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青团的光辉象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首都9万多名团员青年举行盛大游行,鲜艳的团旗,便第一次展示在游行队伍的前列,迎风飘扬。
- 郑荣时就找到《中国青年》杂志的美术编辑李国靖,向她传达了罗毅的意见和要求,并请李国靖看了经过挑选的设计图样。
- 苦苦思索中,胡宏伟仿佛看到五月的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生机盎然。
共青团团旗的诞生
1950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正式诞生。
1950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31周年之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由团中央委员会正式颁布。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是团的性质和任务的象征。青年团的团旗,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审定的。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大会上,团员代表们提出应有一面青年团自己的旗帜。这个提议被大会采纳,团中央立即作出了制定团旗、团徽、团歌的决定,并在大会结束后立即着手办理。
1949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上刊登了《征求团旗、团徽、团歌启事》。这条启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家热情很高,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参与。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团中央收到各地团组织团员青年和各界人士设计的100多种团旗图案。
团中央将这些应征的团旗图案公开陈列,广泛征求意见。经多方评选和几度修改,最后挑选了几种式样于1950年4月报送党中央审定。
1950年4月28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作出了批示。毛泽东在其中一个团旗式样上批示:“同意此式”;周恩来也在同一式样上批示“同意这个”,并指出,“须将金黄色圆圈及五角星移放下一点,置于红旗四分之一的中间”;刘少奇的批示是:“这个好。”
团中央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当即做了修改,并做出关于颁布团旗的决定。
1950年5月3日,团中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颁布团旗的决定,还在头版套红登出了团旗图样及制法,团旗由此而诞生。
团旗为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例是3∶2。通常用的有3种尺度,即:长288厘米、高192厘米;长192厘米、高98厘米;长98厘米、高64厘米。
团旗的式样和使用,在团章第七章第三十条规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
1950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青年节,首都9万多名团员、青年举行盛大游行。光彩夺目的团旗第一次在游行队伍前高高飘扬。从此,一代代共青团员绚丽的青春风采在团旗下尽情飞扬。
共青团团徽的设计
1959年5月4日,共青团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颁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决定》:
今天是五四运动的四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在这个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的光辉节日颁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标志。它象征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和亲切教导下,紧密地团结全国青年,高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旗帜,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它象征着中国青年一代继承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朝气蓬勃,努力向上。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号召每一个共青团员,都要爱护自己的团徽,维护团的荣誉,积极工作,努力学习,团结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表明无愧于共青团员这一光荣称号。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和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
团旗的旗面和绶带为红色,团旗上的五角星和环绕它的圆圈、旗边、旗杆、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中国共青团”5个字都为金色,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共青团团徽的设计者是谁呢?
共青团团徽从设计指导思想到构图都经历了一个集思广益、逐渐完善的复杂过程,无法以一个简单的结论明确哪一个人是团徽的设计者。
团徽的设计讨论开始于1955年9月。
1956年4月,团中央向各级团组织征集包括团徽在内的团旗、队旗、团歌、队歌、队徽的设计图样和词曲作品,同时,还通过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在部分专业美术工作者中开展征集工作。
至1956年10月底,团中央收到18个省市约200多位作者寄来的近600件团徽、团旗、队徽设计稿。之后,又在部分省市团组织内和部分美术工作者中继续征集团徽设计图样。
在1957年2月,团中央召开的团省、市委书记会议,当年5月9日团的二届五中全会和5月下旬举行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将设计图样展出以征求意见,但是,代表们都认为没有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1958年,根据一年多来征集团徽设计的实践,团中央书记处和宣传部的领导已形成了一定的想法。
一天,团中央书记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罗毅书记将团中央宣传部干部郑荣时叫到办公室,谈了书记处对团徽设计的想法,并嘱咐他找《中国青年》杂志社的美术编辑综合几个设计图案的长处,拿出一个新的设计图样来。罗毅当时还特别具体地对几个可供参考的图样谈了看法。
当天,郑荣时就找到《中国青年》杂志的美术编辑李国靖,向她传达了罗毅的意见和要求,并请李国靖看了经过挑选的设计图样。
很快,李国靖向团中央宣传部交了3幅设计图。这3幅设计图经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后,决定刊发于1958年第8期《中国青年》杂志封底,向全团进一步征求意见。
1959年初,罗毅又通过郑荣时将李国靖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向他们谈了修改意见:“经征求意见,大多数人认为第一个设计图样较好,但也有不足,即应把第二图样上写有“中国共青团”5个字的绶带放到第一图样中去,而团旗则应参照第三图样的方案进行修改,使团旗有飘动感。”
李国靖回去按照团中央宣传部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很快就拿出标准图样和说明。
1959年4月29日,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把李国靖画成的标准图和根据这个标准图制作的样章,送请党中央审议,并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同志写了报告,提出要在5月4日公布团徽的建议。
1959年4月30日,刘澜涛将此报告批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
当天,邓小平阅后批示:
刘、周、彭阅后退耀邦,拟同意五月四日公布。
接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圈阅表示同意。
在1959年5月4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同时刊登了中国共青团团徽图样及团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说明》。
