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苏联

1.“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在西线的巨大胜利“雪洗”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蒙受的耻辱,促使某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态度暧昧的国家倒向德方,从而加强了希特勒对其国内的独裁统治,并助长了他的扩张野心。至1940年6月,德国通过一系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北起北极圈以北,南至比利牛斯山脉,东自维斯瓦河一线,西临大西洋之滨的欧洲半壁河山及其丰富资源落入德国之手。此时,有资格对德国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的欧洲强国仅剩英苏两国。究竟是先取英国还是先攻苏联,更有利于实现其梦寐以求和奋斗多年的欧洲霸业,成为自1939年作出开战决策以来,希特勒所面临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

1940年6月初,希特勒认为德军在西线胜利在握,从而将视线重新转向东方——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然而,同他的期望相反,英国并未步法国的后尘向德国屈服。为消除入侵苏联的后顾之忧,自6月中旬,德国开始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然而,英国断然拒绝德国自以为“宽宏大度”的和解建议,粉碎了它试图不战而胜的痴心妄想。为了尽快从西线脱身,以便挥师东进入侵苏联,希特勒便考虑诉诸武力,于7月16日签发第16号指令,命令德军准备对英国实施代号为“海狮”的渡海登陆作战。

希特勒虽下达准备在英国登陆的第16号指令,但仍举棋不定,不久又重提侵苏问题。他认为,鉴于德国不是海上大国,德军即使侥幸登陆成功,并将英国击败,结果是“遍布世界的英帝国土崩瓦解,而德国却从中得不到好处。我们以德国人的鲜血所换取的,只是对日、美等国有利的东西。”其次,国际局势的最新动向促使其急于发动侵苏战争。在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苏联加速在其边界以西建立缓冲地带,以改善其西部边境的防御态势。1940年6月中下旬,苏联派兵进驻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尼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等油田。希特勒认为,苏联的行动是对德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特别是对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严重威胁,在此形势下,德国不能同英国决战。不仅如此,他还将苏联的上述做法渲染为进攻中欧的前奏,并同德国陆军领导人多次磋商对策。此外,法国败降前后,英美苏三国开始出现联合抗德的趋势,这对德国无疑是不祥之兆。应丘吉尔的要求,第一批美国军火于6月23日运抵英国。尔后,两国的往来与合作不断加强。来自莫斯科的情报表明,如果战争持续下去,一年之内苏联就要加入英国一边。希特勒认为,走投无路的英国之所以继续坚持战斗,是因为它希望美国改变其中立立场,“俄国在巴尔干制造动乱,以剥夺我们的油料,瘫痪我们的空军”。于是,希特勒一面指示德军尽快做好对英决战的准备,以免丧失军事主动权;一面命令陆军着手研究苏联问题,做好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并同陆军总司令瓦冯布劳希奇元帅第一次讨论这次作战的目标和所需兵力。

关于入侵苏联的时机,希特勒力求赶在苏联完成反侵略战争准备和美国可能参战之前发动侵苏战争。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发关于“巴巴罗萨”方案的第21号指令,最终做出欧战爆发以来使其最感棘手的侵苏决策。与此相应,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和不列颠之战,则转为掩护德国侵苏战争准备的佯攻措施和心理战手段。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和三军总司令部陆续下达了有关作战任务、物质技术保障、战区准备、伪装与欺骗措施等方面的一系列指令和指示。

在上述指令和指示中,最重要的是1941年1月31日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下达的《“巴巴罗萨”作战预令》,它对德国陆军在侵苏战争中的企图、任务、同空海军的协同等做出了具体规定。该指令指出:“为预防俄国改变目前对德国的立场,作为预防措施,应做好一切准备,以便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前,也能以一次速决战将苏俄击败”。

2.德国闪击苏联

德军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后,于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3时许,出动约2000架飞机,突然袭击苏联西部66个机场,以及其他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并以数千门火炮猛烈轰击苏联西部边境地区,揭开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序幕。

4时30分,德军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152个师和3个旅以装甲摩托化部队为先导,在空降部队配合下,从波罗的海—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北、中、南3路向苏联发动全线进攻。

当德军发动进攻时,苏军各边防师远离防御阵地,尚在执行和平时期的日常任务,部队没有按兵力展开计划占领防御地区。因而,德军的进攻达成了突然性。德军利用空袭和空降部队破坏了苏军的通讯系统,苏军最高统帅机构无法得到有关前线准确、及时的情报,接连发出的第2和第3号命令不仅未能缓解局势,相反加剧了前线的混乱。苏军在德军优势兵力的突击下被迫退却,损失惨重。

战争第一天,苏军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余架被击毁在机场上,德国空军成功地夺得了制空权。德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也迅速突破苏军防线,向前推进了50~60公里,边境地区的军用仓库、储备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几乎全部落入德军之手。

德军分三路进攻,北翼由北方集团军群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地域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企图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集团,占领那里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攻取列宁格勒,与芬军会师。在波罗的海沿岸组织防御的是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改编为西北方面军),辖第8、第11和第27集团军,共44万人。德军顺利突破苏军防御,至6月22日黄昏,第4装甲集群的先遣部队已前出到杜比萨河一线。截至7月10日,苏军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的部分领土。德军向前推进400~450公里,进逼苏联的西北重镇列宁格勒。

德军在中路的进攻由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负责,其任务是由东普鲁士的苏瓦乌基地域和波兰的华沙地域向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方向实施钳形突击,围歼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尔后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展进攻。

