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象揭晓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还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也非常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气象知识。
水龙卷的厉害
深圳“双龙吸水”
2010年7月26日上午9时,深圳湾海面出现较为罕见的“龙吸水”,水天相接的“龙吸水”持续约17分钟。
当时在深圳湾上空积雨云下方伸出漏斗形状的黑色云柱,而现场照片中,先后有3个水龙卷形成,气象人员在8时57分监测到云底下方垂直方向有较粗大的漏斗云已经接地形成水龙卷,另有较细的一条在空中呈现弯曲接地并于两分钟后完全消失。
大约在9时正西侧云底又向下垂直伸出黑色云柱,并在2分钟后迅速接地,吸起巨大水柱,持续了大约3分钟,稍后水面一端逐渐变细并向上收窄,最后于9时08分完全消失。水龙卷接地旋转了10多分钟,现场甚为壮观。
澳洲海域惊现水龙卷
2011年5月30日,在澳大利亚悉尼海域惊现4个巨大的水龙卷,期间伴随出现壮观的雷暴。该现象出现在阿沃卡海滩,距离澳大利亚首都悉尼北部不远处。据称,这一壮观的海上水龙卷引起了当地居民轰动,生活在该地区的居民过去50年里未曾看到过该景象。
当地居民特蕾西•布克斯塞尔说:“我们听说一位60多岁的老人曾经在该海域目睹过水龙卷,但当时他仅有5岁。很明显澳洲海域很少出现水龙卷,目前出现的水龙卷令人惊异,且非常壮观。”
水龙卷可造成的危害
当寒冷的气层掠过海面导致温暖潮湿的空气从气层底部卷起,并形成巨大壮观的凝结柱。它们的移动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29千米,内部风流旋转速度达到每小时96千米至193千米。
海上水龙卷可持续半小时,对海面船只和飞机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该现象也对珊瑚礁构成危害。海上水龙卷通常出现在佛罗里达群岛,英国不列颠群岛平均每年约15起。
像龙卷风一样,海上水龙卷经常能够移动一些奇特物体。此前曾有加拿大水龙卷卷起蜥蜴穿越海面,最终落在蒙特利尔市;在美国普罗维登斯市,一场海上水龙卷甚至导致“鱼雨”,当地居民迅速捡起落在地面上的鱼进行出售。
西伯利亚罕见水龙卷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海域出现了水龙卷景象。风速极快的水龙卷激起了巨大的水柱,仿佛与天相连,场面相当壮观。
饱含水气快速旋转的气柱状水龙卷,其危险的程度并不亚于龙卷风,内部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200千米。
许多水龙卷形成在离雷雨系统很远的地方,甚至出现在相当晴朗的天气里。水龙卷可以是相当透明,刚形成时,只有经由它在水面形成的不寻常图案才会注意到它之存在。
产生水龙卷的条件
首先是空气必须具有高温、高湿。我们知道温度高低反映其热能的大小,空气湿度大,一旦发生凝结现象,大量的潜热就释放出来,变成动能、位能;
第二要有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是强对流的产物,在强对流运动中易形成涡环;
第三是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间的切变要大,也就是说两者气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强切变。
我国南海很具备产生水龙卷的条件,特别是西沙群岛,在夏秋季水龙卷经常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水龙卷近千次。
海上三角区是水龙卷引起的吗
在大洋上易发生台风或飓风的海区,也容易发生水龙卷,值得注意的是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水龙卷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多。显而易见,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反映着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区附近及其以南海域的大规模增温现象。
1982年秋至1983年初夏的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由于海面温度高出许多,海上的对流大大加强,墨西哥湾的水龙卷群出现特别频繁。
1983年5月墨西哥湾出现的水龙卷群,在海上肆虐一番后,夹带着狂风暴雨,直袭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登陆后威力不减,摧毁民宅、厂房、汽车和树木,造成两州伤亡100多人,接着又袭击邻近几个州。持续4天多,狂风大作的同时,还下起滂沱大雨,洪水泛滥,其造成的灾害不亚于飓风,可见在海上的船只如遇上水龙卷,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在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发生的许多神秘失踪事件里,有些人认为水龙卷可能是其中部分事件的起因。
阅读点击
1984年6月26日下午2时30分,香港西南方海面受旋风而出现了水龙卷。旋风卷起灰白色水柱,上连漏斗状浓云,云层都有旋转,下接海水,直达海面。10分钟后消失。香港近20年内,每年可有一次或两次水龙卷出现。
陆龙卷的厉害
可怕的陆龙卷
1995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阿得莫尔市发生的一场陆龙卷,诸如屋顶之类的重物被吹出几十千米之远。大多数碎片落在陆龙卷通道的左侧,按重量不等常常有很明确的降落地带。较轻的碎片可能会飞到300多千米外才落地。
1999年5月27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包括首府奥斯汀在内的4个县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造成至少3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据报道,在离奥斯汀市北部60千米的贾雷尔镇,有50多所房屋倒塌,已有30多人在龙卷风丧生。
2008年2月,陆龙卷风袭卷美国田纳西州卡斯塔利安市时,一名婴儿被龙卷风抛出100米外,面朝地摔在烂泥巴中,但仍大难不死。他的母亲则不幸在无情的龙卷风中丧命。
救难人员在一堆尸体与瓦砾堆中搜寻时,本以为他是个塑料娃娃,走近才发现娃娃在动,是个还活着的婴儿。11个月大的男婴名叫凯森,穿着一件T恤,包着尿片,面朝地躺在草长得很长的田野中。救难人员是在第二次巡逻时,发现这项奇迹。
2009年7月21日晚,尼加拉瓜发生的一次陆龙卷灾。尼军方发言人表示,灾害发生在距离首都马那瓜西北20000米处的莱昂省,其中距离马那瓜40000米的纳加罗特镇受灾最为严重。
灾害导致300多间房屋受损,其中85间房屋的顶棚被陆龙卷卷走。灾害还使一人被龙卷风掀掉的自家房屋顶棚砸中,当场死亡,另有15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
陆龙卷的形成
陆龙卷到底怎样形成,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必定与雷雨云有关。从墨西哥湾北上的温暖潮湿气团,遇上来自北方的较冷较重气团,就很易形成陆龙卷。
云在这激扬的湍流区里形成,酿成风暴,有时加强成为一股猛烈上旋的温暖气流,这就是陆龙卷。
起初,未完全形成的陆龙卷只是一个凸出云底的圆角,其后逐渐加长,最后触地,成为一支猛烈旋转的风柱,把云和地面连接起来。
陆龙卷初起时因为水汽凝聚,故呈白色,其后旋风逐渐吸进砂石尘土,颜色转深,最后变成黑色。
陆龙卷通常在路上形成。几乎任何地方间中都会产生陆龙卷,但最常见于美国中部的平原,尤其在春季和初夏。美国每年约受500至700个陆龙卷吹袭。
陆龙卷为什么如此可怕
陆龙卷一旦着地,受袭的地方就会破坏无遗。陆龙卷前进时的怒啸狂风,声响就如一队喷射机飞过发出的声音。这种漏斗形旋风能轻易把大树连根拔起,粉碎整座建筑物。
陆龙卷是环绕着一个部分真空中心旋转的风。它具有这样大的破坏力,是疾风和低气压联合造称的结果。陆龙卷风速平均每小时320千米,有时甚至高达每小时800千米。据报被这种狂风卷起的稻草,竟然戳穿木板和树干,曾有陆龙卷吹起一块木板,把一块铁板撞破。
陆龙卷的低气压能使建筑物爆炸。旋风经过时,气压突然大降,使建筑物内的空气急剧膨胀,一直把四壁爆塌。
陆龙卷中心的部分真空和强力上升气流,可造成许多奇异景象,例如把火车车厢从铁轨卷起,抛落附近地上;在另一次旋风中,一瓶泡菜据说被刮到40000米外,然后安然落下,丝毫无损。
美国最凶狠的陆龙卷大多出现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这时候上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冲突激烈。
有人说,陆龙卷不会进入市区,这句话不可信。陆龙卷的威力来自云层内低气压泡,漏斗管可以进入郊区。由于市区中心气温较高,有上升气流,可改变空中云层的移动方向和位置。为躲避陆龙卷,通常进入地下室。但如遇大管口的陆龙卷,普通地下室也不安全。
阅读点击
许多人会认为水龙卷与陆龙卷非常相似,但事实上他们是不同的。水龙卷是由底部向上生成的,严格说,水龙卷只属于旋风而已,水龙卷之类的旋风仅需足够的温差即可产生。水龙卷一般较陆龙卷弱,水平范围也比陆龙卷小。
可怕的怪风之谜
焚风
世界上不少地方,尤其是山区,都可以见到它。焚风能直接造成森林火灾。在冬季可以使积雪在很短时间里融化,造成雪崩。在干燥季节能使树叶、杂草点燃,造成火灾。
焚风形成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风受到山脉阻挡时,就沿着山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或雨后,剩下的空气变得特别干燥。当它从背山坡下沉时,变得更干燥了。一团空气爬上山顶的温度是2度,从3000米高度下沉到地面,温度就达30度,这么干燥的风真像一把火,随时都可引起火灾,所以,人们称这种风叫焚风。
布拉风
听说在100多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4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风卷巨浪,刹那间把船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这么可怕的风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是因为陆地上空受冷空气团的控制,海上空气受热较长,热空气不断上升,海、陆之间气压差特别大。陆地上冷空气拼命向海上流动。这时布拉风就形成了。这种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超过12级,同时发出巨大的响声,无论多么旺的火都会被吹灭的。在这种风的袭击下,悲剧怎能不产生呢?
