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及诺贝尔奖

诺贝尔,这位天才的发明家,他在世时,把毕生的精力造福于人类;他去世后,又把自己的遗产捐赠给科学。

诺贝尔奖,多少人梦魂萦绕。它是科学事业杰出成就的最高荣誉的象征。它带来的早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飞跃,它还带来了学术研究的民主之风, 科学园地的百花争艳。

在一栋幽静的庐舍,山冈叠翠,锦峦绣闼,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静静的穆立在房前。微风起处,他们似在默默地拂却尘埃,树叶飒然,又似乎在为他们主人的故去而哽咽不已。就是在这里——薛兰实验室,诺贝尔为人类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发明。

伴随着诺贝尔奖的出现,卡文迪什实验室、贝尔电话实验室、哥廷根城响誉世界;伴随着诺贝尔奖,卢瑟福、杨振宁、李政道⋯⋯也将名垂青史。 1883 年 10 月 21 日晚,夜已经很深了,星星眨着疲乏的眼睛,似欲沉沉

睡去。就在万籁俱静,家家户户都已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候,一户人家的房中突然窜出鲜红的火舌,噼呖啪啦的爆裂声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纷纷起床, 披头散发,赤着双足地提着水桶去灭火。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受灭的一对夫妇望着被烧成废墟的一堆瓦砾,相顾无言,欲哭无泪。良久,丈夫才指着妻子怀中的婴儿说,这份家业只有靠他赚回来了。没想到,他的话居然应验了, 这个婴儿日后赚了一笔庞大的家业,并名扬世界。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诺贝尔。

诺贝尔家遭火灾之后,经济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常常是入不敷出,这时, 父亲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唉声叹气,但是又想不出有什么谋生的办法。一天,老诺贝尔大清早就出去找工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依然是一无所获,刚进家门,就看到已年满 4 岁的、因营养不良长得象个“小萝卜头”似的诺贝尔,正坐在家门口望着天空发呆。老诺贝尔环顾四周,地板肮脏不堪,几件大火后留下的日用品孤零零地到处乱丢着,都是灰蒙蒙的。这个家还像个家吗?老诺贝尔心烦意乱地坐到床上,愁眉苦脸,但又无可奈何。是夜,这位昔日的机械师兼建筑师难以入睡,一个人闷头抽烟。第二天早上,眼晴布满血丝的老诺贝尔用凄凉的口气对妻子说, 我们应该换个地方住了。妻子没说什么,只有含泪点头。

第二天早上,诺贝尔一家打点起简单的行装准备背井离乡。临行前,老诺贝尔深情地看了一眼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悲愤地咬了咬牙,转身就踏上漫长坎坷的人生旅途。他只在心中默默地念着:斯德哥尔摩,我的故乡,我一定会回来的。

诺贝尔一家就此开始了风尘仆仆的流亡生活。他们先到了芬兰,同样没有找到工作,生活异常艰难。老诺贝尔只好又领着全家到了俄国,之后又辗转来到彼得堡。这时,老诺贝尔的运气终于来了。他由于从事机械和炸药的研究并有所成效,受到了俄国军队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俄国,生活逐步安顿下来,家庭经济状况开始好转,老诺贝尔在事业上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到 1853 年,老诺贝尔获得了俄国皇室授予的金质奖章。不久又在那里开办了工厂,挣到了不少钱。21 年之后即 1859 年。老诺贝尔终于又回到了他的故国瑞典。这都是后话了。

且说诺贝尔出生于家庭处于贫困潦倒之时,家庭生活的艰辛以及母亲日

夜操劳使他从小就立志要干出一番成就。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又培养了小诺贝尔知道人世间的辛劳,使他产生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1841 年秋天,那时小诺贝尔刚好 8 岁,进了他两个哥哥就读的雅格布小学读书。虽然那时,他年纪幼小,但是他学习起来特别用功,在年终考试时,他的成绩在全年级中名列前茅。当诺贝尔拿着奖品回家时,给这个本来就沉闷、贫穷的家庭带来了一点点生机与快乐的气氛。

老诺贝尔在圣彼得堡奔波了一年以后才找到一份工作,自从有了工作, 手头也开始宽裕起来。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想起了依然在困苦中遭受煎熬的妻子和儿子。想到这里,他马上写信给妻子,要求妻儿都般到俄国去定居。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小诺贝尔为了到父亲那里去,不得不中断了一年的学习,他和母亲、哥哥一道离开了瑞典到俄国去了。

