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印纺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明代织染工艺从技术到工具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清代丝织品云锦、棉纺品紫花布和毛纺品氆氇都驰名中外。

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其本身所具有的鲜明艺术特色,向世人显示出我国刺绣工艺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

明代纺织印染工艺

明代的纺织业,无论是纺织工具还是纺织技术都达到新的高度,织物的品种较之元代更加丰富,涌现了许多色彩和图案独具特色的极具审美价值的产品。

明代的染织工艺,除了传统的丝、麻、毛等染原料仍被广泛应用外,棉花的生产和织造,在这时期已经取得了代替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饰的主要染织品。

明代纺织品种极为丰富,包括丝、麻、毛、棉几种,其中尤其以丝织工艺最高。

明代丝织品中的锦缎,纹样一般单纯明快,气魄豪放,色彩饱满,讲究对比。江浙一带出产的明锦,以缎地起花,质地较厚,图案花头大,造型饱满茁壮,故名“大锦”;其色彩瑰丽多姿,对比强烈,尤多使用金线,辉煌灿烂犹如天空之云霞,故又称“云锦”。江浙出产的明锦是明朝宫廷的专用织品,多用于制作帐幔、铺垫、服装和装裱等。其中,以织金缎和妆花缎最为名贵。织金缎是从元代的“纳失失”发展而来的。它的图案设计花满地少,花纹全用金线织就,充分利用金线材料达到显金的效果。

妆花缎为明初新创,它将一般通梭织彩改成分段换色,以各色彩纬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在缎地上妆花。它是明代织造工艺中最为复杂的品种,特点是用色多,可以无限制地配色,一件织物可以织出10种乃至二三十种颜色。

而图案的主体花纹又往往是通过两个层次或3个层次的颜色来表现,色彩的变化十分丰富,非常精美富丽,艺术性也最高。明代苏州产的锦缎是在唐代纬锦织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纬三重起花的重纬织锦。它质地薄,花纹细,多仿宋锦图案和宋代建筑的彩绘图案,用色古雅,故称“宋式锦”。

主要图案是在几何纹骨架中添加各种团花或折枝小花,花头较小,故又称“小锦”。这种锦缎图案古朴规整,色彩柔和文雅,常用于装潢书画,故又有“匣饰”之称。

明代的在福州出现一种丝织品,名为“改机”。它将原先与苏州相同的两层锦改为4层经线、两层纬线的平纹提花织物。

这种织物不仅质薄柔软,色彩沉稳淡雅,而且两面花纹相同。它有妆花、织金、两色、闪色等各种品种,多用来做衣服与书画的装潢。

绒是指表面带有毛绒的一类丝织物。明代已有织绒、妆花绒、缂丝绒、漳绒等品类。

其中妆花绒又名“漳缎”,原产于福建省漳州,它以贡缎的织物作地,多为杏黄、蓝、紫色,而以妆花锦的图案起绒,绒花则多为黑色、蓝色。漳绒又名“天鹅绒”,明代大量生产,有暗花、五彩、金地等各种品种,常用来做炕毯和垫子。

明代缂丝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大量采用金线和孔雀羽毛,而且出现了双子母经缂丝法,可以随织者的意图安排画面的粗细疏密,也可以随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变换织法,使织物更加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而富于装饰性。

缂丝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传统的画轴、书法、册页、卷首、佛像、裱首之外,袍服、幛幔、椅披、桌围、挂屏、坐垫、装裱书画等也无不采用,并出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巨幅制作。如《瑶池集庆》图高达2.6米,宽2.05米;《赵昌花卉》图卷也长达2.44米,宽0.44米。

明锦纹样丰富多彩。内容有4类:云龙凤鹤类、花鸟草介类、吉祥博古类、几何文字纹类。

云龙凤鹤类比重大、变化多。云纹有四合云、如意形组合,七巧云、鱼形云兼水波变化,还有树形云、花形云等。

龙纹由牛头猫耳、虾目、狮鼻、驴口、蛇身、鹰爪、鱼尾等构成,有云龙、行龙、团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凤纹有云凤、翔凤、丹凤朝阳、凤穿花枝等;鹤纹有云鹤、团鹤、松鹤延年等。

花鸟草介类受绘画影响。有“岁寒三友”松竹梅、梅兰竹菊“四君子”、“富贵万年”芙蓉、桂花万年青、“盛世三多”佛手、仙桃、石榴、“宜男多子”萱草、石榴、“喜上眉梢”喜鹊登梅、“青鸾献寿”鸾凤衔桃、“灵知增禄”鹿衔灵芝、“福从天来”蝙蝠祥云、“连年有余”莲花金鱼、“金玉满堂”金鱼海棠等。