“鬼风”
民间有俗语说:“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风能跟着人走,并且是转着圈子走的。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实际上这种风叫尘卷风。
风遇到障碍物以后,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便形成了它。它有时还夹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这种风对人是没有伤害的,人们不必害怕它。
台风
台风所过之处,有时大树都会被连根拔起,房顶也可能被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是瓢泼大雨,造成大水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更像个恶神,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航行的船只和海上作业人员的安全。
台风有时在空中会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形成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这又叫龙卷风。
台风是一种危险的风暴,它是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火炉似的太阳一天天照在海洋上,海面上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风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把热空气一直往上顶,直至热空气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大量热空气变冷,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旋涡,这就是台风,又叫飓风。台风对人类危害极大。
“微风”
台风是恐怖的怪风,理所当然。然而有些“微风”也是怪风家族的成员,它们也会作出一些令人奇怪的事情。
一个晴朗的夏夜,伴随着一声巨响,一座70米高的铁塔全部倒塌了。当时和风习习,没有任何异常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气流就会其后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产生的力,使物体左右摇摆,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怪风家族中的风,都是由于空气在流动中受到特殊地形的影响而形成的,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战胜它们。
风向之谜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冬夏季节的风向是不一样的,冬季多刮西北风或偏北风,夏季则多刮东南风或偏南风。我国人民都愿意住北房,除了向阳以外,恐怕和风向也有关系。
冬天,西北风、偏北风只能吹到西北面的墙壁上,冷风不能直接灌进门窗里来。夏天天气炎热,而东南风或偏南风却可以一直吹到房间里,清风徐徐,会给人带来凉意。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而只有在空气的密度和压力有差异的时候,才能造成空气的流动,气压高的空气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风。我国夏季是南方气压高,北方气压低;而冬季则正好相反。所以,风向就在不同季节里来回地改变着。
阅读点击
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度的焚风现象。在我国焚风地区也到处可见,如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太行山下、皖南山区都能见到其踪迹。
台风到底有多厉害
台风的由来
2006年第8卷第二期刊登了《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飙风这一名称。1956年,飙风简化为台风,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
台风的危害
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大概都知道台风的厉害。台风过境,有时大树都会被连根拔起,房顶也可能会被风掀掉。伴随着狂风而来的是瓢泼般的大雨,短时间内向地面倾泻大量的水淹没庄稼,毁坏房屋,甚至还会使交通中断,迫使一些工厂停产。
海面上台风更显得凶恶,掀起滔天大浪,威胁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和进行捕鱼、养殖、勘探、采油等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台风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能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台风是从哪儿来的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是从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上吹来,有时也产生于南海。这一带接近赤道,海水温度高,蒸发强烈,湿热的空气大量上升,四周的冷空气就会向这里补充。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北半球的气流要向右偏转,向湿热空气上升地区汇聚的较冷空气来自四面八方,因为向右偏转,就在海洋上空形成了一个空气涡旋。这种涡旋按反时针方向运动,叫做气旋。形成涡旋的过程如果反复进行,气旋旋转的速度就会不断加快,范围也会越来越大。气旋中心附近的风力如果达到8级以上,就叫台风了。
这个巨大的空气涡旋的直径往往有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高度在八九千米以上。中心部分叫台风眼,直径有10000米至五六万米;它的外围是急速旋转的气流,形成巨大浓厚的云壁,或叫云墙。处于台风眼的地区,因为外边气流进不来,气压很低,风小浪高,云层裂开变薄,有时可见日月星光。而台风眼周围却是风雨最大的地区。
台风形成以后,由于受到高空东风气流的引导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一般向偏西、偏北方向移动,所以我国的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首当其冲。
台风跑到陆地上空以后,由于不能继续补充热量和水分,而与地面的摩擦又减低了它的速度,所以逞一段威风以后就自动瓦解消失了。台风的影响范围局限在沿海地区,对内陆一般没有直接影响。
台风的形成是能观测到的,尤其在有了先进的气象观测手段以后。根据卫星照片能够对台风的形成过程、移动路线和运行速度了如指掌。所以,目前气象部门能对台风作出准确的预报。有了预报,人们可以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以避免或减轻台风带来的损失。
台风的贡献
台风虽然是一种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破坏的灾害性天气,可是台风也有它的贡献。
台风出现最多的时期是七八九月,这时,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炎热干燥的伏旱时期,台风给正需要大量水分的农作物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对农业生产是十分有利的。
离海较远,受台风影响不大的地区,虽然没有大雨,但也会出现阴天或下点小雨,可以起到缓和旱情的作用。所以,这些地区的农民还把台风带来的降水称为及时雨。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
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我国重大的台风灾害
2010年的11号台风“凡亚比”9月19日从花莲登陆,导致台湾南部暴雨成灾,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及工农业损失。20日早晨在福建二次登陆,狂风暴雨给福建和广东也造成严重的灾情。
2009年台风“莫拉克”造成500多人死亡。近200人失踪。46人受伤。台湾南部雨量超2000毫米,造成数百亿台币损失,大陆损失近百亿人民币。
2008年第十四号“莫拉克”台风,造成菲律宾、越南共127人死亡。
2008年第八号强台风“凤凰”,造成台湾、安徽、江苏至少13人死亡,福建地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2008年第六号台风“风神”,造成广东、湖南、江西至少30人死亡,财产损失巨大,降水量破纪录。
2008年第一号台风“浣熊”,造成华南至少5人死亡以及人员失踪,经济损失巨大,广东省一水库由于蓄水过多而不得不溃坝,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造成华南历史上4月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降水破历史上4月纪录。
阅读点击
台风的结构,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000米至10000米。
可怕的酸雨之谜
比利时烟雾酸雨事件
1930年12月上旬,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的人们普遍开始感到不适,一些早已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肺部疾病的人们慢慢开始发病,严重者甚至在短短几天中去世。
随后,这个地区中几千人纷纷出现了异常状况,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让每个人焦躁不安。大批的牲畜也纷纷落难,直至死去。
据统计,当时一个星期内就有63人死亡,可能单看数字不多,但这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多倍,况且马斯谷地区本就没有多少人。这就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酸雨污染事件。
马斯河谷地区位于盆地中央,处于河谷地带,所以整个地区完全凹陷在地表以下。而且,该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3个炼油厂、3个金属冶炼厂、4个玻璃厂和3个炼锌厂,还有电力、硫酸、化肥厂和石灰窑炉。如此齐全的工业装备都建在一条仅仅24000米的狭窄盆地中,这样就会长期排放出浓度相当高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烟雾,即便没有酸雨,这样的空气成分也是不利于人类健康的。
美国烟雾酸雨事件
1948年美国多诺拉小镇也发生了同马斯谷酸雨事件一样的污染事件。这次造成的后果更严重,10月27日至31日5天之内,小镇有近7000人发病,死亡20人。65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情况危急。最终在31号,天空飘起了酸雨,使得事件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多诺拉小镇夹在山谷中,其中大多是硫酸厂、钢铁厂和炼锌厂,和相邻的韦布斯特镇形成了一个河谷工业地带。长期以来,这些工厂一直将烟喷到大气中去,这里的人们也已习惯了怪味儿,风也通常将污染物混入相当厚的大气层,毒气继而随风飘走。
灾害发生一年后,小镇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下降了10%。10年后,小镇的死亡率仍比其他相邻镇要高出许多。因此,美国纽约时报称其为“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污染灾害之一”。
伦敦酸雨事件
1952年12月初,英国伦敦在正在举办一场得奖牛的展览盛会,但是350头牛中有52头有严重中毒的症状,14头已经奄奄一息,1头当场毙命。伦敦市民还没来得及感到遗憾,自己也有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也明显增多。
12月5日至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的死亡人数达4000人,平均每天死1000人。当9日有毒烟雾散开后,酸雨降临。酸雨停后浩劫并没有停止,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历史上最可怕的伦敦烟雾酸雨事件。
伦敦烟雾酸雨事件的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几天有毒烟雾的危害,一场酸雨过后的完结算结束。而是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前后12000多人失去了生命,在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至1965年后,人们才真正安心地重新工作与生活。
北美酸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东南部地区的湖泊开始变质,水质酸化,这样的情况使得动植物纷纷不堪忍受,大面积湖泊停止了呼吸,可谓一潭死水,实属惨不忍睹。
此地区的工业高速发展,代价自然就是“高度发达”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平均2500多万吨。这样的污染程度由雨水带到陆地,可不能认为是在补给人类缺水的事实。
相反的,约36000平方千米的大面积酸雨区出现了,大约55%的湖泊被污染而酸化变质。可这次并不是由于空气的停留而导致,相反这些污染气体在北美的上空飘一会儿继而跑到加拿大的上空飘一会儿,然后循环往复,最终导致最强的酸雨降在弗吉尼亚州。
另外,据纽约州的阿迪龙达克山区数据记载,1930年那里只有4%的湖泊无鱼,1975年就有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都已成为是死湖,可见酸雨的破坏性。
北美遭到了破坏,加拿大的情况也不好过,其受酸雨影响的水域达52000平方千米,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多伦多1979年平均PH值为3.5,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中也总是漂浮死鱼,湖滨树木已然枯萎。
什么是酸雨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分析表明,酸雨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0%以上。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这些气体在局部地区富集,在水的凝结过程中溶解于水,再经氧化作用等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形成硫酸或硝酸,这两类强酸随雨、雪、雹、雾等降落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雪、酸雹、酸雾等,统称酸雨。由此可见,酸雨也是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结果,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有多么可怕
酸雨刺激人的眼角膜和呼吸道黏膜,容易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还能诱发肺病。它使农田土壤酸化后,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酸雨能使一些珍贵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马上被腐蚀。
酸雨降落到湖里会引起湖泊酸化,湖里的藻类减少、鱼类死亡、虾类甚至灭绝。酸雨引起的酸雾,还会使鸟类受到伤害。
酸雨会引起森林衰退、湖泊酸化、土壤贫瘠、粮菜减产、建筑物腐蚀……严重破坏着我们的家园。
阅读点击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为200万平方千米的酸雨区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呼风唤雨之谜
神奇的地方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与缅甸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山名叫做“高黎贡山”。这座山又高又大,在山底下居住有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怒族和傈僳族等民族。兄弟民族在这里年年享受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呀!
这里的人们所以能够过着这般安居乐业的生活,除了享受着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外,还受福于这座大山所给予的“恩赐”。也就是说,这座高黎贡山生来就有些特殊,同别的大山不大一样。
这座高黎贡山,从山脚下直至半山腰都是一片郁郁葱葱,在座山的不同高度,分别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树木,一层一个种类,层层都不相同。再往上一看,就是白皑皑的雪峰了,在那里,被冰封雪锁着。
在山脚的峡谷里,又是另一番景色,在这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盈盈的湖水终日荡漾着,像慈爱的母亲拍着将睡的婴儿似的,轻轻地拍着湖的堤岸;净蓝如碧的湖水,清澈可见湖底;湖岸上长满鲜花和绿草。湖色与山景互相辉映,秀丽异常。山村里的农田就是从这些湖泊中引水灌溉的,非常便利。就这样,这里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旱灾,年年五谷丰登,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每年一到七八月份,这里的年轻人便三五成群地站立在湖边,手拉手,面对着蓝天连连大声呼唤数次。几分钟以后,晴天一碧的天空就像变戏法儿一样,堆满了翻卷升腾的乌云,而靠近地面的地方则迷迷蒙蒙地弥漫着一层浓雾,不一会儿,刮起一阵紧似一阵的大风,随之而来,下起瓢泼大雨。可是,过了半个多小时,像是电脑自动控制似的,风雨自己停止了,那湖泊里的水又是满满的了。那里的人们就是采用这种奇特的办法,解决了湖泊里的水源。
呼风唤雨之谜
原来,七八月的时候,正是高黎贡山区的雨季,空气又湿又热,这些湿热的空气都积存在山谷里。可是,在山顶上呢,因为那里冰雪封山,空气就显得又干又冷。平时,这里的湿热空气与干冷空气相安无事,都各自安安静静像是睡觉了一样。
可是,人声一喊,声音发出的声波,回荡在山谷间,来回振荡的声波把湿热空气和干冷空气搅动起来,湿热的空气一旦遇上了干冷的空气,两者好像打起架似的,变成浓黑翻滚的云层,然后先是刮起阵阵大风,紧接着就下起瓢泼大雨来了。
雨水是哪里来的
天太旱了,人们都盼着下雨。阴雨天连续时间长了,又希望赶快晴天。
天上哪儿来的水呢?
《西游记》中孙悟空请东海龙王降雨的故事,说“龙王”是掌握降雨大权的。但那是神话,孙悟空、东海龙王都是神话人物,实际上并不存在。可是,海洋倒确实是风雨的故乡,是给人们带来大量雨水的“龙王”。没有汪洋大海这个“龙王”,陆地上真的很难下雨。
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海洋的总体积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4%。当然,陆地上也有不少水,像江河湖泊里的水,终年不化的冰雪,存在于地下岩层里的地下水,以及空气中、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水。不过这些水比起海洋里的水来就少得多了。
海洋里的水,陆地表面的水,在太阳照射下,都会受热蒸发。大气中含有的水气多了,冷却凝结降落下来,就是下雨了。只是陆地上的水体和地面所蒸发的水气是很少的,一般不会达到下雨的程度。即使在山区里,在大江、大湖附近,由于蒸发强烈,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达到饱和状态,下了雨,雨量也很有限,下雨的时间也长不了。
地球上降雨的主要水源
海洋上空那饱含水气的暖湿气团进入陆地上空以后,如果遇到寒冷气团在底下顶托,或遇到山地阻拦,就会抬升。暖湿气团的温度随高度而降低,饱和度也就降低,空气中所含过多的水分就要冷却凝结,成云致雨。
受到海洋湿润气团影响的地区雨量多,而海洋气团影响不到的地方就干旱少雨。所以,陆地上下的雨,可以说就是“海龙王”的恩赐。
我国东南部是浩渺无边的海洋,正是东南方海洋上来的湿润气团才给我国带来了大量降雨。
海洋中的水总在蒸发,年年都要把大量的水倾泻到陆地上,长此下去大海会不会干涸呢?这倒不用担心,因为海洋里的水也好,陆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也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水
自然界里的水和世上万物一样,也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一部分流入江河,又汇入海洋;一部分渗入地下,地下的水在适当条件下又涌出地面,进入江河湖泊,流入海洋;一部分又被蒸发回到空中。海洋及地面上的水,蒸发以后变成水气又会进入空中,再次降落到地面或海面上。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地进行着。这就叫做水的循环。
正因为有了水的循环,所以天上的雨水下不完,河里的水流不尽,海洋里的水既不会干涸,也不会因千万条江河的水不停地灌注进去而无限制地上涨。
如果从水循环的角度来挑剔,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就有科学性错误了。
阅读点击
高黎贡山在海拔约336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约百米,行人在百里以外眺望对面山巅峰顶时,会通过石洞看到山那边明亮的天空,恰似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当地人称它为亚哈巴,意思是石月亮。
云为何能浮在天空
一片云的重量
云的重量就是云中所含水滴的重量。水滴的含量因云的类型而异。积云的含水量为每立方米0.2克至1克;高积云的含水量为每立方米0.2克至0.5克;层云或层积云的含水量为每立方米0.1克至0.5克;雨层云的含水量每立方米可达15克。例如,一片1平方千米的积云,如果按每立方米平均含水量为0.2克计算,其重量为200吨。
为什么如此重的云团仍然能悬在空中,不会落在地上来呢?这主要是由于上升气流的作用。因为云中的小水滴的直径为0.01毫米,它向下自然下落的速度是每秒0.5厘米。这样,一个小小的上升气流就能使云团悬浮起来。
爬过高山的人们都会有印象,即人站在山下往上看,山腰处白云缭绕;当爬到半山腰时,却不见白云,只见迷雾茫茫;再往往上爬,便是另一番景色,天空阳光四射,只见眼前一片云海,这种现象就告诉人们,云和雾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所处的高度不同而已。
天空中的云有高有低,高的有10000多米,低的只有几十米,甚至跟地面上的雾连成一片。为什么人们所看到的云总是浮在空中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空气对云滴有向上的浮力作用,另一方面云滴下落时还受到空气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大小与云滴大小成正比,与下落的速度成正比。如果云滴开始下落,浮力和阻力就起到阻挡作用。
当这两个力的合力与云滴受的重力相等时,它就以不变的速度下落。但是这个下落速度很小,每小时不足2米。同时云滴在下落过程中,因压缩而增温,使云滴由于蒸发又重新变成了水汽。所以,人们从地面看上去,云总是悬浮在天空中的。
云彩为何有不同的形态
天空中的云彩千姿百态,有时天高云淡,有时乌云密布,有时像柔丝轻羽,有时像鱼鳞水波,有时还像山峦叠起,城堡连绵。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形态的云彩呢?
