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方法

1.集体主义的涵义和原则

集体主义的涵义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

集体主义的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防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集体主义在教育中的地位

有人说:有德有才是良才,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才无德是无赖,可见,德育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德育教育的内涵很广泛这里笔者就集体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当前,中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这种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使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交往、谦让、帮助和照料的体验,再加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单元楼房的居住环境使中小学生平时也缺少与其他的人、群体、同龄孩子间交往和合作的机会,“集体”、“他人”和“大家”的观念差,有的甚至造成个性、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实施集体意识、观念的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学会关心他人,把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合作,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中小学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链条中,集体主义教育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集体主义教育承接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更加贴进学生实际,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和升华;集体主义思想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原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主义是一条“主要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把学校作为培育集体意识和观念的起点,作为培养集体主义的摇篮,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目前,我们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很明确。

《小学德育纲要》要求,热爱集体的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中学德育大纲》要求,初中主要是:进行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高中主要“进行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助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目前,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途径和方法的问题。学校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讲有显性和渗透性教育两种。显性教育的方式我们运用的比较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成份,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形式的多样化,新生一代在关注个人需求上的增强,教育的任务加重了,显性教育的效果却越来越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借鉴外国学校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方法——渗透性教育。

现在各国包括集体意识和观念在内的许多教育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十分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重视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渗透性,比如美国讲“人的自尊、自信、自主”是生存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是通过《三条腿的凳子》的故事来进行教育的:一个凳子必须有三条腿,才能形成一个平面,才能稳定,缺一条腿也站不稳。相比之下,我们教育的题目却过于呆板和成人化,像“遵守纪律”、“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可以说是一个个口号,一条条标语,如果学校教育把集体主义教育等都要变成一种“口号教育”,学生一看题目就知道老师要说什么,听了上一句就知道下一句的内容,就会缺少深疑和悬念,激不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研究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把他们当成孩子而不是成人,让题目发人深思,特别是具有童真、童趣和童乐,是我们应努力的一个方向。另外,我们应该注意排除两个方面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干扰:一个是不平等,另一个是分数。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这个“小社会”有自己特定的“道德”、“规范”的价值“准则”。在班级体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所有成员的平等性。班级虽然设有班干部,但并没有特权和等级,没有报酬和个人利益,只有在班集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都是义务为班集体服务,这一点需要引起班主任老师的高度重视,班干部一旦养成一种“干部”的优越感,有了一点“小特殊”、“小特权”,破坏了同学之间这种可贵的平等性,将会从品格的源头上影响集体主义品质的培养。

同样,它也是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待、和谐相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分数的干扰也不容忽视。学校以考分评价教师,教师和家长以考分评价学生,这种以分看人、取人、待人的教育评价观,加大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裂隙,影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环境气氛受到影响,教师和家长无意之中用分数把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影响了学生团结和友爱,降低了集体的凝聚力。

渗透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各学科可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狠抓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开展教育。例如体育课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地理课通过介绍祖国秀美的山川、奔腾的河流、丰富的宝藏对学生进行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开发和建设家乡大好河山的教育,语文课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集体、关注社会的未来与发展。

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讲求教育的实效性,既要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教育手段科学化、艺术化、多层面化,才能真正起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觉悟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总之,集体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只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了,学校德育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没有集体主义教育的德育教育也就如同在沙滩上修建房屋一样,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方法

社会是一个集体,家庭也是一个集体,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长大后又生活在社会中,所以从小就应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的好坏,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影响极大。因此,每个集体都要创造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的环境。

家长在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时应怎样去做呢?

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

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助人为乐都是热爱集体的表现,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事再大,在集体利益面前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在个人利益面前也是大事。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集体主义精神对一个人形成高尚情操起着极大的作用,它使孩子豁达开朗,从小有集体荣誉感,有责任心、义务感。这对克服“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等不良道德倾向,培养道德意志、习惯、自制力、自我评价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好处。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家长要支持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如:体育运动会、文艺会演、诗歌朗诵会等。家长主动了解活动要求,协助做些准备工作。活动后了解活动情况,听听孩子的反映,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巩固集体教育的效果。很多家长在这方面为孩子做出了榜样。如:带着孩子为灾区、为希望工程捐款和捐物、指导孩子背诵台词、帮助孩子制造演出道具、双休日带着孩子到花坛捡拾废弃物……这些行动无声地教育着孩子,对孩子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形成都起着促进作用。

雷锋有句名言:“荣誉从集体来”。集体获得表彰奖励,每个成员都会感到光荣。因此,家长应支持孩子为集体贡献力量。孩子在为集体做贡献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他们的能力得到施展,他们的本领得到增长,他们的友谊得到发展。他们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会在挫折面前经受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初的体验,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有的家长由于目光短浅,不愿让孩子当班干部,怕影响学习成绩,不支持孩子为集体做好事。结果孩子心中只有自己,脱离了集体便终日陷入苦闷孤独之中。

独生子女的弱点,如自私、高傲、孤独……必须在集体中纠正。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应加强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要放手让孩子在集体中接受教育,让他们懂得个人的点滴进步和成长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父母、老师的教育,离不开小伙伴的帮助。当孩子受了委曲时,家长应理智对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矛盾,家长切勿横加干涉。应让孩子明白,集体是他们生活的空间,只有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才会健康、顺利地生长,任何人的进步与成功都离不开集体。

从培养班集体抓起

(1)正确认识班集体的概念让他们知道班集体是由一个个学生组成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员,都不能脱离集体,都要努力为班集体增光添彩。学生对班集体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感情,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2)要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正确的集体荣誉感是良好道德行为支柱,它将在学生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活动中抓起

学生一般活泼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恰当地安排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从身边的榜样抓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小学生模仿性强,有上进心,他们对英雄、模范人物最容易产生敬仰和依赖,并能以榜样的言行来评价周围的人和自己的行动,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而他们对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更感到亲切,可信,易于学习。因此,注意培养学生身边的学习榜样。如:在学习上树起了学习标兵;纪律上有遵守纪律的好少年;在劳动方面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能手;还有乐于助人的小雷锋。这样学生学有榜样,赶有先进。班里班风正、学风浓,处处充满了团结、互助、友爱、进取的气氛。

从点滴小事抓起

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别人的品德,还要从平日的小事做起。有些事虽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思想深处的东西。

总之,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常抓不懈,耐心教导,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4.对新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的学生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养成了他们比较自私的倾向。在入学以后,与同学相处中会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当犯错误时更多的是说别人错在哪里,而没有想到当自己犯错会影响同学关系,会对集体利益造成坏影响,影响到集体荣誉。

当新生入校后,要使学生尽快对新集体产生感情和责任感,教师就必须在开学之前对未来的班集体产生感情和责任感。以集体主义为基石建立起来的班集体,是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理想摇篮。

首先,集体主义有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巩固。对班集体的由衷热爱会成为学生学习动力之一。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已不仅仅属于学生个人,而是关系着集体的荣辱。

其次,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启发、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也会促进整个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集体不仅是老师渴望看到的,同时也是学生们所向往的。如此重要的工作不但需要责任感,更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用心、动脑,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建立集体主义精神

