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1.朝鲜“三·一”运动
1910年8月,日本吞并朝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朝鲜变本加厉地实行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朝鲜各阶层人民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日爱国斗争。1919年1月22日,传出被日本废黜和长期幽禁的朝鲜国王李熙被毒死在德寿宫的消息,激怒了各阶层群众,成为爆发爱国运动的导火线。
甲午战争后,日本取得了对朝鲜的“保护权”。李熙于1896年被封为朝鲜王,次年又被封为韩国皇帝,年号光武。其实,日本人只不过做个样子给世人看罢了,他们的目的是让李熙充当日本的傀儡。不过,李熙这个韩国皇帝的确胸怀大志,他见日本实际已做上了太上皇,心里很不自在,便暗地里联络欧美势力,企图摆脱儿皇帝的处境。
1905年,日本与俄国又交起火来,李熙乘机活动,争取朝鲜的独立。结果,俄国吃了败仗,寻求独立的李熙碰了壁,没办法,只好逃到俄国大使馆里寻求政治避难,结果还是被日本人抓了回来。李熙气得吐血,被监视在深宫里,不准外出,他整天唉声叹气。
时隔不久,在荷兰的海牙召开了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李熙得知这一消息后转忧为喜,暗派一个密使前往海牙,在万国和平会议上呼吁国际舆论帮助朝鲜废除日本的“监护”,恢复朝鲜的独立。日本驻朝鲜总督谷川得知密使是李熙派出的,恼羞成怒,领兵冲进宫来,一把将李熙推下皇帝宝座,下令废掉李熙的皇位,另扶一个叫李拓的太子来做儿皇帝。
被废的李熙被关在德寿宫。从那时起,李熙在德寿宫整整被幽禁了12年。李熙在德寿宫里的生活也还不错,身边照样有宫女侍候。每天吃过晚饭稍事休息,他就端坐在佛堂之上诵经念佛。诵经之后,宫女会依照惯例奉上一杯中国的红茶给他喝。李熙平日最喜欢喝红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赢得了胜利。亚洲各国人民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土耳其基马尔发动革命;埃及发生华夫脱运动;与朝鲜毗邻的中国,爱国运动正在蓬勃兴起。
日本见此局势不禁着了慌,担心朝鲜也为独立而乘机闹事。谷川想,李熙虽然被关在高墙深宫里,可他在朝鲜人的心目中依然是个活着的神像。再说李熙本人也天天梦想复国,若是时局一变,他肯定又是朝鲜反对日本统治的一面旗帜。于是,日本决定把李熙这个心腹之患除掉。
1月4日晚,吃过晚饭的李熙又在佛堂上诵经,一个宫女像往常一样向他敬奉一盏红茶。李熙恰巧此刻口干,顺手接过茶饮了一大口。正想夸红茶清香,忽觉肚中绞痛难忍,捧腹乱叫,倒在地上翻滚。宫女大惊失色,冲出门连声叫喊救驾。
可是,未等宫中太医赶到,李熙已七窍流血身亡。过了一会儿,日本监护、医生和宪兵已出现在宫中,好像事先就准备好了似的。日本宪兵称李熙是得急病死的,并当即拘捕宫里所有的朝鲜官员、宫女和仆人。接着,他们对外发丧,宣称李熙因患脑溢血突然驾崩。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宣布,将在3月3日这天,依照日本礼仪,为李熙举行国葬。
李熙的真实死因,是蓄谋已久的日本政府下了毒手。日本特务利用李熙夜间喜用红茶的习惯,悄悄在茶中投下了剧毒砒霜。谷川自认为这事做得机密,决不会有他人知道隐情。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不出几日,日本毒害李熙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朝鲜。
李熙的被害使朝鲜人民的民族感情受到深深的伤害,引发了朝鲜全国范围内的反日斗争。
朝鲜天道教教主孙秉熙拍案而起,联络33位朝鲜民族代表,起草了《独立宣言书》。爱国学生举行反日大游行,声援孙秉熙,并与以他为首的代表们结成反日同盟。举国相约,在3月3日国葬之日,发起反日大示威。
2月8日这天。在日本的朝鲜留学生率先起事,在东京举行几千人大会,发表要求朝鲜独立的宣言。3月1日,反日斗争提前发动。成千上万的汉城学生涌向市中心的塔洞公园。汉城和其他城市的工人都赶来了,连边远山区的农民也驾着牛车或骑着毛驴蜂拥而来。学生领袖登上公园中心六角亭,面对人山人海,庄严宣读了《独立宣言书》。
集会过后,30万人民群众,高举着朝鲜国旗,挥舞着标语小旗,涌向大街。盛大的游行示威开始了。几十万人在长街上振臂高呼:“朝鲜是朝鲜人的朝鲜!”“日本强盗滚回去!”“朝鲜独立万岁!”游行的队伍像澎拜的潮水一般奔涌在汉城的大街小巷。日本设在汉城的统治机构顿时陷入瘫痪。
谷川见时局危急,急忙派大批驻朝的军队、警察、宪兵、特务前去镇压。赤手空拳的人民群众与日本殖民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日本强盗用大刀砍、马鞭抽、绳索套,残忍至极。一个手举国旗的女学生无所畏惧地迎着日本宪兵的屠刀前进,宪兵砍了她举旗的右手,她不顾伤口的剧痛,用左手举起国旗,又挺身向前走。汉城“三·一”大游行震动了全国。
第二天,朝鲜各地兴起了停业、罢市、罢工、罢课和抵制日货的浪潮。许多地方愤怒的群众拿起自制的武器,冲进日本官厅,杀进日本公署的郡守衙门。一批日本官吏、亲日奸细和地方恶霸被就地处决。
