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铸就建党百年的历史辉煌

第一章 党的建设已进入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八方面战略部署为标志。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系统研究讨论了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一节 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建设走上了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开启了党的建设新征程。

一、新阶段发端于伟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伟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走上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的发端。

首先,进入党建新阶段所必备的全党思想行为新觉醒,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给出。我们党的建设有一个规律,即每一个发展时代,都需要对自身肌体内所形成一些沉疴顽疾,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实现全党的思想行为新觉醒。革命时期的延安整风,是清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残余的思想行为新觉醒。改革开放前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左”的思想禁锢的思想大解放。改革开放新30年,需要一次对过去30年党的自身发展所逐渐积累下来的沉疴顽疾和藩篱羁绊的系统清理,以实现思想行为的新觉醒。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全党同志在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对“四风”的实质、产生的根源和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剖析,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日益成为我们党的沉疴顽疾、无形的藩篱、前进的障碍。如果任“四风”盛行,势必要疏远了人民群众,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沉迷在“四风”之中,“还讲什么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那是多么大的讽刺啊!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就是让一些人去挥霍败坏的吗?!”“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大量的事实警示我们:“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如果任“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深邃的理论,拨开了“四风”笼罩的迷雾。全党认真贯彻八项规定,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严肃的正风肃纪行动和反腐败斗争,震撼人心,惊心动魄,全党全社会经历了一次时代的心灵洗礼。告别粗放型发展年代,砸碎“四风”枷锁,坚决治理腐败,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新姿态轻装上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全党的思想行为新觉醒,这就是党的建设每一个时代所需要的思想行为新觉醒。

其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党建新阶段所必备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既是党的建设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具体时代主题和解决自身建设课题的思想新武器。革命时期形成与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和党的建设的第一个伟大工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党提出与运用“解放思想”的新武器,使党和国家迅速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通过“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党的十六大之后,是“以人为本”的新武器,开拓了民生建设的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注入了“严肃认真”新内涵,并发挥出了决定性作用。“严肃”,就是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肃的纪律和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坚决反对“四风”,严肃对待从严治党。“认真”,就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党建,领导干部带头,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焦距“四风”、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正风肃纪,认真开展。不“走神”,不“散光”,不走过场,不搞虎头蛇尾,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国法、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认真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在中央政治局的模范带领下,全党纷纷行动起来,坚决冲破“四风”的束缚和羁绊,坚决拆除隔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四风”这堵墙,开展积极的党内生活,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亮短揭丑,对党内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和大扫除。党的思想路线的“严肃认真”新内涵,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第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先期探索。突出问题导向,把党的群众路线创造性贯彻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以严肃认真的新思想武器聚焦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反腐倡廉建设为着力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为基本手段,抓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两个关键环节,把解决干部队伍中的“四风”问题和改善与提高民生同时并举,把正风肃纪和社会上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并举,把坚决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坚决维护群众利益权益同时并举,坚持开门搞活动,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是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重要新探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把教育、实践、四查、整建四位一体的新方式认真运用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从严抓好思想“教育”,认真抓好治党“实践”,严格抓好“检查、督查”工作;认真抓好“查处”与“查办”违犯党纪的行为和违法乱纪的腐败案件。认真抓好“整建”工作,即系统整改、修规完纪、立法立规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在巩固中坚持、在坚持中巩固、在坚持与巩固中深化拓展,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方法手段的新探索。

第四,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2015年4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对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出安排。2016年2月,为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央决定,2016年起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二、新阶段有十方面新任务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提供了思想文化新觉醒,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提供了新探索。在这样的基础上,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新部署新任务的提出,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的到来。全面从严治党具体包括十个方面的新任务:

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是其首位。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与追究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环节。全国各级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聚精会神抓党建,各级党委书记、各部门党委(党组)书记必须成为从严治党的书记,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成员必须履行分管领域从严治党责任。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具体到党内监督问题上,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面领导党内监督工作。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和党委委员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党的工作部门要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党的基层组织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画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项核心议题就是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十二项明确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干部掌握着方方面面的权力,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总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养成,规范权力行使,培育优良作风,使各级干部自觉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要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十九大《党章》修改明确要求: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第五,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在组织设置上,针对在市场体制下的新情况,强调在非公经济组织、社会领域、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加强党的工作,“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做好全覆盖,固本强基,防止‘木桶效应’”。二是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与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三是在党员队伍管理上,习近平同志提出研究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数量应该没什么问题,难得主要是提高质量”。发展党员,党组织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起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疏通党员出口,对于那些丧失党员条件的及时进行组织处理,对于那些道德败坏、蜕化变质的坚决清除出党。

第六,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各级党员干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做到掌握情况不迟钝、解决问题不拖延、化解矛盾不积压,谁以身试法就要坚决纠正和查处。要加强治本工作,使党员、干部不仅不敢沾染歪风邪气,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风邪气,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

第七,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中央领导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一是确立了权力制约体系的目标:“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二是把反腐败、权力制约与党和国家权力运行体系联系在一起整体设计,提出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党政主要引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三是对政府内部的权力制约监,主要是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对审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要分解权力、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第八,严明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是全党同志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党的纪律规定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党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确保系统配套、务实管用,防止脱离实际、内容模糊不清、滞后于实践。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执纪职责,拒绝说情风、关系网、利益链,采取管用的措施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使违纪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第九,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让人民支持和帮助我们从严治党,要注意畅通两个渠道,一个是建言献策渠道,一个是批评监督渠道。各级党员干部要多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就从严治党问题多向群众请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群众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从严治党有好处,我们就要认真听取、积极采纳。