云彩的形态不同,第一是由于不同高度的气温不一样;第二是由于风速的不同;第三是高度不同,水汽的含量也不一样。
在大气层中,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降低5度至6度。如果地面上的温度是20度,到4000米以上的空中,温度就变为0度以下了,所以在4000米至5000米高处的云彩是水滴云。
地面气温若在20度以下,到4000米以上时,水汽就会凝固起来不变成水滴,而变成冰晶状态。所以7000米至8000米高处的云彩都是由小粒冰晶集结而成的。
在大气层中,结晶的小冰粒不容易消失,而水滴是很容易蒸发的。距地面高度越高,风力越强,一旦形成了冰晶,云彩就不容易消失,会被强风吹得像拖了根尾巴似的,天空中美丽的卷云就是这样形成的。
水滴云会被蒸发变成烟一样的形态。积云、积乱云都是水滴云,在这些云附近的天空风力较弱,所以不会像卷云那样拖着长长的尾巴。
天空中越高的地方,云层越淡,这是因为越高的天空中,水汽的含量越少的缘故。
怎样正确识别冰雹云
究竟什么样的云会下雹子,怎样识别它?除了借助于科学仪器观测外,有经验的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观天方法。
首先从云的形态看,雹云云体一般高耸庞大,云底低而云顶高,可达8000米至10000米以上,翻腾厉害,比发展旺盛的雷雨云移动速度还快,有的像倒立的笤帚,有的像连绵的山峰,云底的滚轴状和乳房状很明显。农谚说:“云顶长头发,定有雹子下”、“天有骆驼云,雹子要临门”。
其次看云的颜色。冰雹云的底部颜色比一般的雷雨云还乌黑,像锅底色,还经常带土黄色或暗红色,也有的带紫绿色。这是因为冰雹云比一般雷雨云发展更旺盛,水汽含量更多。
阳光透过水汽和尘埃较多的云层时,短波长的青、兰、紫光线大部分被吸收,而长波的红、橙、黄等光线照到云边上,就显得乌黑里边带黄色或杏黄色了,农谚说:“黑云黄捎子,必定下雹子”、“人黄有病,天黄有雹”、“黄云翻,冰雹天”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看云的动态。如两块浓积云合并,发展异常迅速,群众叫做云打架或云接亲;有时四面的云向一处集中,一般是向经常产生冰雹的源地的上空集中,这是因为气流的辐射作用和地形地貌的影响,由于对流进一步加强,云体发展得更旺盛而出现的。
群众说:“云打架,雹要下”、“乱搅云,雹成群”。有时中午山腰起白雾,山后有黑云成团翻滚而来,白雾和黑云结合,云翻腾得更厉害,直冲天空,云底乌黑,渐变暗色,云边呈土黄色,出现滚轴状和乳房状,翻滚异常,来势凶猛,这也是一种冰雹云;有时大块黑云或黄云下边有小块的灰白色的碎云块跑得很快。
所以群众说:“午后黑云滚成团,恶风暴雨一齐来”“白云黑云对着跑,这场雹子小不了”,还有“黑云尾,黄云头,雹子打死羊和牛”、“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旦”等谚语也都生动地从云的形态方面描述了冰雹来临的前兆。
冰雹云的特征是,当时空气对流很强,云块发展很快,云头和云底上下翻滚,搅动剧烈,好似浓烟一股一股地朝上冒,气势凶猛。
还可以看风的变化。冰雹云到来之前,风速时大时小,风向不定,常吹漩涡风。风的来向就是冰雹的来向,在大风中伴有稀疏的大雨点。一般下雹子前常刮东南风或东风,雹云一到突然变成西北风或西风,并且降雹前的风速一般大于下雷雨前的风速,有的可达8级至9级,随后连雨加雹一起降下来。所以农谚说:“恶云伴狂风,冰雹来得猛”、“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有雹无风,降雹稀松”,这都说明了冰雹形成和风是有一定关系的。
阅读点击
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省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省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
夜光云是如何形成的
神秘的夜光云
夜光云是一种罕见的云团,是迄今为止科学界了解最少的气象之一。它一般只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区露脸。但是,近年来,夜光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低纬度地区,并且越来越亮、越来越频繁。
在太阳落山后30分钟至60分钟,即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6度至16度时,面朝西方,如果你在天空中看见了白蓝相间的波纹状发光云彩,那么你很有可能看到了罕见的夜光云。
夜光云又被称为极地中气层云,当它们从外层空间被看见,就被称为“夜耀云”;从地球上看见,就称为“夜光云”。它是一种形成于中间层的云,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85千米左右,位置非常之高。这种罕见的云只有在50度至70度的高纬度地区夏季才能看见。
夜光云看起来有点像卷云,但比它薄得多,而且颜色为明亮的银白色或蓝色,出现在日落后太阳与地平线夹角在6度至16度之间的时候。这个夹角本身倒没什么疑问,因为时间太早会因为夜光云太薄弱而看不见,而时间太晚它又会沉到地球的阴影之中去。
人类观测到的月光云
1885年,人类第一次注意到这种特殊的能在黑夜里发光的云。而近年来,夜光云的目击者更是频繁。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大学大气物理学家吉姆•拉塞尔表示,与以往相比,现在,夜光云出现得更为频繁,时间更长,纬度也更低……夜光云究竟是何物?
它肯定不是一般的云,因为一般的云怎么也不会飞过对流层,越过平流层,而稳居在空气稀薄的中间层,它也不像是变幻莫测的极光,因为夜光云有云的纹理……这样的云肯定不一般。
夜光云的成因之谜
有人认为它们是火山喷发物或成群结队的大气尘埃,因为只有它们才有可能飞那么高。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迈克尔•史蒂文斯则认为,夜光云可能跟航天飞机发动机喷出的火箭烟尘有关。
目前最主流的理论认为,夜光云是由极细的冰晶所构成。认为,构成夜光云的冰晶直径一般为50纳米,阳光反射在这些微粒上,使其只有当天空其余部分暗下来的黎明或黄昏时分,才能被看见。这种效果就好像在太阳部分落下后看一架在高空中飞行的飞机反射阳光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要形成夜光云一般都需要有三个条件:低温、水蒸气和尘埃,这样水蒸气才能凝结成极小的冰晶。近年来,夜光云已经蔓延到纬度40度附近也能看到,而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亮。这引起科学家们的强烈关注,人们担心这是地球大气变化的前兆。
据观察,南北两个半球的夜光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北半球上空的夜光云看上去比南半球上空的要明亮一点,出现的纬度也更低。在北半球,从5月15日至8月20日经常有夜光云,其中最频繁的是7月初。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拉•兰德尔表示,越来越多的温室效应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使低海拔地区的气候变暖,使高海拔地区的气温下降,进而为高空中夜光云形成创造了条件。
另外,高含量的温室效应气体,实际上会导致在高空形成更多的水蒸气。兰德尔说,低温和更多水蒸气的存在,是导致多数夜光云更为频繁现身的原因。这说明地球大气在变化。
否揭开夜光云神秘面纱
2007年4月25日,NASA发射了“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试图去探究潜伏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的神秘夜光云。
这是人类第一次专门研究夜光云的太空行动。“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最终将进入了地球上空大约600千米处的一条极轨道上。卫星上装备了3套科学仪器,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专门对地球两极的神秘夜光云展开观测,以解释夜光云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近年出现的频率增加,什么原因使其出现纬度在降低,以及它们的出现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等。
我们等待着“中层大气高空冰探测”卫星的最终探测结果,以揭开夜光云的秘密。
阅读点击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原定于当地时间2009年9月15日晚19时30分至19时57分之间,从弗吉尼亚州的瓦勒普斯发射中心发射一枚火箭,尝试在地球大气层的最外层进行“人造夜光云实验”。但介于糟糕的天气,这次发射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切消息何时会再次进行发射。
美丽的彩虹之谜
彩虹的研究历史
在夏秋季节里,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常常出现一条瑰丽多彩的长虹,它像一座灿烂的半拱形彩桥,飞架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方,形成天空中的瑰丽幻景,引人入胜。
在古代,由于人们还不懂得虹的形成原因,便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有的说,“虹是天上的神仙架在天河上的渡桥”;有的说,“虹是老天爷的神棒、马鞭”;阿拉伯人说,“虹是光明神古沙赫休息时放在云端上的弓”;还有的说,“虹是欢乐女神的笑容”、“是月宫里的嫦娥挥舞的长袖”等。
1624年意大利学者多明尼斯主教,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解释了虹的形成原因。但由于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愚昧,竟把多明尼斯主教赶出了教会,判处了死刑,并把他的著作和尸体一起焚烧掉。
后来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在水池旁边,看到了水池上面含有大量水滴的空中人造虹,他便用装有水的玻璃球进行了实验,并在1637年发表了关于虹的形成原因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说:“虹是由于太阳光射入空中的水滴内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结果。”但他还不清楚虹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直至17世纪60年代,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后,虹的秘密才被揭开了。
什么是虹
虹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在盛夏和初秋季节里,下雨前后,当空气里还飘浮着许多小水滴时,在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小水滴上,由于发生折射作用,就改变了太阳光线原来的方向,并将由七种颜色合成的白色太阳光线散射开来,使之重新成为七种颜色;再经过地面的反射作用,于是,在太阳的对面,就形成了从外向内、排列顺序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丽鲜艳的光弧,这就是虹。
虹的颜色和宽度都与水滴大小有关,空中的水滴越大,虹的颜色越鲜艳,虹带越宽;水滴越小,虹的颜色越昏淡,虹带越窄。
“东虹日头西虹雨”
虹的出现,和当地的未来天气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东虹日头西虹雨”的天气谚语,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我们居住的温带地区,高空的气流是有规律地自西向东移动的,所以,未来的阴晴风雨的天气变化,是和西方气流的性质有着密切关系的。
“东虹日头”的意思,是说傍晚东方出现虹时,预示第二天是晴天,因为东虹表明东方空气中的水滴虽多,湿度很大,但雨区将继续向东发展,不会经过本地区,所以当地不会下雨。而相对应的西方的干燥空气,将向本地移来,因此当地的第二天将是晴天。
“西虹雨”的意思,是指早晨在西方出现了虹,不久将出现阴雨天气。因为西方空中含有大量的水滴,这些水滴将向东发展,移到本区来。再加上本地随着太阳的升高,蒸发加剧,低空的水汽不断上升到高空,与高空的水滴相遇,使高空中的水滴不断扩大增多,所以,容易造成阴雨天气。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
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至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阅读点击
2011年11月27日,57岁的摄影爱好者菲尔•汤普森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贝拉林半岛拍摄了一幅令人不可思议的照片,展现海面反射出双彩虹的罕见景象。当时,海面不仅反射彩虹,并且将彩虹“一分为二”,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彩虹为何倒挂
英国出现倒挂彩虹
英国苏塞克斯郡的天空日前出现了一道倒挂的彩虹,远看就像上帝的迷人微笑。不过,这道颠倒的彩虹原来并非真的彩虹。此现象是在北极和南极以外,难得一见的气压异常现象。
专家解释,一般彩虹的出现,是光线穿透雨点后折射到另一处时所产生的现象。但这朵天空中的“微笑”是日光穿透卷云或层云中的数百万颗细微冰晶粒子时形成。
由于这些冰晶体是扁平的六角形状,它们导致光线掉转,形成了倒挂的彩虹。这种现象被称为“幻日弧光”。专家表示,这种现象是随着太阳和地平线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产生,它可能出现在一年内的任何时候,但由于受云层移动速度的影响,此景经常如昙花一现。
韩国首尔出现倒挂彩虹
2010年3月1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上空出现一道神奇的彩虹,它的形状相当特别,是呈现倒过来的彩虹形状,感觉就像天空在微笑,许多民众看了都啧啧称奇。
这道云彩从当地时间早上8时45分开始出现,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倒挂彩虹现象,和普通彩虹出现的原理是不一样的,倒挂彩虹在天文学上被称为幻日弧光现象,其样子看起来是一个倒挂着的彩虹。
人们经常见到的彩虹,是由于雨滴或雾滴对太阳光折射产生的一道七色光谱的弧。而幻日弧光的形成条件是天空晴朗、云层非常少,同时阳光还得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6100米至7625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才能形成折射。此外,云层中的冰晶表面一定得是弯曲的,且颗粒比盐粒还要小。
最近发生此现象的记载
2007年3月6日下午15时51分,安德鲁•萨法斯于美国康科德城拍下环天顶弧现象。
2008年9月14日,英国剑桥市出现环天顶弧现象,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杰奎琳•米顿拍下了此次奇观。
2008年9月2日,甘肃省兰州市出现环天顶弧现象,在兰州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摄影爱好者拍下了12张此次奇观的珍贵照片,其中有环天顶弧的局部照片,也有环天顶弧和地面槐树、楼房在同一画面的照片。
2010年4月20日17时许,天津上空发生环天顶弧现象。
2011年10月22日下午16时30分左右,浙江省温州市出现环天顶弧现象,有网友拍下环天顶弧现象。
彩虹为何会倒挂
2010年9月23日,大晴天,河南省郑州的天空出现了彩虹。气象专家说,这是正常的阳光折射现象,很多人叫它“天空的笑脸”。
在大家的印象中,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这大晴天的,哪来的彩虹?
