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工学院成立

  • 陈赓等邓华发言完了,他笑盈盈地扫视了一下会场,把手中的电报扬了扬说“同志们,有一个新情况,刚刚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我要下野了!”
  • 陈赓一听就急了:“安部长,可别卖关子了,既然总理是为我们军工挑选的,你可不能半路打劫呀!他们到底是谁呀?”
  • 水塔上的“八一”军徽和五角星闪耀着红光,夜色下的哈军工大院沉浸在令人难忘的喜庆和欢乐之中。

陈赓火线受命

1953年夏天,正在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陈赓,从朝鲜奉调回国。

6月23日下午,陈赓按照军委事先的通知,乘车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下了车,陈赓特地整整军容风纪,对着汽车反光镜正正军帽,然后拾阶而上,进入怀仁堂里的小会议室。

陈赓刚在沙发上坐下,走廊就里传来由远到近的脚步声,间或有他耳熟能详的浓重的湖南话和爽朗的笑声。

“是主席和总理来了!”陈赓心里一热,连忙站起,迎到门口。

毛泽东一进门就看到正在敬礼的陈赓,热情地说:“噢!我们‘最可爱的人’回来了,辛苦了!”说着伸出双手抓住刚刚敬过军礼的陈赓的双手不放。

“主席好!总理好!”陈赓一边紧紧地和毛泽东握手,一边向毛泽东、周恩来问候。

这时候,朱德和彭德怀也跟在后面进了屋,陈赓连忙说:“总司令好!彭总好!”

“坐下来谈吧!”周恩来摊开双手,安排毛泽东先落座,然后大家围着毛泽东坐下。

周恩来明亮的双眸望着满面红光的陈赓,亲切地说:“陈赓同志,军委根据朝鲜战局的情况和当前我军建设的需要,把你从前线调回来。彭总回国治病后,你代理‘志司’领导工作快3个月了,我看还是先听听你的汇报。主席、二位老总,你们看行吗?”

毛泽东轻松地吸了一口香烟,靠在沙发上朝陈赓点头说:“好嘛,先听听你的最新报告。”

陈赓欠了欠身,说:“我军缺乏现代化装备,部队缺乏精通科技的人才,造成在朝鲜战场的困境。只能靠坑道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许多战斗由于装备技术落后而不能取得胜利。”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落后了,在战争中就要挨打。最急需的,是要培养前方已有的部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维护、使用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炮上坏了个螺丝,在3个连队找不到一个会修的。”

毛泽东听到这里,把没吸完的香烟摁死在烟灰缸中,看着陈赓,斩钉截铁地说: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现在决心解决这个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必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陈赓回来,就是要你创建这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我们商量了,由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

毛泽东转过头,向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问道:“你们的意见呢?同意不同意啊?”

周恩来说:“我完全同意。”

朱德和彭德怀也表示赞成。

虽然事先有点思想准备,但陈赓还是心中无数,他连忙摇头,真诚地说:“哎呀主席,办教育我可隔行哩,我恐怕干不了。”

毛泽东一摆手,毋容置疑地说:“你干不了,谁能干得了?你在我军高级将领中,提一个懂得高级工程技术的人来。”

陈赓想了一下,笑道:“我提不出来。”

毛泽东挥着手说:“你就应该干!有困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帮助,凭你陈赓的才干和冲劲,一定能干好,你放手去干好了!”

陈赓还要推辞,周恩来开口了:“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要是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啊!”

陈赓不再吭声了。

毛泽东却谈兴正浓,他又点燃一支香烟,接着说下去:“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同志在援助我们部分技术装备的同时,就提出要我们赶快办一所培养技术军官的大学,我们接受了他的这个建议。朝鲜战争可能成为持久战,相持多久还难预料,我们毕竟不是美国人的参谋长哟,我们不能够长期处于武器装备的落后状态,一定要在战争中不断改善,所以急迫需要大量的技术军官。国防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大批技术军官。办这样综合性、多兵种的大学,我们的确没有经验,好在我们可以请苏联派出各种专业的专家来协助我们办学院。具体的一些问题嘛,由总理安排吧。总理心细,本来这所大学想叫军事工程技术学院,总理说为了保密,去掉技术两字,我看去得好,就叫军事工程学院了。”

陈赓生怕漏掉毛泽东的每一句话,他低着头认真地做记录。

周恩来说:“军委主持的全军院校工作会议已开了一段时间了,差不多要开完了,主席今天刚刚签发了命令,军事工程学院拟设在哈尔滨市。你们先成立一个筹备机构吧,考虑一个建院方案并报军委审批。为了学校尽快上马,早出人才,政务院决定,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舍拨给你们作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新的哈医大拨款另建。军事工程学院与南京的军事学院同等地位,党中央和政务院会大力支持你办好这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

这时,毛泽东站起身来,握着连忙跟着站起来的陈赓的手说:“俗话说,千兵易得,良将难求。我看,你这良将就知难而进吧!”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们如此信任自己,陈赓觉得一股热浪涌到胸口,他声音洪亮而急促地说:“请主席放心,请总理、总司令、副总司令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怀仁堂外,晚风夹裹着合欢树的花香掠过洒满霞光的中南海湖面,在层层的碧浪中揉出万朵金花。

离开怀仁堂,坐在汽车里的陈赓感到有点燥热,他解开风纪扣,摇下车窗,扭头注视着长安大街上一派祥和的景致。

从指挥浴血奋战的千军万马,到调度勇攀高峰的科技大军,此时的陈赓心里明白,自己接受的是一个艰巨的特殊任务,他已经成为新中国国防科技现代化的起点,人民共和国的巍巍高山,将由陈赓铺下一块永垂千古的基石。

筹备委员会成立

陈赓刚从朝鲜回到北京的那天晚上,老部下李懋之来到灵镜胡同。李懋之曾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参谋长。

听说李懋之还没吃晚饭,陈赓让妻子炒一盘菜,端一碗稀粥、两个馒头上来。

“懋之呀!你这个老西子还要点醋吗?”李懋之是山西人,所以陈赓这么说。

“不要,不要!”李懋之端起碗,低着头“呼噜呼噜”地喝粥。他中等身材,浓眉大眼,身体结实,圆圆的脸盘挂着汗珠儿。他在老首长陈赓面前,就像小弟弟似的毫无顾忌。

“你怎么知道我回来了?”陈赓穿着一件露洞的旧背心,摇着一把大蒲扇,望着狼吞虎咽的李懋之问。

“我去总参打听过,说你这几天回来。”李懋之低头吃饭,山西口音越发不清楚。

“你不要回朝鲜去了,我另外给你安排个工作,怎么样?”

李懋之端着饭碗,愕然地望着陈赓问:“让我干什么去呢?”

陈赓笑眯眯地不说话,憋了片刻,才抖出“包袱”说:“帮我办学校。”

李懋之的眼睛都瞪圆了。

陈赓把前天去中南海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情况向李懋之说了一遍。

“任务紧迫啊,前线等着要技术干部,”说到这里,陈赓收起笑容,微微皱起眉头,开始踱步,“我们现在是两手空空,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设备,四无大学的管理经验,总之是啥也没有!连学校设在何处还没有最后敲定呢,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共产党员是不怕困难的,是不是?世界上有什么困难能吓倒我们呢?”

陈赓坚定的话语使李懋之合上了一直张着的嘴巴,神色严肃起来。

陈赓话锋一转,像在战场上下达命令似地说:“我决定用边建边教边学的办法,就是说,建校舍、请教授、招生开课同步进行,尽快上马,要先调一批教授来,学员也立即从各大军区选调。前天我离开怀仁堂时,简单地向总理讲了这个想法,总理同意。昨天,我又去看了彭老总,彭老总很快要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了,他说支持我的这个‘三边并举’的方案。现在主席下达全国军校调整的命令,就是6月23日军委那个命令。军委已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三兵团部分干部为基础,尽快建立军事工程学院,校址初定在哈尔滨。三兵团司、政、后干部要尽量多调一些到学院工作,所以,你懋之是一定要到学院的呀。三兵团各军也调一批师团营干部,你写个名单给我,我好向军委总干部部提出来。”

李懋之想了想说:“三兵团司、政、后机关的部处级干部工作能力都不错,可是现在还在打仗呀,全调出来兵团党委也不会同意,可以争取多抽几个。至于我,文化水平不高,干学校工作恐怕不行,司令员,你还是让我回朝鲜吧。”