第十,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验,也积极借鉴国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了一些从严治党规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规律,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要把研究从严治党规律和研究执政规律相结合,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更好地执政,在推进执政事业中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使命

在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创造百年辉煌、保持百年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和跨越百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全面从严治党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

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是跨越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发展阶段,是攸关能否创造百年辉煌和跨越百年使党更加先进和纯洁的重要发展阶段。

首先,全面从严治党,肩负着到2021年创造建党百年历史辉煌的神圣使命。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时间,中国共产党要完成三大历史使命。第一个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大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经过建党初期的工农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主宰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这一使命已经完成。

第二个使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和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艰难曲折的奋斗,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一使命也已经完成。

第三个使命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前夕,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建立新中国、新制度新体系和人民的全面小康生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大历史使命。完成这三大使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5000多年文明的中国焕然一新,使人类文明展现壮观的一幕,创造建党百年的历史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开坚实的一步。目前,距离完成第三个历史使命,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时间紧迫,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必须用全面从严治党来保证。

其次,全面从严治党,肩负着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保持百年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成一个更加充满勃勃生机和更加富有生命力、战斗力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的腐败问题、作风问题、理想信念问题、能力转型问题、规矩纪律短板、道德操守问题、脱离群众问题等,也十分不容忽视。为建设一个保持百年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任务也十分艰巨,必须用全面从严治党来实现。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肩负着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使党站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灿烂前程的崇高历史责任。

为着肩负起创造建党百年辉煌的历史使命、保持百年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历史重任和实现长期执政的历史责任,我们应当增加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觉与自信。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保持和追求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建设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客观上要求党要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发展,一点先进性都没有。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离开发展,离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从革命到社会主义发展,再到共产主义实现,是追求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要解决的历史主题。而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是解决党的自身肌体健康,保证党永不蜕化变质的问题。先进性追求事业辉煌,纯洁性追求自身健康;没有事业辉煌,党就没有先进性之说;没有自身健康,党就会逐渐毁掉,更谈不上远大事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强健的体魄作保证。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最终还是为了保证和支持党造就伟大的事业,追求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就是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今天,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在推动发展方面把党束缚住,而是要解决如何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解决在守纪律、讲规矩、靠法治的条件下学会推动科学发展,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推动发展、改革和法治的能力。这是全面从严治党阶段对追求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新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新能力。

先进性具有时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每个时代都要追求和实现每个时代的先进性,无数个先进性之和,才能成为党的历史先进性。在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我们必须在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中追求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建党一百年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论断,确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明确主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六年,发展是最艰巨的任务。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治理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和腐败问题,就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实施;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追求在守纪律、讲规矩、依法治国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问题。面对过去30年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几年,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让创造出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体制机制成果成为建党一百年之后的发展基础。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呈现出的实现群众利益、保障群众基本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正确处理收入差距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反腐败问题、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依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使党在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创新的能力,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提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能力,提高在守纪律、讲规矩的历史条件下的管党治党能力。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使党屹立在建党百年的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塑造能够科学使用两个基本武器、团结和带领全国亿万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英勇冲锋陷阵的先进战士。这“四个全面”,每三个“全面”都为第四个“全面”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境界,提高新的文明视野。因此,必须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实现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三节 稳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在党的建设新阶段,建设一个保持百年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必须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以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严肃责任追究为基本抓手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严肃责任追究为基本抓手。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落实。因此,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严肃责任追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委(党组)承担主体责任,纪委承担监督责任,主要党政领导干部是第一责任人。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以落实这三个责任和严肃责任追究为基本抓手。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落实全面管党治党责任,应当认真抓好四件事。

一是把思想转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上来,切实增强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意识。党委(党组)、党委(党组)书记与基层党组织书记必须树立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意识,抓好党建事关党的生命,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与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能否坚持下去。抓不好党建最终造成党垮了,社会主义垮了,社会动荡了,一切都无从谈起。党建责任重于泰山。

二是工作上认真落实治党责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三项基本工作。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与党委(党组)书记必须通盘考虑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这是党的建设新阶段,有别于过去的党建工作,必须把全新开局,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和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必须认真做到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新格局。

