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生热爱学习教育理论指导

1.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因素:自觉主动的学习积极性;独立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包括善于搜集资料、分析、记录和整理资料);独立学习的习惯;进行小型而又简易的探究性、验证性实验能力。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并没有现成的经验,既定模式,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慢慢渗透逐渐形成。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何提高自主学习:

宽容接纳,创设和谐氛围

提供和创造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安全、友善、宽容、鼓励、民主、自由、相互尊重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最高水平。”现代心理理论和教育理论也证明,学生如果在被压抑的被动的条件下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易被抑制,其学习效率也必然是低下的。

(2)创设民主,合作的课堂环境

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活泼地投入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强化和促进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全过程都应力求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3)创设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

成长环境在校园环境中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里,学会自主,学会创新,有利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热爱尊重,建立民主关系

希望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并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是每个学生普遍的内在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增加师生感情,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应当以尊重、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

(1)热爱

爱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师生建立真诚关系的基础。教师应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承认个性差异,挖掘个人潜能,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2)和蔼

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满足,此外,教师还应具有热心、同情心以及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两个重要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民主

民主决不是放任,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只要学生能参与,提出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不符合常理的),也应予肯定;而当学生遇到问题,则要多给与帮助和鼓励。师生之间应彼此理解、信任和合作。

(4)平等

教师要由过去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充分欣赏、激励学生,与学生朋友式相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的平等。卡尔•罗卡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推动有重要意义的学习靠的是存在于推动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的某些本质的态度即真诚。”这句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兴趣培养,唤醒自主意识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鼓舞学生认真而愉快地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呢?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任何一个学生的好奇心都是很强的,教师若能抓住儿童这个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悬念,设置疑点,往往能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柳叶儿》一文时,可以这样进行设计的:一走进教室,我就挥着手中的柳枝说:“同学们,这是一条带着柳叶的柳枝,在这柳叶儿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子盯住了我手中的柳枝和柳叶。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我就从这封信入手开始进行教学,结果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

(2)不断创新,培养情趣一门学科都有其特点,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总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针对学生心理,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换讲课方式,还可以运用表演形式、竞答比赛形式、游戏形式以及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皇帝新装》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课本剧加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加以表演,这样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参与,而且教学任务也得以完成。

(3)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探究活动中经过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好奇心发展为兴趣的过渡环节,也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因此,激发并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发展学生兴趣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此外,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由激情,感情要投入,那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讲解,学生只会恹恹欲睡。

其次,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再次,要激发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信心激励,激发自主力量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激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语言激励

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简单!”“看,我们的学生多伟大!”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你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自信心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期望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

(3)情感激励

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激发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我们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4)目标激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宜,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榜样激励

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树立先进的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可低估。而榜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用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来激励学生,也可以用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刻苦学习的事例来鼓励学生,更可以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无数感人的故事来教育和激励学生。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因势利导,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教学激励不仅要有恰当的内容,而且还要有灵活地表达。激励可以是正面的激励,也可以是十分得体的反面激励。可以这么说,抓住时机、采用恰当的形式、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得体的激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教学优化,创造自主空间

提高教学效果和节省时间消耗是教学最优化的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承认学习可能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懂得如何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规范。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选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目标制定要适宜,重点、难点要突破,训练要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的空间和展现才华的机会,精讲巧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并让学生提一些更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多关注现实和世界、社会和人生,对课堂提问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中走向成功。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具体指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肯定不同认知、答案的价值;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善于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应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上来。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如果过于繁琐和机械,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危害,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变繁琐为简明,变机械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变枯燥为生动。这样不但能巩固知识,增长才干,还能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有用和有趣的。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人的发展性和主体性,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促进每个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

2.指导学生热爱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点点滴滴地加以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从小就接受母语熏陶的影响,许多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没有新鲜感,认为知道的已经很多了。学习的动力不大,他们感到的是被迫学习。因此,导致一节课下来,事倍功半。针对这种情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择一些小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发学生兴趣,并穿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比赛。通过参与,吸引一部分学生,引发他们参与的意识,唤醒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间接地使学生对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给学生一个选取材料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活动”内容安排的较多,利用书中所给的条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搜集材料,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知识,一方面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辩论话题,在讲到“《美猴王》”这篇文章时,对论点“美猴王是猴、是人、还是神?”加以辩论,让同学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加工、提炼语言文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根据需要,选取材料,进行加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引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求。