吉祥博古类以多以器物喻义,有“平升三级”瓶插三戟。“八宝”指的是宝珠、方胜、玉磬、犀角、金钱、菱镜、书本、艾叶等;“八仙”指的是扇、剑、葫芦拐杖、道情筒拂尘、花篮、云板、笛、荷花等;“八吉”是舍利壶、法轮、宝伞、莲花、金鱼法螺、天盘长等。多与儒、道、释三教有关。几何文字纹类发展传统,有万字格、锁子、回纹、龟背、盘绦、如意、樗蒲、八达晕等。字有福、寿、禄、禧、万、吉、双喜,“五福捧寿”5幅寿字团花,“吉祥如意”篆书吉语等。图案组织有:“团花”,有团龙、图鹤、云纹、牡丹、灯笼、鱼纹、樗蒲等,图案规范化;“折枝”有鸳鸯戏水、瑞鹊衔花、干枝梅、秋葵等。取绘画形式:缠枝最为流行,连续波伏骨架间列花朵卷叶,早期花叶相称协调,晚期叶小花大显枝茎,承传统发展。几何形规则而程式化。明代的麻织工艺,在我国的东海地区有很大的发展。麻布的品类也比较多,有麻布、苎布、葛布、蕉布等。生产最著名的地区有江苏省的太仓、镇江,福建省的惠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新会等地。

此外,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生产一种著名的“绒锦”。它是用麻做经,用丝做纬,织成无色绒。出产在贵州省等地。

明代毛织品较少,主要是地毯,多为白地蓝色花纹,而已黑色为边,毛散而短。明清时期以后,中原内地和边疆生产的毛毯,除供达官贵人们享用外,也开始向欧洲出口。

明代的棉织工艺,在元代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黄道婆对棉织技术的传播后广泛发展的基础上,有着迅速的提高,生产几乎遍及全国。最著名的仍为江南一带,其中特别是江苏省产量很大,织地优美,成为全国棉织工艺的中心。

棉布的品种不断增加,仅江苏省一地所产的布就有龙墩、三棱、飞花、荣斑、紫花、眉织、番布、锦布、标布、扣布、稀布、云布、丝布、浆纱布、衲布等多种。

其中,龙墩布轻薄细软,经过改进的云布精美如花绒,三梭布薄而软,丁娘子布光如银,都是很受欢迎的精美织品。苏州产的有药斑、刮白、官机、缣丝、斜纹等品种。当地的织工,将不少丝织物的织造方法引入到了棉纺织中,使工艺更加精进。

明代染织品的用途,主要分为3种:一是作为冠服;二是制帛;三是诰赦。明代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由于配色、拼色工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颜料和染剂品种也较前有显著的增加。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记载,当时已能染制大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紫色、赭黄、金黄、茶褐、大红官绿、豆绿、油绿、天青、葡萄青、毛青、翠蓝、天蓝、玄色、月白、草白、象牙、藕荷等四五十种颜色,色彩经久不变,鲜艳如新。不仅普遍流行单色浇花布,还能制作各色浆印花布。

当时用猪胰等进行脱胶练帛和精炼棉布的方法,使得织物外观的色泽更加柔和明亮。这是在印染工艺中首次运用的生物化学技术。

此外,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在纺织和印染技术方面也有相当的发展。如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毯、壁毯、回回锦、和田绸,西南少数民族的苗锦、侗锦、壮锦、土锦,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的蜡染等,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民族审美特点,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清代丝织云锦工艺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江宁织造局纺织的云锦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与四川省成都的蜀锦、江苏省苏州的宋锦、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江苏省南京云锦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我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汉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清代,江南成为最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清朝朝廷在江南设立3个织造局,史称“江南三纺造”,负责皇帝所用、官员所用、赏赐以及祭祀礼仪等所需的丝绸。其中以“江宁织造局”所织云锦成就最高。

因为清代的“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故被后人称为“南京云锦”。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五六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其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通经断纬,挖花盘织,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南京云锦是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的,比如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如果要织一幅0.78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万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万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完成,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南京云锦,技艺精绝,文化艺术含义博大精深。皇帝御用龙袍上的正座团龙、行龙、降龙形态,代表“天子”、“帝王”神化权力的象征性。

与此相配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章纹,均有“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统领四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性。

祥禽、瑞兽、如意云霞的仿真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纹饰,以及纹样的象形、谐音、喻义、假借等文化艺术造型的吉祥寓意纹样、组合图案等也无一例外。这些纹样图案,表达了我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的设计思想,这就是“权、福、禄、寿、喜、财”要素,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