三是建立与认真实施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建立起日益科学的党建考核制度。各级党委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考核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四是严肃责任追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2016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中央紧紧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利器,先后对一批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失职失责典型问题严肃问责,强化问责成为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二、以抓作风、解决人心向背问题为切入点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深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抓作风,坚决纠正“四风”,其实质是密切党群关系,解决人心向背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判断党的纯洁性和党群关系的“晴雨表”。执政党的党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腐败是党风问题的升级。二者之间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就是党风问题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腐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相结合。我们党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既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作。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持之以恒抓“四风”,严肃党的纪律和严明国家法治规矩是基础。因此,必须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必须加强纪律建设和法治建设,在纠正“四风”中抓出规矩。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是成文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不成文的党内规矩。在坚决纠正“四风”中抓出规矩与遵守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必须在坚决纠正“四风”过程中,抓出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出遵守组织纪律与组织人事规矩,抓出遵守经济纪律与市场经济规矩,抓出遵守群众工作纪律与群众工作规矩,抓出遵守廉政纪律与廉政规矩。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必须在纪律规矩建设中,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各级党委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守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三、以认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着力点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坚决反腐败高压态势不放松与坚持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永葆党的纯洁性为着力点。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目标。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标志。党在查处腐败问题上,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努力减少腐败存量,坚决遏制腐败增量,科学构建政治生态,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全面从严治党,以认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着力点,必须做好攻坚“党建关、权力关、金钱关、时代关”四关的工作。思想建党、制度治权、法治管钱和引领时代,是全面从严治党和认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认真攻坚“党建关”,就是要紧紧扭住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这两个基本环节,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锻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努力形成纪律法治规矩,提高推动改革、发展、法治的综合能力等五个方面不断取得新进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认真治理和解决的权力滥用和钱权交易问题,实际上是“权力”和“金钱”两个问题。既要用制度管住权力,更需要用法治管住“金钱”,二者缺一不可,必须齐头并进。因此,“权力关”和“金钱关”是我们党在执政中必须过的两关。认真攻坚“权力关”,必须紧紧围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关键,认真抓好建章立制、立法立规工作。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在案件查处和坚决纠正“四风”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认真攻坚“金钱关”,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基础,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努力“把金钱关进法治的笼子里”,实现有效预防和成功遏制钱权交易。认真攻坚“时代关”,就是党要科学把握时代潮流,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挺立时代潮头,建设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执政党。

综合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必须坚持“破立”并举、立释废改同步。依据全面从严治党的每一步新实际,该建章立制、立法立规的及时跟进,过时的制度法规及时废除,需要修改修订的及时完成,需要向全党全社会解释法律党规的适时宣传解释,需要加强思想建党的也用制度和法治推进。

四、以深化纪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推进器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深化纪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推进器。

全面从严治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只有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中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才能更好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动组织制度创新和大力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的忠诚、干净的纪检监察队伍,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保证。

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在2014年开启纪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要力争每年的纪检体制改革都有新的突破,每年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都有新进步,围绕“四个全面”的纵深展开与全面推进,聚焦突出问题,创新方式方法,深入开展专项巡视,提高频次、机动灵活,扩大巡视覆盖面和不断提高纪检监督问责的科学化水平。

总之,在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只要我们用好“严肃认真”这一思想武器,抓好各方面党建工作,我们就一定能胜利完成创造建党百年辉煌的历史使命。

思考题

1.阐述一下你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

2.简单谈一谈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意义。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革命时期的延安整风,是清理主观主义、______和宗派主义残余。

2.党的五大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3.健全党内监督制度要与不断完善和创新群众监督制度、舆论媒体监督制度、、人大监督制度同步,着手构建科学而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二、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四风”?( )

A.享乐主义 B.主观主义 C.官僚主义 D.形式主义

2.以下哪项不属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讲话中提出的“从严治党八条”?( )

A.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B.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C.坚持从严管理干部

D.坚决反击腐败

3.以下哪个主体承担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

A.党委(党组)书记 B.纪委 C.组织部 D.党委(党组)

第二章 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旗帜 铸就建党百年的历史辉煌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旗帜,铸就建党百年的历史辉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刚一闭幕,2012年11月29日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一、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21世纪的时代新旗帜。

中国近代以来,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第一个时代旗帜是“民族的解放”的旗帜。历史地看,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时代,为中国人民反帝和反封建的“百年革命战争”时期。内容是: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高高地举起了“民族解放”的时代旗帜,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群众翻身成为国家、社会和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伟大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第二个时代旗帜——新中国建立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解放后,经过七年的努力,党和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又经过20多年的奋斗,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元年的1979年12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宏伟蓝图。从此,“小康社会”就成了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斗的第三个时代旗帜。从1979年到2002年23年,为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迅速得到了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赞同和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热议中国梦、讨论中国梦、研究中国梦、讴歌中国梦和策划中国梦。中国梦的新旗帜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中国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富裕、社会文明”的中国梦,成为引领21世纪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二、在“四个全面”中逐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四个全面”一体推进中逐梦,是2021年之前逐梦的具体道路。

党中央判定: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综合能力,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党更加充满勃勃生机和战斗力。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实现中国梦“关键一步”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要求塑造能够科学使用两个基本武器、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大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勇于冲锋陷阵的先进战士。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的要靠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第一,必须认真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应用能力为支撑点,气势磅礴地推进万众创新、草根创业。

第二,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具有决定成败的作用。

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79298万人,城镇化率基本达到57.35%。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因此,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道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必须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第三,必须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改革和新一轮扶贫攻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着力培育农村新型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以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农牧林场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主要是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这一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主要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区。

第四,必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第二节 迈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的关键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走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数年时间,十九大标志着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必须发起最后的战略决战,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从1979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任务,前后40多年时间。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党从两个战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决定性阶段。一个战场是全国的全面战场,发起“决战小康”战役,主体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第二个是重点战场,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攻坚战。这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略大决战,我们党和人民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使中国的发展面貌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开关键的一步。

