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传说
盘古开天
鸿蒙之始,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有九条龙:三条黑龙、三条白龙和三条黄龙,它们轮流孵着两个龙蛋。到八千年的时候,其中那个大一点的龙蛋破了一条小缝。孵到九千年的时候,大龙蛋裂开了一个小口,并且露出了两只小龙角。在旁边孵卵的这条大龙看到小龙很高兴。可是,它忽然发现,孵出来的不是一条龙,而是一个长着龙角的神人,手里还拿着一把神斧。这位神人就是我国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
轩辕大龙很吃惊,把尾巴一拢,可是一不小心碰到了神斧,受了很大的伤,它疼痛难忍。于是,它就赶来吃盘古,盘古就往九重天下面的地上跑。
开始,盘古还不敢下,有点畏手畏脚的,眼看大龙就要咬到他了。盘古便勇敢地跳上云端,他手拿斧子在彩云间飘来飘去,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大包包,也飘来飘去的。他就站到了那个大包包上,可是风太大了,光线也很暗,他站立不稳,于是就用斧子不停的砍呀砍呀,最后总算稳住了。可是他砍过的地方,凹陷处变成了江河湖海,凸出处变成了大山和小坡……因为他实在太累了,所以就躺下睡着了。
也不知睡了多久,等他醒来的时候,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身材苗条的女子,正笑微微地叫他:“盘古哥哥!盘古哥哥!”盘古很奇怪,就问她从那里来。
原来,这位身材苗条的女子,便是九重天上的第二个龙蛋孵化出来的神人。这女子孵化出来的时候,大龙正发愣:怎么这两个龙蛋都没孵出龙来呢?
忽然,这个女子叫了一声“父王”。大龙听了这个声音,也立刻变成了人,这就是以后的老天爷。世上最厉害的神就是老天爷。“老天爷”这个称呼是从世上第一女神嘴里喊出来的。
老天爷爷不再生气了,就对她说:“你也变成了人,就随你哥哥到地上去吧!”说着,把手一挥,于是这个女子就到了地上来了。
盘古听了,很高兴地问:“那你叫什么名字呢?”
那女子说:“咱们俩都叫盘古,你是盘古哥哥,我是盘古妹妹。”
盘古兄妹见面后不久,老天爷竟放出妖魔怪兽,吃掉他们兄妹俩。
但是,盘古兄妹,有神斧的帮助,后来又得到一个怪牛朋友的帮助,就很快战胜了恶魔怪兽,成了大地上的主人。
以上的故事是流传在河南桐柏县二郎山乡盘古山南麓,但是关于盘古出生的故事,最有名是下面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在非常久远的古代,天和地是没有分开的,宇宙就好像一个大鸡蛋一样,里边黑暗混沌成一团。
就在这个大鸡蛋中,盘古在悄悄地孕育着、生长着,如同睡着了一样,发出呼呼的鼾声。一年、十年、百年……转眼之间,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盘古醒来了。但他觉得很奇怪,怎么四周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呢?黑暗使他闷得发慌,接着又是万分地烦恼,他实在忍不住了,向旁边随手一抓,竟抓到了一把大斧子。 于是,他拼尽全身的力气,狠狠地向前劈去,随着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那个曾紧紧地包着他、孕育了他的混沌的大鸡蛋被他劈开了。
盘古像这个大鸡蛋接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轻而清的东西,缓缓地向上升去,慢慢地变成了天,另外那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地沉了下来,慢慢变成了地。于是,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被盘古用大斧子给开辟出来了。
天和地被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会再合拢起来,就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伸直了腰杆站在天地之间,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着。每天,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而盘古的身子也随之增长。这样,一万八千年又过去了,天已经升得很高了,地也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为高大了。那时,盘古已有九万里那么长。他成了巍峨的巨人。他就像一根长长的大柱子,撑在天和地的中间,不让它们再重新合拢在一起,回到那混沌的黑暗中去。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盘古就是那样在孤独寂寞中辛苦地撑着天地。再后来,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但是,盘古也已精疲力尽。终于有一天,轰的一声,他倒在地上死去了。
盘古死的时候,浑身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口中呼出的一团团气,变成了天上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隆隆雷声;他的左眼睛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睛变成了皎洁明亮的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大道;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地;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则变成了蕴藏在大地下的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美丽的珍珠和湿润的玉石。就连他身上的汗水也变了,变成了无尽的雨露和甘霖。
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始祖,因而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有盘古兄妹的成亲的故事,那时,世上发大水,只剩下躲在葫芦里的盘古兄妹俩躲过了这场劫难,后来他们经历了很多离奇的应验,结成了夫妻,繁衍人类。又有盘古封猴的故事,说的是伏羲与女娲的故事,伏羲和女娲原是互为兄妹的两只猴子,是“盘古封猴”让他们成亲的。
后人崇拜盘古,常通过很多方式来纪念缅怀盘古。和盘古有关的胜迹和纪念活动,各个民族,各地域也都不同。盘古山就有两处,一处在广州花都市新华镇龙田面村村北,传说盘古就是在这里挥舞神斧开天辟地的,山上有盘古神坛。另一处是中原盘古山,在河南桐柏县北,山顶上有一座盘古庙,这座盘古山周围的人们每逢三月三,都要到山顶的盘古庙去祭奠始祖盘古。
伏羲女娲
太皓伏羲氏和女娲,传说是雷神和人间一个氏族部落首领所生。部落的首领是一个女子,那时,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一个部落群居在山洞里或巢居在树上,过着群婚的生活。部落的女首领都是推举产生,被推举出来的女子可不是凭她貌美,而是凭年轻力壮。极乐国的女首领就是这样推选出来的,她一餐要吃九只烤鹌鹑和五只烧野兔的大腿。她翻山越岭行走如飞,能搬起一块巨石把大貔砸得脑浆迸流。
极乐国女首领生了许多儿女,生儿育女也是女首领的特权,在一个部落中,女首领当然的要比其她女人较多地占有或吸引男性。女首领年纪大了,照规矩要推举出新的首领。女首领的女儿女娲和她的母亲一样威风凛凛,光彩照人,被推举成新的首领。女娲当上了极乐国的女首领,带领部族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女娲发明了窖猎,就是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下陷阱,上面设好伪装,猎获了大批的活物,一时吃不完,就训养起来,有牛马猪羊鸡鸭鹅狗等等。这样人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开始过上了平安的生活。
女娲可是好日子不长,不久,这里的天塌了,地也陷了,从地下不断地喷出炽热的熔浆,烧燃地上所有的树木,一时间,到处是嚎叫和哭喊。女娲的部族本来巢居在树上,火山爆发时又是在半夜,整个部落的人几乎全部被烧死了,只有很少的人逃出来。
女娲从梦中惊醒,她睁开眼睛一看,天空摇摇欲坠,露出一个可怕的黑洞。接着,狂虐的暴雨倾泻而来,大地很快汪洋一片,她看了看天空,发现支撑天空的四根天柱,早已枯朽了,所以天似乎像要塌陷的样子。她冲入海中,抓住一只巨鳖,斩下了它的四只腿,用来撑住这摇摇欲坠的天空。她又拣来五色石块,烧制五色石浆,修补天空。最后,女娲杀死了泛滥洪水的黑龙,堵住冒水的地缝。天地这才平稳下来了,可是她们居住的地方,大火还在燃烧。
于是,女娲带领那些幸免于难的部落族人向安全的地方转移,从黄河流域向济水方向流亡。没几天,女娲的部落族人就支撑不住了,饥渴还有劳累,使他们一个一个都倒在了地上,无法再前进一步。不管女娲怎么背怎么扛,都无能为力。正在危难的时刻,突然一群牛马猪羊来到面前,赶着这些牲畜的不是别人,正是女娲的哥哥太皓伏羲,这样,部族的族人终于得救了。
部族剩下的人很少很少,需要尽快地繁衍人丁,女娲和伏羲兄妹俩结成了夫妻,极乐国从此交给伏羲氏掌管。女娲从此专心“造人”:她用黄泥和水,按自己的模样捏成泥人。然后对着泥人吹气,这样,泥人就都活啦!女娲十分兴奋,于是就不停地捏出许多泥人。这些泥人得到始祖女娲的气息,全都欢快地在女娲的周围跳跃着。可是,这样一个一个地造,太累了。女娲看到小泥人们又吵又嚷的,觉得很烦躁,就抓起一条绳子,对准剩余的黄泥,一阵阵抽打。没想到,泥水溅落到地上,全都成了活人!他们围着女娲叫爹喊娘,女娲疲惫不堪,挥手让他们男女配对,自己去生活,生产劳动,繁衍子孙。