苏军西方面军由德格巴甫洛夫大将指挥,辖第3、第10、第4和第13集团军,共62.5万人。第3、第10和第4集团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及其以南地域,缺乏足够的防御纵深,易受德军合围;第13集团军为预备队,部署在明斯克地域。直接在国境线上的部队主要担负构筑工事的任务,其余部队尚在野营或驻地进行训练。

6月22日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以约40个师的兵力向苏军发起猛攻。北路德军第3装甲集群同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群从东普鲁士攻入立陶宛,渡过涅曼河,对苏军西方面军右翼第3集团军构成包围之势。根据总军事委员会的第3号命令,该方面军于次日以第10集团军的机械化第6军、骑兵第6军和第3集团军的机械化第11军,对德军苏瓦乌基集团进行反突击。由于所调兵团散处各地,准备时间仓促,又缺乏必要的通信器材,未能对德军形成集中突击。苏军反突击部队损失严重,燃料、弹药消耗殆尽,被迫放弃格罗德诺,撤往新格鲁多克,从而在西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之间出现一个大缺口。

在此后的战斗中,德军有组织地步步紧逼,苏军虽投入了多个战略预备队,但未完成战略预备队的集中、展开和建立稳固的防线。到7月10日,德军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的全部领土,在西方向推进了450~600公里,斯摩棱斯克面临被德军突入的危险。

再说德军在南翼的进攻,这路进攻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其任务是:左路第1装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团军,从波兰的卢布林地域向基辅方向和第聂伯河下游实施突击,通过迂回包围阻止苏军退过第聂伯河;右路第11集团军在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协同下,稍后从罗马尼亚向第聂伯河下游发起进攻。

斯大林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将是乌克兰,以夺取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因此,苏军在南部部署了西南方面军以及南方面军2个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由米彼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依次由北向南配置,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地至苏罗边界北缘一线组织防御。在罗马尼亚方面是伊弗秋列涅夫大将指挥的南方面军,由第18、第9集团军编成,两个方面军共约86.5万人。

6月22日,德军第2装甲集群首先对苏军第5、第6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突击,打开了宽达50公里的缺口,西南方面军中路和左翼各集团军面临被德军深远包围的危险。为肃清突入之敌,基尔波诺斯指派6个机械化军和3个步兵军实施反突击。从6月23日至29日苏德两军在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地域展开了一场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坦克遭遇战。苏军的反突击粉碎了德军在利沃夫突出部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力及迅速突入基辅的计划,但因缺乏统一指挥,诸军兵种未能组织好协同动作,终于失败。随后,德军变更部署,投入精锐兵团,打破了苏军在接合部的抵抗。30日,攻占利沃夫和罗夫诺,开始向日托米尔方向实施强大突击。苏军统帅部考虑到形势的严重性,于6月30日发布命令:要求第6、第26、第12集团军7月9日前撤至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和普罗斯库罗夫旧边界筑垒地域一线,在那里组织坚固防御。

7月1日,右路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部队开始强渡普鲁特河,向德涅斯特河推进。德军虽遭到苏军预有准备的抵抗,仍于7月3日突至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德军左路于7月4日占领奥斯特罗格,逼近苏军旧边界筑垒地域防线。至此,德军在南翼推进了300~350公里。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最初几天,从巴伦支海到芬兰湾没有发生激烈战斗。自6月底,德军挪威集团军和芬兰卡累利阿、东南集团军共21个师和3个旅,对苏军第14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右翼发起攻击。由于苏军预先有准备,最终挡住了德、芬军的进攻,打破了德军统帅部迅速占领摩尔曼斯克和破坏摩尔曼斯克铁路的计划。到7月中旬,德、芬军在向前推进25~30公里后被迫停止进攻。

从6月22日~7月9日,苏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损失巨大,近30个师不复存在,约70个师的人员、装备损失50%以上,3500架飞机,一半以上的燃料、弹药仓库被毁。苏军从西部边境向东和东北方向退却300~600公里。德军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境、白俄罗斯大部、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今摩尔多瓦)的部分领土,并进入俄罗斯联邦西部,进抵列宁格勒远接近地,威胁到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德军也遭到自开战以来的最大打击,损失约15万人,950多架飞机,几百辆坦克,其进攻力量受到削弱,没有达到希特勒提出的消灭苏军主力的目标。

3.苏军的战略防御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入侵时间、作战方式和初战结果都出乎苏军的意料。因此,苏军不得不重新审察其战争初期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方针。一方面,损兵失地的严酷教训充分表明,这一主观主义的战略方针不适用于苏德战争,必须迅速改弦更张;另一方面,短短几周的防御作战,既使缺乏现代化战争经验的苏军领导体验到德军“闪击战”的主要特点及其弱点,又使战前准备不足的苏军各级指战员经受了艰苦卓绝的战火考验,增长了对付强敌进攻的本领与才干,从而为制定符合当时战争实际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条件。

为迅速扭转不利局面和稳定防御,斯大林要求苏军指挥员坚决抛弃一切陈腐的作战原则,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战争经验。在此情况下,苏军于1941年7月中旬转入战略防御。在此期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体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大措施,主要有:

第一,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加强对部队的统一指挥。1941年7月10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将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大本营改组为总统帅部大本营,并由斯大林本人担任主席,以加强这一机构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为协调各战略方向的作战行动,组建了西北、西和西南3个方向总指挥部,分别由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和布琼尼任总司令。这些中层战略指挥机构的任务是:对在本方向遂行作战任务的各方面军和海军舰队实施战略指导,检查其对大本营训令的执行情况和领导该方向的后勤工作。7月19日,斯大林被任命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8月8日,总统帅部大本营改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斯大林被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于是,苏联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要领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克服了战争初期由于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在作战指挥方面职责不明造成的延误与混乱。