具体地说,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战场是展开“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三区战役”。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在于西北、西南和老少边穷地区这“三区”能否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多位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如老少边穷地区中的东部沂蒙山区,闽西南、闽东北地区,中部的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秦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井冈山区和赣南地区,西部定西干旱山区、西海固地区等。三区经济总量小,发展实力弱,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农业投入不足、生产落后、效率低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投入不足,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欠账多,现状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返贫率较高;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少;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不容忽视。在“三区战役”的战略大决战中,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解决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这“三区”的四个基础问题:一是加大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加大东部地区企业向“三区”投入,加大“三区”自身企业的投入,通过三个加大投入,一方面不断提高这“三区”农民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为“三区”奠定稳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二是不断提高“三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通过发展国民教育、成人培训教育与成人教育,东部地区对“三边”进行文化支持,奠定“三边”的软实力基础。三是加强“三边”党的建设,不断提高“三区”共产党人的改革发展能力、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四是整合“三边”的资源,激活资源优势,加强“三边”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认真组织实施“三区战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收官战”,谱写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灿烂辉煌的伟大“乐章”。

1979年小康社会建设起步时,国家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00亿美元,国家财政收入是1146亿元人民币;农民当年人均年纯收入是134元人民币,平均每月11元多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当年人均343元,平均每月29元多点。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6万亿-19万亿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要达到22万亿-25万亿元人民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140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年收入要达到4万元。实现这些目标,比1979年增长100多倍,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有更加稳定的社会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政治清明、法治社会、文化昌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文明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老百姓有一个全新的文明富裕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第一次全面走向文明富裕的伟大历史变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再次实现“凤凰涅槃”,以更高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面貌,给老百姓一个“当家人”清正廉洁、能力水平更高的交代。

第三节 科学把握文明中心转移与中国社会转型期

一、悄悄迎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到来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东亚地区转移,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应当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贡献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世界第一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发展基础上,中经18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形成。遍及全球的殖民侵略和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是其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世界一流的经济产生了世界一流的理论、一流的文化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世界第二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美国和苏联。本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共同繁荣。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冲突,20世纪上半叶,欧洲地区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开始转移。美国通过罗斯福的改革新政和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发横财的机遇,成功地迎接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美国的转移。苏联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胜利地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步步迎接了世界经济中心向苏联的转移,创造了科技与文化的辉煌。问题是斯大林之后的后继者缺乏改革创新,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一步步丧失了经济中心的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扬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风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印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发展,也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中印两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迎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东亚地区转移的基础。

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历史地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东亚地区转移。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不是说美国不行了,美国和西欧照样很好,只是它们已经发展到这一时代的顶点了。风水轮流转,西欧100年,美国100年,21世纪极有可能是中国和印度承接世界经济中心新的100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能否挺立潮头,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大政方针,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西欧当年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但真正影响世界的是文化。到今天乃至今后,西欧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名著、音乐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育文化等仍在对世界各国发生深远的影响。美国真正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美国文化,包括科技教育、经济建设文化、政治文化和生活文化等。因此,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问题。

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国人民应勇于挺立潮头,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文化新创造,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制度文化与经济社会文化,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19世纪第一次世界经济社会中心的发展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文化,一个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两种文化都发生影响,并且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走。第一次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时,一个中心转移到了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个中心则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而且两种文化既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整个20世纪,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较量。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东亚地区,必然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继续较量。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这样,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竞争,将伴随始终。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过去6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的新30年建设好,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辉煌,迎接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灿烂文化的新创造。一方面,我们有5000年中华文明雄厚的文化基础,有新中国6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创造,只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传承与创新,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进行文化结晶,对改革开放新30年的伟大新实践不断给予伟大的文化新创造,我们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新30年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灿烂辉煌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伟大的“红色文化”。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和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与工业体系,在十分的艰难曲折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1979-2009年的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中国人民把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到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新的30年,只要我们继续坚定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旗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吸收的方针,科学地借鉴吸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精华,借鉴吸收我们在发展中需要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创新我们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并把这些和中国人民新30年的每一步奋斗相结合,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创造力,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谱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新篇章;坚持5年胜利实施一个执政纲领,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30年迈三个台阶,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新创造,就一定能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科学把握中国两个多世纪的社会转型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两个多世纪的社会转型的三大转型期。

站在21世纪的历史视野分析中国,近代184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一个延续两个多世纪的转型期,这是我们判断时代发展方位的逻辑起点。这一转型期,分为前后两个“百年”。前“百年”,即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其基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后“110年”,即从1949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富裕文明”的中国梦。

在这两个多世纪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多世纪的中国转型,实质是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艰难的转型。

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是从“中央集权政治”到“民主集中制政治”国度的历史转型,即从“皇帝当家做主”到“人民当家做主”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到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之文明社会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应当是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三纲五常”为主流价值体系的“知书达理”的民族,到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道德基础的“文明创新”的中华民族的转型。

可以说,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反对“黄赌毒”文化开始,就揭开了中国两个多世纪转型的序幕。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文化开始转型的主流观点。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和“天父上帝人人供、何得君王私自专”的政治观点,代表了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民的新认识。晚清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代表了中国第一代国有企业——“求强求富”“官办企业”——诞生时期的文化态度。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进一步。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和“三民主义”理论,则代表了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举起了“科学、民主、新文化”的大旗;后期,马克思主义的转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领导舞台,成为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命题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人民的新创造,才有了一个正确的解决途径。