太皓伏羲氏寿终后,他的子孙沿淮河北岸向东发展,随后又到黄河下游,控制了济水流域一带。到春秋时,他们建立了任、宿、须句、颛臾等四个小国,一共传了十五世。
再说伏羲,他看到有龙马负图从黄河的水里涌出来,伏羲就降服了龙马,并又根据龙马身上的图纹,创造出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符号,叫做“八卦”,用以说明天地万物的变化。
现在的甘肃天水,据史书记载,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的地方,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并题词“羲皇故里”。天水又是伏羲文化的摇篮,每年一届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在天水举行。
伏羲、女娲,作为人类的两位始祖,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纪念。
燧人取火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燧人氏在商丘当了皇帝。那时候,人们靠打猎为生,打到什么就吃什么,连血带肉地生吃,人们过着动物一样在生活。燧人氏是他们的首领,也经常带领人们去山林里打猎。
有一天,山林里起了大火。大火熄灭后,树林里留下了许多被烧死的禽兽的尸体。燧人氏捡起一只山鸡尝了尝,啊,好香!比生肉好吃多了。于是,他带领大家把这些烧熟的飞禽走兽捡起来吃了个精光。熟肉吃完了,他们只好又去打猎,重新吃生肉,喝生血。这时,人们都觉得生肉真的不好吃。于是,他们盼望山林里能再来一场大火,给他们送来香喷喷的熟肉。
不知怎的,正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大鸟。大鸟飞到燧人氏面前停了下来,看着他说:“你不是想要火吗?太阳宫里有,我带你去吧。”燧人氏一听可高兴了,就骑到大鸟的背上,向太阳宫飞去。
到了太阳宫,太阳公主对燧人氏说:“你是人间的帝王,太阳宫里有很多宝贝,你可以随便挑,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燧人氏说:“我只要火。”
太阳公主说:“那好吧,我这里有一块会生出火的宝石,就送给你吧。”
燧人氏接过这块宝石,高兴地谢过太阳公主,又骑上大鸟飞回到人间。
回到人间之后,燧人氏天天把这块生火的宝石拿在手里,想等他生出火来。可是几天过去了,怎么也看不见宝石生出火来,燧人氏好心急呀,他想:“太阳公主怎么会骗我呢?这宝石怎么生不出火来?我要它有什么用!”说着抓起宝石,狠狠地向一块大石头摔去。只听“嘭”的一声,火花四溅。燧人氏一下子明白了,只有用石头去击石头,才能生出火来呀。他又重新试了试,果然用击石的方法得到了火种。从此,人们都学会了击石取火,再也不吃生肉喝生血了。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方便,人们都十分高兴啊。
燧人氏又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大约在6000千余年前,那时人类处在燧人氏时代,还处于蒙昧阶段,燧人氏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尖长的嘴在树木身上小窟窿里找虫子吃,由于虫钻得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种来。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后,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人类也就从此进入生火吃熟食物的年代。
可是,到1993年重阳节的时候,世界华侨华人在轩辕黄帝陵前,举行了5000余人参加的钻木取火仪式。他们仿照“燧人钻木”取火办法,用木柴钻木取火,可是怎么取不出火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钻出火种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木柴要选择品种,还要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木柴品种,才能钻出火种。如果随便捡一根木柴去钻,那是钻不出火种的。炎黄时期,各地都设有专门管理钻火的官员。他们负责常年选用能钻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钻木取火必须选用干榆木、干柳木;夏天必须选用干枣木、杏木、桑木;秋季选用柞木、樽木;冬天选用干槐木、檀木。这样才能钻出火种来。
到西周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人工制火技术。人们用铜制作成圆形镜,中间制成凹形,取火时对着太阳,物体立即就能燃烧起来。古人把这种取火方法叫“阳燧”取火。
人类又发明了“击石取火”之后。人人都可能随身携带火种,现在乡间的农民常带着“火链”。用火链取火不用汽油,只要把旧棉絮用草汁一染,捡一块花岗岩石,垫上染过的旧棉絮,用月牙铁条一击,火星就燃着了棉絮。
不管怎么说,是燧人氏带来了火,给人类造了福,人们都感谢、敬仰他。据说,燧人氏活了一百多岁。死后,人们为他修建了一座大墓,直到今天还保存着呢。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有一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三皇之一、火祖燧人氏的墓地。
黄帝与龙
相传,轩辕黄帝经过五十三战,打败了蚩尤,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开始,黄帝手下的谋臣建议不再搞新图腾。理由是黄帝功德无量,天底下无人能比得上。就沿用黄帝部落的图腾,一统天下。黄帝说:“万不可这样做,各大小部落都拥戴我为尊长。我怎么能辜负群民重望,独断专行,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呢?”接着黄帝又说:“这是蚩尤的作法,我们万万不能这样做。”黄帝叫仓颉写了个通告,要求原来各大小部落把使用过的图腾,全部献出来,再由原来各大小部落选派一个代表,前来黄帝宫中,共同商议制定新的图腾。
黄帝像谁知,通告一发出,各个大小部落都送来了本部落原先使用过的图腾。一下子就摆了上百个。其中蛇图腾、鹰图腾、马图腾、鱼图腾、熊、豹、羊、象、狗等各种各样的图腾。这下可把黄帝难住了。究竟采用哪个图腾好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黄帝召来身边的谋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征求他们的意见。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各抒己见,有人同意用这个图腾,有人主张用那个图腾。最后,仍然没有定下来。大鸿着急地说:“黄帝心思太多了,随便用一个图腾就对了,何必这样挑来选去,太麻烦了。”黄帝耐心地说:“我们是一个新统一起来的大部落,不那么简单,处处都要谨慎从事,绝不能草率。一定要照顾原来各大小部落的情绪,要搞一个有团结象征的图腾。不然,又有分裂的可能。”众谋臣听了黄帝这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赞。惟有大鸿赶忙纠正他的话说:“我是带兵打仗的,对图腾这些事不懂,刚才说的话全当没说。”大家一听都笑了。
黄帝制定新图腾的事,搅得黄帝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有一天夜里,天下暴雨,吼雷闪电,黄帝发现电光一闪,一条明亮的光线,一闪而过,深深映在黄帝脑海里。第二天,黄帝单独叫来仓颉和风后,把他昨夜看到的霹雷闪电的形象,向仓颉和风后讲述了一遍。然后,黄帝指着各大小部落的图腾说:“我看为了照顾各个部落的情绪,咱们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应该制定这样一个图腾: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一个特别的图腾。把原来各大小部落图腾都分别用上一些,要说照顾,这也算真正照顾周全了。可是,组成这样的图腾像个什么东西,叫个什么名字?”仓颉说:“黄帝,这个图腾在世界动物中,谁也找不到它,谁也无法伪造。我想,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龙’!既能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
黄帝捋着胡须,轻轻踏着步子,细细琢磨了半天,然后,果断地说:“好!就叫‘龙’。”从此以后,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吉祥权威的象征物。谁也不能侵害它,就连黄帝也带头崇敬它。这就是“龙”的来历。
黄帝驾崩之后,葬在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之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着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思是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前面为一祭亭,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的“黄帝陵”碑石。