与此相应,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也进行了改组。该部所属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被改组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制定战略计划和领导前线武装力量的主要业务机关,并得以摆脱动员补充和军事训练等繁杂的日常工作。同时,新建或恢复空降兵、火箭炮兵、工程兵、国土防空军和炮兵等司令部或部,加强对军兵种的战略指导。通信人民委员兼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和总通信部长,以集中领导军、地所有通信部门。

此外,根据1941年7月16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改组政治宣传机构和在工农红军中实行军事委员制度的决议》,苏联红军总政治宣传部和海军总政治宣传部均改组为总政治部,陆海军机关、部队和军事院校都实行军事委员制,以加强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和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根据1941年8月国防人民委员会的决定,苏军还组建了总后勤部和各级后勤部,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统一指挥。

第二,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以适应形势变化。为适应作战部队大量减员、武器装备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提高部队的指挥效能和在困难条件下机动作战的能力,作为应急措施,苏军总统帅部大本营于7月15日作出集团军小型化的决定,即暂时撤销军(含机械化军)一级建制,集团军直辖5~6个师(原辖9~12师)。同时,对陆、空军部队实施缩编。根据7月29日确定的编制,各步兵师的名额压缩30%,配备的火炮减少52%,汽车减少64%;骑兵师人数减至约3000人;坦克师缩编为坦克旅;反坦克炮兵撤旅改团;空军师改3团制为2团制,各团的飞机数量也从60架减至30架(后为22架)。尔后,随着兵力、兵器的增加和战场形势的变化,苏军对部队的编制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

第三,大力组建和有效运用战略预备队,作为扭转战局的“撒手锏”。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7月16日《关于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海军编练预备队的决定》,8月成立了红军编练总部。在其统一组织和检查督促下,苏军隐蔽编练了大量预备队,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始终是出敌意外地从根本上改变战役战略形势的主要手段”,它们在主要方向上集中地投入交战,取得显著战果。此外,苏军从8月开始组建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航空兵,以集中有限的空军兵力应付急需。

第四,根据战场实际,及时调整主要防御方向。苏军发现对德军的主突方向判断有误后,迅速将其主要防御方向从原来的基辅方向调整到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并将近80%从内地调来的部队输送到那里。首先到达的部队早在7月中旬就加入了斯摩棱斯克战役。

第五,摈弃消极保守的一线式防御,代之以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以增强防御的稳固性。在西战略方向,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刚被德军突破,苏军总统帅部大本营即着手新建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7月14日和18日,它接连下令在西方面军后方分别组建后备方面军和莫扎伊斯克防线方面军,以便在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防线以东至莫斯科前方建立2道新的防线。命令要求这两个方面军,分别占领旧鲁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布良斯克一线和沃洛科拉姆斯克以西、莫扎伊斯克、卡卢加一线,迅速构筑梯次配置的筑垒工事。其中,莫扎伊斯克防线由3道防御地带组成,每道防御地带的间距为30~60公里,其间还设有多道中间防御阵地和斜切防御阵地,防线的全纵深达120~139公里。在西北和西南战略方向,苏军也采取了类似措施,但规模较小。

第六,在以坚守防御为主的前提下,辅之以可能的机动防御。在防御作战中,注意“以我之机动对付敌人的机动”,适时集中兵力,向德军发起反突击,争取变被动为主动。

第七,在加强地面防御的同时,大力提高对空防御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苏军的防空兵力和兵器得到明显加强,防空体系的编成不断有所改进,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政治、经济中心,军工、能源基地和通信、交通枢纽受到有效掩护。

第八,加强敌后斗争,陷敌于两线作战。为有效配合苏军的正面防御,联共(布)中央于1941年7月18日作出《关于在德军后方组织斗争的决定》。1941年下半年,“18个地下州委、260多个地委、市委、区委和其他党的机构”,在德军占领区陆续组建“游击队2000多支,总人数达9万余人”,并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抗德活动,陷德军于腹背受敌和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

第九,着眼战争全局,精心组织防御。在各战略方向,分别实施基辅、斯摩棱斯克和列宁格勒等大规模战役和会战,以顽强的抗击和有效的反突击迟滞和消耗进攻之敌,为尔后粉碎德军的战略进攻创造必要条件。

第十,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以共同对敌。在作好国内工作的同时,力争英美等国支援,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和增强对德作战的能力。

另外,在此期间,苏联在改善战略指导,加速战斗动员,加强政治思想和搞好物质保障等方面而采取了各项措施,这些措施在与德交战的过程中,逐渐取得明显成效,这为苏军战略防御方针的贯彻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4.苏德交战的几个主要战役

