信封和信笺分别自动送入真迹传真机发送给对方。

对方收录时,把收件人地址、姓名和信笺内容对应地记录在一定规格的信封和信笺纸上,接收完毕由自动折叠封缄器将信笺折叠,装入信封封口,然后送给投递部门。

其间的一切过程都是自动的,由“电子信使”亲自处理,不再由邮局工作人员经手过目,从而达到严守秘密的要求。

电子邮件是一种新颖的通信手段,它摆脱了邮政通信的一些传统习惯,将电信与邮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的长处得到了充分发挥,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能做到快而廉,所以发展十分迅速。

电子乐器

电子风琴、电子钢琴、电子手风琴、电子合成器等,是运用电子技术来产生音乐,并能模仿发出各种传统管弦乐器音色的现代化乐器。

电子乐器的构造十分别致。大家知道,钢琴、提琴、双簧管等乐器,都以弦、簧、管、膜的机械振动为声源,通过共振机构来发声的。

而电子乐器既无簧又无弦,它是电子技术和音响效果的综合,声源是由电子元件组成的电子音频振动器。电波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

电子乐器的种类很多,有便携式电子琴、家庭用电子琴、舞台演奏式电子琴、古典教堂式电子琴,此外,还有“电子合成器”。

电子琴主要通过本身规定好的所要模仿的声音音色的开关,发出模拟声,这个声音的音色在本质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变化的只是音量、音质上的不同,并给声音加上颤音、滑音或其他一些非原则上的变化音。

所以说电子琴只是通过电声来模拟乐声方面的音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平时所听到的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模仿。

电子合成器用电声来模拟声音大大超越了乐音范畴。电子合成器不但能模仿一切乐声方面的音色,而且能模拟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大自然以外人们没有听过的声音。

它不但包含了像电子琴那样的音色,而且它的功能中占大多数的音色是它自己特有的,以至明显地与其他声音相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乐器有很大发展,自行设计的电子琴不但音乐美,还会自动奏出“新疆舞”、“秧歌舞”等乐曲的节奏。

同时,不但有电子风琴,还研制了电琵琶、电古筝、电中阮等,使电子乐器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色。

这些电子乐器发出的声音柔润、响亮、变化多端、音域宽广。它不仅模拟松涛、鸟语、海啸、山呼以及人的歌唱,还能奏出某些特殊的音响,唤起人们奇异的联想。

一览环球的电子出版物

在电视技术早已普及的今天,报纸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仍是我们没有舍弃的老朋友,它的快速、便捷、廉价和保存性好等优点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说到报纸,我们自然而然地便想到白纸黑字。可是有一种“报纸”不知你见过没有,它的大小就如一本16开的杂志,打开后可以看见一个附有游标器的键盘和彩色显示屏。你会说,这不是一台微电脑吗?怎么成了报纸了呢?不错,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新型报纸——电子日报。

当你打开电子日报后,荧光屏幕上将会显示你所订阅的报纸,上面的版头设计、文字编排,甚至广告版位都与传统的报纸版本没有区别。你也可以用游标在荧光屏幕的菜单栏中选择所要阅读的版面,也可以在某一版面选择某种新闻评论或娱乐消息。

这些功能也许并不让你感到神奇,因为这些都是传统报纸所具有的本领。但是这种电子日报的信息容量、图片声音显示,信息检索等功能则让传统报纸自愧不如。比如,它可以储存几千种报刊,真可谓报海漫游,任君选择。而且,如果你所用的软件系统能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当阅读某段新闻时,有关的图片将以照片或动画画面显示在荧光屏上,还可附有现场的新闻录音,这是不是又具有了电视的功能呢?

其实,电子日报只是诸多电子出版物当中的一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电子出版技术日趋完善。今天,在一些信息技术发达国家,阅读电子出版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为了了解世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电子出版的有关情况。

什么是电子出版物呢?电子出版物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以数字代码方式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并公开出版发行的一种崭新的大众传播媒体。它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到了1994年,又诞生了容量更大、功能更齐全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

目前常见的电子出版物有:软磁盘、只读光盘、交互式光盘、图文光盘、照片光盘以及网络出版物等。由CD唱盘演变而来的只读光盘可以为你放映精彩影片或是世界名著之类的小说。因为用户只能读取而不能修改或擦写,因而被称为“只读光盘”。而交互式光盘则具有了只读光盘所没有的最大优点:使用者在使用这种光盘时可实现与机器“对话”。至于网络出版物,最有代表性的便属前边介绍的电子日报。到目前为止,美国的《纽约时报》、《新闻周刊》,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卫报》等上千种报纸都纷纷跻身于计算机互联网络上公开发行。

