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繁殖
小小病毒“多子多孙”
一个病毒颗粒,不仅个体极小,同时不具细胞结构。它们只能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繁殖,在体外它不具任何生命特征。可是一旦进入宿主体内它就大显身手,指挥并控制宿主细胞内原有的各种“机器和库存原料”按照病毒的遗传特性来复制和亲代一样的子代。
有些病毒增殖后的子代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少量释放,有的病毒则大量累积,使宿主细胞破裂,一次排出。不同病毒从感染到释放这一周期长短各异,有的只需十几分钟,有的则需几十分钟或更长。产生和释放的子代数量因病毒宿主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有的一“胎”生几十子,有的几百子, 有的则成千上万。被释放的子代病毒,又可以更多地去感染,开始新的生长周期。如此重复,“子子孙孙”愈来愈多,真可谓“儿孙满堂,多子多孙。”
鸡 菌着生在白蚁巢上
鸡是我国西南地区的著名食用菌,其形如伞,味如鸡,四川人称之为伞把菇,台湾人称之为鸡肉丝菇。
鸡与白蚁有关,大多发生于白蚁巢的菌台上。在离地 0.5~1 米深处的白蚁巢的地下洞穴内充满着单个或者通常 2~4 个一小群的白蚁巢,白蚁巢形状不一,它的表面被划成一道道不规则、曲折的陷窝,这些陷窝被鸡的菌丝所充塞,这样,白蚁巢实际上已成为菌台了。菌台的主要成分,据分析有木质素、维生素、植物腐殖质、土颗粒、木质纤维、白蚁的分泌物以及其排泄物等。这些丰富的有机营养、周围的矿物质和水分已成为鸡菌生长发育的很好的“天然培养基”。菌丝在菌台内不断生长,发生分枝,渐渐缠结
形成白球状的突起或称小白球。这种白球状突起呈半球状,直径 0.5~2.5 毫米大小,是由菌丝交织而成的,将发展而成为鸡菌的原基。原基吸收菌台上的营菌养和水分逐渐变大伸长,产生圆柱状菌丝,插入菌台及土壤中, 向上则形成假根,它的顶部逐渐分化成菌盖和菌褶的雏形。随着假根朝着光线方向向上移动,从菌盖中央的乳头状突起顶破表土向外露出地面上,之后鸡菌的菌盖、菌褶和菌柄等一般伞菌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完全展示出来:终于发育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子实体。
鸡菌是一类美味的食用菌,人们很喜欢采食,云南地区能与鸡 共生的白蚁有 7 种之多。鸡利用蚁粪和白蚁分泌的激素促进生长,白蚁则以鸡的白色菌丝体作为食料。有经验的云南农民掌握了白蚁与鸡的共生关系,常在早春向白蚁窝泼水以促进白蚁窝中的鸡菌丝的生长,这样,来日他们就能在白蚁窝上收获较多的鸡。
人工栽培畸形猴头菌
猴头是食用真菌的一种。猴头又叫猴头蘑,子实体圆而厚,常悬于树干上,布满针状菌刺,外形头状或倒卵形,极似猴子的头,故而得名。它原是一种深山密林中的珍贵食用菌,现在,已经可以进行人工栽培了。
在栽培猴头菌时,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出现珊瑚状的猴头菌,有的还会出现表面粗糙、有皱褶、没有菌刺的球菇,有的猴头菌会发红或发黄。这是因为猴头菌对二氧化碳十分敏感,当二氧化碳浓度积累到 0.1%以上时,已分化的原基不能形成正常子实体,以基部为轴心,不规则地多次分刺,就形成了珊瑚状的“花菇”,或在分枝顶端形成发育不良的幼小子实体。出现“球菇”的原因是由于管理条件不适,室温高于 24℃,湿度低于 80%,影响到菌刺的形成,使得菌体畸形发展。猴头菌的幼蕾一般呈白色,有的菌株呈粉红色,是正常现象,随子实体的发育成熟,可转变成白色。如果培养室温度长期处于 14℃低温下,那么,子实体就会发红。子实体瘦小,菌刺卷曲,呈黄褐色,大多与培养室的温度过低有关。
因此,为使猴头子实体能正常形成,在子实体发育期间,要保护室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温度要控制在 18~20℃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90%~95%。当然,最好室内有一定的散射光。这样,子实体就会长得健壮洁白,产量也会大大提高。
银耳必须有“伴生菌”
银耳,亦称白木耳,为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的一种。子实体状如鸡冠或花瓣,富含胶质,白色半透明。
银耳的生长发育也需要某种微生物的“帮助”。我国广大栽耳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现,在生长银耳的耳棒上总有一种名叫“香灰”的真菌伴生着。这种真菌的子囊果为黑色颗粒,在马铃薯、蔗糖等培养基上能产生黑色色素,其分生孢子为黄绿色,形似灰,故名。如果没有香灰菌丝的帮助,银耳生长不旺。但是,香灰菌丝单独在椴木或木屑培养基上生长也不会长出银耳子实体。香灰菌丝是银耳菌丝的伴生菌,它对木材有分解能力,能帮助银耳菌丝获得所需要的养料。