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题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一言堂”已远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早已被学生所否定,怎样才能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这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语文知识,一方面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一知半解,略知一二;另一方面许多理性知识学生不感兴趣,难以理解、领悟,针对这种情况,为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知识的当中,可以采用把学生分成小组的方式,对有些语文内容,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安排、自己讲解,从而自己小结、补充,例如,在教学《空城计》,让学生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进一步体会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特征,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对小说的要素加以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给学生一个自主参与的机会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拓展面宽。单纯地将书面知识,给学生加以罗列,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单调、枯燥,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失去兴趣。为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学生对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片面的表象认识中,对文章中写景的方法,一知半解,是零散的。如果只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结构这一教学点上,在教学深度上不免有些欠缺。

总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能学”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想学”,教学生“会学”,从而进一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责任上,导入学生能“坚持学”,尽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尽善尽美,使学生彻底地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的主流。随着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成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太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端正、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等非智力因素,而热衷于满堂灌,训练“考试机器”等,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本文拟就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谈谈体会。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地位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组成。智力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制约。在我们现实的教育工作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往往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自信心不足等因素所致。这说明非智力因素能否得到很好地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的好坏。鉴于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在进行各科教学时,在强调传授知识开发智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各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保证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想学才可能学好。

但在学生心目中,对历史学习存在两种偏见:一种认为历史是小科、副科,社会、学校都不重视,而且认为历史学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枯燥、对现实作用不大。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学,认为是浪费时间;另一种偏见认为学历史,只要会背、会记就可以了,至于懂不懂、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再加上目前初升高的升学考试中,社会学科只占30分,又加剧了上述现象的扩展。而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和扩展,不仅使学生历史课基础薄弱,更主要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丧失殆尽。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在教学的第一堂课必须明确告诉学生:高中历史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还必须解决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因为有用才有学习的必要性。为此,我用“什么是历史”这一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紧接着,我又引用诸如毛泽东、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以及与学生共同分析当今的时事热点,如巴以争端、伊拉克问题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鼓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内容,使学生既能“初尝”到历史的趣味性,又为学生架起历史与未来联系的桥梁。这样,学生的学史“欲望”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滋长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他的意识,注意都倾向并集中到学习上去,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同时,识记的能力、思维的效果也都好。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事件往往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只有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本身结合起来,才可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那么,怎样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精心巧妙设疑布阵

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无疑—有疑—无疑”这一原则的。教材有些内容文字简洁、科学性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运用语言与情感等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3)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更广泛的采用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寻找和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比如:在讲《长征》一课时,由于时代距离我们较遥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片段既能让学生体味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如创设历史情景,给学生重返历史的机会。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即具有时间、空间、人物和特定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用语言、形体、情感和道具等方式表现特定的历史场景,重现历史,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表演。在表演前或表演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

比如在讲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指挥学生高唱《国歌》,之后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吗?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吗?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政治派别又有何表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时代。

(4)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

心理研究表明:高中生自尊心特强,但他们心理上还不成熟,学习中可能因一时的困难或挫折而失去信心,连续的失败可能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难度的把握。除了规定总的教学目标以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规定不同的近期目标,当这个目标达到后,则马上再提出一个新的、已提高了的近期目标。当然,这些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只要学生认真努力就可以达到。这样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追求之中,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自己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用语言来鼓励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所有的属于自主回答的答案,均应给予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内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内容,如“你说的很好”,“这一点非常对”;内容有出入的,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如“虽然在某方面还有点问题,但你能说到这些,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对存在的问题以委婉的方式给学生指出来,使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学生既增强了信心,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除去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很多途径,如知识竞赛、实地观察、撰写历史小论文观看历史剧等,根据学校的情况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以趣激学,学习效果会更好。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愿”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认识也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甚至有时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从而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创造健康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热爱学习,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改革教学,始终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坚韧不拔的教学意志,并以此去感染学生。

其次要热爱关心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表现出慈母般的爱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施以平等之爱,即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辅导时,不只是辅导好学生,而应该更多地辅导学习困难生;

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把学生当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转,使学生有“主人翁”之感;在课堂提问中,要多鼓励学习困难生发言,并给他们成功的机会。

在课外,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身体、家庭情况,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要重视与学生的日常友好相处,以自己的真诚之爱,来换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对历史学习的激情。

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如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锻炼学生学习的意志,使学生“勤”学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鼓舞,从而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和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并将这种意志运用到历史学习中。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水平上,还反映在人格力量上。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的态度、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渊博、宽容、认真、有信心、有责任感等人格力量对课堂教学最有穿透性,也最有影响。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辅导学生的同时,要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本身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既是出色完成学科教育工作的前提,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补偿人在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又能推动人的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4.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家长更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在交流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学习生活的确很苦,压力的确很大,这一点家长应该表示“认同”,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当抵触情绪大大减轻时,孩子就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