电子出版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业,正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出版印刷业。在西方一些国家,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传统图书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电子出版物终有一统天下之日。也许几年后的今天,你在随意中打开互联网络,就会发现我们今天出版的这套丛书呢。

眼睛能开门的视控技术

眼睛能开门?你也许会说:别瞎吹了!也有的人会说:肯定是气功大师的表演。因为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气功大师就曾现场做过用眼睛(实际上是眼皮)提起一桶水的惊人表演。可是,我今天要讲的既不是孙悟空的神奇表演,更不是气功大师的杰作,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视控技术。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神奇的门。不必动手,你只要看上一眼,门就会自动打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莫非是门也长了眼睛,能认出你来吗?其实,这种门与普通的门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不同的是配备了一种视控门锁,秘密就藏在这视控门锁里边。

这种视控门锁能够准确、迅速地辨认出你的眼纹。当你盯它一眼时,它就已通过微型摄像机将这一信息反馈到信息库。如果你的眼纹信息与信息库中预留的相符,那么锁便会为你自动开启。但如果不符,那毫不客气,你就会被无情地拒之门外。锁的“判断”过程用不了一秒钟,真可谓是“眨眼之间”。

青少年朋友们,看到这儿你恐怕会恍然大悟,原来“眼睛开门”的学问还不少呢!

无独有偶,美国的一家银行也采用了这种辨别眼纹的自动提款机。它比任何一种别的提款方式都能更迅速、有效、安全地为你服务。试想一下,当你对着自动柜机输入一串指令,然后对着小摄像孔眨巴一下眼睛,那么钱币便会如数地出现在你面前,这是不是一件很新鲜的事?

视控技术的诞生,也给许多残疾人带来了方便。

一位全身瘫痪的日本妇女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厚达280页的著作《我想说话,我想走路》。要知道,她既不能写,也不能说,要完成这部著作,靠的是什么呢?原来,这位名叫山幡的妇女是利用松元教授设计的“眨眼通信机”来著书立说的。顾名思义,眨眼通信机是利用眼睛的眨动来传递信息的机器。当山幡女士写作时,一个游标在荧光屏列出的日语字母表上有顺序地来回移动,当游标到达她想使用的字母时,只须一眨眼,红外线就会从她的眼睑反弹回来,触发与文字处理相联系的电脑,使其打印出来。

可以说,没有顽强的毅力,山幡女士是不会成功的,但如果没有高科技手段的帮助,她的心声也永远不会为世人所晓得。所以,当我们有了方便的学习条件、舒适的学习环境,千万要好好珍惜。

你是否相信有这样的“魔镜”,当你戴上它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关电灯、调节空调的温度,根本用不着你动手。如果你坐在沙发上感到太热,想凉快凉快,这时,你只要对着室内的空调器,转几下眼珠,空调就会自动开启,放出怡人的凉气来。这种神奇的“魔镜”就是视控眼镜。虽然它外观上与普通的眼镜没什么区别,但它能够接受眼珠转动时发出的电脉冲,并变成信号输入电脑,电脑再根据你的旨意进行遥控。对于行动不方便的人来说,视控眼镜就是上帝赐予的最佳礼物了。

根据视控原理发明的一种眼睛摄像机,更是魅力无穷。只要眼睛一看,五彩缤纷的图像就被记录下来了,可谓是不差分毫。这种摄像机的镜头装在眼镜里,在鼻架上有一个微型的广角透镜,聚集的光线集中照射到镜框的微型装置上。这个微型装置再负责把视像变成电信号,输入系在腰部的微型盒式录像机。所有的控制装置及导线全部隐蔽,无人能够察觉。这种摄像机,恐怕会成为记者、情报人员的绝妙助手了。

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视控产品里,有没有你需要的?假如你有什么好的主意,不妨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帮你制造出来,好吗?

现金的替代者——电子货币

现金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可以这么说,“身上有钱,走遍天下”。现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一不小心丢失了,被小偷盗窃了,甚至是被匪徒抢劫了。对于这一切,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有没有一种更安全、更快捷、更准确的货币交换媒介呢?

