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探奇
各种各样的怪湖
三色湖三色湖位于印度尼西亚佛罗勒斯岛上的克穆图火山山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林木葱茏,繁花似锦。银白色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直泻而下,蜿蜒曲折的河川小溪,在深山幽谷里潺潺作响。
三色湖是由三种不同颜色的火山湖所组成。它们彼此相邻但湖水颜色各异。其中较大的一个火山湖,湖水呈鲜红色;与它相邻的一个火山湖,湖水呈乳白色;还有一个湖的湖水呈浅蓝色。每当中午时分,这三个湖的湖面上轻雾缭绕,好似笼罩着层层薄纱,格外迷人。一到下午,整个湖面上却是乌云密布,加上从三色湖随风吹来阵阵刺鼻的硫磺气味,令人感到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据记载,这三个颜色各异的湖水是由于很久以前克利穆图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呈鲜红色的湖水中含有铁矿物质;呈浅蓝色和乳白色的湖水中含有硫磺。
甘咸湖甘咸湖原名藏巴湖,位于印度斋浦尔,面积约达200平方公里。一年中湖水有时甜,有时咸。即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这8个月内,湖水含盐量极高。在此期间用蒸馏方式,可加工盐20万吨。6月至9月的4个月内,盐份全部消失,略带甜味的湖水可直接饮用,这段时间正值本地区的雨季,过量的雨水常常造成湖水泛滥。雨季一过,藏巴湖又恢复了极高的含盐量,变成了咸水湖。
肥皂湖在希腊爱琴海中有一个奇妙的“肥皂岛”,岛上居民用不着买肥皂,衣服脏了,随手挖一块泥土就能当肥皂用,真是妙极了。世界上的事,往往无独有偶,在前苏联乌拉尔市还有一个“肥皂湖”,那里的居民衣服脏了,用湖水搓洗几下就干净了,连衣服上的油渍都能洗掉。据研究,湖水含有按一定比例化合在一起的苏打和食盐,所以有这样奇特的作用。
变色湖澳大利亚南部有个湖泊,一年中会出现灰、蓝、黑三种颜色。这是由于湖中含有大量碳化钙,并随季节变化上下浮沉,因而引起湖水变色。
汽湖在东非的扎伊尔的边境上有一个湖水就像汽水似充满气体的“汽湖”——基伍湖。基伍湖的湖水很有趣,它上层湖面的水就像汽水瓶的盖子,一丝气也没有,还有很强的封固性;下层的水中却蕴含着大量的天然气。“汽湖”的湖水还分成不同特性的多几个层次,越往下层含气量越高。层与层之间的阻隔性也很强,这样就将大量的天然气“锁”在了湖里,使它无法悄悄地逃散到大气中去。
双层湖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的努沃克湖,上淡下咸,界线分明。两层水中生长着截然不同的动植物。所以人们称它为双层湖。
南极冰层下的东方湖
1993年11月23日,英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召开南极东方湖地球物理学研讨会,通过雷达、人工地震测定的数据分析,加之以往经验的积累,测出南极冰层下有一个东方湖。
东方湖位于东方站附近。东方站是原苏联于1957年建成的。这里是冰盖研究的理想中心领域,冰川学家已在这里打钻到2700米深度,获取了大量有用的数据,认为东方站冰盖3800米深处隐藏着一个面积为10000平方公里的湖泊。它长250公里,宽40公里,细长呈椭圆形。湖上冰盖表面海拔3500米,湖水表面在海平面以下300米、湖水深度为400米。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神秘的冰下之湖,而沿着湖的西侧,冰盖下面还有一个山脉,山脉东侧是深深的山谷,山谷里充满了湖水。东方湖的面积是贝加尔湖的三分之一,是地球上极大的地下水资源。
按理,冰盖底部的温度应该是冰点以下负几十度,是不应该有水存在的。后来经分析认为,底部含水的冰层可能是受上部冰重压力,在高压下使冰消融变成水层。这种现象在现代冰川学里称为压力消融。
然而,仅仅是压力消融就能形成这么浩大的湖泊吗?显然难以令人相信。于是,这些学者们又提出了地热融化之说,即从地球内部涌出的地热使冰盖底部融化形成浩淼之湖。
地球内部的热不断从地球表面释放,就像人体散热一样。由于在冰盖岩盘打孔很困难,所以这个热流在南极大陆还没有准确的测定,而只有在美国默多站和日本昭和站测量过,表明南极地区的地热极为微弱。
综合分析认为,南极大陆地壳热流量应该比全球的平均值低得多。据此,另一学派就提出了反问,地热温度不高的南极大陆,其冰盖下的冰怎么能被地热融化呢?
东方湖的形成究竟是压力消融,还是地热融化,是两者同时作用,还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这都是一个谜,有待于做深入研究。
现在,有许多学者多次组织打钻,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湖水受到很高的压力,担心从钻孔里可能吸不出水来。当然,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对湖水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的在考虑湖水的成分,即水中有无生命存在;有的想通过湖底沉积物搞清湖泊的成因和古代环境;也有的想通过东方湖找到南极在冰川期前人类活动的遗迹,从而揭示南极古地图的来历。总之,目前东方湖之谜还尚未破解。
神奇的国外河泉
香河,位于西非的安哥拉境内,原名勒尼达河。香河仅长6公里,河水香味浓郁,百里之外也能闻到扑鼻奇香。
据说,香河之所以香有两个原因:一是河底生有很多能在水中开的花,花的香味散发出来溶于水中;二是河底的泥沙含有香味,但是真正的原因人们还没有搞清楚。
甜河处在希腊半岛北部,有一条奥尔马河,全长50余公里。河水甘甜醇口,有某些地段其甜度甚至可与甘蔗汁相媲美。地质学家认为,甜河的形成是因为河床的土层中含有很浓的原糖晶体的缘故。另外,这条河尽管很甜,但当地人都不敢把它当糖水喝。
在哥伦比亚东部的普莱斯火山地区,有一条雷欧维拉力河,全长580多公里。因为河水里约含8%的硫酸和10%的盐酸,成了名符其实的“酸河”,河水中无鱼虾及水生植物。
这条河河水不仅味酸,而且刺激性强。经探测证明,河床中有不计其数的深长穴道直通火山区,河水的酸性可能是火山爆发时排出的燃烧物和硫酸、盐酸等物质经由河床穴道渗入河中所致。
彩色河就是位于西班牙境内的延托河。河的上游流经一个含有绿色原料的矿区,河水呈绿色;往下有几条支流经过一个含硫化铁的地区,水变成翠绿色;流入谷地后,一种野生植物又把它染成棕色和玫瑰色;再往下,流经一处沙地,最后汇集到一起,又变成了红色。因此该河也被称为变色河。
而在阿尔及利亚,有一条被称为“墨水河”的河流。这条河由两条含有墨水原料成分的小河汇集而成,当两条河水汇流在一起后便化合成了墨水,人们在这里可以用这不花钱的墨水写字作画。
说了这么多的奇河,让我们再说一说国外的奇泉。
非洲突尼斯的临犹莱山上,有一处奇异的泉水。人们在泉旁可以听到一支支曲调丰富、不断变化的乐曲。原来在泉水的出口处,挡着一块千孔百洞的空心岩石,泉水流到那里后,被分离成无数条细流,这些有着喷射力的细流从中冲击着空心岩壁,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
神秘的中国奇泉
神奇莫测的大自然造就了大千世界上的无数奇观盛景,奇怪的现象之所以存在,自然是有其道理和规律的,只是现在人类还没有研究出来而已,等到研究出来之后,也许就不奇怪了。
在河北省涞水县(有称易县)境内的野三坡风景区,据称每年谷雨前后,这里的山泉会喷出大量的鲜鱼。每尾鱼约重六、七两,黑脊白肚,肉味鲜美,鱼骨坚硬,当地人称之为“石口鱼”。
据专家观察,这种“石口鱼”是一种多鳞产颔鱼,但这种鱼平时究竟生活在哪里?为何在谷雨时节才喷吐出来?是来自地层深处的暗潭中吗?至今还是个谜。
在江西武宁县宋溪乡山口村,有一个泉水洞,高4.5米,宽2米,弯着腰人可以进去10多米,然后渐小。这个泉洞四季流水不止,有趣的是,泉里平时见不到一条鱼,可是到了五六月间就有成群的鱼涌出。鱼群每次出洞后,结伴嬉戏两三个小时,游一段路程就不往下游去了,然后它们掉头逆水而上,重返回洞中。
湖南省慈利县伏龙山腰,有眼奇怪的山泉——感声泉,它隐没在一个石灰岩洞中。每到雨季,尽管四周山水如注,这口泉却滴水不出。而当雷声轰鸣时,清澈的泉水便哗哗外流;雷声一息,又滴水不流。夏旱季节,伏龙山上干得冒火,方圆数里之内河干地裂,而这口山泉附近却冷风习习。只要有人在洞口叫喊一声,便有清澈的泉水奔涌而出。有几人如果在泉边小憩,无意中爽朗地大笑,泉水在突然间就能溢流。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学大寨运动中,曾经有人试图从叫泉开挖一条“长流水”以灌溉山拗农田,但是,那山泉仍然是不叫不流,无声不淌。工程进行了十来天,不得不停工。估计这口泉所处地形一定是天然的感声构造。
安徽省寿县也有这么一眼怪泉,人站在泉边对泉喊叫,立刻便有泉水涌出。大喊泉水大涌,小喊泉水细涌,不喊则不涌。
据1987年5月8日《农民日报》报道,在四川省松潘县境内的雪宝顶东南悬崖上,突兀着一块苍绿的巨石,会随人的呼叫涌出清流,被藏胞们视为圣地。“雪宝顶”距县城25公里,是藏族佛教信徒朝佛举行转山会的地方。每当朝佛的信徒来到突兀的巨石下,叩头长作拱毕,老喇嘛便带领信徒们齐声呼叫:“东巴雪洛(藏族的智慧之神)——丑耸(赐水)。”喊声过后,巨石濡湿滴水珠成串而下。在阵阵“丑耸”的呼唤声中,越来越大的水流从巨石上奔腾而下,抛掷出根根银柱,悬挂起幅幅水帘,从几十丈的高处直撞崖底,似雪崩腾起白蒙蒙的烟雾,甚为壮观!最大时瀑水可达水桶般粗。人们停止呼唤,瀑水也渐渐隐去,这确是名副其实的喊瀑。
在云贵高原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近发现了一眼神奇的太阳泉。这股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间流出,被储在青石的泉池里。但是,你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叮咚泉流。太阳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既不是一年四季长流不断的泉水,也不是间歇泉,它泉涌的时间是由太阳光决定的。
天气晴朗的早晨,当太阳光照到泉口石缝,清澈的泉水就缓缓流出,持续40分钟左右,水量约2吨。如果天气到中午或下午才放晴,泉水同样在太阳光照射到泉口时流出。倘若整天没有阳光,这个泉也没有一滴水流淌出来。专家考察发现,太阳泉的水质不同,其比重比一般的水要大3%左右。据介绍,这种神奇的太阳泉现象,在别的地方尚未见报道,其科学奥秘何在,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广东省湛江市有一口地震观测井,叫罗屋井。该井水位变化还可以反映鱼汛,渔民能从水位记录线上看出次日可捕到什么鱼,捕鱼量有多大。这可真是让人费尽思量。
四川省长宁县也有一眼井,井内有两道水脉,味道一淡一酸。若是堵住其中一脉,另一脉也就不会出水了,放开以后,两脉都又开始涌水,这是什么道理,人们还弄不清楚。而江西于都县紫阳镇有一井,逢单日水酸,逢双日水甜,一年四季如此。
安徽省安庆市郊有一泉,当人们抢着汲水时,泉水就断流;而当人们相互礼让按顺序汲水时,泉水即涌流甚欢。为此人们叫它礼让泉。
1987年6月,在海南岛万宁县尖岭山发现了五眼神奇温泉。这五眼温泉分布呈弯月形,泉与泉之间的距离远的约10米,近的仅几米。但泉水温度高的达80℃,低的只有40℃左右。温泉的泉水均清澈透底,稍带硫磺气味,能提神醒脑,消炎解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
从前曾发现能预报天气的岩石——气象预报石。近来,人们也发现了可预报天气的温泉——预报气象泉。这座泉叫仙人塘,位于中国云南西部。此泉在大雨前2~3个小时,原本清澈的泉水会变成米汤样的乳白色溶液,大雨后2~3个小时又变清。另一眼温泉叫巴腊掌2号泉,在下雨前,水温下降。例如,1985年5月5日上午9时,有几位科学工作者在现场测试,雨前水温为30℃,但雨后温度上升为37℃。为什么雨水能使泉水温度上升?雨水一般都是较冰的,因它是来自温度较低的空中,但雨水下来后,泉水温度反而升高(按理应降温),其原理是什么?还有待专家们去揭秘。但有人认为,这可能与泉眼周围地质(比如有生石灰岩)有关,雨水和潮气会使生石灰产生化学反应而生热,水质变浊,温度升高,沉淀后,水又变清。
云南西畴县有一口井叫疯龙潭,当洪水来临时,井水变浑、起泡,并有隆隆的吼叫声。
在贵州剑河县一个山谷中,有三个天然湖泊,叫媳妇塘、姑娘塘和狗塘,当地群众根据媳妇塘和姑娘塘水的清浊,可判断是否要下雪或有冰冻。每当要下雪时,媳妇塘里的水变浑浊,而姑娘塘里的水则是清澈的。但当有冰冻时,姑娘塘的水变得浑浊不清,而媳妇塘则是清澈透明。
江苏东海县石梁河乡贾庄村,村民杨明吉家1977年打了一口深6米的泉水井,多年来这口井能准确的预报雨情。
该井正常水位1.3~l.5米,水清且甜。遇有干旱,附近水井的水位会下降,但这口泉水井的水量不减。然而,每当天气变阴要下雨之前,这口井的水位会突然下降40厘米左右,而且井水变浊,预示着天要下雨。不过这现象其实还较普遍。
新疆腾格里沙漠有一处鸣泉。此泉每当地震前夕便发出声似短笛的鸣叫声。在吉林省长白山的白头山上,有一股可以作药用的清泉,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将这气泡滚滚的泉水加上白糖,就像喝汽水那样清凉可口。据介绍,这股泉水的主要成份是游离二氧化碳、重碳酸根、镁、钙、钠等,对胃炎、消化不良、便秘、风湿性心肌炎、高血压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据1994年10月13日《新晚报》报道:辽宁省康平县郝官屯乡顾家屯村有一眼水井,据说该井水能医治心脑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传说这眼井是清朝皇帝路过此地时打的,原名孤家井,因而该村取谐音顾家屯。该井常年水温保持在5℃以上。该乡经委主任刘才说,经常用此水的人没有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并且对妇产后无乳现象有明显治疗效果。井中还有一奇观,就是在深井内生长的30余条泥鳅生活常态全部仰游,令目击者惊叹不已。目前,有关部门对该井水进行监测化验,发现水中含有高浓度碘和偏硅酸,这些物质有软化心脑血管的作用。但为啥该水能防癌、催乳,至今仍是个谜,至于“泥鳅仰游”的自然奇观更是谜中之谜,有待科学专家们去进一步破解。
湖南省新宁县烟村乡岩顶村里,有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的深水潭。潭边有个直径约80cm的石洞,不管是天干地旱,还是阴雨连绵,每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5点,准时涌出3次泉水,从未间断,被当地群众称为“报时泉”。“报时泉”每次出水不仅有一定规律而且十分有趣。出水之前,洞内一阵阵狂风呼啸着旋转而出,洞口升起一股烟雾,尔后,浑浊的泉水便从洞中涌出……几小时之后,泉水又带着呼啸声退进洞内,一切又恢复平静。为什么“报时泉”每天3次准时涌出泉水,目前人们还不能解释。
据《新晚报》1997年7月10日第10版报道: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甘家子满族镇的一个山谷里,一眼由于矿物质丰富而带有乳白色的矿泉被当地居民称为“奶泉”。长期饮用此水,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功能。由于此泉眼远离农作物和工矿区,所以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当地74岁的农民李少先介绍说,自从他饮用了奶泉的水,身上的老年斑不见了,几十年的关节炎也基本痊愈了。他们同村的人也都喝奶泉的水。有的群众还介绍说,坚持每天饮用此泉水,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从“奶泉”的成份看,主要是内含稀有元素,因为多数矿泉水中都含有元素碘、钾、钠、镁、锌、钴、硒和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黑龙江德都县的五大连池矿泉水、黑龙江五常市红旗林场凤凰山泉水也都具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功能,值得广为利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山南麓有宽度、深度各两尺多的乳白泉,它常年不枯也不涨,每天早晚9点左右,流出的泉水如鲜乳莹白夺目,随后又逐渐清澈透明。用这种泉水浇灌的西山茶被奉为佳品,用此泉酿造的酒,被誉为“广西茅台”。这种泉水含有丰富的天然氧,是我国最好的软水。
河南省雅县城南有一条地下流泉,该泉水清冽甘美,并带有槐花香味,醒郁醇厚,人称槐花水。早在北宋年间就被用来酿酒,被品酒家称为天然琼液。
据《江南晚报》报道,安徽省庐江县顺港乡大宛冲和小宛冲的两村之间,傍于火山下,有一泉名叫笑山泉。此泉有50至60平方米见方,2米左右深。它的四周长满了绿色灌木和花草,风景宜人。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见底。泉水四周每天早晨笼罩着雾气,人若在其旁,会有飘然欲仙之感。最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这口泉的泉底有5至6个泉眼,平时出水时肉眼看不见,但若人到泉边哈哈一笑,泉眼即刻汩汩向上直冒泉水。笑得越响,泉水就越冒得欢,并且百试即验,故而笑山泉也由此得名。笑山泉里有寸许长的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活泼可爱。人们将它捉来制成“西香鱼”,吃来鲜美可口。笑山泉清冽甘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水。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至今笑山泉仍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重庆晚报》曾有报道,说奉节县有一泉好奇特,雷电起时,伴声而喷。科学探测为间歇喷泉。报道说:迷惑人心几十年的奉节“水怪”,已于近日被科技人员探明,“水怪”并非“蚊龙”,乃一雷鸣喷泉。通过科学测试、解释,老百姓终于见怪不怪了。
