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鬼市之谜

史料记载

鬼市又叫山市、山中蜃景。清代的《兴山县志》对神农架的鬼市有生动的记载:

神农山为三邑界山,一名神农架。高塞,为三邑最幽深险阻,多猛兽,产白药。

1884年3月,兴山县远望神农积雪,询之,土人云:山上常8月雨雪,至明年6月始清;又常6月飞霜。久雨初霁,峰峦隐现,有如城郭村落,相传为山市;每岁元宵,中秋夜、除夕,时闻爆竹鼓角声;又常见大人迹。

在这段话中,“神农山”即神农架的最高峰——海拔3105.4米的神农顶峰;“大人迹”即传说中的野人的巨大足迹。《兴山县志》中描述的诡谲、奇异的山市,甚至在神农顶“时闻爆竹鼓角声”,给后世人留下了不解之谜。

何谓山市

《辞海》《辞源》中都未收录其名。在《汉语大词典》中,“山市”被诠释为“山中蜃景”,未予以详细说明。不过,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中却有这样的记载:

奂山山市,邑人景之地也。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上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

可见,古人早已目睹过神农架鬼市的神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神农架以它扑朔迷离的野人、奇幻神秘的怪光蜚声海内外。成群结队的游客带着美丽的幻想踏上这片奇异的土地,更多的人有幸目睹神农架鬼市的奇观。

鬼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神农架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受大气环流控制,气温偏凉并且多雨,并随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亚高山3个气候带,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林区气候的真实写照。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神农架成为我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

这里拥有当今世界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8%,保护区内达96%。

神农架有许多神奇的地质奇观。例如,在红花乡境内有一条潮水河,河水一日三涌,早、中、晚各涨潮一次,每次持续半小时。涨潮时,水色因季节不同而不同:干旱之季,水色混浊;梅雨之季,水色碧青。

宋洛乡里有一处水洞,只要洞外自然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上时,洞内就开始结冰,山缝里的水沿洞壁渗出形成晶莹的冰帘,向下延伸可达十余米,滴在洞底的水则结成冰柱,形态多样,顶端一般呈蘑菇状,而且为空心。进入深秋时节,冰就开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内温度就要高于洞外温度。

正如红花乡、宋洛乡的奇观一样,鬼市既不是所谓蛟龙、大蛤蜊之类的怪物喷云吐气而形成的,更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故意制造的,而是一种奇特罕见的光学现象,它是大自然的杰作。

当自然界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时,在空中或地面上便会显示出周围的景物。这样,人站在远处便能看到各种奇异的幻景。

此外,科学家们还按照不同影像的形态将蜃景分为上现蜃景,即正像,下现蜃景,即倒像,侧像蜃景,即斜像等多种;又根据海拔高低或地域的不同将蜃景分为山市,即鬼市,海市,即海市蜃楼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市多发生在海洋、海滨或沙漠之上,而山市则见于高山,尤其是名山之上,它比海市更复杂并且变化多端。在高耸云天的峭壁或峰峦绵延的山顶,人影憧憧,喧声鼎腾,来去无踪的山市让人疑神疑鬼,所以在民间人们称山市为鬼市。

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科学家指出:神农架是我国从古至今发现鬼市的海拔最高区,也是鬼市的多发区。为什么大自然独独偏爱神农架,将那么多罕见的自然景观都赋予了它呢?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将鬼市与神农架的野人、麒麟、怪光以及奇洞异穴联系起来时,我们便会越发被它无穷的魅力所吸引。只是,按照物理学原理,蜃景应当有形无声。然而,神农架的鬼市奇就奇在让人有“时间爆竹鼓角声”的听闻。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也曾亲耳听到过蜃景中传来的“车马人畜之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对这种有声的蜃景,什么时候才能解释清楚呢?我们期待早日能够解开这一自然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