神龙炎帝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生于姜水,于是他以姜为姓,号称烈山氏,以火德治天下,故称炎帝。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在称“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明。
炎帝是农业之神。相传,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过着原始游牧生活,而且经常挨饿、受冻。炎帝看到人们生活这样艰难,心里极为不安,他日思夜想,想帮助大家过上丰衣足食、安安稳稳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种植物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人们就可以吃这种果子度日,再也不会挨饿了。
炎帝于是,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无数千奇百怪的果子,去为人们寻找能当食物的果实。有一次,炎帝误吃了毒果,差点送了性命,可是炎帝不灰心,最后他在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禾苗。经过试种,第一年就收了满满一担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这件事被炎帝发现后,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先进的耕作技术。
炎帝不单单是农业之神,同时也是医药之神。他巡游四方,看到老百姓面多黄肿,有风湿的病症,心中很不安宁,当即踏遍三山五岳,去采集天下的异草,来为人们治病。
传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叫做“赭鞭”,用赭鞭逐一抽打药草。药草经过鞭挞,无论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各种性质都会呈露出来。他就依据药草的不同赋性,给病人治病。
为了进一步辨识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便利于救死扶伤,炎帝亲尝百草,以身试药。他先尝甘草,味甘性平能泻火解毒;他又嚼乌梅,齿酸生津且涩肠敛肺;啮花椒而气开,啖辣芥则涕泪;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平均一天之内,中毒十二次,幸亏他的身体玲珑透明,从外面即可看清五脏六腑,所以能够马上知晓中毒的部位,找到解救的方法。炎帝试毕百草药性,将温、凉、寒、热的药物各自分开,按照君臣佐使之义,撰写成医书药方,以造福人类。
据说,茶叶的发现,就是炎帝尝百草而得来的。一次,炎帝摘了一片很鲜嫩的小绿叶,放在口里细细咀嚼,随后吞进肚中,立刻觉得荡气回肠,清爽无比。这小绿叶在肚子里,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清肠洗胃,把体内的各个部分洗擦得舒舒畅畅。因为这小绿叶像是在巡查一样,在肚中来来回回奔走,炎帝便称之为“查”。后人慢慢的,在演变过程写成了“茶”,这便是茶的来历。
关于炎帝的传说,还有炎帝赐剑斩恶龙故事:上古时期,大九湖水清如镜,镶嵌在高山之间、大宫的仙女常下凡到湖中洗澡,炎帝神农氏也常在湖中浸洗药草。后来,湖水被几条恶龙霸占,湖水被搅成了泥浆,腥气冲天。从此,仙女们再也不敢来洗澡,周围数百里的黎民百姓也不得安生。当时有一年轻的猎人居住在湖边,有一手生擒猛虎的好武艺,却未斩过蛟龙。一天,他偷偷观看着恶龙混战,有的口吐烈火,有的口伸利剑,有的飞沙走石,有的喷水千丈,撕来咬去,不分胜败,只搅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猎人十分愤慨,拉开弯弓,连射九箭,可是却没有伤着恶龙一片鳞甲。猎人回到家里正纳闷,突然想起爷爷说过,斩龙要用斩龙剑,而且听说只有神农氏才有此剑,于是就去木城请求神农氏赐剑。猎人来到神农顶,看不见木城的踪影,疲劳极了,索性坐下歇息,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见一位白发老翁说:“这些孽龙,都是山中巨蟒,久炼得道,互相争夺九湖这个仙地,应该把它们斩了。”说着,给他一把宝剑,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猎人醒来果然发现手中有把宝剑,精神倍增,连夜急奔湖边,跳进湖里,把这些恶龙全杀了。
炎帝晚年,来到南方巡视,了解民情,同时也尝草采药,为民治病。到楚地的时候,他不幸误尝断肠草而中毒身亡,葬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据古籍记载,西汉时已有陵,唐代已有奉祀,至宋代,太祖赵匡胤奉炎帝为感先帝,于是“立届陵前,肖像而祀”,并设了守陵人,还禁止樵牧。随着历史兴衰,炎帝陵也历尽沧桑,毁建多次,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留下了众多的景点和名胜古迹。
农历清明节,为中国传统的祭祀炎帝的节日,每年,数万名海内外炎黄子孙各界代表聚集在炎帝故里陕西省宝鸡市,以多种形式祭祀华夏人文始祖炎帝。
战神蚩尤
蚩尤是与黄帝、炎帝并列的“中华三祖”。首先,他是一个怪神,有的书上说,他有七十二个兄弟,个个都狞狰异常,铜头铁额。蚩尤就更怪,有人的身体,牛蹄一样的脚;四只眼睛,六只手;头上长着两只尖锐的角,能刺破任何坚硬的盔甲,就连他耳朵边的毛发也是一根根竖着的,就像剑戟一样锋利。蚩尤不仅长得似牛非人,更奇怪的是,他不像常人吃谷物和肉。他吃沙子、石头,有时候更是拿铁来当饭。
蚩尤很懂战事,也很好打仗。他善于制造各种兵器,因为他比黄帝先懂得冶炼铁的技术,所以他的武器是很先进的,包括锋锐的长矛、尖利的戈戟、巨大的砍斧、坚硬的盾牌、强劲的弓箭等等,都比黄帝的要好。在黄帝还没有跟蚩尤发生大战之前,黄帝就在西秦大会天下的鬼神。蚩尤也去参加了,他表面上表示对黄帝的顺服,内心却并不肯臣服于黄帝,他之所以参加这次会战,是来打探黄帝的虚实,他想知道,黄帝是不是有别人说的这样强大和不可战胜。因为在此之前,黄帝跟蚩尤的祖父炎帝之间发生过战争,结果炎帝打败了,就臣服了黄帝。蚩尤因为有那么多凶猛善战的兄弟,自己也是力大无比的战神,心里很不服气。他有时候甚至还怪自己的祖父软弱无能。等到他参加完这次会战,他发现,黄帝并不是十分强大,只是排场不小,真正打起仗来,他自信不一定会输给黄帝。他很想打败黄帝,把中央天帝的宝座夺过来。
飞天仙女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炎帝说了。但是这个时候的炎帝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他看到黄帝很能以德治理天下,就完全臣服于黄帝,不想再跟黄帝开战。原本,炎帝与黄帝是同母兄弟,但是,处在南方的炎帝属火,处在北方的黄帝属水,兄弟俩因为水火不相容,才打起来的。战争的结果是炎帝被黄帝赶到了南方一角,成为偏处一方的天帝。
蚩尤看到炎帝懦弱无能,也不再听炎帝的劝告。于是召集自己的七十二位兄弟,发动南方的苗民,假借“炎帝”的名号,决定跟黄帝大战一场。他统率着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阪泉而来。这时候的黄帝正在昆仑宫里悠然自乐,过着太平日子,忽然听到有人打着“炎帝”的名号,朝北方杀来,他感到非常惶恐,同时也非常愤怒,他当然不能容许自己中央之帝的帝位被别人抢去。
在这样的时候,黄帝还想通过仁义道德来感化蚩尤,以避免生灵涂炭。但是蚩尤冥顽不化,十分固执,根本就不听黄帝的劝阻,黄帝的仁义不能感动他,最后,战争终究没有避免。
战争一开始,蚩尤这边有他的七十二个兄弟、有苗民、有魑魅魍魉、有山精、有水怪等等的帮助。黄帝除了四方的鬼神之外,还有罴、熊、貅、虎、豹等。蚩尤首先表现出他军队的强悍、勇猛。黄帝虽然也有一大群猛兽为他冲锋陷阵,也有四方的鬼神和他的臣民助战,但是蚩尤凭借武器的先进,加上他的七十二个不怕死的兄弟横冲直撞,还有苗民等的帮助,因而所向披靡,黄帝接连吃了败仗,情形相当狼狈。
最激烈的一次是在涿鹿展开的,这是黄帝曾经战胜炎帝的地方。双方都倾出所有的兵力,战场上十分混乱。战斗正酣时,忽然,蚩尤不知道从那里弄来了一种魔法,造起了漫天盖地的大雾,把黄帝的军队团团围在垓心。黄帝的军队在这浓浓的大雾里辨不清方向,互相残杀,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只觉得自己隐隐约约在一片片的白雾里,一个一个铜头铁额的怪人铺天盖地而来,逢人便杀,时隐时现,把黄帝的军队杀得晕头转向。
黄帝奋力左右冲突,组织了好几次的突围,结果杀了大半天,转来转去,总是走不出这片白茫茫的包围。仿佛这并不是雾,而是漫天的白布幔子,把整个的天地都包裹住了一样。
黄帝无法了,一筹莫展,情况相当危机。
最后借助风后发明的指南车,黄帝才走出了这一片茫茫大雾。后来,黄帝因为有神龙应龙的帮助,他的女儿旱魃也来帮忙,最终还是把蚩尤打败了。
蚩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虽然战败了但是仍被人们称作战神。在湘西有一条蚩尤大峡谷,人一走进去便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白水河从山腰奔涌而出,这是一股很清亮的洞中泉水,这股水刚涌出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可是当水一流进古苗河,水的颜色就会变成白色,流出很远也不会淡化。当地方志记载:相传湘西崇山这一带曾有一条恶龙,时常出来残害百姓,闹得人们鸡犬不宁。蚩尤勇敢地出来为民除害,举起一块山坡一样的岩石将恶龙沉沉地镇压住了,接着又搬来两座山压住恶龙的四足,使它再也不能动弹。恶龙临死时拼命挣扎,竟从嘴里流出一股水来,这水即是今天的白水河。
