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古城的兴衰

《汉书·西域传》中曾经记述了在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有一个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统辖的小“国”——精绝,她有国王、都谢、将军、译长,下率子民480户,3360人,居地环境恶劣,“行地厄狭”。

公元7世纪时,玄奘印度求法,途经尼雅河谷的尼壤城,说这里的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其描述,与今天尼雅河谷的自然景观仍十分贴切。尼雅河谷两岸,仍是胡杨、红柳、芦苇丛生,沙生植物遍野,红柳深处,偶见民居二三,白羊点点,散落草丛之中。行人过处,突然会惊起一只灰兔,如脱弦之箭,夺路狂奔。这一切,展示出草木旺盛的平原草场景观。

但越过大玛扎,进入沙漠以后,则立即步入了一个没有生命的荒凉寂寞的世界。没有一棵树,不见一根草,丛丛沙丘之中,人们只能依循大概的方向,觅路而行,差不多50公里后,在漫漫沙丘之中,实现两道巨大的南北向沙山风梁,沙梁之间,尼雅河故道白色淤泥蜿蜒屈曲。依傍河谷,高居于台地之上,丛丛古代民居,梁柱依然屹立,四周古树环绕。这就是精绝遗址!

根据考古学者的勘察,精绝王国的领土,大概是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3至7公里的100多平方公里。左右沙山屏障,在这一长条形的沙梁谷地之中,古代尼雅河流水可断续流泻至此,河道支汊,水流纵横。已发现的150多处遗址,包括了普通民居、寺院、官署、冶炼作坊、果园、防沙篱墙、农田、畜厩等,它们成小规模集聚,四散分布在河谷台地之上。较大的居址,建筑面积达约200平方米,四周用红柳、芦苇围成防护墙,居室多间,可见出客室、卧房、储藏间、厨房、畜厩之别。居室后部,往往有果园,梨树、苹果行列有序。不远处,往往还有相当规模的葡萄园、人工林。林木目前虽已倾侧在地,但从一人不能合抱、高达一二十米的树身,可以看出主人当年对林带的苦心经营。寺院之建筑、环境,绝不稍弱于这类规模宏大、身份较高的大型宅邸,它们同样有多间房舍,四周林带环绕,傍近溪流,可无虑河水溃泛;而较小的居民,有的只有住室一间,与畜厩为邻。主人们社会身份不同,经济状况悬殊的景象,毕现在今天人们的眼前。不少宅院前,林树成列,防沙篱环绕,即使沙漠就在身边,也无虑日常生活受到干扰。大型宅院内,发现了深入地下的储冰地窖,居址傍近,往往有圆形涝池,涝地周围,遍植桑、杨。汉代的精绝“王侯”,认真分析,不过是一个小小村社的统领,但由于地处国际交通路线之冲要,身价倍增,得以享受当年世界最高成就的物质文明。他们全身内外,都是彩色斑斓的丝绸锦缎,使用着来自黄河流域银光闪烁的龙纹铜镜、油黑晶亮的漆盒。“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缎,更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得自汉王朝的特殊赐赠,表示着一种寻常百姓难以享受的殊荣。虽然,在汉王朝统治者心目中,他们贵为王侯,地位不同于一般,但在与当地自身物质生产密切关联的日常生活中,即使贵为王侯,发现于墓藏的东西也不过是木盆盛肉、小米饼及葡萄、梨之类的简单食品。

精绝王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骆驼与马。骆驼的粪便依旧保留在当年的垃圾堆中,它巨大的森森白骨,遗址区内随处可见。

1959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学者史树青一行,深入尼雅,对遗址进行了考察。调查了佛塔遗存,并对部分遗存进行了简单清理,发现了一处冶炼遗址,采集了相当数量的文物。还收集到一枚“司禾府印”,再次引发了学术界对尼雅遗存的关注。同年10月,新疆博物馆学者李遇春率考古队员10人,用骆驼由民丰北行5天,抵大玛扎。自大玛扎北行两天,抵佛塔。在遗址地区实际工作9天。共清理了10区房址,1座墓葬。获陶器、坩埚、纺轮、毛、棉、丝织物、竹、木器、五铢钱、铜顶针、铁镞、铁刀、角质带扣、角杯、磨石及象牙、玛瑙、珊瑚、玉石、玻璃等遗物。在出土的东汉夫妇合葬墓中,男女主人尸体保存完好,穿着大量丝绢锦绣,棺上覆印花棉布,随葬藤奁、木栉、木简、碗、盘杯及弓箭、钢镞、君直高官铜镜、铜戒指、铁刀、金箔、一小块纸片等。为深入分析,认识精绝王国社会上层人物的物质文化生活、人种特征、精绝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地位等,提供了第一批相对完整的发掘资料。