陈赓抓起身边的大茶缸来“咕咚咕咚”喝了半缸子水,擦擦嘴,大声说:“你别想打埋伏,你住过西北军士官教育团,当过太岳抗大分校的教育长,肚子里墨水不算少啦!总有点学校生活体会吧,不会就学,大胆去干。我马上调第二高级步校徐立行副校长先来,总理已写信请苏联派首席顾问来,等苏联顾问一到,我们一块去各地选选校址,调研一下。回来成立个筹委会,你就来参加筹委会的工作……”

送走李懋之,陈赓连续几天跑军委,与粟裕等领导同志交换意见,对军委筹建军事工程学院的方案做具体的细化工作。军委向远在重庆山城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下达命令后,陈赓每天与该校的电话不断。军委根据陈赓的意见,又向南京的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发出调动命令,要求该室主任胡翔九和副主任张述祖先带领部分专家到北京向陈赓报到。

这时,陈赓在北京一时还没有办公地点,灵镜胡同的家就自然成为他筹办军事工程学院的第一个指挥部。陈赓在这里调兵遣将,一面指挥各路人马向北京集中或向哈尔滨搬迁,一面从三兵团物色干部,抽调各方人员组织筹备工作班子,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小四合院里天天传来陈赓的吆喝声,到8月底,陈赓身边有了3位得力的助手,即徐立行、李懋之、张述祖。陈赓总算松了口气。令陈赓欣慰的是,身边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政工干部中,还有二高步校的傅德林、王秉衡、许鸣真等人;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干部,有军务处长黄景文和高庆魁、徐文林、党中才、苑舒君等。

30多名工作人员在短时间集中到灵镜胡同10号,每天出出进进,使这条原本清静的小街热闹起来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这天一早,陈赓穿上一套洗得干干净净的黄军装,和秘书刘云和参谋人员出门坐上吉普车,直奔地安门恭俭胡同1号,后改为59号,那里是筹委会的驻地。

陈赓一迈进朱漆大门,四合院里已经坐着的30多人一齐站了起来,陈赓和大家一一握手,和他们简短地交谈着。

这时,徐立行走过来对陈赓说:“陈院长,人都到齐了,是否可以开会了?”

陈赓回过身来,点头说:“开会!”他走到主席台前,那不过是铺着白布的两张办公桌子。在主席台后面的大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肖像。

徐立行主持会议,“同志们!现在开会。今天是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下面我们请陈赓院长讲话。”

陈赓站起来,微笑着望着大家,等大家的掌声平息下来后发表即席讲话。

“今天是9月1号,而我们现在开会的地方呢,也是个1号。这叫好事成双,当年这个地方是沾了皇帝的龙脉紫光。解放后,这个恭俭胡同1号,曾经是萧克部长的家,我们打倒了皇帝,所以只能借肖部长的光了,在这里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

陈赓的话引起大家一片笑声和掌声。

接下来,陈赓简要地讲了建校的意义,回顾了已经做的准备工作。说到筹委会下面的工作,陈赓站起来说道:“同志们,8月22日,我们的筹备委员会获得中央军委的正式批准。”

“筹委会委员由如下这些同志组成:陈赓、徐立行、张述祖、李懋之、张衍、胡翔九、黄景文、任新民、沈正功、赵子立。我任主任委员,我提议由徐立行、张述祖、李懋之同志任副主任委员。”

“工作人员有:周祖同、马明德、岳劼毅、钟以文教授,还有许鸣真、傅德林、吴兆光、高庆魁、徐文林、党中才、苑野君等同志。”

“我和3位副主任可以经常接头,解决一些问题。以后,一个月开一次大会,检讨和研究工作。这样,筹备委员会今天就算正式成立了。”

“下面我说一下工作分工问题。关于校舍,军委已做了决定,但该单位还不太愿意搬,这样不行,我们必须亲自去跑,还要提出修建计划,明年一开春就开工建设;其次,审查组织系统表格并加以确定,根据编制制定预算概数,报军委批准;另外,教授的聘请,本月3号就提出,再晚了人家都开学了,就不好办了;招收助教问题,也应立即动手,去各军区物色……学校由几个部分合起来,组织很容易庞大,没有用的人员不要带来,而决定来的人员的家属应早做准备,如何安置;教材收集应很好地去进行,一脚踢开旧的是不行的,必须从这些教材中挑选、节录,哈尔滨工大完全用俄语教材,我们目前还办不到。我们应该马上组织人员去各个大专院校参观、接洽,以便收集教材。最后,还要准备好到各个兵种参加会议,向他们提些什么问题。”

“具体来说,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分工是:校舍问题由徐立行同志去催办,胡翔九、沈正功同志去看房子,决定将来如何使用,并把房子图样制出来;组织系统表的审查,起草预算编制表,由徐立行、李懋之、张衍、马明德负责;教授聘请,由张述祖同志主持;招收200名助教和学员招生问题由张衍负责,和黄景文、马明德、岳劼毅、周祖同等组成招生委员会;理顺机构,处理干部问题,由李懋之、张衍、胡翔九同志负责;教材、教学设备问题由李懋之、张述祖同志负责,一方面到各个大学参观,一方面到教育部了解。到空军、海军和装甲兵参观要指定组长,目前先到海军,由黄景文同志任组长,参观要细致,要带回东西来。”

“以上分工有交叉,这样便于互相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密切配合。大家要辛苦一点,各组牵头干部要自找助手,组织开会,研究问题,经常碰头,遇紧急事情可随时开会讨论。”

在布置了具体工作任务之后,陈赓斩钉截铁地结束他的讲话:“以上各项工作都要抓紧进行,对上对外都用筹委会的名义办事。筹备工作在北京要办的,比如批准计划,确定原则,争取3个月基本办完。5月初迁往哈尔滨办公,北京只设1个办事处。”

陈赓就如指挥打仗一样发布指令,明确、精准、周到、详细,使在场的人备感振奋。陈赓如动力十足的火车头,带动筹委会这列火车,开始在轨道上加速。陈赓放手让大家工作,自己则以主要精力抓师资和校舍两件最紧迫、最棘手的大事,以他的影响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中央对筹委会的支持。

周恩来主持联席会议

1952年9月5日上午,初秋的艳阳洒下金灿灿的阳光,将中南海照射的熠熠生辉。在居仁堂前,一辆辆小汽车和吉普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中央军委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们正在这里就筹备成立军事工程学院召开的联席会议。

自从担负起筹建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陈赓就成了中南海的常客,他对有关领导展开“跟人”战术,特别是对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周恩来最后决定由自己主持,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批量解决问题。

会议室里,周恩来面向着大家,他的身边是军委委员陈毅。坐在会议桌前排的,都是新中国初期的军政要员,其中政府系统的有: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长薄一波,中央组织部兼政务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还有十多位政府部门领导和现管司局长。

军委方面的人士有: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粟裕,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

陈赓和筹委会副主任以及工作人员在后排就座。

周恩来入座后,向陈赓招招手:“陈赓,今天是为你召开的联席会,你坐到前边来!”

和陈赓一样喜欢开玩笑的陈毅笑着对陈赓说:“哎呀,陈赓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嘛,要请上座嘛!”

大家一齐朝陈赓鼓掌,陈赓从后排座位站起来,双手夹着笔记本朝大家拱拱手,坐到周恩来的旁边。

周恩来用带着淮安腔的口音说:“同志们,经毛主席批准,中央调陈赓同志回国担任即将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今天政务院召开有关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人的会议,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协调关系,落实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陈赓同志,你刚从朝鲜战场回来,你先谈谈体会,这对我们加深理解中央的决定很有必要。”

陈赓简短地介绍了入夏以来,朝鲜战场敌我双方形成僵持局面的态势,他特别强调我们是同用现代化武器装备到牙齿的强敌作战,敌我双方技术条件相差悬殊,尽管我们的军队士气高昂,不怕流血牺牲,用“零敲牛皮糖”的战术,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美国人,取得小胜,并逐渐积累为大胜,但是我们付出的沉重代价是我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朝鲜战争逼着我们必须迅速改变技术落后、装备落后的状态,因而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是势在必行的。

周恩来接着陈赓的话题,进一步说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周恩来讲完话,陈赓就起来,微笑着向大家一抱拳,环顾一周,调皮地说:“各位政府大臣,各位将军元帅,兄弟我才疏学浅,诚惶诚恐接受了中央决策的这个史无前例的任务,实在寝食难安,压力很大,竭诚祈求各位军政首长,大力扶持兄弟一把。”

从周恩来到各位与会首长,都被陈赓逗乐了,会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当年在太岳军区就是陈赓老搭档的薄一波笑道:“老陈啊,你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说几句俏皮话。”

陈赓的老战友陈锡联也乐呵呵地插话说:“这可是咱们陈司令员的老习惯喽!”