加强教师责任感的教育

张老师称,家长有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责任。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有自己的责任,做子女的应该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所以不能要求父母去承担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父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孩子有了高度的学习责任感时,他就会尽自己所能去搞好学习。

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张老师强调,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

(1)目标激励法

许多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就是因为学习生活漫无目标。为了激励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下努力学习。目标的确定有讲究,目标过高难以实现,会挫伤积极性,对自己失去信心;目标过低,难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体验成就感

对孩子的学习,家长应重过程,轻结果。重视孩子学习的每一天,每一个学习环节的质量,重视知识掌握的过程。不要一味地盯着考试的分数,多鼓励,少指责,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因学到知识而快乐。

(3)引进竞争机制

可以让孩子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开展学习竞赛,这样可以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主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培养意志力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要鼓励孩子敢吃苦,能吃苦,不怕困难,同时,家长还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家长可以不陪读,但要带头有追求,积极学习,遇到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去想办法解决,不回避,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人生观方面做好表率。

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张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1)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

一般而言,学习计划最好交由孩子制定,家长进行参谋;如果孩子太小,可由家长帮着制定。制定的学习计划要具体,越详尽越好,其中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要控制进度,并配上相应的监督措施,只有这样,学生执行、家长指导监督起来就比较容易。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这种坚持成为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2)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很关键,预习、复习、总结、归纳都是有技巧可言的,学生可向老师或是学习得法的同学请教,借鉴经验,坚持去实施。但别人的好方法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学生在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能够促使自己进步的方法才是适合的方法,在借鉴他人方法的同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改善。

(3)鼓励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遇到难题,就四下求助,也是许多学生学习进步缓慢的原因。对于学生这样的行为,家长要告诉他:学习不是任务,而是一种锻炼思维的过程,通过思考解决难题就是锻炼过程。家长可引导孩子学会审题、学会筛选题干中的有用信息,旁敲侧击,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不要一开始就帮孩子去解决问题。当孩子通过自主思维解答出了问题,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

5.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指导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如能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功。

通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来引起兴趣

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教师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教室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来增强兴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贯彻愉快教学中,把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开展饶有趣味的游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都以为不用比赛,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铰链处,把门往外推,让女孩子在远离门合页的门把手处,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看来极其公正。比赛结果,小女孩竟出乎意外地获胜利,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让学生能轻松地学习科学知识。

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来发展兴趣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的机会,结合科学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科学,热爱大科学”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科学博物馆、动物园、苗圃、生态公园、科研劳动基地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传递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探求大科学奥妙的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

的确这样,坐在教室里学根、茎、叶实在是够乏味的。但是当你把孩子们领到校园里,甚至到广阔的大科学中去学习植物知识,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配合少先队“美化校园”的活动,及劳动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菜,给植物挂上名牌,孩子们为了种好、介绍好这些植物,主动地去请教老师、询问园丁,翻阅书刊、查找生物辞典,从而学到了大量有关植物的知识,并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以后,他们不管到公园去,还是到田野去,或是在少儿营地活动时,都会注意观察植物,采集植物标本,主动学习有关植物知识。

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调动不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科学真是学习的好课堂,在田野里,可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小昆虫;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在工作;在公路上、铁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在大科学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发现许多大科学中的奥秘而欣喜,这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科学、喜爱科学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来升华兴趣

学生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单凭兴趣还是不够的。教师有责任帮助每个孩子立志学好必要的科学科学知识。这方面,由于我们大力提倡创造精神,鼓励儿童动手创造,让孩子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升华孩子们热爱科学科学的兴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当然,对学生的创造不能要求过高。只要不是一味重复别人的,而是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想象、制作、结论、回答,甚至疑问,那怕是幼稚可笑的,都可看作是孩子们的创造,都应给以鼓励和肯定。

例如,学习了《月相变化及其成因》这一课以后,开展了一次“我到月球去”的假想旅行,学生以书上学到的知识为依据,结合电视、画报、书刊上了解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描绘了到月球施行的有趣过程,又如在区分清水和食盐水这一课时,孩子们除了掌握了书上讲到的方法外,又想出了养鱼、浇花、导电等各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闪耀着孩子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由于老师注意培养儿童创造思维,鼓励儿童去想象,学生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当然,儿童的见解并非每次都是正确的,偏差和错误是常常出现的,这时候老师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们,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要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继续创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当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6.指导学生学习政治的方法