根据测定,银耳芽孢(从银耳子实体上分离得来的)没有纤维素酶和半纤维酶,不能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甚至也不能利用硝态氮,对淀粉水解力也差,因此它不能单独在木培养基上生长。只有当银耳芽孢与香灰菌丝混合接种在一起时,由于银耳获得了香灰菌丝分解木屑得到的糖分,从而繁殖成功。
蘑菇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根据蘑菇菌种的来源和生产目的,通常将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孢子或菇体组织在琼脂培养基上萌发、分离的菌丝,称为母种。它是生
产其他菌种类型的原始种。获得母种,有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两种方法。一种是从蘑菇菌褶里收集它的孢子,并在适宜的条件下,使孢子萌发成菌丝, 这是孢子分离法。另一种是从蘑菇子实体的菌伞与菌柄之间,切取某一部分组织,放在培养基上来培育菌种,称为组织分离法。母种又称一级种,它是生产上作为扩大培养用的菌种。母种一般以试管作为容器。按照一定的配方制成斜面培养基。对母种的要求是纯度要高。
原种是二级种。原种来自一级种的扩大培养,它是母种和栽培种之间的过渡种。原种是在栽培季节前 1~2 个月提前制备以供生产扩大为栽培种所准备的。对原种的要求是保持纯度,绝对不能有污染。常采用 750 毫升、透明度较高的玻璃瓶作为培养容器。制作时,将母种(斜面菌种)接入灭菌的瓶装麦粒、木屑、粪草等培养基内进行培养。
原种的制种量较少,必须进一步扩大制种量,获得直接用于生产的菌种, 称为栽培种,也是三级种。栽培种是将原种接入灭菌的瓶装或塑料袋培养基内培养而成的。
最适宜栽培食用菌的木屑
香菇、平菇、金针菇、滑菇、猴头、黑木耳、银耳等都是以木材为生长基质的菌类,它们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较强,可用椴木或木屑作培养料进行栽培。
那么,是否所有树种的木屑都可以用来栽培这些食用菌呢?不是的。含有松脂、精油、醇、醚等杀菌物质的松、柏、杉等针叶树以及含有少量芳香性杀菌物质的樟科、安息香料等少数阔叶树种的木屑,一般是不能直接用来栽培食用菌的。一般的阔叶树种如柞、柳、榆、槭、杨、槐、桑、桦、枫、构、椿、栎、桃、梨、苹果、苦楝、悬铃木等的枝条和木屑,都适宜栽培食用菌。
近来经过不少单位试验,松、柏、杉等针叶树的木屑只要经过预处理, 还是可以用的。预处理的方法是:将经过曝晒 2~3 天的新鲜干燥的松、柏、杉等树的木屑盛在容器内,注入沸水浸泡,并加入 1~2%的石灰粉拌匀,覆盖旧麻袋保温。浸泡 1~2 天,控水后再用清水冲洗,基本上达到无松油味和碱味后,摊在塑料薄膜上晒干,促使木屑中残留的有害物质进一步挥发。然后适量喷水,使含水量达到 60~70%,PH 值为 7~7.5,再将四周塑料薄膜卷包盖严,使其发酵。待料温达到 65~69℃时,保持 2~3 天,然后散开堆料,晾凉后就可使用。也可用堆置发酵的方法,待堆温升高到 60~70℃时,
维待 3~4 天后翻堆,将四周的翻至中间,再发酵一次就可使用。
一般松、柏、杉木屑处理后,用于栽培食用菌时,都要加入 10%~20% 的麸皮或米糠,还要加入 1%~2%的过磷酸钙。
草腐菌和木腐菌的培养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需要摄取一定的营养物质。不同种类的食物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方式也不相同,一般有腐生、共生和寄生 3 种类型。大多数食用菌是腐生型的。在腐生型食物菌中,其中一种多生长在腐熟堆肥及腐烂草堆上, 它们靠分解吸收粪草中的有机质作为主要营养来源,这类食用菌又称草腐菌。另外一类食用菌主要生长在枯立树、倒树桩及断枝上,它们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较强,也可用木屑作培养料进行人工栽培。这类食用菌又称为木腐菌。不管哪种营养类型的食用菌都是从基质中摄取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生活的。
草腐菌要求培养料中的碳氮比在堆肥前为 33∶1,堆肥后为 17∶1。而禽畜粪是氮素的主要来源,所以,堆肥时加入一些禽畜粪可以提供氮源,同时, 禽畜粪中有许多耐热性微生物也有利于提高堆温,加快养分的释放。
但是,香菇、平菇、木耳、猴头等这些木腐菌,要求培养料的碳氮比是20∶1,而木屑中含氮量只有 0.4~0.5%,大大低于需要。因此,在用木屑栽培食用菌时,就需添加含氮素比较高的麸皮或米糠,添加量以 20%左右为宜,过多反而不利于菌丝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