自“三·一”大游行那日起,9个月中,有200万朝鲜民众参加了反日暴动。在这9个月里有上万名示威民众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他们中有的被日本强盗用铁钉钉在十字架上斧劈刀砍,有的被全身浇上煤油活活烧死。但是,英勇的朝鲜人民在一系列的斗争中,显示出了不屈的精神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朝鲜“三·一”运动是一场全民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虽然属于自发斗争,缺乏统一领导,加上力量对比悬殊,使它遭到失败,但它打击了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迫使日本不得不撤换总督,将“武断政治”改为“文化政治”,在经济上作出某些让步。经过“三·一”运动的洗礼,朝鲜工人阶级开始以一支有组织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20年,汉城出现第一个群众性的工人组织劳动共济会。以“三·一”运动为转折点,朝鲜开始进入工人阶级领导民族解放斗争的新时期。
2.中国“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代表提出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取消日本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侵夺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益等要求,被列强所拒绝。在此情况下,中国北洋政府竟然准备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的3000余学生冲破阻挠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示威群众包围了外交总长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藏在曹宅的章宗祥,后火烧曹宅。
北洋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5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总罢课。学生爱国运动向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发展。6月3日后,军阀政府又逮捕爱国学生近4000人,激起全国各界更大愤怒。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
北洋政府面临全国空前规模的斗争,被迫于6月5日释放了被捕的学生;10日,又被迫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同日,国务总理钱能训辞职。6月28日,军阀政府不得不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从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又是一次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它所举起的1919年5月7日,“5·4”游行示威时被捕的学生获释返校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影响深远。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3.印度民族解放斗争
在南亚,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民族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它提供了大量人力和资源,有150万人参战。它的军费负担在英帝国范围内仅次于英国而居第二位。英国还迫使印度“自愿赠礼”,仅1917~1918年即达l.457亿英镑。大战结束后,殖民当局为供养军警,更将印度的军费负担从1918~1919年的7亿多卢比增加到1919~1920年的9亿多卢比。
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发生大饥荒和流行病,有1200~1300万人丧生。英国资本家则在印度掠取巨额利润,垄断对外贸易。英印之间,英国垄断资本和印度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印度工农群众不断爆发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压迫的斗争。
1919年3月18日,殖民当局颁布一项由英国法官罗拉特为首制定的镇压印度民族运动的法案。该法案授予总督特别全权,可对认为有颠覆嫌疑的人加以逮捕、搜查,不经审讯予以监禁,被捕者不得请律师辩护,从而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抗议,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英斗争。
