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年),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字义山,号玉豁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后移居郑州荥阳。史称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卷入“牛李党争”,随着两党的得失而时起时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但这种苦难生活也成就了诗人,使得他在诗歌领域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晚年的诗人朦胧地感到唐朝前途无望,思想逐渐崩溃。就是在这个时期,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意境朦胧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辑于《李义山文集》。
《李义山文集》又称《樊南文集》,主要收录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的诗歌反映了晚唐时代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政权内部矛盾重叠、危机四伏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对诗人自己身世的吟唱,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悲愤。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记录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揭露统治者骄奢昏聩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比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写了一幅农村凋敝凄凉的场景:“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在《随师东》中则反映了讨伐叛镇李同捷的三年战争所造成的“几竭中原”和“积骸成莽”的灾难性后果。《龙池》和《骊山有感》讽刺了唐玄宗霸占儿媳的丑行,《马嵬二首》、《华清宫》、《思贤顿》则批评唐玄宗宠信安禄山、李林甫,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
对自己凄凉身世的讴吟。比如在《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中,诗人借贵族少女早婚和贫家老女不能出嫁的对比,反映了寒士怀才不遇的哀怨;《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和《深宫》两首诗借浓香的桂叶比喻寒士们的卓著学识和才华,以菱枝、萝荫比喻他们的地位低下,缺乏提拔他们的上级官员,而以狂飙、风波比喻摧残他们的黑暗势力,深刻婉曲地宣泄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愤懑。
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一种为外力所阻隔而无法实现的爱情,但又是一种宁愿为此承担一切痛苦和牺牲的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将那种割不断的思恋,无法舍弃的追求,百折不挠的意志,在绝望中燃烧的不熄的希望之火,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的一生都生活在政治的夹缝之间,当时牛李党争,给普通官员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诗人也想报效祖国,但迫于政治压力,有口不能说,只能用他的诗歌曲折隐晦地表达出来。
李商隐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就是善于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层次复沓的思想内容,这也使得他的一些作品难以让人理解,《无题》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诗人把讽刺的内容与委婉清丽的形式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李商隐还善于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描写清新优美的诗作,并十分重视用典。在《楚宫》中,“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这句诗就采用屈原诗句的意思而自铸伟辞。
李商隐以真实的爱情体验为基础,着力于情感心理的细腻刻画和意境的精心创造。他所描写的爱情,都是悲剧性的爱情,在与客观现实环境的冲突中,在恋爱者之间的情感纠葛中,主人公的理想追求、忠贞品质、执着意志和缠绵情思得到极为动人的表现。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时代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也成为人类崇高美好情感的悲歌和颂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感伤凄恻而又深情绵邈的诗句,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最强音。它所表现的超然感官满足、追求心灵契合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古代爱情诗的美学品位。它所特有的浓厚的悲剧情调,包蕴着深刻的社会与人生内涵。这种情调,与诗人在现实压迫下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而又执着不舍的情形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但纵然如此,它也首先是爱情诗,是靠那缠绵悱恻、固结不解之情来打动人心的。
李商隐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诗人。前人曾用“包蕴密致”、“深情绵邈”、“沉博绝丽”等词语描述其独特风格。在李杜诗歌的高峰之下,中唐诸家异彩纷呈的诗歌中,李商隐诗以这种深细婉曲和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的新天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创造性地以骈文人诗,讲究对偶声律、隶事运典,给予后世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