师生平等主要指师生在尊严上不分贵贱,人格上彼此尊重,思想上互相交流。班主任应该把自己置于集体一员的位置上,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建设美好的集体。作为低年级的教师面对什么不懂的孩子,则更应该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去感受他们的思想。以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交流探讨,当他们成功时给予赞美和鼓励。当他们犯错时又给予及时的提醒,成为学生贴心的朋友。。学生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主要通过教育学生互相尊重来实现。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性格等虽然存在着差别,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要特别关注那些所谓的“后进学生”,发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中涌现更多的达尔文、罗丹、爱因斯坦。

建立集体的奋斗目标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学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施,在于激励学生自觉地实现集体的目标。要充分相信学生,即使是看起来似乎最缺乏上进心的孩子,其心灵深处也有着“我的班集体,各方面都应该最好”的渴望。这个集体目标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一阶段的。师生共同为之努力时,这个目标就引导着集体不断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说,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一个又一个集体目标的历程。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我们可以抓住学校的运动会、读书活动,绘画征文比赛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其起到的作用是教师用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都难以达到的。

组织公平的学习竞赛

提供大量的创造机会,班级的集体学习,是学生获得集体主义营养的又一渠道。班主任要善于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建立起集体主义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激励。把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班级荣誉联系在一起。可以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评比,不同层次学习团体之间的评比,男女生之间的学习竞赛评比。并在班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可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承担起班内事物,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为集体奉献的幸福。

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我们就应尽量使他们感到集体对自己的关注和监督。班主任要善于引导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那么,学生会真切地感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有一种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联系。因此,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位学生。

5.对独生子女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独生子女在学龄前普遍在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与同龄人接触较少,父母期望值和关注点集中的特殊心理养成状态中发展着自己的集体观念。踏入校门以后,班集体开始对他们的人格养成发挥作用,针对独生子女心理、生理和特殊的接受视野,开展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个人意志品格,养成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和价值观。

和谐的班集体环境

班集体作为一个良好的微观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作用。独生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增强,愈益需要与他人交往,特别向往集体生活。希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希望在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吸引别人,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进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希望生活在集体中,尤其是以同龄人为主的集体生活中,与同伴结成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班集体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第一次施展才能、发展能力的舞台。由于集体主义观念始终是班级意识的核心,主导着班级的心理过程和文化氛围,一个班级在组建以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全体成员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和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方法和手段齐心协力,共同奋斗,逐渐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逐渐与集体协调起来。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范。共同参与班级活动的氛围开始形成,这样的环境最有利于独生子女的个性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得到良好的磨合发展。在这样稳定的组织结构中,个体能自主地开展活动,成员凝聚力也能得以彰显,从而从根本上颠覆和打破了独生子女学龄前的生活状态,容易融入集体之中。

科学的情感教育

对“集体主义”这种社会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借助情感教育的方式,最能促使师生间情感的融洽、心灵的沟通,从而把握学生情感的脉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教育亲和力,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1)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从情绪层面上讲是要激发独生子女积极、愉悦的情绪,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从具体内容上讲要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生活、积极参与各项公益劳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具有协调良好人际关系。解决集体中矛盾的动力,培养他们责任感、进取性、创造性、自主性等意识品格。

(2)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认同。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作为重点,使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为集体出力作贡献。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主义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也是班集体这个“家园”的生存之基。

(3)明确“集体”与“个体”的不同概念。独生子女要学会从以往个人的圈囿中自觉地走出来,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养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使个体在集体生活中日益成熟起来。

营造教育氛围

培植独生子女集体主义思想萌芽的深厚土壤,用情感教育为他们的人格、品质“浇水施肥”。是需要一个具有集体关怀为特征的班级氛围作基石。

(1)营造“爱”的氛围。教育者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包括独生子女在内的所有班集体成员,热爱他们,给予他们尊重、关心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强化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为每个成员在班集体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展示自己的才能,由此而改善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同学间的友谊,协调师生间情感,使班集体中个体得到肯定、尊重、温暖和平等相待,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人际关系融洽的风气,使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2)营造“责任”和“荣誉”氛围。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培养独生子女集体责任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教育时机,向他们讲清“责任心”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会承担的责任心道理。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提出类似“我是集体小主人,我为集体争光荣”的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团队活动、义务劳动等集体行为中的个人负责制带领学生去实现目标,帮助他们确立为大家,为集体服务的思想,确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营造“主人翁”的氛围。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意识,针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相对淡薄。参与性较弱的客观情况,把他们置于班级主人翁地位,使他们无一例外地参与到班内的各项活动中来,自觉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调动他们自主管理的主观愿望,引发他们自主管理的动机。运用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激励等手段能全方位地激发他们参与集体管理的动机,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参与管理的心理欲望,从而真正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体验到集体主义的内涵和自身的价值所在。

6.在班级建设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班集体的影响力。无数班级管理的实践表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它是铸造优秀学生,熔化改造后进学生的熔炉。一个学生表现无论有多不尽人意,如果来到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里,则很可能在无形中得到改造。那么该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呢?教育科学及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们,班集体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等集体主义精神;

(2)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并引导学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3)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健全的组织机构;(4)制订并实施共同的行为准则(班规班约)和组织纪律;(5)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包括班级自主活动);(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操作时,可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为班集体建设的突破口,以带动和促进整体的发展。让集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

抓好“三个时段”的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形成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集体自豪感等品质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同时让他们在集体中满足友爱、归属、温暖等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策略、途径和方法很多,这里只从“开学”、“平常”和“非常”三个时段来讨论如何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开学阶段的集体主义启蒙教育

(1)在开学时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日常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班集体建设也是如此。学生对新班的最初印象将直接影响以后班风的形成。因此,对班主任来说,新集体的建设早在新生入学之前就开始了———他必须苦心酝酿着使新生迅速形成“集体”的计划,精心地为“导演”集体主义“开场戏”而作各种准备,胸有成竹地迎接着新集体的诞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可采用这样一些方式:

①暑假里给每位新生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后来把信当作开学报到时的见面礼);②精心布置教室(包括挑选格言、宣传画等);③开学第一天便在学生中进行“我心目中的班集体”、“我理想的班主任”等问卷调查;④报名那天通过领新教材、打扫教室卫生等事情让学生初步体会为集体服务的光荣;⑤开学第一周举行“主问仆答——学生问班主任答”、“我的自画像——同学自我介绍”等主题班会,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尽可能迅速地互相了解。应特别指出的是,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启蒙教育。

(2)在班会中萌发“爱集体”的情感利用主题班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3)让学生在设计班徽中产生自豪感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学生社会,有着自己的风格,有着区别其他班集体的特点。因此为班级设计班徽是很有意义的。具体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精心策划。最后对每一小组的班徽进行评比,选出最佳作品作为班级的班徽。设计好的班徽可以张贴到教室醒目的地方,也可印在学生的学生证上。让同学们能感受到班在我心中,为我是班学生而自豪。此外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创作班歌、讨论班训和班名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平常时期的集体主义深化教育

(1)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班级日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在班级日记中不仅对好人好事进行表扬,而且对那些有损于班级形象的人和事也进行批评,同时还对班上同学的思想状况、学习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有时甚至展开讨论。在这种正确舆论的引导下,学生都不知不觉地开始关心班集体的荣誉,维护班集体的形象,从而使大家都加入到班级管理的行列之中。

(2)让学生感受集体温暖可利用下列时机让学生体会集体的温暖:

①学生过生日时,送上大家的祝福。这个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心理距离。难怪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从来没有像这样盼望生日的到来。

