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手工业发达

东周时鲁齐两国手工业在各诸侯国中最为著称。战国时山东各国手工业更见发展。如《周礼·考工记》叙述木工分七部,金工分六部,皮革工分五部,设色工分五部,刮磨工分五部,陶工分两部。《考工记》文有残缺,但就现存文字看来,可以想见分工的细密及技术的讲究。《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三月),命百工审查五库器材的质量,其中有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等物,这些正是金工、皮革工、设色工、刮磨工所用的原料。金(青铜)工造重要器物主要是造武器。《考工记》叙述制青铜法,分青铜为六种:第一种铜五分锡一分,可造钟鼎,第二种铜四锡一可造斧斤,第三种铜三锡一可造戈戟,第四种铜二锡一可造刀剑,第五种铜三锡二可造削刀及田猎所用箭镞,第六种铜锡各半可造镜及燧(日光下取火的镜)。上述各工都是官府手工业,战国时战争规模巨大,一次战争双方兵士多至数十万或百万。官府制造大量兵器及军用品,需要很多的工人

(工业奴隶)与很大的工作场所,民用器物不得不让民间百工自由制造,自由交易。东周后期本已存在着“百工居肆”、“工肆之人”的民间手工业者, 到战国愈益发达起来。孟子说农与百工间纷纷交易,相互依赖,不可或缺, 特别是陶工、冶铁工、木工、车工对农业生产的关系更是密切。民间百工一般是小规模制造,制成物品后,即在肆(摊)上出卖,小手工业者兼作小商人。战国时铁耕盛行,冶铁业中出现大富豪。如邯郸郭纵,富敌国王;赵国卓氏,冶铁致富;魏国孔氏、鲁国丙氏冶铁起家,致富巨万。冶铁成为民间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其经济上地位超过官府手工业的金工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