南京云锦图案的配色,主调鲜明强烈,具有一种庄重、典雅、明快、轩昂的气势,这种配色手法与我国宫殿建筑的彩绘装饰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就“妆花缎”织物的地色而言,浅色是很少应用的。除黄色是特用的底色外,多是用大红、深蓝、宝蓝、墨绿等深色作为底色。而主体花纹的配色,也多用红、蓝、绿、紫、古铜、鼻烟、藏驼等深色装饰。

由于运用了“色晕”和色彩调和的处理手法,使得深色地上的重彩花,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整体配色的庄重、典丽的主调,非常协调于宫廷里辉煌豪华和庄严肃穆的气氛,并对封建帝王的黄色御服起着对比衬托的效果。

云锦图案的配色,多是根据纹样的特定需要,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处理的。如天上的云,就有白云、灰云、乌云等。

在云锦纹样设计上,艺人们把云纹设计为四合云、如意云、七巧云、行云、勾云等造型,是根据不同云势的特征,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把它理想化、典型化了。这是艺术创造上典型化、理想化所取得的动人效果。

云锦妆花云纹的配色,大多用红、蓝、绿3种色彩来装饰,并以浅红、浅蓝、浅绿三色作为外晕,或通以白色作为外晕,以丰富色彩层次的变化,增加其色彩节奏的美感。

云锦妆花织物上云纹的这种配色,也就是这个道理。它不仅丰富了整个纹样色彩的变化,而且加以金线绞边,这就更符合人们对祥云、瑞气和神仙境界的想象与描绘。

五彩祥云和金龙组合在一起,表现出“龙”翱翔于九天之上,就更符合于封建帝王的心理,为他们所喜爱。

在云锦图案的配色中,还大量地使用了金、银这两种光泽色。金、银两种色,可以与任何色彩相调和。“妆花”织物中的全部花纹是用片金绞边,部分花纹还用金线、银线装饰。

金银在设色对比强烈的云锦图案中,不仅起着调和和统一全局色彩的作用,同时还使整个织物增添了辉煌的富丽感,让人感到更加绚丽悦目。这种金彩交辉、富丽辉煌的色彩装饰效果,是云锦特有的艺术特色。

云锦使用的色彩,名目非常丰富。如把明清两代江宁官办织局使用的色彩名目,从有关的档案材料中去发掘,再结合传世的实物材料去对照鉴别,定可整理出一份名目极为丰富并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云锦配色色谱来。包括赤橙色系、黄绿色系和青紫色系。

属于赤色和橙色系统的有:大红、正红、朱红、银红、水红、粉红、美人脸、南红、桃红、柿红、妃红、印红、蜜红、豆灰、珊瑚、红酱等。

属于黄色和绿色系统的有:正黄、明黄、槐黄、金黄、葵黄、杏黄、鹅黄、沉香、香色、古铜、栗壳、鼻烟、藏驼、广绿、油绿、芽绿、松绿、果绿、墨绿、秋香等。

属于青色和紫色系统的有:海蓝、宝蓝、品蓝、翠蓝、孔雀蓝、藏青、蟹青、石青、古月、正月、皎月、湖色、铁灰、瓦灰、银灰、鸽灰、葡灰、藕荷、青莲、紫酱、芦酱、枣酱、京酱、墨酱等。

云锦图案常用的图案格式有:团花、散花、满花、缠枝、串枝、折枝几种。

团花,就是圆形的团纹,民间机坊的术语叫它为“光”。如四则花纹单位的团花图案,就叫“四则光”;二则单位的,叫“二则光”。团花图案,一般是用于衣料的设计上。设计团花纹样,是按织料的门幅宽度和团花则数的多少进行布局。则数少,团纹就大;则数多,团纹就小。比如一则团花是直径40厘米至46厘米,而八则团花则是直径4.6厘米至6.6厘米,相比之下显然差很多。

团花纹样,有带边的和不带边的两种。带边的团花,要求中心花纹与边纹有适度的间距,并有粗细的区别,使中心主花突出,达到主宾分明、疏密有致的效果。

散花主要用于库缎设计上。散花的排列方法有:丁字形连锁法、推磨式连续法、么二三连续法,也称么二三皮球、二二连续法、三三连续法等。也有以丁字形排列与推磨法结合运用的。

以上各种布列方法,并没有刻板的定式,都是设计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变化运用。

满花多用于镶边用的小花纹的库锦设计上。满花花纹的布列方法有:散点法和连缀法两种。散点法的排列,比散花的排列要紧密。用连缀法构成的满花,多用于二色金库锦和彩花库锦上,设计时必须掌握托地显花的效果。