蚩尤有一个孝顺的女儿,这个女儿最后变成了源自湘西花垣县的古苗河。这个女儿听说父亲被黄帝打败了,并被黄帝用枷锁捆住。蚩尤死后,木枷落到了古苗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变化成为了枫木。她不远万里来到崇山来寻找自己的父亲,只看到漫山的枫叶和枫树,悲痛不已。已为神的蚩尤正准备上天,但是他看到女儿悲痛欲绝,抱住父亲的脚不忍他离去,并接连磕头不迭。蚩尤于心不忍,遂将自己的玉印留下,他的女儿也化作了古苗河,从此融进了万里苗山。
有些书上记载,蚩尤的陵墓在山西东平县,筑得很高,人们常常在十月中去陵墓祭祀。陵墓中常有红色气流冲上云霄,就像从天上垂下的布帛一样,人们称之为“蚩尤旗”。
鲧禹治水
鲧是黄帝众多子孙当中的一个,他生活在尧帝和舜帝的时代,而鲧的儿子是禹,是继舜帝之后的禹帝。
大舜即位后不久,发生前世所罕见的洪水灾害。大水铺天盖地而来,转眼间,田地、树木、庄稼全被大水给淹没了,只见水连着天,天接着水,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边际。老百姓没有了住所,有的逃到山上去,躲进了山上的洞穴里;有的干脆就在木筏上安家,随着大水东流西荡;也有的老百姓像鸟类一样在树上筑巢,过着风雨飘摇的生活。而且所有这些简陋的住所,在这狂风骤雨中,随时都有倾覆和被淹没的危险。
鲧看到人间如此的凄苦,决心自己想办法来平息洪水,为人民解除痛苦。可是这样滔天的洪水,泛滥了整个世界,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终平息呢?鲧一直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
大禹治水他整天对着滚滚的洪水,愁闷万分,恰巧有一只猫头鹰骑在一只乌龟背上缓缓地游了过来,它们看到鲧闷闷不乐,竟然说话了。它们问鲧道:“鲧呀,你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鲧于是把他想把大水平息但又苦于没有办法的愁闷心情跟猫头鹰和乌龟讲了。
“其实,要平息洪水,并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看你勇不勇敢,怕不怕牺牲。”猫头鹰和乌龟不约而同的说。
“只要能够平息这罪恶的大洪水,为人们造福,我又有什么畏惧的!”鲧毫不犹豫地答道。
“你有没有听说过上界有一种叫做‘息壤’的宝物吗?要是你能得到这件宝物,这洪水就能很快被平退。”
“听倒是听说过,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更不知道这种东西对治水有什么帮助?”鲧不明白地问道。
这时,乌龟说道:“‘息壤’之所以叫息壤,是因为它是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平时它看上去很小很小,不会占多大的地方,但是只要碰到大水,它就能无限制的生长,马上就能够增长变大,堆积成山,集积成堤,直到把洪水阻挡住为止。用这种宝物来治理洪水没有制止不住的。如果你能得到这种宝物,洪水就能很快平息。”
“可是我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宝物,这宝物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快些告诉我吧!天下的百姓受的苦已经够多的了。”鲧急急的问道。
“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宝物藏在什么地方,反正这是上天的宝贝,这宝贝当然就在天上。洪水也是上天降下来惩罚人间的,你要去取天上的息壤,是必然会受到惩罚的,就看你能不能作出牺牲了。”说完,猫头鹰和乌龟就游走了。
经过多方打听,鲧最后从土地神那里得知,这息壤就藏在玉皇的宝座下面,不过天兵天降看守得很严密,要得到这宝物好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鲧还是没有被这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找到了他的好朋友防风,请求防风的帮忙。防风是一个巨人,站立的时候跟泰山一般高,举起手来就能达到天庭,他听了鲧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治水的话之后,决定要不遗余力帮助鲧。
巨人防风站在泰山顶上,高高举起双手,把鲧悄悄地送到了天上。碰巧,天庭还没有上朝,守卫天庭的天兵天降也比较松懈,鲧就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同时也凭借自己身材微小的特点,偷偷的溜到玉皇的宝座下面,很快就拿到息壤。然后,防风又把手伸进天庭,把鲧接了下来。
鲧得到了息壤,以前的那只乌龟也来帮助鲧治水。乌龟驮着鲧,从东到西,走南闯北,一路上,鲧在洪水泛滥的地方投下一点点的息壤,大水就很快被止住。神奇的息壤筑起了一条条万里长堤将汹涌的洪水挡住。这样,大水很快就平息了,人们又过上了安居的生活。
百姓非常感激鲧的恩德,决定拥戴鲧为王。而且,呼声越来越高,可是不小心,这呼声惊动了天上的玉皇。玉皇这才发觉息壤被偷,他十分愤怒,就派天兵天将收回了息壤,人间又重新回到了洪水的世界中。不仅这样,玉皇还决心严厉地惩治鲧。
最后,鲧被玉皇下令杀害了。鲧虽然被杀,但是他的肉身却三年了也没有腐烂。不仅这样,而且他那细小的身体越来越大,似乎在的身体里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要来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
大禹像鲧已经变得非常巨大了,甚至超过了防风。他腹中的生命也在不停的生长着,吮吸着他父亲的心血和精魂,能量也大大地超过了他的父亲。
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很担心会留下后患,于是就派下一个天神,带了一把名叫“吴刀”的宝刀,想要杀害鲧肚子里的新生命。天神来到鲧的身边,看准鲧的肚皮,一刀劈了下去。刀锋一碰到鲧的肚皮,鲧的肚子就裂开了,从里面蹦出了一条大蛇,而且越来越大,最后化成了一条巨龙,盘旋飞腾,一跃而起,飞上了天空,落到地上后就化作大禹。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接着治理洪水。
一开始,大禹也跟他的父亲一样,采取堵塞的方法,但是普通的泥土根本阻挡不住任何洪水的冲击,很快就会被洪水冲走。他只能想别的办法,有一次,禹正站在一座高崖上观察水势,忽然看见一个瘦瘦高高的人,白皙的脸孔,鱼的身子,从水波里翻腾踊跃而出,大禹以为是河精,实际上这是河伯。河伯给了禹一块水淋淋的大青石,就转身潜入水底不见了。禹把石头放在手里,仔细瞧了半天,先是看不出一点明堂。最后,石头上面那些弯弯曲曲的的线条提醒了他。聪明的禹顿然醒悟,一下全看明白了,原来这是一幅治理洪水的地图,上面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就是地上河流的形状,以及应该开凿的河流的示意图。
从此,禹采用疏导的方法,让应龙拿尾巴开路,按照石头上的图样开凿了很多小的河道。渐渐的,洪水就沿着这些河道,流向东边的大海里。可是,桐柏山附近的水却怎么也没有退下去。原来,这里有一个水怪在淮河边上作乱。
这水怪的名字叫无支祁,长得像一只猿猴,白色的脑袋,青绿色的身体,眼睛还能放出灼人的光。它的身躯小巧灵活,可是力气却比九头牛的力气还大。这个水怪整天在水里横蹦乱跳,左冲右撞,没有一刻的安宁,闹得这里的洪水波浪滔天,久久不能退却。禹开始拿它没有办法,后来叫来天神童律、乌木、庚辰才把无支祁制服。大禹用大铁索锁住无支祁的脖子,又把它的鼻孔穿空,挂上金铃,把它压在了龟山下。
大禹最终平治了洪水,使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禹凿龙门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离奇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禹凿龙门的故事。
大禹治水能够成功,除了有河伯的“河图”之外,还有另外一样宝贵的东西,这件宝物就是玉简。话说大禹正在开凿龙门山的时候,偶然间误入到了一个很大的岩洞里,这个岩洞深不见底,越往里走越黑暗,到后来即使打着火把也寸步难行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久,走了多远。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一个东西在闪闪发光,并且越闪越亮,慢慢地这光竟照亮了整个岩洞,比白天还要亮十倍。大禹就壮大胆子走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黑蛇。这条大黑蛇非常大,也很长,大约有十余丈长。蛇的头上生有一只角,角上顶着一颗夜明珠。这条蛇好像认识禹似的,见禹走近了,就在禹的前面给禹带路。因为有了夜明珠的照亮,禹就再也不用火把,于是丢掉了火把,跟着大黑蛇一直往岩洞深处走去。走了一会儿,就到了一个十分开阔和明亮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还有一座殿堂。只见一群黑衣人簇拥着一个人脸蛇身的神坐在殿堂中央。禹一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马上明白了八九分,他知道面前坐着的就是华胥的儿子伏羲,于是就跪下问道:“您莫非就是始祖伏羲吧?您可知道人间正在遭受大洪水的灾难。”
“是啊!”蛇身人对禹说:“我就是那九河神女化胥氏的之子伏羲呀,我也知道地上正在发大洪水。”