雷鸣喷泉位于奉节县红土乡鸡鸣村周治平家的堂屋中心,喷泉口直径约50厘米,泉深不见底。从70年代中期开始,每逢电闪雷鸣,便从泉口喷出约一米高的水柱。泉水喷出时,还伴随着古怪的声音。老百姓惊骇异常,以为是天庭发怒,特派“蚊龙”作怪。于是每逢下雨、电闪、雷鸣时,老百姓便纷纷用五谷盐茶,跪拜、祷告老天爷,以保平安。更有甚者,如一些巫师、道士以此妖言惑众,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政府虽然多次派人制止,解释、教育大家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但始终无法说服当地百姓。红土乡政府曾3次请来成都有关地质勘探人员进行探测。现终于查明,原来该地下有一股间歇性泉水,并有一处天然磁场,所以每逢电闪雷鸣时,由于磁场的作用、雷声的振动,泉水就会自然喷发而出,形成了雷鸣喷泉,并非“蚊龙”作怪。类似雷鸣喷泉,国内还有按季节喷发的泉,如中国山东济南市的趵突泉、虎头泉等。由于地下压力减小,这些现在已不是常年喷发,而是随季节而变,夏秋喷发,冬季间歇。世界其它地方也发现过间歇泉。
譬如在西藏冈底斯山打加冰峰脚下,也有一个间歇喷泉。它在喷发之前,泉口水柱一起一落,经过数次重复后,突然一声巨响,一个直径达2米的白色水柱射入天空,高达100多米。水柱热气腾腾,入空化成一阵热雨。喷一段时间,水柱便又缩回泉口,一切恢复平静。
任何江河湖海,只要地处寒温带一定纬度以北,在冬天就会结冰,而夏天化为清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的常识。然而,人世间还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怪现象——泉水伏天结冰,外面越热,泉水结冰越厚。据《汕头特区晚报》报道:湖北省五峰县玉屏峰下的白溢寨海拔1700米处,有一个天然冰泉。该冰泉完全裸露于地表,每年夏天进伏后,冰穴之水开始结冰,天气越热,冰层越厚,“冰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度,而此“冰穴”仅高出2米左右的穴口四周,却依然青枝绿叶。
冰穴之水四季澄亮,附近村民用生水泡菜不臭不腐。饮用此泉水及其邻近水源的白坪、湖坪两村村民人均寿命70.1岁,其中60至80岁的有69人,90岁以上的20人,100岁以上的2人。90岁以上高龄还健在的有21人。
另据《南方日报》报导,1994年3月四川省旅游局和长江三峡旅游线规划组的专家、教授,在万县市巫峡县红池坝考察时,新发现了世界奇观——夏冰洞。夏冰洞坐落在红池坝草场东一座大山顶的垭口。据当地人介绍,只要红池坝气温在摄氏15度以下,无论冬夏,洞内均不结冰,但坝上气温超过摄氏15度,气温越高结冰就越多;气温下降,洞内的冰则开始慢慢融化。
这一有悖自然常规的奇观原因何在?专家教授认为,这可能与洞穴岩层中藏有超量的二氧化碳有关。与此相类,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有一个夏冷冬热的怪地方。这是一条长15公里的“地温异常带”。炎夏,只要在“地温异常带”的裂隙口6至7米远处站上一两分钟,就会感到寒气透骨。入秋后,地温又节节上升,至隆冬寒风刺骨时,那里却热气腾腾,地上绿草如茵。目前这个“地温异常带”之谜尚未揭开。
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个叫“冰冰背”的地方,太行山花盛开时,恰在六月炎暑。十冬腊月,惟独冰冰背没有积雪,而且热气如蒸。
真可谓无奇不有,四川省广元县龙门山上的陈家乡,有一股只要受以震动就蜷缩起水流的含羞泉,当地群众称它为“缩水泉”。在泉边,只要你把一块小石头往泉水里一扔,泉水受到回声与波震的影响,就缓慢地缩回去,水面降低,就像一位见了生人就脸红的姑娘一样,羞答答地躲了起来。再过一会儿,泉水便又自动由细变粗地涌出来。
还有一眼水火泉,台湾省台南县关子岭有一眼水火同源的水火泉,称为关子岭温泉。只要划一根火柴伸到水面上就能让水燃烧起来。原来这里的泉水中有天然气混含和水一起涌出,所以可以在水面上点火。
贵州省安平县城西有一个怪异的珍珠泉。当人们来到泉边大声喧哗或鼓掌时,泉水就进出大量的气泡往上窜,形如串串珍珠,声音停止后,气泡就随之消失。贵州平坝也有个“珍珠泉”,游人对泉水鼓掌,泉水就冒出气泡。在左边鼓掌,左边的泉水冒泡;在右边鼓掌,右边亦然,好似在欢迎客人,因而也叫“喜客泉。”据地质学家解释,这是由“声震”造成的现象,与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这么多神奇的泉,对人类来说对于它们的许多成因来说至今仍是个谜?
鬼湖
大自然的神秘莫测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奇泊怪湖,让人惊叹不已。
在我国云南省高黎贡山的高山原始森林中,有一些怪异的池溏被称为“鬼湖”。之所以叫它“鬼湖”,是因为它们有一种奇异的怪现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湖边大声说话,本来晴朗朗的天,霎时就会变天,接着也就下起大雨来。说话的声音越大,雨下得也就越大。声音延续的时间越长,下雨的时间也就越长。祖祖辈辈生活在高黎贡山上的傈僳族人,由于习以为常,并不理睬这种怪现象,却为自己一到“鬼湖”就变成能呼风唤雨的“神人”而自豪。
“鬼湖”的四周空气特别潮湿,像是无数水珠凝固的湖顶,只要稍受振动就会纷纷落下。这可能就是人们能在“鬼湖”呼风唤雨的原因吧。不过,这种看法并不为气象学家所认可,所以有关“鬼湖”的怪异现象,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考察和解释的自然奇象。
甘肃省敦煌的哈拉湖附近,出产一种奇怪的彩色盐。这种盐有的只是青色的,有的却是彩色的,它们有黄、蓝、白、绿、红5种颜色,并与一颗杏子一样大。在阳光照射下,这些盐五彩缤纷,像宝石一样美丽。更为有趣的是,这种彩色盐还会放射出一种沁人的香味,令人陶醉其中。
新疆东部的罗布泊总喜欢“搬家”,当地人称它为“游移湖泊”。它是由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水汇集而成。但地处沙漠的塔里木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南北两个罗布泊,当一个干涸时,另一个便出现。
云南丽江西南有个文笔湖,是个湖水清澈、水波涟涟、水鸟成群、野雁常鸣的地方。在湖的南岸倾斜草地上有一处面积为30平方米大小的圆形水潭——天眼潭。此潭之所以叫“天眼潭”,是因为潭水高出湖面有如一只望天之眼。潭水哗哗不断地流入湖中。此潭怪异非常,潭面水静如镜,潭底却翻江倒海,波涛滚滚,就是木头、泥浆也会翻来倒去。对此,《滇志》早有记载:“项南十里曰龙潭,阔数十亩,四畔草结如封牌,履及一方,三方皆动。又或近之,风雨辄起。云昔有耕者为暴风雨卷入潭,至今或见其人及牛犁绕其中。”
据地质专家称,此处位于地震带,是古代地质变迁时留下的怪异地貌,据考察发现,文笔湖湖底有断崖、巨石和裂带。
在云南丽江一带,还有一个比文笔湖大数倍的拉市湖,此湖也有天眼潭的特性。该湖湖底有一个海眼,此湖因有这个“海眼”而周期性地干涸,一段时间又湖满水足。湖水漏到何处?湖水又来自何方?“海眼”由谁控制开关?估计仍是地壳作用所致。丽江是地震带,造就了许多奇异地貌水象。昆明北的黑龙潭也具有奇特表现——丽江大地震前(1996年2月3日)断流干涸,震后几天又水旺如初,显然,地面水流与地下地壳有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是自然规律,然而,有些地方的水却奇怪地往高处流,让人十分不解。
在台湾台东县东河乡都兰一处地方,发现了一处违反自然规律的“水往上流”奇观。这条往上流的小溪位于东静公路都兰附近,这里的溪水都是流向下游的水田里,惟有靠山脚旁的一股溪水却朝上流去。至于这股溪水往上流的原因,有关专家仍正在研究之中。
1993年国内报纸曾报道了我国新疆河水往高处流的消息,本书中已有介绍: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的乌恰县,距县城190公里处有条名叫什克的小河,呈南北走向,河水从低洼处沿着山坡,像蛇一样逶迤而行,最后竟爬上一个高十几米的小山包。此河为什么会向高处流淌呢?测绘人员专程来此勘察,证实山包确实高出上游河面14.8米,但是到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解释。
除了上述二例外,我国云南滇池水也是倒流的。古书《水经注》中注解道:“滇者颠也”,也即颠倒而流之意。滇池水是向北流,而北侧地势比南侧高。
蛇不出蛙不鸣的湖
山东济南市的大明湖称得上是一怪湖:有草无蛇,有蛙不叫。按说,潮湿之地是蛇栖息的好地方,但在方圆八十多公顷的大明湖却没有蛇,而济南市别处的蛇却很多。大明湖中有蛙,却都有口不叫。这里有个传说,乾隆皇帝一日游至大明湖,迷恋其美景,便在湖边下榻过夜,但夜里蛇跃蛙叫,搅得他不得安宁,于是乾隆信手写了六个字,“蛇进洞,蛙不鸣”。从此,由于没得到皇帝的特赦,蛇便不出来,蛙也不叫。不过这只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不足信。另外有人曾将蛙移到护城河外,蛙便叫了;把外界会叫的蛙放进大明湖,却又听不到它的叫声。对于这个怪现象,直到现在仍是个谜。
火湖和熔岩湖
火湖位于拉丁美洲巴哈马联邦的大巴哈马岛上,若夜间泛舟湖上,船桨就会激起万点“火花”。
为什么奇异的“火湖”会发出灿烂的火光,却又不会灼伤游水者和鱼群?原来,这是生物发出的一种冷光。火湖位于靠近北回归线的温、热带交界处,气候温暖,湖水又与海水沟通,因此繁殖了大量的海洋发光生物——甲藻。甲藻是一种只有几微米大小的单细胞微生物,体内含有较多的荧光酵素,当它在水中受到扰动刺激时,就会发光。
巴哈马的“火湖”,只是一种假像的火湖。世界上还有真正的火湖,这就是火山岩浆形成的熔岩湖。
最著名的熔岩湖,位于太平洋上夏威夷岛的基拉韦厄火山。基拉韦厄火山是夏威夷三个活火山中最小的一个,海拔约1300米,火山口直径约有5公里,深约1000多米,就像一口大锅。在这口大锅里有三个呈串珠状排列的杯形洼地,里面经常翻滚着炽热的岩浆,于是就形成熔岩湖。湖里的岩浆时而涌起,时而下降,深度经常发生变化。每当火山活动强烈时,便有大量的岩浆像喷泉似的喷上天空。有时岩浆还从湖口外溢,流向四方,形成熔岩河、熔岩瀑布等奇景。1952年以来,这里每年至少有一次岩浆外溢现象。这个熔岩湖能长期保持炽热状态就是因为地底有源源不断的岩浆。如果在夜晚登上基拉韦厄山顶,俯视下面的熔岩湖,就会看见整个湖面就像一个发光的“网”,上面点缀着辉煌的灯光,随着“网”的起伏晃动,火花此起彼落,令人目眩。这是因为虽然熔岩的表面冷却后结了一层硬壳,但壳下的岩浆却又不断沿着一些裂缝涌出,并发出了火光。据测定,熔岩湖中的岩浆温度达1000-1200摄氏度。
呼风唤雨的迷湖
我国云南怒江西岸的高黎贡由于地处亚热带山区,又因山势较高,山顶上常有积雪冰川,融化后的冰水,汇成了几十个嵌布于莽莽森林中的湖。但这些湖却具有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
之所以说这些湖泊奇异,是因为不论是谁,只要站在湖边大声说话或发出其他响声(如枪响等),就会使本来晴朗的天空,瞬时变得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
为什么人能够在这湖畔旁“呼风唤雨”?有人推测这与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这里每年4、5月到11月为雨季,平时空气湿度很大,到了夏季气温升高,一些谷地的上空气温可高达40℃左右,这就使空气中有可能保持极高的湿度。但是,这里的湖水却因源自山顶的雪水,温度很低,从而在湖面上保持了一个低温层。由于这些湖泊处于山谷低处,平时很少有风,这使湖面的低温层与上空的高温高湿空气层能保持极不稳定的平衡。因此一旦有外界的声浪冲击,就会导致上下空气层的剧烈对流,造成狂风;高湿度的热空气遇到冷空气又迅速凝结成水滴,就产生了大雨。但至于这一推测正确与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证实。
众人失踪鄱阳湖
鄱阳湖一直以来都称为是一个神奇的湖,曾发生过许多神奇莫测的事。
1945年4月16日,侵华日军一艘运输船“神户丸”号,装满在我国各地掠夺的金银财宝和价值连城的古玩等,经长江回日本。船行驶到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两公里处无声无息地下沉了,船上的200多人全部失踪。此事惊动了驻九江市的日本海军,他们派出了一支优秀的潜水队伍,在山下提胎的带领下,来到老爷庙。这里水最深处仅30米,谁知潜水员下水后,都有去无归,只有山下提胎一个人返回。
山下提胎脱下潜水服后面色苍白,吓得说不出话来,接着便精神失常了。当时的《国民日报》、美国的《旧金山论坛报》均报道了这则消息。日本失败后,国民党政府想获得这批财物,请来了美国最著名的潜水专家爱德华•波尔领队的一批潜水员,于1946年夏天开始打捞。但结果一无所获,还失踪了几名潜水员,更令人不解的是,对打捞经过,所有生还的人都没向外透露一点有关水下鄱阳湖的情况。
沥青湖
沥青湖位于太平洋东岸美国洛杉矶城所在的地方,不过那是一、两万年前的事。每当急雨过后,乌亮的湖面上就会积聚一汪清水。因为雨水与湖水不会汇为一体,湖中乌亮粘稠的液体就是还没有凝固的沥青。它像一个巨大的陷井,在它存在的那些日子里,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据统计,这里已挖掘到剑齿虎化石两千一百具,恐狼化石一千六百四十六具,西方马化石一百三十具,鸟类化石一百三十三种,现在这里已建成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化石公园——汉柯克公园。
洛杉矶的沥青湖早已随环境的变化而消失,但世界上却仍然存在着一些沥青湖,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上的沥青湖。这个湖占地44公顷,比当年的洛杉矶沥青湖要大出2倍。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成为人们获得天然柏油的重要来源。据说从1860年以来,人们已从这里挖走了几千万吨柏油,但湖中的沥青却几乎一点也没有减少,因为湖的底部有含沥青的石油源源不断进行补充。石油在接触空气后迅速挥发,便留下了乌亮的沥青。
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3195米,面积4500多平方米,已知最深处水深32.8米。每年12月封冻,冰厚半米多。
青海湖是一个断层湖,湖盆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的断层陷落而围成,四周山峦环抱,湖面辽阔,望去茫茫无垠。远离湖滨的湖心浪涛翻腾,水柱滚卷。涩咸的湖水,越近湖水,浮力越小。渔民木舟捕鱼,只在岸边。机帆船作业,也不超过沿岸2-3公里。曾有一艘机帆船在向湖心试航中,行驶数里,便自行翻沉,人们不敢冒险深入湖心。冬季,虽然湖面冰冻一尺多,然而湖心冰面爆裂,裂缝纵横,冰块互相碰撞,因此,也难进入湖面腹地。
1960年春,有一天,湖面风平浪静,一些渔民和冬季进入离湖岸不远的一个叫海星山的小岛上的牧民,突然见到一个奇景:在远处的湖心水面上,一个冲天浪柱高高卷起,顿时浪花飞溅,鳞光四射。不一会儿湖面又一片平静,在水面上浮现出一块黑糊糊的东西,活像一块大礁石,又像鲸鱼的背,也像一块鳖壳。怪物在水面停了一会儿,晃动着,又掀起一阵阵冲天浪柱,最后黑影沉入水下。这种奇景被多次目击,到过当地湖区的人都会听到这种奇闻。
在久居湖岸的牧民中,有一位老人,年轻时曾孤身一人深入冻结的湖心,寻找传说中湖心处存在的大黑洞和鱼精黑神灵。他在湖心没有找到大黑洞和神灵,但是找到了一个水花飞溅的大漩涡。
据科学家推测,湖心水流急转形成的大漩涡存在一个强磁场,漩涡底下存在一个大洞口。还有人猜测,湖心水面上呈出的那种黑色巨礁是长年生长的巨鱼、怪兽,而漩涡下面湖心上的大洞口通往何处,更是个谜。
能杀人的湖
1984年8月16日的清晨,一位叫福勃赫•吉恩的年轻牧师和其他几个人正驾驶着一辆卡车经过喀麦隆共和国境内的莫努湖。这时,发现路边有个人正坐在摩托车上,仿佛睡着了一样。但当吉恩走近摩托车时,他发现那个人已经死了。而牧师转身朝汽车走去时,也觉得自己的身子也开始发软。吉恩的同伴也很快倒下了,而吉恩却设法逃到了附近的村子里。
到早上10点半,政府当局得知在这条路上丧失的生命已有37人,很明显这些人都是被一股神秘的化学气体所杀害。这股化学云状物体包围的一段路面足有200米长。虽然还没有进行尸体解剖,但对尸体进行检查的巴斯医生断定这些人都死于窒息,而且他们的皮肤都有因化学作用而留下的伤。
使这些人丧失生命的云状气体是从莫努湖中自然产生的。附近的村民报告说,在前一天晚上有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传出。科学家注意到湖里的水呈棕红色,说明平静的湖水已经翻动过。引起这股云雾的原因是什么?火山学家西格德森认为在最深的水中,通过保持碳酸氢盐的浓度,微妙的化学平衡使莫努湖发生了强烈的分层。某种东西拨乱了这种分层,使深水中丰富的碳酸盐朝着水面上升。这种压力的突然变化,释放出二氧化碳,就像打开苏打瓶盖一样产生爆发,这一爆发形成了5米高的波浪,使岸边的植物都倒下了。这股合成的云状物就是密度很大的二氧化碳气体,这股气体被风带到路上,并一直停留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西格德森说,很明显,在黎明前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天黑使村民看不见这一云状物,同时,他猜测到这股云雾中含硝酸,这就使人们天亮时能看见它,也能解释死者皮肤上的灼伤。
南极不冻湖之谜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那里一年四季白雪皑皑,冰山林立,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
南极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完全被几百至几千米厚的坚冰所覆盖,零下五、六十度的气温使这里的一切都失去了活力,丧失了原有的功能,石油在这里像沥青似的凝固成黑色的固体,煤油在这里由于达不到燃烧点而变成了非燃物。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极冷的世界里竟然奇迹般地存在着一个“不冻湖”。