②学生请病假返校,让全班同学鼓掌欢迎。

③当学生犯错时,让班集体满腔热情地帮助他,而不是排挤他。通过感受集体的温暖,学生就能感受到集体的存在,进而意识到自己就是集体的一员。

(3)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互爱教育很重要。这互爱指的是师生互爱和生生互爱。真心地关爱着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同时切实地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

①珍视同学们的“爱心行为”,经常表扬能关爱、帮助别人的同学;②有同学生病或家里有困难时引导学生关心和帮助同学。时间一久班里互爱、互助成风,而且大家都爱上了班级这个暖洋洋的“家”。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幸福和奖赏,这对于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加深师生感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4)强化学生的主人意识集体财产与集体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班级内有意识地设置一部分属于大家的共同财物,交给学生自己管理与使用,这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又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由于这些财物是由师生们共同创造(以集体劳动、凑集、捐献等方式)、共同管理、共同享用的,因而它既属于集体每一个成员,又同时属于大家,但谁也无权像支配私人财富一样来支配集体财物。这些公有财物可以是保温桶、小书柜、公用墨水、窗台花盆、班级报纸、互助储金等等。就班集体的日常教育而言,班上长期拥有这些集体财物,无疑为班主任提供了大量“随机教育”的可能:每天争取往保温桶里灌开水,当开水不多时先让别人喝;尽可能多捐出图书,爱惜小书柜里的图书;课间休息时,留意一下讲桌上的公用墨水是不是该换了、窗台上花盆里的花是不是该浇浇水了……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无一不反映出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高下。公有财物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爱护集体财产如同爱护自己眼珠一样的品质,还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管理、使用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我是班集体的主人”这一意识。

非常时期的集体主义强化教育

(1)在竞赛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成功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常常是在不断肯定班集体的成功中形成的,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正是学生创造和体验班级成功的适宜载体。因此当学校布置活动时,首先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你不仅是为自己争光,也是为班级争光,每个人的表现关系到班集体的荣誉,并引导学生作好相关准备,努力争取班级出成绩。在活动过程中要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如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参加体育比赛,就让他们加入拉拉队、服务队等。这样参赛的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没有参赛的同学心里也时刻装着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每一次活动之后,都要进行总结,细数每个同学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最后都不忘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全班同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引导,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

(2)在消极事件中挖掘集体主义的教育因素。举例说明:一次放学后,几位小朋友在教室里玩纸飞机,玩疯了,把桌子凳子搞得歪歪斜斜的,有的凳子歪倒在地,废纸丢了一地,玩完后他们就不管不顾地走了。老师刚走进教室看到这一情形的时候,非常生气,可不一会,心中便有了主意,先把倒在地上的凳子扶起来,把桌子凳子放整齐,然后把地面打扫干净。第二天我在教室里表扬做好事的“同学”:“昨天有几位同学在教室里玩纸飞机,把地面搞得很脏,凳子倒了,桌子也歪了,班里差点被扣分。幸好有几位同学很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荣誉,他们悄悄地把教室课桌和凳子放整齐了,把地面也扫干净了。大家看看,现在我们的教室是不是很干净、很整齐?”有几个学生红了脸,低下了头,其他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在猜测究竟是谁做了好事?接着我又问大家:“你们愿意向谁学习呢?”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回答:“向悄悄做好事的同学学习”“学习关心爱护集体荣誉的同学”“不能学玩纸飞机的几位同学”……这次我应用“谎言效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能够运用教育智慧挖掘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有时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在积极事件中扶持集体主义的萌芽。

7.在班级管理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由于现实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家庭教育不到位,使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团队意识差、互助意识差、缺少合作精神等现象,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也忽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会加剧造成小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缺少集体主义精神。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说,二年级的学生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

集体主义教育

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说,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

在这个时期,班集体内部成员也逐渐分化,一部分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儿童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班上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逐步成为集体的重要支柱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另一部分儿童则成为班里的基本群众,这就是小学儿童的班集体在组织和纪律上得到巩固和加强,形成真正的集体。针对学生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1)制定班集体共同目标。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对集体或个体的行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对全班学生的活动、行为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根据《小学生守则》、学校的教育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全班学生设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简明、精炼地概括为“团结,勤学,活泼,守纪”八个字。使学生认识了这个班集体共同目标的内容,明确了自己行动的方向,并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共同目标。

(2)当好班集体领路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培养良好班风中起主导作用。小学阶段是人生极具可塑性的未定型时期,小学生总是把班主任作为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小学生只有爱他们的班主任,才有可能爱班集体。因此,肩负着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的班主任,育人必须先育己,要努力塑造自己崇高美好的人格形象和学术形象。

(3)培养班级小干部培养良好的班风,光靠班主任完美形象的力量是不够的,在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设定之后,要使每个目标得到全班学生的拥护和认同并进行实现,还要组建一个坚强有力的班队干部班子。

班队干部是班集体的“龙头”,在带领同学实现目标中,起着表率和桥梁的作用,培养一批优秀得力的班队干部,是建设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关键。在组建干部班子中,首先要认真挑选干部。班队干部应具备三个标准:

①有热爱集体、为同学服务的思想

②有踏实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③有勤奋好学、道德优良的品质。班队干部的能力是靠实际锻炼和班主任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培养学生干部,要坚持做到:严格要求不护短,耐心帮助不急躁,大胆放手不包办。班队干部的素质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威信树立了,就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为培养良好班风起了核心的作用。

(4)培养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一种无形且有效的约束力量,在一个形成了集体荣誉感的班级里,谁做了有损于集体荣誉的事,谁就受到集体兴论的谴责,从而使每一位学生感到,做了损害集体荣誉的事是一种耻辱。这就促使他们为维护集体利益,服从集体需要,去努力弥补自己的弱点或缺点同时,集体荣誉感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谁能为集体争光,谁就会得到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它促使每一个班级成员自觉地为维护和争取集体荣誉,不怕困难,不计个人得失而奋发努力,并以能为集体出力,争光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如何进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①明确什么是集体集体有大小之分,小集体必须服从大集体。

②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的荣誉,靠这个集体所有成员的自觉维护和共同创造。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有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对培养同学们关心集体,要对集体有责任感与荣誉感等,单凭讲大道理他们不一定能理解、明白,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讲解,比如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为同学服务,可以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从他们的一些具体行为中加以引导,如:做值日时地要扫干净,桌椅要摆放整齐,黑板要擦干净,放学后要关好门窗等这些便是关心集体的表现;与同学不吵嘴、不打架、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要学会谦让,如果有同学上学忘了带笔,那么你有多余的一支便可以借他用用;如果有同学呕吐了,你就帮着把地扫干净,这是团结同学为同学服务的一种表现。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引导学生在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中培养一种好的习惯,他们便能主动积极地去做了。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为集体出力作贡献是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品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主义,简言之,就是一种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一个集体主义观念较强的班级,全班学生往往朝气蓬勃,奋发上进,互相砥砺,凝聚力强,学习和各项活动卓有成效;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负担,特别是使班主任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

因此,班主任在培育学生崇高品德和美好情操时,应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放在重要位置。就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做法:

(1)在参与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施展才华,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在参与班级的管理中,才会诼渐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懂得珍惜集体的荣誉,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就会更主动更自觉的关心集体的工作,维护集体的利益。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的班主任应放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管理班级,多用心,少出力,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能动的主体。

(2)在文体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班集体强烈的向心力,大大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班主任应该充分抓住开展每一次文体活动的机会,精心设计策划,精心组织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到只有将个人的才智融会于集体的事业之中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3)在互助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人生在世,困难、挫折、失败总是难免的,在一个班集体中,总有需要援手帮助的学生,班主任应抓住时机,动员大家奉献赤诚之心,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让处于困境中的同学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人世间,感情总是相互的,得到了集体的爱,同学们怎么会不更加爱自己的集体呢?