新中国建立后,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只有近70年时间,而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的博大精深,西方近现代文化300年的厚重,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近现代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步与反动,腐朽与落后等各种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激烈的“对冲”。因此,从1949年至今,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之间,进步与腐朽落后,“西化”与“中国化”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文化方面的成就与挫折,经验与教训,也主要反映在这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中。

在从1839年以来的岁月里,从中国男人剪掉“长辫子”,脱掉身上长袍马褂,打倒政治上的“下跪文化”,女人放弃“缠足”;从“中山装”、“旗袍裙”到当代“正装”、“休闲装”与“短裙”;从“古道西风瘦马”到当代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从古代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到当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中国人民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国家在一天天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总之,从“熟人社会”,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人社会”,发生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人人都在变,而且越变越好。放眼未来,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地完成后40多年的转型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走过的170余年的道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洗尽铅华,西方外来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奋斗中大浪淘沙,中华儿女创造的新文化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破土成长。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中华儿女的新创造,在这170余年里,始终交织在一起,缠斗在一起,相生相长相克在一起。优秀的文化在凤凰涅槃中重生,反动的、腐朽的在文化的大浪中淘沙,中国的新文化在千回百转中艰难前行。

文化必须和综合国力相适应。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到2035年左右,很有希望达到世界第一位。世界第一位,是历史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也必须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今后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既神圣又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放眼两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的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以“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为基点的传统主流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建设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新的传播方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两个多世纪以来,充满了艰辛、曲折、痛苦、挫折与奋起。过去的170余年,是今后30多年奋斗的基础。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献身于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伟大新探索,胜利地完成中国两百年转型的神圣使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考题

1.简要论述“中国梦”的目标、内涵和意义。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的要义是什么?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时代,为中国人民反帝和反封的______时期。

2.中国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了引领21世纪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______一百年基本______。

二、选择题

1.“四个全面”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2.“三区战役”中的“三区”不包括以下哪一型?( )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老少边穷地区 D.青藏高原地区

3.邓小平同志是在哪一年提出了“小康社会”( )

A.1977年 B.1979年 C.1984年 D.1992年

第三章 建设站在百年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全面从严治党阶段,目的是建设一个保持百年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站在建党百年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灿灿生辉

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属性,是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实现的,是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实现的。离开发展,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就是要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灿灿生辉。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先进

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灿灿生辉,首先是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先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1840年近代中国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强行输入和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在我国沿海地区产生了第一代工人阶级队伍,有5万-6万工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通过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产生了第二代工人阶级队伍,50万-6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因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遏制,中国的民营经济有了一定的快速发展,产业工人达到了230多万人,手工业工人和店员(服务业)1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因为工厂矿山等现代生产方式,不但具有组织性纪律性,而且因为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更加具有革命性。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因为起步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利于结成工农联盟。这第三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时的阶级基础。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和传统的农业经济造就农民阶级相比较,是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产物,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在解决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翻身三大问题后,努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核心在于是用人类最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工人阶级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先进组织,但只要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武装,没有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建设,没有铁的纪律严格约束与规范,终究成为不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先锋队。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那天起,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深刻的剖析,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们认为经过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而无产阶级面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政党和政治组织,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用暴力革命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对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进行了科学的阐述,而且还在实践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1847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及其之后的斗争,继续着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探索。列宁领导建立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继承和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方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1921年开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核心是用马克思主义造就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关键在于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先锋队。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先锋队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成为先锋队的根本标准。先锋队是在发展实践中实现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党的队伍获得了发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工人阶级队伍从新中国成立初的300多万人发展到8000多万。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天的工人阶级队伍,有国有企业工人、私民营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合资企业工人、小微企业工人、服务业工人、知识分子队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在一起超过两个亿。外加正在形成中的两亿多工人阶级队伍(指进城就业的农民工队伍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工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总人数超过了5个亿。5亿多工人阶级队伍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文化知识和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推动党的队伍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是在推动这三个发展中实现的。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优秀和更加先进。

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加优秀

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先进,而且要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加优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看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本权益和具体利益的程度,说到底也是一个实践标准。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社会上涌现出了300多个政党和政团。主要有:同盟会、民权监督党、平民党、进步党、政群社、中华进步党、公民急进党、公民党、工商勇进党、工党、统一党、中国社会党、自由党、中华革命党、民主党、仁党、共和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等。1913年国会选举,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392席,共和党获175席,统一党、民主党各获24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各政党围绕着中央集权、各省自治、地方自治、革命、改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各政党都为解决中国的主题而探索、而奋斗,面对的国情是一样的,国家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社会风雨飘摇,民众贫苦交加、孤苦无依。对各个政党来说,就看谁能解决中国的国家独立问题,谁能解决中国四亿贫苦大众的翻身解放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切入点,以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彻底性为毕生追求,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共赴国难”,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动员和组织群众,掀起工农革命风暴。除国民党改革外,其他政党面对工农大众,没有多大作为,日渐失色。历史和人民群众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福祉而奋斗。