答案是肯定的。一种区别于传统货币和银行信用卡的新的交换媒介正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悄然兴起,这就是电子货币。有人把电子货币的诞生称为自黄金取代贝壳以来金融领域里最大的一场革命。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许多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而且也改变了许多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对信用卡我们已不再陌生,但电子货币,似乎知道的人并不多。那么——

电子货币,就是在国家控制下的银行支票、纸币等现有的流通币之外,能通过电子计算机通信大量流通的钱。要使电子货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全国(或是全球)性的电子货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交易方都需要有一个终端(即计算机装置),通过它可以收付每笔交易的资金。其中个人终端可以小到如同手掌,装在衣袋里。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小巧的终端,那么今后我们的私人交易可能会变成这样:杰克向玛丽借钱,玛丽说:“当然可以。”便从钱包里拿出一个如掌上游戏机般的终端,然后把信用卡插入终端,键入“50元”,随后将卡退出;杰克将他的负债卡插入终端,按下“交易”键,这一连串的信息经无线电传输给处理中心,很快终端屏幕上显示出“交易完成”的字样,借钱的业务就算完成了。这样,以后你出门再也无需携带厚厚的钞票,只要随身携带一张信用卡大小的内嵌微芯片的塑料卡片就行。它可以帮助你通过“互联网络”把钱转给卖主,实现联机购物,这样你就可以吃饭、购物、娱乐全凭卡一张了。怎么样,是不是很方便?

电子货币方便、快捷,那是不是使用了电子货币你的钱就万无一失了呢?可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货币都比目前使用的现金安全得多。电子货币系统是一种负债型系统,如果一个盗贼拿了你的信用卡,在你挂失之前,他可以利用你的卡挥霍无度。但是,对于负债型系统,即便盗贼能进入你的账户,那最多你损失的钱数也就是你账户的余额。虽然这同样会令你不快,但比较一下,这要比使用信用卡损失的钱要少得多。同时,令窃贼大伤脑筋的是,将偷来的电子货币转移何处。因为电子货币不像现金那样极易被拿走、窝藏或是挥霍掉,它的一举一动都准确地记录保存在电子货币系统中。也就是说,无论这钱到了哪里,都会留下蛛丝马迹,最终也会使窃贼难逃法网。

并且,电子货币都采用了高科技的保密方法。譬如,先进的密码技术、生物统计识别装置、智能卡技术等,从而大大加强了其安全性。

交换的发展促使货币的诞生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贝壳、甲骨,到后来的金银、铜币,我国北宋时期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时值今日,又出现了信用卡、电子货币。可以说,现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为了方便,发明了现金;为了方便又不再使用现金,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过程。

实际上,“无现金社会”这个词已伴随了我们25年。因为自从使用信用卡以来,更多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转账而流通的。目前,80%的美国人频繁地使用信用卡。在我国,信用卡正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当电子货币的浪潮一旦全面袭来,整个世界都将在瞬间改变面貌。一方面,各种由于现金而引发的犯罪都不会再发生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轻松、更美好;而另一方面,新型货币系统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制币工业首先会受到直接打击;运钞保安人员也将失业;各种投币服务的机器也将都变成废铁……然而,这些不利影响相对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尽管电子货币本身也仍有许多不尽完美的地方,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进入一个真正的“无现金社会”。

奇妙的电子防盗术

如果问你最常见的防盗工具是什么,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锁。”多少个世纪以来,锁一直是我们最忠诚的卫士,对窃贼进行防范。可是尽管如此,近年来盗窃活动仍然猖獗,尤其是一些大型商场损失惨重。例如,美国商场一天的盗窃损失就达3500万美元,实在是令人吃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对付越来越狡猾的盗贼,专家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办法。

传统的闭路电视监视器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法国一家书店的老板在安装好闭路电视监视器的第二天,就发现一个成年人把偷的书放入一只大袋子里。此人在门口被叫住,搜他的袋子发现,他居然偷了20本书,而且还是个惯犯,于是警方轻而易举位于商场出口处的电子防盗系统的立柱地逮捕了他。

利用漂亮的时装模特儿来监视窃贼是不是挺有趣?这是美国时装人体模型厂商古铁雷斯发明的一种新型人体模型防盗装置。这种人体模型肩负着时装模特儿和商场警卫的双重职责。这些模特儿能够悄悄地把窃贼的一举一动和声音如实录制下来,使得窃贼难逃法网。原来,在这些时装模型的体内安装有微型摄像机,把镜头镶在眼眶里,在鼻孔内藏着一台录音机。据说,目前这种人体模型防盗装置已供不应求,发明人古铁雷斯已收到足够生产三年的订货单。

