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风土驯化”到“大量选种”

1889 年,米丘林辞去了车站上的职务,以全副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果树改良工作中。

经过长时间的辛勤劳动,在原来一片荒凉的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苹果、水梨、李子、欧洲樱桃、樱桃及浆果等杂种苗木的作物。同时也散布着第一批在柯兹洛夫城中所栽成的杏子、桃子、葡萄、桑树、草莓以及金黄色的烟叶等植物。在该地的中央,一所新建的房屋拔地而起,沉浸在一片绿树丛中,这所房屋里住着米丘林和他的家人。理想的种子开始萌芽,心爱的事业在缓慢前进。米丘林一边精心管理苗木,一边埋头学习。每天就寝之前, 他总要写下园艺日记,把一天所有引人注意的事情及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亲自写成果树栽培方面的著作。米丘林很想使儿子尼古拉成为一个得力的助手,但他的儿子却不这么

想。同果树园艺相比,尼古拉更喜好机械。

在这段时间里,米丘林的改造事业开始取得了一些成绩。米丘林在他《60 年的工作总结和将来的展望》一文中,曾把他的全部研究过程分为 3 个阶段。当前这段时期正是全部研究的第一阶段——驯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米丘林是根据当时流行的“风土驯化”学说进行工作的。这种学说的倡导者是当时俄国最有名的果树园艺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

格列尔。当时,格列尔的学说经常发表在《俄罗斯园艺》杂志上。格列尔的主要思想是:可以采用两种办法把品质优良的南方果树移植到北方来,使它们“风土驯化”,以此来改善俄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果树园艺事业:第一种方法是可以把南方果树直接移植到北方来,或者采用它们的枝条,用扦插和压条的方法在北方进行大规模的繁殖;另一种方法是把年老的南方果树的枝条,嫁接到生长在北方的耐寒力强的、野生的果树上。这样南方果树的接穗, 受了北方果树砧木的影响,就可以提高它的耐寒性,逐渐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平安地度过寒冬,而且能够结出果实。这种想法和米丘林的设想很相近。

米丘林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开始进行风土驯化的实验。

当时,许多园艺家、学者都认为樱桃不能用插条繁殖,并以为这已是被前人证明了的真理,没有再去试验。米丘林却不盲从,他剪了几枝樱桃枝条插入土中,精心管理,不久这些枝条竟冲破固有成见,长出了健壮的根系, 生出了茂盛的枝叶。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较大轰动。

1884 年,米丘林首次用俄罗斯南方的樱桃树和北方的樱桃树进行杂交。

1888 年,樱桃杂交后代结出了鲜美质优的果实。大胆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这

是第一次种间杂交的成功。这时米丘林正好是 34 岁。

在初步成功的鼓舞下,米丘林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叙述了北方耐寒砧木驯化“蓓莱梨”的情况,另一篇报导了两种矮生樱桃在他的园子里培育成功。为了说明问题,他把枝叶和果实同文章一起寄给了彼得堡林木研究所。

1888 年 9 月,米丘林用汗水写成的文章在《园艺果树栽培公报》杂志头版位置上发表了,他感到由衷的喜悦。米丘林把文章念给体弱的父亲听,老人流下了欣慰的热泪:他总算看到了儿子的成功,感到几代人长期以来的幻想终于实现了。邻居和朋友们也向米丘林表示祝贺。

第二年一月号的同一杂志上,插进了两幅米丘林寄去的樱桃印图,下面标有“多产矮生种”、“多产半矮生种”的字样及米丘林的名字,最下面是主编的附言:“品种是否新,尚待了解。”

改造者辛苦的劳动成果遭到了污辱,米丘林气得几乎发了疯,他咬紧牙关认真地思考着:“是自己工作中的失误还是对新品种的围攻?”他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历史作出公正的评价。

为了弥补对选择品种经验不足的缺陷,米丘林决定尽量引进外国良种果树,并亲自考察它们的品质。于是他向国内外许多园艺机构订购了几百个果树及观赏植物的品种。

试验范围在不断扩大,人手也越来越紧缺。而就在这时,一向酷爱机械的儿子尼古拉没向父亲道别便出走了。儿子脱离家庭使米丘林非常吃惊,他在莫斯科的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

既然儿子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就只好让他去走。这时,果树实验已到了关键时刻。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米丘林费尽心血搜集来的南方果树苗木, 大部分经不住严寒的考验,都冻死了。虽然,有时偶然也出现少数抗寒品种。

但这一例外的情形,并不是“风土驯化”的结果,而是这种品种在他的原产地早就具有这种耐寒性,只不过在当地情况下,没有显现出来,或者曾在偶然的特殊寒冷的冬季里显露过,但却被人们忽略了的缘故。

这次失败使米丘林终于相信,以嫁接法使原有的品种风土驯化的方法是错误的,格列尔的理论不能指导果树栽培的实践。从这次失败中,米丘林认识到:年老的结过果实的植物,具有顽固的保守性。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把它们移到另一个气候条件相差极大的新环境下,也是很难改变它们的遗传性的。此外,他还总结出生物学上一条重要的理论:植物在幼苗期间最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最强,这种能力随着植物年龄的增长逐渐减低,以至于消失。

在这一个新的认识基础上,米丘林决定改用对浆果、果树植物品种栽培方面最可靠的方法来继续他的工作。这种方法就是混合选种和人工培育的方法。由此米丘林的研究工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大量选种阶段。

米丘林从 1888 年起,开始从国内外选购大批品质优良、品种不同的果树种子,把它们播种在自己的果园里。他希望从这些种子里萌芽出来的苗木, 从它们一发芽开始,就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转变成抗寒的品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米丘林应用了“斯巴达式”的选种经验,在园圃中不断进行严格的选择,淘汰那些“体弱”的,挑选出来最富有生命力的、优良的苗木,细心地加以培养。

米丘林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够理想。因为从最好的本地品种里选出的苗木,品质比旧有品种高不出太多;而从外国品种的种子培育出来的苗木,大部分仍旧缺乏耐寒性,往往冻死了。而且这种由种子培育出来的幼苗,要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多次的选择,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这是由于幼年的植物虽然容易接受环境的影响而适应新的环境,但是这种适应性是比较有限的。如果把植物栽种到与它原来所处环境相差太远的地区,往往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死亡。

此外米丘林还采用了逐步向北推移的方法,来改变果树的耐寒性。米丘林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一些名贵的果树品种。“北方杏”就是米丘林用这种方法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例子。

米丘林的故乡由于气候寒冷,不能栽植杏树。米丘林一开始采用直接播种的办法,把大量南方杏树的果核播种在自己的苗圃里,试图改变它的遗传性,使它能在北方的严寒条件下结出果实。但是事与愿违,几千棵由南方果核生长出来的杏树苗,在两三年内都冻死了。米丘林分析了这种方法失败的原因以后,就先把南方杏树果核种在罗斯托夫近郊的顿河岸边;经过几个冬季后,选出其中耐寒性最强、品质优良的杏树果核,再播种到罗斯托夫以北300 公里的地方去。从这批杏树中再选择出其中耐寒性最强的杏树的果核, 种到更向北几百公里的柯兹洛夫城。如此几次北移后,从这批苗木中,米丘林培育成功了“北方杏”。

然而,这种方法过于费时费力,得到的效果也不够大。米丘林为了缩短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时间,经过仔细地研究,创造了杂交育种方法,把改良果树品种的工作提到更高的阶段,即杂交育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