郑州市气象台台长说,出现这样的景观,是由于高空的水粒子达到了一定的密度,阳光被反射、折射后产生了七彩色,也就是人们常见的彩虹。
气象专家称,春秋季节,高空与低空空气的温差较大,水蒸气在高空会结冰,使高空空气密度比低空空气密度大,形成“倒三棱镜”。
当天空晴朗、云层少,太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在这层薄薄的、表面弯曲的小冰晶上,形成折射,就会出现倒挂彩虹奇观。这种彩虹的出现与雨、雾天气无关。
它和常见的彩虹的颜色排列正好相反,紫色在最上面,红色在最下面。通常,我们见到的彩虹,都是横跨的半圆弧,而为何这次见到的彩虹却相反,形成倒挂彩虹呢?
气象专家说,彩虹弯曲的原因是,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最后射向我们的眼睛。
阳光在穿越水滴时,会发生弯曲,红色光的弯曲度最大,橙色光与黄色光次之,依此类推,弯曲最少的是紫色光。所以说,当我们看到彩虹时,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
而倒挂彩虹是阳光在小冰晶上折射形成的,和一般彩虹形成的原理不同,也就出现了内外有别的情形,出现倒挂现象。
阅读点击
倒挂彩虹的颜色排列方式与彩虹也不一样。彩虹的七彩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而倒挂彩虹的颜色刚好与其相反,紫色在最上面,红色在最下面,即:紫、蓝、绿、黄、橙、红。
日晕奇观之谜
各地惊现日晕奇观
2006年3月3日,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惊奇地发现天上有3个甚至4个太阳。当时出现3日同辉,正好是在一条线上,中间这个是圆的太阳,两边有点月牙形,边缘非常清晰。中间上面那个太阳不是很明显,得仔细看,尤其通过镜头看的时候,第四个太阳能看出来。
2006年8月18日中午,拉萨布达拉宫上空出现日晕奇观。当时,布达拉宫上空的太阳周围有一道美丽的光环,内红外紫,颇为壮观,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市民们纷纷驻足观看。
日晕是一种正常的气象现象,是阳光透过由冰晶构成的卷层云折射出的各种颜色的光线形成的。高原比平原出现日晕现象的次数多。
深圳日晕,2009年3月14日中午,深圳天空上出现了一轮全晕圈日晕。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现象,围绕太阳环形,呈彩色。日晕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文气象。
漯河日晕,2009年5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至下午14时左右,河南省漯河地区上万名群众看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日晕奇观。也就在几天前当地刚下过一场大雨,而雨后的当天天气则显得十分晴朗。
上午10时左右,天上正在形成一种壮观的太阳光环,在之后的近4个小时,这个环绕太阳周围的彩环不断变换各种色彩,而环的内圈则为淡紫色的,外圈则呈淡黄色的。
2011年2月9日上午10时,澳大利亚西澳州卡拉萨镇附近中冶西澳铁矿项目出现日晕奇观。据了解,在1月28日该地区曾经有4级飓风经过。
2011年5月22日,河北邢台出现日晕。上午9时邢台市宁晋县观测到日晕,随后观测者到达西南部60000米的临城县,持续观测日晕直至下午16时还未消失。
什么是日晕
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
有卷层云时,天空中会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一种颜色的光折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天空中有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晕。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现象,围绕太阳环形,呈彩色。日晕的出现,往往预示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日晕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
日晕是卷云、卷层云形成的环绕在太阳周围的彩色光环或光弧,色带排列内红外紫。日晕有时也被称为“日枷”,有全晕圈和缺口晕。据专家介绍,日晕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
实际上,有卷层云时,天空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的同一圆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颜色的光折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天空中有由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晕。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有时候,在太阳或月亮周围出现一道光圈,色彩艳丽,人们叫它“风圈”,气象上称晕。出现在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光圈叫月晕。它是由于日、月光线通过云层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而这种冰晶结构的云常常是冷暖空气相遇而生成的云层,以后云层增厚,发展成雨层云,所以晕是风雨将临的征兆。
当天空中出现晕时本地离这层云有六七百千米,按每小时四五十千米移速来估算,一般在晕出现后10多个小时风雨才会到来,这便是“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道理。
但并不是每次出现晕以后必定刮风下雨,还要根据云的发展情况去分析。一般出现月晕时,下雨的可能性比出现日晕时少,而多是刮风天气。
2006年5月21日13时30分左右,四川省乐山市中心城区出现了神奇的日晕天象:太阳周围一个巨大的光圈吸引了当地市民竞相驻足观望。光圈主要由内外两种颜色组成,内侧呈淡红色,外侧呈淡紫色。在晴朗湛蓝的天宇上,色彩缤纷的光圈环绕在耀眼夺目的太阳周围,看上去就像太阳戴了一顶硕大的草帽。
令人称奇的是,在同一城区的南北两边看到的天象却各不相同。下午14时,人们在乐山城区南边肖公嘴附近发现了日晕的另一种姿态,天空中只能观察到半边的太阳“光圈”。这种现象大约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才逐渐消散。据了解,日晕现象出现的当天晚上,乐山市再次遭受了雷雨天气的侵袭,正好应验了“日晕三更雨”的民谚。
专家解释,由于四川省盆地多以低云层为主,水汽大,一般情况很难看到日晕。
乐山市民之所以看到了清晰、完整的日晕,是因为前一天晚上市区一场大雨之后,第二天空中云层消散,空气非常清新,再加上有新的雷雨天气即将入侵。
到下午13时左右,空中水汽含量越来越高,蕴含冰晶的高云悄悄潜入市区上空,太阳光经过冰晶的折散和反射,便形成了巨大的日晕光圈。
日晕传说
在尧的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
因为天气酷热,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
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弓箭,开始了射日战斗。顷刻间10个太阳被射去了9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阅读点击
气象专家表示,在天气预报过程中,日晕等天气现象并不能作为科学的依据。另外,肉眼观日晕不宜时间太长,因为日晕非常耀眼,不要长时间用裸眼观看,应戴上护目镜或太阳镜观看,以免灼伤眼睛。
雷灾多发生的地方
什么是雷暴
雷暴常出现在春夏之交或炎热的夏天,大气中的层结处于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云与云、云与地面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发生放电。
有时雷声隆隆、耀眼的闪电划破天空,常伴有大风、阵性降雨或冰雹,雷暴天气总是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在天气预报中,人们常常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就是指伴有强风或冰雹这种雷暴天气。
由于雷暴的发生发展与积雨云联系在一起,从雷暴云的出现到消失,它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水平范围只有几千米或十几千米,在时间尺度上也仅有两至三小时,因此,这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预报上有一定的难度。
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雷电会引起雷击火险,大风刮倒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雹袭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有时局地暴雨还引起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两小时。我国雷暴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雷灾为什么多发生在农村
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村。这是因为,雷电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特性,恰好对了它的“胃口”。
一般来讲,土壤和水的电阻率比较小,在这附近的物体,比较容易遭受雷击。比如,旷野里孤零零的一幢建筑物,田野里供休息的凉亭、草棚、水车棚。
高耸的建筑物,内部有大型金属体的厂房,内部经常潮湿的房屋,包括城郊一些防雷措施没有做到位的别墅、房屋,都有安全隐患。
在城市里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安全。在雷暴天气下,家用电器若处置不当,也可能惹来大祸。比如,现在用得比较多的太阳能热水器,主要金属部件多设在楼顶,雷雨天时,大量高电压的雷电流很容易沿金属水管及热水进入浴室。人在洗澡时全身湿透,人体阻抗大大下降,这时候,哪怕沿金属管导入浴室的电压只有10伏至20伏,也足以致命。
电视、冰箱甚至电话机在没有屏蔽接地引入的条件下,都是定时炸弹。如果不能确定有没有必要的防雷措施,那么,拔掉所有电器插头也是一种好的应急措施。
打雷闪电的功与过
在汛期,对流性天气比较多,打雷也较频繁,由于雷电常造成人员无辜伤亡,因此防雷减灾已成为日常的需要。雷电其实是一种在雷雨云中强烈放电的现象。当闪电从雷雨云中传到地面时,就可能通过天线、电线、金属而传导入室内的电脑等电器,就会烧坏电脑和其他家用电器。
每年全球打雷闪电有800万次以上,雷电把大气中的水、氧、氮生成了4亿吨以上的氮肥。打雷可以产生臭氧,而使地球上空维持一个臭氧层,太阳光经过臭氧层时,被臭氧吸收了大部分的紫外线,以保障地球上的动植物、人类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凡事常有两面性,打雷闪电看来是功大于过呢!