有一种称为“特洛伊木马”的空心圆柱防盗装置,其圆柱四周都镶着镜子,像普通玻璃一样透明。可是圆柱内却装着新式的跟踪侦探器,对行动可疑的顾客自动进行监视。窃贼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不被注意的“侦探”使他落入法网。

还有一种神奇的电子大门,也是用来帮助擒贼的。美国多尔顿图书发行公司为了防止图书被偷,便把像头发丝那样纤细的磁带暗藏在明码标价的小标签上。顾客付款后,磁带即被“冲洗”掉。但如果有人企图不付钱就把书偷偷地带走,那无论如何也过不了电子大门这一关。因为图书标签上的磁带会令电子大门发出刺耳的铃声,从而使窃书贼立刻曝光。

总之,为了对付窃贼人们发明了许多的防盗新武器,令窃贼作案时如惊弓之鸟。可是,防盗技术高明了,窃贼的作案手段也会更隐蔽,失窃事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杜绝。只有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素质,才会有真正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

诱人的“虚幻现实”

你如果戴上“空间时代”的头罩(像摩托车头盔的东西)和一只银色的传感手套,就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到电脑创造的虚幻世界中了。凡是任何你想经历的体验,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尝试一下:遨游太空;参与星球大战;进入龙宫、地府游历;到世界各地去转;成为梦想中的英雄……在这个虚幻世界里,几乎没有办不到的事。

你还想体验一下驾驶飞机冒险旅行的经历吗?飞机在你不太熟练的操作下,一会儿飞入峡谷,一会儿向雪山冲去……你可以俯瞰城市和田野,低低地跨过波涛汹涌的海面……这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其实,这些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是虚幻现实技术玩的小花招。这项技术复杂而尖端,是由一个大型电脑操纵的数据库制作和显示鲜明的图像,通过接在头罩和手套上的多芯导线感觉你的头和身体的运动,从而相应调节你正观看的情景。它使你的大脑放弃了怀疑,从而真正地进入了“角色”。简而言之,就是制造出令人信服的、与实物难以区分开的人工环境。我们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幻现实”技术,又名“虚拟现实”。

虚幻现实的最高目标是给使用者一种幻觉,使他觉得计算机创造的世界是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漫步于虚幻世界中时却一点也不会察觉的原因。

现在的虚幻现实正朝着两个途径发展:一是虚拟现实,就是使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东西让人们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二是遥现,就是把另一遥远地方真实发生的一切(比如火山爆发、地震),使人们感觉到犹如置身其中。

研究人员已发明出虚幻现实系统。该系统的用户只要戴上一副轻便的“眼镜”,走进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一面敞开的虚幻现实“房间”,然后,一切都可以发生了。这种虚幻现实系统虽然十分诱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拥有它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一套这种系统造价太高。

娱乐与游戏喜欢玩电子游戏机的青少年朋友,最清楚电子游戏的吸引力了。屏幕上的战士、坦克、飞机,全靠你的双手不停地操纵才赋予它们活力。其实,你才是真正的参与者,一会儿是冒险者,一会儿又变成了拳击手……但是,这些对于虚幻现实游戏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在虚拟世界娱乐战斗技术中心,游客情愿排着长龙付出9美元参加30分钟的游戏。你可以坐在安有控制器和立体屏幕的驾驶舱内,操纵着各个按钮,前进、后退、躲闪着巨型坦克的袭击,与激光枪射手展开竞赛,对火星进行考察探测……这时的你,因为操作不熟练,往往会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因为身处战斗中,稍不留神便会去向上帝报到。还有一种名为“瓜子噩梦”的游戏。虽然玩游戏的人只是站在一间空荡荡的房间里,但虚拟的恐龙却在不停地袭击你,你不得不躲躲闪闪,低头弯腰,横冲直撞,你那紧张滑稽的样子不禁会逗乐了排队等待的参观者。因为在他们看来,什么也没有,而你却在那么卖力地表演着,岂不好笑。

当然,几乎所有的游戏、比赛你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进来,哪怕是参加世界杯足球赛,和你最崇拜的球星马拉多纳或是老球王贝利合作。

医学领域美国有一个小女孩得了一种少见的遗传症。她的面部严重畸形:两眼相距很远,鼻孔朝天,嘴巴裂得不能再裂了……医生想对她进行整容手术,但不清楚骨结构的移动对她的面部会造成什么影响。于是,当女孩头部的所有数据都输入电脑时,电脑便复制出一个立体的头像来。揭开头盖骨,可以清楚地看到里边的大脑与神经。医生通过给头像“动手术”,知道了怎样才能安全、无误地来完成这例高难度整容手术。虚幻现实技术不仅成功地帮助了医生,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这个女孩第二次生命。此后,又有20位病人获益于这种万无一失的手术而矫正了面部畸变。