陈赓见打开了局面,就收敛笑容,转入正题:“我不是说俏皮话,的确是肺腑之言。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们军工学院筹委会就完不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光荣任务。”

“苏联派来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同志建议,学院的规模暂按在校学员5000人考虑,校舍建筑面积为60多万平方米,有不少是特需建筑,例如各种实验室、实习工厂、试验试制工厂、各种兵器装备陈列室、风洞群、船模试验池、停机坪、坦克场和野营训练场等等,我们初步匡算一下,光开办费就要1000个亿,(当时的旧人民币,1万元合新人民币1元)吓死人呀!明年建筑费用估计为2000个亿,后年建教学大楼等教学用房,需要资金更多,这是一个花大钱的学校啊。”

“遵照总理的指示,我们要尽快建成,明年秋天开学,尽早培养出人才来。总理已经决定把哈尔滨医科大学4万多平方米校舍全让给我们,作为立足之地。在这个基础上再扩大建设。当然,哈医大校舍要拨款另建。这说明了中央要求我们快点上马的急切心情。”

“根据这个精神,我们确定了边建边教边学的指导方针,就是说各项工作要齐头并进,全面铺开,哪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会影响明年开学的教学进程。我们计划在北京筹备3个月,能把各项工作渠道打通,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定下来,例如请教授、调干部、招生、要经费、要器材设备、要设计施工队伍、要建筑材料、要武器装备等等。苏联首席顾问讲了,作为军事工程学府,部队有什么武器装备,学院都得有一套。我想,我们‘关老爷’关云长的青龙大刀也应该陈列出来吧,让学员们知道中国武器的发展史嘛。”

会场里又是一阵笑声。

“今天总理亲自主持这个联席会议,是给我们搭个台子,让我们筹委会亮亮相,会后,筹委会各个口的负责人就直接向在座各位首长当面汇报请示工作了。我们虽说是直属军委的院校,但也是直属各军兵种的院校,除了军委赋予我们的任务外,每个工程系都要向自己的军兵种首长汇报请示工作,接受领导,希望各军兵种首长多加指导,陈赓我先向你们致敬了!”陈赓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在热烈的掌声中重又坐下来。

快人快语的陈毅先开了口,他瞅瞅陈赓,笑道:“你陈赓的演讲硬是精彩得很!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刚上任就成了军事教育专家喽!是不是?总理?”

周恩来抱着双臂,开怀地笑了起来。

接着,陈毅表示支持建立这个军事工程学院的决定,同意陈赓“三边并举”的建校方针,并提了一条建议,“诸位老总,我还有一条建议,今后,我们的子女高中毕业了,要带头报考军工,这样就会影响社会,使青年学生们也跟着报考军工,让全社会都知道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当然喽,也不能光靠影响,主要还要靠军工学院自己能够培养出军政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技术军官来。”

周恩来带头为陈毅这一条建议鼓掌,在座的军政首长们也报以热烈掌声。

陈毅讲话之后,薄一波发言:“我们全力以赴支援老陈办好这所军工学院。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国内有的东西,优先调给你们,国内没有的,去国外订购,虽然国家外汇少得可怜,还是要保重点嘛。总之,国家财经委会尽最大努力来满足你们的要求。”

接着,肖劲光、刘亚楼、陈锡联、陈士榘、许光达等军兵种首长们争先恐后,作了简短的表态性的发言。他们表示,全力支援办好军工学院,已有的武器装备要多少给多少,现在没有的,也要从国外进口来满足军工学院的需要。

陈赓拱着手再三表示感谢,“各位首长的慷慨支援对我们是有力的鞭策。要多少给多少,其实呢,多给也不要,只要每样两套就可以,一套做实物教学,一套解剖研究。”

时过中午,这次决定军事工程学院地位和前途的重要会议结束了。

散会以后,陈赓向周恩来提出一个问题:“来那么多苏联专家,该怎么样向他们学习?不要让我犯教条主义错误!”

周恩来说:“你跟我一快去请示毛主席吧。毛主席指示:在军事科学技术教育与研究方面要全学人家的,咱们不懂没有办过这样学校,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我军发展实际不断提高,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洋为中用方针,不能说是教条主义。”

“在军事行政治理与练习方面,主要是学习人家的正规化建设经验与良好作风,军队要表现军威,也是国威,不要怕有点形式主义,要先克服我们多年形成的游击习气,形式与内容是一致的嘛,但在官兵关系上,军民关系上,要保持我军的光荣传统。”

“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要发扬我军数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思想领先,政治挂帅传统,不搞一长制,命令主义。不学的地方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卑不亢,多做耐心解释工作,不能影响团结。这些原则是领导把握的,不要向外传,以免使他们感到对他们不信任,不尊重。”

在中国教育史上,由国家总理亲自主持,召集如此多的军政要员,专门研究一所大学的问题,恐怕至今尚找不到第二例。

会后,陈赓向未参加会议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汇报了会议情况。

彭德怀听了陈赓的汇报以后,说道:“我们面临的是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武装起来的敌人,我们在朝鲜吃了这个苦头,假如我军没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取得胜利是不易的。我们急切需要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首先需要院校培养干部。有现代化武器装备,没有技术干部把握使用它,它就等于一堆废铁。要赶紧培养这样干部,使成为正规化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彭德怀对陈赓提的边建边教边学方针很是赞赏。他说这个方针很好,体现了我们的急需,虽然国家初建,万业待兴,经济困难,但对大家都慷慨支援创建军工学院,感到非常兴奋。

周恩来向苏联请援

1952年6月3日,在周恩来的嘱托下,粟裕代为草拟周恩来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函件。

函件写到:

我国现在筹备创办一个军事工程学院,主要是培养我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部队的军事工程的高级工程人员,求得逐渐能够修理和装配各特种武器的各种机械,以减少和避免像现在所常发生的故障及损失……

学院拟设5个系、26个科、72个班,计划招收1100名学员,第一期计划3年毕业,待取得教学经验和各方条件具备后,再酌量延长至每期5年毕业。

我们因无创办此类学院的经验和教育干部的缺乏,因此院部及各系科均需有顾问同志的帮助,才能办好。为此,请您能够根据这样的组织机构,或看还需增添必要的系、科,派遣足够的专家并准备课程前来帮助。我相信和感谢您能够热诚地给我们以如愿的答复。

就在当天,周恩来审批签发了粟裕向军委呈送的《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的报告》。

周恩来的信通过外交渠道送到了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布尔加宁的办公室,然后,转交到了斯大林的宽大结实的橡木办公桌上。

斯大林对周恩来的信颇为重视,而且很快作出反应。

7月,秘书把一位身穿笔挺空军军服的奥列霍夫中将带到克里姆林宫里的斯大林面前。

斯大林两只灰色的眼睛闪射着犀利威严的光芒。

“你好!奥列霍夫同志!”斯大林与中将握手,声音低沉沙哑,“派你去中国,帮助他们建立一所军事技术大学,中国人太缺少军事工程师了。具体的工作你与柯托夫上将商量吧。”

奥列霍夫中将在来之前已经知道此行的意义,他了解斯大林不喜欢多说话的习惯,于是敬礼,转身告辞。随后准备启程到中国。

苏联专家确定校址

1952年7月底的一天下午,北京西苑机场无遮无拦的地面伸展在酷暑的烈日下,蒸腾起的热浪将机场远处的树林烘烤得如幻影一般晃动。

飞机跑道旁,陈赓和徐立行一行人被晒得汗流浃背,白衬衫被汗水一浸,几乎贴在身上。

接到通知,陈赓等人知道苏联专家今天到京,特地来机场迎接。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好久。不知什么时候,远处的天空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

“到了,苏联顾问到了!”年轻的参谋人员兴奋地喊起来。

“把鲜花准备好!”陈赓吩咐几个女战士,回头招呼大家向停机坪走去。

飞机停稳了,机场地勤人员把扶梯搭向打开的机舱门,舱门打开了,一位瘦削秃顶的老人走出机舱。老人就是苏联政府派往中国的专家设计组组长,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瓦·依·奥列霍夫中将。

陈赓快步迎上去,扶住刚走下扶梯的奥列霍夫中将,用俄语大声问候道:“斯特拉斯维杰!”(俄语“您好”)

奥列霍夫中将有点惊诧,回过头小声问翻译:“怎么,陈将军会俄语?”

没等翻译说话,陈赓笑着说:“1926年9月,党派我去苏联学习了半年,那时候学了一点俄文,可几十年不用,我那点俄文底子早就当饭吃掉喽!”