科学家们所发现的这个“不冻湖”,面积达2500多平方公里,湖水已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并有间歇泉涌出水面。科学家们对这个湖的周围进行了考察,发现在它附近不存在类似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为此科学家们对于出现在这酷寒地带的“不冻湖”也感到莫名其妙。
为揭开此谜,前苏联考察队利用电波器在他们基地附近厚达3000米的冰层下,又发现了九个“不冻湖”,这一新的发现使得对“不冻湖”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接着对这一“不冻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推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有的科学家提出这是气压和温度在特殊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持这一见解的人指出:在这3000多米冰层下的压力可达到278个大气压,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大地所放出的热量比普通状态下所放出的热量多,而且冰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就会融化。另外,冰层还像个大“地毯”一样,防止了热量的散发,使得大地所放出的热量得以积存,这样在南极大陆的凹部就可以使大量的冰得以融化,变为“湖水”。
另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在南极的冰层下,极有可能存在着一个由外星人所建造的“秘密基地”,是他们在活动场所散发的热能将这里的冰融化了。
还有的科学家指出:这是个“温水湖”,很有可能在这水下有个大温泉把这里的水温提高了,冰给融化了。可有些人反驳说:如果这里有温泉水不断流入湖里,为什么湖上的冰冠却没有一点融化的迹象呢?为解释这一问题,人们在冰层上架起了钻机,取出了冰下的样品,发现湖底的水完全是凉的,这就说明了在湖下并不存在温泉,湖水不是由于温泉而热起来的。
还有一些科学家推测为:湖水是由太阳晒热的,他们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四周被冰山包围的湖实际上是一潭死水,它很容易聚热。这里的冰层起到了一个透镜的作用,这种透镜可以使太阳光线聚焦,成了湖上的一个热源,当阳光照在四面冰山上的时候就有少量的热被折射到这个聚集镜上,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这一冰山上的“不冻湖”。但同时也有人提出为什么太阳不会把湖上的冰融化呢?如果湖上的冰起到透镜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在其它的地方没有这种现象呢?
围绕“不冻湖”的问题,各种推论、猜测纷纷提出,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拿出令人满意、使人信服的结论。南极“不冻湖”的神秘现象至今还没有被破译,不过,它已促使了各国科学家进一步对它进行综合考察,科学家们力争早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使其露出本来面貌。
南极热水湖疑谜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们在这个冰封雪裹的世界里却发现了一个水温很高的热水湖——范达湖。这个湖最深处66米,水温高达25℃,盐类含量为海水的6倍多,氯化钙的含量高得吓人,是海水的18倍。南极干冷世界中出现的这一十分温暖的湖泊给科学界带来了难解之谜。
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南极考察队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这一疑谜加以解释,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学说颇为盛行,一种是“太阳辐射说”,一种是“地热说”。
太阳辐射说认为,热湖来自太阳辐射的积蓄。夏天,当强烈的太阳直射湖面,太阳光中的短波光线透过冰层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剩余的辐射几乎都被底层咸水所吸收、蓄积,湖面的冰层也产生一种“温室效应”,阻止了湖内热量的散发。而氯化钙这类的盐类浓溶液能有效地蓄积太阳热,南极热水湖恰恰就是这种盐类蓄热的巨大的天然装置。但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然长,但阴天非常多,实际到达地面的辐射能很少,再说冰面又反射了90%以上的辐射能。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另外,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层的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增高。
地热活动说认为,范达湖距罗斯海50千米,而罗斯海附近有活动的默尔本火山和正在喷发的埃里件斯活火山,表明这一带地底岩浆活动是非常剧烈的,岩浆上涌现象很严重,受地热的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现象。这种解释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国际南极钻探计划实施以后,科学家们发现范达湖所在的赖特干侣区中并没有地热活动,这一学说也就宣告失败了。
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就比较权威了。这一学说的主力派的代表——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乌居铁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他们指出,虽然南极阴天多,地面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很少,但是冰是有一定透明度的,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这样,表面以下的冰层也或多或少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加上这个地区风特别大,冬天的积雪被风吹走,积雪层很薄,多为裸露的岩石,使得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增多,气候较为温暖。日积月累,表层及以下冰层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到了融化的程度。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水不会升至表层,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下来。同时,表层水冬天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依靠上面水层的保护,失热微小,因而底层水温特别高。近来,人们观测到底层水温有缓慢升高的趋势,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依据。
持地热说者虽然没有占住脚,但也不同意威尔逊和乌居铁的说法,认为上述说法有许多想像成分。例如,几十米厚的冰层究竟能透过多少阳光?这些透过冰层的阳光使冰层融化并使水温升到这样高的程度,有什么科学依据?如果事实真的像威尔逊、乌居铁所说的那样,那么,类似范达湖这样的湖泊就会有很多,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持地热说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正在寻求新的论据。看来,争论仍在继续,南极热水湖疑谜还有待揭开。
间歇泉之谜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搭各加地区考察的我国科学工作者,有一段描述当地喷泉喷发时动人情景的报道:
“……我们遇到一次令人难忘的特大喷发:在一系列短促的喷发和停歇之后,随着一阵撼人的巨大吼声,高温气、水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两米以上的气、水柱,高度竟达20米左右,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捣蓝天,景象蔚为壮观。”
这种泉就叫间歇泉。
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这种泉的泉水不是从泉眼里不停地喷涌出来,而是一停一溢,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才狠命地涌出一股子来。喷发的时候,泉水可以喷射到很高很高的空中,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水柱,看起来十分壮观。
间歇泉喷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以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又会发生一次新的喷发。如此循环,喷喷停停,停停喷喷,间歇泉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在国外,把间歇泉叫作“盖策”。这个名字是冰岛话的译音。它的原意也是间歇泉的意思。原来,冰岛是一个间歇泉非常集中的国家。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一个山间盆地里,有一片很有名的间歇泉区。“盖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眼间歇泉,这个泉在平静的时候,是一个直径20米的圆圆的水池,清得发绿的热水把圆池灌得满满的,并且沿着水池的一个缺口缓缓流出。可是,这种平静的局面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突然暴怒起来。只见池中清水翻滚,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声音。很快,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据说,盖策的喷发高度可以达到70米。
因为这眼间歇泉很有名,渐渐地,“盖策”就成了世界上对间歇泉通用的称呼了。
在整个世界上,这种壮观的间歇泉并不很多。比较集中的地区,除了上面谈到的我国西藏和冰岛以外,还有美国洛基山间的黄石公园、新西兰北岛等地。
美国的黄石公园一向以间歇泉闻名于世,一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到黄石公园去,主要目的就是想看一看那里的间歇泉。
黄石公园里有一眼叫老实泉的间歇泉特别有趣。这眼间歇泉不仅喷发猛烈,而且特别遵守时间,总是每隔一小时左右喷发一次,从不提前,也从不迟到;所以才得了这个“老实”的美名。可是,后来因为地震,老实泉发生了变化,现在不如从前那么遵守时间了。
新西兰北岛怀蒙谷间歇泉以喷发最高而闻名,最大高度可达450米。可惜好景不长,现在的怀蒙谷已经停止了喷发。
我国西藏地区的间歇泉是解放后发现的。搭各加地区间歇泉数量多,喷发能量也大,完全可以和国外各大间歇泉媲美。
间歇泉为什么喷喷停停?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间歇泉的形成除了要具备形成一般泉水所需的条件,比如,充足的地下水源和适宜的地质构造等以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地下要有炽热的岩浆活动,而且距地表又不能太深,这是间歇泉的能源。上面提到的几个地方,都是这种类型的地区。
第二,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有人把它比做“地下的天然锅炉”。在这个天然锅炉里,要有一条深深的泉水通道。地下水在通道最下部被炽热的岩浆烤热,却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压水柱的压力,不能自由翻滚沸腾。狭窄的通道也限制了泉水上下的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就不断地被加热,不断地积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气压力超过水柱上部的压力的时候,地下高温、高压的热水和热气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压力减低,喷发就会暂时停止,又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新的喷发。
又咸又热的红海
红海的含盐度高达41-42‰,深海海底有些地方甚至在270‰以上,这几乎达到饱和溶液的浓度,是海水平均含盐度35‰的8倍左右,居世界之首。
红海之所以称之为红海,是由于红海中繁殖着大量红色的海藻,因此,那里的海水看起来是红棕色的,所以叫它红海。
红海含盐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地处热带、亚热带,这里的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而且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二百毫米。红海两岸没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岛及水下岩岭,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难以进来,红海中较咸的海水也难以流出去。另外,海底深处还有好几处大面积的“热洞”。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加热了周围的岩石和海水,出现了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高的奇特现象。热气腾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发,使盐的浓度愈来愈高。因此,红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咸多了。
红海长约2000公里,最宽处306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它像一条长长的蜗牛,从西北到东南,横倒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北端是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中间夹着西奈半岛;苏伊士湾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经曼德海峡同亚丁湾和阿拉伯海相连。千百年来,红海是一条活跃的商业通道;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这里更成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曾经是沙漠的地中海
600万年以前,地中海曾是一个比大西洋海平面还低3000米的沙漠盆地。后来,大西洋在直布罗陀海峡冲开了一个缺口,水像瀑布般涌进地中海盆地,这可能曾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大瀑布。
水像打开的巨大水龙头一样注入这个长3200公里、深3000米的大盆地。40000立方公里的水像湍急的山洪,以比尼亚加拉瀑布大1000倍的流量穿过海峡,倾入地中海。尽管如此,把地中海灌到像今天这样的水平,也得花100年才行。水把大盆地变成汪洋,水面上只留下山峰,便形成了像马耳他和撒丁这样的岛屿。
美国格罗玛•挑战者号考察船对地中海海底的地理钻探,为这种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时它一直在搜集有关陆地分离理论的各种资料。1970年,该船驶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对地中海水下1860米的海底松软沉积层进行深入研究。
在钻到180米深的沉积层时,船上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不寻常的海底碎石层。
更多的孔被钻出来,随之新的发现更让人震惊。因为人们找到了沉积层底下的岩石类型系,即地理学家们所称的干燥岩,它们原本只有在大海干枯的地方才能找到。
起初,科学家们并不相信地中海曾是个沙漠。然而,有足够的证据让他们相信这是有可能的。这一地区气候干燥,至今为止,地中海表面由于强烈的太阳光照射所蒸发的水分要比雨水和河水所能给予补充的还多。地中海每年平均蒸发掉4000立方公里水分,只有从大西洋流入的水才使地中海的水位不会下降。
如果有一天海峡重又合拢起来,使地中海与大西洋分开,只要1000年,孤立无援的地中海便又会完全干枯,变成像加利福尼亚死谷一样的深沟。
70年前在德国南部发现的一处纵深的河口是可以解决争论的最后一个有力证据,它把花岗岩切断,静静地躺在近百万年的沉积层底下。它看起来像是一条古代河流的隘口,但它的位置比地中海水面还低几百米。
显然,当时格罗玛•挑战者号船上的科学家们不懂得这一事实,然而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尼罗河底下也有一条相同的河沟。它是在建筑阿斯旺大坝时发现的。当时,俄国的科学家们曾为此感到不可理解。