刚到俄国,由于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因而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家中和两个哥哥一起自学俄、英、德、法文。

天资聪颖而又刻苦勤奋的诺贝尔很快就具备了相当的俄语基础。看到儿子的飞速进步,老诺贝尔削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不顾当时并不宽裕的经济状况,花了一大笔钱为三个儿子请来了一位俄国教师。这位教师精通工程技术,平时除教授他们的俄语外,还经常给他们讲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那五颜六色的指示灯,纵横交错的管道,严密啮合的齿轮,井然运转的系统,都让小小的诺贝尔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1848 年,当诺贝尔 15 岁时,他二哥坚持要回瑞典去,兄弟三人只好同时停止了学业。过了不久,父亲让诺贝尔到自己开办的工厂里料理一些事务, 但诺贝尔对工厂的事务毫无兴趣,一有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帮助他父亲研究鱼雷和炸药。父亲看到他无心管理工厂,就于 1850 年把年方 17 岁的诺贝尔送到美国去学习机械。

在美国学习二年后,诺贝尔又回到俄国在他父亲开办的工厂里任职。这时他对推销产品之类的事更加厌烦了,常常因为不愿去远方谈生意和父亲争得面红耳赤。诺贝尔认为一个青年人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到科学研究上,不应当把宝贵的时间白白地消耗在商业性的生活中去。他哥哥常常劝告他,要他听父亲的话,但诺贝尔虽然敬重他父亲的高尚人格、渊博学识和坚韧意志, 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诺贝尔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不因父亲的劝告而有所改变。这时,诺贝尔开始对气量计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设计图纸,废寝忘食地坚持研究气量计的制造技术。1859 年,终于把气量计研究成功了,不久,得到了瑞典政府的承认,获得了专利证。为此他的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希望他将来做个机械师。可是由于他多年帮着父亲研究鱼雷、炸药等缘故,又把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到了化学方面。

正在这时候,诺贝尔听到一个消息,说法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优良的炸药。实际上,只不过是法国陆军部刚刚开始研究而已。可是这条消息激励着他全力以赴去研究炸药。后来父亲知道他中途改变研究项目很不高兴。父亲再三劝阻他,认为搞炸药太危险,一有疏忽,将会造成重大的伤亡。但是, 诺贝尔的决心并未因为他们的劝告有所动摇。为了得到父亲的同情和支持, 他反复地、耐心地去说服他们,并指出研究炸药的重要意义,他说虽然这项工作有着一定的危险,但只要谨慎注意是可以避免的,父亲被他的决心所感动,也只好应允了。

诺贝尔非常注意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他刻苦研究,从大量的资料中吸取科学的成分。诺贝尔从意大利年轻的科学家索布罗雷于 1874 年发明的硝化甘油具有爆炸性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他认为如果能控制硝化甘油的爆炸性,那将是制造炸药理想的原料。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并传到欧洲。这事诺贝尔也是知道的。但他认为木炭、硫黄为主要原料的黑火药爆炸力太弱了,如果把硝化甘油与火药混合在一起,也许能引起更加强烈的爆炸。于是,他在实验室里将硝化甘油与火药做了各种比例的混合,可是由于安全点火的问题没有解决,迟迟无法进行实验。这时他已意识到,炸药的点燃是个重要问题。

1862 年夏天,诺贝尔开始进行引爆实验了。他先把硝化甘油密封在玻璃瓶中,再把玻璃瓶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内,最后再装上导火管。一切准备就绪以后,诺贝尔邀他的两个哥哥一起到河边去实验。当他将导火管点燃后, 投入水中时,“轰”的一声巨响,只见水花四溅,脚下的大地都在颤抖,爆炸能力果然大于一般火药,这表明硝化甘油和火药都爆炸了。此时的诺贝尔高兴地抱住两个哥哥又跳又笑,他终于初步弄清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

诺贝尔经过实验初步获得了成功,但是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由于引爆物的用量应小于硝化甘油的用途,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以后,他又经过多次实验,不断地在失败中得出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由于玻璃瓶口密封不严,火药不能炸碎玻璃管而产生足以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温度和冲击力。诺贝尔在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以后,于是改进了玻璃瓶口的密封性能,再多次进行实验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于是他向瑞典政府申报并获得了专利证。