奥列霍夫中将一行共5人,包括炮兵少将、内燃机专家、海军上校和一名翻译,他们稍事休息,就热情地投入工作之中。

奥列霍夫中将认为,建立一所高等军事学院,选校址,搞基建,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师资来源,而这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苏联可以帮助中国制定教学规划,但不能包办代替,这所大学的主人是中国人。

陈赓非常赞同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意见,他们一连几天在一起讨论,互相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虽然军委已经初步选择哈尔滨为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址,但陈赓认为必须尊重苏联专家的意见,让他们去各地具体考察一下,最后再确定校址。

8月5日,陈赓和徐立行带领几位工作人员,陪同奥列霍夫专家组先后考察了南京、上海和大连。奥列霍夫专家组认为,这几个地方都不具备办军事工程学院的保密和安全条件,最后,一行人来到哈尔滨。

已先期来哈尔滨做过各项筹备工作的徐立行,详细向陈赓和苏联专家介绍哈尔滨市的各方面情况。

哈尔滨是解放军解放的第一批大城市,是老解放区。这里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生机勃勃的工农业生产,特别是举足轻重的军工企业,以及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的工科大学教育体系等,令苏联专家十分满意。

考察组对以俄语授课而闻名全国的重点工科高校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深入考察并与苏联专家和中国教员座谈。之后,又访问了几个大型军工企业。至此,他们已经得出一致的结论,哈尔滨具备了所有建院的条件,外加水力充沛的松花江,可供海军工程系教学之用,校址就定在哈尔滨了!

院址终于定下来了,为此,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举行了宴会上。看到餐桌上摆满红珍珠般的鱼仔酱、蘑菇沙拉、地道的俄国苏布汤和酸酸的“黑列巴”即俄式烤面包时,奥列霍夫连称“哈拉少”。

陈赓哈哈大笑,不无自豪地说:“怎么样?这跟你们在国内的生活比较也不差吧?”

徐立行草拟建校方案

1952年,8月30日,在考察组一行回北京之前,苏联专家就即将全面展开的学院建设,和陈赓、徐立行等中方同志充分交换了意见。

奥列霍夫对20余天的考察结果很满意,他认为中国已经存在一支可以承担高等军事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之初,教员来源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学教授、副教授中抽调老教员,作为教学骨干力量;第二个层次是从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的讲师与助教中抽调,依靠老教授培养这些年轻的后备教员,然后投入正式教学。

奥列霍夫还说,苏联的军事科学技术学院是由各军兵种独立自办的,各军兵种各有个的教师队伍,而中国没有这样的师资力量,所以只能建立陆海空综合性的军事科技高等学院,以充分发挥有限教师的使用率。奥列霍夫认为,苏联专家不直接讲课,而是帮助中国教师备课,这样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教师。

徐立行在陈赓的指示下,随时与苏联专家交流,并根据军委聂荣臻、粟裕报告的精神,几易其稿,起草了一个具体的建院方案。

这个方案指出:

在军事技术力量缺乏、各军兵种不可能同时开办各自的高等工程技术院校的情况下,军事工程学院应是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技术院校。学院按军兵种设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和工兵5个工程系;按兵器装备设置23个专科……

每个系都是未来有关军兵种单独的高等技术院校的基础和雏形。

毕业生分配去向:

一是到各军兵种任军事工程师;

二是到国防工厂任验收成品的军代表;

三是到中央军委机关负责技术工作;

四是留校深造后任教师。

方案中又列出组织系统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教授的名称。

奥列霍夫和另3位苏联专家认真听取了方案介绍,经过短时间的讨论和个别处的修改,方案获得一致通过。

奥列霍夫高兴地说:“按照这个方案,我们将建设一座‘院中有院、系中有系’的大学,这种军事技术学府在苏联没有,在世界也不曾有过。”

东北军区对军工学院选址问题给予支持。

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发文件。

命令国家卫生部和东北人民政府把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医科大学4.7万平方米校舍拨给军事工程学院作为立足点,哈医大另选校址。

周恩来随即又派出一个政务院检查组,去沈阳和哈尔滨两市,督促、落实东北有关方面的人力物力保障问题。

至此,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文庙街建院的划地问题,得以完全解决。

周恩来亲自挑选将才

1952年9月22日,陈赓向粟裕副总长呈送报告,要求从教育部门和科学院延聘教授。

10月3日,粟裕副总长即给周恩来写报告。

他说:

现据陈赓同志报称:为便于明年开学,目前急需培养师资、训练助教,唯欲从部队中遴选教授实属困难。

故必须从政府系统教育部门、科学院等处延聘,并已得教育部负责人原则同意。否则势难如期开学。

特附呈陈赓同志报告,该件已呈彭副主席,恳请准予如数调配。

3天之后,周恩来对粟裕转报的陈赓报告做出批示:

请邓副总理办理。

周恩来的批示很快得到执行,从各单位调人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一天,陈赓刚从前门回到筹委会,安子文部长就追来了电话:“陈院长呀,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周总理最近亲自为你物色了几位老同志,我还舍不得调给您呢!”

陈赓一听就急了:“安部长,可别卖关子了,既然总理是为我们军工挑选的,你可不能半路打劫呀!他们到底是谁呀?”

安子文笑道:“我要是半路打劫,你陈司令员还不活吃了我?

“告诉你吧,一个叫唐铎,一个叫徐介藩,这两位都是大革命时代的老党员,由组织派往苏联,一干就是20多年。”

“还有一位叫赵唯刚,在日本和苏联都呆过,他们3位的俄语就不用说了。”

“另外,决定从民航局调来唐凯和葛燕璋,他们都是老红军干部。”

“怎么样?周总理让我问问你,这5位干部,除了你自己推荐的唐凯,其余4位你意下如何?”

陈赓听了眉开眼笑,连声说:

谢谢总理,也谢谢你部长大人!我正为缺少部系一级的领导干部犯愁呢,这一下可解决我们的大问题了!

放下电话,陈赓忙把李懋之喊来,说:“懋之啊,你快去中组部找安部长,仔细谈一下,如何尽快让这5位老同志来筹委会报到,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属和子女情况,有什么困难?回头马上告诉我。”

李懋之从中组部回来后,把这几位老同志的资历向陈赓作了汇报,除了唐铎还在苏联,即将回国外,其余4位都在北京。

陈赓背着手在办公室里走了几圈,感慨地说了一句:

总理亲自为我们军工挑选将才,真是军工之幸也!

全面展开招生工作

1952年9月12日,中央军委根据陈赓的建议,为了给军事工程学院的招生和选拔助教做准备,特别向全军下达了《关于调查登记大学、专科学校学生及各种技术人才的指示》,要求各单位在10月底之前完成调查登记工作,并速报中央军委。

这个文件是陈赓和彭德怀商量之后下发的。

筹委会成立之初,为了实施“边建边教边学”的建院方略,陈赓常去找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汇报和请示,这一次是谈招生问题。

“彭老总呀,军工的学生来源是个突出问题,一根草你再浇水施肥,也长不成大树,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师,首先要选好苗子啊。”

彭德怀点头说:“是哦,这道关一定要把严点,进军工的学员,政治思想,学习成绩,军事素质,身体状况,都得合格才行哦,你有什么招生方案吗?”

陈赓说:“我们筹委会的意见是,第一批、第二批的学员,一律从部队里选拔,高中毕业生没当过兵,暂时不考虑。这几年参军的青年知识分子不少哩,有的还是进过大学校门的肄业生。”

“我同意,先从部队里招生,”彭德怀说:“最好先摸摸底,到底有多少合格的?你去找总干部部商量吧,让他们发个文件。”

9月22日,筹委会向军委呈送有关招收学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

每期学员以800名毕业人数为准,预科招生应录取1000人,以保证有880~900人升入本科。

9月下旬,随着各大军区的调查工作相继展开,陈赓在北京亲自主持招生工作的专门会议。

陈赓说:“全军青年知识分子的情况正在调查,这是招生工作的前奏曲。我看招生工作应该开始了,这要涉及全军,抓晚了就被动了。要派工作组下去,招生工作就由张衍同志负责吧。”

刚从武汉回京的张衍说:“我建议组成8个工作组,分头下到6大军区和特种兵部队以及军委直属队。每个组由1名师职干部任组长,总干部部也应派少量干部参加。组长的具体人选嘛,还是请院长点将吧!”