兴趣是人爱好某种事物的一种带有肯定情绪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作用因素。政治学科的理论性较强,不仅要求学生熟记各种条款,也要求他们能灵活运用其分析问题,注重抽象的学习层面。政治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融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授的互动中形成了非智力的沟通,形成了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情感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肯下功夫学好这门课。

作为中学政治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师爱是教育的本质。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权威面孔,要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具有亲和力。

教师要和学生站在同一层面和他们沟通,民主地对待学生。言谈举止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教师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周围,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的沟通。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活动,让课堂气氛活泼,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师生达成教与学的共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式学习过程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多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教学,没有融入与教师的互动中.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了首要教学位置,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包揽式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构建学习,“授人以渔’,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探究,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能力。

(1)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质疑来源于探究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遇到认知矛盾,产生疑惑就会有问题。没有问题的学习不能产生思考的行为。教师要在不断的质疑中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质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进入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质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应在关键处设疑。关键处设疑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质疑可以集中注意力,反馈教学信息,深化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作为中学政治教师,不仅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板书和讲解,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抽象理论感到空洞,没有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感官的冲击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了理解力。多媒体增大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收集国际和国内的大事、要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把网上最新时政及时引入课堂,增加信息量和时效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说服力,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

(3)融合生活化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政治课本的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抽象理解和学习与现实生活有差距,跟不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政治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政治课堂,使教材变得具体、直观。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教学的统一。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7.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是灵动的生命载体,而语文课则是传承文化、高扬生命风帆的舞台。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对语文课兴趣不高的现状,仁文研究分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并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激发中学生热爱语文课。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屈指可数,对数理化的热爱却是趋之若鹜。要让学生们热爱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引导和激励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如今,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目前我校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调研和分析,并试图探索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学生不喜爱语文课的具体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他们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其他科目上,直到考试临近再搞突击。于是,这部分学生就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就会产生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的思想。

(2)应付老师

平衡自己,迫于中招考试和老师的压力,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仅仅是应付,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语文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3)担忧焦虑

有部分学生由飞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仍不见明显提高甚至出现倒退或者滑坡。于是,他们便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产生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又极度紧张。到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而是认为初中语文考试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妇孩果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试题和资料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碰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成因

(1)认识的偏差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日积月累。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不注意观察生活,不读课外读物。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认为目前中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课本作用不大。于是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中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月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自我调适能力差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初中,产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试题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试题,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试题。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原本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也会慢慢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考试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得学生的大部分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方法

(1)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你应有的人格魅力和你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为此,教师要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在学生的作文本上也可以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玄”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

(2)做学生的好朋友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亲近语文,首先语文老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以感情打动学生,从而使他们对教师所教之课产生兴趣,变得喜欢语文课。

(3)师生平等的关系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4)相信学生的能力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你身边的每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相信学生,唤醒学生的自信。只有相信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希望。

(5)维护个性的发展

语文本身就是社会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大语文观。在阅读教学中,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乐园。

8.指导学生热爱阅读的方法

常见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文言文,老师讲解字词、翻译句子、归纳内容、分析写法;诗词,老师读读、讲讲、阐发、引申;现代文,老师根据文体特点加以分析、阐发、归纳;多媒体又为课文改造、引申、生发创造了另一个唯美的时空,老师的读、诵、演、导表现到极至,师生的单向对话交流时或精彩迭出……但这些基本上是老师预设的程序,体现的是老师的积累与经验技能技巧,且老师主导的多是定论定评,真正属于学生自读、自悟的空间很少,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被老师的“架空分析”所剥夺,读书的自主性、创造力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但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实际教学结果却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语文课“少慢差费”,几乎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将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

自主阅读最本质的特点,是一篇阅读文章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应该是作为个体的学生和作为群体的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解读、自主鉴赏、自主批判、自主感悟、自主创造的结果。

(1)自主读书

学生有真正直接感知文章原作的自主认读权。或一目十行、或通读浏览、或忘情诵读、或咀嚼品味,真正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亲密接触原作的原汁原味、产生自己的初步印象或想法,而不是对原作还不知就里,就被老师的种种堪称学养深厚的评介和堪称别具匠心的问题弄得云遮雾罩。

(2)自主解读

学生有凭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占有的材料来理解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建构文章意义的自主理解权。从篇章结构、表达技巧到一词一句、主旨意蕴,哪怕是荒诞不经、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读”,也能为更深入地领悟他人精妙的解读铺垫“阅读期待”,才能吸收更精准、更独到的感悟;而不是思考的种子刚待发芽就被铺天盖地的真理般的结论压折,导致不敢思考、害怕解读,只会人云亦云。