虚幻现实技术对医学的贡献还远远不止这些。对一些危险性极大的手术通过虚拟现实的方法试一次,便可以知道手术能不能做,从而给医生和病人都吃上定心丸。虚幻现实技术必将给千千万万的病人带来福音。

设计领域假如你是一名建筑学家,设计了一座大厦。尽管计算机把所有的数据都显示出来,并进一步地显示了其外观和内部构造,但你仍然不太放心。因为许多东西一旦造出来,往往和想象的不是一回事。于是你想:要是我能钻到计算机屏幕里,到大厦的各个地方先去看一看,那该多好啊!其实你想象得并不夸张,通过虚幻现实系统便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当你走进了“大厦”时,你会看到大厦的壁灯是什么样子的,墙壁的颜色、质地是否合适,房间的布局是否合理……当你从“大厦”中出来时,你还可以对不满意的地方再作修改。不用担心建筑工人会遭受返工之苦,因为大厦此时还没开始建造呢!方才你所观看的大厦,只不过是虚幻的罢了。

在一次虚拟现实的高级表演中,西亚图波音公司的工程人员“建造”了一架虚构飞机的计算机模型。戴上虚拟现实头罩和手套,他们就能打开飞机舱门,检查飞机各个部位、各个零件是否完好。波音公司希望最终能把虚拟现实技术与电脑辅助设计站联系起来。这样,工程人员在飞机实际制造前就能够试验飞机性能,以便对某些零件做及时的修理和定型。

军事训练供空军培训飞行员的飞行模拟器“虚拟飞机座舱”,可算得上虚拟技术应用得最早的例子了。这种座舱里面的布置让你难辨真假。当你开始“飞行”时,你要相应地操作拉杆、按钮,注意前面发生的各种情况,就和真的飞行一样。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也得全神贯注,严肃紧张。当训练结束时,难免也会大汗淋漓。据此,教练可以判断你的操作是否正确。用这种方法培训,不需消耗飞行器材,不受场地、气候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绝对安全,不会造成因操作失误而带来的机毁人亡的悲剧。由于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培训方法,已被推广到许多行业中去。

空间探测要修复不按计划运转的哈勃望远镜,惟一的办法是派人去。但是,许多难以预测的险情足以令人担忧,可以预料,这将是在空间进行的最复杂的修理工作。为了做好准备,宇航员们利用一个虚拟现实系统进行训练,练习在虚拟“哈勃”上做艰苦的修理工作。通过这条途径,我们期望能够顺利地挽救“哈勃”,让它好好地为人类服务。

虚幻现实技术已被用到了许多的科研领域。今后,它还将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更多的领域。虚幻现实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该技术只受人们想象力的限制。但人的想象力又是不可限制的,或者说是不可想象的。从高空飞行到海底探索,从相互的游戏到宇宙探索,虚幻现实技术无处不可应用。让我们张开喜悦的臂膀,来迎接神话般的虚幻现实吧!

真假难辨的电子伪装

在现代战争中,使用了高技术的侦察方式,必须采用先进的电子伪装,才能将目标隐藏起来。

伪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目标隐藏起来,防止对方的可见光侦察、红外侦察和雷达侦察。另一类是制造一些假目标,并且故意露出一些破绽,让对方误以假为真,而将真目标隐藏起来。

可见光侦察是用眼睛观察、用照相机拍摄照片,从目标与背景环境的差异,发现隐藏的武器装备等。防止可见光侦察的方法,就是缩小目标与周围背景环境的差别。一般是在目标上加盖伪装,或者在目标上直接覆盖与背景相似的涂料。现在美国、西德等国家采用了棕、绿、蓝三色涂料,效果很好。使用时,按周围环境的情况,由计算机设计出伪装图案,然后由人或机器人进行喷涂。使用三色涂料,大大地增加了目标的隐蔽性。被对方发现的可能性下降了好几倍。