(4)在舆论宣传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正确的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巨大教育力量,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言行具有极大的约束力,同时又具有无形的导向力。利用舆论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开创“好人好事有人赞,坏人坏事有人抓”的局面。

爱,首先意味着献出,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班主任在教育和组织学生献爱心的时候,要向学生反复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的意识。同学们这样想,这样做,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融洽和谐,就会更主动自觉的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愿我们的班主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融百川入大海,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尚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道德意识

我们知道,小学生幼稚、单纯,容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但是,他们由于鉴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弱,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受“拜金”主义影响,群众中有一般专讲“实惠”的思潮,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部份小学生的思想,致使孩子们不关心集体,不愿为集体出力,不肯为集体做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集体、乐于奉献的一代新人,显得尤为迫切、重要。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集体主义道德意识的培养。

(1)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理认为:“学校、班级是一个社会团体。”在小学里,“全班是一个正常的初级的社会团体。”如何能使这个“社会团体”中的成员沿着社会所希望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起关键和决定作用的人,应该是这个“社会团体”中的领导者即教师。

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教师首先就要热爱为集体、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光辉形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2)教师采用正面教育方法。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对孩子们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意识教育,切忌空洞说教,而要密切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采取形象化的正面教育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小学生好动,情感表现比较明显,我们可以围绕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等主题开展班队活动。在班队会上,全班就是一个大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智慧、作用的位置,人人参与,让集体主义精神在每个学生身上闪光。

小学生的集体主义道德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而且要坚持不懈抓得深细,一定要抓出效果来。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与文化逐步一体化,人与人之间共同协商、共同协调、共同协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是新课堂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各种心理品质能力的形成时期,进行集体主义的培养十分必要且有效。

(1)强化集体观念

(2)形成健康班集体舆论某次

(3)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看似微不足道,实质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现代理论教育下,为了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往往需要班主任对班级工作做出整体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总结提高。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引路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对其成员进行强有力的感化,影响和控制作用,它是班主任完成各项教育任务坚实基础。

集体这个概念,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它并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由某种共同的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的集合体。集体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

因此,它也是影响教与学的一个外部变量。重视班集体的培养,对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利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主要任务,常常是以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为主,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外,各种各样有益活动的开展就有如一付兴奋剂,给学生的常规教学活动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并活跃了常规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更易于接受事物,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所述如下:

(1)正确引导,重视培养使大家明确集体是由个人所组成,集体中每个人力量发挥的程度影响集体的力量,集体中所有成员都积极发挥个人的力量,并能齐心协力,有机地配合,集体力量就得以增强。只要大家齐心合力,依靠集体,就能把事情做好。

(2)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在我国学校,集体主义的舆论是在开展各种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必须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才能寓教于活动中。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居多,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集体的观念更是薄弱,他们对集体的认识很模糊,所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对班集体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做事往往是我行我素,不顾后果。其实,凡有点集体荣誉感的人都想为集体争光的。

(3)通过分组,进行教育班级集体是由许多成员组成的,把班集体分割为小组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小组开展活动,以及对班成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整个班集体的团结,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对班集体所有成员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有效途径。学生只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就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就能使班集体更加团结,更能促进班成员的健康成长。

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传说释迦牟尼曾经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干涸了。”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说:“每个人应遵守生的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这些古今中外的至理名言长期以来在教导着人们,在锤炼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资治通鉴》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我国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吐谷浑的首领阿柴有20个儿子。他们拥有各自的地盘和军队,互不服气,闹分裂。阿柴病重临终前,把儿子召到床前,给他们每人一支箭,让他们把箭折断。每个儿子都很轻易地办到了。阿柴又给每个儿子20支箭,让他们将这整束箭一起折断,他们没有一个办得到。阿柴就此开导儿子们:现在你们兄弟不和,每个人就像一支箭,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如果你们兄弟团结,则如一束箭,没有人能宰割得了你们。这就是“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啊!

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家长要告诉孩子:集体并不是一群人简单地凑合,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活动规则;同一个集体里的人有一致的行动和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集体里的每个成员就应当关心集体的壮大,爱护集体的荣誉,为集体的成功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小A就读于某大学附中一年级,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学期结束时,他被学校评为“学有特长”优秀学生,获得了50元奖金。他自豪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并要把50元奖金交给爸爸。爸爸兴奋地说:“这个消息真使我和你妈妈感到高兴。50元钱是学校奖给你的,你自己去处理吧!但要想想怎样用才最有意义。”“怎样用呢?”小A反复考虑着这个问题。买东西送给奶奶?她一定不肯收。买些学习用品?自己的学习用品已经够多了……想来想去,总是拿不定主意,只好把钱交给妈妈保管。

小A的父母对这钱倒是挺认真。一个星期后,他们对小A提起此事。听了孩子的一些想法后,爸爸启发小A说:“我们家里并不缺这50元钱用。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你的进步给了我们极大的满足,这才是爸爸妈妈所需要的。你的进步,是和学校、老师、同学对你的帮助分不开的。你再想一想,这50元奖金能为集体、为别人做些什么吗?”爸爸的一番话,打开了小A的思路。他想起了昨天报纸上登的一则消息:一位获得5000元奖金的优秀教师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希望工程”。我应当向这位老师学习,将50元奖金献给集体。并有了一个好主意:建议班上发动同学捐书,在教室建立图书角,自己将这50元献给图书角买书,虽然只能买几本书,但是能让全班同学读,那多有意义啊!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爸爸连声称好,妈妈高兴地将他抱住,赞扬他能为集体着想。

50元钱并不多,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小A的父母却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懂得“大家爱你,你更要爱大家”的道理,从而增强了他对集体的热爱。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啊!

目前,我国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家长和学校要互相配合,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使他们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努力为集体服务,把爱心、诚心献给集体。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懂得:个人的进步和成功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别人的帮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战胜种种困难的前进道路上,总是集体给予每个成员以信心和力量。

综上所述,教育孩子认识集体力量的伟大,经常向孩子询问学校、班级的情况,了解其对集体的态度,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融于集体之中,服从集体的决定,维护集体的利益,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8.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小组的成功也只有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对这种成功进行评价的要求及学习小组的异质性,为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呢?