从3月30日起,德里及全国主要城市举行罢业、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撤回这一法案。英帝国主义为了扑灭席卷全印的群众抗议斗争,于4月13日印度新年,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则市对2万集会群众进行血腥的大屠杀。当场有1200人被杀害,2000多人受伤。印度举国为之震惊,反帝斗争进一步高涨。在旁遮普省,人们焚烧政府机关和建筑物,与警察发生冲突,两天之内扩展到50个城市和地区。
工人罢工,农村骚动,超越了运动领导人、国大党主席甘地所倡导的非暴力原则。由于甘地下令制止,群众反帝斗争在4月18日暂时平息下来。
1920年3月,殖民政府发表关于阿姆利则事件的调查结果,为造成这一惨案的现场指挥人开脱罪责。这再次引起印度人民的极大不满。1920年上半年,工人罢工1200次,参加者150万人。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坚持1个多月的孟买20万纺织工人总罢工。
1920年秋,国大党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的不合作计划,规定所有印度人拒绝英国政府颁发的官爵封号;拒绝在法院和政府工作;不进英国人办的学校,抵制英国商品;普遍拒绝纳税,等等。
自此,全印广泛开展不合作运动,抵制1920年10月举行的议会选举和1921年2月的中央立法会议。殖民当局严厉镇压,自1921年11月至1922年3月,交法庭审判的政治犯19498人,其中15337人被判刑。
由于殖民地当局的暴力镇压,不合作运动越来越超出非暴力的界限。不少地方的农民袭击地主庄园,夺取粮食,拒绝缴纳地租。1922年2月,联合省的曹里曹拉村农民在游行中遭到警察阻挠,愤怒的农民袭击并烧毁警察所,有22名印度警察被烧死。国大党为此通过决议表示“遗憾”,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同年3月10日,殖民当局逮捕甘地,判处监禁6年。
印度工人运动仍在不断高涨,英国殖民当局对此惶恐不安。
1929年3月20日夜,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各大城市逮捕了31名印度著名的工会领袖和1名英国记者。被捕者中有印度工会大会、红旗工会、大印度半岛铁路工会、全印铁路工人联合会以及联合省、孟加拉省等地的工会联合会的著名领导人和活动家。他们之中有14名共产党人、9名工农党人及国大党人。
殖民当局把他们押解到德里东北一个远离工业中心的小镇密拉特进行审判。检察官依据刑法第121条甲款提出公诉,指控被捕者“图谋使国王丧失其对印度的统治”、“图谋借犯罪力量或迹近犯罪力量以颠覆印度政府”,证据是他们“煽动劳资对立”、“成立工农党、青年联盟、工会等”及“怂恿罢工”。高等法院审判官认为被告并无从事第121条所陈述的任何明显的非法行为,而检察官则宣称:“就本案而言,证明被告是否确曾有何行动是不必要的,只要能证明阴谋就够了。”殖民当局故意把这种没有证据的审判拖了3年半之久。
这期间,受审者进行了坚决抵抗,共产党人在法庭上宣传自己的主张,控诉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印度人民也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全印和各大工业中心城市都成立了辩护委员会,印度各地一再举行抗议集会和示威游行。国际进步舆论也纷纷声援受审者。
1933年1月当局宣布了判决:工会大会副主席、孟加拉省工农党书记摩柴发·阿马被判处终身徒刑。工会大会两位副书记、大印度半岛铁路工会组织书记、全印工农党书记及工会大会前理事等5人被判处12年徒刑。此外有3人被判处10年徒刑,最轻的为3年徒刑。这种宣判在国际上引起了愤慨和抗议,殖民当局被迫大大减轻了刑期。最后又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于1933年和1935年先后释放了被捕者。
关于这次审判,英国工党和工联大会在1933年发行的一本小册子中承认:“整个审判和法院的一切情形,从法律观点来看没有一点可以证明是正确的,而是可耻地违背了法典。”
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代表大会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宣布1月26日为独立日。1930年1月,在印度拉荷尔举行的印度国民大会中,以多数票赞成甘地提出的印度独立主张。大会并要求印度代表拒绝参加即将举行的伦敦印度会议,抵制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并要求与会的印度人放弃在英国政府的公职。此外,大会还通过一项决议,拒绝由印度承担大英帝国的帝国主义政治所造成的一切财政负担,大会要求为此成立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所有的财政负担,并认为要先解除这些负担,印度才能成为新而自由的印度。为了达成此一目标,由大会委任的一个委员会决定,25日在全印度举行示威。
