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去莫斯科求学

1873 年,16 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现有的环境已无法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便希望能去一个学习条件良好的地方自学,在父亲的支持下, 他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离开家乡来到了专家学者云集的文化城市——莫斯科,以寻求更多的知识。

但是,对于年少又有残疾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来说,在举目无亲的他乡生活是相当困难和孤单的。父亲每月寄给他 15 个卢布的生活费,大都被他用于购买科学书籍、实验仪器与试剂,此外所剩下的钱就不多了,只能以黑面包充饥;为了更多地节省费用以购买实验用品,他住在莫斯科郊外一位洗衣妇家的一间阴暗低矮的小房子里。但所有这些简陋的生活条件,并没有使齐奥尔科夫斯基感到有任何苦恼,相反地,他为自己处于这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城市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每天清晨,他都是步行到图书馆去看书。在去图书馆的路上,他迎着朝阳、望着绿油油的田野与树林,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一到图书馆, 他就仿佛是一只小舟驶入了知识的浩瀚大海,尽情地畅游;桌上放着一只大黑面包与一瓶白开水,这就是他一天的饮食。虽然生活条件和读书环境比有着巨大的差距,但这无法限制齐奥尔科夫斯基那浓浓的求知欲。每天他都是最早进入图书馆,一直到日落黄昏,图书员点起了煤油灯,他还在埋头刻苦攻读。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种学习精神,深深感动了图书馆的许多工作人员; 他们常常从自己家中带来一些可口的饭菜与他共享;在借书的时候,齐奥尔科夫斯基也享有优先借阅的“特权”。这时,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图书馆馆员费多罗科夫,发现这个爱读书的年轻人有着无法估量的潜能,于是尽自己所能指导他进行自学。就这样,凭借着自学的坚实基础和费多罗科夫的耐心指导,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自修完成了大学理科的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齐奥尔科夫斯基除了到图书馆读书外,还常常穿着一件已经被化学药品腐蚀破了的上衣,为购买实验用品在城里到处奔波;有时他在旧书摊旁贪迷地翻阅各种廉价的科技书刊,发现有好书,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下一顿的饭钱掏出来购买;晚间,当他独自躺在自己小屋子里的床上时, 许多奇妙的幻想便纷至沓来:

能不能制造一种可以飞到地球以外,对地球进行观测的飞行器呢? 人类能不能利用地球自转的能量使飞行器飞行?

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环绕地球飞行一周呢?

多年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回忆录中这样述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我的头发长长的,因为没有时间去剪掉它,而且总是穿那套破衣服,现在想想, 真是滑稽而可怕。我因当时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感到幸福,黑面包与小房子并没有使我感到任何悲伤;我甚至没有想到自己会挨饿和累乏。”

就这样,他孜孜不倦地在莫斯科自学了 3 年时间,学完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球面三角、机械动力学、物理学、化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以验证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由于他经济拮据,自学是他学习各门学科的唯一方法,也是他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通过刻苦自学,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对各类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