基辅战役

基辅是苏联的第三大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位于第哥伯河与杰斯纳河交汇处,陆路水路和航空四通八达,既是苏联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德军夺取顿涅茨工业区和高加索油田的必经之路。7月5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45个师和1个旅的兵力(另有匈牙利的3个旅和意大利的3个师陆续加入战斗),在第4航空队支援下,从行进间突入苏联旧国界筑垒地域,揭开了为期2个半月的基辅战役的序幕。根据该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6月30日的第2号指令,其所属部队应乘苏军立足未稳,从行进间突破苏军从沃伦斯基新城至德涅斯特河一线的筑垒地域,继而将苏军西南方面军左翼围歼于文尼察周围。为此,该集团军群以第1装甲集群和第6集团军为主要突击集团,从斯卢奇河中游以西地区向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一线旧国界筑垒地域实施突破,尔后视苏军西南方面军是否撤过第聂伯河,第1装甲集群主力或继续东进,或挥师南下;第17集团军配属斯洛伐克派遣军,担任辅助突击,从兹布鲁奇河一线向普罗斯库罗夫、文尼察方向推进,以不间断的进攻箝制当面苏军的重兵集团;第11集团军配属罗马尼亚派遣军,担任侧后突击,从普鲁特河附近向东北方向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地域攻击前进,继而强渡德涅斯特河,前出文尼察地域,同第17集团军会合。

德军的当面之敌是苏西南方面军,由米彼基尔波诺斯上将统率,辖第5、第6、第26和第12集团军共44个师。

战役从1941年7月5日开始,至9月26日结束。根据双方的主要作战行动,此役分为旧国界筑垒地域之战(7月5~9日)、乌曼战役与基辅外围作战(7月9日~8月中旬)和基辅地域合围战(8月下旬~9月26日)3个阶段。

基辅战役异常激烈,从战役一开始,德军就利用优势兵力猛打猛冲,苏军虽居劣势,却异常勇猛,顽强阻击,最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根据希特勒的第35号指令,于9月12日以第1装甲集群主力和第17集团军一部在第4航空队支援下,从第聂伯河左岸克列缅丘格附近登陆场,经卢布内向西北方向推进,以便同第2装甲集群南下部队尽快会合。15日,南北对进的德军第1和第2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地域会合,完成了对苏军西南方面军第21、第5、第37和第26集团军的合围。被分割成零星小股的苏军官兵继续英勇奋战。19日,苏军第37集团军奉命放弃基辅,德军第6集团军占领了乌克兰首都基辅。20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米彼基尔波诺斯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参谋长等高级将领在突围中阵亡。26日,历时2个半月以上的基辅战役宣告结束。

基辅战役是1941年7~9月苏德战场的三大战役之一。苏军西南方面军及其友邻部队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广大地区英勇奋战,以翼侧突击和正面防御相配合,迟滞德军进攻达2个半月之久,吸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的突击力量南下,为苏军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赢得了时间。但是,由于苏军兵力相对薄弱,缺少抗击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的经验与手段,采取消极守城的作战方针,最终遭到损兵失地的重大失利。德军在进攻初期兵力分散,未能将苏军重兵集团歼灭在第聂伯河以西,此后利用三面包围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有利态势,集中2个集团军群的内翼兵力协同作战,迅速围歼该方面军主力,减少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威胁,为南方集团军群夺取哈尔科夫与顿涅茨经济区,前出克里木和高加索创造了条件,但却因此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有利时机。

斯摩棱斯克战役

1941年7月3日,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尚未结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为费冯博克元帅,辖60个师又1个旅)根据《“巴巴罗萨”作战预令》的既定方针,即以第4装甲集团军率先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实施追击。至7月9日,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结束,该集团军进至第聂伯河中游至西德维纳河一线,随后跟进的第2和第9集团军也以先头部队分别抵达别列津纳河与西德维纳河一线。德军企图一举歼灭避开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合围的苏军西方面军余部,从行进间夺取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第聂伯河与西德维纳河之间通往莫斯科的大陆桥,为长驱直入莫斯科创造条件。

鉴于边境交战失利,苏军从6月底开始沿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中游部署战略第二梯队,以固守斯摩棱斯克地域,阻止德军突击首都莫斯科。苏军西方向总司令兼西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将来自大本营预备队并编入西方面军的第22、第19、第20、第16和第21集团军,沿两河一线由北向南依次展开,而将边境交战中被德军击溃或削弱的西方面军所属第13、第4、第3和第10集团军的一些兵团调往后方休整补充。为加大这一方向的防御纵深,苏军在西方面军主要防御地区以东210~240公里处的涅利多沃、布良斯克一线展开第24和第28预备队集团军,并在西方面军侧后陆续组建后备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但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开始前,从大后方调入西方面军的48个师中,只有37个师到达伊德里察至日洛宾以南地域一线并占领阵地,未及建立稳定的纵深防御。

1941年7月1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4装甲集团军在第2航空队支援下,强渡第聂伯河,发起斯摩棱斯克战役。此役历时约1个月,苏德双方在“这个曾经成为拿破仑军队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可怕障碍的俄罗斯古城”及其附近,正面500余公里,纵深200余公里的广阔地域内,进行了一系列激战和反复争夺。

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德军利用苏军立足未稳,防御体系尚不完备,依靠强大的装甲兵力与密切的步、坦协同,连续实施深远的钳形突击、分割包围和各个击破,歼灭了苏军大量兵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等战略要地,向第聂伯河以东推进200余公里,从而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率先达到《“巴巴罗萨”作战预令》为其确定的第一阶段作战目标。与此同时,苏军不断投入新锐兵力,以顽强的防御和接连不断的反突击毙伤德军25万人,迟滞德军进攻达1月之久,为加强莫斯科的防御赢得了宝贵时间。在苏军有力打击下,德军的作战能力,特别是装甲军突击力明显下降,对其尔后作战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希特勒在8月4日视察中央集团军群时承认,如果在发动侵苏战争前就知道苏军的坦克和飞机有那么多,他就很难定下侵苏决心。