(3)自主鉴赏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获得审美愉悦是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动机之一,千筛万选的精品课文理所当然应该给乐于体验的学生审美享受,让学生获得是非美丑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产生鉴赏冲动。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睿智的感悟平等地与学生与学生交流碰撞,学生自然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高峰体验,很多东西就会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内化为精神的血肉,而不是相反,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莫名烦恼与压抑所剥夺。

(4)自主批判

前面都是“入书”,是敬重作品的“仰视式”阅读,要求读者深入作品,贴近作者,“见得亲切”;自主评判则是“出书”,是裁判作品的“俯视式”阅读。它要求学生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对文本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冷静、不杂情感、不带成见的理智判断和价值评估,以便“用得透脱”。只有学生独立地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评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批判。

(5)自主感悟

学生依自己的阅历见识,由课文内容联想、生发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经验体会心得。有的可能终生受用。显然这也是阅读的目的所在,到这个时候,我们最好心的老师想包办也是不大可能了。

(6)自主创造

学生由阅读原作产生强烈的冲动,产生要表达、要行动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比如,主动找人交流,眉飞色舞;或当即写下感受,迅笔疾书;或开展打下原作印记的行动。这种由好书好文所产生的神奇的精神力量所变成的物质力量,这种积极的自主创造,当然是我们为师者梦寐以求的了。

这六个环节是按照阅读的自然进程,按由低到高的层次排列起来的。不管我们老师自己的积累有多厚、水平有多高、爱心有多强,请拿出办法挤出时间,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不是光顾自己在那里宣泄,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实施自主阅读的方法

实施自主阅读,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自控力,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才情,宁可高看学生一眼,不能低估学生一分。尤其是高中生,智力心理正处在人生的上升期关键期,有着蓬勃的朝气旺盛的生命力,差不多掌握了汉语的语法知识和语文阅读的知识、技法,欠缺的只是更广博一点的视野、更精深一点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教师不应该是“主”,而应该是“助”,不要什么都替学生包办,而只做学生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还难以做到的事,比如为学生“选料子、指路子、教点子”。

(1)选料子

学生一节课所完成的一篇文章,一个学期所学完的一册教材,需要读哪些书,老师要能鸟瞰,能开书目;时下有哪些精妙时文、新版图书,教师要有数,能及时推荐;学生之间、班级年级校际之间、周边生活环境,有些什么值得导入教学的文章、事件,教师要能洞察,能开讲。

(2)指路子

一个学期如何自主完成一本书的学习,如何自主预习、学习、讨论、交流、命题、训练,是摆在学生面前的大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高效完成任务的门径,帮助学生建立起组织系统———有主持人的学习小组,主持人选出大组长,大组长选出科代表。这个金字塔结构就保证了自主阅读的完成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如手使臂,如臂使指。一个班就是一个组织,而不是一盘散沙,便于教师从站立姿势、讲话要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做人做事等等细微末节方面去训练、培养、雕刻学生。一些老师搞自主阅读之所以往往不了了之,总觉得学生不配合,费时低效,感到难度太大,不如自己讲省事,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这个让学生自主管理的结构。

(3)教点子

当学生遇到障碍、感到迷惑、茫然无措时,作为知识上的过来人、人生路上的先行者,老师的专业积累,“为师”的功夫,必要的“助学”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教给学生解决困难的点子、冲刺学习与人生更高峰的点子、克服心理障碍的点子……具体到语文课堂,老师还要多做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那就是要透彻了解、充分预测各个小组。

9.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人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清代王筠说:“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难怪有人说:“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人从平淡中发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赋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创造学习应用机会,培养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很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的机会,那么学生就感到学习数学的必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活动中,可以给每组的同学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各一个。让他们动手量一量圆柱容器的水是圆锥容器的几倍。操作完成后,再让他们自己交流、归纳,说一说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像这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他们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关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数的乘除”这一单元中,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让学生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出一个任意数,我都能迅速判断出来,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们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听我这么一说,他们争先恐后地出题考我,我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们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我话锋一转,进入新课,他们马上会兴趣倍增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给学生设置一个个悬念,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这样不仅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兴趣。

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之一。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竞赛游戏,看谁能先抢到51,规则是这样的:每人每次只能数1——2个数,看谁能最后数到51,抢到51的人为胜者。可以先请一个学生和老师比赛,为了公平,进行三局两胜制,看谁能先抢到51,先让学生选是先数还是后数。当比赛进行到第三局的时候,就有学生在下面说了,要先抢到48,抢到48就可以获胜,但怎样才能先抢到48呢?这时学生们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对学习数学就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外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数学活动中,既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扩大了知识面。