因此,解释只能是一个:河口是流入地中海盆地的河流冲刷而成的。当时海的水平面要比现在低许多,是河流流经现在的海底才形成这些河口的。
因此,现在的地中海曾经是大海,之后变成灼热的深谷,遍布各自独立的盐湖。150万年之后,它又变成大海——由于海湾是堤坝崩溃,海水又从大西洋涌进来。
没有咸味的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海水含盐度最低的海,这个海是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冰川大量融化后形成的。波罗的海的海水较浅,它与外海海水很少交换,又有大小250条河流注入,再加上气候寒冷,蒸发特别慢,因而成了含盐度最低的海。其海水含盐只有7-8‰,大大低于世界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波罗的海各个海湾的含盐度更低,只有2‰左右。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它的四周差不多都被陆地所环绕,只有西部通过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洛拉克海峡等与北海相通。
波罗的海是北欧重要的航道,它通过北海——波罗的海运河与白海相通,通过列宁伏尔加河——波罗的海水路与伏尔加河相连,沿岸较大的港口有圣彼得堡,斯德哥乐摩、罗斯托克等。但其北部和东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于航运的冰封期。
五颜六色的湖
在我国四川西北部的千里岷山之中有一个五颜六色的海。
这个五颜六色的湖真是名副真实。当阳光透过树梢照向湖泊时,水面上有的地方呈蓝色,有的地方呈翠绿色,有的地方呈橙黄色;当你以石击水,水里会突然反射出粉红、雪青的双色涟漪,慢悠悠地向四处扩散开去,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降落于湖中。
这个湖之所以会有如此艳丽的色彩,与湖底的岩石组成和湖中生活的有色藻类有关。湖底是由石灰岩组成,它高低层次不同,色彩深浅各异,再加上多年沉积的古树叶、有色矿物质和藻类的染色作用,就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案。
奇奇怪怪的泉
笑泉安徽省无为县轩车山下有一泉,泉水清澈甘美,水位恒定不变,雨多不升,久旱不降。人们走过池边,默默不语,泉水澄静如常,若大声喧哗或鼓掌,泉水就像煮开一样翻滚,涌沸如笑。该泉因此得名笑泉,也称啸泉。
间歇泉湖南省西部发现一处自然界奇景——间歇泉。它坐落在大庸县茅岗区温塘乡溪村的一条小溪边上,水面有12平方米,每间歇20分钟溢水一次。溢水时两股泉水从石缝中突喷而出,这时清清的溪水涨得很高,涨到一定的程度往外流,约3分钟突喷高潮过去,之后再经过5、6分钟便到了“歇”的状态。
药泉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有一泉,气味熏鼻。泉水看上去明净清澈,但流过之处,就被染成黄色。有胃病的人常喝此泉水,就会治好胃病。
定时喷泉在广西东兰县隘洞乡板开村下开泉也有一股山泉,泉水每日有规律地喷三次,当地的群众都称它为“神秘的山泉”。
泉水夏凉冬暖,清澈透明。每天分别在上午8点,中午12点30分,下午5点30分各喷一次水。每当喷水时,能使离泉20米的小溪涨大水,人畜无法通过。每次喷水50分钟到1小时,停后约15分钟,泉口就变成原来的深15米、宽3米的干沙坑。每到冬季,先从坑内冒出一团淡白色的浓雾,接着就喷出清澈的泉水。如果三天内将下大雨,就会喷出一次浑浊的约三米多高的大水柱,十分准确,从未出现过差错,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观雨泉”。
双味泉江西于都县紫阳观有一眼双味泉,每逢单日水味酸涩难偿,双日水味甘甜可口。一年四季都如此。
香水泉河南省睢县城南有一条地下流泉,泉水清冽甘美,带有槐花香味,馥郁醇厚,人称槐花水。早在北宋年间就被用来酿酒,被酒家赞为天然琼液。
酒泉江西省永丰富溪乡白水村农民,在村西九峰岭山脚下的崖缝里发现一股喷泉水。喷水面积大约一平方米,泉眼直径0.3米。其喷出来的水透明、清澈、冰凉,而且有酒味。刚喝时,具有鲜啤酒那种酸、辣、苦、清、甜的味道,当地群众称“五味水”。“天然酒泉”的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牛奶”泉广西的桂平西山,有一口奇特的乳泉。它平时水质明净,常年不枯不涨,含有丰富的天然氧,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优质软水。但每在早晚九时左右,却见一股股白色的“乳汁”,不断地从井底和井壁上喷涌而出,无数个乳白色的小水泡,像千万颗珍珠,迅速从井底冲上水面。一口明净如镜的古井,霎时间变成一锅煮沸了的“牛奶”,当地人用此泉水泡茶,味道极佳,用此泉水酿造的酒,被誉为“广西茅台”。
变色泉变色泉位于四川左兰县向顶乡境内。泉水从石灰崖环绕的深坑中喷出,形成一个约50平方米面积的天蓝色池塘,每当天气晴转雨之前,水变黑色;雨转晴之前,水变淡黄色,一天后恢复为天蓝色。当地农民把它看作观察晴雨的天然气象站。
热气泉热气泉位于新疆境内,名为泉但没有一滴水涌出,只是呼呼地向外喷热气。这个热气泉还能治病,每年夏天,热气泉附近就要“热闹”一番。大批来自天山南北的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肠胃病、神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等患者,来到这里用热气熏蒸治疗。
冷温泉广东坪台金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在山坡处有一棵百年古柏,在古柏树底下有两股清泉,相距不足4米,却是一温一冷。温泉水温在摄氏60度以上,流量特别大。在温泉周围的谷地中,还有多处冒温泉汽泡和小量温泉流出。温泉旁边的冷泉流水冰凉流量比温泉小。
水火泉台湾省南部的关仔岭温泉,是著名的水火泉。俗语说:“水火不相容”,这里却是水火同泉,在水面上点燃一根火柴,就会着火燃烧。原来,泉水中不断有天然气从地层里冒出来。
含羞泉“含羞泉”位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龙门山的东北段,此泉的泉水像含羞草一样,受到触动就蜷缩,当地人叫它“缩水液”。只要拣一块石头往河床上一砸,产生声响震动,顿时,泉水就像一位害羞的姑娘遇到陌生人那样,掉头就躲藏起来,静静地待一会儿,泉水又流出来。由细变涌,再振动,又再隐缩不见,反复如此。
虾泉广西平果县以西有一座位于右江北岸的大山叫虾山,山脚下有个虾泉,泉水清澈明净。
春夏间,每当夜幕垂空,一只只大虾,从右江慢慢地向虾泉爬去。在9点到11点之间,就会见到密密层层的虾群云集在江水和泉水的汇合处。无数虾眼像万粒小珍珠,闪着红光。到了接近虾泉的地方,只见群群虾公,争先恐后地逆水向虾泉涌去。爬上泉水落坡处后,它们便悠然地进入泉水深处,一去不复返。
能医病的泉
法国卢尔德地区有一个水泉,许多病人在饮用和浸过该泉的泉水后就会神奇般的治愈。一组医学人员希望能按科学原理揭开这个“圣泉”治病之谜,但经多年研究,他们都无法解释泉水为什么能治病的原因。
卢尔德水泉能治医的奇事,最初发现于1858年,当地一名乡村女子饮泉水后恢复健康,后来又有64名严重垂危的病人在浸过泉水后离奇地康复了,这些康复例子均是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现在仍有一组医学人员在研究水泉之谜。65岁的医师曼贾帕,是研究卢尔德水泉治病的医学团中一名老成员,他和30至60名医生(包括有各种宗教信仰的)所组成的医学团体,对浸过卢尔德水泉治病的病人进行了详细的化验和研究。
曼贾帕医生说:“痊愈的病人大多数都在非常突然、无法估计的情况下就好转过来,完全没有经过该病康复时所需要的康复期,而且他们康复得十分彻底,最少在三四年内不会复发。
在这些病人康复前,曼贾帕的医学团为他们进行了X光及生化检验,证实病人的病情没有可疑的地方。”
有一些病例,更令曼贾帕及其他医生无法解释。在1970年,一名法国男子塞奇•佩林脑部受血凝块严重影响,到卢尔德水泉求治。曼贾帕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全身瘫痪,不能行走,甚至差不多完全失明。一名教士为他进行擦身仪式,塞奇就感到一阵暖流通过身体。突然间,塞奇不但再次看到东西,而且还能走动。医学团对塞奇的例子研究了整整8年时间,依旧无法解释为何他会突然痊愈。
另外,一名女子泰奎蒂尔被诊断终生不能行走,她的祖母带她到卢尔德水泉浸泉水,第二天,她感到全身一阵冷,到晚上腿部渐渐温暖起来,就这样,她的两脚突然可以行走了。
曼贾帕对12岁女童奇罗莉的病愈亦感到困惑。这名女童因身患癌症而不能走动,当她到卢尔德水泉的时候,医生们都认为她命不会长久,但就在她抵达的当天,奇罗莉居然突然站起身来走动。她身上的癌症也离奇地消失了。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研究这个能医病的泉的秘密。
吞吐泉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专家在湖北京山县杨集镇铜冲村考察熔洞群时,意外发现一奇特的间歇吞吐泉。其“来源”与“去潮”奇观不仅举世罕见,而且现在还是个难解的科学之谜。
这一被当地村民称为“潮水坑”的间歇吞吐泉,每逢夏秋季节,山泉每天上午9时左右、下午2时左右和4时左右临潮。临潮时,随着一阵隆隆的轰鸣声传来,只见一股清纯透亮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20分钟后,这里——4米见方的凹地,便成为——水深1.5米、其间“水”草丛生的清水潭。
更为奇特的是,待水潭将漫时,泉水有如被一股魔力吸住一般,又旋着水涡,缓缓重新流入岩缝中。20多分钟后,满潭的泉水被吸得一滴不剩,根本看不出被水浸过的痕迹。据当地村民介绍说,这一间歇吞吐泉最多一天可临潮6次,每年发潮时间有200天左右,一般雨季水量较大。和其他一些间歇泉都只是向外喷水相比,湖北京山发现的这一间歇吞吐泉吐纳泉水的现象,国内外至今尚未记载,实属罕见。
使尸体保鲜的水井
1930年,瑞士日内瓦郊区的加尔吉镇,发生了一件杀人灭尸案。夫妻吵架后,丈夫基楼勒死和他共同生活十年的妻子凯沙琳,然后把尸体抛弃在后院的井里。
这件谋杀案当初谁也不知道,直到2年后。也许是“人性本善”,为非做歹的穷凶恶极之人,也有他良心发现的一天,何况,杀死了自己同床共枕最亲爱的妻子,难免更要受着良心的谴责。年长日久的基楼最终患上神经衰弱症。1932年冬天,喝了酒以后,他便到警察局自首。警察当局展开调查,到他所说的水井去打捞。那里不但没有发现凯沙琳的尸首,连衣服的碎布都没有发现。
基楼终因酒精中毒,被收容在精神病院里。
3个月之后,有一天,流经日内瓦市的罗尼河西岸,漂来了一具女人的尸体。经过调查,才知道那竟是凯沙琳。验尸的医生断定这具尸体,死亡时间大约在24小时至30小时之间,但是身上的穿着,白色毛线衣和皮手套,却是早已流行过时的服饰。
这一则消息,轰动整个城市,当然也传到了住院中的基楼耳朵里。几天以后,他半夜里从医院溜出来,一回到家就投井自杀了。
邻居的老太太听到声响,出来看个究竟,但已来不及阻止。第二天早晨,她通知警察,警方派人下井查看,但是没有发现基楼的尸体。
半年之后,基楼的尸体,浮现在罗尼河上。出现的地点跟凯沙琳的地方不同,是在基楼的家到罗尼河距离5公里的地方。
尸体还是完好的,没有腐朽,甚至像刚刚断气不久的样子。这真是太奇怪了!后来,请地质学家们做勘查,他们说:“他家的水井底是柔软的砂状,可能是基楼的尸体被砂土吸了进去,经过半年以后,流动到罗尼河底。”
如此说来,那么,凯沙琳的尸体为什么要费时2年,才漂到河上,而且,医生还断定死期是在被发现的前一天呢?又为什么经过那么多日子的浸泡,尸体不会腐朽呢?这些问题和加尔吉的这口神秘的水井是否有相当大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谜。
奇怪的井
会吸人的井
广东省饶平县柘林乡的海滩上,有一神奇的“七夕井”。这些井井沿周长约百丈。现存4口井,井数有时还会变动。3口活井,南北向连接,非常像“目”字形,潮涨潮落,淤泥始终没能把它填平。长年有泡沫溢出,人们误踩三步,就会遭到不幸。据说七夕井虽然浅可见底,但会将人往下吸,因而外地船只不敢进入井区。另外,井区还有奇观:每当大海刮风起浪,浑浊排空之时,井区却出奇的平静,微波粼粼;而每当大海风平浪静,海面一平如镜时,井区却波涛汹涌,似锅水刚开。接近井区边缘,水温逐渐升高,即使寒冬腊月,水温仍然和暖,夏秋则特别烫热。
蓝色的井
海南省乐东县国营保国农场1988年打出了一口奇井,井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但用煮沸的井水泡茶,无论何种茶叶,水都会变成蓝色,而茶味不变。
能预报天气的井
湖南省洞口县竹市镇荷池村,有一口长宽为1.5米、深2米的正方形古石井。几百年来,人们饮用井水,并无异常现象。近年来,此井有点异常,每逢下大雨的前一天左右,井水就成了棕红色,并有苦涩味,但3至5个小时之后又会恢复原样。每次都准确无误,被当地人称为“神奇的天气预报井”。
南宋古井的奥秘
1962年夏,在广东省南澳岛的海滩上,一位到海边捞虾的青年发现一口水井,并在井口四角的石缝中捡到四枚宋代铜钱,分别镌刻着“圣宋元宝”、“政和通宝”、“淳熙元宝”、“嘉定通宝”。这是海滩古井在解放后第一次被发现。据当地渔民回忆,此海滩东以前便有一口古井时隐时现。古井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呈正方形,直径约1米,深1.2米。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古井尽管常常被海浪、海沙淹没,一旦显露,井泉便奔涌不息。尽管其四周是又咸又苦的海水,涌出的井水却质地纯净,清甜爽口。于是便有人探寻这古井的历史来历,才发现古井原来是1277年南宋亡命皇帝到此避难挖筑的水井。
经有关部门考察分析,发现古井所处的海滩原是滨海坡地,后因陆地不断下沉,形成海滩,古井也就被海沙吞没了。被厚沙覆盖的古井一般难以被人察觉,但当特大海潮袭来,惊涛骇浪卷走大量沙层,它便会裸露出来。
据有关资料和当地许多人的回忆,几次井露的住置和形状各异,看来古井不止一个。事实上当地也曾传闻,说是当年挖筑过“龙井”、“虎井”和“马槽”三口井。根据分析,1981年9月显露的是“马嘈”井,现在已由南澳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人们已初步掌握了海滩古井的奥秘纯净甜淡的井水是渗入地下的雨水汇集在因陆地下沉地势明显降低的海滩所形成的。一旦井露,地下水坑有了出口,在水位差的压力作用下,就会在井底形成泉涌之势。同时,渗入地下的淡水在底质为沙的古井内遇上海水,由于沙的孔隙中水质点较为稳定,淡水和咸的海水混合非常缓慢。又因为海水比重稍大于淡水,所以淡水可以“浮”在海水表面,并把海水压成一个四面,淡水则成为一个双凸透镜的形状,称为淡水透镜体。把苦咸的海水倒入古井,隔一会儿,人们汲上来的依然是淡水,因为海水沉入“淡水透镜体”下面去了。
但为什么古井水比当地自来水还纯净,却仍然是个谜。
奇音妙响
山鸣石响
据史书记载,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四月的一天夜里,在分水的一座南慈山上,山石无故发出了鸣叫声,而且一直鸣叫到第二天才自动停止,使当地的百姓确实虚惊了一场。但山石为什么鸣叫,至今仍不清楚。
沙子奏乐
内蒙古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有一处的沙坡可以奏乐,高100多米。其底坐落在罕川的石砾河床上,沙坡陡峭,丘顶高耸,名叫银肯沙。当沿着软梯爬上丘顶,然后像小孩玩滑梯一样滑下来,立刻,沙子奏出美妙的音乐,如笙似箫,百乐齐鸣,一会儿像千百面牛皮鼓一齐擂鸣,一会儿若钢琴家演奏的绝妙名曲,如用手抓一把沙子,沙子竟会发出“哇——哇”类似青蛙的叫声。这真是天地间的奇观,大自然的杰作。但这些沙子为什么可以奏乐,仍是一个谜。
鸣沙山
甘肃省敦煌城南10华里有座鸣沙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90公里,完全由积沙形成,并且形成许多沙峰。人们登沙山时就可听到沙鸣之声,更加奇妙的是,如果在晚间登沙山,除听到沙鸣之外,还可看到五彩缤纷的火花。至今人们对鸣沙山形成的原因仍未了解清楚。
鸡娃地
河南省登封县城里,有一处地方被称为“鸡娃地”。这个地方特别神秘,它位于县城公路北面,长约20米,宽约11米,地面是平常的暗黑色的土地。只要你在这个范围内“叭叭”地拍掌,掌声响后听到的回音不是原来的“叭叭”声,而是像小鸡雏“啾啾”的叫声,声音清脆,如果按一定的节奏鼓掌,回声也按同样节奏回应,不过如果在这里大声叫喊,却没有任何回声。由于当地人习惯管鸡雏叫“鸡娃”,因此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命名为“鸡娃地”。据当地人介绍,这块小小的“怪”地方自古就是这样。以前是一片平地,现在尽管东西两侧已建了平房,但这一奇特声学现象仍然存在。但在这“鸡娃地”以外击掌,却听不见“啾啾”的鸡娃叫声。到底是何缘故目前还不清楚。
巨音石
浙江省龙游县祝家村附近的山阴道间,有一块一踩就响的怪石头,石头呈椭圆形,赭色。人们一踏上去,立刻就会发出山峰倒塌似的巨声;如果两人同时在“怪石”边,踏上怪石的人能听到犹如山崩的宏亮声音,但没有踏上的人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这块奇怪的石头至今仍是一个谜。
古鼎龙潭奏奇乐
广西融水县风景区之一的“古鼎龙潭”,1985年1月10日清晨6点钟时,响起了“古道场”的锣鼓声、唢呐声、木鱼声,声音一直持续到当天晚上十点时才停止。这一奇怪的现象一下子传到了四面八方,不到3小时,到“古鼎龙潭”听这奇乐的人多达7000多人。从当地老人那得里知,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曾在1953年秋天出现过一次。
虎啸潭
云南建水县的明潭暗河,是滇南名胜之地,有“潭多如珠,河多如线”之称。距县城10里之外的苟街,有一潭从地层深处迸发出来的喷泉,站在泉水边,水柱时起时落,感到潭水是从地下深处涌出,令人心惊胆颤,不寒而栗。过去传说这里是潭底盘踞的黑龙戏水呼吟,虽然这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但水底下为何会有苍莽回应的声音,至今仍是当地一谜。
空中怪声