阅读点击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通常伴随着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时甚至会随暴风雪而来,因此属强对流天气系统。在古老的文明里,雷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不论是中国古代、古罗马或美洲古文明皆有与雷暴相关的神话。
雾、露、霜的形成
雾的形成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
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冷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至1000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露的形成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度以上罢了。
在0度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度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霜的形成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做“下霜”。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度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
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
雾弹之谜
伦敦是世界著名的“雾都”,它以秋冬时节经常大雾迷漫而闻名于世。伦敦大雾虽给交通、航行带来了困难,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雾曾为保护全城、消灭法西斯起到很大作用。
1940年7月底,法西斯德国妄图对英国发动空中攻势。德军空战司令部错误地认为:伦敦的大雾可以限制英国飞机的升空起飞;突出于大雾之上的烟囱,正好可作为攻击的目标。但每次德国空军机群起飞,不是在中途遇到奇怪的“炸弹网”拦截,就是未能全部起飞就受到英国空军的猛烈攻击,几次偷袭都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德国空军接到了伦敦大雾的气象报告后,立即起飞。但未到伦敦,机群之间就因大雾弥漫,看不清方向而失去联系,结果被尾随于大雾之后的英国飞机打落下来,造成惨重伤亡,机群大部葬身鱼腹。
原来,德英两国都处于西风带的控制之下,其天气变化形势是从西向东发展的,英国正好在德国西部,很容易预测出德国的天气变化情况,而德国却无法测出英国的天气情况。这样英国便利用可以测得的德国的气象预报采取了主动攻势。
每当雾日,英国便利用雾幕做好了迎战准备,当雾区向东移动时,英机便尾随雾后拦击德机。有时则利用大雾作为障目,在德机飞往英国航线的大雾笼罩区段,用飞机扔下大量由100米长的铁丝系在降落伞下的炸弹,成为航线上的“炸弹网”。因炸弹悬挂在百米长的铁丝下,又有大雾的保护,使飞机很难发现。这种炸弹曾使德国飞行员闻之丧胆。因炸弹总是和大雾相伴而来,所以被称为奇怪的雾弹。
雾,就是浮游在低空中的小水滴。当近地面的含水汽的大气,温度下降使大气的水汽超过了饱和时,多余的水汽便在近地面和低空凝结成为小水滴,这样,就形成了雾。
另外,由于伦敦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中,恰值带有大量水汽、气温较高的墨西哥湾暖流与寒冷、干燥的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墨西哥湾暖流上的气团暖湿、质轻,当它沿寒流上空干冷、质重的气团斜面上升时,因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在近地面处就形成浓厚的锋面雾。这就是伦敦多雾的原因。正是这浓雾为伦敦保卫战立下了“奇功”。
阅读点击
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间,伦敦烟雾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于1956年推行了《空气清净法案》,于伦敦部分地区禁止使用产生浓烟的燃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伦敦的空气质量已经得到明显改观。
雪花有多大
雪花的大小
诗人李白在形容燕山雪花时有一句著名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真的有那么大吗?其实,雪花是很小的。不要说“大如席”的雪花科学史上没有记录,就是“鹅毛大雪”,也是不容易遇到的。
事实上,我们能够见到的单个雪花,它们的直径一般都在0.5毫米至3.0毫米之间。这样微小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称出它们的重量,大约3000至10000个雪花加在一起才有1克重。有位科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1立方米的雪里面约有60至80亿颗雪花,比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要多。
影响雪花大小的因素
雪花晶体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状况。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晶很小,几乎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金刚石粉末似地存在着。
据研究,温度对雪晶大小也存在影响:当气温为零下36度时,雪晶的平均面积是0.017平方毫米;当气温为零下24度时,平均面积是0.034平方毫米;气温为零下18度时,平均面积是0.084平方毫米;零下6度时,为0.256平方毫米;气温在零下3度时,雪晶的平均面积增大至0.811平方毫米。
鹅毛大雪是怎么回事
鹅毛大雪是气温接近0度左右时的产物,并不是严寒气候的象征。相反,雪花越大,说明当时的温度相对比较高。三九严寒很少出现鹅毛大雪,只有在秋末初冬或冬末初春时,才有可能下鹅毛大雪。
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一颗雪花,而是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而形成的。单个的雪花晶体,直径最大也不会超过10毫米,至多像我们指甲那样大小,称不上鹅毛大雪。
在温度相对比较高的情况下,雪花晶体很容易互相联结起来,这种现象称为雪花的并合。尤其当气温接近0度,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往住成百上千朵雪花并合成一片鹅毛大雪。因此,严格地说,鹅毛大雪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而已。
不在天空里凝结的雪花
1773年冬天,俄国彼得堡一家报纸,报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闻。这则新闻说,在一个舞会上,由于人多,又有成百上千支蜡烛的燃烧,使得舞厅里又热又闷,那些身体欠佳的夫人、小姐们几乎要在欢乐之神面前昏倒了。
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玻璃。这时舞厅里意想不到地出现了奇迹,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窗外寒冷的气流在大厅里翩翩起舞,飘落在闷热得发昏的人们的头发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冲出舞厅,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惊奇的是天空星光灿烂,新月银光如水。
那么,大厅里的雪花是从哪儿飞来的呢?这真是一个使人百思不解的问题。莫非有人在耍什么魔术?可是再高明的魔术师,也不可能在大厅里变出雪花来。
后来,科学家才解开了这个迷。原来,舞厅里由于许多人的呼吸饱含了大量水汽,蜡烛的燃烧,又散布了很多凝结核。当窗外的冷空气破窗而入的时候,迫使大厅里的饱和水汽立即凝华结晶,变成雪花了。因此,只要具备下雪的条件,屋子里也会下雪。
“瑞雪兆丰年”是怎么回事
我国农村千古流传着“瑞雪兆丰年”的谚语,冬天下了大雪就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曾经做过一组对比观测。他们在积雪地和裸露地里,同时埋设了地温观测表。结果得到那儿的年最低地温,积雪地是零下10.3度,裸露地是零下l7.8度。显然,积雪地的地温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温要高得多。积雪地这种地温特点,为越冬麦作物创造了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般来说,冬小麦的分糵节,大致在离地面3至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麦分蘖节能够承受冻害的临界温度在零下14度至零下17度之间。所以在新疆北部地区,只要地面覆盖有10厘米至l5厘米的稳定积雪,就能基本上保护越冬作物安全过冬。如果没有这层积雪,很多越冬作物就会冻死。
雪多是雪害
冬天下雪是必要的,能够给农业带来丰收,但是什么东西只能适量,过犹不及。积雪太多的地方,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少雪害。雪多也让人受不了。
积雪固然能够保护农作物安全越冬,但如果积雪太厚,特别是冬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有的作物还在生长,这时下一场大雪,往往会使作物处于窒息的程度,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作物会因此而死亡。
另外,积雪太深太重,长期产生的雪的压力,加上积雪内部通气不良,透光性不好,会使作物发生雪霉病,叶子茎秆腐烂。
雪霉病一般发生在积雪后期。这时候的积雪表面开始融化,融化的雪水沿着雪粒间的孔隙渗漏到积雪下部,使雪层持水,这时,土壤里的病菌会传播到作物上。此时的作物已经经过一个冬天的养分消耗,显得十分衰弱,经受不起雪真菌的进攻,往往在数天之内,会全都烂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季节积雪天数不应超过100天。如果超过100天,那对越冬作物是不利的。在积雪天数和积雪深度都比较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栽种越冬作物。
春雪对森林和果树也带来严重危害。因为春雪比较潮湿,湿漉漉的雪花落到树木上,很容易粘连在树枝和树冠上,互相黏成一片。在雪的载荷下,许多树枝被压断,这种现象称作“雪折”。雪折是果农最害怕的灾难之一,果树因雪折而大量减产。雪折也能使大片森林死亡。
积雪太深对草原上的动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大雪覆盖草场,牛羊马畜就失掉了食物来源,时间一久,牲畜就会因缺乏草料而死亡。
在北极地区有一种动物叫北极鹿,它一年四季都吃苔藓,到了冬季,北极鹿用它宽大的脚掌把积雪扒开,从积雪下寻找苔藓吃。但在有的年份,积雪太深,或者积雪里形成了坚硬的冰壳,北极鹿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常常由于找不到食物,大批大批地死去,状况惨不忍睹。
降雪怎样测定
对降雪的观测是气象观测的常规项目,包括降雪量、积雪深度和雪压。降雪量,实际上是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发生降雪时,必须将雨量器的承雨器换成承雪口,取走储水器。观测时将接收的固体降水取回室内,待融化后量取,或用称重法测量。
当气象站四周视野地面被雪覆盖超过一半时要观测雪深,观测地段一般选择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或较有代表性的、比较平坦的雪面。测量取间隔10米以上的3个测点求取平均;积雪深度以厘米为单位。在规定的观测日当雪深达到或超过5厘米时需要测定雪压。雪压以克/平方厘米为单位。
雪量越大积雪越深吗?不一定,受到气温和地温的影响,降雪量大的地方积雪不一定最深。如果地温较高,前期降雪容易融化,积雪深度将比地温低的地区小。
松软雪花危害大
雪是结晶形状的白色固体降水,是冰晶在云中不断凝聚升华增大而形成的。雪花疏松多孔,5000朵至10000朵雪花仅重1克,洁白的积雪很能博得人们的青睐,打雪仗、堆雪人更是人们特别是孩子喜爱的游戏。
但是,积雪在气温影响下或挤压、摩擦下产生表面融化,这个薄薄的水层犹如润滑剂,将使路面变得极其湿滑,给车辆和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当积雪达到一定的厚度,或发生挤压,其疏松多孔的冰晶结构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密度增大,可变成重结晶冰,逐步成为密度极大的密实雪。
密实雪具有极强的硬度,可使雪的表面像水泥一样坚硬,就像雪崩发生后的情况一样,滚雪球也会得到同样的体验。挤压后的雪地和结冰后的路面,都会给交通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同样,不起眼的雪压也会造成灾害。以积雪厚度10厘米计算,每平方米屋顶上的积雪重量是20000克,1000平方米的屋顶上就压了20吨积雪!一般房顶承受这样的重压不成问题,那些简易工棚、年久失修的房子就可能被压塌,这种情况人们应高度警惕。