他们相互认识之后,两人就很高兴地谈了起来。其实伏羲小的时候也吃过洪水的亏,因而非常钦佩大禹,也很想支持大禹。于是便从怀里掏出一支玉简交给大禹,并鼓励他一定要平息这场大水,为民造福。这支玉简形状像竹片,有一尺二寸长,可是它能伸长缩短,度量任何大面积的土地,这对大禹后来治水很有帮助。
大禹得到这件宝物,就沿途一路治水,不久就来到了龙门山。这是一座很大的山,这座山跟吕梁山的山脉相连接,位于如今的陕西和山西两省交界的地方,刚好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使得黄河的水流到这里就改变了方向,往回倒流,水怪趁势掀起巨浪,造成洪水的大面积泛滥,把上流的孟门山都给淹没了。对于面前的这座山,禹还是采取疏导的方法,就叫应龙用尾巴把龙门山辟为两边,这样龙门山一分为二,分跨在黄河的东西两岸,就像两扇开着的门,让黄河水比悬崖峭壁间奔流直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取名为龙门。据说,江海里的大鱼到一定的时候就会集合在这山崖下面,举行跳跃比赛,跳过去的鱼就能成龙飞天,跳不过的就会摔得鼻青脸肿,下辈子继续作鱼。又说在龙门的附近有一条涧,叫鲤鱼涧,涧里最多的就是鲤鱼,这些鲤鱼从洞穴里跑出来三个月,就得逆流游到上游的龙门去,有本领的鲤鱼渡过龙门就会变成龙,否则就只能作鱼。后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龙门下游几百里的地方,是有名的三门峡,相传也是大禹开凿的。禹把一段挡住河道的山破劈成了三段,使得洪水顺利流出。水流出的时候,包绕着这三段山,就好像通过三道门一样,所以叫三门。三门各有各的名字,分别叫“鬼门”、“神门”、“人门”。站在黄河两岸的陡崖上俯瞰河谷,只见大河从上游浩浩荡荡奔流过来,越往东,水势越急,刚刚流进三门峡的水,便被两座石岛迎面劈开,劈成惊心动魄的三股急流,随后这三股急流又被两岸突出的岩石紧紧卡住,瞬时间三股急流又拧成了一股,一齐从一百二十公尺宽的小豁口里硬冲出来,直震得满峡谷一片雷鸣巨响。这就是我们要在那里建三门峡水电站的三门峡的光景。在三门峡,至今还有大禹治水时留下来的遗迹:附近的七口石井,据说就是大禹凿三门峡时挖出来的,所以三门峡又叫“七井三门”。在鬼门岛上还有两个圆坑,活像一对马蹄印,却比井口还要大很多,人们叫“马蹄窝”,据说是禹凿开中流砥柱时,跃马跳过三门峡时马的前蹄在这里打了一个溜而留下来的。三门峡上游还有大禹庙,从前,打过山峡的梢公们都要给禹烧香许愿,吃饱喝足之后,这才驾起小舟趟过那汹涌奔腾的急流。
大禹再说大禹治水,总是身先士卒,终日跋涉于沼泽地带,劳累和浸泡,使得大禹的两腿十分浮肿,小腿上的毛也全没有了,腰背也显得很佝偻,以致后人就将弯腰驼背的走路方式称为“禹步”。他整天奔波忙碌,树枝挂住了帽子也不顾,泥泞粘满了布鞋也不管。在整整十三年的治水时间内,禹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女娇感觉非常孤独,也很担心大禹的身体,就跟随大禹出来治水,照顾大禹治水。后来,大禹修河渠修到堰师这个地方。这里到处是石山,形势相当险峻,一座大山——辕山挡住了去路。这座山岩石峥嵘,而且极为坚硬,很难开凿,他就吩咐女娇:“我在山崖边挂了一面鼓,等我敲鼓的时候,你就给我送饭来。”
大禹到了山上,就摇身一变,化作一头力大无穷的巨熊,嘴拱爪扒,硬是在坚固的岩石上挖出了一条深沟。正当他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不小心,踩落一块小石头,这小石头正好砸在鼓面上,可是大禹却一点也没有发觉,还是低着头继续开凿。再说女娇听到鼓声,高兴地给丈夫送饭过来。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竟变成了一头熊,就吓得化成了一块石头。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启母石”,因禹是启的父亲。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成了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大禹为了便于治理国家,他就把天下按天上的星宿的分野分成了九个州,就是古时候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以我们中国又叫作“九州”。大禹在他闲暇的晚年,还亲手编写《山海经》一书,记录他统治时期的地理风物和神话传说。
和合二仙
很久很久以前,在华山的云台峰上,住着一位修道者,他带领两个徒弟专心致志地修道炼丹。为了找回药材,老师傅每天一早,就背上背筐扛着药锄,走出庙门,找遍各个山岭、峰坡去寻找药材,真到日落西山时才回来。
一天,他正在山间挖药,忽然来了两个头梳发髻,身穿红色肚兜的胖娃娃。这两个娃娃天真可爱,蹦蹦跳跳走过来,就要帮他寻找药苗。到太阳西下,他要回家了,那两个可爱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里。这样一连四五天,天天如此,那两个娃娃每天都是他来则来,他回则回。日子长了,他不由得得疑惑起来,他们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呢?这么懂事又勤快。他很想弄个一清二楚。
这天,两个娃娃又来帮他挖药,他就说道:“你们是谁家的娃娃呀,家住在哪里?”
“我们是山里的娃娃,就住在这个山里。”两个娃娃说罢,就又跑来跑去地寻找药苗。
“就住在这山里?”这位道者不由得纳闷起来……日落暮临的时候,当他刚背起装满药草的背筐时,两个娃娃把手一扬,说道:“来日再见吧!”说完,就一路笑着跑下山去了。这次,他紧跟了几步,躲在一块大石后面,双眼一直盯着他们看。但是,两个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霭霭的烟雾之中了,让他什么也没有看清楚。
回到庙里之后,老道士坐在油灯下,和两个徒弟一边拣采来的药材,一边议论着:说他们是妖精嘛,又从来没有见他们害过人;说他俩是神仙嘛,又没见过他们使过什么法术。老道士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说:“就这样办!就这样办!我一定能将事情弄清楚的。”两个徒弟一听,笑着问道:“师傅,您有什么办法呢?说给我们听听吧。”见徒弟们问他,他却连忙掩饰说:“没什么,没什么,现在还不能说。”
合和二仙到了夜半时分,老道士悄悄取出一个针线包,从中抽出一根白线,用针穿好。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背上背筐,出了门。一如既往,两个娃娃还是高高兴兴地来帮他寻找药苗。可是老道士却两眼紧紧地盯着娃娃,想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把弄好的针线,别在他们俩的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正当两个娃娃抱着一大堆草药,弯腰装筐的时候,他很快就瞅准机会,很轻巧地就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针线,别在了一个娃娃的背上。不一会儿,他就和这两个娃娃分手了,各自回家去。
又是一天的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扛着药锄出了门。但他没有去挖药,却朝着平时两个娃娃的去向,一路走来,慢慢地寻觅着精心做的记号。他找啊,找啊,就在一条深沟里的一块小茅坪上,隐隐看见浓绿的草丛之中,一条白线在风中微微地飘动着。他兴冲冲地向前走了几步,低头一看,果然是看书的针线附在了一棵小而茁壮的草上。可是他再仔细一看,心里又失望了。原来,除了几根异样的草苗,任何其他的东西也没有。他想,反正记号在这里,就要弄个究竟。于是,他就操扬起药锄,围着小苗四周挖了起来。果然,在很深的土层中,他挖出了一根很粗的根茎。他顺手一拔,是一根白光细嫩的大黄芩!他喜滋滋地刚要把黄芩放进筐内,忽然黄芩指着旁边另一根小草说:“不光是我,还有他呢!”他一听,又在那根小草周围挖了起来,挖出来一看,竟是一根四肢齐全的大人参。他把人参和黄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一边走着一边想:人参、黄芩都是很名贵的药材,这可真是天赐之物,我何不精心炮制,救济世人呢。
回到庙里之后,他就立即另行安置了锅灶,刷了所有的器皿,添上特意从“玉井”里取来的清洁的玉液,然后把洗净的人参放在锅里煮了起来。
第二天,他又要出去挖药,就用石块把锅盖一压,对着两个徒弟说:“这药要烧七天七夜才能炼成,只有过了七天七夜,你们才能揭锅。我走后,你们只要用文火烧炖就行了。”两个徒弟按照师傅的嘱咐,就用文火烧炖起来。
炖到五天的时候,两人边炖边议论道:“师傅平日制药,总是边做边教,惟恐咱俩记不牢,可是这次偏不叫我们揭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越想越觉得蹊跷,越谈越怀疑,越想就有揭开锅看看的冲动。于是,两人揭开锅盖,不看则已,一看,真是又惊又喜。这炖了几天的人参,显得格外白胖,浮游在锅里,肥嫩肥嫩的,浓香扑鼻。两人不由得各拿了一块吃了,叫道:“世上竟有这样好吃的东西,怪不得师傅千叮万嘱地不让我们动。”
就这样,他们吃着炖着,就把人参和黄芩全都给吃得干干净净了。但是他俩还是烧着空锅骗着师傅。
到了第七天,老道士只挖了半天药,就匆匆一进庙门,就对两个徒弟说:“药炖好了,这下就能炮制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寿的好药来了。”说着搬掉了石头。可是等他揭开来一看,人参和黄芩一点也没有了,锅底只剩下一点点的汤。老道士感到很奇怪,抬头看着两个徒弟,两人垂下了头,一声不响。这下,老道士全明白了,厉声说:“啊,原来他们两个孽障把它们吃了!”说着,就拿起捅火棍,劈头打了去。两个徒弟一见师傅真的动了气,撒腿就跑出了庙门。急得师傅在庙里大声喊:“你们快给我回来!”