但是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并不很理想,因为引爆工作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搬运途中由于剧烈的碰撞与摩擦很容易使火药爆炸,诺贝尔又在寻找替代火药的强有力的引爆物。实验过程极其危险,诺贝尔经常被火药爆炸弄得满脸烟黑,浑身血污,甚至衣衫褴缕。但诺贝尔并不在乎,同炸药这种烈性品打交道,出点小意外是难免的,只要仔细,谨慎从事,大危险是不会发生的。

不幸的是,处处精明能干的诺贝尔这回却想错了。1864 年 9 月 3 日,这是诺贝尔终生难忘的一天。就是这天翻开了诺贝尔人生史中沉重的一页,就是这天,使诺贝尔一家以后经常沉浸在悲恸的回忆中。

这一天,诺贝尔正和他的几个助手,其中有他的小弟弟奥斯加在一起做实验,他突然想起有几件事马上需要他去处理,于是他向几个助手嘱咐了几句后就匆忙地走出了实验室。但是,当他办完事回来后,被眼前的悲惨景象惊呆了,偌大的诺贝尔实验室竟成了一堆砖石瓦砾,附近的地面被巨大的爆炸烧成了一片焦士。诺贝尔又看见废墟旁的担架上搁着几具肢体不全的焦尸,他只感到热血上涌,脑袋嗡嗡作响,“难道我的几位助手,亲爱的小弟弟奥斯加他们⋯⋯?”诺贝尔再也不敢往下想了,他几步跑到担架前,只看了一眼,顿时就昏倒在奥斯加的尸体旁。

这次事故对诺贝尔一家的打击太大了。诺贝尔经常怀念他的小弟弟,感到非常忧伤,身体极度虚弱。老诺贝尔因此悲伤过度,也半身瘫痪,身体本来就不好的母亲受到更沉重打击,身体状况更是急剧恶化。由于这次爆炸事故,周围的群众也都对炸药十分恐惧,纷纷向瑞典政府反映情况,有的人向诺贝尔提出抗议,这样实验使周围的人不安全。

尽管有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诺贝尔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当他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后,又把实验设备搬到离斯德哥尔摩市两英里远的马拉湖里的一只平底船上,继续从事火药的研制工作。

他在研制如何改进引爆装置时,发现雷酸汞对震动的反应非常灵敏,受到撞击或摩擦时,能立刻引起爆炸。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尽管实验已经失败了数百次,他的助手都准备打退堂鼓了,但诺贝尔的顽强意志感染着他们去努力探索新引爆装置的奥秘,后来终于伴随着马拉湖中的一声巨响,满脸血污的诺贝尔冲出实验室,欣喜若狂地挥舞着沾满火药的双手。一项新型引爆装置雷管终于问世了,雷管的发明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炸药的使用问题,是爆炸学中最重大的一次突破。

19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欧洲许多国家工业发展很快,对炸药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对硝化甘油炸药日益扩大的需求量,诺贝尔不久就建立了一家硝化甘油炸药工厂,接着又在德国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世界各地商人都纷纷来到汉堡,争先恐后的要求订货。

对于生意上的蒸蒸日上,诺贝尔全家都感到非常高兴。到这时诺贝尔创下的家业已经超过了他父亲的全盛时期,老诺贝尔的多年的心愿终于得到了实现。更使诺贝尔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多年心血没有白费,他的工作得到了回报,他的发明终于被世人所认可。

又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午睡刚醒来的诺贝尔坐在沙发上惬意地呷着咖啡,顺手拿过当天的报纸开始浏览起来。突然,他的目光严肃起来,把咖啡往桌上重重地一放,丢下报纸就急匆匆地赶往实验室。原来报纸上刊登了一系列硝化甘油炸药所引起的故事在运输途中发生了重大爆炸事故,整列火车被炸得粉身碎骨;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为硝化甘油在搬运时发生冲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民房几乎被夷为平地;满载着硝化甘油的“欧罗巴”号轮船,在大西洋航行时,陡遇狂风恶浪,硝化甘油在颠簸中发生大爆炸,船上的一切均付诸汪洋。诺贝尔敏感地意识到硝化甘油将命运坎坷。果然,瑞典政府和其他国家都下令禁止运输诺贝尔的炸药,并声称若有违犯就要追究法律责任。

诺贝尔再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困难和挫折并没有吓倒他,他决心迎着困难上,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解决炸药的安全运输问题。