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后,德军将进攻重点转向南北两翼,但在中部叶利尼亚等地仍有激战。为清除德军突向莫斯科的前进基地叶利尼亚突出部,苏军预备队方面军所属第24集团军及其加强兵力共10个师,8月30日向突出部的根部实施相向突击,尔后又击退德军多次反击。至9月4日,苏军予德军叶利尼亚集团以重大打击,并对其形成深远包围,迫使其开始退却。2天后,苏军收复该市,并向西追击。9月8日,苏军进至乌斯特罗姆河、斯特里亚纳河一线,胜利结束叶利尼亚战役。此外,苏军西方面军以4个集团军的兵力于9月1~9日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再次转入进攻,但未奏效。尔后,苏军也在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

列宁格勒会战

根据德国陆军总司令部1941年7月8日的指令,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于7月9日突破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苏军防线后,占领了列宁格勒的西南门户普斯科夫,与位于拉多加湖西北的芬军主力遥相呼应,对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及其附近地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为迅速扭转列宁格勒地区的危急局面,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9月10日将其成员朱可夫大将派往那里,接替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在朱可夫大将参与下,该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于当夜开会讨论列宁格勒局势,决心保卫列宁格勒,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会议决定:从卡累利阿地峡的第23集团军抽调部分兵力加强最受威胁的普尔科沃高地—乌里茨克地段,并以方面军的部分火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所有舰炮火力支援那里的第42集团军作战;在6~8天内,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列宁格勒各军事院校的人员组建5~6个独立步兵旅;立即从防空部队抽调部分高炮加强最危险地段的对坦克防御;在易受攻击的方向组织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在通向城市的要道敷设地雷等障碍物。

不久,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又制定了加强城市防御的补充措施。主要是: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坚定军民的必胜信念;9月18日前再组建2个师又5个旅的方面军预备队,增大防御纵深,进一步加强在主要防御方向上作战的第42集团军,粉碎德军以正面突击夺取列宁格勒的企图;东西两翼部队和城南游击队以积极行动箝制德军兵力,配合城市保卫战。

随着上述措施的迅速落实和列宁格勒军民的誓死抵抗,德军的凌厉攻势开始受到遏制。在列宁格勒西南,苏军一面将新建的2个师和2个旅加强给第42集团军,以建立强大的第二梯队,占领列宁格勒外围从芬兰湾东南岸至涅瓦河一线的筑垒地域,增强主要防御方向的稳定性;一面利用德军第18集团军东部集群左翼战线过长、易受攻击的弱点,以第8集团军的4个步兵师组成突击集群,于9月19日从奥拉宁包姆登陆场东部向红村方向德军侧后实施反突击,迫使德军将乌里茨克、列宁格勒方向的部分兵力调往彼得戈夫方向,有力地配合了第42集团军粉碎德军从西南突入列宁格勒的企图。在列宁格勒南面,德军第18集团军东部集群右翼于9月18日通过苏军第42和第55集团军的接合部向普希金城发起进攻,企图由此向左迂回普尔科沃高地,向右迂回科尔皮诺筑垒地域,进而从南面突入列宁格勒。与此同时,德军于9月19日连续炮击列宁格勒达18小时之久,并出动轰炸机276架次,对该市进行6个波次的猛烈轰炸,企图以此摧毁列宁格勒军民的抗战决心。

然而,奋战在列宁格勒以南的苏军部队不畏强敌,终于将进攻之敌阻止在列宁格勒城下,挫败了德军紧缩包围圈的种种努力。在此期间,苏军驻蒙海峡群岛、汉科半岛和喀琅施塔得的守备部队与波罗的海舰队部分兵力,在远离己方主力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箝制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并以炮火支援列宁格勒地区的苏军粉碎德军进攻;苏军防空部队共击毁袭击列宁格勒的德军飞机300余架。从苏德战争爆发至9月底,在列宁格勒地区及其附近海域上空,苏军航空兵出动作战飞机约6万架次,同德芬两国飞机进行空中格斗,袭击德军机场和战役纵深,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海军舰艇的作战。

由于遭到苏军日益顽强的抵抗,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每昼夜的平均推进速度从7月的5公里降至9月的1~2公里。此外,即将开始的莫斯科会战还使该集团军群丧失了主要突击力量。除第39装甲军外,德军第4装甲集群(辖第41和第56装甲军)和原第3装甲集群第57装甲军被陆续调离,其辖区分别由第18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第2军接管。稍后,德军第8航空军也转隶莫斯科方向的第2航空队。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突击力明显减弱,攻克列宁格勒的希望更加渺茫。

鉴于对列宁格勒的多次强攻均未得手,德军不得不转而采取以长期封锁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在这种极端恶化的条件下,列宁格勒军民同仇敌忾,宁死不屈,勇渡难关,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他们一面加强对空防御和反炮击斗争,一面展开反围困斗争。

莫斯科会战

1941年9月30日和10月2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先后发起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战役,莫斯科会战从此开始。这次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为防御、反攻和总攻3个阶段。1941年9月30日至12月5日为苏军防御阶段,12月5日至1942年1月7日为苏军反攻阶段,1942年1月8日至4月20日为苏军总攻阶段。

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和残酷。希特勒以为胜券在握,于10月7日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冯博克元帅不准接受莫斯科投降,妄图把这个他恨之入骨的城市从地图上抹掉,而苏军利用筑好的多重纵深层次的防御体系,顽强地阻击敌人。