材料分发

在分发学习材料时,每个小组只发给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就必然向他人索求所需材料。为了向他人索求材料时不致遭到拒绝,小组成员就要正确对待他人的索求,否则每个成员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实现。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注意做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共同达到学习目标。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尊重他人、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思想意识。

作业收交

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包括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上交作业可由小组成员轮流执行,提供均等机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辨,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在争论、讨论过程中差生可随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所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活动的思想意识。

小组评价

教师依据各小组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及小组的成员进步等情况定期对学习小组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并对优秀组和超级组进行奖励。这种小组成功只有在小组成员真心合作、互相帮助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取得。要使学生明确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是组与组间的竞争。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具体的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小组评价。教师应在每堂课或某一学习内容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的评定汇总,对各小组作出综合性评价,分为一般组、良好组、优秀组、超级组四个等次。还要给予优秀组和超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状、上光荣榜、挂红旗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2)组内成员评价。由教师及各学习小组共同依据小组成员的进步变化情况对其作出评价,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

(3)组间学生评价。教师应定期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类评价,让优秀生与优秀生相比,一般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差生与差生相比,比变化幅度,比学习成绩。使每个学生竞争有对手,追赶有目标,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强化其竞争意识。

9.多渠道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强化课堂主渠道

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逐步养成无私奉献精神,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地对待他人,正确地对待自己。

(1)依据德育教育。1993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一书,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依据德育教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规划出集体主义教育的蓝图,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集体荣誉,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尊重师长,团结同学。

(2)紧扣教材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德育渗透要点,及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信念,提高集体主义觉悟。今天,每个青年学生都生活在集体中,都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甘愿为集体增光添彩。

(3)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它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脱离了集体,个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是组成集体的最基本因素,集体的发展要靠每一个成员的努力。这就如同一座高楼大厦要由一块块小小的砖头砌成一样,因而说,个人是组成集体的活细胞,没有这样一个个活的细胞,就不可能有任何集体的存在。

(4)利用好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会的一种类型。它是全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它既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有效途径,也是形成和巩固集体的重要手段。

开展二课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完成中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起着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

(1)组织兴趣小组,延伸集体主义教育组织兴趣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社会,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集体主义情感。现代意义上的兴趣小组,不可能象课堂教学那样具有统一性,而是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内容,如文化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层次,有全校性、全年级或全班的,也有小组的等。

(2)举办艺术节,深化集体主义教育我们学校每年举办“金秋”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除了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小发明创造展及大型文艺演出外,还组织诗歌朗颂、“我为学校添光彩”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特长,又增加了学生乐趣,无不闪烁出集体主义光辉,从而深化了集体主义教育。

(3)开展社会实践,升华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是使学生巩固、加深、扩大知识面,充实丰富精神世界的“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以及与社会上有些单位共建文明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集体,认识社会,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提高了思想深度和认识水平。

多方面入手

(1)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2)用集体主义精神调节言行。青少年学生性情活泼好动,精力旺盛,难免在课余生活中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我们要适时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3)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从小养成热爱集体、联系群众、乐于助人的品德和习惯,有利于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社会”的集体主义观念。

(4)实施集体主义教育。从组织集体到集体活动,都离不开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设备,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集体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创造精神。

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是时代要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高扬集体主义这面正确价值导向的旗帜,抵制个人主义思想,使人们重建社会主义的精神家园,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0.借现代技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度的,如何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的储备,便成为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现代教育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创造力方面,具有与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图文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让学生在网上查阅一些关于体育健康方面的常识,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出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自己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在网上查询,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如观看集体项目的比赛时,体育教师在讲授游戏的同时,特别向小学生强调互相配合,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小学生观看重大的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当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五星红旗在赛场冉冉升起时,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它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如能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亦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世纪教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比例,这将会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

11.政治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指导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1)做好准备。由于班级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各自性格,学习习惯等没有表现出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他们应观察了解,形成感性的认识。此时的班级是一个松散的集体,学生大多互不了解,班干部临时指定,同学之间关系不够融洽和谐,缺乏凝聚力,易形成小圈子。针对这样的情况,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由感知上升到理知,尽量找机会让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其特点。

(2)因材施教。针对所建班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组织集体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主题班会“我爱我家”,“人人要自尊、自爱”等。让学生谈对新班级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言行对班级产生影响,努力做到一举一动应维护班集体的荣誉,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使之明确集体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3)做好教育态度。教育是指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服从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一些学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如对学习敷衍了事,对劳动拈轻怕重,对生活玩世不恭,对集体漠不关心,对校纪校规,对老师的教育置之不理等。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初建之期应着重观察、调查、研究,针对班级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处理,在劳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劳动场景对出现的情况、现象既可及时指出,也可在劳动后进行全班总结,对在劳动中认真负责、积极劳动、吃苦耐劳、互相协作的同学应及时地进行表扬,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对那些劳动时躲避、怕累、不愿吃苦等不良现象加以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使之升华为一种自发的劳动态度,从而建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学习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利用祖国的悠久历史、先进的人物事迹、个人前途与社会命运的关系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不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多余人”。

纪律教育的实质是思想、政治、组织和道德的教育,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力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思想、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的教育,将对他们的一生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应逐步确定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观念的基础,把这一教育放在首位。

其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应结合政治课,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和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再次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从集体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并让家长配合,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4)动之以情有些学生由于性情的偏激,逆反心理的严重,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对一个良好班风的形成也是有害的,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害的。班主任要积极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表现、语言、行为表现。针对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指出,从感情上接近他们,感化他们,承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认识到老师除了威严以外,还有接近的地方,这样才会扭转学生的心理、思想,从而取得教育好学生的良好效果。

做好学生的转变工作

(1)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指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班级中那些较调皮的学生,对待学习马马虎虎,对人对事及不负责,容易消沉,有时用一种过激的行为处理极小的矛盾。作为班主任应引导学生,以自己全部人生经验,教诲这些学生努力转变心态。当今社会有着优越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为人的成功,创造性和幸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每人都应尽力为这个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并获取生命的价值。同时这种社会制度又决定我们必须首先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回报。因此得到人生的快乐,让忠诚、正直、乐观、勇敢、勤奋、创造、机智、容忍和通情达理成为学生积极心态的一部分,为此不断激励他们为着崇高的人生理想而奋斗,尽快转变自我。

(2)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人人都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都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优点,这可以说是人性的优点,但不幸的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喜欢戴着“有色眼睛”去看一个人,这又是人的弱点。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平等地对对待每一位学生,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看到哪怕是最差学生的身上的优点与不足,努力化缺点为优点,并让这些优点在集体中闪闪发光,这对学生克服自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假若我们都学会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正确看待学生身上的不足,我们就会分享到学生进步的快乐。

总之,我们无法回避我们的责任,树立良好的班风仅仅只有班主任的细致周到还是不够的。我们只有努力完善自己,从人格、心理到学识,用一个成功者的形象激励自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使之成为新世纪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12.在数学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即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

由此应启迪学生,说学生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13.美术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指导

美术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服务的。所以《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可见课改已经是迫不急待,事在必行的。

增加集体学习优势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创新的行动。美术学习要创新,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而现代教学要求创新教案。如:《画汽车》一课。按照传统的教法是老师先分析讲解汽车的结构,然后讲解画法步骤,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而课改后,可以完全抛弃原来的教法。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首先提起兴趣去观察了解汽车,然后拿出自备的玩具汽车,分析汽车的组成部分学生互相讨论每一部分是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学生分析透彻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眼看、手摸、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应成为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旋律。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课改前,有些课的内容较难,偏向于专业美术学习。比如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素描的明暗调子,写生的“环境色彩”学生很难掌握而且也不感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改后,这些繁难的内容删掉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加了一些学生较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泥巴真听话》一课。让学生通过玩泥巴玩出体会来,玩出东西来,搓一长条绕在手上当手镯,团个圆球当乒乓球、鸡蛋、几个同学堆一堆泥巴看看它像什么,充分体会玩泥巴的乐趣。这样,就降低了教材的难度,不像以前一年级教材中给个物体,你要仿照捏出来出来,这对于一年级孩子太难,既难学,又打消了他们以后学泥塑的积极性,所以现在的教材是充分考虑学生来安排的。