1月30日甘地向英印总督提出废除食盐专营、保护关税、限制纺织品进口等11点要求,但遭到拒绝,于是宣布开展新的运动即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3月12日,61岁的甘地率领79名信徒从孟买省的阿麦达巴德出发,于4月6日到达古吉拉特海滨村庄丹地。1930年3月21日,在一小群追随者的陪同下,圣雄甘地开始了“向海洋的进军”,以象征对英国统治印度次大陆的反抗。这是当时为止这位民族主义领袖发动的最大胆的民众反抗行动,他一直在号召结束英国的统治。他的目的是行进到坎贝湾,然后在那里制造食盐,以抗议英国人颁布的由政府垄断食盐生产的法令。这次长途进军的第一站是亚西亚里。甘地在当地的大型集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为了反对盐税法,他的追随者们必须做好“最坏的,甚至是死”的准备。他还表示不怕英国当局逮捕他。在印度的各地到处都有支持甘地的示威游行的报道。以“煮盐进军”开始了这次不合作运动。
1930年4月6日,甘地步行300英里来到海边。图为甘地和他的追随者们在一起。尽管甘地和国大党指令把不合作运动限制于和平抵制的范围,但英国殖民当局仍残酷镇压举行和平示威的群众,颁布取缔国大党的法令并逮捕国大党领导人。5月5日甘地被捕,许多信徒“自愿进入监狱”以示抗议。1930年,殖民当局共逮捕6万多人。
1930年3月甘地开展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以后,印度掀起了反英斗争的新高潮。4月18日,孟加拉省吉大港(今属孟加拉国)的群众在市中心举行了示威游行。当晚,苏尔贾亚·森领导恐怖组织“吉大港印度共和军”袭击英国军火库和警察营房,杀死卫兵多名,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者在街道构筑街垒,控制了全城,市行政长官逃入港口。之后驻港口英印军队对起义者发动进攻,起义者被迫撤出城市,退往贾拉拉巴德山。吉大港人民起义被镇压,“共和军”几十名成员和主要领导人被逮捕和审判。
圣雄甘地在纺织。1930年4月,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印度国大党的几乎全部领导人,这更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斗争。4月20日,印度西北边省的中心白沙瓦(在今巴基斯坦)开始了不合作运动。大批农民和季节工人聚集到白沙瓦举行示威游行,工厂、机关、学校都停工停课,到处举行反英集会。由于军警向群众开枪,造成了流血事件。
23日晨,白沙瓦市一队游行群众阻拦了押送被捕者的卡车,并与警察发生冲突,于是愤怒的群众把示威转变为武装起义。他们烧毁英军的装甲车,筑起了街垒。在起义群众的影响下,第一皇家哈尔瓦团的两营印度教士兵拒绝向群众开枪,并把武器交给起义者。英国殖民当局十分惊慌,急忙将军警撤离白沙瓦。于是起义者控制白沙瓦达两个星期之久。
白沙瓦起义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起来支援。5月3日,在旁遮普和其他省份的各大城市举行了“白沙瓦日”。边境部落的锡克人和巴克人还组织了志愿队伍前来增援,但遭到英军的截击。
白沙瓦起义推动了西北地区农民的斗争,惊恐万状的英国殖民当局用英军替换了印度营军队,调来了空军,在西北边境集结了在印2/3的英国殖民军队。1930年5月中旬,白沙瓦起义被镇压下去。
1930年5月8日,孟买省纺织工业中心绍拉普尔市的人民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警察向游行队伍开枪射击,示威的群众立即予以反击,于5月8日当天举行了起义。
起义群众烧毁了军火库和警察局,占领并捣毁了英国殖民政府的各个机关,驱逐了所有的殖民官吏,包围了警察及官吏退守的火车站。起义者控制了绍拉普尔市,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设置了行政机构,并自己组织和调度市政生活,如调度运输,组织公用企业的工作等。
英国殖民当局深恐起义对其他城市产生影响,急忙调动了约2000人的英国军队向起义者反扑。起义的群众坚持战斗数日,5月16日起义政权的成员被捕,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绍拉普尔起义是印度人民群众自发的反对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斗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冲破了“非暴力”的束缚,鼓舞了印度人民的反帝斗争。
1930年5月27日,圣雄甘地被捕之后,追随甘地的成千上万的人们掀起了一个反对英国统治的温和抵抗运动的高潮,印度各大城市群情激愤。
在孟买,参加暴乱的人群与印度警察和英国军队发生冲突,至少有6人被打死,60人受伤。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对温和抵抗运动未表示支持的穆斯林在这次孟买骚乱中也加入到了印度教徒行列中。
在浦那附近一所监狱的牢房里接受采访时,甘地说他对这样的暴力事件感到吃惊,但他说,他相信那不是他那些主张温和抵抗的门徒们搞的。当问到他是否估计到他的温和抵抗运动的危险性时,他回答说:“有人说我在疯狂地冒险,可是我冒险是有正当理由的,不冒险就做不成大事。”