德军的进攻多次使莫斯科处于危急状态。但位于一线作战的德军指挥官们意识到,德军的进攻能力很快就要耗尽,因此,请求“撤退到一条较短的容易防守的战线,预先为驻扎、补给、防御做好充分准备,以便时机一到,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其占领”。然而,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和希特勒都不同意冯博克等人的意见。希特勒对撤退不予考虑,只是在冯博克再三请求下,同意当代价高昂的攻势无望取胜时中止进攻。

为了缓解莫斯科西北的紧张局势,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将突击第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调归西方面军右翼,第16、第30集团军也得到加强,在红波利亚纳、克留科沃地域实施了反突击。到12月初,阻住了德军的进攻。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12月3日,德第4集团军遭到苏第5、第33集团军的反突击,被迫退至库宾卡以北、戈利齐诺和纳罗福明斯克以南阵地。12月5日,冯博克命令第3、第4装甲集团军群与苏军脱离接触,并于随后几天撤到伊斯特拉至克林以东的防线,德军从西北和北面突入莫斯科的企图被粉碎。在图拉方向,12月5日,苏军第50集团军协同第49集团军左翼各兵团在科斯特罗沃、列维亚基诺地域实施反突击,恢复了图拉与莫斯科的联系。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被迫向南退却,撤到顿河上游、夏特河、乌巴一线。德军对莫斯科的最后一次进攻彻底失败。至此,莫斯科会战苏军防御阶段结束。

1941年12月5~6日,苏军在加里宁、克林索尔涅奇戈尔斯克、图拉和叶列茨等方向发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反攻。至1942年1月初,苏军在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全部结束。苏军解放1.1万多人的居民地,消除了图拉被合围的危险。进攻的苏军前出到勒热夫、拉马河、鲁扎河、博罗夫斯克、莫萨利斯克、别廖夫、韦尔霍维耶一线。德军38个师遭重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德军后退100~250公里,从南北两面突击莫斯科的企图被彻底粉碎了。

5.苏军的冬季总攻

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粉碎了德军夺取莫斯科的企图,并迫使德军后退100~250公里,苏军前出到勒热夫、拉马河、鲁扎河、博罗夫斯克、莫萨利斯克、别廖夫、韦尔霍维耶一线。苏军在莫萨利斯克—苏希尼奇、勒热夫—拉马河形成南北两个突出部,德军第4、第9集团军、第3、第4装甲集团军态势突出,很容易被苏军合围,切断退路。与此同时,苏军在季赫温和罗斯托夫的反攻也取得一定战果,德军季赫温集团被赶过沃尔霍夫河,列宁格勒同内地铁路交通以及拉多加湖的联系都得以恢复,其防御能力大大提高。南方面军诸部解放罗斯托夫,粉碎了德军向高加索突破的计划。在克里木,苏军发起了刻赤—费奥多西亚登陆战役,解放了刻赤半岛和费奥多西亚,迫使德军暂时中止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

从总的态势看,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处于比较孤立的状态,易于苏军发展进攻,扩大战果。德军统帅部意识到了这种危险,1941年12月28日,发布关于组织防御的命令,要求各部队竭尽全力寸土必争。在冬季的主要任务是守住已占领的地区,以争取时间纠集新的预备队,为1942年春天重新发动进攻创造条件。为此,北方集团军群必须在沃尔霍夫河一线和沃尔霍夫车站通往西北的铁路线上设防固守,继续对列宁格勒实行围困。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守住勒热夫、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构成的三角地带和勒热夫—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格扎茨克两条十字形铁路交通线。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坚守占领地区,攻下塞瓦斯托波尔。

斯大林深受苏军在莫斯科反攻中取得胜利的影响,他认为,德军在莫斯科失败后,正处于慌乱状态,未作冬季作战准备的德军将无法抵挡苏军的连续突击,只要突破德军防线,不给德军以喘息之机,就可以打破德军来年的春季进攻,并在列宁格勒、莫斯科以西地区、乌克兰和克里木击溃德军。因此,苏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确定的总攻计划是:在西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基本兵力;在西北方向粉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西南方向击溃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解放顿巴斯和克里木。总攻时间预定在反攻之后不作间歇立即展开。

1942年1月7日,西方向各方面军司令部接到进攻训令,各方面军根据最高统帅部的训令拟定了具体计划:西方面军右翼的第1突击集团军、第20、第16集团军继续向瑟乔夫卡总方向进攻,并在加里宁方面军协同下,消灭德军瑟乔夫卡—勒热夫集团;中央的第5、第33集团军向莫扎伊斯克、格扎茨克总方向进攻;第43、第49和第50集团军向尤赫诺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尤赫诺夫—孔德罗沃集团,随后向维亚济马发展进攻;别洛夫的加强骑兵军向维亚济马地区挺进,同加里宁方面军的骑兵第11军会合,以便共同对德军维亚济马集团实施突击;第10集团军向基洛夫进攻,并掩护西方面军左翼。

加里宁方面军向瑟乔夫卡、维亚济马总方向进攻,并以部分兵力迂回勒热夫,其第22集团军应向别雷发展进攻。

西北方面军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实施进攻,第3突击集团军向大卢基总方向进攻;第4突击集团军向托罗佩茨—韦利日进攻。

西南方面军右翼集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任务是钳制正面之敌,不让其把部队调往中线和顿巴斯。

总攻以加里宁方面军(5个集团军、1个骑兵军)于1月8日实施瑟乔夫卡—维亚济马进攻战役开始。1月8日,加里宁方面军第39集团军突破德军在勒热夫以西的防御,继续向南部的瑟乔夫卡推进。第二天,西北方面军的左翼部队第3、第4突击集团军从奥斯塔什科夫发动进攻,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在初期战斗中,没有多大进展。