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发展都被压抑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有自我的发现、自我见解、探究的空间,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特的个性。这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是按如此要求去做的。比如《神气的小厨师》一课,让学生自己欣赏、讨论、动手制作,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从而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老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

培养集体互动合作的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作业的。在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的集体合作的内容。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形成了自私、独占的个性,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关心帮助别人。而在课改后的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课。比如《让大家认识我》这课是入学后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每人剪,撕一片树叶或果实,写上自己的姓名贴在树枝上,全班共同完成一棵大树的造型。

然后,要求学生介绍自己,这是通过集体游戏的教学方式,以每个学生剪的树叶组成班集体繁茂的大树,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不仅学得树的知识和剪撕的能力,还认识到自己是这个集体的成员,使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习活动过程扎根于思想中。

又如《大家一起画》这课通过分小组画火车,海底世界等不同内容的画面,看看哪组画面内容丰富,合作得好。教会学生怎样支安排、布置、合作、这样让大家认识到这一幅幅漂亮的画面都是靠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团结就是力量。比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竞争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审美的过程。而老师只引导组织课堂教学,适当于帮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又体现了主动、合作、竞争的精神。

总之,课改教材是适应现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课改使师生关系处在平等的地位,从集体智慧力量中得到个性发展,使学生在审美观念上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14.体育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指导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合作和竞争意识、探索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及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自身行为态度的调控都会有所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交往等能力能够潜意识地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随着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和深入,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体育活动除了增强体魄、锻炼体质的功能之外,更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体育活动促进他们提高组织活动的参与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加强了他们的集体规范合作和竞争的意识,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了锻炼社交能力机会。

初中学生由于处在身心双重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力极其旺盛,好动、好玩、好奇是他们共同的特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学校鼓励健康运动、学生自发需求的促进下,今天的校园内悄然出现了一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小集体。这些非正式集体的发展以及对它们的调控与引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素质的培养,乃至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让我们强烈的意识到指导他们活动,加强活动行为习惯规范培养的迫切性。为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大拓宽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将社会适应列为独立的一个学习领域,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认识这些集体的特征才能有效指导、引导它们发展的方向,切实培养参与者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育活动中的小集体一般由几个爱好某项体育活动的学生出于对该项体育活动的热爱、兴趣及对某些参加同学的能力的认可而自发性的组织。由于形成的基础、结构、规模、行为规范与学校正式的体育队伍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也决定了这些组织既具有一般组织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与其他体育集体不同的特征。

集体成员具有较强的行为一致性和凝聚力

(1)成员组织上。这种集体内的成员的自由组合主要依靠情趣的一致,另外,他们也要求在志向、个性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相仿性。他们往往是一群具有共同话题、兴趣爱好,在体育运动技能上有一定水准或要求在体育上有较高突破的学生集合在一起的。他们集合在一起一般是出于寻找亲密朋友、提高运动技能、满足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等目的。因而这种情感的维系心理具有很强大的凝聚力。在这种凝聚力之下,成员自觉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索创新为这个集体争夺荣誉、创造成就,实现共同目标,前所未有的荣誉感使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从而在内心更加以加入这个集体为荣。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小集体的凝聚力还在于它们的“领袖人物”。这种“领袖人物”在集体中被公认为技艺超群、足智多谋,能得到大家信任的人物,对集体中的成员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和精神上的支配力,其他成员甘于受他们的支配进行体育运动,得到理想中的成就感和快乐。通过“领袖人物”这种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的牵制、带动,体育小集体就更加团结。

(2)规范意识上。任何正式集体都有明确的规则、规定和守则,以此来约束、管理和调控集体成员的行为。而作为非正式集体,由于是自发集体,他们在组织之初就没有完整的运作系统、管理部门,能够对成员起约束和管理作用的就是全体成员一开始组织该集体时的目标、爱好、兴趣等内容。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规范是全体成员内心的需求和共同的心声。违背上述内容、危及到集体其他成员时,相应的学生就会受到组内的惩戒,这是全体成员都默认的一条法则,它甚至比我们正式体育组织中的规则、规范更具效力。

学校正式的体育活动要有计划活动时间、场地、合适的对象,体育赛事更要安排统一的时间、地点和对象,在人力、物力上消耗很大,而这种小集体的体育活动、赛事,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安排空余时间开展,灵活机动。又因为是对该体育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在参加,竞技能力、兴趣空前高涨,他们会全身心投入,钻研竞技方法,比我们强制他们去认识自己技能技术上的不足会更有效。

信息传递速度灵敏

由于这些小集体是自发组成的,它的成员来自各个学校内各个层面,跨年级、跨班级的现象数见不鲜。而由于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学校内的各种体育兴趣小组、体育赛事、体育竞技活动就会迅速在全校传递。相关的小集体成员都会很快达成共识,加入体育赛事。

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这些小集体的成员所表现出的团队的协作、竞争的意识,为集体的荣誉奋力拼搏的精神,自主制定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急需的社会能力,根据这些集体成员所具有的现有的精神品质和状态来讲,是极容易把他们引导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

(1)培养集体集体主义意识。上文我已经讲到这种集体的集体意识异常牢固,使得集体中的成员都以集体的荣誉出发,发挥团结协作的能力,这一点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人类除了自然性以外还有社会性的存在,而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自我发展和强大。

体育活动小集体的成员有这种集体主义意识正合乎了人的这一最基本的特点。立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紧密团结的集体才是摧不垮的集体,他们本身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只要稍加点拨,他们本来朦胧的意识就豁然开朗,再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老师相互协作,为他们创造新的体验领域,加深他们的认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团结协作是一个团队生存的基础”。不过,这种集体意识发展到狭隘的小集团主义就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注意并加以引导和调控了,否则会引起学校教育秩序的混乱。

(2)培养领袖人物集体主义意识。社会需要“服从者”,更需要“领导”服从者干事业的领导型人才,我们难道不可以有意识的在这些“学生领袖”中选拔素质比较好,自我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加以锻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吗?学生自发体育集体内的“领袖人物”有特殊的威信,他们的决策、言行都决定着这个集体的变化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准确把握这些人物的思想动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这是调控学生自发集体的关键,做好该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这种学生,我们在肯定他们的能力以外,要把他们放到更广大的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领袖人物”由于团队的需要,他在该团队从事的体育项目上是出类拔萃的,他花的时间也会相对较多,相比其他的体育项目就要显得光彩暗淡一些,把他放到不熟悉的领域,让他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以检视自己的不足,加强他的竞争意识,让他意识到社会的领域是何其的广大,仅仅会一两个项目是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多方面需求的要求的,把他那种傲慢和目空一切的意识和态度先压制下去。

然后通过在其他领域培养他的踏实沉稳,不骄不躁的敬业精神,既培养了他成熟的领导风范,又适时调控了其他成员的心理状态,可谓两全其美也。

(3)培养小集体良好的交际能力。小集体内的成员来自各个学校、年级、班级,只要学生一旦加入体育活动中去,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规范的约束。要想与集体内成员和睦相处,除了共同的目标、爱好作为联系的纽带外,还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相互谦让,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照顾集体的想法和利益。这样才能长久的在小集体中拥有自己独有的地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小集体中,每一个人都处在一种被别人牵制的关系网中,没有人能独立出来,否则,就会被小集体内的成员群起攻之,这是没有人愿意面对的。另外,在组织非正式比赛时,要能与外队进行口头和情感上的交流,对方才愿意参加自己组织的赛事。不论比赛的结果如何,都要有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这难道不是交际能力的全面体现吗?要想成功,要想立足,要想得到其他集体的认可,就必须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这其实在我们大社会中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教育的各个领域是何其广大,各个领域不是单线进行到底的,各个领域之间应该是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关系。体育除了加强人们的体育理念,增强体魄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对初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请切实注意这些体育活动小集体的出现,做好这些小集体的集体主义教育。