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76—1948)于1930年9月写信给麦克唐纳,建议由英国首相直接邀请印度各界代表开会,寻求解决印度问题的办法。
英国也打算拉拢印度各界上层人士,以平息日益高涨的印度反英斗争。英国驻印度总督伊尔温勋爵于10月31日宣布,将召开以确立自治领地位为目标的圆桌会议。
1930年11月,拉姆齐·麦克唐纳组成英国第二届工党政府,他曾表示印度将成为英国新的自治领。
1930年11月12日至1931年1月19日,英国国王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关于印度问题的圆桌会议。出席者有印度各王公、派别的代表58名。真纳率穆斯林联盟代表团参加,国大党抵制这次会议。会议对取消印度的殖民地地位和印度未来国家机构问题均未涉及,只就组织全印联邦国会、按宗教原则进行选举等一般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因意见分歧,会议没有达成一致的决议。之后英国政府转而寻求与国大党领袖谈判。
1931年1月26日释放了甘地等国大党领导人。英总督与其会谈,3月5日签订《德里协定》(又称《甘地——欧文协定》),国大党停止了不合作运动,同意参加新的圆桌会议。
9月7日至12月回日在伦敦举行了第二次圆桌会议。甘地作为国大党的唯一代表出席会议,在会上提出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的要求,遭到英国拒绝。加上对居少数地位团体的代表权等问题有不同意见,会议仍未达成协议。
1931年12月28日,英国和印度关于印度政府前途的第二轮会谈因印度民族主义者要求完全独立而宣告失败。英国政府愿意给印方一个有限的主权,即让印方掌管政府各方面的财务。圣雄甘地代表全印国民议会参加会议。除完全独立外,他拒绝接受任何条件。会议的不欢而散导致印度的又一番混乱,当局采取新的步骤镇压独立运动。在孟买的街上,发生甘地的国大党中世袭贵族印度教教徒和那些背叛甘地的“不可接触的贱民”之间的骚乱局面。
印度领袖甘地被捕,全国群情激愤。图为甘地的支持者和警察发生冲突。1932年1月4日,新的一年刚开始,印度的独立运动就受到一次挫折。在伦敦举行的印度会议于1931年12月1日休会,双方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在这一次伦敦会议失败之后,甘地通过国民大会党向英国驻鳊新总督弗里曼·汤玛斯·威林顿爵士提出他们一贯的要求,威林顿态度强硬,并威胁要采取对应的措施。甘地激励印人加强不合作运动,拒绝购买英国一切货物。结果英人在印度第一次骚动之后,逮捕了所有反对派的领袖,还对全印度国民大会党发出禁令,印度全国都设置即决法庭,这种法庭可以判决死刑或放逐。
1932年11月15日至12月24日,举行了第三次圆桌会议。甘地已被捕入狱,真纳也未赴会,会议只讨论了次要问题。三次圆桌会议没有达成积极的成果,但为英国政府和议会制定“印度政府组织法”(印度人民称之为“奴隶宪法”)提供了材料。
4.土耳其解放斗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是一个日趋衰败的封建性帝国——奥斯曼帝国。由于它站在同盟国一方参战,实际上已沦为帝国主义的“保护国”。土耳其于1910年10月30日后,英法意等国军队进驻土耳其,希腊军队在1919年5月占领伊兹密尔,土耳其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土耳其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斗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核心人物主要由知识分子和军官组成。其领袖人物阿·凯末尔历任军长、集团军司令,是一位爱国将领。他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亦称凯末尔革命。
1919年5月,凯末尔着手组织全民族抵抗运动;7月和9月两次召开代表大会,成立全国性民族主义者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尼亚保护权利协会;大会选出了以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土尔其军队兵临城下,土麦拿居民惊恐万状地跳上任何一艘可以载运他们的船只逃离起火的港口。员会。这时,凯末尔党人还没有公开反对在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已经成为英国傀儡的苏丹,而是推动苏丹政府召开土耳其议会。同年底,以安卡拉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
1920年1月,奥斯曼帝国最后一届议会会议上,凯末尔及其支持者取得议会多数,从而使议会通过实现土耳其的统一、独立和自由的《爱国公约》。这个纲领性的文件,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旗帜。但是,苏丹政府在英国的唆使下,竟然解散议会。
协约国列强决定采取军事手段镇压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3月16日,以英国为主的协约国军占领伊斯坦布尔,解散了议会,逮捕议员,由军事法庭缺席判处凯末尔死刑。凯末尔于4月间在安卡拉召开新的议会,取名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大国民议会宣布自己是土耳其唯一合法政权,选举凯末尔任主席。