为啥下雪不冷化雪冷
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大雪纷飞的时候没有觉出天气有多冷,但等到雪后初霁时,才觉得冻手冻脚,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介绍,冬季里,下雪前或下雪的时候,一般是暖湿空气活跃,高空吹西南风,天气有些转暖,而水汽凝华为雪花也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时天气并不很冷。而降雪结束,天气转晴,一般都伴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转为偏北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显然要下降。同时积雪融化,本身就要吸收大量热量,所以天气反而比下雪时冷。
阅读点击
暴雪,当12小时降雪量大于等于6毫米,或24小时降雪量大于等于10毫米,称之为暴雪。还有一种情况,当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并且不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时,称之为雪暴。
雪的近亲家族
霰
夏天,在高山地区,天空里经常有许多过冷水滴围绕着结晶核冻结,形成了一种白色的没有光泽的圆团形颗粒,气象学上把这种东西叫做霰,许多地方口语称它为米雪或雪霰。霰的直径一般在0.3至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霰不属于雪的范畴,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
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直径2毫米至5毫米,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2009年11月11日一大早,陕西省西安的市民刚出门就发现地面已经盖了一层薄薄的白色颗粒状的小冰粒,而风刮在脸上也明显比昨天更加的寒冷。
许多人发现早上西安的雨中还夹着一种颗粒状的小冰粒,这到底是什么呢?气象专家介绍,这种冰晶状物体是一种名叫霰的冰粒。
冰粒和冰雹
夏天,在北方平原地区,常常会遇到另外两种大气固态降水,这就是冰粒和雹。冰粒和雹是比较大的能够流淌的水滴围绕着凝结核一层又一层地冻结而形成的半透明的冰珠。
气象学上把粒径不超过5毫米的叫做冰粒,把粒径超过5毫米的叫做冰雹。冰雹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据记载,世界上最大的冰雹,比拳头还大,直径超过10厘米,重量超过1000克。
除了大气固态降水之外,地面上还经常出现另一种所谓“地表生长型”的固态降水,这就是霜、雨凇和雾凇。
这些固态降水,虽不属于大气固态降水,仅仅是水汽在地表凝华结晶和冻结而形成的。但这些固态降水,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影响较大。霜冻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它经常让农业减产。为了避免霜害,人们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雨凇和雾凇
雨凇和雾凇对人类也并不是很友好,它们一般在高山地带出现。在过冷天气里,微小的雨滴或雾滴碰到剧烈冷却的物体表面时,便在上面形成雨凇和雾凇。
这类固态降水的强度和规模,有时是非常惊人的,往往在一两天之内,物体迎风面上能聚结上一层一米多厚的冰壳,景色十分神异,好像童话里的意境。
雨凇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雨滴在空中时,温度已经低于0度,而且没有凝结成冰;第二,地面的温度必须比空中雨滴的温度更低。当这两个条件都符合时,雨粒下落到地面,就会因地面温度过低而急速冻结成冰晶,大量的冰晶凝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光滑的冰层。
冬日奇观雨凇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群游人在泰山顶游玩时,就遭遇了这种奇异的天气现象。这天上午,天空晴朗,阳光灿烂,游客们玩得兴致勃勃。但下午时分,天气发生了变化,随着气温越来越低,天空云层越来越厚。
“要下雪了!”人们高兴起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小时后,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
“这么冷的天,怎么不下雪呢?”就在大家失望地纷纷避雨时,却意外发现:降落到地面上的雨一沾地便成了冰晶,有些落在树上、草上,甚至是人们身上的雨滴也迅速成了美丽的小冰晶。雨越下越大,很快,地上就铺上了白花花的一层冰晶,许多冰晶连成一片,结成了又硬又滑的冰层;而人们身上的冰晶也越来越多,头顶的帽子上白花花一层,就如戴了一个银盔。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雨凇在树枝叶的迎风面产生冰凌状、晶莹透亮的冰晶,众多的冰晶缀结在树上,层层叠叠,亮亮晶晶,姿态各异,有的似腊梅吐艳,有的似水仙含羞,有的似秋菊怒放,也有的似牡丹摇曳,还有枝条细软的,则如白绸银丝随风飘动姿态万千,无不令人击节称奇,叹为观止。
据气象专家介绍,雨凇多出现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一二月之间,一般都是在天气比较寒冷的北方地区出现,南方只有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才偶尔可见。
雨凇天气可接连数日乃至数月出现,并可造成严重危害,如北方某地曾出现过一次最长的雨凇天气,该地从当年12月24日至次年2月19日连续出现雨凇天气,导致雨凇冰凌累积直径最大达12厘米,造成电线压断、树木压折,交通运输中断等严重灾害。
长白山雾凇美景
2011年6月4日前后,在长白山天池地区出现了雾凇及雨凇景观。6月3日前后,长白山出现了大雾、大风和雨夹雪天气,受降雨降温影响,3日夜间至4日白天,长白山天池地区出现雾凇、雨凇,为夏季的长白山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6月份正值长白山旅游旺季,游客较多,虽然出现了夏季不易欣赏到的雾凇美景,但大雾天气不利于游客登山游览天池,游人需注意安全。
阅读点击
雾凇俗称树挂,是一种冰雪美景。我国是世界上记载雾凇最早的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古代人很早就对雾凇有了许多称呼和赞美。早在春秋时代成书的《春秋》上就有关于“树稼”的记载,也有的叫“树介”,就是现在所称的“雾凇”。
积雪上的音乐
雪产生的音乐
甘肃敦煌月牙泉附近的沙漠里,有座鸣沙山,山上的沙子会“唱歌”。要是你从鸣沙山丘顶顺着背风坡滑下去,身后就会传出阵阵乐声,欢送你下山。
在干燥晴朗的天气里,从雪丘的背风坡上滑下去,也会产生同样的音乐,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松涛飞瀑,有的如诉如泣,有的“叮叮咚咚”作响。尽管鸣雪的音乐不如演奏家演奏音乐作品时那样优美悦耳,却也是千奇百怪。
不仅干燥的雪丘上会产生音乐,就是一般的积雪上也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声响。
在严寒无风的日子里,积雪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的情景是很生动有趣的。而坐在雪橇上,聆听下面滑铁的声响,一会儿强,一会儿弱,“沙沙”作响,好像春蚕在嚼食桑叶一样,也是情趣盎然的。
积雪发声的原因
积雪上发出各种声音的原因,目前很少有人研究。一般人推测这种现象与雪粒间发生摩擦而引起的变化以及雪上有压力时雪粒重新分布有关。
积雪上的“咔嚓”声,常因踩在雪上的轻重程度而不同。有经验的细心人,能够根据音响的不同,分辨出行人是老人还是小孩,壮年男子还是年轻姑娘。“咔嚓”声的音色有时随着空气温度而有所变化。一般在温度低于零下2度时,就能清晰地听到这种音响。温度越低,音色越清脆明快。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判断当时的气温,大约能准确到2度左右。
气流在积雪表面上经过的时候,也能发出响声。风在密度较大的积雪外壳上,时而追逐雪粒,时而携带雪粒,发出特别的声音,有时像野狼嚎叫,有时像婴儿啼泣。在有风暴时,既有雪粒互相摩擦撞击的“嚓嚓”声,也有雪粒摩擦起电而引起的火花爆闪的“噼啪”声;既有雪粒冲击撞磕障碍物的弹跳声,也有雪粒沉积下落时的“簌簌”声。
积雪内部产生的声音
雪崩产生的响声就更惊人了,有时简直像雷鸣地震一样,而且往往伴随着“轰隆隆”可怕的回声,令人毛发悚然。雪崩引起空气振荡,发出尖锐恐怖的呼啸声,也使人胆战心惊。
除了积雪表面的声音以外,从积雪内部,也能听到其他声音。在季节性积雪地区,到了积雪后期,积雪表面常被一层冻雪形成的冰壳覆裹,而在积雪内部,由于雪粒的密实作用发生沉降,形成空洞。
这时,如果有人在冰壳上行走,就能听到雪里好像有一种从幽深的地方传来的声音。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积雪内部的空洞,犹如乐器的共鸣箱,与冰壳上的脚步声发生了共鸣的缘故。
在高山冰川积聚雪花的粒雪盆里,那里有厚厚的积雪。当我们在这种积雪表面上行走时,经常会忽然感到脚底下的雪层“咔嚓”一声,断裂了,把人吓得停住了脚步。
紧接着,雪层断裂的声响迅速地传向辽阔的四方,人也感到仿佛在电梯里似的,脚底下的雪层在沉陷下去。直至远处传来闷雷般的回声,这种恐怖的感觉才会消失。这也是积雪内部产生大面积空洞后而产生的共鸣声音。
阅读点击
晴空降雪,1975年12月10日,甘肃省和政县在连续降雪5天,夜间天气转晴后,观测到一次罕见的晴空降雪现象。其实是当降雪质点的形成层很薄,降雪质点的浓度又很小时,它们对光的散射与折射都很弱,雪好像降自“晴空”。
空气变热之谜
是太阳把空气晒热的吗
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强烈的阳光把地面晒得发烫,天气酷热难耐,使人像生活在蒸笼里一样,就连吹来的风也是热烘烘的。常听有人说:“瞧,太阳多毒,把空气都晒得这么热。”
是太阳把空气晒热了吗?
当然,没有阳光的照射,空气是不会热的。夜里的气温就比白天的气温低得多嘛。而且,夏季太阳高悬头顶,照射时间长,气温就高;冬天,太阳斜射,照射时间又短,气温就低。这些不都说明空气是被太阳晒热的吗?
空气确实是因为有了阳光照射才热的,但是并不是太阳晒热的,而是地面把它烤热的。
空气变热的原因
太阳的光热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每年供给地球的热量,相当于燃烧200亿吨煤所产生的巨大热能。不过,太阳射向地球的是短波辐射,大气并不能吸收这种辐射的热量。所以,阳光虽然穿过大气,可是并不能把它晒热。
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被陆地和海洋吸收。陆地和海洋不仅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同时也要以辐射的方式放出热量,这叫做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不同,是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空中辐射热量,这种热量能被大气吸收。气温的升高主要是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同时,吸收了太阳辐射热能而提高了温度的地面,通过空气的上下对流,也会把一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正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于地面长波辐射的多少,所以应该说,空气是地面烤热的,而不是太阳把它晒热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假如没有太阳照射,地面也就不会增温,地面不增温,当然也就不会有热量再辐射给大气。所以,虽然太阳不能直接把空气晒热,但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能量来源仍然是太阳的光热。
世界各地所处的纬度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同。越接近赤道,也就是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烈,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多,地面的长波辐射就多,气温也就高。
纬度越高的地方,譬如说,越接近两极的地区,情况正好相反,所以气温就低。这是地球上从赤道到两极气温逐渐变低的基本原因。
同一个地区,不同季节太阳的高度不一样。夏季,太阳高度大,照射时间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长波辐射强,气温就高。冬季,太阳低,照射时间短,地面得到的光热少,大气从地面长波辐射中获取的能量少,气温就低。这是造成同一个地方冬夏气温不同、白天和夜间气温不同的基本原因。
万蛙“相亲”之谜
2008年10月,四川省蒲江县鹤山镇团结村却出现了一件怪事:3天的时间里,上万只青蛙聚集在村旁的小河边,热热闹闹地“相亲”交配,并当场产卵生儿育女。如此大规模的青蛙“相亲”,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不安:众多青蛙从哪里来?本该在春天繁殖的它们为何选择在深秋繁殖?青蛙的这种反常行为,是否预兆着大地震等自然灾难的来临呢?
