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身军旅
1898 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山东曹州府(今山东荷泽县)赵楼村一户寻常农民家,伴随着一阵清亮的啼哭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他就是赵登禹。
赵登禹,字舜诚(又作舜臣),因排行老三,有小名“小三儿”。祖上世代务农,父母均为勤勉诚实的农民,靠耕种几亩薄地为生。有两个哥哥, 大哥赵登峦,忠厚老实,为人持重;二哥哥赵登尧,喜好武术,好打抱不平, 行侠尚义,遇有不公,挺身相助,在当地小有名气。此外,赵登禹还有两个妹妹。由于家境清贫,两个哥哥均没能上学。
等到赵登禹长到 7 岁时,因其聪明伶俐,父母也觉得家里总得有个弄文舞墨的人,加上邻人的劝告,便省吃俭用,将其送入学堂读书。然而,好景不长,终究因家境困难,父亲身体又不好,靠母亲一人里外操持,更是艰难, 因此两年后赵登禹不得不辍学回家,离开了他喜爱的学堂。
回到家里的赵登禹即开始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农活。他不怕苦不畏累,就是一些大人们干的重活,他也尝试着去做。艰苦的生活,沉重的劳作, 不仅没有将小小年纪的赵登禹压垮,相反倒使其练就了一个好身体,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使其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中不畏艰危,不怕辛劳。
荷泽一带素有习武风气,人们一则以练武强身,二则练习一些武艺以自卫,加上受哥哥练武的影响,因此,在劳作之余,赵登禹也开始练习武术。起初,他跟着哥哥赵登尧及村里其他习武的年轻人练,1910 年 13 岁那年, 正式拜当时荷泽一带较有名望的武师朱凤军为师,开始系统地练习武艺。他练功很刻苦,尽管一天的劳作已很辛苦,但他从不停止练习,就是再累,他也要练上一会。很快 3 年过去了,赵登禹不仅练就了一身基本的武术根底, 同时在练武过程中,逐步对见义勇为、行侠施义的武德有所认识,养成了刚毅耿直、嫉恶如仇的豪爽性格。他有强烈的正义感,遇有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为此他赢得了贫苦乡亲的称赞,但同时也得罪了一些有钱有势者。
也许是不满于家乡富人的横行不法,鱼肉乡里,或许是不满足于自身的状况,欲求更大的发展,以实现行侠施义的愿望,总之,伴随年龄的增长, 赵登禹萌发了当兵的念头。在十多岁的赵登禹心目中,也许认为唯有当兵才能实现其抱负。但投奔谁的门下,当什么样的兵,年幼的赵登禹却不是盲然的。当听说北洋冯玉祥部队军纪严明,作战勇猛,爱护百姓,遂下定了投奔冯部当兵的决心。
1914 年初秋,赵登禹与同乡赵学礼、赵全胜等人,瞒着家人偷偷离家出
走,准备投奔驻潼关的冯玉祥部队当兵。由荷泽去潼关,有 1800 多里地,几个年轻人一路跋涉,风餐露宿,出门时带的几个钱,很快就花完了,他们就靠帮人打工扛活挣几个吃饭钱。经过 20 多天跋涉,终于到了潼关。然而他们到了才得知,部队招收新兵工作已经结束,且招收名额已满。伙伴们都很泄气,有的主张返回荷泽。但赵登禹坚决不同意返回荷泽,主张坚持努力,一定要当兵。他们几个人找到主持招兵工作的官长,软磨硬泡,好说歹说,终于说服负责官长同意,但因名额已满不能作为正兵,只能作“副兵”,只吃粮不发饷。由此赵登禹开始了其军旅生涯。
冯玉祥部队当时属袁世凯北洋陆军第 7 师第 16 混成旅,冯玉祥为旅长。
赵登禹入伍后,被编入第 1 团第 3 营第 2 连,连长即为后来成为第 29 军副军长的佟麟阁。因为赵登禹生得膀大腰圆,体魄强健,同时他为人正直,办事
机敏,因此很受佟的赏识。训练中,赵登禹非常刻苦,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因为他有武术的根底,加之训练用功,因此在许多训练课目中都名列前茅。 1915 年春,冯玉祥部队奉命入川。袁世凯原打算派冯玉祥入川监视西南
地方势力,以免他们起而反对他的复辟帝制活动。然而冯玉祥入川后采取观望态势,按兵不动。同年底,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冯审时度势,起而参加护国战争,所部改编为护国军第 5 师。这期间,赵登禹随部参加了护国战争, 且作战非常勇敢。
1916 年袁世凯死后,冯部转调平津之间的重镇廊坊驻守。一次偶然的机会,冯玉祥在众多的士兵中发现了赵登禹。这一天冯玉祥检阅部队时,发现行进的队伍中,有一名大高个士兵的步伐与整个队伍的行进步伐很不协调, 仔细一看他是趿拉着鞋走路。冯玉祥很是生气,当即命令部队停下,走到大个子士兵面前严厉斥问他是怎么回事。这个大个子士兵就是赵登禹。原来因他长了一双大脚,部队军需部门一时又没有这么大的鞋,故只能穿着小鞋拖着走。冯玉祥知道事实真相后,不仅没有批评他,相反他见赵登禹长得膀大腰圆,体壮如牛,非常高兴。当时他叫来军需官,让其迅速想办法给赵登禹定做大号鞋,解决他的穿鞋问题。这一偶然事件,对赵登禹以后的军旅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冯玉祥开始注意赵登禹,了解到他不仅生得体格强健,且练过武术,有相当的武功根底后,冯更加高兴,因为他本人就是武术高手,刀术更是高明。同时,冯玉祥又得知赵登禹训练非常刻苦、用功,作战很勇猛,且能弄文舞墨。由此,冯玉祥就把赵登禹调到自己的身边,当了自己的一名护兵。