1920年6月,由英国装备的希腊军队进攻安纳托利亚腹地。协约国列强逼迫土耳其苏丹政府在8月签订《色佛尔条约》。土耳其人民拒绝接受色佛尔和约,对外国干涉军进行英勇抵抗。
凯末尔政府在1921年与苏俄签订苏土友好条约。依靠人民支持和苏俄援助,土耳其屡屡击败外国干涉军。它还利用协约国列强之间的矛盾,与意大利、法国签订协定,争取它们同意从土耳其领土上撤军。
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国民军和农民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抗击英国、希腊等国的侵略军。1922年8月,土耳其国民军发动总反攻,击溃希腊干涉军,在9月间收复伊兹梅尔并进军伊斯坦布尔,苏丹罕墨德六世乘英国军舰逃往马其他岛。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废除了苏丹制度。
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在瑞士洛桑签订和约,废除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本部疆土的完整。外国的财政监督和领事裁判权都被解除。至此,土耳其的独立获得国际上的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当选为首任总统,共和人民党第二号人物,原任大国民议会政府外长的伊斯迈特担任总理。新政府一成立就着手处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务,以巩固新生的共和国。
1924年3月4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哈里发制度的决议,驱逐哈里发阿布杜拉·麦只德离境,奥斯曼王子孙也被逐出国境,1924年3月撤销了宗教与宗教基金事务部,封闭了伊斯兰教会学校,废除伊斯兰教法院,并筹备制定新法典。最为重要的是,土耳其于1924年4月20日颁布了第一部共和国宪法,新宪法不仅从根本上确定了国家的共和国体制,完了国家权力的划分,同时赋予人民以参政、议政的权利。
土耳其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改革,如发展民族经济;废除伊斯兰教主(“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以资产阶级的民法和刑法代替伊斯兰教法规;扩大世俗教育;给予妇女在选举、教育和就业方面以一定的平等权利,废除陋习,等等。后来,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党的党纲,把凯末尔主义概括为六项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从总体说来,凯末尔革命起了振兴土耳其的作用。
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土耳其完成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新的民族国家。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赢得胜利的一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5.爱尔兰独立
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为了抗议英国的统治,1920年8月28日晚上在贝尔发斯特的街头上发起激烈战斗,造成13人死亡、40多人受伤。这是自从英国下议院在8月较早时,通过爱尔兰高压法案,对爱尔兰实施戒严令以来,爱尔兰所发生的最严重一次暴动。
新芬党把战斗引到贝尔发斯特的统一党人地区。暴动者的呐喊声、妇女的尖叫声及伤者的呻吟声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不绝于耳。除了枪械以外,到处有人蓄意纵火。警方以警棍驱散群众,但只等到乘着装甲车的部队出动后,秩序才告恢复。
爱尔兰会议批准与英国签订建立爱尔兰自由邦条约。1921年12月6日,在伦敦和平会议上,经过长达数周的讨价还价,才使爱尔兰问题得以解决。会中决议南爱尔兰成为英国自治领之一,其地位将与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非自治领一样。都柏林政府及议会拥有自治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南爱尔兰改称为“爱尔兰自由邦”。英国允许爱尔兰可有本身的武装力量,但爱尔兰国防仍掌握在英国手中。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伊蒙·迪·华勒拉在爱尔兰议会要求废除条约。12月29日,议会秘密批准和平协议,正式承认爱尔兰归属英国。