诺贝尔从此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中,反复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他先是在硝化甘油中加入甲醇以使其性能变得稳定,不至于在运输途中发生危险。经过这一番处理,安全运输问题虽解决了,但使用起来却非常麻烦,于是诺贝尔又试图作进一步改善。他想硝化甘油本身是一种液体,如果能找到一种合适的固体物质来吸收它,可能会提高它的化学稳定性。于是他又找来各种各样的多孔物质进行实验,如木炭、水泥、木屑、砖灰等。又经过多次实验, 诺贝尔尝试了几乎所有的多孔物质,终于找到了硝化甘油的合适载体——矽藻土。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他把硝化甘油炸药和矽藻土按三比一的比例掺和一在起,终于制造成功了黄色炸药。

黄色炸药发明后,安全运输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停产的工厂又开始恢复了生产,恢复了名誉,诺贝尔又在世界各地扩建和新建了许多工厂。诺贝尔的炸药从此取得了全世界的声誉。

从 1873 年起,诺贝尔在巴黎设置了总办事处来协调他所属各公司的经济活动。在总办事处还附设了一座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请法国年轻化学家

华伦巴赫当他的助手。诺贝尔从繁重的商业活动中解脱出来,立即把主要精力放到改良炸药制造方法和新式炸药的研究中。能不能发明一种既具有硝化甘油炸药那样的威力,又具有黄色炸药那样的安全性的炸药呢?诺贝尔在反复思考这一个问题,又把精力投入到这上面去。

在诺贝尔头脑中原来早就萦绕着一个想法,如果把硝化甘油与火药棉混合起来,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但诺贝尔长期找不到硝化甘油的合适浓度。1875 年的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不慎划破了手指,他用消炎药哥罗丁随便地敷抹了一下伤口。不料因伤口未得到适当的治疗,当天晚上就剧烈疼痛,诺贝尔难以入睡,索性披衣起床,思考炸药的浓度问题。

诺贝尔独自苦苦地思索到深夜,一直都没有理出这个问题的头绪。他从划破的手指中得到一种奇想,于是他立即跑到楼下的实验室去作实验,最终的结果使他感到非常满意。这种用胶棉与硝化甘油制成的胶质炸药实验成功了。

于是,这种新的胶质炸药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炸药的性能具有威力大、安全可靠的特点,是诺贝尔的又一次巨大成功。

胶质炸药发明后,诺贝尔并未因此而停止不前,继续开始了他新的研究目标,用最大的热忱来致力于无烟火药的研究。1887 年,他又成功地研制出了爆炸时无烟雾冒出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终生集中全部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极少考虑到个人生活问题,终生都没有结婚。他虽然在科学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一直是个谦谦君子, 丝毫没有名人大家的派头。他拒绝别人给他画像、登载他的照片或者撰文颂扬他的功绩。由于他长期从事极其艰辛、危险的炸药研制工作,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最终积劳成疾,晚年患了冠状动脉硬化症。1896 年,他的心脏病急剧恶化,但他仍不忘他心爱的科学事业。12 月 10 日,他用颤抖的手给他的助手索尔曼写了一封信,希望病愈后能与他讨论炸药问题。没想到几小时后,一代科学巨子就静静地瞌上了双眼,平静地走了。享年仅 63 岁。

诺贝尔火化后的骨灰由意大利运回他的祖国——瑞典。同年 12 月 29 日被隆重地安葬在斯德哥尔摩市郊。

诺贝尔的一生主要是从事炸药的研究和制造工作,他的工厂遍布英、德、法、俄、意、美等十几个国家。他一生的发明也非常多,因此他赢得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诺贝尔一生都非常轻视金钱和遗产。在他的母亲去世后,诺贝尔也把他所得到的遗产全部都捐给了瑞典慈善机构,而身边只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作为永久的留念。

诺贝尔由于终生未婚,自然没有儿女,晚年在患病期间,他两次立下遗嘱,处理他去世后的财产问题。第一次遗嘱失效后,1895 年 11 月 27 日他在埃伦堡、诺尔顿腓尔特、斯特莱勒奈特和华斯几个人的见证下,第二次拟定遗嘱。遗嘱中郑重写道:“我的整个遗产不动产部分,可作以下处理:由指定遗嘱执行人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并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用奖金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奖金分为五份,其处理是:一部分给在物理学领域内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部分给在化学上有重要发明或改进的人;一部分给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一部分给在文学领域内有理想倾向的杰出著作的人;以及一部分给在促进民族友爱,取消或减少军队,支持和平事业上作出了很多或最好工作的人。”接着,他又委托了五种奖金的评选单位: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