(1)自编数学小报

这项内容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

(2)数学故事会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数学童话故事、数学家的故事不是件难事。再把收集来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也锻炼了口才,不失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可采用自编数学故事和续编数学故事。教师提供一些材料或一幅图画,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编出一段小故事。不管是自编、续编还是新编,均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这无疑能解放孩子的大脑、嘴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手段。

(3)课外制作活动

都说现在的孩子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现在孩子们有了多余的时间,可结合课堂教学,让孩子动手制作七巧板,拼成美丽的图案。

(4)参观访问调查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不少学生却感受不到。让学生去参观访问一些企业,一些专业户,看看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解放孩子的空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带学生去访问养鱼专业户,参观他们的鱼塘,听他们介绍养鱼中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如饲料的配置,鱼塘面积和养鱼尾数的关系,利润计算等。同时让学生帮专业户出谋划策,怎样可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或者让学生对自己或邻居家这几年年收入进行调查统计,再进行分析。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学中学会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10.培养学生热爱英语的方法

如果学生对哪门学科感兴趣,那么教师就不必担心学生学不好本门学科。在学校里,每位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那我们英语老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形象,让学生尊敬自己

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必须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情。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还应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会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渲染气氛,使其能够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要能像演员一样会表演,能够在什么道具都没有的情况下,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这是教师魅力的表现。从而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表演。

例如,教《Can you play guitar?》时,老师先进行动作表演:dance,swim,sing,play guitar——,让学生猜,并用英语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表演动作,其他同学猜。因为有的动作很滑稽,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后出示句型:A:Can you——?B:Yes,I can./No,I can’t.让同学们两人一组操练句型,一人做动作,一人猜。这样做动作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让学生们感觉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人。每个班级学生的成绩都参差不齐,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困生”身上,让班上每位学生都在课堂中有收获,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体育用品和方便带的物品。学生们拿的物品各种各样。上课前先让他们学会用英语说出自己物品的名字,没学过的自己查字典学会。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物品。然后老师出示句型:A:Do you have——?B:Yes,I have./No,I haven’t.同学们用这些物品分组练习。大家热情很高,教室顿时充满了英语对话声。然后找几组同学展示自己的对话,同学们争先恐后展示。直到下课,大家仍然兴趣盎然地问答。本节课每位同学都参加了表演,都是课堂大舞台的演员,而且课后还意犹未尽。

通过我们英语老师的摸索学习,能让我们的学生热爱英语,享受英语,在快乐中学习英语。达到这种学习境界,还怕学生学不会英语吗?

11.指导学生热爱生物的方法

初中阶段的生物在众多科目中处于“次科”的地位,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热情不高,这种现状为教师的教学提高了难度。

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热情是密切相关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就高,更能使其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来享受。全身心投入,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必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为了使自己所讲的知识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兴趣和思想着手,让学生知道当前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及应用领域的关系,从而知道学习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采取“满堂灌”的强制性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只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强迫记忆。

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只知道背诵,而不知道应用,这种状况,成绩再好,也只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试考完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脑海里残留的记忆也随之消失,跟没学习过一样,没有一点效果。如果是热情高涨、理解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通过教学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呢?

培养学生重视生物科学的兴趣

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思想感情和探索生命科学规律的兴趣。

在初一上第一节生物课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生物世界外,还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以及在我们的家园——地球存在的生命现象。

解释有关于生命的基本问题,联系我们周围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家庭保健,生老病死,环境污染等,告诉学生生物与医学的关系,学好了生物就是“半个”医生;介绍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进展,如: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等,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意识到生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接着可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如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等等,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走在生物学研究的世界前列,我们后来人通过努力必须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

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中国最高科学奖500万,杂交水稻的成功使世界25%的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又如中国遗传学家谈家桢,他对果蝇进化遗传学研究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中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1985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无以不是从最基本的生物学起的。

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抽象概念及微观领域的理论非常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解这部分知识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放映细胞的各种结构,并配上文字说明各个结构的功能及对动植物作用,以重叠渐进的方式出现,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学生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形成感性认识,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活跃了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

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化微观为宏观,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讲《细胞分裂和分化》时通过动画来演示并分析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全过程,讲《植物种子的萌发》时,通过动画来演示种子到植物实体的一个全过程。这些可以通过动画,把微观变为宏观,把平时肉眼难以观察变为直观,通过图像变化来观察整个演变过程,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它能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能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形象可见,更能打破空间的界限,在微观世界体验生命的神奇,促使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探索这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动手实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生物学是一门突出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新教材除了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探究学习的要求外,还独立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因此要结合校学生人数和生物实验室,易于开展探究实验的实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力做到将能开的实验全都开齐、开全。