1946年9月29日下午8点时,江苏常熟的居民正准备入睡,天空突然发出怪异声音“哗哗哗”,一时之间居民们都聚集到一块,相互询问是什么原因。那声音就像大批蝗虫过境,又似洪水激流。直到那天晚上12点左右始告寂静。村民探询,又不刮台风,又不响雷,都查不出声从何来,发自何处。第二天清晨据乡下居民说,声音在旷野尤为巨大,声响达10余里。30日晚上6点左右,亦有同样的声音出现,长达30分钟。迷信的人说那是“天磨砻”、“海底漏”,但这些只是迷信的说法,并没有科学解释。
会哭的庙
据史书记载,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六月的一天晚上,浮梁的一座城隍庙里突然发出一阵阵声音,一会儿像是怨女泣诉,一会儿又像鬼神号哭,令人恐惧万分,直到白天此声才渐渐消失,而且以后再也没出现过。这一奇怪的声音,至今仍是一个没有破解的谜。
城墙三哭
据史书记载,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七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合肥县的城墙竟然一夜连“哭”3次,而且声音非常大,居住在周围的居民都听到了这一可怕的声音,而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个都吓得整夜不敢合眼。但后来再也没发生过这类事,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
监狱会吼啸
1946年9月12日午夜,苏州狮子口监狱突然爆发3次惊天动地的吼啸声。每次呼啸如万马奔腾,声震如雷,其中还杂有惨厉的哭喊声,特别恐怖。那声响异常的大,在5、6里外都可以听见。先是有人恐怖喊叫,接着监犯都从梦中惊醒,听到这样的声音特别害怕,毛骨悚然,使人人大声惨叫。但这件怪事仍是一个谜。
朝斑斧的怪声
据史书载,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八月某天早朝时,站在东列的官吏突然惊喧起来,他们仿佛听到有兵器相交的声音,卫士们都拔刀以备不测,但过许久之后,这兵器之声又消失,大家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明宪宗下令追查此事,结果一无所获。直到今天这事仍是一个谜。
发音的石桥
七孔桥位于河北省清东陵,它是15座陵寝中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100座石桥中的1座。它全长110米、宽9米,两边共装有石栏板126块。令人惊奇的是,敲击一下桥的栏板,就会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每块栏板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然而发出的声音却不同,有的浑厚低沉,犹如木鱼、钟磬发出的声音一样。我国古代声乐中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所以人们把这座桥也称五音桥。
据化验,石桥的料含有50%的铁质方解石,因此能发声,当地人把这种石料称做响音石。这种石料在清东陵还有一些,如:下马碑座、定陵宝顶的两扇石栅栏门等。
会笑的沙丘
夏威夷檀香山外的考爱岛纳赫里海滨,有一片广阔的沙丘。当人走在上面时,或用手搓揉沙粒时,都能发出动听的“笑声”。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经研究之后才知道这里的沙粒受海水和雨水濡湿,在蒸发时,沙粒上附着一层空气薄层,由于沙粒的震动会使空气薄层随之震动,因此发出声响。而且像在笑似的。
音乐河流
委内瑞拉有条奇妙的音乐河流,它的水流声就像“河水交响乐”,原因是这条河流被许多岩洞阻隔,形成无数细流,河水拍击千奇百怪的岩石,水速快慢各异,因而发出抑扬顿挫、宛如乐章的声音。
会狗叫的岛
在夏威夷群岛中,有一个会狗叫的岛,名为考爱岛。岛上有些地方,只要人一走动,脚下会传来“汪、汪”的狗叫声。初到岛上的人,往往会吓得心惊胆跳。
这些狗叫声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些地方的表层覆盖着厚达18米的珊瑚、贝壳层。“狗叫”声就是从这些砂粒里发出来的。如果抓起一把砂粒在手中揉搓,手中也会发出“狗叫”声呢!
会蛤蟆叫的塔
河南陕县有座塔会发出如蛤蟆一样“咯咯咯”的叫声,该塔有9层高,全部用砖砌成。只要你在塔下鼓掌,塔会发出“咯咯咯”的蛤蟆叫声。你巴掌拍得越响、越快,塔学蛤蟆叫的声音也越起劲越响亮。蛤蟆塔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的,但塔为何能学蛤蟆叫的原因却仍是个谜。
传音石之谜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个叫“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关于它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一个叫狄阿尼西亚士的暴君,手段残忍,选了这个山洞监禁政治犯。狱卒伏于洞顶,用耳朵监视犯人的一举一动。犯人间的交谈,对统治者的不满言论,筹划中的越狱行动,一字一句都传到狄阿尼西亚士那里去。许多义士因此惨遭杀害。后来,犯人只敢细声耳语,但仍被狱卒听去。犯人终于明白,囚洞处处有耳朵。
这个奇特的山洞从洞顶到洞底深40米,人在洞顶贴耳俯壁细听,可听到洞底人的呼吸声,更何况是人的喃喃耳语了。但至今人们仍无法解释清楚这其中的奥秘。
大自然的管弦乐队
在广西靖西县,有个叫“牛鸣拗”的山拗,横卧着两块巨岩,中间留“一线天”让人通行。左边那块三角形的巨岩有汽车那么大,远看过去犹如卧在地上的一头大灰牛。岩石表面光滑,内有许多交错的孔洞。游人贴洞吹气,便发出一阵阵雄浑的“哞哞”牛叫声,吹气越大声越响,顿时群山共鸣,势如群牛呼应。古人有诗称“伏石牛鸣吹月旋”,意思就是这里石牛一叫,月亮也会跟着旋转起来,用来形容牛鸣石的神奇。
牛鸣石是浅灰色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出许多孔洞,蚂蚁、蛇、鼠和鸟类穿行其中,把毛糙的洞壁打磨光滑了。人往一个洞口吹气,互相串通的孔洞受空气摩擦,便产生铜管乐器的效应,发出动听的牛鸣声。
再有河北青龙县若岭山东面的“响山”,海拔约l000米,势如黄钟覆地,岩隙塘穴格外发达,加上周围诸峰对响山形成合围之势,所以劲风一吹,擦壁如琴,入穴如笛,拨柱如钟,穿塘如弦,于是百乐和鸣,琴管笛萧齐发,时如高山流水,如泣如诉;时如黄钟大鸣,抑扬洪亮,人们仿佛听到一场大自然管弦乐队的大合奏。
然而,世界各地还有许多诸如响山、音石、乐泉、语洞等大自然的音响胜地,人们对它的发声奥秘仍无法探明。
在美国佐治亚州有一片“发声岩石”异常地带。拿着小锤敲击这里的石头,无论大石、小石或碎片,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音色和谐清脆。可是,把这里的石头搬到别的地方去敲打,不管怎样敲,只有沉闷的嘤嘤声,与普通石头一般。
为什么石头放在异常地带就能发出乐声,挪动位置就失效呢?有人分析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场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时会受到谐振,于是发出乐声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证实。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沙漠地带的一块巨石,足有几间屋子那么大。居住在附近的印第安人常常在明月高悬的夜晚来到这里,点起一堆堆篝火,当滚滚浓烟笼罩时巨石竟然会发出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犹如抒情小夜曲;忽而又成哀怨低沉的悲歌。当地印第安人把这块巨石尊崇为“神石”而顶礼膜拜。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不知为什么这块巨石只有在宁静的月夜,并被浓烟笼罩时才能发出悠扬的乐声?这块石头究竟包藏着什么奥秘呢?这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各种各样的河
没有夜晚的漠河
按照常理,每年夏至前后,夜里9、10点钟,应该到处都是漆黑,但是黑龙江南岸最突出的部分漠河,却到处光明一片,农民仍在田里耕作,有些人还在操场上打球、下棋;就连五号铅字印的书报,也看得清清楚楚。凌晨3点,在中原地区,应该是繁星闪烁,夜色沉沉。可在漠河,却是霞光万道、旭日东升。这就是不夜城的奇特景象。
美味河
云南省元阳县马街乡老丙寨子脚有一条小河,河中的水被称为龙漂水,河水细细的、清澈晶莹,更奇特的是,用这里的水煮饭,松滑可口。在那儿常常可见附近的傣族人民,手提锣锅,到那儿品尝“粉红米饭”。
珍珠河
甘肃有一条桃河,它是黄河上游的支流,经过临桃县,在永清县城附近汇入黄河。1989年春节前后,桃河出现了“流珠”奇观:从九旬峡至刘家峡数百里长的河面上,无数冰珠随水涌流,昼夜不停,观者无不叫绝。
临桃县城紧靠桃河,从城外桃河的东岸远望上游,但见碧水滔滔,银光闪闪。可闪光的并非水花,而是一个个圆润晶莹的冰珠,大的像樱桃,小的像豌豆,或聚或散,随波逐流,碰着岸边薄冰,发出动听的声音。河水汇入刘家峡水库时,在水库入口处还形成半径30多米的“珍珠扇面”。
桃河为何会出现这种景观呢?原来它海拔1800多米,在滴水成冰的季节,水珠便变成冰珠,瀑布河又成了“珍珠河”。
救命河
据记载,松江的杨扇湖地区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块冬季也不冷的地方,从来也没结过冰,但是明朝万历三十年一冬天,忽然刮了一场大风,漫天飞雪,第二天早晨,人们起来后发现外面到处是冰山,高达五丈。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令人惊奇不已。但更让人吃惊的是,在武宗时期(公元1506——1521年)霸州文安县刮了一夜大风后,河里的水忽然高高耸起,结成二丈多高的冰柱,冰柱中间有许多空隙,窄的约几尺,宽的则达数十丈。这样的冰柱,沿河长达七、八十里都是。后来,流寇侵犯这个地区时,数十万男女老少都藏匿到这些冰柱里,竟然因此躲过了一场浩劫。后来人们把这条河称为救命河,但它出现怪状的原因仍是一个谜。
双色溪
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有条水质洁净而奇特的“鲜水溪”。溪水呈现两种颜色,一边为洁净碧透的“鲜水”,另一边则是浮现乳白色絮状物的“混水”。二水缓慢交融,流过数十米溪滩之后,合为一溪碧水。不管旱季雨季,都是如此景色。但两色溪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待研究。
奇怪的沟、池、塘
帽子落下飞起的沟
泸西县三塘乡村下,有一名叫风垭口的地方。站在这里,远看是峰峦叠嶂,向下看是悬崖峭壁,一线南盘江蜿蜒脚下,从江面到此直线距离约有1000米左右。风垭口三面环山,一面朝南,每到开春季节,这儿的风特别大。人站在这里把草帽或篾帽向万丈深渊的沟底掷去,风会把帽子高高悬起,然后再慢慢落回原处。无论往返多少次均依然如故,谁也无法把帽子掷到沟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人们正在研究之中。
水打斗的沟
据史书记载,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乐平县河冲里几百顷农田旁沟里的水不知受什么力量吸引,往上聚为一直行,高出耕地许多,不沿着堤坝流,却自行向南移动。在这南面村庄的程家,井水泛滥,也高出地面许多,明亮如长虹,声音如雷鸣,使墙壁和楼房都遭到破坏。这两股水柱在杉墩地方相遇,互相搏出,长达两个半小时后才逐渐平息。《清史稿》中记载,在安陆一地,也曾发生过两股水相斗的事。对这奇异的现象,没人能作出合理的解释,直到现在仍是个谜。
五颜六色的水池
距松藩56公里处有一黄龙寺,位于海拔5588米的宝顶山北侧,旁边有一黄龙沟。黄龙沟内有成百上千的彩池,千姿百态,密布全沟。
这些彩池每个面积都不大,仅1亩左右,流动的水清澈见底,在池内涌起千万条微波,在阳光的折射下,每一条微波就是一条闪射着五颜六色的小彩带,千万条微波织成了五彩斑斓的池面,一池比一池晶莹美丽,微波吹动,波纹变成一个个圆形的、菱形的五彩波圈,池面就产生橙、红、黄、绿、青、蓝、紫各色缤纷的线合成的彩网,熠熠生辉。到此观看的人都久久不愿离去,但这些彩池的形成原因却是个谜。
越旱越涨的印天池
广西扶绥县与上思县交界的群山峻岭中,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山峰,印天池就位于这个山峰上边,它是一个似火山口的圆形水潭。
印天池不太大,水面面积只有10亩左右,池边水清透澈,池中水色深蓝,深不见底。
印天池与其它水池不同的是,每当雨季到来时,池里水位就下降,雨量越多,水位下降就越低。而当旱季来到时,池里水位就往上涨,天越旱,水位上涨越高,甚至溢出池口。这真称得上是一个怪池,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谁也不知道。
潼塘三绝
湖南省醴陵市有个潼塘村,村里有口奇怪的水塘。一是此水塘里的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用多少水车、多少抽水机抽水,塘里的水绝不会因此而减少许多。二是水有特殊功效。塘里水冬温夏凉,四季恒温。而且无须投鱼苗入塘,每年可捕鱼3000多斤。塘边的住户,常饮塘中水,人均寿命比邻地高10多岁,没有60岁以下病亡的。三是水的颜色怪异。塘的东南约三分之一的水面,每年冬末至春天二月前,中间呈现一条截然分界线,一边呈酱油色,一边呈碧绿色。潼塘的种种怪现象,至今也无法破解。
忌荤塘
富源县老厂区押租乡黄草山老寨村边,有个容水特别少的小水塘。它自1959年成塘到现在,天再旱,水塘的水也不会干;雨再多,水也不会溢出塘外;接连挑几十担水水位也不会下降半寸。但是,如用铜瓢舀水或在水塘边洗牛羊肉,水就会干,什么原因至今无法解释。也许它就如只吃素不吃荤的人一样。
奇形怪状的石头
风云石福建东山岛上的铜山风动石,好像一颗硕大的石桃,屹立在一座大石盘上,大风袭来会左右摇晃。如果有人仰卧在石盘上,翘起脚蹬推这块巨石,也能使石身晃动。古人誉之为“天下第一奇石”。
说重就重的石头据史书载,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月,在乐安的一个地方,突然从地上升出一束光,直冲上空,光又大又亮,像火炬。那地方的乡民,找到光束的发射处,挖掘下去,得到一块铁黑色的石头,有斗样大,直径近一尺,敲打它,有声音,若是要抬动它,不声不响,轻轻地一抬就起来了,若是在抬的时候,有人说话,说它有多重,那么它就会变成多重,就是用再大的力气也无法抬动它。
香石广西西北部一个村落的山路上,路上经常闻到一股诱人的茴香味,举目环顾四周并不见茴香树。由香引路,才发现芳香来自路旁的一块顽石。人们用手掌在石上磨擦,掌中也留下了茴香味。
烙饼石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青拉筒附近有一种石板,它一般深埋在背风背阳的地方,青黑色,刚挖出来时特别嫩,可用刀削成各种形状。当地怒族群众,用这种石板烙粑粑。一般石板烧后浇上水就裂,但这种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而且烙粑粑时也不用放油,粑粑不会黏在石板上,烙出来的粑粑特别松软,味道也特别好。烙饼石很耐用,一般都可以使用3年以上。
臭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有位名叫杨最的射洪籍名宦在云南做副使,某年回乡探亲,千里迢迢命人从云南曲靖县运回一宗物件,乡人揭开遮布一看,竟是一块看上去极平常的石头。石呈瓦灰色,高1米左右,一人可抱,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讶。杨大人向乡人解释:这是一块奇石,若用铁器或坚硬物件敲击,即会发出腐蛋般的臭气来。乡人当场试之,果然如此,在场者皆拍手称奇。后人便将这块石头称作为“臭石”。但为何臭却不清楚。
发光石距湖北省南漳县冷水河陈家屋约1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巨石耸立,高约50米,石身围约150米,人称它为“天柱石”。每逢雷电时,石峰处产生电荷而发光,因此人们又叫它为“天柱灯”。天柱石周围长着绿树,景色宜人。
木化石据史书载,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金华永康县一座山上的亭子旁,有一棵枯松,因年岁太久被大风刮倒后掉到了池水中,奇怪的是,枯松竟然变成了一块石头。人们感到很惊奇,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有人捡了一些没有掉落到水中去的松树余枝,扔到池水中,结果这些枝干及树皮也变成了化石,并且比原先坚硬得多。
风动不倒石之谜
石头也许是地球上最平淡无奇的东西了,然而,有些石头的特性和不寻常的身世来历却也着实让人不可思议。譬如,在福建东山岛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的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块奇石——风动不倒石。此石高4.73米,宽4.57米,长约4.69米,形似古猿人的头部化石,斜立于一块卧地盘石上,两石吻合点仅0.33米见方。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游客或合力以双手推之,或运气以两足蹬之,都只能使它摇晃,而不至翻倒。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须臾则化为粉末,奇石摇动的轨迹就更为明显。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力量可以使它晃动,而无形的风竟也能使它摇晃。更叫人称奇的是,“七七事变”后,日军陆海空部队3次武装血劫东山岛,连风动石也不放过,他们动用军舰把钢索系于石上,开足马力企图把奇石拉倒。突然,“嘣、嘣……”几声,钢索断为几截,日本人的妄想也随之断了。
真是奇怪,这块石头与所踞的石块接触面那样小,是什么原因让它稳稳站立而不倒下呢?