可是这两个徒弟哪里还敢回去。就这样,师傅在后面撵,他们在前面跑,一直向南边跑去。忽然一声巨响,两个徒弟的身子就贴在了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了。老道士“啊呀”一声,就坐在了地上。
从此,在华山“水帘洞”旁的山石上,就有了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后来,人们把它们叫作“和合二仙”。你现在若游到华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还能看到“和合二仙”的样子。
王质烂柯
相传,在洛阳铁门镇南边的崤山脚下,住着一个叫王质的砍柴人。这人勤劳善良,为人忠厚。他虽然穷,却还经常帮助村里比他更穷的人。
有一天,王质告别妻子和才三岁的儿子,到山上去打柴。不一会儿,他就打了两大捆,正当他担柴下山的时候,忽然闻到一阵异香。他放下柴和斧子,顺着香味找去,只见前边不远的山坳里有一棵大桃树,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香气就是这些花发出来的。在桃树下还有两个童子在下棋。王质虽说家里穷,但他却喜欢下棋,于是他就站在旁边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忽然几瓣落花飘到他身上。他抬起来头一看,原来是桃花已经谢了,花瓣落了一地。不一会儿,树上结满了红艳艳的鲜桃。王质忍不住摘了一个桃子吃了起来,只觉得满嘴香甜,让人感到心明眼亮,浑身都很舒服。又过了一会儿,桃子没了,树上的绿叶也变黄了,纷纷落在地上。再一会儿,桃花又红了,树叶又绿了……可是这两个童子的那盘棋还没下完。可是花却开落了好几次。王质心里很奇怪,看看天色不早了,就按原路回去了。
可是王质回到刚才放下柴担的地方,两捆柴和斧子都不见了。他到处寻找,可是他仔仔细细地找了好久,只找到了那把斧头,但是已经生满了锈,斧把也完全腐烂了,那两捆柴也都成了一堆尘土。王质心里更觉得奇怪,就加快了脚步,急匆匆地往村赶去。
一进村,王质看到村上的人,老老少少,他一个人也不认识。这下,他越发慌张起来,就赶紧往自己的家跑。谁知推开门一看,家中的大人和小孩,都是陌生人一般。家里的人都冷冰冰地问他:“你找谁呀?”
“这是我自己的家呀,我就是王质!”王质连忙说。
家里的人都很奇怪,说:“你怎么胡说呢?王质是我的祖先,两百年前进山打柴就再没有回来。他若还活着,就有两百多岁了。你这么年轻,怎么会是我们的祖先呢?”
王质听了这番话,简直惊呆了。他知道多说也无用,就扭转身子出了家门。他前前后后想了好久,这才恍然大悟:刚才在桃树下一定是遇上神仙了。怪不得桃花只一会儿功夫就又开又落了好几回,桃子还那样香甜,这肯定是仙桃吧。既然家人不肯认我了,我干脆到山上去修炼成仙算了。
利市仙官來想到这里。王质又匆匆赶回到桃树下。这时,两个童子还在下棋。王质再没心思看棋,“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说:“二位神仙,请收下我吧!”
其中一个童子说:“你弄错了,我们不是仙人,你快回去吧!”说着,这两个童子就收起了棋盘,站起来朝山上走去。
王质哪里肯放,他紧紧地跟在他们的后边。走了好长一段路,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前面,两个童子就走进洞里去了。王质也想走进去看个究竟,哪知左脚刚刚跨进去,只见洞里突然冒出火来。那火窜出洞口,直向王质身上扑来。王质吓了跳,连忙收住了脚步。这下,让王质犹豫不决,进退两难。进吧,烈火当道;退吧,又无家可归。同时,他也有些担心那两个小童子的安全,他还怕他们被伤了没有。于是他伸着脖子朝里面望了望,只见那两个童子不紧不慢向山洞的深处走去。王质这才放心了些。最后,他也鼓足了勇气,穿过那道火焰,追了上去。
走了好一会儿,王质追上那两个童子,就拜他们为师。后来,王质经过修炼,成了真人,但是还不能成为仙人。因为,他在洞口犹豫了一小会儿。原来,那两位童子就是两位仙人。他们见王质勤劳、善良,就有心收他为徒弟,超度他修炼成仙。但在收他之前,必须进行一番考验,看他意志坚定不坚定。当初那洞口升起的烈火就是仙人对王质的考验。王质那时犹豫了一下,这就说明他的意志还不是太坚定,所以后来王质就只修炼成一个真人。
后来,大家把王质打柴、烂掉斧头把的那座山,叫做烂柯山。“柯”就是“把”的意思。人们又把那两个仙人下棋的那座山,叫做“棋盘山”。据说,当初仙人下棋的那块石头上,现在还留着棋盘印呢?
真武修仙
在天的西头、大海的彼岸,有一个美丽的净乐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十分清廉,皇后善胜又很善良,他们两个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太太平平。
这一天,善胜皇后正在御花园里观景,忽然天空闪开一个门,几位仙人捧出一个红红的东西往下一扔,只见一道金光飞到皇后的面前,就变成了一个红果子。这果子“哧溜”就钻进了皇后的嘴里,一下就滑进肚里去了。
不久,善胜皇后就怀孕了,整整怀了二十个月,等到第三年的三月初二的中午,善胜皇后忽然感到肚子疼痛起来,同时天地猛地一亮,皇后的左肋便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从里边跳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娃娃。这娃娃一落地就很懂人事,一开口就能叫爹妈。不一会儿,就引来了龙飞凤舞,百花盛开。全国上下都在欢庆:真武太子降生了。
真武生来聪明,读了很多的书,而且过目不忘。他长得魁梧,还学了一身好武艺,人们都称赞他、敬仰他,说他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国王。然而,他却偏偏不肯继承王位,到处去求师学道,想要学成升仙。国王和皇后百般劝阻,可他怎么也不听。
一天,真武太子在后花园中玩,忽然从花丛中走出来一位紫衣道人。道人对太子说:“如果你想得道成仙,就要先摒弃酒色财气的干扰,避开这个红尘世界。你越过大海往东走,那里有一座武当山,就是你修道的好地方。只有到那里,你才能修成正果。”说罢,道人就隐没在花丛中。其实,这道人是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化身,是特地来点化他的。
那时,真武太子才十五岁。他就离开了娇养他的父母,舍弃了殷实的皇家生活,孤身一人乘舟渡过大海来到了武当山。
据说,当时善胜皇后舍不得儿子离开,真武太子在前面走,她就在后边追。不管风吹雨打,也不分白天黑夜。她追啊追,一直追到武当山的山坡上。眼看太子就在自己的面前,她就大声喊:“儿呀,快些回来!”这样连喊了十八声,往后退了十八步。太子在对面连应了十八声,却向上爬了十八步,不让母亲追上他。现在,这些方就成了武当山的“太子坡”和“十八盘”。
善胜皇后见喊不回儿子,心里很着急,于是就赶紧追。追到最后,她总算抓住了真武太子的一个衣角,就怎么也不肯放开,非要他跟她回去不可。真武太子也很爱母亲,不愿让母亲伤心落泪,然而他又不肯改变自己的主意。于是,他拔出宝剑,朝着母亲拉着的衣角轻轻一划,就把衣角割断了。皇后落了空,就松开了手。那衣角便腾空飞了起来,飘呀飘,然后落到了汉江上游的江水中,变成了现在的“大袍山”。
可是善胜皇后还是不死心,她继续追,而且越跑越快,眼看又要追上了。这时候,真武太子挥起宝剑,照着身后的大山猛力一劈,高山就被劈成了两边,中间出现了一条河,就这样把母子俩分开了。这条河就是如今的“剑河”。
飞天仙女最后,真武太子终于登上了武当山山顶,他就在山上潜心修道。可是他苦苦修炼了五年,还是没能得道成仙。这时,他有些丧气了,心想:深山修炼,远远比不上在家享受荣华富贵的好,我看来是不能成仙了。想到这里,真武太子就往山下走去。
一路上只见天空阴气沉沉,耳边的怪叫声不断。他心里乱糟糟的,很想找个人说说话。可是,这荒山野岭,几十里不见人烟,到哪里去找人说话呢?
