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外星人光顾地球

通古斯大爆炸之迷

1908年6月30日,清晨7点17分,一阵剧烈的爆炸声,惊醒了俄国远东西伯利亚沉睡的山林,大地猛地颤抖起来。一些人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抛到老远老远,房屋摇摇晃晃的倒塌下来。紧接着,森林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大火凶猛地卷着灼人的火舌,铺天盖地扑向房屋、人群、牲畜。霎那间,通古斯方圆几百英里范围内遭到空前的浩劫。

这时,远在美国的华盛顿地震测试台,已经从地震仪上捕捉到了灾难发生地点的方位和程度。距离通古斯500英里远的伊尔库茨克,地震仪的指针不停地摇动了近一小时。与此同时,在丹麦、英国、奥地利的一些地区,有许多人都观察到北部天空出现异常现象,绚丽的绯红抹染了大半个天空,像是在燃烧一样。有人甚至往警察局打电话,提请他们注意是不是发生火灾了。

在灾难的发生地,情况非常糟糕,大火吞噬森林,融化了大片大片的深层冻土,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成片的植物化为乌有。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是这场灾变的罪魁祸首?

谁也回答不出来。

这时,有人想进入灾难发生地,实地考察一番。可是,由于这场意外灾难使得通古斯地区气候变得十分恶劣,极度的严寒和冰雪将这个地方包裹了起来,封冻了道路,阻塞了交通。人们根本无法进入这个地区,更不用说考察了。因此,通古斯地区到底遭到了什么样的浩劫,便成了一件悬案,沉重地压在人们的心头。

1921年,也就是通古斯大爆炸发生之后的第13年,苏联科学家组织了一个考察组,对大爆炸之谜进行了第一次考察。

考察组由列昂尼德·库里克博士率领。库里克博士一直从事对陨石的研究。在此行之前,他在理论上对通古斯神秘爆炸进行了一些推测,认为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巨大的陨石或者陨石群的撞击,导致了大爆炸的发生。因此,只要在大爆炸的地区找到陨石坠落的痕迹,答案也就找到了。

考察组首次进入了通古斯森林。荒凉的通古斯森林,自从13年前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之后,便沉睡了,像是生怕有人惊醒它的好梦,它用爆炸的威力阻塞交通,设置许许多多路障,使得考察队员们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而且,让库里克博士大为惊诧的是,没有发现陨石的痕迹。因气候、环境条件太坏,首次考察一无所获地结束了。

又过了六年,库里克博士再度率考察组前往通古斯地区。这次考察组中增加了两名新成员,一位是西伯利亚考古学会的维克托·谢汀教授,一位是美国天文学家查尔斯·奥利维尔博士。三位科学家的着眼点还是巨大的陨石,继续第一次考察所关注的问题。

这一次,科学家们找到了大爆炸发生的中心位置,它位于楚尼河与通古斯河之间的高原上,直径大约15~20英里。站在山顶上,满目凋敝惨淡。光秃秃的大树代替了过去茂密的森林,那些大树被连根拔起没有树皮也没有树根;冻土覆盖着大片的山丘和沼泽到处都似乎在暗示,暗示着一个凶猛肆虐的魔力存在。科学家们当然不相信魔力,但他们感觉到,造成这场巨大灾难的,绝非普普通通的自然力,如果确实如库里克博士所推测,是陨石撞击的话,那么,这颗陨石大约有4万吨重!只有这么大质量的陨石,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由此看来,一颗重约4万吨的陨石,把通古斯森林炸得满目疮痍,一定会在地面上留下点什么吧?按照大爆炸所产生的能量看,地面上起码有一个巨大的陨石坑,还应该有许许多多的陨石碎片方对,否则便不符合逻辑了。科学家们找哇找,既没有发现陨石坑,也没有找到陨石碎片。为了万无一失,他们雇了一些人,深挖冻土,遇到可疑之处,便深掘几十英尺。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找到含有铁镍成分的流星物质。科学家们只好悻悻而归。

难道是判断发生了错误?1929年,库里克博士又与其他人合作,对通古斯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考察,结果依然如故。