原来,入秋后,四川盆地的气温出现了异常偏高现象,9月蒲江县气温达21.9度,比常年偏高0.7度,进入10月,蒲江气温下降仍然缓慢,平均气温达到了18.0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9度。而18.0度正是青蛙繁殖交配的最佳温度。
除了气温偏高,降水偏多也促成了青蛙们“相亲”聚会。9月蒲江县的降水为210.3毫米,比常年偏多25%,10月降水也有102.4毫米,比常年偏多50%。
这样丰沛而适宜的降水,与当地春夏之交,青蛙大量繁殖时的降水量差不多。正是持续不断的降水,使得蒲江县鹤山镇等地渠满塘溢,为青蛙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绝佳场所。
此外,9月22日至26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的持续性区域暴雨天气,对万蛙聚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23日晚和25日晚,包括蒲江县在内的盆地西部分别出现了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其过程间隔仅有一天,为历史罕见,而且伴随强降水天气,盆地西部还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雷暴。
生态环境转好,使得青蛙数量成倍增长,而气温偏高,降水偏多、雷暴猛烈等异常气候,使得青蛙出现了错季繁殖现象,这便是万蛙聚会“相亲”的真正原因。
阅读点击
由于热的缘故,人很容易变的浮躁,热也能说是一种能量的充足表现形式,因此,过于充足时,人本能会想发泄,就很容易致使思维发散,处理事情不经过大脑,人易怒等。这些都是由于热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急于发泄的原因。
发光气团是什么
神秘的发光气团
美国新泽西州有一条绵延数千千米的铁路。据报道,在长谷镇这一路段,当地人在夜间,常看到有一种神秘的发光气团摇曳着升入空中。当地人把这种夜间出现的发光气团叫做“鬼灯”。不过“鬼灯”的出现,并不仅仅限于长谷镇附近地区。
据说1904年至1950年间,在英国威尔士的巴尔默尔,从埃格伦小教堂至9000米外的朗费尔小教堂之间,当地人多次看到在连续数小时内,出现许多直径约6英寸的深黄色和血红色光球,当地称为“神火”。
“鬼灯”和“神火”都是同属一种类型的罕见的自然现象。据统计,美国已有100多个地方发现了“鬼灯”。于是社会上传说纷纭,有人说这是鬼火,有人则把它与飞碟联系起来。
“鬼灯”是怎么回事
1976年,新泽西州的热心者成立了一个组织,专门研究“鬼灯”的来龙去脉。他们把全国发现“鬼灯”的地点一一标在地图上,然后请各州有关地质学家提供发现“鬼灯”的地点的地质情况。他们经过分析了解到,凡是有“鬼灯”出现的地点,都位于断层区或断层区的边缘。
英国埃格伦教堂的“神火”也不例外,资料表明,“神火”正好出现在埃格伦和朗费尔教堂连成的直线上,此线下面恰是一条深达600多米的深断裂带。
经过研究,人们终于弄清楚了,“鬼灯”主要是石英石在作怪。石英是地壳中很普通的岩石,当它受压,受拉或扭曲时,就会带电,这种现象叫做“压电效应”。
当断层发生位移时,地层中的石英矿层就产生压电电荷,电荷足够多时,便能够升至地表,并向空气中释放。如果电荷的释放足够强烈时,周围的空气将被电离,发出辉光,形成直径为5厘米至7厘米的光球。人们用各种观测仪器在长谷镇周围对“鬼灯”的观测结果,证实了以上推测。
“鬼灯”现象也见于我国
1975年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之前,海城、营口、盘锦的广大地区,就有人在夜间看到从地面上冒出的红色、绿色的光球。
起初,人们怀疑这是敌特施放的信号弹,经过认真观察研究,才发现这不是信号弹,因为它没有曳光的尾巴,是从喷沙冒水的地裂隙中冒出来的。
临震前,“鬼灯”出现尤为频繁,海城第二粮库有位值班人员看到很多红色火球,有篮球大小,由西往东滚动。当它们互相碰撞或碰到障碍物时,就发生爆炸。
为何怀疑是飞碟有新解释
至于有人把“鬼灯”、“神火”同不明飞行物飞碟联系起来,也是有其道理的。自从1947年美国人阿诺德首次发现飞行的发光圆盘以来,飞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威尔特郡的瓦敏斯特镇上空,曾出现过大量“飞碟”,因而闻名世界,被称为“飞碟中心”。英国的威尔士代斐德1977年也出现过多起飞碟事件,甚至发现过“飞碟着陆事件”,因而被称为“飞碟基地”。
经地质人员调查,被称为“飞碟中心”的法国瓦敏斯特镇所在地区,其地下有两条并排的断层通过。离该镇3000米远,多次发现飞碟的一座小山,正好位于断层边缘上。而有“飞碟基地”之称的英国威尔士代斐德地区,也正是处在一条巨大断层的边缘。
1981年,英国矿务局的科学工作者布拉迪做过一个实验:在黑暗中压碎一块花岗岩岩芯,并用高速摄影作记录。结果在胶片上看到了光。光从破碎的岩芯中很快飞出,并在空中游动。这等于是小规模地再现了自然界发生的飞碟现象。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飞碟的美国人阿诺德形容他所看到的发光圆盘时说,圆盘有尾巴像蝌蚪。1957年,在英国莱塞斯特郡地震前出现的地震光,也有蝌蚪似的尾巴。
阅读点击
有人认为,“鬼灯”、“神火”、“飞碟”是“三兄弟”,同是地震光的表现形式,而飞碟是“老大”。飞得高,飞得远。基于此,甚至还有人提出了利用飞碟来预测地震的设想。
气象与人类的关系
天气与情绪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精神病态和行为异常。
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事件,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资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
究其原因,是厄尔尼诺这种异常气象变化,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和天气灾难,超越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发生坐卧不安、精神迟钝等症,意志薄弱者还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哭叫声。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精神专家研究发现,当气温较高或有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叫喊骂人,摔打东西的情况显著增加,正常人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情绪变化。
由于高温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温环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美国警方曾委派专家作过细致研究,发现亚特兰大的日犯罪事件总数,是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增的,其中最热的六七月份,犯罪率最高。
古谚云“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我国的医疗气象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情绪与健康
情绪和人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巴甫洛夫认为,情绪与本能相似,与大脑皮层下组织相联系。恶劣情绪,对人体有不良的影响,医学实验表明,人在痛苦和愤怒时,由于外因动脉阻力加强,舒张压明显增高,在恐惧时心脏输出量增加而收缩压增高,会导致心脏病发作。
如果一个人终日闷闷不乐,垂头丧气,会引起上腹不适、泛酸、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紧张的情绪会影响人体的抵抗力,使人容易患病。长期情绪压抑,过度忧伤、恐惧,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气象条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还发布未来天气里可能引发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因天制宜的防病措施建议。
不同天气变化导致的结果
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气候干燥,风大雨少,这种严酷而多变的环境,导致北方人喜喝烈性酒,容易急躁,感情色彩较浓。他们心情开朗直爽,动作粗犷,对外界感觉不太敏锐,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开国君主、将才武士以及草莽英雄。
降雨量对人的情绪影响也比较直接和明显。连续的阴雨天使人烦恼消沉,情绪低落。暴风雨来临之前,人们会有一种激越振奋之感,这同空气中带电粒子大量增加有关。闪电使负离子增多,人就感到欢欣。江南一带冬春细雨绵绵,年降雨量有800毫米至1700毫米,这使江南人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细腻。
气压对人也有影响。在气压突然降低的天气里,人的心情烦躁不安、冲动易怒,会出现反常行为。加拿大科学家在研究了大量汽车事故后发现,多数事故发生在气压下降的时候。有些研究甚至表明,在低气压区域内温度突然升高导致暴力活动增多。
睡觉中的气象学
人的一生约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的质量和时间除与住宅环境有关之外,还与寝室和被窝的“气候”相关。所以,要科学睡眠,还必须掌握睡觉中的气象学。
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寝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睡眠产生影响。一般人睡觉时室内温度在20度至23度最为适宜,在20度以下人就会因冷而卷曲身躯并裹紧被子,但超过23度就会蹬被子。
被窝虽小,却有自己的温度、湿度和气流。不同的“被窝小气候”影响着人们睡眠的持续时间、睡眠深度。
能否迅速入睡与被窝温度关系密切。据研究,被窝温度在32度至34度时易入睡。被窝温度低,需要长时间用体温焐热,不仅耗费人的热能,而且人的体表要经受一段时间的寒冷刺激而使大脑皮层兴奋,从而推迟入睡时间,或是造成睡眠不深。
天才与太阳之谜
有科学研究者发现,阳光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太阳的活动周期,与人类科学巨著的发表,以及天才的出现,都具有惊人的吻合性。如苏联科学家戈•伊德里斯把人类历史上的一些科学巨擘,如惠更斯、牛顿、莱布尼斯、罗蒙诺索夫、哥伦布、法拉第、麦克斯韦等发表论著的日期作了统计,发现卓越的科学发现按11年一个周期产生,这恰是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有关统计还表明,世界音乐大师们的惊世之作多出于1829年至1831年。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等,还有歌剧《诺尔玛》、《梦游女》、《安娜•波雷娜》、《魔鬼兄弟》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而1830年正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年。
不仅科学创见、艺术精典的出现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就是那些杰出人物的诞生和成才,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某种紧密的关联。苏联科学家伊•马克西莫夫和乌•查夫迪奇将最近400年来天才人物的生日进行了列表排列,发现高智力创造性人物的诞生,也是呈周期性的成批出现,400年共有18次天才人物诞生高峰,每次高峰间隔期为22年,这正是考虑太阳黑子磁场极性变化的太阳活动的整周期。
假若太阳活动确能孕育有特殊天赋的大脑和激发天才产生非凡创造性灵感,那么,太阳活动又是通过什么影响人类的呢?实验证明,空中的放射性气体对人神经系统具有振奋作用,能增强大脑能力。可能正是因为空气中的放射性气体含量早晨和晚上较高,所以一般脑力劳动者都感到在这两个时间内,大脑工作效率最高,最有利于产生各种创造性灵感。当然,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阅读点击
现代气象学表明,秋季是天气系统较为活跃多变的季节,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此长彼消,气象要素变化剧烈、秋天的气温和湿度比夏天低,而气压则升高,某些人就易感“秋季气象过敏症”。表现为:困倦乏力、腹胀、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头晕目眩、心悸多汗、易激动、多焦虑等。
动物预兆天气变化
动物“气象员”
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为了生存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一些天气变化具有较敏感的反应能力。
水母能在15小时前捕捉到暴风雨来临的信息,并从容地把身体隐藏到安全地带。生物工程学家研究发现,水母有一个可以感觉超声波的“耳朵”,前端有根细细的棒状物,上带一个圆球,其中充满液体,上面有一个小小的石子浮起,并与神经末梢相接触。当圆球接收超声波时,由小石子传给神经,水母就知道大风就要来了。
泥鳅有“活气压计”之称,晴天时,待在水底一动不动,当风雨来临前,它会卷曲身体游泳。当它在水中上下左右十分起劲地翻动时,要不了多久,可能会下雨。
在动物界,青蛙被称为“活晴雨表”,这是由于青蛙皮肤的特点造成的。空气干燥时,皮肤水分蒸发加快,青蛙需待在水中保持皮肤湿润;而在阴湿多雨的季节,皮肤水分不易挥发,它就跳出水面。因此,蛙成为非洲土著居民观察天气变化的“活晴雨表”,当地人只要看到树蛙由水中爬到树上,便动手做好防雨工作。
1794年初冬,法国军队入侵荷兰。荷兰人无力应战,迫不得已,只好打开运河闸门,想用水淹没道路阻止法军进攻。法军面对茫茫大水准备打道回府,就在这时,略懂生物常识的法军司令发现了蜘蛛异乎寻常地在加倍织网,急令部队停止行动,原地待命。
因为他明白,只有在晴朗严寒的天气里,蜘蛛才会有如此举动。果不其然,不久气温骤然下降,水面很快结了冰,法军踏冰长驱直入。
假如你看到蚂蚁巢越筑越高,你得准备好寒衣,这年的冬天可能会很冷。
大科学家牛顿有一次听牧羊人说天要下雨,但他表示怀疑,因为当时天气异常晴朗。可是不出半小时,果然下起大雨。牛顿大为吃惊,便去请教。牧羊人指着他的羊群说:是羊的某些行为告诉他将要下雨。羊是一只“活湿度计”,如果山羊躺在屋檐下,天就有雨;而羊在草地上蹦跳,必为晴天。
在西伯利亚也有一种“活湿度计”金花鼠,在晴朗的天气里,若金花鼠发出刺耳的尖叫,并蹿来蹿去,不久乌云就会笼罩天空,顷刻雨至;若金花鼠在早晨高声叫,说明傍晚时分就会出现坏天气。
动物预报天气
蜘蛛预报天气法。阴雨天,如气压上升,湿度减小,昆虫高飞,蜘蛛便张网捕捉,预示天气将转晴。反之,蜘蛛收网,预示将下雨。俗话说:“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青蛙预报天气法。春夏季节,青蛙叫声大而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谚语说:“蛤蟆大声叫,必是大雨到”。
蚂蚁预报天气法。蚂蚁成群出洞,预示大雨将临,俗话有“蚂蚁成群,明天不晴”的说法。
马尾松预报天气法。马尾松种子能预报天气。晴天,马尾松种子鳞瓣上的黏液干燥变硬而向外伸张;下雨前,鳞瓣变软,逐渐闭合。
鸡预报天气法。下雨前,气压较低,湿度较大,昆虫贴着地面飞,鸡要觅虫食,再加上笼里闷,鸡不愿进笼。俗话说:“鸡愁雨,鸭愁风”。
白蚁预报天气法。春夏季节,每当天气闷热时,白蚁就飞出洞外活动。傍晚天黑不认识回洞的路,就向灯光处猛扑,这就预告一两天内将会下大雨或雷雨。
鱼类预报天气法。“鱼儿出水跳,风雨快来到”、“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当临近下雨时,天气沉闷闷的,使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减少,于是鱼类纷纷浮到水面上层甚至水面来呼吸。
俗语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水蛇盘柴头,地下大雨流。”
狗和猫。“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催。”此外,如猫把鼻子埋在皮毛里,也预示着北方的寒流要来了。
喜鹊。在我国民间,喜鹊是吉鸟。据学者考究,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关系,如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俗语说:“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另外,“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只要听见喜鹊儿在枝头欢愉的鸣叫,那么当天一定是个大好晴天。根据观察,全世界共有600种动物可准确预报天气。
动物为何能预报天气
大家可能从小就知道,“蚂蚁搬家”预示着将要下雨。这大概是动物“预知”能力最为人所共知的例子了。
除了蚂蚁,民间还总结出不少“动物预言”:猪在上午叼草,预示36小时后有雨,过午叼草,预示20小时后有雨;天气已晚,羊却不肯回家,只顾低头吃草,而且不爱走动,预示第二天将要下雨;早晨,如果大群蜜蜂争先恐后地飞出巢穴采蜜,表明今天是晴天,反之,则表示今天将是阴雨天气。
动物为何能“预知”天气呢?有些原因比较简单,比如蜜蜂的翅膀很薄,阴雨天时大气含水量增多,气压低,翅膀沾水会变软变重,所以蜜蜂不太愿意出巢。
不过,更深层的道理,科学界仍在争议和探索。比如说,在印度洋海啸前,很多动物事先“逃难”,并且在灾难中死亡极少,让人不得不怀疑它们有第六感觉。但是,能否依据动物的举动来预警灾难,仍需要进行大量研究才可定论。总之,大自然的神秘超乎人类想象,我们该学的还有很多呢!