可是说来也巧,就在这时,前边不远处突然出现了一个老太太,她低着头,双手抱着个大铁杵,正在进边的石头上,不紧不慢地磨着呢。真武觉得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老太太,您这是干什么呢?”
哪知老太太头也不抬,边磨边说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呀!”
真武觉得很好笑,说道:“这铁杵这么大,恐怕您磨上一辈子也磨不成针呀?您就别白费功夫了。”
老太太既不生气,也不泄气,还是不紧不慢地磨着那铁杵,接着又说道:“磨一下,它就小一点,只要功夫下得够,到时自然就能磨成绣花针了。”
真武心里猛然醒悟,想道:修仙求道可不也和这磨铁杵一样吗?他想要感谢那老太太给他的指教,可是那老太太已经升上了云端,并笑哈哈地对他说:“聪明人,一句嫌多;糊涂人,万言嫌少。你可要好自为知呀,切不可功亏一篑!”
这下,真武完全省悟了,于是又回到了山上,住在南岩继续修炼。他从早到晚,静心端坐,任凭鸟儿在头上做窝,也还是一动不动。到后来,他身边的荆棘,通过他的脚板,又沿着他身体往上长,并从他的胸口长出来,他依然聚精会神地修道。他又常年不吃五谷,肚子和肠子也渐渐隐去了。就这样,他在武当山整整修炼了四十多年。到这年的九月初九那天,天上祥云密布,瑞气腾腾,空中散着各样的天花,林间仙乐缭绕,山间异香扑鼻。真武只觉得心里特别明朗,眼睛特别明亮,胸怀如水晶一般,一尘不染,身躯也像流云一样,随时都可以飘起来。他知道自己要升仙了,就准备腾空飞起。这时候,从东方飞来一个绝代美女,她手捧金盘,娇声娇气地请真武用茶。真武丝毫不为所动,反而觉得这女子太轻浮,就拔出宝剑,大喝一声道:“你要是良家女子,就断不可这样,若再敢轻举妄动,我定不饶你。”
那女子羞愧难当,满脸通红,自觉无地自容,就纵身跳下了山崖。这时,真武又有些后悔了,觉得自己总不该逼人性命。觉得自己只有赔她一条性命,才不愧这四十几年的修道。于是,他就纵身跳下了山崖。哪想到却被五条祥龙托住。回头看时,刚才那位女子又早已立在云头。原来她是紫元君变化的,是来试探真武的真心的。
“徒儿总算得已成仙了!”紫元君非常高兴,说着便引着真武升上了天宫。后来,武当山这个地方被人叫作“飞升崖”,就是真武升仙的地方。
郑安期生
秦朝时候,有一位医术高明的方士,叫郑安期。郑安期是山东琅琊人,长期在东海边行医卖药。有一年秦始皇东游生病了,就叫他来医治。秦始皇见他医道精深,十分佩服,并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很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给自己去找长生不老之药,并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可是郑安期什么都不要,只说了一句:“千年以后到蓬莱山下来见我吧。”说完就走了。
郑安期后来南下,来到了广州,他见到峨峨云山,淼淼烟霞,觉得这是个好地方,又见这里的乡民淳朴可亲,只是他们贫病交加,很需要救护,于是,他就在白云山定居下来。他经常背着一只葫芦,在白云山周围的村庄走来转去,救活了不少危急的病人。他对贫苦乡民更是贴心照顾,不仅给他们免费治病,还把自己的一点钱粮拿出来救济他们。人们都说,碰到郑安期,贫病的人就能得到安生了。因此大家亲切地都叫他安期生。
有一天,安期生正在一个小村庄里悬壶卖药,这时跑来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孩。说他父亲得了急病,请他赶紧前去救命。安期生一听,立即背上药葫芦,跟着小孩就去了。到了病人家里一看,患者是个贫苦的农夫,当时已经不省人事了,浑身烧得象一团火一样,喉咙里还生了一个毒疮,已经三天三夜滴水未进了。安期生断定这病人患的是热毒攻心症,这种病非得用九节菖蒲才能治好。可是这穷苦人家,连饭都吃不上,到哪儿去找钱买这样名贵的药材呢?这时农妇和那孩子两双渴望的眼睛,盯着他说:“医生,你救救我们吧。”话未说完都哭了起来。
安期生看到这情景,就安慰他们说:“你们不要哭,他的病能治好,我到山上给你们找一种草药去。”
安期生其实,安期生虽然行医几十年,也只是在医书上看到了九节菖蒲这种药,从未亲眼见过,平时也不曾使用过。只知道九节菖蒲生有九节,是一种稀世珍宝,病人吃了能治百病,常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寿。那么到哪里去找九节菖蒲呢?药书上说:罗浮山东涧、白云山蒲涧中有。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不沾一点沙土。于是他决计到白云山去寻找。
他一口气跑了十多里路,穿过丛林,拨开荆棘,附葛攀登,爬上了悬崖峭壁。可是他寻了一山又山,走了一坑又一坑,那双六耳块鞋已经断了两个耳朵,脚板磨得热辣辣的,还未见到半条九节菖蒲。可是他一想到在病榻上的农夫,那渴望救命的目光,他就顾不得累也顾不得饿,继续去找。
他从双溪走到蒲涧,又从蒲涧走到摩星岭,把山崖石缝里的每一棵小草都看过了,直到傍晚时分,他从山腰上的羊肠小道再次返回蒲涧的时候,忽然间,一股凉风吹来一阵幽香。那香气比兰花还要清新,比茉莉还要浓郁,他知道附近肯定有异草,说不定就是九节菖蒲。于是便兴奋地朝着香气的来向奔去。奔了十几步,到了一条山涧旁。他俯首一看,正是他要找的九节菖蒲:九节、绿玉、三花、紫茸、奇香醉人,和书上说的一模一样。救病如救火,他连忙摘了几枝,转身就往回走,赶到那农夫家时,已经是掌灯时候了。
安期生这时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安期生拿出乳钵把几枝鲜嫩的九节菖蒲捣烂,榨出汁液,滴入病人口中。一滴、二滴、三滴……只听见那病人喉咙里咯咯地响了一阵,慢慢地睁开眼睛。不到半个时辰,便苏醒过来了。安期生再把那些药渣捣了一遍,泡了一碗清水,连水带渣灌进了病人的口里。只一顿饭工夫,那病人长叹一声,舒了一口气,就坐起来了。第二天,病人就恢复了健康。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五羊城,后来越传越神,越传越远,竟传到了京都秦始皇那里去了。秦始皇听说安期生在南方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便下了诏书,令他快快拿来进贡。安期生还是那句话:“千年以后到蓬莱山下来见我吧。”秦始皇一听,大发雷霆:“人能活到千岁,还要他采什么不老药!这妖医若不肯进贡,取他的头来见我!”
安期生没有办法,只好沿着旧路,慢慢悠悠地去白云山蒲涧寻找。
到了蒲涧,安期生看着这稀世珍宝,真舍不得去贡献给秦始皇。他爬到了一个悬崖上,漫不经心地摘了一株放到鼻子跟前闻了又闻,再伸出舌尖舔了舔,一口就吞了下去,顿时就觉得一身爽快。当他回来再去摘第二枝时,所有的九节菖蒲竟都不见了。他正在纳闷,一个老人向他迎来,问他道:“你不是郑安期吗?你想给秦始皇采九节菖蒲么?”