十年过去了,在1938年,库里克博士在总结前三次考察的经验之后,第四次率考察队进入通古斯地区。这次,他们的设备、装置都比较齐全,配备了小型飞机,可以从高空俯瞰整个通古斯地区,而且,在高空还能拍摄不同角度的照片、收集珍贵的地面资料。

就是在这次考察中,考察队差点儿全部丧生。那是一个意外,当考察队员乘飞机进行高空观察时,突然,飞机一个跟斗,直栽进通古斯河里。幸好是栽进河里,否则,机毁人亡的悲剧就发生了。有趣的是,这一凶险给库里克博士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他猛然惊醒,二十余年来,自己死死地盯着那个未知的陨石,是不是太局限了?难道陨石轰击是通古斯大爆炸的唯一原因吗?会不会还有其他原因?

库里克教授戏剧性地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怀疑。这一转变开拓了科学家们的思路,从而,对通古斯大爆炸之谜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2年,库里克博士带着深深地遗憾逝世了,他花费毕生精力研究通古斯大爆炸,却没能揭开谜底。但是更多的科学家像在田径场的跑道上一样,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不懈地跑下去。其中有考古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地震学家、化学家等等。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科学家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对通古斯大爆炸进行考察,企望能找到突破口,从而揭开笼罩在它上空的神秘迷雾。但是,大爆炸地区固守着它的沉默和现状,衰败的森林,冰封的大地,硬是不作一点儿让步,人们走进它时,越发觉得疑团重重,于是各种各样的猜想和推测都产生了。

“外星人”降临广岛想象

1945年8月6日凌晨两点,在太平洋上一个叫做提尼安的小岛上,一架飞机慢慢悠悠地升了起来,它像是有点儿超负荷,起飞显得有点吃力。不一会儿,它便钻进铅灰色的天空里去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一架超级空中堡垒B—29轰炸机,不过,此时它已经临时借用航空大队长母亲的名字,被命名为“依诺拉·盖茨”。这架飞机叫什么名字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它干什么去呢?要知道,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白热化阶段。

飞机往日本方向飞去。确切地说,是往插入濑户内海的广岛市飞去。

清晨的广岛,清澈的天空几乎纤尘不染。“依诺拉·盖茨”从3万英尺的高空鸟瞰广岛,能见度极好,濑户内海湛蓝湛蓝,美丽的广岛犹如少女纤细修长的手指,极优美地在海水中伸开。

8点09分,飞机上的瞄准器对准了市中心的相生桥。弹舱门打开了,一枚细长炸弹被扔了下去,这时正好是8点15分。43秒之后,广岛嗡地一下烧着了,蘑菇状的云团剧烈地翻滚,整个城市像被熔岩覆盖着,已经看不见什么了……广岛的时间,便在人类历史的这一刻凝固。

世界上第一颗实战用的原子弹爆炸了。它是美国秘密制造的新型武器,长10.5英尺、直径29英寸,细细长长,虽然重量只有9200磅,能量却相当于12500吨黄色炸药。

这枚原子弹究竟造成了什么程度的破坏呢?

后来,这次核爆炸后幸存下来的人回忆到,当时只见白炽无比的光一闪烁,眼睛就失明了;它是那样的强烈,植物的绿色在白光里,顿时化为乌有。随着闪光瞬间而来的是一阵热浪,它持续的时间很短,却没有时间冷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在2.5英里以外,皮肤在最初的1/1000秒内可达到50℃,而在爆炸中心附近的温度,可达到225℃。严重的灼伤,其强度让人难以置信,它能在一瞬间导致人体炭化,而且会使内脏气化。所以,在火球腾升的半英里范围内,暴露在外的人们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变成了一堆堆干瘪冒烟的黑焦炭,成千上万个黑色的东西,粘在街头、桥梁和人行横道上。原子弹的冲击波,以最初每秒2英里的速度,火箭般向四面八方飞过去,大片大片的房屋、树木,顿时随着烟雾齐刷刷地倒塌了。

据统计,在广岛当时尚未疏散的24万多人中,死亡人数为14万;从1945年算起,5年内;同这次轰炸有关的死亡为20万。76000幢建筑物中,70000幢被破坏或毁掉了。