至1月12日前,苏军第3、第4突击集团军突破德军防御战术地幅。1月16日,第4突击集团军夺取安德烈亚波尔市,l月21日,攻占托罗佩茨市,其先遣支队切断了大卢基—勒热夫铁路。第3突击集团军至l月22日前合围霍尔姆市德军,从南面迂回德军第16集团军杰米扬斯克集团。到1月底,第3、第4突击集团军已迫近大卢基、维捷布斯克和杰米多夫,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面临被深远包围的危险。为便于指挥,斯大林将第3、第4突击集团军转给加里宁方面军。

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9集团军在勒热夫西北突破,占领通向维亚济马的大片地域,严重威胁德军在瑟乔夫卡的交通线。德军迅速空运来2个师的兵力,组成一道新的防线。苏军不断向德军施加压力,1月12日,第29集团军和骑兵第11军先后投入战斗,第22集团军由谢利扎罗沃地域转入进攻。德军誓死抵抗,至1月22日,苏军第39集团军前进80~90公里,进至德军勒热夫集团后方;第22集团军从西北深远包围了奥列尼诺集团。至1月26日前,第22、第29集团军完成对奥列尼诺地域德军约7个师的合围。骑兵第11军从北面突至维亚济马,切断了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公路。加里宁方面军右翼突至维捷布斯克、斯摩棱斯克、亚尔采沃等市接近地,从西北深远包围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

从东南面实施突击的西方面军左翼各集团军进展顺利。1月10日前,第10集团军合围苏希尼奇的德军,解放莫萨利斯克,并进抵基洛夫、柳季诺沃、日兹德拉等市的接近地。第50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突破德军在尤赫诺夫以南的防线,从南面和西南面向德军第4集团军约9个师组成的尤赫诺夫集团迂回。第43、第49集团军则从北面和东北面迂回德军尤赫诺夫集团,于1月19日进抵谢洛基、达曼诺沃、普柳斯科沃一线。第33集团军在第43、第49集团军以北向维亚济马进攻,在梅登地区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之间打入一个楔子,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埃赫普纳大将为避免被围,下令撤退。1月19日,第33集团军夺取韦列亚,并继续向西和西南方向推进。赫普纳因擅自撤退被撤职,他的职位由原第5军军长里鲁奥夫接替。不过,鲁奥夫也未能守住防线,继续后撤。

由于德军的抵抗很顽强,苏军第50集团军未能突破德军在尤赫诺夫附近的防御,第10集团军也未能击退来自日兹德拉地域的德军反突击,只是到1月29日,在得到第16集团军的加强后,才夺取苏希尼奇。到2月初,苏军在这里的进攻基本停止。不过,苏军第50、第49、第43集团军的进攻牵制了德军尤赫诺夫集团,给尤赫诺夫以北的第33集团军和尤赫诺夫以南的近卫骑兵第1军突入德军后方,向维亚济马突击创造了条件。

战役的关键已经转到维亚济马地区,如果苏军突击成功,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面军将在维亚济马完成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包围,德军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德军意识到了这一危险,由于没有更多的预备队,从德国或西线调遣预备队又需较长时间,而且运输条件较差,预备队肯定很晚才会到达。到那时,防线恐怕已不复存在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缩短战线抽调一线部队充任预备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汉斯京特克卢格与希特勒多次交涉后,得到希特勒的首肯,同意将部队撤到事先准备好的冬季阵地,不过,撤退前必须封住缺口。

苏军统帅部为了扎紧口袋,命令苏军继续向维亚济马突击。

1月27日,西方面军近卫骑兵第1军在尤赫诺夫西南35公里处突过了华沙公路,经过3天激战,在维亚济马以南同用于截断德军后勤补给线的空降兵部队、游击队会合。第33集团军在尤赫诺夫以北的突击也取得进展,在1月31日到达尚斯基扎沃德和托卡廖夫地区。德军在这里没有建立绵亘防线,朱可夫决定趁德军未调来预备队之前攻占维亚济马。与此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了统一指挥该地区的作战,于2月1日重建西方向总指挥部,朱可夫担任总指挥,并指示莫斯科防区的空军部队全部投入战斗。遵照最高统帅部的指示,远程轰炸航空兵对德军在维亚济马至奥尔沙,勒热夫经维亚济马至布良斯克,帕夫利诺沃至叶利尼亚等地段的德军交通线,以及德军在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维捷布斯克和奥尔沙等地域的德军机场实施了突击。

但是,在这关键时刻,苏军最高统帅部因过早地将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从莫斯科以西撤走去增援南北两翼,致使正试图从东往西进攻的第20集团军逐渐失去锐势,减轻了德军第3、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正面的压力。与此同时,德军从西欧调来的12个师和2个旅对苏军第33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实施数次反突击。2月3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4集团军恢复联系,切断了苏军第33集团军一部、近卫骑兵第1军、空降兵第4军一部及一些游击队与后方的联系。

4月初,德军集结大量兵力,对被围苏军进行大规模扫荡。近卫骑兵第1军和第33集团军请求突围。朱可夫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命令他们由游击区森林区向基洛夫总方向突围。到1942年7月18日,近卫骑兵第1军和空降部队经过长途迂回与主力部队会合。第33集团军突围失败,部队被打散,第29集团军除5000人向南突围成功与第39集团军、近卫骑兵第11军会合外,其余大部牺牲。第39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1军的一部又被德军第9集团军切断,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一部突出包围圈,苏军第4突击集团军因补给困难,且缺乏预备队,对维捷布斯克和杰米多夫的进攻被迫停止。