15.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

集体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在现在和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需要国家的建设者们有集体主义精神!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对孩子过分溺爱,随之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如体重严重超标、运动能力低下、个体意识过于严重、缺乏集体主义思想或集体主义思想淡漠等这些现象不论是对孩子将来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我们更应当在身体素质和集体主义观念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争取在强健其体魄的同时,使他们懂得集体的可贵,从而在其内心深处烙上集体主义的印记。

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应该是没有界限的,如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教材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

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有相当强的思想性,我们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对这个“材”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队列练习时,让学生在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等要求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语言或练习活动,使他们明白“集体的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思想教育;又如接力赛,可以使学生紧紧地凝聚在小组内,甚至不用太多的语言引导,他们也能“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

“因材施教”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针对学生的特殊性选择不同的教法。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可能造成不同班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应在这些方面对各班有所了解,并选择易于为其认可、并能收到较高效率的教育手段方法,使之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对纪律较好、学生个性不太强的班级,在教学手段上我以较固定的方式(如操作活动、小组活动等)使他们在协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作用。从而形成对集体主义的感性理解;而对一些个性较强、思维活跃的班级,则以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新鲜多变的内容中受到吸引,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通过同一内容而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又明白了集体的可贵,从而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以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自豪。

在游戏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

投其所好,有人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活动,而且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由此可见,游戏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地位。

在小学体育教材中,游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我们应充当使用这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强健体魄、树立并巩固“集体主义”思想游戏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应当以常换常新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集体主义思想。

故而“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这些思想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孩子们的指导思想,虽然他们的认识还远不能升华成为理性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他们将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培养一种“为集体的胜利而努力”的思想。这虽然只是“集体主义”的雏形,但随着他们对这类游戏的熟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这些量的积累必然在一定时间后导致质的飞跃。这株“集体主义”思想的幼苗在不断地吸收营养后,必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用语言激发集体主义思想

正面引导,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象植物需要水一样。离开了鼓励,孩子不能生存。”可见,鼓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正面引导、鼓励这些手段,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服务,充分利用这些手段树立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热爱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课、热爱集体并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在积极、正面的内、外因影响下,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最善意的批评也比不上最简单的鼓励。同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进一步补充说:“你做的一切,须让他懂……”

16.对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依据《小学德育纲要》,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将各年级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与要求简要归类,试列如下:

一年级知道班级、少先队等是集体的一员,学会在集体中生活。

二年级懂得“心中有他人”的道理,参加集体活动,培养集体意识,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年级懂得集体力量大,个人的进步离不开集体的帮助,爱护集体要遵守集体的纪律与规章制度,培养为集体服务的能力。

四年级培养“心中有集体”的情感,学习做集体的主人。五年级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互助,真诚守信,大家商量。

六年级懂得集体生活的纪律性、原则性,服从集体的决议,以集体利益为重,为集体服务,为集体增光,把热爱集体的情感升华为爱祖国的境界。

小学的集体主义教育,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均有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和内容。集体主义教育,在道德认识的要求上,能以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的训练上,能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教师在教育中,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特点或认识,过高的要求,企图一蹴而就,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反反复复“炒冷饭”令学生生厌。而是应该力求教法活泼、新颖,在反反复复中使学生常学常新,温故知新。

建立集体意识

在小学中建立起集体意识,是培养小学生集体精神的起点。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心目中还没有集体这个概念,也不能像对成人那样讲定义和深奥的道理。

首先,引导他们知道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哪个小组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以个人存在,而且存在于集体中,集体就得有纪律、有荣誉,每个人都要尽自己一份力,为集体争光添彩,并讲雷锋叔叔这方面的故事,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一切与集体息息相关。

然后,抓住“小娃信捧”的特点摆道理,如用“一个老鼠打龌一锅汤”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一个概念,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互相鼓励;还经常教育学生向赖宁学习,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经过多方努力,一个团结的班集体形成了。

处理利益关系

学校利益和班级利益通常是一致的,但出现矛盾时,就得班级服从学校。

增强集体凝聚力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来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课堂上,充分发挥班小组的作用,提问时如某个学生回答不出,本组同学可替其回答,还可以商量讨论,这样很多难题就在小组讨论中得到解决。在课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接力跑步、蓝球、郊游等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学生感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这样,同学们就深深地体会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每个同学的智力、家庭条件不同,有些学生性格很孤僻,不能融入到班集体中,他们虽然很守纪律,但享受不到班集体的欢乐。因为怕失败及其他原因,他们总是远离集体,不主动回答问题,不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不主动和同学游戏,成为远离集体的孤雁,这些同学最需要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1)分成学习互助组好差搭配,一个人学习好不行,要求整体成绩好。

(2)充分发挥特长每个同学根据爱好和特长,都必须参加一个课外活动小组。

(3)要求参加各项活动这样一来,同学们就拧成一股绳,感到了集体的温暖和欢乐。

首先告诉家长要求孩子在家要尊重父母,自觉做一些家务;其次要正确处理与邻家孩子的矛盾纠纷,不包庇自己孩子的错误,教会他们与邻家孩子和睦相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仅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不良思想才能得以克服,在学校养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品德,长大后才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增强集体责任感

随着取得了一项项荣誉,一些同学骄傲起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让同学们讨论班集体荣誉是怎样取得的,教育大家荣誉是团结拼搏的结果,让同学们认识到集体荣誉来之不易。其次,告诉同学们有了荣誉该怎样对待,引导他们以自己良好的言行维护集体利益,珍惜集体荣誉。最后,要求同学们变集体荣誉为一种约束力来克服自身缺点。通过以上工作,集体主义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17.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和工作,并能向集体利益贡献自己一切的道德品质,是中学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中学生的集体观念趋于淡薄,思想倾向和行为选择明显向“个人”偏移,主要表现在:

竞争意识增强

集体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各种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不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在增强,加之学生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大,家庭教育的失衡也助长了中学生自私自利思想的抬头,一事当头,先为自己打算,不肯帮助别人,不愿为集体服务,对社会漠不关心,人际之间的相容性、协调性差。

发展个性要求

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淡化。

当代中学生比较注意自我和个体的发展,主体意识比较强烈,他们反感“从头到脚”过分的关心,一举一动过多的限制,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但是有些学生不愿接受必要的约束和严格的管理,放纵任性,我行我素。

关注个人利益

对个体价值比较关注,对国家集体利益有所忽视。部分中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本位思想较重,在价值判断、价值取向方面,以个人为出发点,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置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上述表现尽管不是当代中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加强对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特别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

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积极的一员,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只有在良好的集体生活中才能形成,而集体主义思想又是建立和巩固良好集体的保证,所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自己的学校,教育他们关爱集体,时时处处维护集体利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在集体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当然,对学生的个人理想、个人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只要符合社会要求,都应当尊重和肯定。

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决不排斥个人,恰恰相反,它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间友谊