原子弹的爆炸震撼了全世界,也深深地震撼了从事通古斯大爆炸研究的科学家们,震惊之余,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再回过头去看看通古斯那曾经是参天大树的密林,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倒在地上,这些树没有树皮也没有树根,像是被连根拔起。这与遭到某种威力无比的爆炸何等相似呀。一位叫塞尔诺夫的农民告诉科学家,通古斯大爆炸发生时,他正在瓦纳伏拉村。突然,他看到约一英里远的西北方向上空,燃烧着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强烈的灼热,使他闭上了眼睛。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天空一片漆黑,随之,一阵强烈的爆炸声传过来,紧接着,大地震动,他被一股力量掀起,从门槛直抛到6英尺以外。据资料记载,在大爆炸发生的时刻,一辆运行在西伯利亚的列车上,许多旅客都看见了一个发光的物体由南向北飞去,随着一声巨响,旅客们惊恐万分地感到了震动,列车被震得摇摇晃晃,好像喝多了酒的醉汉。

科学家们根据震动的波及面、震中的破坏程度等等情况分析,这次爆炸如果是某种爆炸物引起的话,那么,这种爆炸物起码具有类似原子弹的性质。

科学家们决定,修正通古斯考察方案,应该重视那些与常理相反的推测。1963年,由地球物理学家索洛多夫率领的苏联考察队,再次进入通古斯。他们携带了在当时看来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到爆炸中心。从直观上看,这里的一切都似乎表明,“瞬时辐射烧灼”曾经发生过,究竟能不能有足够的证据呢?他们利用知识和仪器,不久就测定出,这里的确是发生过核爆炸,当时释放出的放射能量至少为2.8×1023尔格,相当于一颗千万吨级的原子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他们还用碳14法,测得树木、土壤的放射性很高,超过其他地方两倍以上。

因此,科学家们欣喜地得出结论,通古斯地区的爆炸并非陨石撞击,而是一场核爆炸。他们甚至根据树木烧焦的情况,确定核爆炸发生在离地面5公里的高空。

这样看来,不就可以公布通古斯大爆炸的谜底了吗?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于1945年,通古斯的神秘爆炸是1908年,这中间相距37年。如果1908年通古斯的灾难是源于一场核爆炸,那么,它是什么样的爆炸物呢?武器吗?还有,它究竟是什么人干的呢?随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更深认识,通古斯大爆炸之谜让人们产生的联想就更多了。所以,不久,在不断的争论和研究中,有许多人又否定了60年代初期的结论,他们认为,通古斯的灾难“实际上是一次核爆炸”的说法,似乎不能让人接受。

揭开飞碟之迷

今天,当人们看见这三个字母——UFO时,几乎都知道它代表“不明飞行物”。UFO实际上是英文UnidentifiedFlyingObject的缩写。

更多的人把UFO叫做“飞碟”。

据说最早把“不明飞行物”叫做飞碟的人,是美国的一位商人,他叫阿诺德。在1948年6月的一天,阿诺德驾驶着自己的飞机,飞翔在华盛顿州的纳亚山上空,突然,九个圆盘形的飞行物体,自北往南飞掠而过,闪闪发光,速度惊人,每个的直径约为30米。这奇景让阿诺德大吃一惊,他把这些状如菜盘的飞行物体称之为“飞碟”。这件事轰动了美国,也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从此,“飞碟”这个颇具神奇色彩的名字便被人们所接受,而且目击飞碟的报告成千上万纷至沓来。飞碟的形状也不光是圆盘形,还有蘑菇形、雪茄形、橄榄形、圆帽形、灯泡形等不下百余种。纵然形状各异,人们还是把它们统称为“飞碟”。

“飞碟”的热浪从美国扑向法国,从澳大利亚卷到中国,几十年功夫,世界上没有不知道它的地方。但是关于它的疑问也如同它的知名度一样,多得说不清、道不明。至今没有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回答它究竟是什么?它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

“飞碟”就是这样地迷人、恼人。科学幻想小说把它作为最好的题材,构思成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牵动了许许多多求索者的心。

美国居然有一项高达百万美金的奖赏,奖给能够第一个证明飞碟无可争辩地存在的人;无独有偶,英国也设了一百万英镑奖金,只要能够提供确凿证据,澄清飞碟的疑团,这样便可以得到巨额悬赏。