德军兵力不断得到加强,苏军第22、第30、第39、第43和第50集团军对奥列尼诺、尤赫诺夫集团发起的攻击,均未取得重大战果。4月20日,斯大林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命令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就地转入防御。

随着形势逐渐好转,斯大林认为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十分必要。为此,他要求沃尔霍夫方面军击败在诺夫哥罗德以北防守沃尔霍夫河的德军,尔后向西北方向发展进攻,与列宁格勒方面军协同,围歼对列宁格勒实行围困的德军;西北方面军右翼部队应向旧鲁萨、索利齐、德诺方向实施突击,切断敌诺夫哥罗德集团的交通线,并与沃尔霍夫方面军左翼集团军协同歼灭该集团,从而加速列宁格勒的解围。

1942年1月7日,西北方面军的第11集团军由北向旧鲁萨南部推进;第3突击集团军在第l突击部军的增援下,由南向北发动向心突击;第34集团军向杰米扬斯克进攻,从正面牵制德军,目的是孤立位于伊尔门湖和奥斯塔什科夫之间的德军。

2月8日,由南北实施向心突击的苏军进展顺利。2月25日,近卫步兵第1军由北向拉穆舍沃进攻的部队,与由南部进攻的第34集团军的步兵第42旅会合,将德军第16集团军6个师约9万人合围在杰米扬斯克附近长约60公里、宽约30公里的地域内。近卫步兵第2军由旧鲁萨地域发起的进攻进展顺利,未遇德军激烈抵抗于2月底前进至霍尔姆市接近地,德军旧鲁萨集团和杰米扬斯克集团的联系被完全切断。在此情况下,希特勒一面命令德军杰米扬斯克集团固守待援,准备里应外合消灭苏军进攻部队,一面集中大量运输机实施空中补给。从2月19日至5月18日,平均每天向杰米扬斯克空运273吨补给品,共输送兵员1.5万人,运出伤员2.2万人。3月19日,为了增援被围部队,德军统帅部又组织了一个由5个师编成的赛德利茨军级集群,从旧鲁萨向拉穆舍沃方向苏军第11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突击,稍后,德军被围集团也在扎卢奇耶以北向拉穆舍沃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至4月21日,德军在苏军的包围圈上打开了一个宽4公里的狭窄通道,并于4月23日会合。此后,德军不断加强杰米扬斯克的兵力,坚守整个夏季,并将其作为发动新的进攻的跳板。

沃尔霍夫方面军为了切断德军第18集团军的补给地域,北上增援列宁格勒,于1942年1月7日向诺夫哥罗德的正北方发动进攻。苏军第54集团军为了与第2突击集团军会合,于3月的第二周从基里希往南发动向心突击,德军第1军面临被切断危险。为消除这一危险,德军第38军与第1军从南北向苏军突破口实施反突击,于3月19日会合,反将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切断,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基阿梅列茨科夫大将虽率部成功地打开了一条通道,但因通道太窄,且很快被德军封闭,结果,包括方面军副司令费拉索夫中将在内的3万多苏军被俘。

西南方向的进攻由西南方面军、南方面军实施,主要目的是击溃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解放顿巴斯和克里木。

1月18日,西南方向的苏军发起进攻。突击集团在最初几天便突破德军从巴拉克列亚到斯拉维扬斯克的正面防御。1月22日,第57集团军已推进25公里,骑兵第5军迅速投入突破口,并于1月23日攻占重要的交通枢纽巴尔文科沃。战役开始后,德军急忙从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顿巴斯等地调来预备队。德军顽强扼守巴拉克列亚和斯拉维扬斯克两地域,苏军未能向两翼扩大突破口。苏军第37、第38集团军在丘古耶夫、克拉马托尔斯克两方向虽进入德军防线,但未能继续前进。向红军城方向进攻的第12集团军也受阻。鉴于形势复杂化,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决定将方面军预备队投入战斗,以加快进攻速度,得到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批准。最高统帅部同时要求:切断德军主要集团在斯拉维扬斯克地域的主要交通线,随后兵分两路,一路在第聂伯河西岸夺占登陆场,一路向南挺进,占领马里乌波尔以西或梅利托波尔以西地域。为此,最高统帅部将315辆坦克、4个步兵旅、2个航空兵团调归铁木辛哥指挥。l月26日,苏军第9集团军在第57、第37集团军的接合部进入交战。1月27日,第6集团军和骑兵第6军切断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的铁路线,解放洛佐瓦亚。此后,苏军的进攻均未取得进展,2~3月,苏军在许多地段转入防御。

高加索方面军的情况也不顺利。德军在费奥多西亚附近转入反攻,再次攻陷该城。方面军诸部被迫后撤30~50公里,退向阿克—莫纳伊斯克阵地。

总攻过程中,苏军在某些方向上曾迫使德军后退100~350公里,击溃德军近50个师,使德军损失40余万人,并迫使德军不得不由其他战区抽调39个师、6个旅和大量补充人员以增强苏德战场的兵力。但是,苏军的总攻并未完成预期任务。西方向的主要突击未能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基本兵力;西北方向的进攻虽然给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造成颇大损失,但未能做到粉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西南方向击溃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解放顿巴斯、克里木的企图也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