在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始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品行情操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者齐头并进与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仰,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无私品行,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条件下都矢志不渝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当好先锋队的品行保证。党在90多年的伟大奋斗中,正是林祥谦、萧楚女、向警予、夏明翰、邓中夏、赵世炎、恽代英、方志敏、彭湃、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付出了生命,使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没有私心,一心一意为了中华民族,才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才与我们党结成了生死友谊:“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新中国建立后的60多年来,仍然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无私”和先锋模范行为,忠诚地践行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践行宗旨和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能力保证。党的90多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拥护,原因是我们党始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操守和本领能力的历史统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品行“无私”和“本领”,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人民群众最喜欢和支持大公无私的政党,最反感有私心和私心重的干部,不跟“有私心”的政党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不跟“没本领”的政党与干部走;必须是德才兼备,即“无私+本领”二者兼备。这种践行宗旨的“无私+本领”,是我们党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永恒追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运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抓好文化育人、方向引领、舆论引导,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是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重要武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时起,就深入工农群众,通过举办工人夜校、农民夜校,进行宣传和发动群众。90多年来,一方面,亲力亲为教给千万人民群众文化知识,以凝聚群众力量,提高群众素质,开阔群众视野,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提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一直坚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鼓舞群众和引导群众,把方向引领和舆论引导成功地融入其中,使亿万人民大众自觉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实践证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启迪民智、提升群众素质、开拓群众视野,答疑解惑,引导舆论,引领社会风气,引领前进方向,不断创造性吸收和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促进人民群众成长进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条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政治清明、经济殷实、文化繁荣、社会平安、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一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会更加优秀。

第二节 用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马克思主义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协调推进中,必须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具体地说,应当从党的性质、党的信仰、党的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集中制等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

用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到建党一百周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

一本《共产党宣言》,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就是当时读了《共产党宣言》,才确立自己的信仰的,才决定组建中国共产党的。从此,坚信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世界和改造中国,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夏明翰烈士在就义时真情告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开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着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执着追求,为着自己的信仰而英勇献身。也有人经不起考验而背叛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管是背叛,还是放弃,甚至迷惘、徘徊,终究是靠马克思主义建设起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问题,推动了中国发展,获得了一天天的胜利,并揭示了远大的发展前程。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一个历史发展时代,都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新的科学技术与新的文化,都需要依据时代要求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实践新经验,也要科学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中国,每个时期和每个阶段,都需要向前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之后,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发展理论,不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枯萎,就会失去生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发展、改造世界的理论。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人类社会就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就是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解决共产党人世界观问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混淆与挑战。这种挑战,严重影响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迎接挑战,不赢得挑战,共产党人世界观就会扭曲,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动摇,甚至放弃与背叛。因此,必须勇于迎接挑战,不断纠正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和不正确思想,不断战胜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袭。在当代中国,还需要不断战胜“西化”的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始终抓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阶段,在深入持久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尤其要抓好思想建党工作。

二、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精神支柱。到建党一百年,就是要使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展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遵循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此矢志不渝地奋斗。

社会主义是奔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而且是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战争与和平的条件下并存,资本主义的压倒性优势,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是其复杂曲折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社会准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好,然后进入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挺进。

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扎根在心底的,是坚定不移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样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追求,共产党人才能够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从枪林弹雨的生死极限考验中活下来,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一座座伟岸高大、令人敬仰的丰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而奋斗。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近两个世纪的社会发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统一使然。

首先,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之后的80年时间里,中国人几乎用尽了所有“招式”,从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到农民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从为期35年的“办军工求强、办企业求富”的“洋务运动”,到追求“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再到“民主共和”的政治革新。所有这些探索,都解决不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问题,只有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性地运用之后,才逐步地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1840年到今天170多年的社会发展证明,只有这一发展道路,才能把中国人民带上光明的前途。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是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历史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创造了“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立足现实、着眼中期目标、奔向共产主义远大前程”的“三点一线”的理论探索模式。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对内推翻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渐次达到共产主义,是这一模式的最早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加清晰地论述了这一模式: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而两者都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探索,亦是如此。如今天,立足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走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奔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统一。中国的文明进程,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从五千年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曲折复杂、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的递进过程。一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落后的农村变成伟大先进农村的积极探索。依照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式,党在农村根据地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兴办农村合作社,兴办根据地内的商业和企业,兴办各种夜校、扫盲班提高农民素质,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先期探索。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到改革开放后对“九大模式”的扬弃,是中国文明进程的曲折复杂的历史统一。新中国建立后,党在1952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认真组织实施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文明,奠定了道路基础。之后,党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及贯彻实施,既表现了文明进程探索的复杂和曲折,也折射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从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整整22年时间,党和人民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大彻大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第四,改革开放后的新实践新探索,实质还是中国如何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探索。这种历史的逻辑统一,具体表现为: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前期实验”,而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是建设时期的发展归宿。文明也是一样,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收入差距过大也不是社会主义”。这种否定,都不否定历史给定的大前提——“社会主义道路”。现在,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第五,把“民生第一”的要求与解决“民生”的无私精神、能力本事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所在。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如何拯救民族于水火,拯救天下云云众生于苦海,是一个历史大课题。辛亥革命之后,当时中国的80多个政党和200多个政治团体,都认识到了中国的“民生”使命,都曾努力为之奋斗,但最后都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民生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既坚持了“民生第一”,又走进了“民生”,在与中国人民大众为“民生”而共同奋斗中,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而且一步步取得了“民生”的成就。老百姓正是因为“民生第一”的旗帜,为解决“民生”而甘愿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真能解决“民生”的能力本领,才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曲折探索,党和人民经过大彻大悟,也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民生”的骄人成就。可以说,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种社会实践,能让中国人民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全面地过上如此好的社会生活,取得全面的文明进步,并且看到明天更加美好的未来。把“创造历史”和“享受成果”有机结合,从“享受成果”的实践做起,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国家的执政者很少给“创造历史的大众”以应得的“文明成果”去享受。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给出比国民党政府给老百姓更好的“民生”,而且公平公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创造历史”和“享受成果”有机结合,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成果”中组织起来,从事更加广阔深入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实践,彰显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