陈赓等大家都发言以后说:“招生是件大事,组长由我们自己的干部担当,我才放心,我先点将,大家再一起商量。”

最后确定的8路招生工作组是:华北军区工作组,组长张国良;华东军区工作组,组长沙克;华南军区工作组,组长邓易非;西南军区工作组,组长杜鸣珂;西北军区工作组,组长王序卿;东北军区工作组,组长吴生敏;特种兵部队工作组,组长周景良;军委直属队工作组,组长贺达。

陈赓一声令下,8路招生人员紧急奔赴各自负责的区域。

8个工作组拿着总政总干部部的命令,严格审核文凭、任职使用情况,把关调查、最终考核录取各个环节。

招生工作是在严格保密的规定下进行的。本人预审通过后,顶多告诉你“去上大学”,去什么大学,大学在哪儿,则作为军事机密而不许多问。

陈赓还于11月中旬亲自到华东、中南地检查、督促招生和选拔助教工作,一切工作都以临战的姿态高速度运转着。

11月24日,中央军委在向全军下达的指示中强调:

为加速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军委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各军兵种高级军事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决定从部队中抽调大学、专科以上理工科学生。对两种抽调对象分别进行文化考试、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一次是对高中毕业和大学肄业一二年的人员,另一次是对大学肄业三年以上和大学毕业的人员,前者合格即录取为学员,后者合格即录取为助教。

选调的原则是:凡是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者,或用不了可能调出者均应抽调;报考的学员名额应超过录取数……

限于12月底考试完毕,录取的学员于1953年1月集中。

各大军区对军委的命令严格执行,对军工学院招生大开绿灯,只要是录取的秀才,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一律放行,绝不讲价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将军的文化教员被军工招生组选中后,也立刻打背包北上。

8路招生组从全军精选的第一批助教共231名,后来又陆续增加,助教队划分为3个区队,担任区队长的黄庆华、陈宽等同志是这300余名助教中的佼佼者,这一大批朝气蓬勃、素质良好的青年人成为哈军工老教授们的得力助手和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1953年元旦刚过,军事工程学院里文庙街上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办公楼王字楼的门前挂上了“欢迎第一期学员和助教来院”的红布横幅,彩旗在微风中轻轻飘荡。

马路上,一群群年轻军人穿着新发的皮大衣和大头鞋,说说笑笑的走过,他们昂首阔步,脸上挂着幸福又自豪的微笑。

建委会提出校园规划

1953年5月29日,军事工程学院建设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工字楼礼堂召开,这是苏联顾问来到学院之后一个重要的会议。院、部、系领导、苏联顾问团和教授会主任以及建委会全体干部都参加。

这次会议唱主角的是李懋之,近几天来,他和副首席顾问叶果洛夫交换过意见,发现双方在1954年的基建总体方案设想上大相径庭,并且没有互相妥协的可能性。

这让李懋之很为难,最后他把两种有争议的意见在会议上和盘托出,希望通过讨论,最后由院长和首席顾问定夺。

李懋之先介绍学院建筑总平面图的两个方案。

叶果洛夫的意见是:

院办公楼居中,与5个工程系的教学大楼组成一个集团,像莫斯科大学那样的巨大建筑群,坐东向西,骑在文庙街东头,可俯视全哈尔滨市,空中投影形似飞机……

李懋之和5个系主任的意见是:

5个系各建一个教学大楼,根据地形条件,院办公大楼和连在其后的大礼堂,坐北向南,空军系和炮兵系在文庙街东头,隔街相望建两个教学大楼;海军、装甲兵、工程兵3个系在院办大楼后,北东西各建一个教学大楼,院体育馆连接大礼堂后,向北开门,与海军系相对,4个建筑物中间为一个主操场。只有把这个总体布局先确定下来,方可一个系一个系地讨论各自的建筑要求。

各个系大楼的立面造型也有争议,叶果洛夫主张是俄式的,即采取平板墙面,铁皮屋顶,四周为“女儿墙”,门厅可搞欧式雕塑。

李懋之则主张墙面要有线条,屋顶是中国式的宫殿大屋顶,铺灰色瓦,不搞雕梁画栋的飞檐斗拱,只要蓝绿色的朴素花纹即可。高屋脊两端各蹲一只与楼高匹配的“大老虎”模型,四角挑檐上按各系的武器设备摆上一排小模型,如空军系摆各种飞机,炮兵系摆各种大炮,海军系摆各类舰艇,装甲兵系摆各型坦克,工兵系摆各种工程机械。

大楼墙面都用灰白色水刷石,既朴素大方,又气势雄伟。也有的人提出屋顶上用琉璃瓦,但由于花钱多,又太显眼,陈赓和李懋之早已否定了这种意见。

人们把这套方案简称“火柴盒方案”,李方案简称“大屋顶方案”。

虽然从首次联席会议起,各个系领导、教授们和干部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支持“大屋顶”,反对“火柴盒”,但建筑专家叶果洛夫坚持他的意见。

叶果洛夫说:“由于受地区和面积限制,像海军工程系还要靠海,将来就地变成独立的学院,这不可能。”

这时,陈赓说:“大楼造型问题与实用价值关系不大,照叶果洛夫同志的意见办也未尝不可嘛,大家再讨论一下吧。”

李懋之听了这话有点着急,他涨红了脸,对陈赓说:“我们中国人喜欢自己的民族形式,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形式,设计单位也想这样设计,我希望能按多数人意见确定下来。”

陈赓看着李懋之着急的样子,不紧不慢地摘下眼镜擦拭着,笑着说:“大家继续讨论嘛!”

一直没说话的奥列霍夫他慢慢站起来,做了一个小小的手势,表示自己要发言。会场上顿时安静下来。

奥列霍夫说:“同志们,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好比一只老母鸡,下的蛋要给各军兵种的。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各军兵种技术装备的增加,现在的5个系将来会成为各军兵种直属的工程学院。”

“军工学院的任务将改变为研究设计尖端武器装备和特种设备。把几个系集中在一个楼里会互相干扰的,因为专业不同,设备各异,所以还是各建一个教学楼比较合适。”

“至于建筑造型,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感情,喜爱自己的传统风格,既然形式与教学使用价值无关,那就按李副教育长的意见决定好了,他设想的大楼造型,含意很好,尤其高屋脊两端蹲着两只‘大老虎’,很有创意啊,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我是赞同这个造型的。”

奥列霍夫的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奥列霍夫又转过身问:“叶果洛夫同志,你同意我的意见吗?”

叶果洛夫耸耸肩,干脆地说:“我已经放弃了我的意见,完全站在李同志的一边了!”

在笑声中,各个系的主任顾问也都表态同意首席顾问的意见。

意见得到统一,这是陈赓意料之中的。陈赓微笑着站起来,环顾会场,大声说:“看来我们的意见统一了,那么就按首席顾问同意的意见,5个系各建一座教学大楼,搞个中国式的大屋顶吧!”

与会者皆大欢喜。各个系又将大型实验室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如风洞试验室、停机坪、大炮和坦克实验室、航模试验大水池、大型工程机械库等。直到天黑下来,会议才结束。

建委会根据全院建筑总平面图,制做了一个大沙盘。俯视沙盘,在古香古色的文庙琉璃瓦大殿模型四周,错落有致地摆着建筑的木制小模型,整个军工学院布局合理,建筑物相互呼应,道路笔直、林木葱茏,俨然是个美丽壮观的大花园。

不久,大沙盘被送到北京展览,观者为之震动。

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的首长们,政务院薄一波主任和教育部、建工部领导及部属设计院的设计师、建筑师都先后来观看过,大家都认为学院规模大,有气魄,堪称中国第一流的大学校园。

隆重举行奠基典礼

1953年12月18日,哈军工营房建筑委员会正式成立。建委会主任为李懋之,委员有徐立行、张述祖、张复明、张友亮、高庆魁、高步昆、殷之书、沈正功,另为苏联专家留下1个委员名额。

建委会当天即开始办公,各专业组各司其职,风风火火地投入工作。

1954年1月15日,哈尔滨建筑设计院王院长和几位设计师来学院商谈建筑规划、年度计划与设计要求,李懋之带领高步昆、殷之书等人与他们详谈总体布局和分期建筑计划。

寒暄之后,李懋之提出了要求,房屋建筑要坚固适用、美观大方。教学大楼要气势雄伟,内部宽敞舒适,采光明亮,但要注意节约,不可浪费。每层楼道要3米宽,大门庭要宽敞,立柱要用大理石,教室等房间均采用木地板。

王院长听了李懋之意见,抬起手挠了挠头皮,面带难色地说:“哎呀,你们这个基建任务太重了,我们只能先承担今年的工程,明年的任务恐怕得找更大的设计单位来干。我建议你们请王市长召集与建筑施工和附属设备有关的单位开个联席会,通盘解决基建施工问题。”

3天后,哈尔滨市长王一伦在市政府召开20多个有关单位的会议,会议要求各单位把军工的基建当做头等任务来抓,工程的甲乙双方应立即协商,签订合同,准时开工,确保完成任务。

市府各业务部门闻风而动,全力支持军工的基建。

哈尔滨的气候是无霜期短,春秋两季转瞬即过。每年10月中旬就下雪封冻,天气寒冷的时候,大铁锤砸到地上也只是个白点。到了第二年4月下旬,一场强劲的西南风连刮上几天,冻土层自表面向深部慢慢化开,农民们便争分夺秒,备耕犁地。显然这种自然条件给建筑施工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了摆脱冻土层,有效抵御严寒,哈军工要求房屋基础必须在2米以下,墙厚达到72厘米,窗户要双层,钢筋水泥构件要现场浇注。

在机械化程度很差的20世纪50年代初,3年中要完成60万平方米,是非常困难的。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们一听,吓得直缩脖子,参加完王市长的会,他们普遍情绪低落。

“咱干不了,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儿,军工的任务太急了,这么大的施工量3年完成,神了!”

