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敢死队——“飞鱼”导弹

许多人迄今都还记得 1982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南大西洋海域那惊人的一

幕:一枚价值仅 20 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倾刻之间吞噬了身价 2 亿美元的“谢菲尔德”驱逐舰。自此,“飞鱼”名闻遐迩、身价百倍。

“飞鱼”导弹最初是由 MM38 舰对舰导弹“脱胎换骨”而成的,1978 年定型投产,先后生产了 2000 多枚。这种导弹以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掠海飞行能力强并具有“发射后不管”,以及全天候作战能力为特长,广泛装备于法国的“超军旗”、“超美洲豹”、“幻影” 50、“大西洋”海上巡逻机、“超黄蜂”和“海王”直升机等。

“飞鱼”导弹总长 4.7 米,弹径 O.35 米,翼展 1.1 米,发射总重为 652

千克,最大射程 70 千米,最大速度 0.93 马赫。其外型采用典型正常式气动布局,4 个弹翼和舵面按 X 型配置在弹身的中部和导部。该弹采用惯性导航+ 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系统。导弹在自控段采用惯性导航,在自导段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实施末段制导。

导弹发射前,机械设备将目标数据输送给导弹计算机。发射后,弹上的惯性导航系统将导弹引向目标,当导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等于零时,发出引爆战斗部的指令。

代号为 AM39 的“飞鱼”导弹选用的是带冲击效应的聚能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同时兼有破片杀伤能力。战斗部上装有延时触发引信和导引头控制的近炸引信两信,有机械、惯性和气压三级保险装置,从而可以保证战斗部适时解除保险、准时爆炸。整个战斗部总重 160 千克,装高能炸药 40 千克,能穿

透 12 毫米厚的钢板,百米长、10 余米宽的战舰被命中 1 发便将丧失战斗能力。

“飞鱼”之所以能成为水面舰艇的克星,与它的掠海作战、攻击方式独特分不开。当载机发现目标后,先由载机上的发射系统把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速度,以及载机的方向和速度等数据及时处理,得出导弹的飞行制导指令。随后将指令装定到导弹上,一旦符合发射条件,导弹即沿着目标方向实施无力投放发射。在导弹发射后 1 秒钟,自由下落约 10 米时,助推器点火,自动

制导系统开始工作,导弹进入俯冲飞行,当导弹速度到 280 米/秒时,主发动

机点火工作,导弹增速至超音速;然后,导弹迅速降到 15 米并改为水平飞行,

惯导系统开始工作,导弹以 0.9 马赫的速度贴海面巡航飞行并解除战斗部引

信保险。在导弹距目标只 10 千米时,导引头开机搜索目标,截获目标后,转入对目标的自动跟踪并用比例导引法使导弹迅速接近目标,这时导弹按预定程序下降高度至 2~8 米,掠海飞行,直至命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