可以说,团徽的设计是全团上下和团内外热心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过,在团徽设计中,有两位团徽设计者的贡献尤其突出。其中一位是当时的《中国青年》杂志的美术编辑李国靖,她是团徽设计的最后完成者。
还有一位是中央美院实用艺术系的教师常沙娜,她在团中央刚开始征集团徽设计图时,就积极参加工作。她设计的图样颇有特色,她的设计,部分内容在定型的团徽中也有体现。
因为团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所以原定要发给团徽设计者的500元奖金,在团徽设计定稿后也没发出。
在团徽设计征集工作基本结束时,为了向积极参与团徽设计工作的人表示感谢,团中央给他们,连同参与团旗、队旗、队徽及团歌、队歌创作的人每人一本硬皮笔记本和一份统一印制的表示感谢的公函。
共青团团歌的选定
1988年5月8日,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确定代团歌的决议》,把《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团歌。
在1952年、1954年、1956年、1978年,团中央都曾先后征集过团歌。这期间也有人提出选取历史歌曲作为代团歌,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没能成功。
在1978年2月10日,团中央又向全国各地发出“关于征集团歌的通知”。
通知要求应征的团歌“能够体现共青团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优秀青年的精神风貌”。歌词、曲调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易于流传。作品形式最好是齐唱、合唱。
征集团歌的通知发出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从大江南北到边防海疆,形成了征集团歌的热潮,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方面尤其是音乐、文学艺术界的热情支持。
大批团员、青年、团的组织和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投入了这项工作。到截稿日期,共收到应征作品5300余件。在公开征集团歌的同时,团中央又邀请全国各地300多名词曲作家进行了创作。
当时,在1987年5月,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副团长胡宏伟,刚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系专修毕业返回歌舞团。他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征集《团歌》的启事,顿时热血沸腾。
胡宏伟16岁入团、22岁在部队入党,他一直在团组织做宣传工作,让他深感遗憾的是,国家有国歌,少先队有队歌,而共青团一直没有自己的团歌。
当时,胡宏伟已经创作闻名全国的《长江之歌》。这时,他正处于创作激情之中。他说干就干,一气拿出了五六个方案,但都不满意。
整整一个月,胡宏伟茶饭不思,埋头创作,却一直找不到感觉。苦苦思索中,他仿佛看到:
五月的天安门广场,鲜花盛开,生机盎然。胸怀远大理想、浑身充满朝气的青年一代们,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的博大胸怀……
这时,胡宏伟的灵感来了!4天后,胡宏伟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改定后寄到《中国青年报》。
1987年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10首从全国5300首应征歌曲中选出的团歌候选作品,胡宏伟的词排在第一位。
评审团歌的工作进行的认真缜密。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协助下,邀请了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词刊》编辑部、《音乐创作》编辑部、《广播歌选》编辑部、《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的有关专家组成初评小组,对应征作品进行了两次初选,确定17首应征作品提交评审委员会。
根据团中央书记处意见,在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增加了青年和团员干部比例,即:基层团员、青年代表和团干部代表、音乐界著名专家各占三分之一。同时邀请了中宣部、文化部、中国音协、广播电影电视部等有关部门代表参加评审委员会。经无记名评分方式,评选出10首优秀作品。
接着,在北京、沈阳、哈尔滨、石家庄等地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团员、青年、团干部及音乐艺术界专家的意见。
同时,《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了群众性的“共青团之歌评选活动”,从推荐的10首歌曲中评选出3首歌曲。评选结果共收选票67402张。《我们是明天的太阳》得票27908张,《共青团员之歌》得票24001张。评选结果,前两首与评审委员会评分顺序一致。
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评选结果,建议对《我们是明天的太阳》、《向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共青团员之歌》等歌曲继续进行修改提高,然后提交共青团十二次代表大会审议。
经团中央党委会讨论,确定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即由胡宏伟作词、雷雨声作曲的,原名是《我们是明天的太阳》,以及瞿琮作词、宗江作曲的《向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两首歌作为团歌候选作品。
在1988年5月8日召开的共青团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经投票选评,《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正式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团歌。
代表们认为,由胡宏伟作词、雷雨声作曲的《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歌词生动形象,词意简洁,概括性强,有较强的历史感、责任感,团的特点突出。曲调采用大调进行曲式,庄重严肃,适合群众演唱。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词如下: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
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
……
2003年7月22日至26日,在共青团召开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被正式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共青团节日的确定
1939年“五四”前夕,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当时,延安的青年联合会向全国青年发出倡议,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定“五四”为中国青年节,此建议得到各地青年团体的同意。
但是,在当时,国民党政府起初不同意这个规定,后来被迫同意了。不久,他们又改定“3月29日”为青年节,“3月29日”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的黄花冈起义,72烈士牺牲的日子。
不过,当时,在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一直把“五四”定为青年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因为,“五四”精神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五四”时期,中华民族的命运风雨飘摇。正是凭着一种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中国青年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投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正是基于“五四”运动中觉醒了的责任感,一批优秀青年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了改造中国的革命实践。
为了纪念在“五四”运动中牺牲的先烈,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在“五四”运动以后,每年的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列。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