科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颁发,生理学及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琳外科医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国会选派五人组成的委员会颁发。奖金奖给那些受过严格审查,认为最应获得者,但决不要考虑受奖人的国籍和性别、种族。遗产末尾写道:“这是我的唯一的实用的遗嘱,我死后, 如发现以前任何有关遗嘱性质的记载,都一概作废。”这份遗嘱就是现在人们设置诺贝尔奖金的依据了。

令人费解的是,诺贝尔奖金中有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惟独没有数学。于是人们就产生了种种解释和猜测,有的人认为,诺贝尔认为数学是工具性科学,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产品;更有的人胡诌什么诺贝尔青年时代的恋人被一滑头数学家拐走,诺贝尔长期对此耿耿于怀,于是自然就不会设数学奖。总之是各说各有理,意见不一,这个迷只好让历史学家去解开吧。

诺贝尔去世以后,由遗嘱执行人开始清理他的财产,建立诺贝尔基金会。基金会花了四年的时间才解决奖金分配中的一些复杂的细节问题。对于三项科学奖金,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仅仅规定了总的获奖原则。为了使评选活动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瑞典皇家科学院、皇家卡罗琳外科医学院同诺贝尔的亲属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就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制定了评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项科学奖的推荐和评定大致按下述程序进行:

首先由物理学委员会、化学委员会、生理和医学委员会拟定提名人的名单,每年 9 月份要拟出下一年度提名人名单,与此同时,发出提名邀请书。一般提名人包括下列六种: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和卡罗琳外科医学院的教授、各个学科以前的获奖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大学和技术学院中的有关教授、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邀请的世界知名学者。奖金开始颁发时,一般邀请的提名人不多。如 1900 年,第一次邀请的物理学和化

学提名人总共只有 300 人。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人数增多、

每年每项奖金的提名人邀请书达 1000 多份。到 1979 年,获得物理奖的有 133

人,获化学奖的人有 93 人,获生理及医学奖的有 126 人。其中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获一次化学奖,一次物理奖;美国科学家巴丁获两次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根据世界上科学家的提名,在每年 2 月份就开始进入紧张的审查评选阶段。各个评选委员会根据评选章程、科学贡献的大小,对被提名的人逐个进行认真严肃的分析比较,反复评比和筛选。筛选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秘密进行,评选研究讨论的内容不作记录,只记其决定。经过几轮筛选再确定获奖候选人。然后,委员会再对候选人的科研成果进行反复调查研究与反复核实,最后再从候选人中选出本年度诺贝尔科学奖金获得者一至三人,并呈报给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会、皇家卡罗琳外科医学院教授会正式批准后,于本年度 10 月份向全世界公布,同时又用电报正式通知诺贝尔科学奖金获得者。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除和平奖外)都要在每年 12 月 10 日亲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奖金。如有特别例外,也可委托他人代表领取奖金。

每年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 12 月 10 日下午 4 时 30 分,每一个领奖人由基金会的成员陪同进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的授奖席位。在领奖前,基金会主席以瑞典语将得奖人的伟大贡献简单地进行介绍,再接着每位得奖人被邀请以本国语言发表演说,演说完后走下台阶在瑞典国王面前接受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此时国王轻声地对得奖人致祝福词。

诺贝尔和平奖是由挪威国会的五人委员会评选的,因此,该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

隆重的典礼结束后,得奖人第二天便可取得基金会所赠给他的奖金支票。其领奖数额每年都在增加,最初年份大约是 3 万美元,1935 年约为 4.2

万美元,到 1979 年则达到 19.2 万多美元。

诺贝尔荣誉证书的设计,每份都是独具风格的。通常上面印有获奖人的姓名,荣誉证书周围的点缀常常与得奖内容有关。

诺贝尔金质奖章,正面为诺贝尔的浮雕像和用罗马数字标出的生卒年月日;物理奖和化学奖的背面则别具一格地刻着爱雪司女神、圣母手持财富和智慧的号角,正轻启女神神秘的面纱;此处还刻有得奖人的名字、年代、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简称。并有一段简短的颂词:“多么仁慈而伟大的人物,人们信赖他的贡献和发现,使得人们的智慧生活更见充实”。

这不仅是对所有诺贝尔奖得主的赞誉,也是诺贝尔一生奋斗的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