第六,当代“民生”内涵的与时俱进,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的永恒性。过去社会主义重“民生”,重心在“利益”,讲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今天,“民生”包括四方面基本内容:一是群众利益,二是人权与群众的基本权益,三是人的综合素质,四是全体劳动人民的社会保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利益、人权、素质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贯彻落实“民生”问题,将会使中国社会在不远的将来,再度发生深刻深远的历史变化。欧洲的近现代文明,源于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理论就是“人本主义”。当年的“人本主义”带来了人类的近代文明;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与高举“以人为本”的理论旗帜,一定会在日后给中国再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会在“民生第一”实践中实现永恒。

四、以科学的纲领推进事业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纲领推进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解决的时代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分三个层面,即最高纲领、最低纲领(也称基本纲领)和执政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党的最低纲领,也称基本纲领,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党的最低纲领之后,往往用某具体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来集中表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党的执政纲领,指改革开放后每五年一个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十九大提出了“八个明确”、“十四个必须”作为行动的基本方略。党推进事业发展,主要依据这三个层面的纲领来创造性推进。

党的四个层面的纲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发展内容。因此,我们党的常规性表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的三个层面科学纲领为基本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前程,是我们党推进事业的基本武器。贯彻党的三个层面科学纲领,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既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立场,立足中国的实际,又要求解放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深入持续不断地调查研究,持续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对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的经典解读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具体操作流程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深入研究现状,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周密翔实地调查研究,使研究理论、历史、现状三者有机结合,一方面,“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另一方面,“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邓小平理论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观,强调“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了“与时俱进”,追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继续向前推进党的哲学世界观,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里,增加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注意研究和把握两个着力点。

其一是必须学习、实践、调查研究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实践、认识、调查研究、再实践、再调查研究、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认识发展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伟大实践中,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鲜活,一次比一次更能动地指导实践。

其二是必须善于发掘、总结和运用第一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创造的绚丽新“火花”,并使之不断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场深入持久的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体实践行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主体实践者。奋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每年每月每天都会创造出数以万计的色彩斑斓的实践新“火花”。作为组织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的领导者,各级党组织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第一线的新举动、新经验、新创造,给予总结、提高和推广。这样,通过及时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一方面,实施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住典型,推动一般,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日益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滚滚洪流。另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操作规则,循环往复,使之不断升华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制度法规建设的新内容,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第三方面,通过发掘、总结第一线广大党员和群众创造的绚丽新“火花”,使之结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贯彻党的三个层面科学纲领,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第二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传承,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旗帜,把传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的本色和方向不变。创新,就是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有机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不断给予新的概括和新的结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造新鲜经验。既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又能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法治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既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又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传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精华,在经过“合理内核”的再创新之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列宁在20世纪初,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论证了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新特征,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处给予创新,作出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首先胜利”的新突破,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新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精华,赋予中国特殊国情,创新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继续追求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行了“合理的传承与扬弃”,在创新中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回答,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新飞跃。20世纪末,当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社会主义“低潮”向中国漫天袭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课题,一方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和21世纪的时代潮流相顺应,创新了理论,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果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世纪初,面对着过去30年粗放型发展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恶化、生态退化、资源日渐短缺的现实,围绕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并向前推进了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围绕着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贯彻党的三个层面科学纲领,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第三要坚持立足实践与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辩证统一。

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生动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共产党人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立足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列宁主义的诞生,也是列宁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了俄罗斯的文学、史学与哲学等名著之后,才使得列宁主义的经典篇章文情并茂、博大精深。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也是在毛泽东阅读了中国古代大量经典作品之后,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而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如农民起义上山建立根据地的借鉴,如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战例的借鉴,如对中国古代屯田借鉴与大生产运动的创造,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命题的提出,等等,这些借鉴吸收,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另一方面,把革命实践、文化的借鉴吸收、革命经验教训的升华与结晶,反映到理论创新上,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著作、文章的才华横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和灿烂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有机结合的结晶。没有借鉴吸收文化精华,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经验就难以升华为生动的新理论,没有党和群众的新实践新经验,借鉴吸收也是空话,二者必须实现辩证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前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也必须更加广泛地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规模向世界第一位挺进的必然要求。世界发展潮流的一条规律,是世界各国跟着前三名走,不管你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三名并且很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势头,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就会自觉与不自觉地选择、借鉴、吸收前三名的模式、经验与成果。这样,中国为了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更加广泛地借鉴吸收别人的文明成果,以开拓社会主义的广阔前途;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只有世界前三名国家的理论,才是世界级的理论。19世纪是英、法、德三国是世界前三名,所以是英法德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转移到苏联和美国两国,列宁主义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理论,开始引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1世纪的世界发展,一端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博弈里日益胜出,必须更为广泛地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科学,更加博大精深。