随声起落的巨石
有两块随声起落的巨石存放在印度西部的希沃布里村,希沃布里村有座安葬800年前逝世的伊斯兰托钵僧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的圣祠。这两块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往争睹的圣石,就并排放在圣祠前的陈旧台阶上。
这两块圣石大的一块约重90公斤,小的一块略轻些,而且只能男人上前接近。只要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巨石下,同时异口同声且不停顿地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发奇字的声音拖得越长越好,这样,沉重的圣石就会像活人般地顿时从地上弹跳起来,悬升到约2米的高度;直到人们无法喊出达尔维奇的名字时,它才会落回到台阶上。圣石升高过程,可以反复数次。
据记载,这巨石的升空方法是达尔维奇生前透露给人们的。八百年前,圣祠所在地原是一座健身房,那两块巨石是供摔跤手来练习使用的。达尔维奇小时侯就经常光顾这里,他常常显示出自己过敏的生命机能和超人的力气。许多年以后,健身房被拆除,达尔维奇这位伊斯兰教徒对周围的人说出了这样的秘密:“那两块巨石即使你们使出全身力气也未必举起,除非你们重复叫我的名字。”他还告诉人们,用一根右手手指就可使那块大的巨石升空,而那块小的岩石只需用九根手指头同样也能使它升起。至于更多的秘密,达尔维奇则只字未提。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沿用达尔维奇教给的方法来使岩石腾飞。
沉重的岩石飘然离地的秘密何在?难道人们采用的特定方式能够改变重力作用么?人们统一使用右手的手指、统一发出共同的声音,这究竟能够与重力发生什么样的联系呢?
从何而来的玻璃石
在我国雷州半岛的湛江市、海康县和徐闻县境内,以及海南岛东北海岸的文昌县至琼海县一带,每当雷雨以后,冲刷过的旷野里偶尔能拾到一种杏子大小的黑色玻璃质石块。
世界上别的地方也发现过这种天然玻璃质石块,一般长数毫米到十厘米,几克到一、二十克重,最重的有百余克。形状多样,有水滴状、球状、棒状、薄管状、平板状,也有哑铃状、钮扣状、饼状、瓦片状等,但以厚的碎核桃壳状、薄片状和不规则状最为多见。颜色有黄、绿、橄榄褐色直到几乎不透明的暗褐色和黑色。在一些海底钻孔岩芯里还发现过一种刚刚能看得见的微小玻璃质球体。石器时代的人类曾用它们来制造工具。18世纪时有人认为它们是史前人类制造的玻璃遗迹,后来又有人猜测它们是雷电的产物。1844年,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澳大利亚旅行时,得到一块钮扣状的玻璃质石头,他确信这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一种黑曜岩(酸性的玻璃质火山喷出岩),后世称之为达尔文石或达尔文玻璃。这种奇怪的石头表面往往带有刻痕或流动条纹,与火山弹类似,也暗示了它们可能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有趣的是,玻璃石在地球上并非随意散布,而是很有“选择性”的,主要集中散布在南北纬50°之间的四个地区。而且出现在每个地区的玻璃石的化学组成和外形上都有相似之处,“年龄”也都是一致的。
显而易见,火山成因说无法解释玻璃石的分布特点。因为地球上火山的分布与四个散布区并不吻合,火山的喷发时间也不是集中在上述四个特定时期。十九世纪时,已经有人推想它可能是一种陨石物质。可是人类历史上所看到的自天而降的陨石只有三种:铁陨石、石陨石和石铁陨石,从来没看见到过玻璃陨石的坠落。再说玻璃陨石的二氧化硅含量非常高,一般达70%~80%,最高达98%,与地球上的酸性火成岩、石英砂岩接近,与普通陨石的成分则完全不同。而且陨石的年龄多在30~40亿年以上,而玻璃陨石非常年轻,最老的也只有34.5百万年。那么玻璃陨石起源于何种天体呢?
有人推测它可能是月球近期火山喷发的喷出物,飞溅到地球上而形成的。但月球地质学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作用早在31亿年前已基本结束,尤其是近五亿年来,更不可能喷发出如此多的玻璃陨石落到地球上来。1980年,美国科学家奥基夫发表了更为怪诞的理论:3400万年前,由于月球上一次火山爆发,飞溅出许多碎石,在地球外面形成一个环,类似当今的土星环。这条环阻挡了阳光,使地球突然变冷,造成新世时的大量生物绝灭事件。以后由于太阳光压或地球大气的阻力,这条环逐渐消失,其中部分碎石跌下地球,就是玻璃陨石。然而玻璃陨石还有其他年龄组的,无法都用3400万年前的一个地球环来解释。
当今比较盛行的是冲击变质说,认为巨大的陨石或彗星核高速陨落时,撞击地面,会使地表岩石快速熔化变质并飞溅起来形成玻璃陨石。这一假说的支持者在莫尔达维区和科特迪瓦区附近都找到了陨石坑,它们的同位素年龄与产自附近的玻璃陨石相仿;在东南亚和北美的玻璃陨石中还发现了二氧化硅和锆石的冲击变质产物——锆石英、斜锆石和金属镍铁珠球。反对者则提出质疑:在最大的澳大利亚散布区并没有找到相应的陨石坑;而且冲击变质物质要散落到范围广大的亚澳区,必须得有6公里/秒以上的初速度,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最后,玻璃陨石的内部结构是绝对均匀的玻璃质,而陨石碰撞地球形成的冲击玻璃在显微镜下却可以看到原来矿物的晶体轮廓及晶体残余,说明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玻璃陨石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美国死谷的走石
美国加州的死谷是全美国最低、最热、最干燥的地方,然而它的名胜区却是个异常奇特的地方:山上长满松树和野花,山顶白雪皑皑,山下沙漠一望无际,其中有盐碱地和不断移动的沙丘。
在死谷众多自然奇观中,最吸引人的要算是“会走路的石头”。这些石头分散在龟裂的干盐湖地面上,干盐湖长达4.8公里,被称为“跑道”。
石头大小不一,外观平凡,奇怪的是每一块都可以在干盐湖地面上自行移动,并在地面上留下长长的凹痕,有的笔直,有的略有弯曲或呈之字形,长的可达数百米。
石头怎么会移动呢?众说不一,有人说是超自然力量在作怪,有人说与不明飞行物体有关,有人则认为是自然现象。
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夏普用整整七年时间进行研究,自信已经找出其中奥妙。他选了30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逐一取了名字,贴上标签,并在原来的位置旁边打下金属桩作为记号,看看这些石头会不会移动。
除了两块外,其余的都改变了原来的位置。不到一年时间,有一块已移动多次,共“走”了258米,另一块九盎斯重的石头,则创造了一次行程最远的纪录:207米。夏普研究了石头的“足迹”,并查核当时的天气情况,发现石头移动与风雨有关;移动方向与盛行风方向一致,这是有力的证据。干盐湖每年平均雨量很少超过六厘米,但是即使微量雨水也会形成潮湿的薄膜,使坚硬的黏土变得滑溜。这时,只要附近山间吹来一阵强风,就足以使石头沿着湿滑的泥面滑动,速度可高达每秒0.9米。
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死谷的一个干盐湖地面上,许多石头留下了数百尺长的滑动痕迹,有的笔直,有的拐弯,有的绕圈子。
石头能走路的谜底虽然已经揭开,但这种奇景却依然令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因此到这儿来旅游的人接连不断。
无历史记载的石柱群
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石柱群,无论从重量、数量、高度和历史的久远来看,都称得上是世界巨石群之最,美国考古学家海丁翰教授称它为“比金字塔更神秘”的石柱群。
从岛上的卡奈镇开始,由西往东走,首先迎面而来的,是散立于沼泽、森林间的12排石柱。这些石柱之间的距离不怎么规则,石柱高有的竟达9米,石面大都像史前石具一样削磨得光滑洁亮。再向东走,一会就可来到另一个叫卡迈里欧的小镇,又可见到另一组巨石,仅有7排。过了此镇进入卡勒斯肯,放眼望去,又是13排长360米的石柱群。
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么大规模的石柱群为何在十八世纪以前的历史记录中只字未提?这是石柱群令人感到神秘的主要原因。
传说,卡奈镇守护神可内利在公元前56年,为抗拒凯撒大帝的罗马兵士入侵而亲登镇北山丘,在奇迹般的神力下,使一个个追赶中的罗马人僵死在原地,变成今日的石柱。
另一种传说是,19世纪早期,崇拜蛇蝎之风盛行,石头之所以呈蜿蜓状排列,就是为了配合当时的社会风气。
但传说只是传说,不可证明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经过碳-14的测试,这些石柱群早于公元前4650年便已经存在。
奇风洞
我国云南路南碱琳风景区东北约5公里处,有一座歪头山。在那歪头山东南的山坡上,有一个洞口直径约1米左右的岩洞。从外表上看,这洞没有什么特别处,但从洞内却会刮出阵阵怪风。开头是“轰”地一声巨响,接着这寂静的山洞便吼声迭起,金鼓齐鸣,仿佛洞中藏有千军万马,要从洞内杀奔出来一般。不过,出来的不是什么天兵神将,而是一股强劲的烈风。洞外本来宁静幽雅的环境,顿时被风刮得石土飞扬,攀援在石林上的各种藤蔓枝条摇曳不已,哗哗作响,更增加了风的威势。这样,大约持续3、4分钟,风力便逐渐减小,最后竟转变成为回风。一些杂草、落叶有的还被吸进洞里去。回风一般为1、2分钟,然后停歇。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约略1、2分钟后,又开始第二次的喷风。只是这次喷风的持续时间和风力都不及第一次。当第二次喷风结束以后,这里的一切又重新归于平静,完成了一个喷风周期。第二周期的来临时间,因季节而不同,在雨水充沛的雨季,一般间隔的时间为半小时左右。
这个洞由于具有这种奇异的周期性喷风特性,被人称为“奇风洞”。奇风洞为什么会喷风,地质工作者经过反复的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的秘密。原来这是石灰岩岩溶地区的一种罕见的虹吸现象在作怪。
火龙洞
火龙洞位于我国新疆伊宁市北的白云山上。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山头上总是悠悠忽忽地飘着团团白云,四季不断,因而有了白云山之名。另外,火龙洞还是一个温度特别高的洞穴。
为什么白云山会有这终年不散的云彩?原来它与位于山腰的火龙洞有密切关系。据调查,该地共有火龙洞17座,但它们各不相同。有的洞中温度高达50摄氏度。只要一走进洞口,你就会觉得热气逼人,仿佛有一股烈焰从那里喷出来,即使体质再好的人也很难在这里坚持一个小时。有趣的是,就在这个热得要命的岩洞边上,有另一个温暖如春,通常保持在25℃左右的岩洞。再往不远处,又有另外一个洞穴,它的温度竟高达100℃以上。当地的居民常常利用洞中的热气烤煮食物。火龙洞除了温度的不同之外,还有旱湿也不同。湿洞,是一种洞中充溢着湿漉漉高温蒸汽的洞穴。凡是进入这种湿洞的人,便会顿时浑身湿透,分不清是水蒸汽还是汗水。
火龙洞就是因为来自地下灼热的喷气形成的。在这种喷气中含有硫磺、白矾、二氧化硅等物质,对治疗各种不同的顽疾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人们已在这里开设了一个专门的诊所,并根据各火龙洞的不同特性,用以治疗不同的病症。如前述的温度约50多摄氏度的岩洞,可治疗四肢麻木、腰腿痛、关节炎等症。湿洞则可用于治疗牛皮癣、疥疮等慢性皮肤病,也可治高血压和萎缩性胃炎。
火龙洞因此可称得上是一个医生洞。
发光洞
在新西兰的丛山之中有许多奇异洞穴。
这些山洞,不像常见的洞穴那样黑漆漆、阴森森地令人感到害怕,而是明光熠熠,洞中的一石一景也都清晰可辨。当然并不是人们在洞内装了照明灯之类的东西。然而,当人进入洞内,只要发出脚步声,便会像是突然触动了什么开关一般,顷刻之间,亮光消失,一切全都归于黑暗。静静地耐心等待一些时候,漆黑的洞顶上又会突然亮起一点“星光”,接着此呼彼应,“众星”一颗又一颗地在洞顶出现,直到万光齐放,照得整个洞穴晶莹明亮,仿佛所有岩石都在发出淡淡的光芒。
这些有趣的发光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是新西兰一种特有的蝇类幼虫在作怪。这种虫以洞为家,并在洞顶上、石缝中结网发光,坐待那些趋光性的小虫自动投入罗网中。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虫本身又是许多鸟类捕食的对象,因此为了自身的安全,它们对声音特别敏感,一有动静,便立即熄“灯”隐匿,直至感到威胁已经解除,它们才重新发出光来。
发光洞的秘密虽已被揭晓,但人们对它仍非常感兴趣。
燕子洞
中国著名自然保护区神农架主峰北麓屏障天门垭被称为“华中至脊”,就在它的旁侧海拔约2200米的地方,还有一个神奇的洞。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只燕子在洞里穿梭飞行,所以又叫它燕子洞。燕子洞高达20米左右,深度无法计算。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走到洞的尽头,因为洞内十分潮湿和寒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洞内也是冷风飕飕,进洞50米就一片漆黑。然而,那些燕子却照样飞来飞去。奇怪的是,燕子飞来飞去从来不会碰到人或物。这里的燕子与其他处的燕子不同,它体形短小,呈麻色或黑褐色,羽毛有金属光泽,为什么不会碰到人和洞内障碍呢?原来,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不靠眼睛导航,而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燕子洞的秘密还有许多,等待人们去探索研究。
千声洞
在滨城郊区几十里远的一座群山深处有一个奇怪的洞穴,洞里光线幽暗,甬道曲折狭窄,20米处从一椭圆形洞口处透出微弱亮光,四周洞壁由无数集声器堆砌而成。进入小洞口后,里边有一大长圆形巨洞,犹如在巨形鸡蛋壳内,四壁上布满细密的小方孔,小方孔中透出暗蓝色幽光。洞内寂静无声。洞中有一块有小方孔的四壁的中间地段,如果进洞的人踏上去,洞内的宁静立刻被打破,有类似拉风箱的鼾声,接着是嗑瓜籽的喳喳声、剧烈咳嗽声、砸夯式的脚步声,还有刺耳的哭声、怪笑声、叫骂声、口哨声、哀嚎声,这些怪声似乎是从脚下的小方孔中发出来的。难道四壁的集声器是收集这些人间噪音的收集器不成?在巨洞中央,除上噪声外,又有野兽声、风雨声、重磅炸弹爆炸声、雷声等声音通通响起。细听起来,里边夹有驴叫声、马嘶声、猪嚎声,此外,还有汽笛声、马达声、警报声、枪炮声等。这些噪声的响声越来越大,由80dB(分贝)到120dB、140dB,很快就超过人耳所能承受的极限。最后这些声混合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噪声发生器。
这些谜一般的自然现象都有待科学人员的进一步破解。
雾洞
河北省赞皇县境内有一座嶂石岩的主峰,名叫黄庵瑙,在它的一个草木葱茏的山凹里,有一山洞,由于它一年四季不断地涌出浓浓淡淡的雾,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雾洞”。从清晨起,那洞口冒出的雾又浓又白,像山野里升起的炊烟,涌流不断。它像烟柱似地翻卷、上升,等升腾过山顶几十米,雾头便不再上升,似乎前面被什么东西拦住了扶摇直上的路,于是,便缓缓地向四周弥散开去,其形状像一朵瑰丽的蘑菇云!一会儿,风吹了过来,蘑菇云悠悠飘去。这时,环顾四周就会惊讶地发现,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大小峰峦,林海树梢,那大团大团飘动游弋的云彩,全是从这里飞出去的,这飘游在广阔天宇的云雾,竟源自这黄庵瑙的雾洞。
