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影的诞生

电影的诞生是与照相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1839 年法国画家达克拉经过多年的研究,解决了显影、定影等技术难题后,发明了照相术。照相术的发明,为初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达克拉发明的照相术,是要人们在强光线下一动不动地坐上半个小时,才能拍上一张照片。后来人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照相材料感光度不断提高。摄影镜头不断改进,曝光时间越来越短。到 19 世纪 70 年代,拍摄一张照片的曝光时间已缩短到若干分之一秒。于是才有可能拍摄运动着的物体了。1878 年,美国照相师布里奇用几架照相机,拍下了一套奔马的连贯动作照片。可以认为,这是用摄影方法记录运动的开端。这次有意义的连续拍摄的实验,直接促进了摄影机的改进和革新。因为用 12 架照相机拍摄的照片,只能放映一秒钟。这就是促使人们探索能否用一架连续拍摄的电影摄影机,代替许多架单独的照相机呢!挪威

天文学家约翰逊仿照左轮手枪的原理,制成了“转轮摄影机”。1888 年法国人玛莱在“转轮摄影机”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改进,终于制成了第一架电影摄影机——“连续摄影机”。这架摄影机,装有一个格子盘式的快门,由手柄操纵。摇动手柄,使感光纸带间歇运动,从而进行连续拍摄。由于它采用了有规则地间歇曝光和感光纸带,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摄影机的主要特点。

随着电影摄影机的发展,电影感光材料也在不断地发展。1877 年,大量生产赛璐珞后,为电影感光材料提供了大量的物美价廉的材料来源。赛璐珞片既透明又柔软。于是,人们试着把感光药剂涂在赛璐珞片上,这项试验成功了,电影胶片的问题解决了。

人们在研究电影摄影机的同时,也在探索电影放映问题。1894 年,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制成了放映影片的“电影视镜”。这种放映机每次只能一个人通过装在上面的放大象观看,每“场”电影大约放映半分钟。

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在巴黎展出后,引起了法国正在研制电影放映机的卢米埃尔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的极大兴趣,他们俩非常仔细地研究了“电影视镜”的结构。他们从缝纫机中得到了启发, 对“电影视镜”进行了重大改进。用抓片爪抓动胶片,用两个扇形瓣圆形盘遮片装置,巧妙地解决了胶片间歇通过片门的问题;他们在电影胶片后面装了放映光源——电灯,让光线透过胶片、透镜,射到银幕上,于是就能让很多人同时看电影了。1895 年 12 月 28 日星期三晚上,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长普辛路 14 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第一次正式售票公映电影,放映的影片有《火车到站》、《婴孩喝汤》等。虽然内容十分简单,却使观众大为惊叹。这一天被世界电影史确定为电影诞生的日子。至此,开始了无声电影的时代。

自 1895 年电影诞生以来,在短短的百年时间里,有了异常迅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片的规格由混乱到统一;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片种到多种片种。

电影胶片的主要规格,是胶片的宽度。当时,各国电影规格很不一致, 五花八门。为了统一影片规格,1925 年召开了“国际电影与摄影大会”,会议一致通过把爱迪生选定的 35 毫米的影片作为国际标准。随着电影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16 毫米,超 8 毫米的影片后来也相继被定为国际标准。

有声电影是在 1928~1929 年间出现的。早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就有人提出在胶片上录音和还音的设想。但由于受当时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得以实现。在胶片上录、还音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有声影片与无声影片的区别在于:有声影片在画格的一侧有一条声带。有声影片出现后, 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29~1930 年间,所有主要的电影制片厂均转产有声影片。于是,曾经被全世界观众普遍接受的无声电影终于完成了它为时 30 年的使命而被淘汰了。

继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彩色电影的出现。早期的许多发明家曾对彩色电影进行过多种试验,均未成功。1932~1933 年间,人们仿照彩色印刷的办法,在一台专门的摄影机中,用一个镜头使三条黑白胶片同时曝光,将景物分别摄成蓝、红、绿三条分离影像,再用此三条分离底片制成三条浮雕片,并分别染成三原色的补色,即黄、青、品红影像,最后用机械方法将之叠印在一条空白片上。这种方法生产彩色电影设备复杂、耗片多。但这在多层彩色胶片未出现前,也是比较先进的方法。

经过照相材料制造者们的多年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单条多层彩色胶片。它可以用普通黑白摄影机拍摄。多层彩色胶片的研制和大量生产,使电影银幕变得色彩缤纷。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等等。我国开始摄制电影是在 1905 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把京剧《定军山》拍成电影。1930 年明星公司摄制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