第三节 以学贯中西的民主集中制 铸就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按民主集中制原理,建设学贯中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民主集中制是学贯中西的文明成果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认真研究与历史地审视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明成果。

中国传统政治的精华是集中制,糟粕是集权专制。1840年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以来,怎样结束封建专制政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政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给予了积极的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人提出了民主共和制。怎样对自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实现成功的政治转型,今天看来,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历史课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但没有打倒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按科学社会主义构建中国的现代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了民主制度,并没有提出民主集中制。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民主的集中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党的一切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1922年共产国际出台了各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标准,其中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条件。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二大通过的决议承认共产国际的章程,宣布中国共产党完全承认第三国际的“二十一条”。从此,民主集中制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1927年中央政治局为准备党的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明确写道“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此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写进党章,后来历届党章都重申了这一原则。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但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共产党,而且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两大创造。

其一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创造性运用于自己的全部领导工作中,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这一领导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机结合后的伟大创造。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创造,把自己在长期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理论升华,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为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始终如一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人民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的认识与实践、民主与集中的循环往复,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创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开始研究与思考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文化方针。中国传统政治的精华是集中制,糟粕是集权专制。对传统政治文化不一概排斥,集中制的精华应当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精华是民主制,我们也应当借鉴吸收。1938年到1940年,毛泽东不仅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政治,而且也认真研究了苏联、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精华进行了科学的吸收。这种研究借鉴与吸收,集中地体现到1940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政治”一节中,设计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为“工人阶级领导(通过共产党)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是“国体”,即国家的性质。第三条是“政体”,即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可以说,从清末以来的关于新中国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的争论与探索,中国共产党给出了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答案。但要真正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中集中制的精华和西方国家政治中民主制的精华,建设出世界一流的、学贯中西的民主集中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贯中西的民主集中制,要把东方的政治精华和西方的政治精华兼容性创造,是一个十分艰巨与十分复杂的伟大政治工程。

二、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铸就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核心是把民主集中制建设好。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是民主制国家,古代中国(秦代之后)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社会主义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历史地分析,是什么制的国家,就要把什么制的政治文明建设好,这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当代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怎样建设也不能离开民主集中制,既不能跑到西方民主制的道路上去,也不能退回到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道路上去。按民主集中制建设好当代中国,是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方向。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十八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党内监督要贯彻民主集中制,依规依纪进行,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实质上就是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实质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说到底是让民主集中制既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色,又使其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光辉灿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按民主集中制建设好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在运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建设和实施党的领导时,必须充分发扬两个民主,即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尊重党员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和人民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两个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实现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实现党的执政基础稳固,确保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必须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强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国家法治建设,形成执政党必须遵守的法治规矩。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即下对上的民主监督和上对下的集中监督)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并日益构建严密的国家法治监督体系。

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要积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党的建设中,要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善于科学运用民主集中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二要善于解决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因为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是吸收中国传统政治集中制精华、吸收西方民主制精华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运用的集成创新,属于再创造的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实践中时时要遇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西方民主制文化的影响和当代中国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怎么办的三个基本问题。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要始终坚持借鉴吸收其精华,不断解决和剔除其糟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秦代以来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血脉源流,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且综合发挥作用,有时很难分辨清楚。在当代,一把手独断专行现象,裙带关系、朋党政治、买官卖官、贪赃枉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权钱交易、官黑勾结等现象,都属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糟粕部分的沉渣泛起。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坚决反对腐败,在反腐败中吸收清官政治的精华,剔除其历代兴亡周期率中的腐败糟粕,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对待西方民主制文化的影响,也必须坚持借鉴吸收其精华,不断解决和剔除其糟粕。民主集中制和西方民主制不是一回事。西方欧美民主制是西方两千年民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有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政治的文化底蕴,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有西方民主制的精华,有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中国再创造。可以说,这是当代世界最尖端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因为这一制度只有近百年建设,还根本没有显示出制度优势。所以有些人不买这一制度的账,说西方的民主制好,西方也有些势力对中国极力民主制文化输出,于是才有“西化”、“分化”、“宪政”、“倒共”与“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连绵不断。对于这些思潮,一方面要善于论战,不断澄清错误思想和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因为有对手在,才能不断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和斗志,对手是锻炼我们成长进步的助力;第三方面,在处理思潮中要学会借鉴吸收,论战中有些闪光的东西正是我们不足或短缺的,抓住这些,把其植入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体系中,以不断强大我们的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地把新实践新经验升华为新理论和新的制度文明。想一想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进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中国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精华、西方民主制的精华五个方面进行集成创新,创造出了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具体体现在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新创造正逢其时,国际国内各方面有利条件不断给出。在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下,发展党内和人民民主都需要有新实践新经验与新创造。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世界顶级的政治文明——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特色的政治文明。曙光就在前面,我辈应当努力。

思考题

1.阐述一下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2.分析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内涵。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经过家庭手工业、______和机器大工业这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

2.“实事”就是______,“是”就是______,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______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三座大山”?( )

A.修正主义 B.帝国主义 C.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2.《共产党宣言》发表于哪一年?( )

A.1840 B.1844 C.1848 D.1852

3.马克思主义诞生吸收借鉴了三个方面的精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空想社会主义 B.古典自由主义

C.古典政治经济学 D.古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