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视技术

自古以来,为了争夺战场上的主动权,给敌人以突然的打击或成功地抵御敌人的进攻,军事家们都力图利用茫茫黑夜作掩护,实行机动,占据有利地形,巩固阵地以及完成战斗任务。夜战成为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战方式。在现代战争中,由于新的技术在军事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战争将不分昼夜的进行,夜战就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在夜间作战,利用探照灯或发射照明弹。用炮发射或用飞机投掷照明弹,降落伞吊着照明弹慢慢下降,这种照明弹在空中好像是高悬着的一盏照明灯,可以照亮很大范围。照明弹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2分钟,照明半径为300米,发光强度相当于100万烛光。但是,照明弹在夜间使用,能够为己方服务,同时也被敌方利用,这是它的不利方面。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暴露自己的目标。另外照明弹熄灭以后,士兵的眼睛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恢复夜间观察能力,因此,利用照明弹照明的办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发明了一种主动红外夜视仪,先用一种发出红外光的探照灯把目标照亮,就好像我们夜间走路用手电筒一样。红外探照灯发出红外线,肉眼是看不见的,它照射到物体以后,物体就反射红外光,通过夜视仪可以把红外光变成人的肉眼能看得见的图像,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这样士兵就可以观察到目标,进行射击。因为夜视仪必须要配合发射红外光,照亮目标,因此叫做主动红外夜视仪。主动红外夜视仪可以看清楚800~1000米远的人员和2000~2200米远的车辆。这种红外夜视仪成本比较低,可以大批装备部队使用。但是这种主动红外夜视仪也有一个缺陷,它在照亮目标时必须发出红外光。如果敌人也有红外探测器,就能够发现红外光,因此容易暴露自己。

后来,主动红外夜视仪逐渐被新的夜视器材所取代,新的夜视器材叫做微光夜视仪。人的眼睛能够感觉到可见光,必须在照度足够大的情况下才成。按照物理学上标准,照度必须达到100勒克斯以上,人的眼睛才能看清各种物体。但是夜间照度非常小,即使在有月亮或满天星斗的情况下,也只有0.2勒克斯。人的眼睛在很微弱的光线的情况下虽然也能在一定距离上区别物体的轮廓,但视程很短。夜间月光、星光虽然照度非常小,但毕竟还有一些,这种光叫做微光。在这种条件下,用肉眼看东西非常困难,但可以通过一种仪器,把微光扩大,使人眼能看到夜暗中的东西。

微光夜视仪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夜视器材。它是通过像增强器,增强目标反射的微弱光线,达到人眼能观察清楚的目的。这种仪器可以把微弱的光线汇集起来,通过3级连续增强,光的亮度可以提高10万倍以上,最后在增强器的荧光屏上显示出目标明亮的图像,供人眼观察。第一代微光夜视仪是在60年代末大量生产的,并且装备了部队。这种夜视仪在星光下,观察的距离可以达到300米,在月光下可以达到400米。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在月光下视距可以达1200米,在星光下可以达到1000米。相对来说,具有这样的性能已经相当不错了,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用这种夜视仪,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夜视仪体积大,比较笨重,大约有7千克左右,必须装在三脚架上使用,携带不太方便。后来,在第一代夜视仪基础上,70年代初时又发明了第二代微光夜视仪,这种夜视仪体积缩小了,重量也减轻了,而且可以把它放在头盔上。美国制造的微光夜视眼镜重量只有860克。驾驶员佩戴,在1/4月光下可以看清150米远的人员,能像白天一样驾驶汽车。坦克用的夜视潜望镜,在月光下的探测距离为:对人观察为1300米,对坦克3200米。80年代,第三代微光夜视仪问世,新仪器灵敏度提高,寿命延长,而且不怕强光照射。由于微光夜视技术逐步成熟,价格较便宜,目前,各国军队在巡逻、监视,坦克、车辆和直升机夜间驾驶,夜间救护,架桥、判读地图、机器修理等方面大量使用。

由于战场情况十分复杂,有时不允许人员携带微光夜视仪去观察。微光电视应运而生,微光电视和普通的电视原理相同。把微光摄像机放到阵地上,可以自动把敌方的情况拍摄下来,供在隐蔽部里的指战员在微光电视中收看,也可以存放到录像带里或传送给后方司令部。把这种设备放到无人驾驶的飞机上,夜间深入到敌人的后方搜集情报。目前,微光摄像机不仅性能优良,而且相当小巧,重量仅57克,体积与火柴盒相仿。今后微光电视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必将为夜间观察和夜间作战提供更充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