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而同样的标本在一些同学的操作下却能观察得到,好胜的他们不服输,经过他们的数次操作,成功的喜悦浮在脸上,并从中得出不是物镜离标本越近,标本就越清晰的结论。

又如《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才能做,须将暗处理两天后的蔬菜其中的两片叶子遮住再光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行,实验中由于选择的菜叶太大,隔水加热的酒精太少,结果酒精沸腾后快挥发完,菜叶的叶绿素还没溶解完,使得实验失败,学生并不甘心,又一次次的将暗处理后的菜叶剪小,加热的酒精备多,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为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探究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掌握现在的知识点,而且也为往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及互相交流学习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时,思维得到启发,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运用探究的方法,做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正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和学会做”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另外,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有主动表达意见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他们能够把小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适于写文档;有的学生则善于表达交流,负责活动后的小结;有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极强,他们在实验方面的表现就很出色。所以要合理利用各个学生的长处,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效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学好这一门学科的自信心。

总之,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肯不肯去想办法,是否愿意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去调整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怎样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到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用实验激发浓厚的兴趣,初中化学第二章《氧气》是属于元素化合物内容,学习的是氧气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本章知识与生活实际和化学实验比较密切,而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化学实验最能直接反映事物变化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实验,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和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能力,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实验,培养其实验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广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胆识。

在实验中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在实验中参与问题的发现,带着问题探索,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得出结论。就能自然地接受并记住所学知识,而不会生硬地死记结论,因而就增加了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O2性质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感兴趣又无法解决的问题:O2为什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里的鱼为什么能够生存?需要少量的氧气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做实验、看书阅读讨论,进行求知探索,这样学起来就有兴趣了。

(2)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对比

揭示物质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根据本章单元总结中的图表对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条理化,便于记忆。

(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

中学生对于来自生活、自然和工农业生产的化学现象,极易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本章中本人提出了一系列实际问题:怎样证明钻石的成份是碳?燃烧的煤炉中有几种反应发生,怎样才能清洗水壶中的水垢……等等。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恰当的联系生活,联系生产实际,联系自然,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使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成功解决问题中提高兴趣。

加大感情因素,热爱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接受知识的贮存器,而是有情感、有性格的活生生个体,对学生多点关心,热爱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13.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

基于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美术教师在岗位上如何发挥好作用也必须重视起来,而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美术课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所需要的热情、信心、辅导、展示、有心等内容。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而在当代,美术的含义已经外延为“广泛形象表达的能力”和“一种视觉艺术”。美术教育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创造性的学科,在它的学习中更多的呈现出人的情感、态度、智慧与技术的品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想要在某一学科达到一定深度的人需要老子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基本技能。任何想要与其他自由教育的个体讨论的人也需要具备艺术和科学的常识。”

既然美术这样重要,那么教师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如何带领学生很好的开展美术课就是最需要关注的,而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美术课的关键所在。整理出下面几点。

教师本身就要热爱美术,勤于钻研

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本身就要非常热爱美术课,要像一滴水里的海一样,重视自身学习和研究美术范围内的东西,自己了解的多了再去影响他们就非常有说服力了。

具体操作时,可以经常制作课件和教具,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再有很鲜明的比较和认识。把在美术范围内的东西都放在心上喜欢,这样再去影响他们就非常有说服力了。如在上第九课《学画山水画》的时候,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可能有部分同学因为材料多而带不全,这个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论语》中孔子就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美术课上准备好工具材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带来很多和本课有关的国画作品或者国画书,先上一课前奏课营造出气氛,让他们深切的感受到国粹水墨画的淋漓尽致的效果。那接下去一课带不全的人就很少,就算实在没带的也会想方设法去进行准备,在老师的重视和执着下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孩子们会为了他们感兴趣的事而做出努力。

教师要经常鼓励,建立信心

威尔逊说过:“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有八九都能成功。”而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

课堂中,身为主导的教师要主动去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给予最好的帮助。而在美术课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不受教师太多的影响,学生能够自主的发挥个性、展现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去相信他、鼓励他,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切忌说“你真棒”之类的场面话,而要根据美术元素上来肯定。