1921年2月18日,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埃蒙·德·瓦莱拉煽起一场凶猛叛乱,反对驻扎在其国家的英国军队。他谴责英国议会允许这些军队占领都柏林,虐待犯人,杀害儿童,强奸妇女。
当时,爱尔兰人民实际上是生活在恐怖统治之下,整个国家都处在反对英国统治的全面战争状态中。但爱尔兰的最近的几个邻国对这种事实完全漠不关心。两年前的2月,德·瓦莱拉从监狱逃出之后,被爱尔兰众议院议会选为爱尔兰总统,宣布爱尔兰独立。
爱尔兰共和国临时政府领袖——国家军队司令迈克·科林斯,1922年8月22日在科克郡遭伏击被暗杀。科林斯是爱尔兰争取独立的英雄,1906年起在伦敦任文官,1916年返国,曾参加复活节起义,被捕后囚于弗朗哥奇,1916年12月获释。1918年12月以新芬党员身份,出席在都柏林召开的宣布成立共和国的爱尔兰议会。他是第一任内政部长,后改任财政部长。由于他是爱尔兰革命运动的策划者,英国当局悬赏1万英镑通缉他。去年7月停战之后,被选派伦敦担任和谈的主要代表,12月6日签订条约。临时政府成立后,格里菲斯任总统,他任议长。12日,格里菲斯因心脏病去世,由他继任政府首脑。10天后却在视察防务途中,遭伏击身亡,享年31岁。
6.波斯民族运动
1921年2月21日,雷札·巴勒维率领了数千名哥萨克军人攻占首都德黑兰,发动政变,推翻现在政府,迫使波斯国王同意建立军人政府。月底,任命萨吉得·齐亚·马丁为首相,同时任命了许多重要的政府官员。巴勒维是波斯民族运动领导人,他所奋斗的目标是外交独立,并使波斯摆脱外国的控制。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替波斯解除了来自北方(俄国)的威胁。2月26日,波斯与俄国签署条约,俄国放弃在波斯的一切权利,并且明确承认两国在1881年所划定的界线。这是巴勒维的一大成就。
除了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还有一些国家,如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也在战后初期展开了反对英法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所有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参加者从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军人到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包括许多爱国军官,知名人士,以至王公贵族、部落酋长。斗争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从罢工罢市、抗交租税、群众集会、示威游行到武装起义或独立战争,汇合成为强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在多数情况下,运动的核心力量由知识分子和爱国军官所组成,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掌握着运动的领导权。在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建立共产党,工人阶级逐渐成熟起来,过渡到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的民族民主革命。
战后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几乎都受到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和影响,并得到苏维埃俄国的直接援助或道义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由十月革命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结起来,互相声援,互相支持,打击着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石。正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向帝国主义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庞大的市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帝国主义依靠压榨和吸取被压迫民族人民膏血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建立了它们自身发达的经济和统地位。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威胁着帝国主义的命脉,它是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为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重要表现。被压迫民族的每一次大规模的解放斗争,也都打击和削弱着帝国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加深着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