飞碟,实在是迷人得很呢。

1978年10月下旬,一桩飞机失踪的消息,轰动了整个澳大利亚。

23日,墨尔本路透社报道:遭遇不明飞行物体澳洲轻型飞机失踪副标题:机师见到绿光巨物后断绝联系

联系小标题:海空追寻未获,似非眼花颠倒

这篇报道较详细地记述了不明飞行物引起的一桩悬案:

10月21日,一个星期六的傍晚,20岁的机师华伦狄治,驾驶轻型机在澳洲最南端的巴斯海峡上空飞行。

突然,地面控制塔收到了他的无线电报告,华伦狄治说,一个发着绿光的庞然大物在飞机的上方盘旋。这时控制塔告诉他,在他附近的海域并没有其他飞机,请他进一步报告那架飞机的具体形状、类别。

很快,华伦狄治报告说:“它是长形的,无法作更多的形容……它现在朝着我来了,这个东西在我的上面打转。它有绿灯,外面有某种金属光。”

控制塔一方面加强雷达探测,一方面命令年轻的机师注意观察。

谁知才过了几秒钟,飞机引擎一阵噼啪乱响,无线电传出大量噪音,塔台和飞机之间的通讯嘎然中断了。

澳大利亚派出了大批舰艇和飞机,前往出事的海域,进行大规模的搜寻,可是,没能找到一点痕迹。华伦狄治和他的轻型飞机消失了,如果不是有宝贵的6分钟录音磁带,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年轻的生命是这样结束的。短暂的、宝贵的6分钟,给世界留下了长久的沉思和探索。

由华伦狄治的失踪,很能让人联想到1948年1月7日发生在美国的一起飞机失事惨案。这天,在美国肯塔基州空军基地上空出现了“不明飞行物”。P~51驾驶员曼德尔上尉完成了飞行任务正要返航时,接到一项追击命令。曼德尔调转机头,马上就发现了目标,他直追目标的同时向机场塔台报告:“它在我的上方……看起来是金属,体积相当大。”说完后不久,他又向塔台报告感觉不好,缺氧似的。数分钟后,机场塔台的荧光屏上失去了不明飞行物和曼德尔飞机的踪影,联络中断,声音渐渐消失。又过了5分钟,机场塔台接到了关于曼德尔飞机失事的电话,机毁人亡。

这次目睹不明飞行物的人不仅仅是曼德尔,有雷达员、其他飞行员和塔台指挥部的司令员。除了这一点,其他方面与华伦狄治的失踪是十分相似的。

他们到底遭遇到一种什么样的飞行物呢?是同一种类型的吗?那种飞行物具备怎样的功能呢?如果果真是一种特别的、不是地球上的飞行物,那么,可不可以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还有没有人目睹过这种“天外物”呢?

1979年11月11日夜间,西班牙的“快帆”式喷气客机,满载109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正在7300米的高空飞行,他们要飞往大西洋的游览胜地特纳里夫岛。突然,驾驶员莱尔多发现,有两道强烈的红光,飞速划过天空,直朝“快帆”号袭来。莱尔多不得不紧急迫降到巴伦西亚机场。

事后,惊魂未定的莱尔多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这种危险,我看到的是飞碟。”

目睹不明飞行物的还有机场负责人,他们证实有一个神秘的飞行体在机场上空盘旋过。马德里的先进雷达也发现了这个神秘的目标,并且看到它们在30秒钟里,下降了3658米!这种速度十分惊人,有人说,目前任何飞机都达不到这样的速度。

看来,飞碟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个别人的幻觉。

1978年12月和1979年1月,在澳大利亚的纽西兰,连续发现飞碟群,并且被拍下了许多照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1978年12月22日下午,澳大利亚的飞行员保华正在执行公务,在新西兰东岸曲克海峡的上空,忽然看见一个时速约1800公里的不明飞行物迎面飞来,就在快要接近的瞬间,它猛地转向另一边飞去了。同时看到这个不明飞行物的人,有其他飞行员和地面控制塔的人。惠灵顿机场控制塔主任彼德贝纳琪及时拍下了飞碟的照片。对于这种不明飞行物的出现,新西兰空军指挥部持十二万分的警戒态度,他们派出了装备精良的机队,进行领空警戒。没想到,这些机队在库克海峡上空再次与飞碟群相遇。一个飞碟还拖着长尾巴,像夜航的飞机着陆时开亮的机尾灯。另一个飞碟似乎还发出了类似一般飞机的讯号。