如在第三课《抽象雕塑》中,教授只要告诉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角度出发,利用现有的材料(如黏土、铁丝、纸盒或铅笔等自己身边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制作,只要作品利益明确在造型上体现就可以了。制作过程中,会有同学忐忑的询问意见:这个想法好不好?我这样做可以不可以等问题。教师回答都是对他们的想法及作品充分肯定的,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自己意识流的东西,而且及时的肯定更有利于他们作品的继续创造,一小步的成功就是对他们的鼓励。正如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教师要重视示范,个别辅导

学生很在乎教师的美术水平到底怎么样,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好奇心,可以经常示范或者出示自己的作品。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到学生面前巡视,检查学生的作画步骤、方法、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问题,给予必要的、具体的指导。辅导要在示范和点拨两方面进行。示范中教师的讲授十分重要,着重在重点和难点上,且要在方法上启发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并不是照抄老师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的运用为传统的教学示范在形式与效果上都可以带来极大的改变,利用课件的形式我们可以把须示范的要点、激发、步骤、讲解、说明等进行非常有效的整合与创意、以使示范更形象、明确、直观、高效,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第五课《静物写生》中,可以先出示教师的作品进行美术元素上的讲解,用课件的形式告诉他们先大胆落笔画出物体的大关系,注意好构图,然后才是描绘局部并进行艺术的加工取舍。而在学生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小范围内讲解,不要用画的像不像去束缚学生,而是要告诉他们作为艺术作品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而应该有取舍和提炼加工,这样的辅导方式不仅可以引导他们发挥自己个性上的优点并体现到作品中去,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一种特质的个性美,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拉近距离,当他们喜欢上热爱美术的老师之后,学习美术的热情也会进一步升温的。

教师要让学生展示自我,收获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会因为作品被展览、被班级同学们充分肯定而体验到成功,把学生的作业展示出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从而更加喜欢美术这门课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分享交流美术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作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第二课《形体的组合》,原本很不起眼的普通形状在他们的心灵手巧下组合成一个个构思奇妙、造型新颖的作品。如果再将他们的作品十分完整的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他们的喜悦就会油然而生,即能发现自己作品的优秀之处,也看到其他同学作品的特别,这样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取长补短。

教师要做有心人,办有意事

很多时候老师要学会故意,高年级学生有时会觉得学美术不如学其他学科那么有用。老师要故意的、经常的渗透美术方面的知识和作用,而不要和学生起正面冲突而引起反感。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动机,从而来认真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人与人要多用心灵去沟通,播种爱心,收获希望!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他们的惊喜让我觉得开心,他们的热情让我觉得感动,他们的成功让我觉得幸福,他们的期盼让我不断进步!

总之,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重要保证之一。因此,每一个美术教师都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上下一番功夫,花一番脑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14.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秩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学生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并且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所学习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奥尔夫教学法,改革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将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提倡学科整和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有效体现这一教学理念。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一首小诗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侯/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她/去给地主/缝一件虎皮长袄/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2)教师请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月亮

谷堆、莲花、妈妈,以及相依相伴的事物造型;另一部分学生想象自己是晚风,从人们身边轻轻地、慢慢地吹过,温柔地抚摸着我们……最后轻轻地、慢慢地围绕在妈妈身边。

(3)教师讲音乐同样具有诗歌一样的魅力

(展示课件)导入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

(4)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引导学生

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这时候,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

(5)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学习

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

激起学生的共鸣,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要求学生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教授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于是“过年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舞”“闹新春”等名字诞生了。

并同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舞”这个名字,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想跳的冲动,于是我就想为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且很“雅”,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

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不同的欣赏内容,学生动作缺乏时,教师就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各种提示动作。

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

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例如:教师在请同学们欣赏《我乘上小马车》时,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以西方国家中两个流浪儿,他们以甜美的歌声换取面包。一位贵妇人就利用他们的歌喉去赚钱,将他们带回自己家中。这首歌曲就是当天晚上他们在梦境中所唱。歌曲表现了孩子们在梦中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教师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学生们反映极其强烈“他们不应该跟那个贵妇人去,他们被利用了”“他们根本就过不上好日子”“贵妇人是个大骗子,应该有人揭发她”“他们应该找正式的教唱歌的地方去演出挣钱”……各种想法接踵而来,教师没有批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想法,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这是十分可贵的。音乐课就应该把主动权教给孩子们,让音乐课上永不结束真理。

无独有偶,《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问到:“雪花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一个极有诗意、极脱俗的回答,可他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语文、数学等工具学科,也经常发生在最具创造特点的音乐学科。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学的传承式的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唯命侍从,只能被动的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改善教师以往的评价机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很专业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三个主题旋律的速度是怎样的?”而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