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奥地利)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和全国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有名的音乐之乡和第三联合国城。维也纳面积 415 平方千米,人口 160 万。90%以上的居民是奥地利人,绝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通用德语。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 1 世纪便是古罗马的要塞,后来曾是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1273~1806 年)和奥匈帝国(1867~1918 年)的首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维也纳人口增加到 210 万,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国,奥匈帝国一旦崩溃,分解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则划归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意大利。奥地利从此沦为欧洲的中小国家,首都维也纳的政治经济地位衰落,人口也随之减少。
1938 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被拴在希特勒的
法西斯战车上旋转了 7 年。大战结束后,奥地利作为德国的仆从国,其首都维也纳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直到 1955 年,4 大国与奥地利签订和约,从维也纳撤军,奥地利才恢复了它的独立地位,并宣布为永久的中立国。维也纳也开始逐渐再现昔日的光辉。
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分布在富饶的维也纳盆地之中。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覆盖着 300~400 米高的丘陵,波浪起伏,从三面环抱着城市。葡萄架及其它果树连片成园,点缀在城区的边缘。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建筑与现代化高楼大厦交相辉映,珠连璧合,隐现在青山绿水之间。整个维也纳,就像一幅舒展开来的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疏密适度,两条环形线把市区分为三层。内环路以里的内城即老城,是城市的核心部分,这里聚集着政府机关、宫殿和教堂,雄伟壮观,争奇斗艳。虽然街路狭窄,却是游客必到之处。建于 13
世纪的斯蒂芬大教堂,其南塔高达 138 米,是维也纳的标志之一。登塔四望, 全市风光,尽收眼底。旅游乘坐的高轮马车,缓缓行驶在方石小街上,马蹄嗒嗒,车轮笃笃,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内环路是一条 50 米宽的林荫大道, 两旁矗立着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厦和大学等规模宏大的建筑。自内环路向外,直到外环路,是城市的第二层,即外城。它与老城的面目完全不同, 现代化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间有宫殿和教堂,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住宅区。外环路以外是郊区,是城市的第三层,其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面是公园、宫殿和别墅区,一直达到森林的边缘。在城市北部,多瑙河贴着内城穿过。在多瑙河与多瑙运河之间,有一块岛状地带,辟有公园、游艺场、体育场、车站、码头等。雄伟的第三联合国城也在这里临河而立,为城市平添一分光彩。
维也纳地处欧洲的中心,又是中立国的首都。这种优越的政治—地理地位使维也纳进入了“东西交换站”的角色。因此,这里的国际机构越来越多, 每年有 250~300 个国际会议在这里举行。联合国顺应潮流,因势利导,于1974 年通过决议,确定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会议城市”。二次大战后,
维也纳曾被苏、美、英、法 4 大国占领 10 年之久,如今获此殊荣,实在不易。奥地利政府慷慨解囊,立即破土动工,在维也纳修建国际会议中心。经过近 6 年的时间,于 1979 年 8 月 23 日,在风景秀丽的多瑙河畔,建成了“第三
联合国城”。奥政府以象征性的租金——奥币 1 先令,租给联合国使用,租
期 99 年。
第三联合国城由 7 座大楼组成,设计雄伟奇特。中心是一座高 56 米的圆
柱形会议大厦,其周围是 3 组 6 幢高度不同的Y形塔楼。一组高 80 米和 100
米,是联合国驻维也纳办事处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办公楼;另一组高 60
米和 120 米,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使用;第三组高 48 米和 58 米,联合国城的后勤服务部门设在这里,内有邮局、计算中心、图书馆、印刷厂、健身房、饭店、超级市场,等等。7 座大楼由汽车道、廊道、电梯连成一体,四通八达。三层停车场,可停放 2500 台轿车。整个建筑群共有 9 个会议厅,同时开
放可供 1600 人开会。主要大厅设 400 个座位。装有同声传译设备,9 个会议
厅可同时听到联合国 6 种官方语言(中、英、法、俄、阿拉伯、酉班牙)的
翻译。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 2 种语言。
秀美之姿和第三联合国城,足以使维也纳骄傲和自豪。但是,维也纳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的神奇韵律。“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这句话道出了维也纳在世界著名城市中的真正地位。
维也纳是欧洲音乐家的摇篮。全市保存着 40 多处音乐大师的故居和遗迹,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的名字,都与维也纳联系在一起。今天的维也纳,拥有 30 万架钢琴,平均 5
人 1 架。每 2 名小学生就有 1 名接受音乐训练。拿起电话,拨通 1509,立即
传来 440 赫兹A调高音标准音,用户可根据它校正自己的发声或为乐器定音。整个维也纳,就是一所规模宏大的音乐学校。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漫步街头,到处可以见到一尊尊造型逼真、艺术价值极高的音乐家雕像,许多街道、公园、会议厅都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内环路一带,是音乐大师雕像集中的地方。在公园,施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他因创作三拍圆舞曲《华尔兹》而闻名于世, 被誉为“华尔兹之王”。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描绘维也纳人情风貌的名曲,如
《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莫扎特的雕像立于皇宫公园的绿草之中。他短暂的 36 年生涯,有 1/3 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他的许多名著, 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等,都是在维也纳写成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他青年时代从德国来到维也纳,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乐章,《英雄交响曲》集中地表达了他憎恶暴政,追求自由的理想。
维也纳几乎时时处处都是音乐。走进维也纳的任何一家饭店或餐馆,都有一支乐队准备为你服务。漫步街头,或小憩公园座椅,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为伴的义务演奏队,听到他们奉送给城市的美妙的旋律。各种集会、庆典, 甚至政府会议,会前会后都要演奏一支古典乐曲,作为仪式为活动助兴。这并没有什么法律规定,而是约定俗成。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无时不有。音乐已经成为维也纳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食粮。
作为世界音乐之乡,维也纳现有 28 家歌剧院,70 多家影院,各式音乐厅遍布全市各区。其中最有名的是坐落在内环路的国家歌剧院。它建于 1867 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剧场气度恢宏,设计超群。舞台背后楼顶金色镂花栏杆后面,矗立着 3 排巨大的金色风琴乐管,正厅两侧金色墙壁前面,是
16 尊金色石雕音乐女神,楼上两翼包厢的金色大门两侧,安置着欧洲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整个剧院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杰作。
但是,国家歌剧院之所以显赫全球,首先在于它的演出水平。在这里演出的都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歌剧,演出者又都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歌剧团体。每年演出 300 多场,几乎没有重复节目。为了让人类共睹国家歌剧院的风采,
共享维也纳美妙动人的音乐之声,从 1941 年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演出过去一年里新创作的最佳芭蕾舞剧,演奏施特劳斯等著名音乐大师的不朽之作,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音乐会的演出实况。