90年代,由日本企业家、净土宗僧侣小岛康誉出资,中日学者联合对尼雅进行调查与发掘。这次考察首先对尼雅河水系这一地理单元内的人类遗存进行全面调查,把尼雅——精绝废墟只看作尼雅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一个阶段。通过调查,可以清楚结论:在乌鲁克萨依发现了细石器遗址,表明尼雅河居民1万年前后,活动在昆仑山前,尼雅河谷地带。青铜时代,他们沿尼雅河而下,直到塔里木盆地深处,而到汉晋时期,古代尼雅居民再由尼雅河尾间地段上行,在目前的尼雅遗址区,建立了农牧兼营,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精绝王国。精绝以后,唐代尼壤城虽同处尼雅河流域,却并不在这一废墟之中。

1995年,由联合考察队中方学者发现并发掘的精绝贵族墓地,可以说是本世纪尼雅考古工作中最惊人的收获。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并清理了保存十分完好的汉代墓葬9座。死者分别置于箱式或船形木棺内,人体已成干尸,保存相当完好,他们以锦绢包头,身着锦袍、锦裤,上覆锦被,脚着勾花皮鞋及晕间纹毛靴,彩色鲜艳,花纹清楚。锦纹图案间穿插的汉文隶书如前述“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外,还有“世无极锦官二亲传子孙”、“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长乐大明光”及“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等,是十分典型的汉代图案形象,表现出汉代统治阶层人物祈求延年益寿、荫葆子孙的心态。数量极多而又保存十分完好的锦绸,不仅表现了当年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享乐生活,显示着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商业贸易活动及汉王朝与西域城邦诸国的密切关系,也为研究我国丝绸织造史、装饰图案史提供了很珍贵的实物资料。

尼雅,虽然深处在沙漠之中,但公元前后却也曾是林树环绕、水流清澈的可人绿洲,是精绝人世代居住眷恋难舍的家园,是丝路上来去商旅们翘首以望,寄托了无限感情的中继站。为什么却在晋代突然人去屋空,成了一片沙尘覆埋下的废墟?究竟是怎样的造物力量,导致了尼雅绿洲这场灭顶灾难?

种种迹象显示,当年,尼雅之废弃、毁灭,最重要的、起过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的因素,是人的力量。

精绝居民,当年散处在一群群小的聚落之中,分居河谷各处。我们观察多处小聚落,宅邸周围,大都巨树环绕,树轮粗大,一个不能合抱,果园中果木整齐,桑树排列有序。也有宅邸前林阴道边树木成列。遗址覆灭前的这种景象,都不是绿洲长期断水、植被干枯、濒临覆亡的景象。

一些宅院,储藏室中糜谷厚积,至今不朽。主人走得过急,无法带上这些维持生命所需的最重要物资。这一景象,与缺水导致遗址废弃,有组织、有准备的逐步撤离,也无法吻合。

从出土于尼雅的佉卢文文书中发现,当年尼雅处在沙漠的严重威胁之中,生态环境险恶。故而精绝统治者对绿洲内水的使用、树木的管理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规定。法令禁止砍伐活树,不允许将树连根砍断。水的使用也是有偿的,并有专人负责。我们从现已译读的佉卢文中了解到,当年的精绝统治者惶惶然不可终日的是来自东南方的Supis人的攻击,“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汝不得疏忽,其他边防哨兵,应迅速派遣来此”、“现此处听说,Supis人在4月间突然向且末袭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i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Supis从侯处将马携走”、“Supis曾抢走彼之名菩达色罗之奴隶一名”、“余已由此派出探子一名,前去警戒Supis人”、“现来自且末之消息说,有来自Supis之危险,命令信现已到达,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等等。可以看得很清楚,在精绝王国绿洲废弃前,Supis人入侵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浓重阴云。

废弃精绝王国,主要是人类因素,在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还有一个有力的旁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与精绝绿洲废弃差不多同时,有一批古代绿洲同样遭遇到毁灭的命运。克里雅河流域的喀拉墩,安迪尔河下游的安迪尔古城,就都显示了与尼雅的共同特征。这些古代遗址,当年也都同样面对着SUpis人的威胁,很可能也都在Supis人的侵扰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如尼雅这样处身在沙漠侵迫之中的绿洲,很难经受社会动乱的打击。一旦动乱,社会正常秩序被破坏,人们有组织的与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随即会受到极大的削弱,此时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绿洲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