“军队的事儿可碰不得,一旦干不完,这责任……”

结果王一伦的会是开了,可没有人来和哈军工签合同。王市长急了,他亲自出马动员,好说歹说,建筑工程公司才把1953年的10万平方米建筑项目承担下来,以后的任务另议。

施工队伍初步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施工材料的问题。眼下的主要任务是在破土动工之前,把材料运进来,但材料问题仍是雾里看花。

李懋之坐不住了,他去找刚刚上任的新市长吕其恩,吕其恩指定几家砖窑场专为军功学院生产,但是这些材料都是国家划拨的,去年秋天哈军工没有上报计划,现在都晚了,现抓哪儿来得及啊?

李懋之连忙将近期的工作布置下去,来不及和妻子打招呼,就带着驻工地代表申文勋科长乘火车直奔北京。

一到北京,李懋之先找在北京开会的陈赓汇报,然后就找到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的范子瑜部长,让他帮助解决问题。

范子瑜从红军时代到解放战争,一直是军中理财能手。范子瑜听完李懋之的汇报,沉吟片刻说:“你们的计划是晚了点,年度计划要头年做,国家计划才好安排。这样吧,我与建工部陈部长约个时间,咱们一块儿谈。”

陈正人部长同时接到陈赓和范子瑜的电话,马上派车接范子瑜和李懋之及工作人员来建工部面谈。

“我们又见面了!”陈正人握着李懋之的手,亲热地说:“去年9月周总理为军工学院召开的会议,我记忆犹新。你们筹备期间提出今年建成10万平方米的计划,我早已立案挂在心上。东北的气候条件与关内大不一样,要设计单位早日把材料分析表和单价分析表提出来。单价预估为180万(旧币),我想不应超过。军工建筑所需国拨材料,我们按计划统一交总后勤部,分批下发,军运送到,松江省(黑龙江省)不必再为军工申请了,这样能保证及时供应。”

李懋之听了这话,咧开嘴笑了,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陈部长又叮嘱李懋之:“你们是业主,要严格监督,不仅要检查工程质量,还要认真进行详细经济核算,成本计算,帮助建筑公司树立对国防任务负责的观点,克服商人只顾赢利的心理,严防上当受骗。不要认为包工包料,业主可以放手不管,一定要看紧点,甲乙双方都要对国家高度负责。”

3月14日,范子瑜打电话把李懋之找到办公室,范子瑜笑眯眯地对李懋之说:“好消息来了!总后首长已经批准拨给你们材料了,交东北军区后勤部代发,你们快派人去沈阳接头吧!”

李懋之高兴得眉开眼笑,忙去灵镜胡同向陈赓汇报,陈赓听也十分高兴。

李懋之又说:“基建花钱多,很不好掌握,院长还是要求黄克诚部长批准我们实报实销才好,我们保证,绝不浪费。”

这让陈赓想起,自从杨立三被任命为军委财务部部长后,黄克诚继任总后勤部部长。

黄克诚刚正不阿,原则性强,不媚上、不压下、作风正派,这些在军内是有口皆碑的,能否同意哈军工大把花钱,实报实销呢?

陈赓有点迟疑,想了一下,还是抓起电话,拨到黄克诚的办公室。

没想到的是,陈赓讲明请求后,黄克诚很干脆地答复得:“你们军工学院要多少给多少,花多少报多少,反正节约与浪费全由你陈赓院长负责了。”

陈赓放下电话,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没想到事情如此顺利,他挠挠头皮,紧抿着嘴,半天没吭声。

第二天,范子瑜又把李懋之找到总后勤部,给他看黄克诚给他的一封信。

李懋之看到黄克诚在信笺上写道:

对军工学院的建筑工程项目,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信赖他们去搞,已告陈赓对军委负责。反正我们也不懂,审核无根据。为避免误事,不如照他们的意见去办,不要过多干涉,只掌握今年2000亿(旧币)款项和10万平方米任务就行了。

李懋之把信抄下来,小心放入公文包,再三感谢范部长,这才离开总后。

陈赓看了黄克诚的信,低头不语,然后一句一顿地对李懋之说:“总部给咱们的财权很大,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小心谨慎,不能浪费。你们山西人善于管家理财,我相信你能把基建管好。你赶快回去抓工作吧,破土开工以前我就回去。”

李懋之回到哈尔滨,立即请哈尔滨市设计院和松江省工程公司来哈军工开会,一起研究建筑方针和签订合同问题,最终三方达成了协议,在合同书上签字盖章。

深夜,军工学院建委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埋头在大堆的图纸中审查,他们协同施工单位勘定放线位置以及工棚和材料堆放位置,拟定防火措施。为了抢在大地冰雪消融之前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上至高步昆、殷之书两位老教授,下到年轻的练习团战士,都在加班加点,整日夜忙碌。

4月中旬刚过,随着西南风吹过松江平原,盘踞了半年的积雪化成水,渗进黑色的土地。蒲公英从湿润的地头垄沟中颤巍巍地钻出地面,悄悄绽出黄澄澄的小花,高大的白杨树吐出一个个毛茸茸的叶芽儿,转而又披上一层新绿。

北国的春天遮遮掩掩地露面了。

1954年4月25日一早,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从大直街的方向走来,进入沿一曼街搭起来的工棚中。

上午9时,军工学院的工地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开工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在省市代表、哈军工建委会成员和建筑公司代表的簇拥下,陈赓接过一把铁锹,铲了满满的第一锹土扔向奠基石,掌声响起,李懋之和松江省建筑公司总经理边敬等人也跟着陈赓铲土奠基。

边敬放下铁锹,与陈赓握手。

陈赓说:“边经理,咱们开工的第一栋楼房命名‘八一楼’,这意义不一般呀,拜托你们啦,希望咱们双方合作成功!”

边敬说:“您放心吧,陈院长,我带来这5000名工人都是各个下属公司挑选过的,技术熟练,干活儿没说的,我们保证优质高速拿下军工的活儿。”

规模浩大的基建施工揭开了序幕,100余名哈军工施工检查员日日夜夜和数千名工人并肩战斗,陈赓的身影也时时出现在基建工地上。

全面展开基建工程

奠基典礼后,为了基建问题,陈赓和奥列霍夫带着叶果洛夫、李懋之等人到道里田地街的哈尔滨市委办公楼二楼,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基建协调会。

市委书记任仲夷、市长吕其恩及建筑公司几位负责人出席会议,吕市长主持会议。

会上,建筑公司几位负责人用两个小时汇报了工地施工情况。随后,陈赓强调说,工程质量要保证,进度也要加快,中央已向省市打过招呼,请大力支援军工学院的建设。

这时,吕市长插话说,最近哈尔滨市中央决定的156项工程中的项目太多,大家都在抢进度、争施工队……

听到这里,陈赓朝奥列霍夫使了个眼色,奥列霍夫心领神会,说:“陈院长和我经常到施工现场去检查,每次都是我们的建筑专家叶果洛夫同志陪同我们,他非常有经验……”

段钢刚翻译完,陈赓紧接着说:“搞建筑施工,我去看也是外行,现在可否请我们的建筑专家叶果洛夫同志发言?”

吕其恩连连点头:“请!请!”

叶果洛夫站起来说:“我们看到工地上全是手推肩扛,慢腾腾地好像是在怠工,建筑机械虽然不多,但闲放在一边没有人使用。市里应该研究一下,是不是有坏人在搞破坏?”

段钢语气平静地把话翻译出来,建筑公司的领导们听了,立刻紧张得屏住呼吸,神色肃然。

任仲夷和吕其恩小声交谈几句后说:“请陈院长放心,会后我和吕市长一定从别的建筑工地上调施工队伍,调建筑机械,加强工地,并派保卫干部去检查,一定做到既保证质量,又加快进度!”