死亡沙漠
在阿富汗的西南部,全都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其中最有名的是“死亡沙漠”。在1000年前,那里曾有过一个大城市,因为在那儿发现一条一度围绕皇宫的城墙,长9英里,高20英尺,厚6英尺多。大略计算一下,这条墙至少是由6500万块砖筑成的。
“死亡沙漠”宽超过两百英里,没有路。晚上,有时候可以看见一只羚羊悄悄在月光下经过,也可以听到可怕的狐狼叫声。在接近沙漠边缘的时候,才能够见到狐狸和狼。在没有狂风吹沙的晚上,阿富汗的沙漠之夜,确实非常美。
在沙漠里最奇怪的事是,丧生的人大部分不是被热死、渴死,便是被淹死。因为在沙漠边缘,一年中有一、二次豪雨,盈沟满谷,水升到30英尺高。纪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大半都是因此丧生的。除了这暴发的洪水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危险是泥渊:这个泥渊中的泥粘如漆,并且深无底,上盖有沙层,看不到一点危险的痕迹。如果失足掉下去,就遭灭顶而被葬于泥沙之中。
千奇百怪的火山
喷泥的火山拉丁美洲的巴巴多斯岛东部海5000米深处有一座泥火山,火山口呈椭圆形,宽大约1000米,离火山口中部约20米处,可以看到正在翻滚着的泥浆,整个火山口由一层密密麻麻、黄色的细菌覆盖着,在取出来的标本中还夹杂着一些像蛤蜊、甲鱼、海葵等无脊椎动物。
喷金银的火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是一座喷金的火山,法国科学家小组曾前往那里考察,探查出这座火山每天约喷出2000克左右的金子和9000克左右的银子,但迄今还无法收集。
喷冰的火山冰岛南部海滨的格姆维特火山爆发,喷出来的全是冰块。每秒钟有420立方米冰块喷出,两周以后,喷出的冰块有1.3立方千米。
喷水的火山缅布拉克山谷有一座喷水的火山,火山口的直径有1000多米,它的周围长满了各种植物。
最小的火山非洲莱索托有一座仅2米高的火山,小孩用手也可以触及喷火山口,这个“侏儒”火山常年喷吐不息,不过它所喷发的熔岩很少。
最古老的火山最古老的火山位于瑞典北部卡尔斯别尔格,距今约有二十亿年历史。火山岩层除有少数地方被毁坏外,基本保持完好,可以辨认出火山口和熔岩的流向。
青海“魔鬼谷”
该“魔鬼谷”位于中国西北部青海省的一个山区,它长约100公里,宽约30公里,谷地平均海拔约3200米。这个谷地南有昆仑山,北有阿尔金山,两山夹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虽然地处内陆,但林木繁茂,牧草秀美。然而,这个看似理想的天然优良牧场,一遇天气变化,便会变成阴森恐怖的地狱,平地生风,电闪雷鸣。尤其是滚滚炸雷,震得山摇地动,成片的树林被烧得身焦枝残。附近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均将此谷视为禁地。偶然有误入其中者,往往遭雷击而绝少生还。
为了揭开“魔鬼谷”的奥秘。青海省地质科学工作者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对这一谷地进行实地科学探查,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地质勘察证实,这一谷地地层中,除有大面积三叠纪火山喷发的强磁性玄武岩体外,还伴生分布有30多个铁矿及石英闪长岩体,正是由于这里的地下岩体和铁矿带所形成的强大磁场的电磁效应,引来了雷电云层中的电荷,因而产生了空气放电,形成炸雷。
“魔鬼谷”的奥秘虽然已被揭开,但人们仍对它非常感兴趣。
不断长高的喜马拉雅山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及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早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三叠纪,还是烟波浩淼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冲撞,使古地中海东部的海底发生强烈的挤压,才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
经地质学家们的测量,喜马拉雅山目前的高度为8848.12米。它在第四纪的300万年中约上升了3000米,平均1万年上升10米;而最近1万年,它却上升了500米,即一年上升5厘米;至今,它还在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缓慢上升。
那么,喜马拉雅山将如此无限制地不断增高吗?如果不是,它又于何时停止呢?它的最终限度又是多少呢?
有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增高是以岩石和泥土的“叠罗法”形成的。当层层加码时,下面的岩石承受上面的压力逐渐加大,这必然存在一个极限,一旦达到这一极限,底下的岩石就要“粉身碎骨”,高山也将土崩瓦解,毁于一旦。那么这一极限究竟是多少呢?一些研究者通过计算得出,地球上山脉的高度极限为1万米。
由于地球上所有的山脉,包括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都没能达到这一极限,因此,它们都将平安无事地屹立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
喜马拉雅山究竟能长多高?一方面,它自身在“日长夜高”,而且增长的速度在缓慢上升;另一方面,科学家给它定下了一条最高界限。喜马拉雅山能承受这一最高界限吗?最终要解开这个谜,还需要研究者深入地探讨。
为何黄河拐九十九道弯
黄河以母亲河居称的同时也以它夸张的曲折度而闻名于世,因此它有“黄河九十九道弯”之说。
它在青藏高原上,就绕着积石山,做了一个180度的大回环。到了甘肃以后,它没有按照通常的习惯向东流,而是舍近求远,继续北上,流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两侧,先向北,后向东,而后向南,又来了个180度大回环,在陕西的潼关拐了一个90度直角,向东奔入大海,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河道的走向有两处令人不解。一处在陕西与甘肃的交界处,这里,黄河本来可以自西向东流进渭河,却被一座不高的山岭——鸟鼠山分隔开来。另一处在内蒙古托克托(即河口镇)以东到凉城一线,这里黄河本来可以顺直地向东流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再流往天津入海,却偏偏南下,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
因此,人们推测,在遥远的古代,黄河可能是从渭河东流入海的。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条河流绕过鄂尔多斯高原,在托克托向东流入岱海盆地,进入永定河上游的洋河,在天津流入渤海。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直到今天也可以看到,渭河宽不过百十米,两岸却有两层高高的阶地,每层阶地相对高差都在20~30米以上。阶地是当年河流留下来的遗迹。当爬上高高的二道塬时,距离渭河岸边已经有好几千米。凭今天渭河的水量,不管怎样也不可能造成这样宽阔的河谷。
人们推测,大约在距今2000多万年到500万年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本来是沿着它的支流洮河上溯,再穿过鸟鼠山,进入渭河的。由于后来鸟鼠山一带发生地壳抬升,阻断了古黄河上游与渭河的联系,它只好改道北上,流入当时的另一条河流,也就是今天的黄河。至于托克托黄河弯曲的原因,大概也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吧。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推测,没有一个可以确切的证据,以至直到今天黄河为什么有九十九道弯也仍是一个谜。
黑竹沟之谜
黑竹沟位于四川省峨边县彝族聚居的小凉山中的一处叫斯合的山谷里,那个谷被称为死亡之谷。那儿是一片方圆约2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充满了神秘色彩。
黑竹沟有片杜鹃池,人称公杜鹃池;哈曲乡有片杜鹃池,人称母杜鹃池,它们遥遥相对。当地彝胞说,如果公母杜鹃池都传出呜呜的哭声,天气就要变阴、下雨。问起公母杜鹃池的由来,甚至当地人也不知道。
黑竹沟的关门石是个恐怖地带。彝族猎手或牧羊人来到跟前,便不敢向前走。据说谁进去了,就永远出不来。1950年初,国民党胡宗南的半个连,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可谁知进入沟后,一个人也没出来。到底是因为什么,谁也不清楚。
1986年夏,川南林业局与峨边县联合组成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队,一行12人,外加背东西和带路的彝族同胞21人,进入黑竹沟。还没到关门石,彝胞的两条猎狗就自己逃掉,彝胞们说什么也不走了,他们打响“呵咪”呼唤猎狗,结果狗没唤出来,却呼唤出一团团的烟雾,倾刻遮天蔽日,几分钟后又奇迹般消退。面对如此险恶而又扑朔迷离的景象,调查队只好撤下来。
黑竹沟里有大熊猫。但这些熊猫不爱吃竹子却爱吃羊。熊猫吃羊与别的野兽不同,只吸血、脑髓和肝脏,吃饱后就头枕着羊的断肢在羊圈里抱头大睡。彝胞们知道熊猫是国宝不敢加害于它。孩子们进山也都结伴而行,害怕受到熊猫伤害。本属素食性动物的大熊猫为何改素吃荤呢?而且,珍稀动物大熊猫,在这里不仅发现黑白相间成条纹,还有黑白颜色呈圆形花纹的,其花纹大如碗口,不规则分布,当地人称为花熊猫。它究竟属于熊猫的一种,还是大熊猫的新品种,还在考察之中。一位老猎人说,这一带的大熊猫数量也超出原来的估计数量许多,仅一条沟就有二三十只之多。
黑竹沟的神秘现象还有许多,但每一个都让人费解,直到今天也都是一些未解之谜。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一直以来学术界都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首先,关于河流正源的确定标准,学术界的意见就各不相同。有的赞成以水流最长者为正源;有的主张视河道上下游的一致性,以形似干流的自然延长者为正源;有的说应该以水量大者为正源;有的主张依照历史习惯,维持人们长期以来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轻易变更;更有人将河谷形成较早者推为正源;此外还有强调流域面积大小或发源地海拔高低等等。
由于上述原因,长江、黄河源头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也是理所当然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对长江进行了考察,将木鲁乌苏河和楚玛尔河分别定为长江的南、北两源。1976年和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进行了两次江源考察,又把格拉丹冬雪山下的沱沱河定为长江正源。但1986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完成了科学考察漂流的壮举后,却提出另一支流当曲的长度比沱沱河长3.7公里,而且流量是沱沱河的三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7倍,所以长江正源的位置被当曲取代。但是这一看法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事实根据。
关于黄河源头也是说法不一,仅不同年份出版的《辞海》对其就有不同的叙述:
1947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颜喀喇山之噶达素齐老峰,亦曰阿尔坦河。”1965年版:“源出青海省巴颜喀喇山脉达泽山东麓约古宗列渠。”1979年版:“上源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1987年《辞海•中国地理分册》,又鉴于黄河源头的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现状,而闭口不谈谁为正源,而只注明“上源马曲(约古宗列渠)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达泽山麓;卡日曲出各姿各雅山麓。”
那么,长江、黄河的源头到底该如何确定,应有怎样一个标准,还有等待人们进一步考察研究。
大陆为何都是三角形的
也许大部分人对大陆的形状及朝向并不十分了解,那么你仔细地观察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差不多所有的大陆都是北部平宽,南部两侧向内收缩,最后成为一个三角形。惟一的一个例外是澳大利亚,它的三角形的顶点朝向北方。
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于是,人们在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碎块学说”,以此来解释大陆为什么是三角形的秘密。
碎块学说认为,每个大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是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的碎块拼合而成的,大者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小者只有几平方千米。大陆块的形成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经过多次拼接最后才完成的。科学家研究得知,北美大陆的北半部是由100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而亚洲的西伯利亚,甚至面积不大的日本,也是由多个地块组合成的。我国地质学家测出,中国山东东西两部分就是由一块年龄大约为25亿年的地块与一块十四亿年的地块粘合而成,其粘合年代大约在距今1.9亿年的侏罗纪。
科学家推测,陆块漂移可能都是先裂后拼的。据大陆漂移学说,陆块还没有裂开之前,统一大陆处在赤道以南的南半球。当统一大陆发生破裂,并开始漂移时,可能先要向北移动。在移动途中,一定要遇到其他分离的陆块,彼此碰撞、拼接。因为陆块向北移动,北半部分可能遇到的分离陆块的机会要比南半部多。这样就形成了各大陆北半部多为平直的三角形的边,南半部则为比较瘦长的形态。至于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是一个特例,可能是因为澳大利亚在移动中曾经发生过旋转。
一些学者认为,碎块说有点儿牵强,偶然的成分太多。支持碎块说的人们争辨说,如果没有陆块从南向北迁移,怎么会出现北半球大陆比南半球大陆多许多的情况?
