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调整“先欧后亚”战略

在日本的突然袭击下,英、美在太平洋战场受挫,战前及战争初期拟定要保卫的西太平洋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如香港、新加坡、英属马来亚、缅甸的一部分、菲律宾、荷属东印度、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新几内亚岛的大部、所罗门群岛以及一系列其他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群岛、锡兰和印度受到威胁。

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前沿已退缩到以夏威夷为中心,北至阿留申群岛,南至澳大利亚的弧线之上。倘若这条防线也被突破,美国西海岸将裸露在日军面前。

1942年3月9日,在日军攻占爪哇的当天,美国总统罗斯福电告英国首相丘吉尔:

太平洋的局势现在非常严重。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提议,3月17日,英美两国首脑就战略区的划分达成协议,由英国负责中东和印度洋(包括马来亚和苏门答腊),而美国负责整个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印度和缅甸在英国负责的战略区内,中国战区则归美国负责。同时,双方进一步确认了“先欧后亚”的基本战略。这意味着美国在太平洋要采取战略守势。

然而,急剧恶化的形势,导致美国国内掀起一股要求修正“先欧后亚”战略方针、重视太平洋战场的舆论浪潮。

1942年3月9日至16日,美国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会上,美国海军力主将美国陆海军主力转向太平洋战场,发动联合攻势,把日军赶出拉包尔,解除对澳大利亚的威胁,甚至可以为此动用派往欧洲的增援部队。

陆军航空兵的意见截然相反,要求全力以赴在欧洲打败德国,不主张向太平洋派遣增援部队,并准备承受失去澳大利亚的后果。

最后,根据罗斯福总统在3月5日的白宫会议上宣布的坚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在太平洋发动进攻的方针,参谋长联席会议采纳了陆军部提出的妥协的战略计划,决定在坚持“先欧后亚”基本战略的前提下,以保证太平洋方面能承担目前的任务为限度,派遣有限兵力保卫夏威夷、澳大利亚的安全。

正如金海军上将所说,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方针是:“该守则守,能攻就攻。”这样,美国在为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进攻而训练部队和积蓄物资的同时,也为太平洋战区提供大量舰船、飞机和部队,以便坚守那里的重要阵地和保卫交通线。

为贯彻上述战略计划,美国建立了太平洋战区新的指挥体制。根据罗斯福总统1942年3月30日批准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议,太平洋战场划分为两个主要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战区。西南战区包括澳大利亚及其邻近海域、所罗门群岛的西部、俾斯麦群岛、新几内亚、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苏门答腊除外)。

美国陆军上将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司令部设在墨尔本。1942年7月20日,司令部又迁到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

其余太平洋区域为太平洋战区所辖范围,但巴拿马运河附近地区和经线110度以西的南美洲沿海地区除外。

太平洋战区由于海域辽阔,又划分成三个区域:北太平洋区域,中太平洋区域,南太平洋区域。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担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接受美国海军总司令金海军上将领导,麦克阿瑟则受美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领导。

1942年3月,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得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令,明确了两个战区的作战任务。指令规定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任务为:

守住澳大利亚的关键性军事区域,将其作为阻止日军征服西南太平洋和今后对日反攻的基地。

粉碎日军对澳大利亚及其主要交通线的进攻,摧毁进入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的日军部队、补给船、飞机和基地,阻止日军进攻。

消灭从新征服区域向日本运输原料的日本船舶,对日本实施经济封锁。保卫西南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陆地、海上和空中的补给线。

在西南太平洋沿线岛屿驻兵,建立基地,确保该区域航路安全。

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友军作战。

进行反攻准备。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规定太平洋战区的任务是:

确保美国与西南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补给线及作战上必需的岛屿。支援西南太平洋的友军。牵制太平洋的日军。支援北美大陆的防卫。保卫重要的海上及空中交通补给线。准备对日军基地实施大规模登陆战,初期攻势应从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起。

从上述一系列战略决策及任务中可以看出,到1942年3月,美国已经放弃了菲律宾及西太平洋地区,退守中部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在太平洋处于守势的基础上,力图保卫阿留申——夏威夷——澳大利亚一线至美国西海岸的广大区域。其中重点是守住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两个战略要点,以及联接这两地的漫长的海上交通线,以此构成稳固的对日防御的战略前沿。

美国西南太平洋战区承担的任务主要是防御性的。在如何完成保卫澳大利亚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它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澳大利亚方面设想的内陆防御计划,即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建立从布里斯班直达南部滨海的阿德莱德防线,借此保卫澳大利亚心脏地区;二是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麦克阿瑟主张的境外防御计划。麦克阿瑟认为,内陆防御计划将牺牲澳大利亚广大的西北部地区,是纯粹的消极防御。即使守住了这条防线,其结果也将使美军无限期地陷入一个被日军围困的岛国之中,失去反攻的一切希望。因此,麦克阿瑟决定将澳大利亚保卫战放在澳大利亚境外进行,在新几内亚东部山区建立防线,利用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作为补给基地。如果成功,不仅可以达到保卫澳大利亚的目的,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反攻。麦克阿瑟的主张被采纳。

太平洋战区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夏威夷,并加强夏威夷至澳大利亚的西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该任务早在战前太平洋舰队的计划中即已存在,不同的是,由于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重大损失,以及战略前沿的不断退缩,该项任务已成为太平洋战区的首要任务。

1941年12月30日,新任美国海军总司令欧·金海军上将,给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明确规定了下述任务:

除控制并固守夏威夷至中途岛一线外,还须保护上述地区与美国西海岸之间的海上交通线。除尽早控制并固守夏威夷至萨摩亚群岛和斐济群岛一线外,还须保护美国西海岸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

1942年1月,日军攻占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尔之后,澳大利亚及其东面的海上通道受到严重威胁。作为应急措施,美国开始增强夏威夷、澳大利亚以及两地间一系列岛屿上的陆、海军防卫力量。

1月至3月,美国陆军向海外派遣了13.2万人,其中11万余人派往夏威夷和澳大利亚。

1942年春季,美国在确定了太平洋的战略方针为战略防御结合个别地区的局部进攻战役之后,加快了在太平洋战场集结力量的步伐。到1942年6月初,美国陆军驻守海外的50余万人,约24万多人负责保卫夏威夷—澳大利亚一线,占美军驻海外部队10个师当中的7个,而西半球以外的航空兵几乎全部派往太平洋。

到1942年12月3日,在中太平洋地区,总共驻有14.5万人的地面部队和航空部队;在南太平洋驻有9.1万人;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约有11万人。

美军用于对付日本的兵力,比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多出约5万人。此外,美国海军主力也同样集中在太平洋。

尽管英美早已确认“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但是,鉴于太平洋局势紧张,美国1942年春夏的战略计划不得不将太平洋作为主要战区。

这一阶段,美国根据全球战略重点的需要,在太平洋采取的是防御战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的作战任务,即首先确保战略前沿;如有可能,在局部地区转入积极行动;在收复失地的同时,伺机准备大规模反攻。

为此,美国在1942年年内把大量的陆、空军力量陆续投入这一战区,一方面阻止日军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力图达成兵力兵器上的优势,以实现对日本的大规模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