开完会回到学院陈赓心情很好,他吩咐段钢:“小段子,大家都饿了,快让食堂弄点好吃的!”

他又夸起叶果洛夫:“您哪,不愧是建筑工程专家,今天开会,您讲得最好。只要市里帮我们盖好房子,咱们饿点儿肚皮也值得啊!”

虽然会议使市委领导表了态,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工地上还是有问题频频出现。

1954年6月3日,苏联建筑专家叶果洛夫来到工地检查基建施工进度。

在李懋之、高步昆等人的陪同下,叶果洛夫到各个工区巡视了一圈,他没用多少时间就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施工进度太慢,如不改进,势必影响9月1日开学。

陈赓和专家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非常重视叶果洛夫的意见,经过研究,他们决定向当地政府求援。

接到李懋之电话后,6月5日,松江省委书记李长青,省长强晓初,哈尔滨市委书记王一伦,市长吕其恩及省、市建设厅、局长一行人来到军工学院,了解工程情况。

陈赓和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在工字楼会场大门口迎接省市领导人。

对工程进展情况,在来之前,几个当地政府的领导做了些调查,深知其中问题较多,因此心里都有些惴惴不安。

尽管陈赓笑容满面,彬彬有礼,但省市领导们个个正襟危坐,表情严肃。

建筑工程公司边敬总经理坐在椅子上一个劲地冒汗,他满脸淌汗,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大阵势。

军工一个电话就把省市的主要领导无一例外地找来开会,这使他不禁有点发懵。

他一边擦着汗水,他一边清点手下工区的工程队长们,招呼大家老老实实在会场后排入座。

设计公司的经理和设计师也跟边敬一样,挺直了身子,忐忑不安坐在后面。

会议开始后,军工建委会首先汇报1个多月来基建工程所暴露的问题,归纳起来总共有两个方面:一是设计质量太差,修改的地方多,返工多,又不按规定交付图纸,常与土建队发生矛盾,影响施工。二是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低,组织不健全,工人思想问题多,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工会起不了多大作用,致使现场管理混乱,劳动纪律松弛,工程计划很不准确,工程进展缓慢。

会场后面的经理和工程队长一边听一边流汗,低着头一句话也不敢说。

听到这里,强晓初和吕其恩坐不住了,他们两个人先后站起来做了检讨性的发言。他们检讨说自己对现代化国防建设认识不够,对军工急需的基本建设也不够重视,都没有亲自来抓这项大工程,请陈院长多加批评。

他们还表示,这次现场会开过以后,省、市政府要指定1名副省长和1名副市长专职负责军工的基建工程,并立即整顿公司组织,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狠抓党团员和工会干部的带头作用,不称职的坚决撤下来,还要加强技术骨干力量,严格执行各项责任制度,同时打破传统的“甲乙方关系”。

最后,他们希望军工学院对工程公司发生垂直的领导关系,就是请解放军同志监督我们,再怎么困难都要完成今年的施工任务。

现场会成了检讨会,而且是看到堂堂的省长和市长就学院的基建问题做检讨,这让陈赓有些过意不去。陈赓和奥列霍夫一边听,一般咬着耳朵悄悄商量,想缓和一下会议的紧张气氛。

奥列霍夫首先发言。他语气和缓地说:“我们顾问团来晚了,学院建筑计划也因此提晚了,所以使设计施工都准备得不充分,这有客观上的原因。”

奥列霍夫的开场白让省市领导和公司经理们感到非常意外。工程干成这样,他们心里也很难过,本来是想来接受批评的,但苏联首席顾问一句话就把责任揽了过去。他们不禁竖起耳朵,眼睛也紧紧地盯住翻译的嘴巴。

奥列霍夫接着说:“现在我们是研究如何抢时间,赶速度,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大家就不必过多自责了。方才省市领导同志表示了对军工学院建筑工程的重视,持积极负责的态度,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学院建委会和设计、施工单位三方要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今年的建筑任务。明年建筑任务会更重、更复杂,大家要早做准备啊!”

首席顾问的宽容大度,使省市领导们绷紧的神经有所松弛,但是,苏联建筑专家叶果洛夫站起来讲了一句话,一下子又让人们紧张起来,“国家出钱出人,搞不好工作不行,现在朝鲜还在打仗,完不成基建任务要受惩罚的。”

这盆冷水浇在了省市领导和工程公司经理的心上,有人连汗都不敢擦一下,任凭汗水流到下巴上。

这时,奥列霍夫就低声向叶果洛夫咕噜一句俄语,叶果洛夫坐下来不讲了。

看到会议开成这样,陈赓觉得该是鼓劲的时候了,因此,陈赓让李懋之劝阻住边敬总经理,不让他作检查。

接着,陈赓站起来做总结发言。

他从国家最高利益的角度上讲,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地把话说到了大家心里:“帝国主义时刻都要想侵略、扼杀我们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战争还在打,战争威胁并没有消除。虽然我们把以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但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我们没有现代化武器,就凭指战员为保卫祖国、自觉自愿地去流血牺牲那样高度的政治觉悟,远离祖国和亲人,用步枪和手榴弹等落后武器,在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里,一把炒面一把雪,创造了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军队的战争奇迹。”

“同志们,可歌可泣呀!全国人民把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战士们说,我们敢用手榴弹打退敌人的原子弹,如果我们也有美国鬼子那样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了两个月,就能把敌人消灭光。他们真是气吞山河,敢于藐视一切敌人。”

“有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根源,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建设,我们必须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我们这个学院加快培养技术军官去驾驭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这是党中央、毛主席给我们的紧迫任务,一分一秒也松懈不得。”

“参加军工学院建筑任务的全体干部和工人们,你们和我一样,也担负着这样一个紧迫的光荣任务,要在国防建设和军工建设史上写下你们重大的贡献,将来你们可以自豪地向儿孙后代吹一吹这段光荣历史嘛!”

“我们学院可以再派一些政工干部协助工作,但主要领导关系还是由省市委和政府负责为好,我们会大力协助的。”

“希望在加强公司各级领导和技术力量的同时,经常向全体工人同志们讲清楚创建军工学院的重要意义,鼓足工人的干劲,提高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就像志愿军打仗一样,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加强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我想你们就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

会场响起热烈的鼓掌声。几位公司经理和工区队长们眼角挂着泪花拼命鼓掌。陈赓的话使他们深受感动,自己工作没有做好,还如此信任我们,也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如果我们再不把工程抓上去,我们还对得起陈院长吗?

陈赓还将会议情况以及明年建筑计划准备一个详细汇报材料,亲自去北京向黄克诚和薄一波汇报,请他们转告政务院建筑工程部和总后营房部开联席会听他的汇报。因为省市设计和施工能力很差,明年建设任务更重,更复杂,光靠地方很难如期完成各系大楼和保证质量,请求建工部大力支援。

散会的时候,李长青等几位省市领导在门口和陈赓握别,诚恳地说:“惭愧啊,陈院长,我们工作没做好,今天你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也向你立个军令状,一定要把军工基建抓上去。”

陈赓笑着一直把他们送到小车旁,还再三感谢他们的鼎力支持。

这次现场会议开过后,基建施工就像树叶儿由浅绿变成深绿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夏天来了,工地上施工的气氛也一改春天里不温不火的状况,掀起了高潮。

省、市领导坐镇指挥,工地如战场,喇叭成天响。干部工人三班倒,轮流上阵,昼夜苦战,风雨无阻。工地上白天红旗招展,夜间灯火辉煌。建国初期一场罕见的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在松花江畔的原野上全面铺开。

陈赓巡视工地

从1953年到1954年,陈赓的足迹踏遍了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和各个高层建筑的顶部。

晨光初现时,陈赓会突然钻进工棚,看看夜班工人是否已经休息;工地开饭时,陈赓又会走进食堂,看看工人们吃的什么,甚至有时他还会要一小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火查子粥,和工人们坐在一起,边吹气边“呼噜呼噜”地喝起来。黄昏时分,陈赓会爬上跳板,查看施工进度和质量。陈赓常对工人们讲,“小鬼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个道理一定要记住,盖好了大楼我给你请功!拜托!拜托!”

看到一个大首长和自己这样亲热,工人们十分感动。

有一次,陈赓下工地,突然天降大雨,陈赓和工人们一起淋雨,事后陈赓吩咐给每个工人买一顶草帽。

渐渐地,建筑工地上的每个工长或老工人都熟悉了陈赓那一身旧军装、倒背着双手的身影。

那天,陈赓和张衍下工地,看到一个50米高的水塔,陈赓想上去看看。张衍劝陈赓别爬高,“你的腿有伤,爬这么高,太危险。”

陈赓摆了摆手,抬头看看塔顶,抬腿就顺着梯子往上爬。张衍只好陪着,张复明也悄悄跟在后面。

踏上脚手架上的狭窄跳板,陈赓伤残的双腿微微打晃,他绕着圈儿,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累了就停下来扶着脚手架喘口气。

张衍小声说:“院长,你就别往上爬了,在这块儿看看就行了!”