缠枝是云锦图案中应用较多的格式。缠枝花图案在唐代非常流行,最早多用于佛帔幛幔、袈裟金襴上。后来一直被承袭应用,成为我国锦缎图案常用的表现形式。

云锦图案中常用的缠枝花式有:缠枝牡丹和缠枝莲。婉转流畅的缠枝,盘绕着敦厚饱满的主题花朵,缠枝有如月晕,也好似光环。

再加以灵巧的枝藤、叶芽和秀美的花苞穿插其间,形成一种韵律、节奏非常优美的图案效果。整件织品看起来,花清地白、锦空匀齐,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

串枝是云锦花卉图案中常用的一种格式。串枝图案的效果乍看起来与缠枝图案似无多大区别;但仔细分辨,两者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串枝,它是用主要枝梗把主题花的花头串联起来,在单位纹样中,看不出这种明显的效果,当单位纹样循环连续后,枝梗贯串相连的气势便明显地显示出来。

折枝,是一种花纹较为写实的图案格式。“折枝”,顾名思义就是折断的一枝花,上面有花头、花苞和叶子。在折枝纹样的安排处理上,要求布局匀称,穿插自如,折枝花与折枝花之间的枝梗无须相连,应保持彼此间的间断与空地。

单位纹样循环连续后,富有一种疏密有致、均匀和谐的美感。这种构图方法,多用于彻幅纹样或二则大花纹单位的妆花缎设计上,整幅的织成效果非常富有气派。

总之,南京云锦历史悠久,纹样精美,配色典雅、织造细致,是纺织品中的集大成者。它不但具有珍稀、昂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是典藏吉祥如意、雅俗共赏的民族文化象征。

清代棉纺毛纺工艺

清代棉纺织手工业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也有不少改进。棉纺品中有很多突出的成就,其中的“南京紫花布”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曾经大量出口海外。

清代毛纺织业也很发达,尤其是对西藏的开发,使西藏毛纺工艺提升到了先进水平。西藏盛产羊毛和绒,毛织工艺发达。毛织原料以羊毛为主,江孜的氆氇在清代就驰名中外。

清代棉纺织品中,江苏松江布全国知名,所产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为天下第一。无锡之布轻细不如松江,但在结实耐用方面则超过之。河北棉纺织品也有名气,甚至可以与松江布匹敌。

随着手工棉纺技术的发展,清代后期“松江大布”,“南京紫花布”等名噪一时,成为棉布中的精品,而后者尤其著名。

紫花布是南京的特产,用紫木棉织成。紫木棉是一种天然彩色棉花,花为紫色,纤维细长而柔软,由农民织成的家机布,未经加工多微带黄色,特别经久耐用,其纺织品被称作“紫花布”。

这种天然有色的紫花布颜色质朴,在历史上深受手工纺织者欢迎和大众的喜欢。

南京紫花布是我国本土的手工织机布。

根据《南京商贸史话》等资料的记载,早在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传入长江下游地区。南京孝陵卫以及江浦乌江一带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手工纺纱织布成为农家副业。

至清代嘉庆年间,南京的棉纺织业开始兴起,中华门内以及孝陵卫一带的织户纷纷开机织布。织工织出的棉布匀称、结实、耐用,受到用户喜爱。

据记载,当时的南京布为公司布和窄布两种,之所以以南京命名,是因为这两种布的主要产地就是南京。

两种布相比较,公司布质地较佳,多行销外地甚至外国。窄布则多为南京本地农户使用。后来,当苏南等地的土布兴起后,也打起了“南京布”的旗号。

从资料里可以看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世界范围内,英国的纺织工业相当落后,美国的纺织工业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

南京布在质地、花色等各个方面都超过了欧洲生产的布匹,而且价格低廉,因此,南京布被大量出口,成为欧美贵族追逐的时尚物品,而我们南京也成为中国输出棉纺织品的最主要生产基地。

《南京商贸史话》记载着这样的数据:1820年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运到英国的南京布多达20万匹以上。英国客商在1817年至1827年间,每年运出的南京布保持在40万匹至60万匹左右。

美国更是消费南京布的大买家,有资料显示,1809年一年,美国就从中国运回南京布370万匹;1819年一年又运走313万匹。美国人购回大量的南京布,一部分在美国国内销售,一部分转运到南美洲、澳洲销售。

据英国1883年出版的《中国博览》记载:

