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湘军高参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把战争费用、赔款等以各种名目转嫁到劳动人民头上,五口通商又使传统的手工业、陆路商业受到严重冲击,这样就使得国内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对清政府的仇恨在急剧增加。从 1840 年到 1850 年 10 年间,各地小股“民变”此起彼伏,1851 年爆发的金田起义最终把反抗政府的农民、手工业者汇聚到一起,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大革命。

1852 年,太平军从广西入湖南。9 月,太平军围攻长沙,全省震动。为躲避战乱,郭嵩焘兄弟带着全家老小避入湘阴玉池山梓木洞,同时进山避乱的还有后来成为“中兴名将”的左宗棠。左宗棠也是湖南湘阴人,才华横溢, 精研地理、兵法、经济等学问,常以诸葛亮自比,自称“今亮”。当太平军打入湖南时,湖南巡抚张亮基根据贵州知府胡林翼的极力推荐,派人送重金礼请左宗棠到省协助军事。左宗棠摆出名士架子,没有答应。但就在这时, 郭嵩焘却力劝左宗棠出山,干一番大事业。最后,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敦促下,终于踏上了镇压农民革命的道路。事有凑巧的是,在后来被称为清廷“中兴”的四位名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中,曾与李的出山也与郭嵩焘的力劝有关。因此,郭嵩焘在晚年回忆这一段历史时,仍洋洋得意地说:“他们出将入相,都是我在关键时刻出了大力,也算奇了。”

郭嵩焘劝人出山,最后自己也被人强邀出来。太平天国运动在两湖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湖南的地主阶级也在“保卫桑梓”的共同目标下形成一股日趋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郭嵩焘虽然深知自己文人气质太浓,出主意、当参谋还可以,但要亲自上前线,带兵作战,却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然而,当湖北按察使、同科举人江忠源在 1853 年以“为天下计”这顶大帽子压他时,他也就没有理由不出山了。因而,江忠源一激他,他也就参加到湘军这个大营垒里来了。这年 5 月,太平军围攻南昌,江忠源奉命率楚勇抵御。曾国藩又调

罗泽南率一部湘军援南昌,郭嵩焘即随此军出征。从 7 月 23 日至 10 月 28 日,郭嵩焘追随江忠源,与太平军战于南昌、九江、湖北田家镇等地,屡战屡败,狼狈不堪。郭嵩焘未立寸功,又对艰苦的军旅生活不能适应,因而牢骚满腹。三个月后,他终于决计求归,与江忠源长揖而别。有趣的是,清政府却以他援江西有功,授为翰林院编修。

郭嵩焘在军中时间虽短,但对湘军和太平军的角逐却有深刻的认识。他看到太平军水师声势浩大,控制了长江水面,而清军和湘军只能进行陆地作战,对大平军的水师唯有望江兴叹,莫能奈何,因此,他建议江忠源急治水师。这个建议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上影响不能算小。但面对纷纷扰扰的世局,郭嵩焘没有激流勇进,而是激流勇退,甘愿在湘军中扮演一个摇羽毛扇的高参角色。从 1853 年到 1856 年,郭嵩焘一直追随曾国藩,为曾氏兄弟献计献策,同时又主持湖南厘捐,为湘军筹饷,作好后勤工作。

在这一时期,郭嵩焘还于 1855 年底奉曾国藩命到浙江筹办盐务,实际也是为湘军筹饷。但郭嵩焘此行的一个意外收获是他看到了洋钱、洋人、洋货, 读到了洋书,参观了英国兵船和墨海书馆.与外国人有了实际的接触,这一切使得郭嵩焘眼界大开,对西方的文明有了虽是初步的但却比较真实的了解。此后,他就自觉地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西方文明这个问题,并力图把西方文明中优秀的东西移植到中国文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