陈赓抬头看看说:“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是不上水塔非好汉。今天一定得登上这个制高点。”

说完,陈赓又开始向上爬。

爬爬停停,陈赓感到心脏咚咚咚地跳个不停,两条腿也疼痛无力,他下意识地抓住一根立木,大口喘息着。

终于爬到水塔顶部,几个工人正在给水泥浇水养生,看见陈赓和张衍上来,都闪到边上。

“辛苦了!同志们。”陈赓喘着粗气向工人们打招呼,工人也热情地向陈赓打招呼。

陈赓认真检查施工质量,对施工质量很满意。他抬头远望,好像发现了什么,转过身对张衍和张复明说,“水塔是军工建筑的最高点,也是哈尔滨的最高点,可以作为我们学院的标志。”

张衍问:“做个什么标志呢?”

陈赓想了一下说:“我看在水塔顶上再建造一个‘八一’大军徽,上面镶嵌上霓虹灯管,不仅哈尔滨市能看到,坐火车来哈尔滨数十里外也能看到。”

极目四野,陈赓显得兴致勃勃,问张复明:“能看到松花江吗?”

“能看个边儿,”说着,张复明递过望远镜说:“影影绰绰,不太清楚。”

陈赓接过望远镜,向四周观察,一边看一边说:“噢,那可能就是松花江了。还是看看咱们自己的大院子吧,那是一系大楼,那是二系……快封顶了吧?”

陈赓放下望远镜,靠在脚手架上沉思。

两只麻雀从树林里飞起,绕着还没完工的水塔飞了一圈,然后落在不远的脚手架上警惕地看着陈赓。

陈赓没有动,依然望着远方出神,远处,有战友在浴血奋战,有党中央和军委的期盼。在战火中,中国的军工事业踏上新征程,在期盼中,中国的军工事业走向辉煌。

举行开学典礼

1953年9月1日,星期二,哈尔滨市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举行开学庆典。军工大院里处处张灯结彩,人人喜笑颜开,一派节日气氛。

庆典原定在上午举行,但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和教育长徐立行同时对陈赓说:“上午学员们都要上课呢。”

陈赓说:“上课是不能更改的,大会改在下午开嘛。”

此时,在大操场上,李懋之正带领干部们布置会场。

方形检阅台高高耸立,正面4根红色圆柱上,流光溢彩地画着牡丹花、云字纹和红五星图案,显得严肃庄重,朴实典雅;检阅台顶部中央树立起一枚硕大的“八一”军徽,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横贯检阅台上方,红底白字写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紧挨着横幅是一条金丝绒帷幔,上面高悬着4个大红宫灯;检阅台两侧是彩色刀旗和挂满贺幛的大席棚。

13时30分,授旗和阅兵仪式开始,刀削般整齐的队伍在操场上肃立,数千双眼睛注视着检阅台。

总后勤部部长张宗逊手持鲜艳的“八一”军旗,面色严肃,缓缓地走向陈赓,他要代表中央军委把手中的军旗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

陈赓一身崭新的军装,大檐帽,带金丝边眼镜,容光焕发,表情庄重,大步向张宗逊走去,他们在检阅台下相遇了。

陈赓立正敬礼,张宗逊还礼并将军旗双手交给陈赓,陈赓躬身接旗,双手持旗,转身面向队伍。

张宗逊发表授旗讲话:

我奉命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将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伟大的、光荣的“八一”军旗,授予陈赓院长和军事工程学院全体同志。

……

这面旗帜: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和平和创造光明的旗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艰苦奋斗26年战无不胜的旗帜,是无数革命先烈为着人类最高理想以自己鲜血染红的旗帜。

希望我军事工程学院全体同志,高举这面光辉的旗帜,胜利前进,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老老实实地学习苏联先进的军事工程科学,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尊重顾问,刻苦钻研,提倡虚心诚恳,反对骄傲自满,完成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给予你们的教学任务。

我相信在陈院长领导下的军事工程学院定能在我国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中起到巨大作用。

陈赓把军旗揽在胸前,用高亢清晰、铿锵有力的声音致答词:

我接受了我们军事工程学院的战斗旗帜以后,请允许我向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保证:我们全院人员将永远保持这面光荣的、伟大的、战无不胜的“八一”军旗,作为我们军人的英勇与荣誉的象征。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给予我们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是为了建设正规化的国防军而培养对党对国家具有高度忠诚、英勇顽强、积极负责、克服困难、坚决执行命令、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精通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各兵种军事工程师及国防技术人员,以适应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当我们领受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的时候,我代表全院人员向您提出保证:

我们一定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提高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认识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阴谋,提高警惕,明确斗争方向,保卫祖国、保卫东亚及世界和平。

我们一定要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尊重顾问,刻苦钻研,提高军事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的军事技术,为建设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努力。

我们全院人员一定能坚守自己神圣的职责,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发挥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组织性纪律性,虚心诚恳,不骄不躁,保证完成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所给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接着,阅兵总指挥李懋之高声向张宗逊报告,请求批准阅兵式开始。

陈赓把军旗交给李懋之,李懋之再交给护旗兵。

张宗逊、总政秘书长王宗槐、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在陈赓的陪同下,检阅部队,然后登上检阅台。

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分列式开始。

护旗兵高高举起军委刚刚授予的军旗,引导着学员方阵、助教方阵、干部方阵和战士方阵走向检阅台。

受阅人员身着整洁的军装,束武装带,穿皮鞋,带白手套,精神饱满,步调一致,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经过检阅台。

随着“向右看”的口令,经过检阅台的方队齐刷刷地向中央军委代表团和来宾们致注目礼。

检阅台上的陈赓和张宗逊等领导向受阅人员还礼。

14时45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大会正式开始。首先是张宗逊宣读毛泽东的《训词》:

军事工程学院陈院长和全体教授、助教、学员、工作人员同志们:

当你们开学的时候,我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在此时机,我并向热诚帮助我们计划和创办这个学院的苏联政府、苏联顾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向苏联学习,这是我们建军史上的优良传统,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部门,都应当如此。这点,对于你们这个学院,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知识,学习苏联军事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学习苏联顾问同志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学习苏联顾问同志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学习上应该是虚心诚恳,不要学到一点就自满和骄傲。

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在你们的学院,是和全军一样,必须充分领会和一刻也不可忘记的。

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办好学院,尊重顾问,努力学习,为完成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给予你们的光荣任务而奋斗!

毛泽东

1953年8月26日

接着由陈赓宣布:

我以十分的敬意与荣幸,宣布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

1953年9月1日,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办的纪念日。

王宗槐、常乾坤、邱创成、黄志勇等总部和各军兵种代表,强晓初省长,奥列霍夫首席顾问等12人在大会上致贺词。

最后,由徐立行教育长宣读全院教职学员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致敬电。

隆重的开学典礼在乐队高奏国歌声中礼成。

休息时间到了,学员们拥向检阅台两侧的席棚,观看毛主席的《训词》,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罗荣桓等军委领导的题词,林彪、叶剑英等人的贺电,各军兵种、6大军区、各军事院校、中央有关部委和松江省送来的贺幛。

周恩来的题词是:

努力学习,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军事工程学院。

朱德的题词是:

努力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建立巩固的国防,保卫祖国而奋斗。

夜幕降临了,露天会餐开始。一条条长桌子上摆满了水果、汽水和生啤酒,各单位组织共产党员端盘子上菜。

宴会开始前,陈赓突然发现没有警卫战士的席位,叫来负责人,指示说:“除了站岗的以外,警卫连所有的战士都来吃饭!”

18时整,宴会正式开始,陈赓和学院主要领导以及苏联顾问团,绕场一周向大家祝酒。

一时间,人们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

不久,优美的音乐悠然而起,舞会开始了。人们纷纷离席跳舞,大操场上舞姿翩翩,笑声朗朗。

陈赓和奥列霍夫不会跳舞,就让警卫员搬来两张靠背椅,坐在一旁看热闹。

21时,总政治部和东北军区等4个文工团,还有学院文工团,联合为开学盛典表演,陈赓坐到学员之间,与大家一起观看精彩的文艺节目。

星光璀璨,金风送爽,水塔上的“八一”军徽和五角星闪耀着红光,夜色下的哈军工大院沉浸在令人难忘的喜庆和欢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