能够给冯玉祥当护兵,对于普通士兵来说,这是一件很荣耀且有着更多发展机会的事,因为他不仅能随时见到冯玉祥,且能见到许多其他高级军官。赵登禹很珍惜这个机会,尽心尽力完成护卫任务,很受冯玉祥的信任与称赞。据说有一次,赵登禹跟随冯玉祥检阅部队,检阅过程中,他突然发现有一刺客欲刺杀冯玉祥,情急之中,他当即向刺客扑了过去,在其没来得及行刺时, 就将其打翻在地,保卫了冯玉祥的生命安全。
在完成护卫任务的同时,赵登禹利用能够经常接触冯玉祥的机会,了解、观察冯玉祥的为人处世及治军治学方法等,并从中学习有用的东西。冯玉祥治军甚严,并高度重视部队的政治教育工作。部队训练中就有“政治”一项, 他自己并曾亲自为战士上政治课,以“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反对官僚政府,反对外国侵略”等朴素的爱国爱民思想来教育战士。他还礼聘了一批知识分子,编写了《识字课本》、《精神书》、《军人宝鉴》等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供战士们学习用。由于冯的倡导,部队中形成了识字读书明理知事的风气。冯玉祥本人更是带头读书,在其读书时,他要求赵登禹对来访的人,无论是谁,一律挡驾,概不会客。正是在冯玉祥的言传身教下,赵登禹逐步养成了读书学习、明辩事理的良好习惯,以后又经冯玉祥的帮助,进入西北军教导团学习,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7 年秋,赵登禹随冯玉祥进驻湖南常德。当时常德驻有日本的领事馆,还有一些日本侨民浪人散居其间。这些日本人依仗其领事馆的势力,经常寻衅滋事,并勾结当地的歹徒,横行不法,欺压百姓。当地的官府害怕日本人势力,明知他们横行不法也不愿、不敢去管,老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赵登禹住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这一情况,很是气愤,强烈的正义感促使他决心寻机管一管他们。
机会来了。一次,几个日本浪人酒后寻衅闹事,在街上与几名中国小商贩发生争执,争执中这些日本浪人大打中国商贩。赵登禹得知情况后,当即带人赶到,将几个日本浪人狠狠地揍了一顿,然后将他们带回冯玉祥的司令部,交冯处理。冯玉祥听了事情汇报后,义正辞严地怒斥了日本浪人的不法行为,并向当地日本领事馆提出交涉。经多次协商,最后迫使日本领事馆出面向我方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对日本浪人严加管教,保证不再重犯。这样冯玉祥才下令将闹事的日本浪人放回。此举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赵登禹也因此事更得冯玉祥的赏识。
驻常德期间发生的另一件事,更显示出赵登禹的勇猛。当时,常德附近山上常有老虎出没,伤害人畜,周围百姓受惊害怕,深受其害。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时,突遇一只猛虎。危急关头,他不急不躁,机敏地躲过猛虎的扑咬,与其周旋,最终将这只危害百姓的恶虎击毙,并与同行的士兵们一起将老虎抬下山来。四乡八村的百姓们听说此事,非常高兴,钦佩赵登禹勇猛机智,为民除害。冯玉祥得知此事后更是格外高兴。他亲自让人请来摄影师,为赵登禹照了一张像,并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打虎将军”几个字。这一期间,赵登禹还随冯玉祥两度入陕西,其中 1921 年第二次入陕,冯
玉祥击败其他军阀的部队,出任陕西督军。留陕期间,冯玉祥为清除陕西地方武装郭坚所部,假意拢络,设下鸿门宴请郭坚,预伏精壮兵士于屏风后, 准备一举将其擒获。酒宴进行中,未到动手之时,设伏于屏风后的兵士因争看冯、郭对饮而将屏风推倒,郭坚见势不好,依仗其有一定的武功,意欲强行冲击。赵登禹见此情景,挺身而出,断其逃路。经过一番激烈的对持,终将颇有武名的郭坚生擒。
到 1922 年离护卫任他职,赵登禹一直在冯玉祥身边工作了 6 年。这是他
一生中非常重要的 6 年,无论是军事技艺还是读书学习,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思想意识亦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对冯玉祥治军练兵、作战风范的逐步认识与深刻领悟,对其以后领兵打仗、治军练兵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