阅读点击
“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乌龟背壳潮湿,壳上的纹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龟壳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龟壳干燥,纹路清晰,预示近期不会下雨。这是因为龟身贴地,龟背光滑阴凉,当暖湿空气移来时,会在龟背冷却凝结出现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气干燥,暂不会下雨。
教你怎样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更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的,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云钩指的是钩卷云的尾部,出现在高空,有时上端有小钩,也有排列成行的。上端小钩所指,是高空风的方向,而高空风往往又与地面相连,所以根据云钩方向大体可测知风的来向。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是说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因为早晨吹暖湿的东南风,温度较本地空气为高,形成上冷下热,水汽易上升成云,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对流上升,更促使云层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从而可能使天气变为不风即雨的情况。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降阵雨与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说气压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顶形成云层。至于是否会降雨,一般要视情况而定,如云逐渐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云逐渐抬升变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见到雾之后来了云,可能低气压要来临,是要下雨的兆头。反之,如云消雾起,表示低气压已过,晴朗天气即将来临。
看风识天气
“风三风三,一刮三天”。是说在春季如有北方强冷空气移来时,便要刮大风。大风过去,其后面还有小股冷空气断续移来,一般还要刮两三天。
“回头风,特别大”。风朝着一定方向前进时,如突然转变方向,说明有锋面过境,将有风暴来临。
“伏里东风不下雨”。伏里的东风或东南风,系来自海上暖湿气流,但若无冷气流将它抬升,一般不能成云致雨。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在天气久晴的情况下,虽有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如不经冷空气抬升,也不易降雨;若此时有西北来冷空气,暖湿空气受抬升,便容易成云致雨。如果在久雨的情况下,有西北风吹来,将把本地暖湿空气赶出去,因之天气就会很快转晴。
“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因此它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雹是水汽凝冻成的冰晶体,经反复升降数次,冰晶体越来越厚,重量越来越大,上升气流不胜其重量,因而才降到地面。由于云中扰动强度是不均匀的,而且能形成冰雹的强扰动云层宽度也不大,一般只有三五千米,有的甚至更窄,但其移动路径却可延伸较远,使雹区成一带状。因此一般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看天象测天气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晕是日、月光穿过卷层云中的冰晶时,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圈。而卷层云通常出现在锋面前部,在它的后面,就是锋面所造成的云雨区。所以,日、月晕的出现,就意味着风雨天气即将到来。并不是说,出现日晕必有雨,出现月晕必刮风。
“东虹日头,西虹雨”。太阳光穿过云中水滴时,由于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弧形彩带,即虹。水滴越大,彩色越鲜艳。因为虹都出现在太阳的相对的方向,有西虹时,说明西边的大气中存在大量水滴,它随着天气系统自西向东移来,本地将会下雨;虹在东方,说明东边的大气中存在大量水滴,由于天气系统已东移过境,未来本地就不再下雨了。
“星星眨眼,有雨不远”。夏天夜晚天空星光闪烁不定,说明大气扰动剧烈,预示不久将有风雨出现。星从哪方开始闪动,风雨就从哪方来。如满天星斗闪动,风雨就有可能在天明来临。
“日出一点红,不雨便是风”。一般说,早晨的空气比较稳定。如果开起时即呈现红色,表明天空中已有大量水汽和灰尘,这是受阴雨天气系统的影响,为风雨即将来临的一种征象。
“地黄有风,天黄有雨”。太阳落山时,如呈现黄色,这是大气中灰尘和水汽凝结的现象,天空中既有大量水滴凝结,即有产生阴雨的可能。
“日落晴彩,久晴可待”。太阳西下时,天空呈现青蓝色,说明空气清洁,水汽少,表示天气将继续晴朗。
“星星稠,满街流”。每当低度压来临之前,小星星因受云层遮掩,多已不见。但特别亮的星体,透过薄云,看来四周边缘模糊不清,像是许多星汇集在一起,很稠密的样子。有这种现象表示风雨不久就要来临。
“单耳刮风,双耳下雨”。耳,指太阳两边的白色光环,当天空有卷云或卷层云时,阳光被折射,便出现日耳。因为卷云或卷层云均为低气压系统的先导,所以天气将有变化。双耳表示高空大气层大范围不稳定,单耳表示局部性不稳定,出现双耳时,天气变化可能性比单耳大。
阅读点击
“头发响,风一场”。用木梳子梳头发,有时会“噼啪”作响,这是因为空气干燥,木梳子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之故。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大风即将来临之际。干燥的空气来自我国的西北,它的前沿常有大风。
为何三伏天最热
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互搭配,60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说:“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为何三伏天最热
不仅有气候资料和民间体验的佐证,更有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理论依据。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以北京为例,夏至那天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73.5度,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
此外,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发散,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从气象角度说,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而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三伏天有时比较闷热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七八月的更多日子,我国许多地区的天气形势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影响,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和地面辐射增温,因此在三伏天还是“干热天气”占主导地位。
每年立秋之后的末伏,天气常常呈现“秋老虎”状态。所谓“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趣喻,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大约持续7至15天。
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本已向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暑热天气。不过,不同的地域“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来得迟2至4个节令。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甚至有时来了去,去了又回头。就多数地区平均而言,末伏遭遇“秋老虎”天气的概率很高,这充分证明“热在三伏,末伏也不例外”。
阅读点击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复杂,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则常年如夏,“热在三伏”并不能准确概括这些地方的气候特征。此外,每年的台风次数、强度、路径也是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夏秋季凉热的重要气象因素。
寒流之谜
寒冷地方的景象
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一到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河流湖泊都冻了冰,船舶停止航行,车马行人径直在冰面上驰进。田野里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住房的玻璃窗结上了一层一层的冰花,可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银白的世界。
为了抵御寒风的吹袭,一些朝西、北方开的门,冬季都要增修一个临时的“门斗”,把进出口改向朝东或朝南。这样,寒冷的西北风就不会直接吹进门道或屋里去了。城市里有些楼房的窗子安上双层玻璃;农村的房子,盖的都比较矮,墙壁却挺厚,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保暖的效果。
在电台的广播里,我们常能听到大风降温的天气预报。预报的内容一般是:位于蒙古或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向东向南移动,预计什么时候可影响什么地方,风力有多大,气温要下降多少。这种寒冷的气流一到,朔风怒吼,天气奇寒。寒气穿透厚厚的棉衣,使人冷彻肌骨。
寒冷气流怎么这么冷
寒冷气流的发源地是北冰洋、北极圈附近地区,亚洲大陆北边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冬天,这里的白天很短,太阳很低,北极圈以内有时整天见不到太阳,地面从太阳辐射得到的热量很少。在漫长的黑夜里,地面失去大量的热,地表温度越来越低。这里的空气也就不断地变冷,密度越来越大,气压也就越来越高。这样,在这些地区就形成了气压非常高的冷空气团。
我国位于这些地区的东南部,相对来说气温要高一些,气压也低一些。同时,在这一带地区的高空,气流还不断地从西向东流动。当高压的冷空气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气压极高的冷气团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向东南方气压低的地区冲去,寒流就袭来了。
这股西北风的来势十分凶猛,风力大,气温低;我国受它影响的地方,寒风呼啸,气温骤降,这就是寒潮。寒潮不仅能影响我国北部,有时还可长驱直入侵入长江流域,甚至越过南岭进入华南地区。
寒冷的空气从这些地方向东南方移动以后,周围的空气就会向这里补充。冷空气越聚越多,气压越来越高,又会产生一次新的寒潮,就这样,高天滚滚寒流急,一次又一次的寒潮会接连向我国袭来。
冬季,向我国袭来的寒潮是十分频繁的,往往气温刚回升一点儿,下一次寒潮又来了。滚滚而来的寒潮一场比一场强烈,气温也就一次一次地跌落。
我国北方地区与世界上纬度相同的地区比较起来,冬天是最冷的。比如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1月份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同一个时间,与黑龙江省纬度相同的英国伦敦地区,却芳草碧绿,流水淙淙。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国处在东亚季风区,冬季风形成的寒潮加重了北国的酷寒。当然英国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一些,也是这两个地区温度相差这么悬殊的原因之一。
天寒不是因为离太阳远
人们进屋后总要烤烤火炉或暖气。而且,大家都懂得,离火炉或暖气越近,温度越高;离火炉或暖气越远,温度越低。
太阳也是个大火炉,地球有时离太阳近些,有时远些,是否也是离太阳近时温度高,远时温度低呢?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日地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每年1月3日是日地距离最近的一天,7月4日是日地距离最远的一天。按“理”说,应该1月份热,7月份冷,可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实,地球离太阳实在是太远了,两者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而日地之间最远和最近的时候只相差500万千米。这个距离,对地球获得太阳热量的影响很小。
真正决定地球上冷热的,是太阳照射的角度。因为地球是倾斜着围绕太阳旋转,所以太阳光照到地球上某一个地方的角度会不断地变化。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冬天,太阳斜射北半球。同样多的太阳光,直射要比斜射的时照到的地方小。那么同样大小的地方,太阳直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多,天气就热;太阳斜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少,天气自然也就冷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
俄罗斯奥伊米亚康村庄。这个村庄依然位于北半球的苏联雅库特境内,1926年1月26日气象学家在这里测量的温度为零下71.2度,这是他们用推断法代替温度计测量得到的真实温度,犹如加拿大的斯纳哥,温度计在这里根本就行不通。
明尼苏达州。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小城里大约7000个居民的平均体温为36.4度。12月、1月和2月是这里最冷的月份。过节时候有很多好玩的项目,比如雪地汽车比赛,雪雕,还有用冰冻火鸡当保龄球玩。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气候状况也跟它差不多,俗称:冰箱里的国家。
阿拉斯加州。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是美国境内最冷的地方,平均温度为零下10.1度,但是冬天气温骤然下降,乌米纳特地区的常住居民不超过5人,大多数人根据季节变更而流动居住。
斯纳哥。北美洲最冷的地点,1947年2月3号,气象学家在这里测温度时温度计裂开凹槽,因为温度太低了,水银柱已经达到最低的指示标,经过分析,这里的温度为零下63度。
格陵兰的冰原研究站。格陵兰是西半球最冷的地方,在北美洲东北部,属丹麦,在历史上争议说它是欧洲的一部分。冰原研究站就位于格陵兰中部的大冰原,1954年1月9日,气象员在那里测试的温度为零下66度。
雅库茨克。雅库特的首都雅库茨克是西伯利亚最冷的城市,大约居住着20万人。1月份每天平均最高气温为零下50度。为了确保能到家,居民出门一般不开车,也最忌讳戴眼镜,因为眼镜结冰后连到你的眼睛和脸蛋上,想拿走都难。
维尔霍扬斯克山脉。位于雅库特附近,列入北极圈范围,那里居住着1300人,他们以驯鹿和狩猎为生。那里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还有金矿,不过因为气候原因只能开采有限的地方。
沃斯托站。南极洲,无可厚非列为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学地理知识时候记得它有世界寒极之称。沃斯托站是俄罗斯在南极内陆高原设立的气象研究工作站。1983年7月21日气象员测得南极洲温度为零下89.2度。人们称登上南极洲的俄国人是最勇敢的人。
阅读点击
北极地区寒冷,北冰洋洋面常年被冰雪覆盖。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零下40度至零下20度,暖季也多在8度以下,并且多海雾。陆地和岛屿多为冻土带和冰川、冰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