迄今为止,大陆为什么是三角形的,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奇异的怪坡
1990年5月,一辆面包车途经辽宁省沈阳市新成子区清水台镇周家村东北方的寒坡岭。当司机下车小解回来时,惊奇地发现熄火的面包车已自行从坡底“滑行”到了坡顶。这是最早被发现的“怪坡”。
在这座长约90米,宽约15米,坡度为18.5度的怪坡上,坡道平坦,两边绿草如茵,没有任何异常现象。但是,汽车下坡须加大油门,而上坡时即使熄火也可以到达坡顶;骑自行车时,下坡要使劲蹬,上坡却要捏紧车闸;人行坡上,也是上去省劲,下去费劲。
除辽宁外,人们在山东济南、陕西西安、吉林长白山,也分别发现了这种逆驶倒行的怪坡。另外,在乌拉圭和韩国也有此类怪坡。
1998年,人们在甘肃肃南县的戈壁滩上,又发现了一个“怪坡”。
“怪坡”地处祁丰区境内,距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嘉峪关、酒泉两市均为40公里,该坡长约60米,坡度为15度左右。
发现怪坡的当地驻军曾反复用水、自行车、轮胎等物体及卡车、吉普车、摩托车等机动车作试验。结果发现往坡面上倒水,水往高(坡上)处流;立放在坡面上的自行车、轮胎会自动往上跑;车身越大的机动车,向上跑得越快。
倘若你是一名外来客,在英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的克罗伊山公路上驾驶汽车行驶,你会感到不知所措。从北部驶向克罗伊山时,眼看着前面道路向下倾斜,满以为车辆会加速因而把车速降低,结果,你的汽车会完全停下来。事实上,那条路并非下坡路,恰恰相反,它是上坡路,许多驾驶者在诧异之余,把车停了下来,不料汽车却向“山上”倒退而去。
同样,从南部驶来也会产生颠倒混乱的感觉,前面明明是上坡行驶,于是你加大油门,结果发现,车速比预想的要快得多。其实,那条路是下坡路。
如此众多的怪坡使游客、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先后提出“重力异常”、“视觉错觉”、“磁场效应”、“四维交错”、“黑暗物质”、“失重现象”等各种解释,虽不无道理,却又不能使人真正信服。直到今天,迟迟未解的怪坡之谜依然是横亘在科学家心中的一个问号,我们期待着怪坡之谜真相大白的一天。
不死的死海
死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一个内陆湖,它位于西亚南端,全长75公里,宽15公里,海拔392米。在希伯来语中,死海被称为“盐海”。这是因为死海的含盐浓度为22%,比一般海水高出8.9倍,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一个水域。
由于死海含盐量太高,所以水中不仅没有鱼虾,甚至四周岸边的任何植物都不能生存。鱼儿顺着约旦河遨游,但只要接触到死海的水,就会立即死去,人们只要尝尝这里的水,舌头就会感到一阵刺痛。由于水的密度大,游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舒适地仰卧在水面上看书。
一直以来,在死海的演变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死海在日趋干涸,不久的将来,死海将不复存在,死海将变成真的死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死海并非是没有生命的死水,而且它的前途无量,是未来的世界大洋。
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死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蒸发浓缩,湖水越来越少,盐度越来越高。加上那地方终年少雨,夏季气温高达50℃以上。惟一向它供水的约旦河,还要被用于灌溉,所以它面临着水源枯竭的危险。1976年,死海水位迅速下降,其南部水域开始干涸化。即使以色列想用“输血”方式,开通死海与地中海,但很多证据说明地中海本身的平衡也很脆弱。因此,从长远看,死海似乎真的必死无疑。
然而另一种观点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死海位于著名的叙利亚--非洲大断裂带的最低处,而这个大断裂带还正处于幼年时期,终有一天,死海底部会产生裂缝,从地壳深处冒出海水,随着裂缝的不断扩大,会生成出一个新的海洋。这一观点的一个有力证明是,与死海处于同一构造带上的红海,其海底已发现了一条深2800米的大裂缝,而且在缓慢发展,从地壳深处正不断地冒出盐水。
八十年代初,人们又发现死海的水正不断变红,经科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正迅速繁衍着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其数量之多也十分惊人,大约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亿个盐菌。另外,人们还发现死海中还有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加之水中有人们需要的丰富的海盐、氯化镁、氯化钾、氧化钙和溴化镁等矿物质,因而死海是不会死的。
不过,推测死海将死的人还有许多,因为严酷的事实--湖水在减少,干涸的威胁在不断扩大。然而地质学上的假说--板块理论,使它又有乐观的前途,因此死海是死还是活,只有时间可以做出证明。
海底无底洞之谜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经三探无底洞,但那只是神话传说,在现实中,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无底洞”?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因此“无底洞”是不应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山洞、裂口、裂缝,甚至火山口也都只是地壳浅部的一种现象。然而我国一些古籍却多次提到地球上有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虫归墟。八绂九野之水,无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为此,世界科学家几经寻觅,发现在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存在着这样一个“无底洞”。由于濒临大海,在涨潮时,汹涌的海水便会排山倒海般地涌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据测,每天流入洞内的海水量达3万多吨。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却从来没有把洞灌满过。于是曾有人怀疑,这个“无底洞”会不会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就作了多种努力企图寻找它的出口,却都是白费功夫。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派出一支考察队,他们把一种经久不变的带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观察染料是如何随着海水一起沉下去。接着他们又察看了附近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满怀希望地去寻找这种带颜色的水,结果令人失望。但这并不能表明“无底洞”没有出口,也许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释得太淡,以致无法发现?
为此,几年后他们又进行了新的试验,他们制造了一种浅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这是一种比水略轻,能浮在水中不沉底,又不会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他们把130公斤重的这种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统统掷入到打旋的海水里。片刻功夫,所有的小塑料粒子就像一个整体,全部被无底洞吞没。他们设想,只要有一粒在别的地方冒出来,就可以找到“无底洞”的出口了。然而,发动了数以百计的人,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寻了一年多,但仍一无所获。
这些东西究竟随着海水沉到哪里?人们无从知道,更不知道的是这些大量的海水究竟流到了哪里。因此,海底无底洞之谜至含尚未破解。
海上鬼门关之谜
在非洲的最南端阿扎尼亚的境内,有一个名叫好望角的岬角。好望角是一个风暴之角,每年365天,至少有100多天狂风怒号,海浪涛天。最平静的日子里,海浪也有2米高,更不用说起风的时候,浪高6米以上,有时甚至高达15米!因此好望角附近经常要发生海难事故,被称作是航海之人的“鬼门关”。
1487年8月,一位名叫巴特罗缪•迪亚士的葡萄牙航海家受国王约翰二世的委托,去寻找通向印度的新航线。
迪亚士率领船队前行,在鲸湾附近,他们遇到了强烈的暴风雨。
经历了13个白天和黑夜的风雨挣扎,迪亚士等人终于死里逃生。为了纪念这次在风暴中逃生的经历,他们给这个耸立在大西洋中的岬角起了个“风暴角”的名字。
1488年12月,迪亚士等人经历了千辛万苦以后,终于回到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国王约翰二世亲自接见了他,并向他询问了这次探险的经历。迪亚十一五一十地向国王讲述了历经磨难,以及发现风暴角的经过。国王认为“风暴角”的名字不吉利。既然风暴角位于通往印度的航线上,看到了风暴角,便看到了希望,就叫“好望角”吧。于是,好望角这个名称便传开了。
可是,好望角并不因为这个好名字而变得平静。它照样是终日风浪滔天,桀骜不驯。1500年,连好望角的发现者——迪亚士也不幸在好望角附近的海面上丧生。仅20世纪70年代,好望角一带就有11艘万吨货轮遇难。
在众多沉船事故中,一艘名叫“世界荣誉”号的油轮,它的沉没最令人感到意外。
那一次,“世界荣誉”号装载着49000吨原油,从“石油之国”科威特驶往位于欧洲西南部的西班牙。这艘巨轮设备先进,船体坚固,船员们的经验十分丰富,真称得上是世界一流船只,一流水手。
可是,当“世界荣誉”号从北向南驶近好望角时,灾难突然降临了,20多米高的巨浪头向油轮压了过来。当巨轮刚从深渊中浮起时,船底又涌起一股汹涌的浪头,将船“托”上浪峰。由于巨浪来得太突然,悬在空中的油轮船头和船尾失去了支撑,而中部却承受不住几万吨原油的重力作用,船体终于出现了裂缝。在接二连三的海浪冲击下,船最终一折为二,很快地下沉。待到风浪暂停后,海面上除了浮着厚厚一层原油,什么都没有剩下。
好望角一带屡出意外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在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开凿以前,这里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航运的必经且非常重要的道路。即使在今天,37万吨以上的巨轮也要绕道好望角。
为了道路的安全,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来到好望角,调查研究这里风急浪高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科学家将造成好望角附近海域风浪大的原因归纳成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好望角附近海域风浪大是由于西风造成的。好望角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端,它像一个箭头一样突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因为好望角恰恰位于西风带上,所以当地经常刮11级以上的大风,大风激起了巨浪,经过的船只就处在危险之中了
“西风带说”的理论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它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因为这种学说不能解释在不刮西风的时候,海浪还是非常巨大。
第二种说法是“海流说”。这是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的,他分析了多起在好望角附近海域发生的海难事件。他发现,每次发生事故时,海浪总是从西南扑向东北方,而遇难船只的行驶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也就是说,船行的方向正好和海浪袭来的方向相反,船是顶浪行驶的。科学家还实地调查了当地的海流情况。他们发现,好望角附近水下的海流与船只行驶的方向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海底的海流推动船只顶着海浪前进,几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就造成船毁人亡的结果。
然而,“海流说”和“西风带说”一样,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海水是流动的,很难断定在一年的365天中,海流的方向也保持恒定。
然而,作为“鬼门关”的好望角,不管是什么日子,船一到好望角附近的海面,马上就落入危险的境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很难全面解释。
直到现在,好望角附近的海面仍在无情地吞没不幸的船只。要是哪一天人类能彻底掌握风浪活动的规律,好望角附近的天堑就一定能变成通途。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海洋中的“暖气管”
寒冬季节,潜艇出东海训练,在高高的舰桥上工作的战士裹着防寒衣,戴上手套,但浑身仍打着寒颤。在舱内值勤的官兵也被升降口灌进的寒风冻得发抖。
可是,当战艇驶进一个海区后,却出现了奇迹,海面上暖风吹拂,舱室里温度计的水银柱直往上窜。战士们脱了防寒衣也不觉得冷了。
其实是战艇驶入了一股暖流中了。这股暖流叫“黑潮”。夏季它的表层水温达30℃,到了冬季,水温也不低于20℃。
这时,从舰桥上放眼望去,就会发现,大海浑然分成两种颜色。西边的海水碧绿晶莹,东边的海水靛青幽深。这碧绿和靛青的分界线,是那样泾渭分明,好像中间被隔开一样,谁也沾染不了谁。如果乘飞机从高空俯瞰,就会看到这黑潮就像一条黛色的绸带,缠绕在大海碧蓝的身躯上。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其实,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折光的散射,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黑潮外观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
黑潮由北赤道发源,经菲律宾,紧贴中国台湾东部进入东海,然后经琉球群岛,沿日本列岛的南部流去,于东经142°北纬35°附近海域结束行程。其中在琉球群岛附近,黑潮分出一支来到中国的黄海和渤海湾。渤海湾的秦皇岛港冬季不封冻,就是受这股暖流的影响。它的主支流向东,一直可追踪到东经160°;还有一支先向东北,与亲潮汇合后转而向东。黑潮的总行程有6000千米。
黑潮是一支强大的海流。在台湾省东方,流宽280千米,厚500米,流速1~1.5节(一节为52千米/小时);入东海后,虽然流宽减少至150千米,速度却加快到2.5节,厚度也增加到600米。黑潮流得最快的地方是在日本潮岬外海,一般流速可达到4节,不亚于人的步行速度,最大流速可达6~7节,比普通机帆船还快。整个黑潮的径流量等于1000条长江。
黑潮还与气候的关系密切。日本气候温暖湿润,就受惠于黑潮的环绕。中国青岛与日本的东京、上海与日本九州纬度相近,而气候却差异不少。当青岛人棉衣上身时,东京人还穿着秋装;当上海已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时,九州的亚热带植物依然绿叶扶疏。日本有句农谚:“问荒年熟年,看海洋变迁。”说的就是黑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国,有人把黑潮比喻为“旱涝预报员”。因为黑潮流动位置的偏移,对中国沿海地区天气旱涝有明显的影响。
1953年,黑潮偏离了常年的轨道,大约向南移动了170千米,就在翌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见的大水。
1957年,它又一次偏离了常轨,平均位置向北移动,长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1958年,它再次北偏,结果,长江流域再次发生干旱,同时,华北有涝情出现。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了好几次。经过中国气象工作者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性。
原来,海洋水温对大气有直接影响。据科学家计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2℃释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而海水又是透明的,太阳辐射能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热能可使全球大气增加60℃。可见,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成为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成为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能量的传递,不断地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另外,高温的黑潮与北方相对低温的海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温度差,形成了一条很强的海洋锋区,通过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就会使气候发生变化。大气锋区正是冷暖空气交界的地方,从而也是降雨的区域。所以,当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后,海洋锋区也南移,使大气锋区和雨带也相应偏南。第二年,江淮流域雨水增多,出现水灾。1957年和1958年,黑潮北移后,大气锋区和雨带也相应偏北,造成了长江流域梅雨空缺,出现了旱情。
大洋中的暖流所蕴藏的巨大热能和对气候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11年,美国国会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辩论的内容既不是军备预算,也不是总统候选人名单,而是一件关于抢夺海流的提案。
议员们为什么要抢夺海流呢?他们要抢夺的不是一股普通的海流,而是世界上第一大海洋暖流——湾流。
对于湾流的存在,人们早已知晓。1513年,西班牙海军上将蓬萨•德•列奥涅率领一支舰队远航来到北美洲,准备在佛罗里达岸边下锚旋泊。正当海员们忙碌不已时,人们突然发现,舰队中一艘船独自向北漂去。人们叫着,喊着,但毫无用处。列奥涅海军上将下令该船水兵迅速归队,但海洋中的一股神秘的力量却在继续驱赶着漂船。那艘船上的人们经过一番拼搏,好不容易才把船开了回来。
这种现象引起列奥涅的注意,经过调查,发现佛罗里达半岛附近洋面上有一条海中“河流”在浩浩荡荡地奔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墨西哥湾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湾流虽然有一部分来自墨西哥湾,但它的绝大部分来自加勒比海。当南、北赤道流在大西洋西部汇合之后,便进入加勒比海,通过尤卡坦海峡,其中的一小部分进墨西哥湾,再沿墨西哥湾海岸流动,海流的绝大部分是急转向东流去,从美国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这支进入大西洋的湾流起先向北,然后很快又向东北方向流去,横跨大西洋,流向西北欧的外海,一直流进寒冷的北冰洋水域。它的厚度为200-500米,流速2.05米/秒,输送的水量比黑潮大1.5倍。
湾流蕴含着巨大的热量,它所散发的热量恐怕比全世界一年所用燃煤产生的热量还要多。由于它的到来,英吉利海峡两岸每2米长的土地享受着相当每年燃烧6万吨煤所发出的温暖。如果拿同纬度的加拿大东岸加以对照,差别更为明显: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可低到-10℃,而同纬度的西北欧地区可高到10℃。
议案一提出,有人拍案叫好,有人提出异议,理由是:“一旦暖流被迫改道,沿美国东海岸北上后,冬季寒冷的大陆与温暖的海洋之间会产生一个明显的气压差:陆地冷,气压升高;海面暖,气压降低。结果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美国大陆仍然享受不到这份温暖。”
于是,这个奇特的提案没能通过。80多年过去了,湾流仍然按照原来的路线畅流着。
也许是受美国抢夺暖流提案的启发,利用暖流改造地球气候的设想,后来接二连三地出现。
前苏联工程师舒米林和波里索夫曾精心设计了一个调动两洋海水的庞大工程,建议造一条长74000米、高50—60米的巨型堤坝,将白令海峡截断,然后在坝体内安装几千台抽水机,把太平洋的海水送入北冰洋,从而造一股强大的暖流,通过北极地区流入大西洋。这样,暖流便使沿途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寒冷气候变暖。相反,也可以把北冰洋的海水抽入太平洋,从而使大西洋的湾流经过北冰洋,流入太平洋。这股暖流就会融化北冰洋的浮冰,使北纬度广大寒冷地区变暖。
他们为这一工程的前景描绘了一幅美丽图画:北冰洋的冰雪消融了,成为长年通航无阻的国际航线,前苏联4800多千米的北冰洋海岸线全部解冻,热带向北延伸。温暖的北冰洋将为人类提供极其丰富的鱼虾和矿产……
美国科学家盖尔哈撒韦则另有观点,他设想从格陵兰到挪威建筑一条长约1700千米的海上大坝,把北冰洋和大西洋拦腰截断,阻止大西洋暖流进入北冰洋。他认为,如果大西洋温暖的海水把北冰洋巨大浮冰融化,便会造成悲剧的冰河时代。
日本科学家崎宇三郎也富有想像力地提出建议:填平深20千米、宽10千米的鞑靼海峡,以阻挡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寒流南下,提高日本海域的海水温度,使日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气候转暖。
改造海洋暖流使气候变暖至今仍是“纸上谈兵”,能否可行并付诸实施,还得看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