在目标上或伪装罩上涂防波材料,是防止雷达侦察的有效方法。吸波材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特别容易吸收雷达发出来的电磁波。把吸波材料夹在容易透过雷达电磁波的材料之中,有雷达电磁波射来时,电磁波会透过表面材料,被吸波材料吸收而不反射。现在已经研制成功的铁酸盐吸波材料,对频率为20兆赫以下的电磁波,能吸收99%左右。另外,粉状铁氧体和聚四氟乙烯等材料,也能吸收90%左右的电磁波。涂吸波材料后,雷达只能接收到非常少的一点反射波,很不容易发现目标。隐形飞机、隐性舰船的外面都涂有防波材料,收到了“隐身”的实效。

防止红外侦察比较困难。用红外探测装置,比较容易发现活的物体或正在工作的飞机、坦克等装备。现在可以用加降温隔热材料的方法,用金属——石墨——金属夹层复合材料进行隔热,减少红外辐射。也可采用红外干扰源,使真正的目标隐藏在杂波之中。当然,如果不使用坦克、大炮,让它安静地呆在背景之中,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近,对方是不易发现的。

设置一些假目标,让对方误认为发现真目标而放松了警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伪装方法。现在已经使用了薄膜充气式、骨架结构式和泡沫塑料式三种假目标。薄膜充气式假目标,与我们的充气塑料膜玩具相仿。使用时给它充气,薄膜就会胀大,与真实的目标外观一样。骨架结构式假目标像积木一样,使用时把几个部件拼凑起来。泡沫塑料式则由泡沫塑料制成,形象逼真,在运输时可把它压缩到原来的1/10左右,使用时打开便可恢复原状。这些假目标十分逼真,特别是配合使用热源和反射器后,非常容易作到以假乱真,使对方受骗上当。

使雷达“迷盲”的电子干扰

电子干扰是发射虚假的电磁波,使对方雷达接收到与真实情况不同的信号,无法找到真实目标,成了“睁眼瞎子”。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十分强烈的电子干扰。

可以把电子干扰分为无源被动干扰,有源主动干扰两种。无源被动干扰是用金属箔条等物体产生反射波,使雷达接收到各金属箔条的反射波,找不到真正的目标在什么地方。有源主动干扰则是用电子干扰机,发射与对方雷达频率相同的杂波,使对方雷达的荧光屏上出现大量虚假信号,无法确定真正目标。

用飞机撒大量极薄的金属箔条,是使用过很长时间的一种无源被动电子干扰方法。需要进行电子干扰时,飞机在空中撒下金属箔片后飞走。这些金属薄片很薄很轻,像纸片一样在空中飞行,形成一块“金属云”。每一条金属箔片都反射电磁波,都在对方雷达的屏幕上产生一个亮点。金属箔片可以在空中停留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飞机早就跑得很远,到达预定的作战领空去了。

用电子干扰机,可进行有源主动干扰。在飞机上有接收装置,能探测对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如果发现对方雷达开始工作,或需要干扰对方雷达工作,电子干扰机就会发出与对方雷达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对方雷达接收到电子干扰机的信号,收不到雷达反射波信号,或使反射波信号“淹没”在干扰信号之中。由于电子干扰机发出的信号与雷达发出的信号无关,而且又是杂乱无章的,所以雷达只能接收到大量乱七八糟的电磁波,在荧光屏上出现一大堆“雪花”,只知有干扰,不知在什么地方干扰,也不知是否有敌人进攻,向什么地方进攻。

为了能正常工作,雷达可以更换所发射的电磁波频率。电子干扰机的频率也是可调的,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作出新的干扰。海湾战争中的许多飞机都带有电子干扰设备,防止对方发现自己。有一种专门进行电子战斗的飞机,这种飞机的任务是进行电子干扰,例如EF-111A电子战斗机。飞机上载有11台电子干扰机,总有效发射功率可达到1兆瓦。EF-111A司与其他飞机编队飞行,在飞行区域形成几百千米的一个电子屏障,使执行任务的机群不被敌方发现。

还有一种电子干扰的方法,这就是飞机接到对方雷达发出的信号时,机上的干扰设备会立即作出反应,发出“反射波”。这种反射波与雷达所发出电磁波的频率相同,但与从飞机表面反射的波有差异,好像是在其他位置产生的反射波。雷达收到了假的反射波,会“判断”出目标的位置,但结果是错的,导弹自然无法击中真正的目标。有时,还可以从飞机发射“诱饵”。这些诱饵实际是一些电磁波源,它们不断向外辐射较强的电磁波。雷达、导弹的探测装置接收到诱饵发出的电磁波,会误以为诱饵是需要攻击的目标,向诱饵进攻,被攻击的飞机便可乘机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