中国造的南京土布,在颜色和质地方面,仍然保持其超越英国布匹的优越地位。

其实,南京布的色彩并不花哨,除了不漂不染的“本白”,还有老蓝、土黄等单色,既不紫,更无花,但奇怪的是,西洋人就是喜欢南京布,还称之为“紫花布”。当时还有人称南京布为“格子布”。

欧洲人相当看重南京布厚实耐用的优点,当年南京布中有一个被称作“萝卜皮”的品种,其厚度甚至超过如今的帆布,但是手感却十分绵软,尤其是下过几次水之后,柔软温暖得如同绒布,而牢固程度远远超过“洋布”。

《中国博览》有这样的记载:在英国“人人以穿着‘南京布’为荣,似乎没有这种中国棉布裁制的服装,就不配称为绅士,难以登大雅之堂。”

南京布成为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贵族、绅士追逐的时尚。狄更斯、福楼拜、大仲马这些世界级大文豪也很熟悉南京布,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词语“nankeenbosom”,指的就是“南京布”。

在狄更斯的名著《匹克威克外传》中,“南京布”出现的频率很多,翻译者如此注释:“18世纪至19世纪,南京布在英法等西欧国家上流社会特风行,是贵妇们追逐的时尚面料”。

而在《大卫·科波菲尔》、《基度山伯爵》、《包法利夫人》等名著中,也有南京布的身影。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道,包法利夫人穿着紫花布长袍,也就是用“南京布”做的长袍,让年轻男子见了为之痴狂。而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中,基度山伯爵穿着高领蓝色上装,紫花布裤子,用的也是“南京布”。

清代的纺织工具也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而发展。棉纺织有扎花、纺纱、织布3个主要工序。扎花即除去棉籽,黄道婆做成搅车,将棉籽挤出。清代改称“扎车”。

利用两轴摩擦力,转速和旋向不同,将棉与籽分开,籽落于内,棉出于外。这种扎车一人操作“日可扎百十斤,得净花三之一”,尤以太仓式扎车出名,一人可当4人。

轧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称为“净棉”,现代称为“皮棉”或“原棉”。净棉在用于手工纺纱或做絮棉之前,需经过弹松,称为“弹棉”。清代,弹棉者把小竹竿系于背上,使弹弓跟随弹花者移动,操作较方便。

松江地区在乾隆年间所用弹花弓,长5尺余,弦粗如5股线,以槌击弦,将棉花弹松,散若雪,轻如烟,比之明代所用4尺多的竹弓蜡丝弦,弹力更大,从而提高了弹棉效率。

明清时期,农家小户还多是手摇单锭小纺车,棉纺发达地区单人纺车仍以“三锭为常”,只有技艺高超者可为4锭,而当时欧洲纺纱工人最多只能纺两根纱。

清代末期,在拈麻用“大纺车”的基础上,创制出多锭纺纱车。3人同操一台40锭双面纺纱车,日产纱10余千克,成为我国手工机器纺纱技术的最高峰。

多锭纺纱车的纺纱方法是模拟手工纺纱,先将一引纱头端粘贴棉卷边,引纱尾部通过加拈钩而绕于纱盘上,绳轮带动杯装棉卷旋转,引纱则向上拉,依靠引纱本身的张力和拈度,引纱头端在摩擦力作用下,把棉卷纤维徐徐引出,并加上拈回而成纱。

清代毛纺也较发达,1878年,清朝廷在兰州建立了兰州机器织呢局,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清代毛纺工艺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是西藏。

清代的西藏,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这里的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清代西藏手工业中,最为发达、最为普及的手工业是毛纺织业,它掌握在西藏地方官府手中。

西藏地方官府从西藏北方的草原以赋税形式获得大量羊毛后,便将羊毛分配给西藏中部地区的居民,让这些居民无偿为官府纺织,以代替其应支的其他差役。

毛纺织品制成后,西藏地方官府将这些产品加以出售,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就是这样,西藏官府掌握了毛纺织业这一西藏最重要的手工业。

当时,西藏牧民在他们放牧的空闲时间里,纺织了大量的毛料。

据有关史料记载,西藏东部居民纺织的毛料在当时要普遍比西藏西部居民纺织的毛料胜过一筹,且颜色丰富,多有绿、红、蓝和黄色条纹或饰有小的“十”字纹。

清代西藏质量最好的毛纺织品是产于江孜的氆氇。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

清代织氆氇用的是木梭织机,织好以后是白色的,宽24厘米左右,可以做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毛线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

由于清代西藏的毛纺织品生产极为普遍,所以不仅能够满足西藏地区本身的大量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出口。在清代,西藏的毛纺织品远销不丹、印度、尼泊尔等国,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