安期生一听,大吃一惊,这老人怎么知道他的姓名。不等他回答,那老人又道:“你真是太好心了,好到连好人坏人都分不清啦!”说完就不见了。
安期生听了,顿时醒悟过来:我这个甘心为众人治病、不贪富贵的老头,怎能去给秦始皇采什么长生不老药?我宁愿粉身碎骨,也不会去做秦始皇的刀下鬼的。于是他一纵身,跳下崖去了。
谁知只觉得耳朵边呼呼风声,身子竟飘然而起。就在这时,半山腰里突然飞出一只硕大无比的白鹤,撑开双翅,箭一般飞过来,轻轻地把安期生托起,一直向着白云山的最高峰摩星岭飞去。后来越飞越高,飞到那远远的天边去了。
安期生飞升的那天,据说是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后来广州人便函以那一天为“郑仙诞”,又在白云山建了一个祠堂,叫做郑仙祠。白云山周围的人们,到现在还很怀念这位心地善良的方士。
天神王远
王远,东海人。曾被举荐为孝廉,任过郎中,后来升任为中散大夫。他从小就熟读了四书五经,尤其精通天文、河图、符命的深奥理论,可以预知天下盛衰的日期,天下将要有什么吉凶祸福,他都了如指掌。
后来他辞去官职进山修道。修成得道后,汉孝桓帝刘志听说后,几次召他进宫,但他始终不出山。桓帝又派地方官吏去找他,强迫他上车,把他拉到京城。但他见了桓帝后,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桓帝问话,王远也不回答。后来他在宫门上题了四百多字,说的都是未来的事。桓帝十分生气,让把宫门上的字用刀削去。面上的字刚削掉,板里的字又显了出来,因为字的墨已渗透到门板里了,越削越清楚。
与王远同郡有个太尉叫陈耽,专门为王远建了一座修道院落,并早晚向他叩拜,只说是向他祈福,并不说想跟他学道什么的。
王远在陈耽家住了四十多年,陈家也就没有一个人生病或死亡,连奴仆婢女都平安无恙。陈家始终六畜兴旺,庄稼丰收。有一天王远突然对陈耽说:“我的阳寿到了,不会再在你这里久留了,明天中午我就去了。”果然第二天中午就死了。
陈耽知道王远已经升仙而去,不敢把他的尸体放在地上,只是悲痛地哭道:“先生扔下我走了,今后我还能依靠谁呢?”就作了棺材,烧上香烛,用床单把尸体包了起来。三天后的夜晚,尸体忽然不见了,但他的衣服并没有解开,就像蛇蜕皮一样留在床上。
王远死后一百多天,陈耽也死了。有人说陈耽得到了王远的道术也成仙了;也有人说王远知道陈耽快死了所以才离开他先走了。在此之前,王远曾打算往浙江东南的括苍山,经过江苏吴郡,住在苏州西门的蔡经家。蔡经只是个普通老百姓,然而从骨相上看可以成仙,王远看出来了,所以就住在他家。王远对蔡经说:“你命中该得道成仙,上天打算接你去补充仙宫的缺额,由于你年轻时没有学习道术,所以你现在精气少,不可能成仙飞升。只有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才能成仙,肉身的解脱不过像从狗洞中钻出去一样,你不要怕。”于是王远就把解脱肉体的方术传授给了蔡经。然后就离开了他。
后来,蔡经的身体突然变得像火一样热,他要家里人用冷水浇他。全家就都打来水向他身上浇,像浇一块烧焦的石头那样。这样浇了三天水,蔡经就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家里人知道他死了,就把蔡经弄到屋里床上躺下,并用被子把他蒙上,可是后来揭开被子一看,却只留下一张皮了。
蔡经死去十年后,他突然又回到了家里,容貌还像青年一样,身体强壮,头发胡须又密又黑。蔡经对家里人说:“七月七日王远要到咱家来,那天要多多作些饭菜,好招待他的随从官员们。”到了七月七日那天,蔡经家借了不少炊具,作了好几百斗粮食的饭,摆放在院子里,后来王远果然来了。
王远来到之前,人们先是听见了敲锣打鼓声音,周围的邻居都十分惊恐,可是看不知仙人究竟在哪里。等到王远来到蔡经的家,家人这才看到了他。只见他穿着大红袍,头戴远游冠,腰带上挂着虎头形的皮包,系着五色的绶带,挂着宝剑。他乘着有翠羽伞盖的车,由五条龙拉着,车的前后都是手执旗幡旌节的仪仗侍从,像大将军般的十分威风。有十二个差役在前面开道,他们的嘴都用蜡封着,接着又有一队骑着龙的乐队从天而降,聚集在院子里。还有一些身高一丈多的随从官员,都没在道路上站立,而是停在空中。王远到了以后,所有的随从仪仗立刻不见了,只有王远坐在那里。
王远过了片刻,王远召见了蔡经的父母兄弟,然后又派人请麻姑到这儿来,大家都不知道麻姑是什么人。王远让派去请麻姑的人对麻姑说:“王远恭敬的向麻姑禀报,请求一起叙叙话。”不一会儿麻姑的信使就来了,可是常人却看不见那使者,只听他发出了声音说:“麻姑要我向王远君施礼了。她一顿饭工夫就到,希望你等等。”
过了两个时辰,就听说麻姑到了。也是先听见人马声,等到后来,就看到了麻姑的随从。麻姑到了以后,蔡经领着全家上前拜见。只见麻姑是个十八九岁的美貌的女子,头顶上挽了个发髻,剩下的头发都披散下来垂到腰间。衣服上有美丽的图案,光彩照人。麻姑进屋拜见了王远,王远忙站起来还礼。这时麻姑对王远说:“我从上次接待你以来,已经看见东海三次变成桑园田野了。刚才我到蓬莱仙洲去,看见岛周围的水,比上次我来会见时又浅了一半,是不是蓬莱仙洲的水也要干涸而变成陆地呢?”
王远感叹地说:“怪不得圣人也都说,在海里行走也会扬起灰尘的!”这时麻姑想看看蔡经的母亲和妻子。当时蔡经的弟媳正坐月子,麻姑一看就知道她刚生完孩子,立刻说:“哎哟,你先站住,不要往前来。”说着他家人拿了一把米撒在地上,说米能除掉产妇身不洁的东西。可是家人一看,洒在地上的米已变成了丹砂。王远笑着对麻姑说:“看来你还是年轻好胜啊。我老了,早就不喜欢做这些小小的法术了。”
王远又对蔡经家的人说:“我想赏给你们一些美酒,这酒是刚刚从天上的酒库里带来的,味道非常醇厚,世间人喝不太合适,如果就这样喝下去,肠子会烂掉,我必须往酒里兑些水,你们别怪罪我。”说罢就用一半水兑了一升酒赐给蔡经家的人,他们每人喝了一升就都醉了。不一会儿,酒喝光了。王远就说:“酒不够,可以再去拿。”于是就命左右的人拿了一千钱到余杭城的一个老太太那里去买酒。派去买酒的人片刻就回来了。余杭城老太太捎话给王远说:“我担心人世上的酒你们喝不惯吧。”
这时,蔡经看到麻姑的手生得像鸟的爪子一样,心里暗想:“如果我后背发痒时,用她那爪子挠一挠,大概会挺舒服吧。”蔡经心里刚刚一想,王远就知道了,就让随从把蔡经抓来抽了一顿鞭子,斥责蔡经道:“麻姑是神仙,你怎么竟敢胡思乱想让她为你挠痒痒呢?”只见鞭子抽打在蔡经身上,却看不见有拿鞭子的人。打完了,王远对蔡经说:“我的鞭子从不随便打人,你能挨我的鞭打也是你的造化。”
蔡经的邻居有个姓陈的,不知道叫什么名,曾做过县尉被罢了官,听说蔡经家来了神仙,就登门磕头要求拜见神仙。见面后,陈某就恳求王远收留他在他的左右当差,和蔡经在一起。王远让陈某面朝太阳站着,从后面观察他,说:“你这个人心术不正,我不能教给你成仙得道的事。这样吧,我让你当地上的主宰官吧。”
陈某临走时,王远授给他一张符和一块写着经文的板子,装在一个小箱子里。交给陈某后嘱咐说:“这些东西并不能让你得道转世,只能使你的寿命延长一百岁以上。”陈某用此符给好几百家消了灾除了病。陈某也活到一百一十岁才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又拿他的符使用,就不再灵了。
王远离开蔡经家以后。蔡家院子里摆放的那些饮食就都不见了,但是人们当时并没看到有哪个神仙吃饭。蔡经的父母私下问蔡经王远是位什么神,住在哪里。蔡经说:“他住在昆仑山,往来于罗浮山,括苍山等山,每个山上都有他的宫室。他主管天曹的事,每天在天上地下反复来往十几次。地上三山五岳的事和人间的生死,都先报告给王远。他每次出行时,并不带着百官,只骑着一头黄色麒麟,带十几个侍从。他出行都是腾空飞行,山林都在他下面,离地常好几百丈,所到之处山海之神都迎接拜见。”几十年后蔡经回了次家,王远让他带信给陈某,字写得很大很潦草。
陈县尉家到现在,世世代代还保存着王远当年亲笔写的信和那仙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