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
土星,我国古代叫“填星”、“镇星”,是太阳系行星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第六颗行星,因带有光环而成为天空中最美的天体之一。
土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142,700 万公里,赤道直径有 120,000 公里, 质量是地球的 95.14 倍,密度只有水的 70%。土星公转周期是 29.46 年,自
转周期 10 小时 14 分,形状较扁。
土星的表面呈淡黄色,有平行于赤道的比星更规则的永久性云带,赤道区最亮,呈迷钩,有时几乎为全白色。土星有很厚的大气层,主要成份是沼气和少量的氨。土星表面很冷,温度是-150℃。
土星已确定的卫星有 17 个之多,1655 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的土卫六,仅大如人造卫星,拥有以氮为主的大气。土卫八以其具有两种颜色著称,它的一个半面比另外一个半面亮六倍。
环绕土星的细薄的美丽的光环,不仅使土星本身变得漂亮,也把整个太阳系装饰得美观了。然而,人们花了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才识破了土星光环的庐山真面目。
伽利略在他自制的那个不能得出清晰景象,而放大倍数只有 30 倍的不完善的望远镜中,看到土星两侧有某些附属物。但是些什么附属物,他怎么也不能看清楚。那时,伽利略实际上是看见了光环的“耳朵”,也就是光环在行星侧面的部分,看见了把光环跟土星球体分开来的暗环缝。这环缝使伽利略认为土星两侧有两个卫星之类的小行星。要知道,他这时已经发现了像随员一样伴随木星的 4 颗卫星。伽利略想,可能土星的附属物也是类似的东西, 而这时谁都不会认为这是光环,因为光环无法看清楚。
当伽利略写道:“观测到一颗最高的三重行星”。因为,星是当时所知的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所以便称为“最高的”星。
直到伽利略以后 50 年,荷兰学者惠更斯才认清土星的光环,并解释了它的形状的变化。他写道:“一个又薄又平的,任何一处也不接触的、同黄道而倾斜的光环缭绕着土星”。
后来,在光环中发现了与环边同心的暗缝,它把环分为两部分——内环和外环,或称 A 环和 B 环。这暗缝称为卡西尼缝,这是用首先觉察到它的学者的姓氏来命名的。后来,又发现了更窄的恩克缝和最内层、微微发亮的“纱环”。因此人们常常不说土星只有一个环,而是说有好些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搞清楚了土星的环不是连成一片的,而是由无数大小不等的各种互相分离的粒子和碎块构成。人们至今难于观察到单个粒子或碎块,但从它们对太阳光和雷达波的反射可以推算出它们的大小。在光环的表面上,已观察到有由水构成的冰,而且可能是构成光环物质的主体。所有粒子和碎块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土星旋转,越靠近土星的运动越快。
土星环主要有外环或 A 环(从 2.1~2.3 个土星半径)。中环或 B 环(从1.5~2 个土星半径),内环或 C 环(从 1.2~1.5 个土星半径)。外环和中环之间相对比较空的区域,就叫作卡西尼缝,它把外环和中环分开。后来, 人们还发现了另一些比较暗弱的环围绕土星,其中 F 环、G 环的宽度较窄, 而 E 环则较宽大。
土星的赤道面也像地球一样与轨道有 27°的倾斜,当土星沿轨道运动时,土星光环同视线就会形成不同的交角,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每隔 7
年半(地球年)从状如“一条线”变到“完整的环”,再过 7 年半变为“一条线”,光环太薄,当其状如“一条线”时就难以看到。这种神奇现象多次让人类犯傻!
1921 年,许多地方报纸的活跃记者,问题还没有打听清楚,就报道耸人听闻的消息,说“土星光环完蛋了!”这意思是说它毁灭了。有些报纸还加上:“光环的碎片在飞向地球,碰撞在威胁着!”
事实上,美丽的土星环就是这样每隔 15 年便“消失”一次,“地球人”
又何必庸人自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