这期间,飞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频繁出现。新闻界闻风而动,美国派出了11名记者和摄影师飞往新西兰,他们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到了新西兰,没想到,果然看见了飞碟群,并拍下了宝贵的照片。而澳大利亚的新闻记者似乎运气更佳,一天,当他们的一个电视台摄影队在空中搜寻时,突然收到地面控制塔的通知,说在他们后方约一英里处有一不明飞行物。果然,一团疾速飞行的白光跟在他们的后面,摄影师急忙拍下了这可疑的东西,它是个白色的圆形物,中央有两个小黑点。

这是发现飞碟事件最为明显的一次,见到它的人很多,许多报刊头版头条都刊登了它的消息,公众的反应非常大,观点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不明飞行物的存在问题,争论极大,有些人过去根本不相信有飞碟存在,认为那都是些无稽之谈,是人们编造出来的谎言,可是,当许多目击者提供的资料、照片,一大堆不知道答案的疑问摆出来后,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站在“存在论”一边去了。“很显然,飞碟是存在的。”他们说。

“送向太阳”的葬礼仪式

纳斯卡山谷存在的一系列人工造成的、巨大而神秘的线条,有的组成几何图形,有的组成动物形象,有的是一道道直线,这些线条是切入地面或凿进基岩造成的,你站在地面上并不容易发现,而且有的线条是断断续续的,有时遇到小丘便消失了,但越过小丘又显现出来,依然是那样笔直笔直。此外,那些巨大的动物和植物,像一只鸟、一只猴子、一个蜘蛛,还有许多花卉,人们在地面上根本不能看清,如同一只蚂蚁爬在大象身上无法窥见大象的全貌一样。那么,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它们的作者应该具有高度发达的测量工具和知识,但当地的美洲土著对这些史前文化奇迹却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如此神奇的文化遗迹。

另外,既然这些图案是专供空中观看的,因为只有在空中才能看见这些几百英尺长的图案,建造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到底是给谁看的呢?实际上,纳斯卡的遗迹最初也是因为用飞机来寻找安第斯山的水源时,被飞行员偶然发现的。1973年8月,空间实验室2号的宇航员曾经接受了一项任务,即在空间轨道上拍摄纳斯卡山谷的照片。这说明,这些图案只有空中的人才能欣赏。

根据这一特点,对纳斯卡遗迹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英国探险家图尔·穆里松认为,纳斯卡谷地附近的图案是古代居民出于宗教原因而创造出来的。他的根据是,在纳斯卡沙漠附近的公路两侧,分布有许多坟墓,墓碑上的石刻图案和纳斯卡的巨型图案极其相似。

图尔·穆里松还认为,那些巨大的动物图案可能是古代人类设立的宗教偶像,他们之所以造出这样巨大的“宗教偶像”,是为了使天上的神能够看到。但是这一结论的证据似嫌不足,世界考古学界对此持怀疑态度。

另一个美国人萨布拉尔根据纳斯卡遗迹的规模,一些图案连着高山沙漠,绵延几公里的情况,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看法。他认为古代人类是乘气球升到空中。然后用金属工具剥去山石的表层刻下巨型图案。他的根据是,居住在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在举行宗教活动时施放过热气球,而且纳斯卡遗迹中也发现了气球载人的图案。有趣的是,为了证实萨布拉尔的说法,一位作家伍尔德在纳斯卡沙漠中还发现了制作气球的一些“粗布”。他在1975年11月28日,还用仿制的“粗布”制成的巨型气球,成功地上升到离地面90米的高度。

根据萨布拉尔的说法,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古代居住在纳斯卡地区的土著居民,在当地酋长死后,举行一种特别的“送向太阳”的仪式,即将已故酋长的尸体包好放在气球下面的吊篮中,然后让气球徐徐升入高空。而地上的图案,正是为这些部落的首领在去太阳的路上能见到而刻画的,甚至有些图案还与死去酋长一生的业绩有关,而且也可理解这些图案为何造得这样巨大。