针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上的滋长和蔓延,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关怀和体验,这在对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温暖,才能对集体产生热爱的情感,才能真正相信集体、依靠集体。

对初中生来说,集体给予基关怀和温暖,既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需要,更是让他们在事实上感受到社会主义集体的优越性和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需要。

组织学生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集体主义观念。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集体的存在、集体的温暖,增强集体凝聚力。在感情上与集体融为一体。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发挥才能,产生成就感,增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观念。因此,学校要把学生从沉重的学生负担中解放出来,放手让他们参与和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如校内的文娱、体育竞赛、科技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使学生在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形成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总之,在新形势下,要把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渗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有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已,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18.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国家、集体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对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集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集体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

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是一个集体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一个集体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敬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多次强调,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

我们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全党大力倡导“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江泽民同志从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出发,概括和倡导“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他指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弘扬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一个集体的事业的重要性。

以活动为载体,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纪念长征胜利及“一二·九”运动,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活跃校园文化,展现当代青年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广外大西语学院团委于每年10月~12月间,广泛开展“缅怀历史,激扬青春”红色经典系列教育活动。

(1)主题宣传活动西语学院团委通过发放知识卡片,举行横幅签名活动,悬挂电子海报等多种形式对“一二·九”运动进行详细的介绍及宣传。让同学们对“一二·九”运动和长征精神更加了解,以达到认识历史,不忘历史的目的。同时,号召同学们在统一的便签纸上用一句话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及对“一二·九”运动的感想。最后将所有纸条收集起来,拼成“西语”,“一二·九”等字样,在相思河畔进行宣传,展现西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感。

(2)红色征文活动通过举办“永恒的足迹”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密切联系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畅谈长征精神,体会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精神及高尚革命情操。同时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自己的人生抱负,对自己的理想展开勾勒,从心底抒发对红色历史的所思所感,用文字镌刻自己信念。

(3)红色经典作品展广泛发动同学们以书法、绘画或诗歌创作等多种形式表达对“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纪念和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并筛选出一批内容好、质量高、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宣传展示,提醒同学们牢记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进一步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项活动教育效果显著,同学们在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纷纷表示要与时俱进、发奋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4)红色电影展播通过举办“长征共享”之《我的长征》和《青春之歌》等电影的展播活动,用现代多媒体方式帮助同学们回顾那段红色的日子。通过观看经典革命电影,同学们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增进了对长征历史的了解,更接受了一次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5)红色主题团日活动各班级开展了参观“永恒的纪念”即纪念孙中山诞辰141周年大型图片展,“伟大的长征”即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广州黄花岗72烈士陵园及登白云山签名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这些红色主题的活动不仅使广大学子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还提高了各班级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更加强了各个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6)红色经典合唱比赛学院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的“缅怀历史,激扬青春”合唱比赛。以青春的歌声唱响红色的记忆,引导广大学生讴歌难忘历史,歌颂伟大祖国。在提高同学们艺术修养的同时,广泛弘扬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以教育活动,影响集体主义精神

(1)增强了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西语学院始终不忘引导和教育学生全面了解祖国壮烈的革命历史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这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事实证明,通过上述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形式,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机会,更因其方式方法的改变,转变了同学对班集体的一些成见,增加了同学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动力和实际行动。

(2)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为确保合唱比赛圆满成功,西语学院可谓是“全民大动员”。为在比赛中呈献高质量的合唱作品,学生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歌曲挑选、表演设计、集中训练、道具制作等前期准备工作。

“缅怀历史,激扬青春”红色经典系列教育活动引起了多方关注。去年,在举办红色经典合唱比赛当晚,团省委专门为晚会请来了曾亲身参与了“一二·九”运动的温盛湘、杜襟南两位老前辈,使广大学子深受鼓舞与教育。同时,活动还吸引了省内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学院同学普遍认为,活动不但是对红色历史的纪念和缅怀,更是一段美好而珍贵的集体回忆。通过活动,学生们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党爱国思想得到增强。

(3)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红色经典系列教育活动,全面活跃了西语学院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富有历史特色及青年特点的校园文化品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参赛歌曲都为艺术性较高的中外艺术歌曲,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清新活泼,同学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合唱中加入了舞蹈、情景剧等表演元素,充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缅怀历史,激扬青春”红色经典系列教育活动的成功举办,给广外大乃至其他高校今后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组织和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为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注入长效机制,使活动的教育、凝聚作用得到延伸与拓展,更好地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局面。

以爱院爱校活动,强化集体主义教育

就是了解自己所在的学院学校,热爱自己所在的学院学校,树立为学院学校争荣誉、做贡献的意识,是基本的文明规范,旨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要与内在德性培养结合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以爱院爱校教育为切人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就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与新时期爱院爱校教育的现状来讲,思想政治工作者亟需加强爱院爱校教育,从而推动集体主义教育的强化与内化。

(1)强化爱院爱校教育是新时期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教育越来越表现出强烈逆反,主要反映在:心底反感一切学校规章制度和教育,或被动遵守,或视若无睹,或故意破坏;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院或学校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对前途盲目悲观,自暴自弃;集体荣誉感减弱,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主动维护集体荣誉,甚至故意损害集体荣誉;追求个性化,但是对个性化的认识有偏差,认为与众不同、我行我素、游离于集体之外即是个性,无法协调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现状的认识和研究。重视并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爱校爱院教育,使学生的自我设计与学院学校的发展和谐一致,促进学生个人成才,也进一步融洽学院学校的发展环境,推进集体主义教育。

(2)细化爱院爱校教育注重细节对学生爱院爱校情操的培养。首先,注重学院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及其细节对学生情操的培养。学院学校文化氛围及其文化风气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过程。可以细小到宣传栏上的一个小散文,也可以细小到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教师的一举一动,这些都是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契机。

利用好学校报纸、刊物以及广播台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爱院爱校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利用好学院学校大型评估活动和重大外事活动的宣传教育作用,诱发学生的爱院爱校情感;利用好学校大型庆典活动对学生自豪感的激发、学校优秀校友的优秀言行示范作用,把爱院爱校教育融入到学校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当中。

其次,注重学生日常文明行为养成,积圭步致千里,积小溪成江海,要把学生的日常文明行为作为学生道德考评的一个重要方面,把道德考评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工作、组织发展工作以及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密切联系,督促学生养成自觉的文明习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从而为其爱校护校美好情操的形成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促进其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

再次,对学生的爱院爱校教育要有系统、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列入院系和学校的学生教育之中,并使之成为和学生的入学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毕业教育等大型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爱院爱校教育活动的时间,从而保证爱院爱校情感的顺利生成。

(3)强化爱院爱校教育进一步发掘其理论支撑,深入研究其外延内涵,借助公选课的形式拓展开来做好公选课制度的研究与改革工作,可以直接为高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可以借助公选课形式,广泛开展爱院爱校教育,使爱院爱校教育不仅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要在课堂上以大家乐于接受的形式存在并被传播。

另外,根据公选课教学短小精悍、灵活易变的特征,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随时依据时事政策调整课堂内容,使整个爱院爱校教育活动既能与时事紧密结合,又能理论和时间密切联系,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成集体主义的塑成。

总之,学生爱院爱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过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奠基工程,其集体意识与荣誉感的培养。将影响学生一生。

所以,强化爱院爱校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思想工作者在学生教育过程中逐步探索并加以完善,更应该得到整个学院学校的重视,成为学院学校发展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