人体奇术之迷——瑜珈术

我国是气功的故乡,是气功的发源地,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气功也向世界走去。在国外,它或许就不叫气功了,但道理还是一样的。例如在印度,被称之为“瑜珈术”的,实际上就是气功。

“瑜珈术”的实际含义是:“人控制自己精神和肉体机能的方法”,通过静坐、沉思,调整呼吸的锻炼,达到身体和心灵的纯洁以及自身与外界的协调。这与我们所说的气功三大要素:“放松肌肉”、“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并无区别。

印度的瑜珈术也可以使人健身祛病,类似我们所说的“内养功”;同时,他也可以创造出控制自身机能的“绝活”,最为著名的是“墓穴活人”试验。

据记载,1968年,一位瑜珈术者和一位经过气功训练的人,共同做了一次“安葬”试验,也叫“墓穴活人”。试验者用仪器联结他们身体的某些部位,被试验的两个人则端坐在坑穴中,用土将坑穴掩埋好,观察便开始了。

这种试验看起来怪吓人的,活埋就是这个样子。经验告诉人们,活埋就是利用土来隔绝人与空气的接触,从而造成被埋的人窒息死亡。“墓穴活人”的关键在于“活”字,试验者深知坑内的人揣有“绝活”,一般来说,是不会出现意外,不过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眼睛都不敢多眨,齐刷刷地盯着仪表。

时间一秒、一分慢慢地移过,仪器上出现了心跳缓慢的信号。该不是发生意外吧?不是的,这种心跳缓慢与骤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它似乎是一种有意识地调整,逐渐调整到接近停止。再看看体温显示,从37.2℃,逐渐下降到34.8℃,颇似动物的冬眠。就这样,坑外的人整整等待了18个小时,刨开了坑穴。还好,坑内两个人都还活着,两个小时后,他们的心跳、体温都恢复到正常,一切良好。

这是一般常理解释不了的事实。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是这样理解的:

其一,瑜珈术可以使训练者获得类似动物“冬眠”的本领。

许多动物一到冬天,就要进入一个相当长的休眠状态,不吃也不喝,直到来年的春天。为什么春天一到,冬眠就会中断,它们又像植物一样重新复苏呢?研究表明,动物在休眠期,脑中保持着恒定的“不眠点”。尽管新陈代谢急剧下降,体温也随之下降,但“不眠点”却始终恒定,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便可以很快醒来。瑜珈术练到炉火纯青时,也可以“冬眠”,不同的是,瑜珈术者不要求季节变化,靠的是“入静”、“沉思”和“调整呼吸”,便能非常迅速地进入休眠状态。在“墓穴活人”的试验中可以看出,坑穴内的人心跳缓慢、体温下降,但大脑意识却在一定的自我控制中,处于特殊的未眠集中状态,所以他们不会昏厥致死。

其二,瑜珈术可以使训练者耗氧量下降、新陈代谢下降。这是他们身置坑穴、“活埋”不死的又一关键。

瑜珈术采取的呼吸方式很特别,在几次深呼吸之后,突然在吸气或呼气阶段阻止呼吸,用力使咽、胸、腹部肌内紧张;这种方法急剧提高胸腔压力,从而大大减少进入心脏的静脉血。心脏中没有充满血,血管收缩不完全,这样必然导致耗氧量下降、新陈代谢下降。虽说用土掩埋瑜珈术者,空气中还是有一定的氧从土壤的空隙中进入穴内,当空气含氧量降低到12%甚至9%时,都不致引起身体损坏。更为重要的是瑜珈术者的特殊呼吸方式,它可以使耗氧量降到最低,达到适应墓穴条件要求,所以才不会窒息致死。

当人们对瑜珈术认识不足的时候,总被一层神秘色彩所迷惑,加上这种超乎常理的奇术容易让人联想起灵魂等等,更让人大惑不解。其实,瑜珈术既不是神术,也不是巫术,同样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种气功。现在,就拿印度来说,许多高等学校都设有瑜珈课程,在欧洲也有许多来自印度的瑜珈术教练。人们一方面对瑜珈术的健身祛病功能感兴趣,另一方面对它具有的控制自己机体的功能也很感兴趣。要是真正找到了瑜珈术的奥秘所在,找到了自如控制自己内脏功能和代谢水平的钥匙,那么,人类的潜力不就可以被利用得更广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